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赏析

合集下载

诗经桃夭赏析

诗经桃夭赏析

诗经桃夭赏析
《桃夭》是一首祝贺新婚的诗,用艳如桃花的事物描绘新娘的美丽,祝愿她带给婆家欢乐和美。

(一)诗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来形容新娘的美丽,用桃花的怒放和明亮的色彩来比喻新娘的容颜,这样的比喻既富有想象力,又形象生动。

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将新娘比喻为桃花,不仅体现了她的美貌,也寓意着她的婚姻生活将如桃花般美好。

(二)诗中反复咏唱“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表达了对新娘婚后生活的美好祝愿。

这并不是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强调家庭和睦、和美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观念在当时是很先进的,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满家庭的追求。

(三)这首诗的写作技巧也很讲究。

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

每一句都有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既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也使得主题更加突出、深刻。

《桃夭》是一首富有想象力、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讲究技巧的优秀诗篇,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美满家庭的追求和对新娘的美好祝愿。

《桃夭》原文及翻译赏析

《桃夭》原文及翻译赏析

《桃夭》原文及翻译赏析《桃夭》这首诗出自《诗经·周南》,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咱们先一起来看看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几句诗读起来是不是朗朗上口?那咱们来一句句地瞅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开头就给咱们描绘了一幅特别美的画面。

想象一下,满树的桃花开得那叫一个灿烂,粉粉嫩嫩的,就像少女娇羞的脸庞。

这“夭夭”两个字,把桃花怒放、生机勃勃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

“灼灼其华”中的“灼灼”,更是强调了桃花的鲜艳夺目。

哎呀,每次想到这场景,我就仿佛置身于一片美丽的桃花林里,微风轻轻拂过,花瓣纷纷飘落,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里说的“之子”就是这位姑娘,“于归”呢,就是出嫁的意思。

姑娘要出嫁啦,而且肯定能让夫家美满和睦。

为啥这么说?因为能娶到这么美丽又温柔的姑娘,那夫家能不幸福嘛!“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花谢了,开始结果啦。

那沉甸甸的桃子挂满枝头,让人看着就满心欢喜。

这就好像姑娘嫁到婆家后,会为家庭带来丰硕的成果,生儿育女,让家族人丁兴旺。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再次强调姑娘出嫁后能让家庭美满。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桃树的叶子长得又多又茂盛。

这就好比姑娘的美德和福泽会让整个家族繁荣昌盛。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最后还是说姑娘出嫁能给家人带来好运。

咱们再来看看翻译。

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定使家庭很和睦。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定使家庭更兴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定使家人更幸福。

整首诗用桃花起兴,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来烘托出姑娘出嫁时的美好和对她未来生活的祝福。

那为啥要用桃花来比喻呢?我想起有一次去乡下,正好赶上春天,路过一片桃园。

那满树的桃花真是让人陶醉,旁边还有几户人家正在办喜事。

诗经《桃夭》原文及赏析

诗经《桃夭》原文及赏析

诗经《桃夭》原文及赏析桃夭注释译文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⑹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赏析作者:佚名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但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赏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赏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赏析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1 夭夭(yāo):茂盛,生机勃勃的样子。

2 灼灼(zhuó):鲜艳的样子。

3 之:这。

4 子:指女子,古代女子也称“子”。

5 于:往。

6 归:出嫁。

后来称女子出嫁为“于归”。

7 宜:和顺。

8 室家:家庭。

此指夫家,下面的“家室”、“家人”均指夫家。

9 蕡(fén):果实硕大的样子。

10 蓁蓁(zhēn):树叶繁盛的样子。

赏析:这是一首贺新娘的诗。

全诗以桃树的枝、花、果、叶作为比兴事物,衬托出新嫁娘的年轻美丽以及成婚的快乐气氛。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不仅是“兴”句,而且含有“比”的意思,这个比喻对后世影响很大。

古代诗词小说中形容女子面貌姣好常用“面若桃花”、“艳如桃李”、“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词句,可能就是受了《桃夭》一诗的启发。

