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应用型本科计算机教育模式与实践

合集下载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摘要]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职业能力相对不足和软技能培养相对缺乏等,由此提出通过深化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专业+外语”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围绕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通过专业融合、产教融合以及“双创”融合培养具备较强的职业竞争能力、良好的外语应用能力、较高的综合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且能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一核两翼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115-04[收稿时间]2023-08-05[基金项目]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2JGB438);2022年广西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XGK2022032)。

[作者简介]钟明辉(1983—),女,广西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算法和信息信号处理。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同年,国家出台了《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2019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实习实训等方面提供了具体指导。

鉴于国家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地方高校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这既是地方高校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的重大贡献,也是地方高校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发展的必要条件。

据此,本文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索,确立了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专业+外语”特色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旨在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科教之窗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 改革研究邵全义,李高杰(郑州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摘 要:在以往的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教师占据了主体地位,过于看重教材和考试,没有切实的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很好的提供与之适合的教育培养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实践操作能力跟不上,给下一步教学活动和专业竞赛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随着本科高校应用型教学路线的提出,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本文将对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现状加以分析,并论述应用型教育背景下该门课程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0 引言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的发展成熟,成为了21世纪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网络技术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现阶段高校教学的一个重点,计算机网络课程也成为了我国高等院校教学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旨在通过不断的深化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丰富学生的网络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掌握能力,为其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特别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应该及时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传统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否则学生的专业学习会停留在抽象空洞的理论中,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学生们会抹杀最初的浓厚兴趣,动手能力也随之而下降。

1 《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1.1 计算机网络教学方式单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实践性较强,理论知识较为抽象。

但是在现阶段的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是以教师讲课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为中心,对其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使得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教材中的内容,学习兴趣较低。

高校教师往往课程量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走进学生,师生关系疏远,不能保证教学效果的提升。

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

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为例

University Education [摘要]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可以在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设计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三合一”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的重要环节,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一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与总结,从而促进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6)04-0019-03应用型本科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林平荣张屹薛建民(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系,广东广州510990)2016年4月April ,2016University Education[收稿时间]2015-07-23[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粤教高函[2012]204号);2014年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粤教高函[2015]72号)。

[作者简介]林平荣(1981-),男,福建漳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

2011年,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政策实施多年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非常重视,一批批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相继立项建设,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质量工程”涉及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方方面面,其中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1]2010年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获广州市属普通高等院校第一批特色专业,同年,又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2010年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获广东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作为全国300多家独立学院中唯一的一所软件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科学、客观地将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即以应用为主,核心是“实践”,目的是“提高实际动手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应中国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的规范化应用型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的探索与实践
祝鹏;包永红;鲁晓波;闫凤
【期刊名称】《电脑知识与技术》
【年(卷),期】2024(20)12
【摘要】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契合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工程人才的培养需求,急需变革人才培养理念、深化专业建设改革。

以新工科的新要求和OBE教育理念为指引,以提升专业建设成效和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提升跨学科交叉能力为驱动,以校企协同育人为方法,打造“理论、实践、技能、素养、交叉、拓展”六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和“校企双向嵌入、多元协同”的育人模式,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

【总页数】4页(P177-180)
【作者】祝鹏;包永红;鲁晓波;闫凤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
【相关文献】
1.创新应用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模式探索与实践
3.地方院校国
家一流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4.新工科背景下以课程思政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例5.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摘要:工程教育认证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计算机高素质工程人才、增强计算机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的重要举措。

地方高校在进行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时可从制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构建以“专业微课程群”为补充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探索有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建立合作共赢的校企协同创新保障机制、推进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及健全工程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与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计算机专业;协同创新;质量保障中图分类号:G 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8)11-0087-02李华新,谭敏生(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1)收稿日期:2018-05-27作者简介:李华新(1979—)男,湖南临湘人,南华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

基金项目:2016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湘教通〔2016〕400号);2016湖南省教学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普通高校工科类专业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X J K 016B G D 065)一、计算机专业呼唤工程教育认证计算机专业是我国高校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工科专业之一,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旺盛,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计算机工程人才更深受欢迎,薪酬待遇也很高,相关文献显示,本科生毕业半年后从事的前20种高薪职业中,就有10种与计算机相关[1]。

然而,诸多数据表明,人数众多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并不能满足行业与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2],为何已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学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毕业标准是由实施计算机专业教育的高校与行政管理机构进行的内部教育质量评价。

