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夭》教案
《诗经桃夭》教学设计

宜其室家:“宜”通“儀”,《爾雅》:“儀,善也”。“室家”《孟子》:“丈夫生而願為之有室,女子生而願為之有家。”《左傳·桓公十八年》:“女有家,男有室,室家謂夫婦也。”指配偶、夫妻。
2、掌握作品中出現的關鍵字詞。
3、對作品涵括的文化意義進行深入剖析,使學生透過古樸的文字感受先民婚禮的喜慶氣氛。
教学难点
引導學生使用《說文》、《爾雅》等相應的工具書以及其他文獻資料,通過閱讀、查找的方式對作品進行解讀。
教学方法
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
教学课时
2+1课时
板书设计
教学程序与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4、时代(五):上下500年(西周初——春秋中叶)
5、“六义”:赋、比、兴最早见于《周礼》,它们与风、雅、颂合称“六义”(分类)。
6、来源
(1)采诗说:周代朝廷采诗、献诗以制作礼乐。
(2)献诗说:周代公卿等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
(3)删诗说:孔子删诗之说不可信,孔子只有正乐之功,而无删诗之举,诗经是周太师和乐工们进行整理加工编订的。
4、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輔靨承權。(曹植《洛神賦》)
三、略
板书设计:
一、美嫁娘順夫家
二、多子嗣旺夫家主题:喜庆美满
三、人丁盛興夫家
2、篇数(三):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所谓“笙诗”指的是有目无辞的诗)
3、诗今古文(四):(1)《诗经》的语言形式以四言为主,重章叠句;(2)汉代四家传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诗经·桃夭》教学设计——基于培养孩子国学经典鉴赏能力的教学

《诗经·桃夭》教学设计——基于培养孩子国学经典鉴赏能力的教学【目标预设】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经》的语言魅力,培养诵读《诗经》的兴趣。
2.在反复读诵中读懂诗歌,感受诗歌中展现的民俗画卷。
3.斟酌字句,感受桃花这一意象中蕴含的对和美幸福的憧憬之情。
【过程预设】一、欣赏图画,快乐背诗1.我们已经读过不少优美的诗文了,今天咱们来展示一下,好吗?2.出示图片,学生联系背过的诗歌,展示诵读。
①百花盛开图例:《江畔独步寻花》(杜甫)、《春日》(朱熹)②荷花图例:《小池》(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③桃花图《惠崇春江晓景》(苏轼)、《江畔独步寻花》(杜甫)小结: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老师发现这些美好的画面,在同学们心中就是一首首优美的诗呢!二、学习新诗《桃夭》(一)读准读顺1.这两首诗都和桃花有关。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描写桃花的诗歌。
出示诗文。
2.学生自主读诗,直到正确、流利为止。
3.师生、生生以各种方式合作读。
4.比一比,说说这首诗与以前背过的诗有什么不同。
(二)读懂诗文【桃花之美】1.这是一棵桃树,一棵怎样的桃树,谁能用一些四字词语来赞美它?2.作者一连用了三个“桃之天天”,表达对桃树的赞美之情,那么这棵桃树美在哪几个方面呢?3.一边读,一边猜一猜,这棵桃树的花朵、果实、枝叶是怎样的呢?出示:桃花__________,真是灼灼其华;桃树上的果实__________,真是有蕡(fén)其实;桃树枝叶__________,真是其叶蓁(zhēn)蓁。
6.诗歌抓住桃树花团锦簇、硕果累累、枝繁叶茂三个时期,写出了桃树的美。
谁愿意用朗读展示桃树的美?【新娘之美】1.猜一猜,古人是在什么时候吟唱这首诗的?2.讲述:这是一首祝贺新娘出嫁的诗,相当于现在的《婚礼进行曲》呢!3.出示新娘图片,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位怎样的新娘?4.课文中一连用了三个词,祝贺新郎官快点把这个美丽的新娘娶回家,你能找到吗?5.师生合作读诗。
《桃夭》优秀教案