这样一首贺新婚的诗,《毛诗序》也认为是美后妃之德的作品。

《毛序》说:“《桃夭》,后妃之所致也。

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驳斥说:“此皆迂论难通,不足以发诗意也。

”“《桃夭》不过取其色以喻‘之子’,且春华初茂,即芳龄正盛时耳,故以为比。

……又以为美后妃而作,……且呼后妃为‘之子’,恐诗人轻薄亦不至猥亵如此之甚耳!盖此亦咏新昏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

”。

桃夭桃之夭夭原文、赏析

桃夭桃之夭夭原文、赏析

桃夭桃之夭夭原文、赏析桃夭(桃之夭夭)原文、赏析原文:【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赏析: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

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国风选译》)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写法也很讲究。

看似只变换了几个字,反复咏唱,实际上作者是很为用心的。

头一章写“花”,二章写“实”,三章写“叶”,利用桃树的三变,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处、解释及赏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处、解释及赏析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处、解释及赏析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出自:先秦佚名的《桃夭》解释: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赏析:此句用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灼灼”二字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原文:《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注释: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赏析: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

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

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像桃花一样鲜艳,像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

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

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

这很可贵。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

“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

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

”你看,多么美好。

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

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诗经《桃夭》原文、注释及赏析

诗经《桃夭》原文、注释及赏析

诗经《桃夭》原文、注释及赏析【原文】桃之夭天①,灼灼其华②。

之子于归③,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有蒉其实⑤。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⑥。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美丽而茂盛的样子。

②灼灼:桃花盛开,色彩鲜艳如火的样子。

③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于”是语助词,“归”是指出嫁。

④室家:家庭。

⑤有:语气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蒉(fén):果实累累的样子。

⑥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赏析】《桃夭》叙写的是女子出嫁的情景和作者的美好祝愿。

诗句清新淳朴,却有极强的感染力,读来就如喝了一杯浓浓的醇酒,让人在满口余香中感受着美的诱惑。

诗中之人美得让人心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之夭夭,有蒉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连续三章三起句,“桃之夭夭”四字扑面而来。

“夭夭”二字,可以解释为绚丽茂盛,也可以解释为挺拔婀娜,它有着生机勃勃的气势,又有种袅袅婷婷的气质。

“灼灼其华”,是指鲜艳明丽闪着光辉的桃花,给人光彩照人之感。

“夭夭”在汉语里还可以解释为体态安舒、容色和悦的样子,好比美人妖娆艳色;“灼灼”则可解释为明亮、照亮之意,好比桃花粉红而闪着艳光。

因此这一句可看成“美人如花”的写照。

诗中对美丽一再铺陈渲染,引出后面披着婚装的少女。

此时在众人心中,少女身材如桃树一样挺拔,行路如桃枝一样摇曳婀娜,脸蛋如桃花一样艳美,可谓千娇百媚,风情万种,沉鱼落雁。

这样美的少女由缤纷绚烂的桃花烘托而来,有谁能不为之倾倒?“艳如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不知有多少后人用桃花来比喻女人的美丽,《桃天》也由此成了后世描写美女的词宗诗祖。

诗里的自然美得让人心怡。

诗中一再描写桃林中桃树枝叶繁茂,挺拔绚丽,且先写桃花,又写桃之果实,再写桃叶,排布了三幅风景画:一幅是满山桃树,繁花盛开,遍山艳色粉红;一幅是桃树上结满密密麻麻、又肥又大的桃子;一幅是葱葱郁郁的桃叶布满枝头,叶子上放着光华。

无论哪一幅,都宛如世外桃源。

《先秦诗经·桃夭》原文翻译鉴赏

《先秦诗经·桃夭》原文翻译鉴赏

《先秦诗经·桃夭》原文|翻译|鉴赏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全诗语言精练优美,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先秦诗经·桃夭的诗句赏析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桃夭》原文先秦:佚名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桃夭》译文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