因此需引入一个区域性或全国性的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标准并由外部专家对计算机专业教育质量进行认可。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对高等学校工科专业进行“第三方”质量评价的一种活动。

应用型本科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践论文

应用型本科CDIO工程教育模式实践论文

应用型本科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针对应用型本科建筑工程专业,从联系密切的相关课程交叉融合教学出发,对新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以及任课教师要求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和试点对比,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改革措施。

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对于启发与培养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工程技术能力以及协作精神都是十分有效的,同时也为后续专业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cdio;课程整合;教学研究;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南京工程学院作为应用型本科,是国家首批“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试点高校之一。

在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我们也致力于探索适合学校特色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着手点是将联系密切的相关课程有机整合,交叉化、系列化教学。

《建筑制图》、《计算机辅助制图》和《房屋建筑学》作为主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建筑工程专业学习的入门课程,几乎贯穿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

其中《建筑制图》是以画法几何为理论基础,研究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原理以及绘制、阅读建筑工程图样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画图、读图的基本能力,掌握手工绘图的基本技能。

《计算机辅助制图》主要教授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在建筑图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计算机绘图的基本能力.《房屋建筑学》主要培养学生熟悉和掌握房屋的构造原理,能选择合理的构造方案进行建筑设计,并绘制相应的施工图。

三门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关联性强,且相辅相成。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三门课程放在不同学期依次进行,自成体系。

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

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
第 3 卷 第 2期 3
21 年 4 月 02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u n l f in x nvri f S in ea dT c n lg o r a o a g i ies yo ce c n e h oo y J U t
V o -3 N o. l , 3 2 Apr . 2 2 01
现 代 工 业 产 品 从 构 思 、 发 、 造 、 行 乃 至 终 结 研 制 运
量的若干意见》 两个文件 , 就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
废弃的全生产过程为载体 , 让学生 以主动 的、 实践
的方式 学 习工 程 , 从 “ 养什 么 人 ” 怎样 培 养 它 培 和“
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 ,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提 出具体意见。因此 ,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刻
文 章编 号 :0 5 3 4 ( 0 2 0 - 0 4 0 2 9 — 0 6 2 1 )2 0 9 — 4
CI D O工程教育模 式在独立学 院计算 机 专业 中的探索与实践
康 岚 兰 , 胡 健 , 彭 洁
(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 院, 江西 赣州 3 10 ) 400
第3 卷 第 2 3 期
康岚兰等 : D O工程教育模式在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 C I
9 5
作和主动学习 的经验 , 进学生知识 、 促 能力和素质 的一体化成长。 CI D O教 学 大 纲 是 对 人 才 培 养 目标 的 详 细 描 述, 大纲按 照技术 知 识 、 人 能力 、 际交往 能 力和 个 人 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 的工程综合能力 四个方面, 对 工程 师应 该具 备 的知 识 、 能力 和态 度 以逐级 细化 的 方式表达出来 , 形成具体化的 , 对学生和教师都具 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目标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篇号 : 1 0 0 8 . 2 4 4 1 ( 2 0 1 3 ) 0 4 — 0 0 6 2 . 0 3
目前我 国经 济进行 战略性 调整 的最突 出 的特征 是在 信息 技术 带 动下 的经济 产业 结 构优 化 升级 , 以 信息技 术 为代表 的创新技 术 的迅速 崛起 , 成 为经济 发展 和产 业升级 的重要 推 动力 , 这 给 以培 养人才 为主
教育 人才 需求迅 速增 大 , 尤其 需要 大量 的计 算机应 用型人 才 . 因此 出现 了以应 用教育 为基础 的计算 机应
用型学科 , 这也是鞍山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 据此制定了该专业 的培养 目标 , 强调培 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 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的理论基础和良好 的专业 素质, 得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 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高级人才.
2 . 2 专 业基础 课 程
计算 机应 用 型人才 培养 过程 中对 于专 业基础课 程 的要求 强调 : 数 学基础 、 物理 基础 以及 程序设 计基
础, 相应 的课程设置包括 : 高等数学 、 线性代数、 计算机科学导论 、 c语言程序设计等.
2 . 3 专业 核心课 程
专 业核 心课 程 主要 是 由计算 机科 学与 技术 专业 的原 理性 知 识所 构 成 的课 程 . 专 业核 心课 程 主要 由
2 课 程设 置
课程是实现培养 目标的重要手段. 教育理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课程来完成. 教育类型和教育层次的
划分实质 上是课 程 内容和课 程性质 的划 分。 因此 , 应用 型计算 机人才 培养 目标 的实现关键 在 于课程体 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e o d : ol epr tr oai a e ua o ; n ne n d yw r sC l g e o n l d ct n E g e n —o e td C m ue ct nl d ct n E g er ge — e s o n i i v o i i i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09 2 ( ) 5 ~ 4 2 0 ,3 4 :1 5
J u a fAn u ce c n eh oo yUnvri o r lo h iS in e ad T c n lg iest n y
工程 应 用型本 科 计算 机 教 育模式 与 实践

