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合集下载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3.培养学生欣赏他人优点、接受他人批评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以谈话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生活中得到的表扬和批评,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师提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3.精读课文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等,理解其含义。

4.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爸爸和妈妈在课文中的性格特点。

5.学习写作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具体事例,学习作者通过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生尝试运用所学方法,用具体事例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6.小组讨论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正确对待他人的表扬和批评?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8.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课文内容,并尝试运用所学方法,用具体事例表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

四、课后延伸1.家长协助:家长关注孩子的日常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批评,引导孩子正确对待。

2.社会实践: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学会欣赏他人优点,接受他人批评。

五、教学反思2.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人物形象,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学生对于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还需进一步引导和练习。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能力。

3.学生正确对待他人表扬和批评的态度。

重难点补充:1.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对话设计: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在课文中找到了哪些关键词句?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个词语,在作者心中分别代表了怎样的评价?请同学们结合上下文,谈谈你们的理解。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誉、励”等6个生字。

2.默读课文,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作出不同评价的原因。

3.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学重点】1.了解父母对同一首诗作出不同评价的原因。

4.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学难点】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对巴迪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看法。

教学过程任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新课。

出示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图片。

了解这位获奖者吗?巴德•舒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编剧、作家,他担任编剧的好莱坞影片《码头风云》曾获得过奥斯卡八项大奖。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

2.作者简介巴德•舒尔伯格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

在他68年的写作生涯里,共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或搬上舞台。

主要作品:《在滨水区》《码头风云》《醒着的梦》等。

其父亲是派拉蒙影片公司的老板本杰明•斯楚伯特。

母亲是作家。

生活在充满浓浓的书香气的富有家庭,自小喜欢写诗。

短篇小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改编自《我的绝妙坏诗》。

导入:一个人最后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童年的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看看巴迪的童年对他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3.板书课题:“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14.读题质疑: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发现?预设1:我注意到题目中用了引号。

预设2:“精彩”和“糟糕”是一对反义词。

预设3:“极了”和“透了”都表示达到了极点。

任务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设计意图:先认读生字,帮助学生扫清字词的障碍。

然后抓住关键词句,理清课文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他人,然后多拼读两遍。

把课文读通、读顺。

1.词语检测。

精彩糟糕誉写湿润鼓励慈祥出版歧途谨慎一如既往(1)自由认读,读准字音。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优秀教案8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优秀教案8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优秀教案8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优秀教案篇1教材简析:本组以“父母之爱”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写了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的爱。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识字、朗读能力,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课文。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联系生活实际,以体会父母不同形式的评价都是对巴迪的爱。

设计思路:__的篇幅较长,在教学中从重点句入手,引导学生感悟,如抓住巴迪内心活动的词句,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最终理解不同的评价都是爱,体会作者的情感。

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质疑问难,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探究。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__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正确认读“糟糕”、“确实”、“自豪”、“誊写”、“敬仰”、“判断”、“出版”、“戏剧”、“严厉”、“灵感”、“创作”、“源泉”、“警告”、“提醒”、“把握”、“谨慎”、“极端”等词语。

理解“一如既往”、“得意扬扬”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3.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难点:体会父母两种不同形式的评价都是对巴迪的爱。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拓展阅读《我的母亲》(节选)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质疑问难,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品读交流,体会巴迪的情感变化,在学中悟理。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查阅作者美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的有关资料。

教学步骤:一、板书课题,读题,理解题意。

(让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优秀教案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优秀教案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优秀教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优秀教案篇1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上课前,请大家告诉老师一个问题:长大以后,你最想做什么?生:画家、电影明星、电脑高手、老板、医生、店铺、运动员……师: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理想,可是你要想成功就得依靠许多人的帮助和指教。

他们可能是你的父母也可能是你的老师和朋友。

帮助我们就是爱我们,因为有了他们的爱,我们才能更加勇敢与自信,才能健康的成长。

哪位同学愿意上黑板把这个“爱”字写下来?“爱”字并不难写,可有的人却不能真正的理解它。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5课,相信学完以后你一定会有所领悟。

(出示课题)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3.小结过渡: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巴迪长大以后,终于理解了父母对他的爱,可是同学们,你理解了吗?下面请大家自由读文,边读边按自学提示学习课文。

二.出示要求、自主探究:1.出示自学提示:⑴.对巴迪写的人生第一首诗,母亲和父亲读过以后各有什么具体的表现?“我”当时的反映怎样?⑵.两种不同的评价对巴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在书中的空白处写写体会。

2.学生自学勾画,小组合作、互相交流。

三.汇报交流、领悟重点1.谁能说说,通过刚才的自主合作学习,你弄懂什么问题了?生:我弄懂了母亲读诗后的表现和父亲读诗后的表现……2.师:那么,谁能先来汇报一下,母亲读诗后的具体表现和“我”当时的反应?(一).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读诗后的表现和“我”当时反应:生:读“记得七、八岁……再次拥抱了我。

