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中医护理
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

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护理侧重于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和经络流通来缓解便秘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医护理常规:
1. 调整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过多的油腻、辛辣、生冷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粗纤维食物的摄入,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适度,尽量养成规律的进食习惯。
2. 每日定时排便: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后和饭后适当休息后。
避免拖延排便或强抑制排便的冲动。
3. 穴位按摩和针灸:在中医理论中,有一些穴位被认为能够刺激大肠,促进排便。
常用的穴位包括涌泉穴、中脘穴、天宗穴等。
轻轻按摩这些穴位可以帮助缓解便秘问题。
针灸也可以考虑作为辅助治疗方法。
4. 保持体力活动:适当的体力活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快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
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适合自己身体状况的运动方式。
5. 中药调理:根据个体情况,中医师可以开出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包括大黄、枳壳、厚朴等,具有通便润肠的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护理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调理方案,因此最好在寻求中医师的指导和建议之后进行操作。
另外,如果便秘问题持续较长时间且严重,建议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

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一、概述便秘是指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燥、硬结,常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
中医护理便秘除了采取针灸、中药等中医疗法外,还有一些常规护理措施,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排便功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
二、饮食调理⒈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推荐患者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帮助促进肠道蠕动。
⒉增加水分摄入:提醒患者饮水量要充足,保持体内水分充足有助于软化粪便,促进排便。
⒊适量摄入油脂:合理的油脂摄入可以润滑肠道,缓解便秘症状。
⒋忌食辛辣刺激食物:避免食用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以防刺激肠道。
三、生活习惯调理⒈规律作息:维持正常的作息时间,确保每天有固定的睡眠、起床时间。
⒉锻炼身体:适度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建议患者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等。
⒊注意情绪调节:情绪波动可能对肠道功能产生影响,建议患者放松心情,避免精神紧张。
四、沐浴护理⒈温水泡脚:用温水泡脚可刺激足底穴位,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缓解便秘。
⒉腹部热敷:可以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敷在腹部,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肠道蠕动。
五、中药疗法⒈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柴胡疏肝汤、大建中枢汤等中药汤剂来调理肠道功能。
⒉中药浴洗:将适合的中药材煮沸,放入浴盆中,患者坐浴,让皮肤吸收中药成分,起到调理肠道的作用。
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⒈《便秘饮食指南》。
