便秘病人的中医护理
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技术

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技术长期卧床的病人由于缺乏运动和不良的饮食习惯,易引发腹胀、便秘等消化系统问题。
本文介绍一种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的护理技术。
一、治疗原理及操作步骤穴位敷贴是一种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贴上特定的药物或按摩穴位的方式,达到调节身体内部机能的效果。
在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时,我们可以选择贴上“足三里”、“关元”、“天枢”等穴位。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准备好贴敷药物和贴敷工具。
贴敷药物可以是贴片或中药敷贴,贴敷工具可以是水杯或毛巾。
2.选择待贴的穴位和药物。
足三里穴位在小腿前外侧,以膝盖外侧第一个横纹上三横指的距离下方为准。
关元穴位在脐中央。
天枢穴位在脐旁两寸的位置。
3.将药片放入水杯或加热后敷贴中药敷贴;用水杯或毛巾将药片热敷或冷敷;将药物粘在穴位上。
4.按摩穴位。
按摩足三里穴位时,用拇指或无名指揉按,每日每次抖搂5~10分钟。
按摩关元穴位时,用拇指或掌根揉按,时间相同。
按摩天枢穴位时,用拇指在穴位处颤动,每日3~5次不间断地进行。
5.贴敷持续时间。
一般来说,贴敷可持续1小时左右,每天1~2次。
二、效果和注意事项穴位敷贴治疗有助于促进肠胃蠕动,改善便秘和腹胀等消化系统问题。
同时,按摩穴位还能调节气血流通和身体的免疫能力,提高身体自愈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贴敷药物时要遵循医生的嘱托,针对不同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相应的药物和穴位进行治疗。
同时需要掌握好贴敷的时间和压力,避免因过度刺激而引发身体不适和损伤。
在贴敷过程中要及时观察病人的反应和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技术

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技术穴位敷贴治疗是中医传统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贴敷适当的穴位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身体的康复。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来说,由于缺乏运动和体位改变,易出现腹胀和便秘等问题。
本文将介绍如何使用穴位敷贴治疗技术来帮助病人缓解腹胀和便秘的症状。
1. 大肠俞穴(BL25):位于脊柱两侧的第3腰椎棘突下方,距椎板约1.5寸处。
这个穴位可以促进大肠蠕动,改善便秘问题。
2. 关元穴(CV4):位于脐中央,距脐2.5寸。
这个穴位可以调节脾胃功能,缓解腹胀问题。
3. 大椎穴(GV14):位于颈部背侧,第7颈椎棘突上,当颈部伸直时,正处于颈脊柱中央凹陷处。
这个穴位可以改善肠道气血循环,减轻腹胀和便秘。
接下来是介绍穴位敷贴治疗的操作步骤:1. 准备好需要使用的敷贴材料,如透气性好的无纺布等。
2. 清洁病人相应的穴位,可以用酒精擦拭穴位周围的皮肤,保持清洁。
3. 取出一片合适大小的无纺布,将其剪成圆形,大小大致能够盖住穴位即可。
4. 在无纺布上涂抹一层适量的中药熏蒸液或草药粉末。
可以选择具有理气、通便功效的中药,如生姜、罗布麻、槟榔等。
5. 将涂抹了中药的无纺布贴敷在对应的穴位上,用透明胶布固定好。
6. 病人一般每天更换一次敷贴,每次敷贴大约30分钟至1小时。
通过以上的穴位敷贴治疗,可以帮助病人改善腹胀和便秘的症状,促进肠道的蠕动和排便。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穴位敷贴治疗。
在使用穴位敷贴治疗之前,最好先进行专业的中医上门服务,由中医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
病人在使用穴位敷贴治疗的也应注意饮食调理和适当的体位改变。
饮食方面,可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物;体位方面,可以适当进行翻身、久卧时进行臀部提起等运动,促进肠道蠕动。
穴位敷贴治疗是一种非常古老而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来说,可以帮助缓解腹胀和便秘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在使用穴位敷贴治疗之前,最好还是请专业的中医师进行评估和指导。
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技术

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技术长期卧床病人常常伴随着多种症状,其中腹胀便秘是比较常见的一个问题。