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注释⑴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⑵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⑶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姑娘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去,往。

⑷宜:和顺、亲善。

⑸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桃夭》赏析全诗分为三章。

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

“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灼灼其华”,简直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靓到能刺目的程度了。

从比喻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上看,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

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

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

桃花开后,自然结果。

诗人说桃树果实累累,桃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儿孙满堂。

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

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赏析
诗经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作品赏析:
译文: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桃夭》三章,章四句。

是一首贺婚诗。

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关于它的大义,《诗序》曰:“后妃之所致也。

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

”孔颖达解释道:“后妃内修其化,赞助君子,致使天下有礼,婚娶不失其时,故曰‘致也’。

由后妃不妒忌,则令天下男女以正,年不过限,婚姻以时。

行不逾月,故令周南之国皆无鳏独之民焉,皆后妃之所致也。

此虽文王化使之然,亦由后妃内贤之致。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曰:“此亦咏新婚诗。

与《关雎》同为房中乐。

如后世催妆坐宴等词。

特《关雎》从男求女一
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

”我觉得诗序中的教化味道太浓了,只一个“婚姻以时”解得合情合理。

各章的前两句,是全诗的兴句,分别以桃树的枝、花、叶、实比兴男女盛年,及时嫁娶。

孔疏曰:“夭夭,言桃之少;灼灼,言华之盛。

桃或少而不华,或华而不少,此诗夭夭灼灼并言之,则是少而有华者。

故辨之言桃有华之盛者,由桃少故华盛,比喻此女少而色盛也。

”这里用桃花来比兴,显然不仅仅是一种外形上的相似,春天桃花盛开,又是男女青年结婚的极好季节。

《易林》曰:“春桃生花,季女宜家。

”宋朱熹《诗集传》曰:“周礼,仲春令会男女。

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

”因为古者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过此就算不及时了。

《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于是时也,相奔不禁。

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

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

”《毛诗正义》曰:“礼虽不备,相奔不禁。

即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相奔者不禁是也。

”又曰:“言三十之男,二十之女,礼虽未备,年期既满,则不待礼会而行之,所以繁育民人也。

”结合到本诗中所表现的新婚之喜和对新娘的美好祝福,而传说婚嫁年龄于此不著,认为不大可能是男三十,女二十。

孔疏曰:“《摽有梅》卒章传曰:三十之男、二十之女不待礼会而行之,谓期尽之法。

则‘男女以正’谓男
未三十女未二十也。

此三章皆言女得以年盛时行,则女自十五至十九也。

女年既盛,则男亦盛矣,自二十至二十九也。


毛传云:“蕡,实貌。

非但有华色,又有妇德。

”又云:“蓁蓁,至盛貌。

有色有德形体至盛也。

”这是对新娘的各个方面的赞美,主要还是突出了女子作为社会单位的夫妇组合的教化和功利的作用。

“之子于归”一句,毛传曰:“之子,嫁子也。

于,往也。

”《说文》曰:“子,人以为称。

”《尔雅·释训》:“之子也,是子也。

”子,古代称男子,亦可称女子。

《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郑笺云:“之子,是子也。

御,迎也。

之子其往嫁也,家人送之,良人迎之。

车皆百乘,象有百官之盛。


“宜其家室”等句,郑笺云:“宜者,谓男女年时俱当。

”《说文》:“宜,所安也。

”《小雅·常棣》:“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齐诗》:“古者谓子孙曰孥。

此诗言和室家之道,自近者始。

”郑笺云:“族人和则得保乐其家中大小。

”所谓的室家、家室、家人,均指夫妇。

《左传桓公八年》:“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谓夫妇也。

”朱熹《诗集传》:“宜者,和顺之意。

室,谓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

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

”王先谦《集疏》:“《孟子》:‘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

’上指其夫,故专言家,下论夫
妇之道,故兼言室家。

”其实,除开具体的细节上的区别,这句话的意思还是很好解的,正是对于女子未来的家庭生活的美满祝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