⒉《便秘热敷方法演示视频》。
法律名词及注释:⒈患者:指因便秘症状就诊的个体。
⒉中医护理:指运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进行的护理措施,包括中药疗法、针灸等。
⒊膳食纤维:指存在于食物中的无法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胶质等物质。
⒋有氧运动:指通过提供充足氧气,让身体以氧为燃料进行运动的一种运动方式。
便秘的中医护理

拓展应用领域
完善科研体系
加强人才培养
中医护理在便秘治疗中的前景展望
THANKS
感谢观看
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刺激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但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03
便秘的中医护理措施
1
饮食调理
2
3
如全麦面包、燕麦、水果、蔬菜等,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
多摄入粗纤维食物
保证每日饮水量充足,有助于软化粪便,缓解便秘症状。
寒秘
针对热结肠道引起的便秘,可选用清热润肠的中药如大黄、芒硝等进行治疗。
热秘
针对气血虚弱引起的便秘,可选用补气养血的中药如黄芪、当归等进行治疗。
虚秘
针对肠道湿热引起的便秘,可选用清热化湿的中药如黄连、黄芩等进行治疗。
实秘
04
便秘的预防与日常保健
预防措施
日常保健方法
每天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有助于软化粪便,促进排便。
多饮水
如咖啡、茶、辛辣食物等,可能加重便秘症状。
避免过度摄入刺激性食物
适当增加运动量,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增加运动量
每日定时按摩腹部,可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便。
按摩腹部
气功和太极拳等传统锻炼方法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缓解便秘。
练习气功和太极拳
运动与按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药调理
针对寒凝气滞引起的便秘,可选用温里散寒的中药如肉桂、干姜等进行治疗。
中医护理在便秘治疗中的优势
辩证施护
中医护理强调辩证施护,针对不同病因、症状、体质的患者,采取个体化的护理措施。例如,对于气滞型便秘,中医护理注重疏肝理气、消食导滞;对于气血亏虚型便秘,中医护理注重补气养血、润肠通便。
便秘的中医护理措施

便秘的中医护理措施中医认为,便秘是由于脾虚、肾阴虚、阳气不足等因素导致的一种病症。
因此,中医对于便秘的治疗主要是通过调整脾脏的功能以及滋补肾阳气的方法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下面是一些中医护理便秘的措施:1. 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调理是治疗便秘的基础。
建议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粥类、蔬菜、水果等,避免食用过多油腻和难以消化的食物。
另外,多喝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增加排便次数。
2. 肚脐按摩:每天早晚各进行一次肚脐按摩,可促进肠蠕动,缓解便秘。
具体方法是用手指轻轻按摩肚脐,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各按摩10分钟。
3. 中药疗法:中药治疗便秘有很多方剂可以选择,如大黄汤、承气汤等。
具体的选择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定,建议咨询中医师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穴位按摩:通过按摩一些特定的穴位,可以调理肠胃功能,促进排便。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关元等。
按摩方法是用手指按压穴位,每个穴位按摩2-3分钟,每天按摩3-4次。
5. 艾灸疗法: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可以通过热量和药性的作用来调理身体。
对于便秘,可以采用艾灸脐部和脚心的方法。
具体操作需要请教专业的艾灸师或中医师。
6. 运动调理:适度的运动对于改善便秘非常有帮助。
可以选择散步、跑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肠蠕动,缓解便秘症状。
7. 心理疏导:有些便秘患者在心理上过于紧张,焦虑等也会对便秘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进行一些心理疏导的活动,如冥想、放松训练等,可以帮助调整情绪,缓解便秘的症状。