这种情况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并且会影响到患者的饮食和消化功能。
为了缓解这一问题,穴位敷贴被广泛运用于长期卧床病人的腹胀便秘护理中。
穴位敷贴是以穴位理论为基础,结合中药贴敷技术的一种治疗方法。
它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敷贴药物来调整人体各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疗效。
这种治疗方式简单易行,呈现出无创伤、方便快捷、无痛苦、低副作用等优势。
选择穴位时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治疗腹胀便秘时常用的穴位有:中脘、关元、足三里、四满、天枢等。
这些穴位经过科学研究证实,能够刺激患者的肠胃道,促进患者排便和消化功能的正常化。
同时,中药敷贴也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来选配。
穴位敷贴的步骤如下:1. 首先,选择合适的穴位。
在卧位病人的情况下,最好选择肚脐以上的穴位。
2. 将选好的贴布或者药物放置于穴位上。
3. 然后,用透明的胶带将贴布或者药物固定于穴位上。
这样可以增加持续时间,并且避免贴片滑落。
4. 每天更换一次。
同时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应该立即停止。
注意事项:1. 患者在用药敷贴时要注意保持部位干燥、清洁。
保持敷贴的药物完整性,避免老化与脱落。
2. 敷贴时间要看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而定,一般不超过24小时。
3. 忌饮食刺激,避免辛辣、油腻、过凉等食物。
4. 还应该避免坐立不安,更应该适当地做床椅转换,进行一些简单的体位转换。
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的腹胀便秘,不但疗效显著,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经济等优点。
对于护理卧床病人的护士或者家属,掌握穴位敷贴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也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骨科卧床病人便秘原因及中医护理进展分析

骨科卧床病人便秘原因及中医护理进展分析摘要:便秘是骨科卧床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便秘主要是指粪便长期堆积在病人的肠道内,长时间的便秘会导致病人毒素积蓄、排便困难量少。
严重的便秘甚至会导致病人出现肛裂的现象。
关键词:骨科卧床病人;便秘原因;中医护理进展骨科卧床病人出现便秘的原因有很多,像病人的心理因素、年龄、下肢骨折、手术状态和牵引动作等等都有关。
通常情况下高龄的卧床病人以及下肢骨折病人便秘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
1.骨科卧床病人便秘原因1.饮食因素饮食因素是导致骨科卧床病人出现便秘的主要因素[1]。
在病人术后进行休养的过程中,家属错误的饮食认知往往会导致病人出现便秘的现象。
在病人修养的过程中,探望者和陪床家属为了病人的快速恢复往往会给病人食用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没有意识到蔬菜对于病人恢复的积极作用,而且大部分家属往往认为水果能够取代蔬菜[]。
病人食用的膳食纤维不足,导致病人肠道蠕动速度变慢,最终导致病人出现便秘的现象[3]。
同时在病人术前多数需要禁食,病人术后进食时间延迟也会增加病人出现便秘的几率。
1.药物因素骨科卧床病人使用的药物也有部分会刺激病人出现便秘的现象[4]。
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的药物:第一就是卧床病人在手术前后使用的麻醉剂以及镇痛类药物都会导致提高病人出现便秘几率[5]。
麻醉剂的使用可能会导致病人排便中枢活动受到抑制,进而不会形成排便条件反射,病人感受不到自己身体排便的意愿。
而镇痛类药物可能会刺激胃肠之前收缩,最终导致病人的胃肠蠕动减弱,提高病人出现便秘的几率。
第二就是病人在恢复过程中使用到的一些临床药物也会增加病人出现便秘的几率,像环丙沙星就容易导致病人出现便秘的现象[6]。
1.卧床因素骨科卧床病人为了保证能够快速恢复健康,所以需要长时间的卧床静养[7]。
因为病人的长时间卧床,所以病人的运动量减少,降低病人的消化速度和胃肠蠕动速度,进而提高病人出现便秘的几率[8]。
同时一些病人的手术对病人患处的持牵引和制动设备也会增加卧床病人出现便秘的几率。
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技术

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技术【摘要】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技术。