(. 1 安徽科 技学 院 摘 理学院, 安徽 凤阳
o g e i g 一o i n elCo l g fEn i ne r re t d o e e ‘ ‘ —O n t l
Z 0 ig 。 AO Xi HA Jn T u—l g i n
( . c neC l g , n u Sinea dT c nlg nvri , ega g2 3 , hn ; 1 S i c o ee A h i ce c n eh o yU i s y F n n 3 0 C ia e l o e t y 1 0
靖 ,陶秀玲
2 3 0 ;. 庆大学 贸易与 行政学 院 , 庆 3 10 2 重 重 40 3 ) 00 0
要: 信息技 术 的飞速发展 刺激 了对计 算机 人 才的 大量 需求 , 长期 以 来 , 程应 用性本 科人 才培 养与 但 工
就 业一 直是 困扰 应 用型本科 院校发展 的一 个难 题 。本文 分析 工程类 计算机教 育与传统 职业教 育与 学术教 育的不 同 , 并从课 程 结构 、 学过 程 、 教 学生兴趣 等几 个方 面对 工程 应 用型 计 算机 本科 人 才培 养模 式和 策略 进行 阐述 , 并积极 结合 本校计 算机 系教 学现状进 行 应用 型本科人 才培 养探 索和 实践 。 关键 词 : 本科 人 才培 养 ; 工程 应 用型 ; 算机职 业教 育 ; 计 工程 教 育 ; 术教 育 学
2 Ta ea dP bi A m nsainSho , h nqn nvri , h n qn 0 0 0 C ia . rd n u l d ii rt colC o g i U ie t C og ig 0 3 , hn ) c t o g s y 4
Ab t a t Th a i e eo me to no main tc oo t lts a g e td ma d frq a i e e n e n s r c : e r p d d v lp n fif r to e hn l g si a e r a e n o u lf d p  ̄o n li y mu i c mp tr s in e a d t c n lg .Ho v r d c t n a d e l y n fe gn e n o u e c e c n e h o o y we e ,e u ai n mp o me to n ie r g—o e td p ro a si l o i i r n e e n l s a— s wa sa df c l p o lm n t ngn e n y i u t r be i he e i e r g—o e td Co lg . n t s p p r,we frtc mp r n ie r a p ia i f i i r n e le e I hi a e s o a e e gn e p lc — i to —o e t d e u ai n wih ta iin c lr e u ain a o ai n le u ai n,a d h n we a a y e t e in i r n e d c to t r d to a s hoa d c to nd v c to a d c to l n te n lz h
中图分类 号 : 6 2 0 G 4 . 文献标 识码 : B 文章编 号 :6 3— 7 2 2 0 )4— 0 l 0 17 87 (09 o 05 一 4
Ap r a h s f r Co pu e c e c uc to s p o c e o m t r S i n e Ed a i n
td p ro a n c mp tr s in e n e h oo n fur a p cs Cu rc l m tu t r e e n li o u e ce c a d tc n lg i o s e t , s y riu u sr cu e,ta hig a d la n n e c n n e r i g p o e s a d su e t ne e t r c s n t d ns i tr s.Atls , p l h s mp o e n swi u u r n tt o e a n n x lr a t we a p y t e e i r v me t t o rc re tsae t x mie a d e p o e h t e e wa sa d ma e q ie s tsa tr e fr a e h s y n k u t aifco y p ro m nc .
df rn ea o gte n k ea e t yo e d ct nl at n n t tg s f n n e n — f n ieec m n m a dt e d t l s d nt u a o a p t rsads a i g er g- t ・ f h a a id u he i e r e e oei i o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