总之,中医护理便秘的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肚脐按摩、中药疗法、穴位按摩、艾灸疗法、运动调理和心理疏导等。
对于便秘患者而言,建议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便秘的中医护理措施范文(2篇)

便秘的中医护理措施范文用七种食物武器来建设我们肚子的营养基地,健康优质均衡的营养素为我们的肠道提供一个消化正常、代谢有序、吸收全面、残渣润畅的肠道生化环境。
第一种食物武器:洁净的水:每天起床1-2杯约____毫升优质的矿物质水,有助于肠的蠕动;同时,食物残渣必需含润足够的水份才能从结肠排出去。
第二种食物武器:糙米和大豆:我们目前讲究吃的精白米、精白面等一切精制的食物,让我们的肠道处于一片死沉沉的被动状态,把吃糙米、玉米、粗麦等原生态的五谷杂粮当成我们的一种健康常识来重视,并养成一种饮食习惯,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有大有益处的。
重点推荐的还有类豆,如黄豆、红豆、四季豆、豌豆等等;它们含有十分丰富的人体所需的纤维素和优质的植物蛋白以及维生素;其中大豆中还有十分丰富的低聚糖,是肠道卫土——双岐杆菌的最需的食物,肠道双岐杆菌量多于有害菌,我们的食物残渣就会有序得到分解,在纤维素的包裹下,残渣宿便就会按时按量地排到体外,让我们的肠道不再有自身毒素的侵害。
第三种食物武器:高纤维食物:任何食物纤维都是有益菌的食物;目前在所有可食用的植物中,车前草壳(另名:西莲壳)的单位可食用纤维含高达____%;与相应食物配合吃入肚后,在肠道内会与水结合,让大便膨胀,把附在大肠壁上陈年宿便,像拖把一样干干净净地连粘带拖地排出来。
第四种食物武器:酸奶:它能促进有益菌增殖,减少残渣毒素的侵害。
第五种食物武器:海藻类:海藻类所含的黏滑性物质有助大便畅通;黏滑性物质主要是海藻中可溶性食物纤维在水中形成;海带、裙带菜、羊栖菜等海菜最为有用。
第六种食物武器:苹果:既治便秘,又可治腹泻;苹果中果胶是一种持水性很强的可溶性纤维,对肠道的清洁营养都有好处;不削皮吃是吃苹果最好的方法。
还有香蕉、猕猴桃等水果。
第七种食物武器:一切富含寡糖的食物:寡糖的食物就是含低聚糖多的食物,这种食物就是我们肠道有益菌双岐杆菌最需的食物。
如:大豆、蜂蜜、洋葱、芦笋等。
便秘的中医护理

6.适宜技术
实秘者,可按揉或推按天枢、中脘、足三里、 大肠俞、支沟、曲池;虚秘者可轻揉中脘、足 三里、脾俞、胃俞、大肠俞后,横擦肾俞、 命门和八髎穴,以透热为度。耳穴埋豆可选 穴大肠、直肠、交感、皮质下、脾、三焦。 热秘者可用大黄、芒硝、枳实、厚朴研成细 末后,用香油调制外敷于神阙穴;冷秘者可用 葱白、生姜、食盐制圆药饼敷于神阙穴。阳 虚秘者可用肉苁蓉或吴茱英炒热后于腹部进 行热熨,以温补肾阳。
(3)阴虚秘 证候表现: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 两颧红赤,潮热盗汗, 心烦不寐,头晕耳 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护治法则:滋阴通便。 (治疗代表方:增液汤加减)
(4)阳虚秘 证候表现:大便艰涩,排出困难,面色胱白, 四肢不温,腹中冷痛,腰膝酸冷,小便清 长,舌淡苔白,脉沉迟。 护治法则:温阳通便。 (治疗代表方:济川煎加减)
Βιβλιοθήκη 气机郁滞者,属气秘,症见欲便而不得出,伴院 腹胀痛,嗳气频作,胸肋痞满,苔薄腻,脉弦; 气虚秘症见粪质并不干硬,但临厕努挣乏力,甚 则汗出短气,伴神疲气怯,舌嫩苔薄; 血虚秘症见粪便干燥,排出艰难,伴面色无华, 头量心悸,舌质红而少津; 阴虚秘症见粪质如羊屎状,伴潮热盗汗,五心烦 热,头晕耳鸣; 阳虚秘症见大便不干结但排出困难,伴四肢不温, 脘腹冷痛,小便清长。
(二)病机 主要是大肠传导失司,其病位在大肠,与 肺、脾、胃、肝、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 关。若为单纯性便秘,其预后较佳;老年 性便秘和产后便秘,多属虚证,则病程较 长;若为疾病兼便秘者,则须察病情的新 久轻重而定。 长期便秘者 易发生痔疮 和肛裂。
辨证施护
(一)辨证要点 (二)辨证分型 (三) 护理措施 (四) 健康教育
便秘的中医护理干预

呆, 头晕 口苦 , 呕吐 , 矢气 少 , 乏力 等 , 可发生 于任何 年龄 ,
作为单独或合 并症 出现 , 性 居 多… , 与 生活 习惯 、 女 多 饮
食起居 、 情志 不遂 、 理结 构有 密 切关 系。 目前 , 内外 生 国 缓解便秘 的方法 多采用 内服 中西药 泻剂 、 直肠 栓剂 、 灌肠
理方法协助患者解决便秘 的痛苦。 运用 中医护 理方 法能 够解 决 便秘 且无 副作 用 , 取 采 综合 手段 , 遵循 中医的整体观 念及 辨证施护 原则 , 积极做
好患者心理 、 理 、 志 、 食 、 境 等 方面 的调 节 , 结 生 情 饮 环 并
膳食治疗对 于解 除肿 瘤患者 的便 秘是 一种有 价值 的治疗
配, 6 对 0岁 以 上 老 年 便 秘 患 者 有 促 进 排 便 的 效 果 J 。
[ 陈敏 , 2] 李爱霞 , 桑秀艳. 对便秘患者 的护理援助 [ ] 齐鲁护 J.