”这段描写表现了母亲特别高兴的心情,因为她看到自己的孩子会写诗了,她特别开心。

生:抓住母亲的神态,进一步体会她兴奋喜悦的心情及对巴迪的赞美。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3篇(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3篇(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3篇(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下面是整理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3篇(2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供大家参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1【教学目的】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的。

【课的类型】新授、讲读。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幻灯片。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设问导课1、做“推测过程”的小游戏:⑴ 教师板书:(7、8岁)→(长大后)第一首诗:作家。

⑵ 一个人7、8岁时写了第一首诗,长大后成了作家,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⑶ 学生自主说。

⑷ 这个人是美国作家巴迪·舒尔伯格,他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哪方面呢?我们一起到19课中去找答案。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指名朗读课文。

2、听完课文,指名说作者主要写什么原因: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板书:“精彩极了”“糟糕”透了3、这两句话第一次出现,在作者7、8岁时,听了这两句话作者分别有什么表现?默读第一至十四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4、指名读句。

5、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得意扬扬、痛哭6、四人小组结合实际讨论:为什么对同一件事,父母的评价会截然相反?7、指名答。

8、几年后,我再看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不得不”说明什么?9、引导学生说认识。

板书:不理解10、现在呢?我又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指名读第16、17自然段,学生独立思考。

)11、指名答:板书:体会幸运12、齐读最后两段。

三、学习升华,拓展延伸1、感情范读,深化中心:⑴ 教师范读《爱》:小小的童年,我幸运不随意,小小的童年,我快乐无忧虑,严厉的父亲,慈祥的母亲,严厉的父亲,慈祥的母亲,不同的方式表达相同的爱意,留给我永生难忘的记忆,父爱如山,母爱似水。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合集15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合集15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合集1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新课标下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绿色课堂,即为充满爱意、饱含情意、体现创意的课堂,本案力求体现、营造这种课堂氛围。

教学方法上以读为本,以悟为媒,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带领学生“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人生”。

【评价内容】1、理解课文内容,从两种极端的评价中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赞美与批评这两种教育方式。

2、品读词句,通过批注、质疑、讨论、探究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语段。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课激趣,复习检测(屏显)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百倍!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公正与成实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齐读)谈话:这首诗其实告诉了我们童年教育的重要性,德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以他的亲身经历和我们倾心交流,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巴德·舒尔伯格的家,继续聆听感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板书课题)(此环节的设计为学习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突现主题)二、研读课文、交流评价、加深体验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巴迪的第一首诗竟遭到父母两种极端的评价,这到底是为什么?(一)导学“童年故事”找:父母评价的语言品读:父母的评价,感悟父母心情(指导读出父母的语气)议:对评价的看法(紧紧联系课文内容)(师相机板书)母亲的评价方式是赞美,意在鼓励作者树立信心,而父亲的评价方式是严厉的批评,意在警告作者谦虚、谨慎!那么作者当时感悟到了吗?体会:两种评价对作者的作用小结:对小巴迪来说,母亲的评价真的是“精彩极了”,而父亲的评价真的是“糟糕透了”!(此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悟两种心情,体味作者的感受,加深对两种评价方式的印象,初步认识两种评价方式的利与弊)(二)自学“成长岁月”刚才我们领略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那么在巴迪的成长岁月中,这两种教育方式到底对巴迪的成长起了多大的作用!让我们把心放到文中去感悟!(屏显自学提纲,逐步)划:父母的评价影响巴迪成长的句子或词语(生补充板书)悟:哪种方式更有利辩:联系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实际(名人故事、切身实际)警句、古训、新观点来阐述自己的看法。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案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案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个表达的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运用这两个表达进行口语交流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成败,学会积极面对。

二、教学内容:1. 单词:精彩(jīng wài)、糟糕(zāo gāo)、极了(jíle)、失败(shībài)、鼓励(gǔlì)、努力(nǔlì)、面对(miàn duì)。

2. 短语: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取得成功、遭遇失败、给予鼓励、取得进步、积极面对。

3. 句型:How wonderful it is! How terrible it is!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掌握单词和短语的正确用法,能够运用句型进行口语交流。

2. 难点:正确理解并运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个表达。

四、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定情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并运用单词和短语。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成败,培养积极面对困难的心态。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向学生介绍“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个表达的含义和用法。

2. 新课内容:讲解单词和短语的正确用法,示例演示。

3. 情景练习:设定情景,让学生运用句型进行口语交流。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遇到的成败,并用所学表达进行交流。

5. 角色扮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实际场景,运用所学表达。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成败,学会积极面对。