本文从穴位贴敷的原理、选择适当的穴位、制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护理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穴位贴敷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脏腑功能,缓解腹胀便秘症状。
在选择适当的穴位时,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特点进行综合考虑。
制作穴位贴敷方法简单易行,但在操作过程中需注意卫生和安全。
通过对护理效果的评估可以及时调整护理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穴位贴敷技术在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其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并开展更多相关研究。
【关键词】穴位敷贴、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技术、穴位贴敷原理、选择穴位、制作方法、注意事项、护理效果评估、应用前景、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长期卧床病人往往面临着腹胀便秘等护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传统的护理方法可能效果有限,因此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穴位贴敷技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是对于其具体的治疗原理、适用的穴位、制作方法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探讨穴位贴敷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的护理技术,为临床护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1.2 研究意义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护理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
在临床实践中,穴位贴敷可以通过刺激相关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气血畅通,达到治疗腹胀便秘的目的。
针对长期卧床病人的特殊情况和护理需求,采用穴位贴敷治疗,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避免药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
研究意义在于深入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在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更科学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研究穴位贴敷的原理、适当的穴位选择、制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更好地指导护士进行护理操作,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便秘推拿技术操作流程与考核评分标准

编号:
制订日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内容
分值
备注
操作前
核对医嘱:患者基本信息(1)、诊断(1)、临床症状(1)、既往史(1)、推拿方法(1)
5
准备用物:治疗盘(1)、介质(2),必要时备浴巾(1)、屏风(1)等
5
评估:主要症状(2)、病史(2)、舌质与舌苔(2)、是否有肠梗阻等疾病(1)、妊娠(1)或月经期(1)、是否有出血性疾病(1)、腹部肿块(D、腹部皮肤情况(1)、全身状况(1)、体质(1)对疼痛的耐受程度(1)
20
步
骤
中
点穴按摩:用拇指或中指从上到下(3),从左到右(3)依次点揉或按揉中院⑴、下脱⑴、神阙⑴、气海(1)、关元⑴、天枢(双侧)(1)、大横(双侧)(1)、腹结(双侧)(1),点揉时吸定于穴位(2),力度合适(2),以患者不感疼痛为度⑵
20
腹部按摩:再次顺时针按摩全腹20圈(5)
5
观察及询问:观察病人反应(2),询问病人感受(3)
5
告知:推拿结束后,可饮一杯温开水(1),注意保暖(1)。治疗期间不宜食用辛辣、生冷、肥甘厚腻之物(2),适当运动(1)
5
整理:整理床单位(1),安置舒适体位(2),处理用物(2)
5
记能记录治疗时间⑴、部位⑴、患者反应⑴、疗效⑴、签名⑴
5
15
操
告知:便秘推拿的作用(2)、简单的操作方法⑴及局部感觉(1),取得患者合作(1)
5
操
患者准备:协助小便(1),安置合适体位(1),暴露治疗部位⑴,保护患者隐私患)、保暖(2)
5
作
作