理 杂 志 ,02,( ) 4 9— 1 . 2 0 8 6 :0 4 0
北 中医 2 1 7月第 3 - 0 0年 2卷
7 ̄ H b i C Jl 0 0 V l 2 N . ] e e JT M, y2 1 , o 3 , o' u /
1 7 08
便 秘 的 中 医护 理 干 预
韩 惠芬
( 北省 保定 市第 一 中心 医 院特诊 科 , 河 河北 保定
内顺 利 排 出 大 便 。 2 饮 食 调 护
治疗 体位性便 秘患 者选 用 耳穴 贴 压法 , 主穴 : 、 脾 大 肠、 三焦 、 肠 下 段 ; 穴 : 感 、 、 直 配 交 肺 肾等 。把 胶 布 剪成 06c 0 6c 的正 方形 , 中药王 不 留行贴 敷于 最敏 . m× . m 将
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

便秘的中医护理常规
什么是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排出困难、次数减少、质量硬干或干燥的情况。
中医认为,便秘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湿热内阻或肾阴虚引起的。
中医护理常规
中医提供了一些常规护理方法来缓解便秘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饮食调理
- 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杂粮等纤维含量高的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 定时进食:保持规律的饮食惯,每天定时进食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
- 适量饮水:充足的水分有助于软化大便,促进排便。
建议每天饮用足够的水。
2. 生活惯调整
- 合理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或剧烈运动。
- 运动锻炼:适量的有氧运动对改善肠道蠕动有帮助,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 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保持心情舒畅。
3. 中医疗法
- 中药调理:根据个体情况,可选用中药来调理脾胃功能和肠道。
具体用药需要咨询中医师。
- 针灸疗法:一些穴位按摩和针灸疗法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促
进排便。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建议仅供参考,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
个体情况和中医师的诊断来制定。
在使用中药或接受针灸疗法前,
请咨询专业的中医师。
结论
便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问题,中医提供了一些常规护理方法来缓解便秘。
通过合理的饮食、生活习惯调整和中医疗法,可以改善脾胃功能和肠道蠕动,帮助缓解便秘问题。
但需要强调的是,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和专业中医师的建议来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有便意而排出困难的一种病证。
西医为习惯性便秘,或暂时性
肠蠕动功能失调的便秘,以及因其它疾病而并发的便秘,均属本证范畴
1、病因病机
便秘的发生,除大肠本身功能失职外,凡脾、胃肾、肺诸脏的功能紊乱,均能引起肠道气机失调,传导失常而形成便秘。
(1)燥热内结;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厚味,以致肠胃积热,化燥伤津;或由于热病后期,余热留恋,津液不足,致使肠道燥结干枯,不能濡润,传导失常,以致大便干结,难以排出而成热秘。
(2)气机郁滞:忧愁思虑过度,情志不舒,或久坐少动,引起气机郁滞不畅,于是通降失常,传导失司,糟粕内停,不能下行而成便秘。
(3)气血两亏:饮食劳倦内伤或大病、久病、产后以及年老体弱,致气血两亏。
气虚则大便传导无力;血虚则肠道失润。
亦可因发汗、禾U尿太过,或肾之真阴亏损,均可致肠道干枯,排便困难而成便秘。
(4)阴寒凝结:素体阳虚,或年高体弱,命门火衰,温煦无权,阴寒内生,阳气不通,津液不行,大便为寒所滞,发为冷秘。
2、辨证论治
便秘临证,首先要分辨虚实。
燥热、气滞不行为实,气血不足、阴亏、冷秘为虚。
治疗时应针对其传导失常, 津液不足或不行,采用调理气机,滋润肠道之法。
在辨证论治时不可专用通下,否则津液愈伤,复下复结。
正如李东垣所说:“治秘必究其源,不可一概以牵牛、巴豆之类下之。
”