《桃夭》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桃夭》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小说情节。
(2)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3)掌握《桃夭》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深入理解文本。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珍惜和发展中华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1)清代作家兰陵笑笑生所著的小说,共五卷,十五回。
(2)笑笑生是清代著名小说家,擅长于写历史传奇小说。
(3)小说描述了唐朝时期一个贵族家族的婚姻、家庭、政治等方面的生活。
2. 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1)唐初,赋诗盛行,文学氛围浓郁。
(2)唐代社会贵族拥有丰富的财富和物质条件。
(3)唐代文化重视个人感受和体验,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3. 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1)小说的风格古朴而浪漫,描写豪华而细腻。
(2)小说采用了多种叙事手法,如情节交叉、时间回溯等。
(3)小说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现了唐代贵族家庭的生活状态和婚姻观念。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
通过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形象、描写手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2. 讨论法。
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就文本相关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PPT辅助教学法。
通过PPT演示,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本内容和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作者1. 通过PPT介绍笑笑生和他的作品《桃夭》。
2. 让学生阅读古代小说的特点,分析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的区别。
3. 要求学生结合《桃夭》的情节,了解唐代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课时:掌握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1. 通过PPT介绍小说的文学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
2. 要求学生阅读小说片段,分析小说的情节、描写手法等方面。
3. 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桃夭教学设计

桃夭教学设计第一节: 简介桃夭教学设计是一种基于学生年龄特点、内容需求以及学科特点, 以桃夭教学法为理论基础的教学设计方法。
桃夭教学法是一种注重启发性教学的方法,通过将知识融入学生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节: 设计理念桃夭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设计者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背景和兴趣,将学科知识与学生所处的实际情境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第三节: 设计步骤1. 阶段一:需求分析在教学设计的开始阶段,设计者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背景。
通过观察和调查,设计者可以得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从而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2. 阶段二: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在这个阶段,设计者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设计者可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的教材和教具,并结合实际情境来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3. 阶段三:实施教学活动在这个阶段,设计者需要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
设计者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实践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4. 阶段四:教学评价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设计者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交流和作品展示等方式,设计者可以评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而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和改进。
第四节: 设计要点1. 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设计者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需求和背景。
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境,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设计教学方案。
2. 根据实际情境设计教学活动桃夭教学设计强调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处的实际情境相结合。
设计者需要创造各种情境和活动,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桃夭教学设计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设计者可以运用故事、游戏、实践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习的乐趣。
幼儿教案桃夭诗经教案

幼儿教案桃夭诗经教案教案标题:幼儿诗经教案——桃夭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桃夭这首古诗,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观察能力和对季节变化的认知。
3. 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技巧。
教学重点:1. 理解桃夭这首古诗的基本意思。
2. 掌握桃夭这首古诗的朗读技巧。
3. 培养幼儿对桃花、春天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桃夭这首古诗的课件或挂图。
2. 一些桃花的实物或图片。
3. 音乐播放器。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音乐播放器播放轻快的春天音乐,引起幼儿对春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展示桃花的实物或图片,让幼儿观察、感受桃花的美丽。
导入课文:1. 引导幼儿观察桃花,询问幼儿对桃花的感受和认知。
2. 展示桃夭这首古诗的课件或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古诗的字词和图案。
朗读学习:1. 教师朗读桃夭这首古诗,让幼儿跟读。
2. 分段教授桃夭这首古诗的朗读技巧,如停顿、语调等。
理解诗意:1. 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如桃花、春天,引导幼儿理解古诗的基本意思。
2. 利用图片或实物,帮助幼儿对古诗中描述的桃花和春天进行联想和想象。
情感体验:1. 让幼儿自由发表对桃夭这首古诗的感受和喜爱之处。
2.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桃花和春天的美好。
巩固活动:1. 分组进行小朗读比赛,让幼儿展示朗读桃夭这首古诗的成果。
2. 利用游戏形式,让幼儿回忆古诗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拓展活动:1. 利用手工制作,让幼儿制作桃花的手工作品,加深对桃花的印象和理解。
2. 鼓励幼儿创作自己的小诗,描述春天或其他季节中的美景。
教学反思:1. 教师对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学延伸:1. 在幼儿家长会或展示活动中,让幼儿展示朗读桃夭这首古诗的成果。
2. 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幼儿观看与桃夭相关的动画或视频,拓宽对桃夭的理解和认知。
注:此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和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拓展。
诗经桃夭教案

