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合集下载

诗经《桃夭》原文及赏析

诗经《桃夭》原文及赏析

诗经《桃夭》原文及赏析桃夭注释译文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赏析作者:佚名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但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赏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赏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赏析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1 夭夭(yāo):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

2 灼灼(zhuó):鲜艳的样子。

3 之:这。

4 子:指女子,古代女子也称“子”。

5 于:往。

6 归:出嫁。

后来称女子出嫁为“于归”。

7 宜:和顺。

8 室家:家庭。

此指夫家,下面的“家室”、“家人”均指夫家。

9 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

10 蓁蓁(zhēn):树叶繁盛的样子。

赏析: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

全诗以桃树的枝、花、果、叶作为比兴事物,衬托出新嫁娘的年轻美丽以及成婚的快乐气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仅是“兴”句,而且含有“比”的意思,这个比喻对后世影响很大。

古代诗词小说中形容女子面貌姣好常用“面若桃花”、“艳如桃李”、“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词句,可能就是受了《桃夭》一诗的启发。

这样一首贺新婚的诗,《毛诗序》也认为是美后妃之德的作品。

《毛序》说:“《桃夭》,后妃之所致也。

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驳斥说:“此皆迂论难通,不足以发诗意也。

”“《桃夭》不过取其色以喻‘之子’,且春华初茂,即芳龄正盛时耳,故以为比。

……又以为美后妃而作,……且呼后妃为‘之子’,恐诗人轻薄亦不至猥亵如此之甚耳!盖此亦咏新昏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

”。

桃夭原文及赏析

桃夭原文及赏析

桃夭原文及赏析桃夭原文及赏析桃夭原文及赏析1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赏析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什么意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什么意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什么意思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先秦的《桃夭》。

此诗开篇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仅是“兴”句,而且含有“比”的意思,这个比喻对后世影响很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桃夭原文译文及鉴赏,欢迎大家阅读。

《桃夭》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译文及注释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桃夭》简析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是那片桃林。

流光的霞披,如新娘的红盖头,被春风轻轻掀起。

果实饱满的模样太惹人怜爱了,她们真像一群孩子,密密匝匝地挤在枝叶间,笑闹着,春天仅仅有了这些果子就不会冷清。

当初桃花流水,不还叹息过吗?你担心这季节象梭子一样飞去了,藏着十八岁少女的心事,像春天藏着太多太多的花朵,你不说,不说也羞呵。

小姐妹出嫁前,你陪着流了一晚的泪,你想过,自己也将有这样大哭一场的日子,离开家,离开父母,头顶一块红布,骑上高高的骏马,在吹吹打打的热闹声中,不知为何,也不问为何,就要向陌生的新郎全身心地交付自我。

小姐妹归宁之时,像沾露的梨花,不胜娇羞,你问她们“结婚好吗”,她们回答“真好”,再问,却云山雾罩,笑言,“急什么,你迟早要知道的。

”你有一点点羡慕她们,暗自猜测:我做新娘,会不会很快乐?灼灼其华桃花是火啊,是春天的火,是内心的火,燃起你莫名的相思,那少年曾在垅间走过许多回,既俊雅,又健硕,相遇时,他微微一笑,就捉住了你的灵魂。

“他会不会娶我?”你这样温柔地等待,夏蝉唱完了,秋雁飞过了,终于在某个雪后的黄昏有了消息,他在火塘边与父兄们说着要紧的话,每一言你都隔窗听见了,心儿如一活蹦乱跳的小鹿,你有些担心,它会脱腔而走。

《诗经·桃夭》赏析

《诗经·桃夭》赏析

《诗经·桃夭》赏析《诗经·桃夭》赏析 桃花⾊最艳,故以喻⼥⼦,开千古词赋咏美⼈之祖。

以下是⼩编分享的《诗经·桃夭》赏析,欢迎⼤家阅读! 《诗经·桃夭》 朝代:先秦 作者:佚名 原⽂: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于归,宜其家⼈。

译⽂ 茂盛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粉红花。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和顺。