(1)实秘:
①燥热内结:证候:大便干燥不通,数日不行,面赤身热,腹部胀满或疼痛,口唇胀满或疼痛,口唇干燥生疮,口臭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润肠。
主方:麻仁丸。
②气机郁滞:证候: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胀腹痛,食少纳呆,大便秘结,欲便不得,苔薄白而腻,
脉弦。
治法:顺气行滞。
主方:六磨汤。
(2)虚秘:
①血虚肠燥:证候:大便燥结难下,头晕目眩,面色白,唇甲无华,心悸,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养血润燥。
主方:润肠丸。
②气虚不运;证候:便秘或排便不畅,虽有便意,临厕努挣乏力,气短汗出,大便先结后软或并不一定干硬, 面色白,神疲气怯,舌淡苔白,脉虚弱。
治法:益气润肠。
主方:黄芪汤。
③阴寒凝滞:证候:大便艰涩难下或大便,腹中冷痛,面色青暗,畏寒喜暖,口中和,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治法:温通开秘。
主方:半流丸。
3、辨证施护
(1)燥热内结型:
①实证便秘者居住的病室应凉爽通风,湿度偏高。
因患者热结于内,大便数日不通,是必心情急躁,烦恼易
怒,故需保持病室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强光和噪音的刺激。
②饮食宜清淡,偏凉润为主,如蜂蜜、雪梨、番茄、西瓜、扁豆、苦瓜、田螺、芝麻、核桃、松子、香蕉等。
③禁忌辛辣厚味,烟酒油腻。
④鼓励患者多饮白开水或果汁,以泻热而通利小便。
⑤热邪熏蒸于上,口臭、口舌生疮者,应注意做好,可用银花甘草水、2%黄苓水、2%双氧水、或五倍子、地
骨皮煎水漱口,患处涂锡类散、冰硼散或消炎膏。
⑥针刺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足三里、龟尾等穴(强刺激),可以调节胃肠功能而通便。
⑦服泻药后应注意患者排便的次数及大便量,观察有无腹痛和泻下不止的情况,如有腹痛难奈,腹泻严重时
应立即停药,并请医生处理。
⑧用肥皂水灌肠通便时,应注意患者有无胸闷、腹痛、腹胀等反应,必要时中止灌肠。
(2)气机郁滞证:
①情志不畅,肝气不舒是致病原因,故调理气机,使七情和合是本证护理的关键,要对患者关心体贴,了解
其心理活动,予以劝导;并应做好家属工作,避免不良环境的恶性刺激,尽量使之心情舒畅。
②指导患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不论有无便意,均按时去厕所作排便动作。
③鼓励患者在病情和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运动,如散步、作操、打太极拳等,促进气机通畅。
④宜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和有疏利作用的食品,如香菇、大蒜、洋葱、芦根、竹笋、萝卜等,禁忌甜粘生冷油
腻不易消化之品。
⑤可在便前热敷腹部或艾灸天枢、关元、气海等穴。
⑥腹胀时可用肛管排气,腹中胀痛时不可盲目用大量肥皂水灌肠。
(3)血虚肠燥型:
①虚计患者应注意保暖,充分休息,以养心血。
需注意病室温暖、安静,勿使受到突然刺激,如巨响、惊吓、震动等,以免加重患者心悸、眩晕。
②饮食以易消化,补益为主,如饴糖、大枣、花生、莲子、羊肉、甲鱼、海参、芝麻、桑椹、荔枝等,并尽
可能的补充一些油脂。
③大便时应选用坐坑,不宜用力过猛,防止因大便不下而引起虚脱;病情严重者,应有人陪同,预防跌伤。
④指导患者饮用有通便作用的饮料,如蜂蜜水,或用番泻叶3-6g泡水饮。
⑤虚证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作腹部肌肉锻炼,以加强腹肌,有助于排便。
(4)气虚不运证:
①排便无力时可按摩腹部,在腹壁由右下腹顺结肠方向,向上、向下推,反复按摩10-15分钟。
②可用温热疗法,如腹部热敷、艾灸、熨贴等。
③鼓励适当锻炼,如做扩胸运动等,促使气血运行。
④保持心情愉快,防止因气滞而加重病情。
⑤大便难下时,勿蹲之过久,以预防中气下陷,必要时用开塞露或甘油栓注入肛门,或用液体石蜡保留灌肠,以润
30-50ml 肠通便。
(5)阴寒凝滞证:
①病室应温暖向阳,注意防寒保暖。
②本证多年老体虚患者,应限制活动量,勿使过劳。
③注意保持肛门部清洁,便后用温水清洗。
④饮食应营养丰富、高热量之补益之物,如牛羊肉、鸡蛋、牛奶、胡萝卜、鲫鱼、鲜虾等。
⑤鼓励患者多晒太阳,适当运动。
4、养生指导
(1)生活规律,养成每日一次的排便习惯。
(2)做好饮食调理,尽量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和粗粮,有宽肠通便作用。
3)酌情进行体育锻炼,使气血通畅,排便自然顺利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