腹部按摩:两手相叠⑵,全掌顺时针、逆时针用按法、摩法按摩全腹各20圈(10)。按摩时紧贴皮肤(2),力度由轻到重(2),由重到轻(2),以患者不感疼痛为宜(2)
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技术

穴位敷贴治疗长期卧床病人腹胀便秘护理技术
穴位敷贴是一种中医养生保健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理身体。
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腹胀和便秘是常见的问题,合理应用穴位敷贴可以缓解症状,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穴位敷贴治疗腹胀便秘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消化道蠕动,增加肠道蠕动活力,从而改善腹胀和便秘症状。
确定穴位:可以选择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关元、中极、四白、大肠俞等。
然后,准备敷贴材料:一般选择富有弹性的艾绒布,尺寸根据病人的需要适当调整。
接下来,进行穴位敷贴:
1. 准备艾绒布:选择一块适量的艾绒布,将其整齐地剪成适当的大小,并清洗干净。
2. 热敷:将艾绒布用清水稍微湿润后,放到电热毯或蒸锅内蒸热,待其达到适度的温度后取出。
3. 敷贴:将热敷好的艾绒布放在病人的腹部,将其覆盖在选择的穴位上,并用一根细的绒线或胶布固定住。
4. 热敷保温:使用热水袋或电热毯等方法对敷贴区域进行热敷保温,保持温度在40~45摄氏度之间。
5. 存留时间: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确定穴位敷贴的时间,一般在30分钟到1小时左右为宜。
在穴位敷贴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注意不要过度刺激。
在敷贴结束后,要及时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情和充足的睡眠。
饮食方面也要注意,建议病人多饮水、多吃蔬菜和水果,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穴位敷贴治疗是一种综合治疗方法,不能单纯依靠此方法来缓解腹胀和便秘症状。
病人应始终遵医嘱,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
ICU腹胀便秘患者的中医护理体会-论文

[ 1 ] 卢桐 , 王雪京 , 李颖 .自拟疏风清 肺止 咳方 治疗急性 咳嗽 4 0例I 临
立战胜疾 病的信心 , 促进 身心健康。 3 . 3 . 5 健康指导 注意锻 炼身 体 以增强 体质 。平 素 易于 感 冒者 可进行 耐寒锻 炼 , 自夏天 开始坚 持冷水 浴 , 持之 以恒 , 可
1 资料 与方法
1 . 2 方法
2组 患者采取 同种药 物进行治 疗 , 对 照组 采用 常
规护理 方法 , 主要 包括饮食 调理 , 生活 起居护理 及心理 护理 。 观察组在对照组 的基 础上 采用 中医特 色方 法进行 护理 , 具体
如下。
1 . 1 临床资料
选取 2 0 1 2年 8月—2 0 1 4年 8月本 院 I C U收
2 0 1 5 年第3 6卷第9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8 3
I C U 腹 胀 便 秘 患 者 的 中 医护 理 体 会
余 婷婷 ,刘銮婷
( 贵 阳 中 医学 院第二 附属 医院 ,贵 州 贵 阳 5 5 0 0 0 3 )
摘要 :目的 探讨I C U腹胀便秘 患者的 中医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 2 0 1 2年 8月_2 0 1 4年 8月本院 I C U收 治的 8 6例腹胀便
表 1 2组 患 者 临 床 疗 效对 比 n ( %)
不可饮酒 和过量使用寒 凉生 冷 的食 物 , 护理 人员应 当对 患者
的饮食进行指导 , 保证 其补 充各方 面 营养 。食物不 可太 过精 细, 应 当多食 富含维生素 、 膳食纤维 的瓜果 和蔬菜 。阴虚郁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秘病人的中医护理
便秘病人的中医护理
便秘在传统医学当中称为“大便难”、“脾约”等,其证型可分为“虚秘”“实秘”两种。
目前,国内外对缓解便秘的研究多数为内服中西药泻剂、直肠栓剂、灌肠剂、润肠剂等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容易形成依赖性,使患者长期得不到解决,成为严重便秘的诱因。
以下为我们近年来用中医护理方法护理此类病人的过程中总结经验与方法。
行为治疗制定有规律的排便锻炼,增加参与排便肌肉的力量和协调性,对排出阻滞型和结肠通过正常型便秘有一定的效果。
因长期卧床引起的便秘应选择在早餐后容易引起胃一结肠反射,借此时的排便反射,已逐渐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此方法惟一的影响效果的因素是病人能否坚持,与年龄、性别、体质其他因素无关,只要病人坚持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针灸、电磁疗法主要取穴为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