茂盛桃树嫩枝芽,桃⼦结得肥⼜⼤。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庭美满。

茂盛桃树嫩枝芽,叶⼦浓密有光华。

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使家⼈幸福。

注释 夭夭:桃花怒放的样⼦。

华:古花字。

之⼦:这位姑娘。

于归: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做⼥⼦的归宿,故称“归”。

之,指⽰代词。

蕡,肥⼤,果实将熟的样⼦。

有蕡其实:它的果实⼗分繁盛。

蓁蓁:繁茂的样⼦。

灼灼:花朵⾊彩鲜艳如⽕。

宜:和顺、亲善。

赏析 这⾸诗⾮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篇《诗经》的⼈,⼀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有这样⼏个原因:第⼀,诗中塑造的形象⼗分⽣动。

拿鲜艳的桃花,⽐喻少⼥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个象桃花⼀样鲜艳,象⼩桃树⼀样充满青春⽓息的少⼥形象呢?尤其是“灼灼”⼆字,真给⼈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之祖”,并⾮过当的称誉。

第⼆,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种喜⽓洋洋的⽓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种喜⽓洋洋、让⼈快乐的⽓氛,充溢字⾥⾏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民群众对⽣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诗反映了这样⼀种思想,⼀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诗经《桃夭》原文、注释及赏析

诗经《桃夭》原文、注释及赏析

诗经《桃夭》原文、注释及赏析【原文】桃之夭天①,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蒉其实⑤。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

②灼灼:桃花盛开,色彩鲜艳如火的样子。

③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于”是语助词,“归”是指出嫁。

④室家:家庭。

⑤有: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蒉(fén):果实累累的样子。

⑥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赏析】《桃夭》叙写的是女子出嫁的情景和作者的美好祝愿。

诗句清新淳朴,却有极强的感染力,读来就如喝了一杯浓浓的醇酒,让人在满口余香中感受着美的诱惑。

诗中之人美得让人心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蒉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连续三章三起句,“桃之夭夭”四字扑面而来。

“夭夭”二字,可以解释为绚丽茂盛,也可以解释为挺拔婀娜,它有着生机勃勃的气势,又有种袅袅婷婷的气质。

“灼灼其华”,是指鲜艳明丽闪着光辉的桃花,给人光彩照人之感。

“夭夭”在汉语里还可以解释为体态安舒、容色和悦的样子,好比美人妖娆艳色;“灼灼”则可解释为明亮、照亮之意,好比桃花粉红而闪着艳光。

因此这一句可看成“美人如花”的写照。

诗中对美丽一再铺陈渲染,引出后面披着婚装的少女。

此时在众人心中,少女身材如桃树一样挺拔,行路如桃枝一样摇曳婀娜,脸蛋如桃花一样艳美,可谓千娇百媚,风情万种,沉鱼落雁。

这样美的少女由缤纷绚烂的桃花烘托而来,有谁能不为之倾倒?“艳如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不知有多少后人用桃花来比喻女人的美丽,《桃天》也由此成了后世描写美女的词宗诗祖。

诗里的自然美得让人心怡。

诗中一再描写桃林中桃树枝叶繁茂,挺拔绚丽,且先写桃花,又写桃之果实,再写桃叶,排布了三幅风景画:一幅是满山桃树,繁花盛开,遍山艳色粉红;一幅是桃树上结满密密麻麻、又肥又大的桃子;一幅是葱葱郁郁的桃叶布满枝头,叶子上放着光华。

无论哪一幅,都宛如世外桃源。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原文译文注释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原文译文注释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原文译文注释《国风·周南·桃夭》先秦: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扩展阅读:诗经名句01、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语出《诗经·周南·桃夭》。

译:桃树繁茂,桃花灿烂。

此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语言质朴,但不乏流丽之态。

0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语出《诗经·卫风·硕人》。

译:浅笑盈盈酒窝俏,黑白分明眼波妙。

这两句诗从动态的角度描述了卫庄公的夫人庄姜令人消魂的风采.微笑时酒窝中贮满了爱意,双目流动时,明亮的眸子更是黑白分明。

0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语出《诗经·王风·黍离》。

译:知道我的人,说我心烦忧;不知道的,问我有何求。

高高在上的老天,是谁害我如此(指离家出走)?东周初年,王朝大夫重返镐京,见到宗庙破败,黍稷离离的荒凉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诗人说,了解他的人知道他心怀忧郁,不了解他的人会以为他在寻找什么,老天在上,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后一句尤为发人深省,其中既有对周幽王无道的谴责,也有对犬戎入侵的不满。