8. 作业布置:让学生运用所学表达编写一个小故事,明天进行分享。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向长辈请教,了解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成功人士在面对失败时的经历和心态。

第20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第20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
1.生字词学习:糟糕、透、截然不同、慈祥、严厉等;
2.课文内容理解: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采用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法,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的影响;
3.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感受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关爱和教育的重要性;
4.写作手法分析: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具体事例,展示父母教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欣赏文本中美的表达,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鼓励创造性地表达个人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理解与运用:本节课的核心词语,如“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以及“截然不同”、“慈祥”、“严厉”等,这些词语在文中的具体运用和含义,是教学的重点。教师应通过上下文分析、举例说明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学会运用这些词语。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对比描写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在你的生活中,对比描写可以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对比描写手法来表达观点。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教学难点中的对比描写手法的识别与运用:教师可以指出文中“父亲总是说‘精彩极了’,而母亲总是说‘糟糕透了’”这一对比,询问学生:“这样的对比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分析,学生能够理解这种手法突出了父母教育方式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父母的评价截然不同的情况?”比如,当你完成了一项任务,爸爸可能会说“精彩极了”,而妈妈却认为“糟糕透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父母不同评价背后的奥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1.会认“誊、励、篇”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父母分别是怎样评价“我”的诗的,“我”对父母评价的认识前后有怎样的变化。

3.研读重点句子,正确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含义,体会父母表达爱的方式的不同。

4.学会正确对待批评和表扬。

●重点体会父母爱自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母爱宽容、和蔼、鼓励;父爱理性、深沉、严格。

●难点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糟糕透了”的评价也是一种爱。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7个生字,其中“誊、励、篇”特别容易读错,要重点进行强调和指导。

另外,五年级的学生识字能力比较强了,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识字,如查字典、询问他人,学会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大胆猜读、跳读。

学习字词时,要做到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随文学习相结合。

2.阅读理解。

课文主要写作者在八九岁的时候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妈妈对此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

作者在“精彩极了”的鼓励中和“糟糕透了”的警告中,把握人生的方向,成长为一名著名的作家,揭示了父母对自己的两种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文章前一部分文字浅显生动,后一部分的个别语句含义较深,具有启发性,给学生提供了多维的思考感悟空间。

所以在教学时,要坚持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

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在文本语境中同人物进行心灵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章的表达方法。

本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应该更多地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父爱与母爱的不同。

3.表达运用。

在生活中,同学们每天都感受着来自父母的爱,父母的爱本质是一样的,但表现形式是有区别的。

通过学习课文和联系生活实际,同学们对两种爱的方式要有清晰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学会感恩。

1.预习提纲(1)自读课文,认识生字词,有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使用其他工具书解决。

(2)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试着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父母之爱的不同。

(3)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旁做批注。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两幅图画:一幅是孩子跌倒了,抬头看着妈妈,喊道:“妈妈,快来……”另一幅是子跌倒了,抬头看着爸爸,喊道:“爸爸,快来……”学生看图,理解两幅图的内容,思考:两幅图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爸爸、妈妈面对跌倒的孩子,采取的态度和方式会有什么不同吗?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爸爸和妈妈采取的方式和态度往往是不一样的。

为了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现象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师板书课题)这样导入新课的方式,新颖、直观、生动,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可以查字典或询问他人,然后多拼读两遍。

把课文读通、读顺。

2.汇报交流自读情况,解决生字词。

(1)学生交流预习成果。

(2)教师出示生字、词语课件:(指名读、开火车读、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组词读。

)教师适时强调读音,如“誊”易读错成“yù”,“歧”易读错成“qǐ”等。

(3)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可以抽查、轮读,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学生之间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好的同学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准确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然后加以鼓励。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中讲了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阶段?2.每个阶段分别讲了什么事?交流:(1)八九岁时→几年后→现在。

(2)八九岁时“我”写了人生中的第一首诗,母亲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父亲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我”难过得哭了。

几年后,“我”在母亲的鼓励下继续写作,父亲依然对“我”的作品作出如实的评价。

现在,“我”已经成了一名作家,真正理解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都是爱,人生离不开这两种爱。

(教师适时板书:“精彩极了”“糟糕透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浅入深的学习进程,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本文所写的场景,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四、以问促读,深入学文。

1.课件出示问题。

妈妈读了“我”的诗后,她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呢?生读第1自然段,然后畅所欲言,交流汇报。

师小结:妈妈非常高兴、惊讶。

主要表现在她的神态(“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她的语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和她的动作(“她搂住了我”“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妈妈作出这么高的评价,不是因为“我”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我”在八九岁时就开始写诗,她为此感到高兴,她要鼓励“我”。

这是妈妈对“我”的爱和鼓励。

(教师适时板书:神态、语言、动作)2.听了妈妈的评价,“我”有什么表现?生:“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