热解便秘可配合合谷、曲池穴热解伤阴便秘者可配合三阴交、太溪穴肝火便秘配合气海、阳陵泉。
实秘针用泻法,虚秘针用补发,寒秘针用灸法。
用电磁疗法对每个穴位治疗分钟左右。
运动调节对于精神紧张、恐惧的病人每天至少进行一分钟松弛训练,可以做操,散步,跑,做深呼吸或气功,扭展腰肢
等。
可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可缓解因便秘产生的紧张、恐惧、焦虑等症状。
推拿按摩首先温暖腹部再用点穴压手、脚疗穴位。
强刺激足三里、三阴交、合谷、支沟等穴位。
每个穴位一分钟。
情志护理对便秘患者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改变患者排便时忧虑、恐惧的心理因素影响,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情绪。
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愉悦的心情,可减轻因精神紧张、惧焦虑引起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助于便秘的改善和恢复。
同时保证良好的睡眠,生活起居有规律也对改善便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长期卧床病人进行有效地心理预防,能有效的解决便秘问题,达到减少痛苦尽早康复的目的。
根据所了解的因素,给予患者精神心理方面的护理,病人一般在天内能够顺利排出大便。
给予足够的水分餐前半小时,喝杯淡盐水或白开水。
或者在睡前及起床后各饮杯白开水,或用蜂蜜匙冲水饮服。
如无禁忌每天至少摄人的液体。
中药缓泻大肠热结所致的便秘,可用生大黄,开水泡服。
大肠积热所至的便秘可用番茄液一开水泡服。
但不可长期使用,孕妇、年老、体弱者慎用。
应用中药缓泻,护士应及时观察了解病情,见效后酌情停用,不宜长期使用。
饮食调理膳食纤维的合理搭配,对治疗便秘有非常好的效果。
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三餐定时定量,营养饮食
搭配合理。
多食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和谷物,如芹菜、韭菜、菠菜、香蕉、苹果及杂粮等。
因为这些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可刺激肠蠕动有利于粪便的形成与排出。
忌食油炸、熏烤、辛辣、海鲜等发物。
同时要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与嗜好,如偏食、吃零食、暴饮暴食、吸烟、饮酒等。
对脾虚气弱、脾肾阳虚、阴虚肠燥着,可每晨以温开水冲服蜂蜜一杯对肠道实热、肠道气滞者,可每晨饮冷开水一杯。
肾虚便秘者可食核桃仁粥血虚便秘者者可食黑芝麻何首乌粥阴虚便秘者可食生地粥气虚便秘者可食郁李仁粥。
护士掌握中西的辨证方法,有针对性对病人进食疗指导。
局部按摩使用按摩护理方法,给予患者腹部按摩,因中医讲以逆时针方向为补,顺时针方向为泻,故可自病人右下腹沿结肠走向,用示、中、无名指从右至左环形的顺序进行腹部按摩,有促进肠蠕动的作用。
每日早晚两次,一次分,分钟次,天为个疗程。
慎重用药功能性便秘的病人不主张过多的药物治疗。
以免形成肠道对药物的依赖性。
不利于肠道神经调节功能的重建及肠蠕动的恢复。
必要时可用开塞露或灌肠解除便秘。
同时禁用或慎用其他易引起便秘的治疗药物。
如止痛剂、肌肉松弛剂、抗惊厥及抗抑郁药、抗胆碱药、神经节阻滞剂、含钙铝秘等抗酸药及利尿药。
耳穴埋豆选穴有脾、打场、三焦、直肠下段配穴交感、肺、肾等,用中药王不流行籽,胶布剪成等正方形贴附于最敏感的耳穴上,每日按压一次,每次一分钟。
配合腹部顺时针按摩或足底按摩。
此方法对于体位性便秘,包括强制性卧床,胃肠功能减弱,肠蠕动减少等,适应性广、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等优点。
目前,所运用的中医护理治疗方法中“深刺天枢穴治疗结肠运转性便秘”,此方法对于便秘有一定的近期及远期效果,其缺点是患者对于使用深刺的方法具有恐惧感,而且存在晕针的可能,在临床使用中不易被患者接受。
讨论便秘是排便次数明显减少,每一天或更长时间次,无规律,粪质干硬,常伴有排便困难感的病理现象。
便秘可区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
急性便秘由肠梗阻、肠麻痹、急性腹膜炎、脑血管意外等急性疾病引起慢性便秘病因较复杂,一般可无明显症状。
祖国医学十分重视“既病防变、未病先防”原则。
便秘出现与许多因素有关,除了心理方面的因素外,还与环境、饮食、压力、疾病、疲劳、生活起居的因素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习惯忍便,忽视便意。
护理人员要关注便秘给患者带来的不便既对健康的危害,善于运用中医护理的方法协助患者解决便秘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