0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语出《诗经小雅采薇》。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作者】佚名【朝代】先秦【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赏析】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人们常说: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天才,第二个用花比美人的是庸才,第三个用花比美人的是蠢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这里是第一个用花来比美人,并不为过。

自此以后用花、特别是用桃花来比美人的层出不穷,如魏·阮籍《咏怀·昔日繁华子》:“天天桃李花,灼灼有辉光。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宋·陈师道《菩萨蛮》词:“玉腕枕香腮,桃花脸上开。

”他们皆各有特色,自然不能贬之为庸才、蠢才,但他们无不受到《诗经》这首诗的影响,只不过影响有大小,运用有巧妙而已。

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经意间,又一个年头从我手中溜走了。

细细数来,我已走过了将近十五个年头。

而今,横亘在眼前的,便是中考这座独木桥。

在为前路担忧的同时,低头细数自己剩下的几十载岁月,却不由看到了身旁的桃花
在大多数人眼中,莲是纯洁无暇的,洁净的如珍珠一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便是对其最贴切的盛赞;而更多的文人雅士却偏爱竹,爱它生长的空谷幽兰的环境,更爱它中空外直,不蔓不枝,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谦逊与气节;但也有人欣赏陶渊明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于是,菊,也就顺势成为了自此以后所有隐士的珍爱之物而在浩如烟海的华夏五千年文化中,却极少见到桃花的身影。

也许是因为这份鲜艳让人不喜。

于是,这鲜艳的色彩便也寂寞的流淌到现在。

但我相信,偏爱桃花的人一定是有的。

否则也不会传出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了。

在风飞缱卷,云卷缠绵,姣花弄影,碧柳摇青,暖风熏得人欲醉的春天里,我任然偏爱桃花。

正如我在这十五岁的关口上,希冀自己以后的人生灼灼如桃花
如果硬要我拿一词半句来形容桃花,一时半会儿我想不一词一句。

这与其它写莲、竹、菊的诗句的泛滥成灾相比,简直是大相径庭。

但我心中却一直有着桃花的影子,却又似乎隔着一层薄雾,看的不那么真切!大多数人认为桃花是妩媚的,我却并不附和,我认为桃花是洁净的,甚至洁净的不输莲花。

她的洁净不似莲花一样空白,而是绚烂的洁净,将美丽的桃红与绚烂的花瓣契合到了极致,桃红中带点点空白。

那空白便是让人寄以情思之处,难收,亦人见之犹怜!这里的桃花,洁净的是红中带白的色泽,更是其中蕴含的,人心中的辗转千折的悠悠情思。

归思难忘,情思难收。

这有何尝不似十五岁的少年心事呢?
有人说,艳丽的花缺少了竹的坚韧与品格。

但我也想说,事实未必如此。

我不知道正在看文章的你注意过她们没有,那桃树下零落的点点飘红。

风一吹,她们便随风零落,落至地上,飘至土中。

这是花的娇弱吗?不,她们终使那水泥地不再那么的单调,让人烦心。

地上的点点桃花,在人们无数次的踩踏中,仍奇迹般的遗留了下来。

在风的吹拂下,又去装点另一块地方。

这不被踏烂,永不服输的精神,不正是竹的傲骨吗?这随风飘散,甘为点缀的品性,不正是无私的奉献吗?所以,千万不要说艳丽的花少了什么,真正少的,是发语者的观察与感悟之心。

记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同样,一味贬低什么80、90后的呼声也停止吧!艳丽的花未必会属于单调孤傲的竹!
有人说桃花太过艳丽,以至于人心浮躁,难以归隐。

但我却认为她犹宜适家。

艳丽的桃花也好,绚烂的桃花也罢。

不可否认的是,桃花给了人一种温馨与希望之感,这不正是家所需要的吗?至于难以归隐,则更是无稽之谈,荒谬至极。

若真心归隐,物我两忘,岂会以一物之色泽而摇晃。

退一步说,正是这些众多的隐者没有奋斗和拼搏,才有以前持续百年的,中国社会的万马齐暗,万人共执一词的怪诞﹑冷清画面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桃花是绚美的,她有灼灼美丽的光华。

不过别忘了,人生亦是壮美的,这取决于你如何实现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