师:在这种既害羞又得意的心理状态下,“我”产生了怎样的期待呢?这种期待的程度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3.生读第2~4自然段,然后畅所欲言,交流汇报。

教师引导,师生共同明确:“我”产生的期待是:希望爸爸能读“我”的诗,并给予较高的评价。

此时,“我”的期待很急切、很强烈。

表现在:“我”迫不及待地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在等待爸爸的时候,“我”把诗重新誊写一遍,还做了装饰,并满怀信心地把诗放到显眼的地方。

这些语言、动作、心理上的描写,说明了“我”很渴望得到爸爸的表扬。

(教师适时板书:心理描写)过渡:可事实上,巴迪等来了爸爸的表扬吗?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4.学生朗读第5~14自然段,思考:(1)巴迪等来了爸爸的表扬吗?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总结:没有得到爸爸的表扬,反而受到了批评。

当时,爸爸回来了,“我”紧张极了,他读了“我”的诗,认为这首诗糟糕透了。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教师适时强调动作、语言描写)(2)听了这样的评价,妈妈和“我”的反应是怎样的?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引导:妈妈和父亲争吵,希望父亲能鼓励“我”。

“我”难过得跑到自己的卧室里失声痛哭起来。

5.几年以后,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生读第15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巴迪承认了自己当时的那首诗的确相当的糟糕,他已经认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再加上母亲一如既往地鼓励,巴迪还一直在写作并把自己新的文章给父亲看。

父亲的态度也有了变化,虽然还带着批评,但没有全盘否定,而是在批评中带着鼓励,这在无形中给了作者勇气,让他有再写下去的动力。

6.最终作者成功了,在他成名之后,他体会到了什么?(1)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默读第16、17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2)阅读成果汇报: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7.“精彩极了”是一种怎样的爱?慈祥的母亲一句鼓励的话“精彩极了”,饱含着多少爱呀!正是这种爱,使“我”有了写作的兴趣,写作的信心,写作的灵感。

这是一股多么强大的力量呀!长大后的巴迪有了巨大的成就,这个时候他体会到当初是多么幸运!因为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有母亲那作为创作灵感和创作源泉的爱。

8.“糟糕透了”是一种怎样的爱?严厉的父亲一句警告的话“糟糕透了”,又饱含着多少爱呀!正是这种爱,使“我”时时看到不足,使“我”戒骄戒躁,使“我”永远向新的高度奋进,这是一股多么沉重的力量呀!母亲赞美的爱给了他前进的力量,而父亲批评的爱给了他思考和反省的空间。

这两种爱让巴迪在面对赞美和批评的时候保持了一颗清醒的头脑,最终他成功了。

9.正是这些赞美和批评使作者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同时他也体会到,这两个极端的断言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10.从巴迪的经历中,你读懂了什么?要谨慎地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同时也体会到父母用各自不同的爱在鼓舞着我们。

母亲赞美的爱,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而父亲的爱则是鞭策着我们做得更好,不要骄傲。

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感恩父母的爱。

五、教师小结,结束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要懂得用全面的眼光来看待父母的爱,也要懂得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赞美和批评。

今天大家应该都是收获满满,希望这堂课对今后的人生有所帮助。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呢?2.小练笔:文中巴迪认为爱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赞美的爱,一种是批评的爱。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感受吗?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课前,我让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阅读,学生已经非常熟悉课文了,所以这堂课进行得比较顺利。

1.立足教材,学会运用。

本文是学生很容易产生兴趣的一篇文章,全文紧紧围绕“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对反义词展开。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在读、悟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理解,进而理解父母的爱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2.以问促读,以读促悟。

紧扣本文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问题,每个问题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和导向性,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有章可循,容易达成阅读目的。

学生的阅读是个性化的,不要求达成一致的意见和见解。

3.不足之处。

(1)评价激励不够。

本堂课的气氛不够活跃,跟教师的激励不够有很大的关系。

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比较随意,缺乏激情,学生的情绪自然也不会高涨。

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2)缺乏教学机制。

学生在汇报见解时,有些答案大同小异,但有几个学生一直在汇报,拖延了不少的时间。

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得再好,若缺乏教学机制,想要上好一堂课,难!所以,每一位教师,类文链接都必须积极地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谢谢3 桂花雨1.会认“箩、杭”2个生字,会写“懂、兰、箩”等10个生字,理解“婆婆、糕饼”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

3.品读重点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体会句子中蕴含的感情。

4.学习并运用结合重点语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5.想象课文中描写摇桂花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重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和“桂花雨”中,感悟语言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所表达的感情。

1.字词教学。

注意“缠”是翘舌音,读“chán”,“浸”读“jìn”,不读“qī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