诗经桃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感受《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歌中"桃"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中"桃"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 培养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过程:1、介绍《诗经》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桃夭》的背景和意义。
《桃夭》是一首祝贺年轻姑娘出嫁的诗。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
全诗语言精练优美,不仅巧妙地将“室家”变化为各种倒文和同义词,而且反复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嫁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原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
这位姑娘嫁过门,夫妻美满又和顺。
桃花怒放千万朵,硕果累累大又多。
这位姑娘嫁过门,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桃叶纷呈真茂盛。
这位姑娘嫁过门,齐心携手家和睦。
2、讲解重点词语: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华:同“花”。
之子:这位姑娘。
于归:女子出嫁。
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归宿,故称“归”。
于:虚词,无实义。
宜:和顺、亲善。
蕡(fén):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有蕡即蕡蕡。
蓁(zhēn):草木繁密的样子,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3、引导学生朗读《桃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4、分析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桃"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让学生了解《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并分析《桃夭》中的赋比兴手法。
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宜室""宜家"等词语的含义,并让学生思考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作用。
桃夭诗经教案

桃夭诗经教案教案标题:桃夭诗经教案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桃夭》这首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创作的特点。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 了解《桃夭》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桃夭》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
3. 分析《桃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桃夭》这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桃夭》的基本内容和诗歌形式。
3. 分析《桃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教学准备:1. 课文《桃夭》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4. 课堂活动所需的材料,如画纸、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春天的向往和兴趣。
-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
2. 课文阅读与理解(15分钟)- 分发《桃夭》的复印件,让学生阅读课文。
-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诗歌形式分析(10分钟)- 解释诗歌的形式特点,如古体诗、四言绝句等。
- 引导学生分析《桃夭》的诗歌形式,如韵律、格律等。
4. 小组合作探究(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分析和讨论。
-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选择的诗歌,并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5. 创作活动(15分钟)-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和想象,创作一首与春天相关的诗歌。
- 学生可以选择自由创作或参考《桃夭》的形式和意象进行创作。
6.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 邀请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诗歌作品,并分享创作的灵感和感受。
- 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和互动,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赞赏。
7.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总结学习的内容和收获,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拓展他们的文学视野。
古诗桃夭教案幼儿园

古诗桃夭教案幼儿园引言古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丰富的思想和感情。
在幼儿园教育中,引入古诗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本文将介绍一份以古诗桃夭为主题的教案,帮助幼儿园教师有效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
教案概述•主题:古诗桃夭•适用年龄:3-5岁幼儿•目标: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兴趣•教学内容:古诗桃夭的背诵、韵律感知、绘画创作等•教学时间:1周教案详细步骤第一天:古诗欣赏1.创设适宜的环境氛围,如准备一些桃花和相关装饰品,使幼儿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2.向幼儿介绍桃夭这首古诗的背景和意义,简单解释其中的常见生词,如桃花、风等。
3.逐句念读这首古诗,让幼儿们模仿老师的语调和节奏。
4.引导幼儿们一起朗读这首古诗,并注意发音和语调的正确。
第二天:韵律感知1.播放一段轻快的音乐,引导幼儿们跟着节奏拍打体验。
2.邀请幼儿们一起走起来,感受音乐的韵律,让他们用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感受。
3.与幼儿一起合作创造一个小舞蹈,让他们用身体的动作和音乐的韵律产生互动。
第三天:绘画创作1.向幼儿展示一些桃花的图片,让他们观察桃花的形态和颜色。
2.分发纸张和彩笔给每个幼儿,鼓励他们自由绘制自己心目中的桃花。
3.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幼儿们进行互动交流,询问他们对桃花的看法和感受。
第四天:游戏活动1.设计一个桃花寻宝游戏,将一些桃花的图片隐藏在教室里。
2.让幼儿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并收集这些桃花图片。
3.游戏结束后,集中讨论幼儿们的感受和收获,引导他们回顾桃夭这首古诗中的内容。
第五天:表演分享1.鼓励幼儿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小表演,展示桃夭这首古诗的场景和情节。
2.在准备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幼儿们确保表演内容与古诗相符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3.组织幼儿们进行表演,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参与度、表达能力和创造力来评估他们的学习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8分)
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1],灼灼[2]其华。
之子[3]于归①,宜其室家[4]。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
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
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这首诗选自《国风·周南》,是祝贺女子出嫁时所演唱的诗歌。
清代学者在姚际恒《诗经通论》中评价道:“桃花色最艳,故以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诗人以“夭夭”的桃树兴起对姑娘的赞美,并祝福她出嫁以后婚姻美满,生子相夫,给丈夫及其家人带来和睦和幸福。
【注释】
[1]夭夭:状桃树柔弱、随风摇曳之貌。
[2]灼灼:鲜明光艳的样子。
[3]之子:这个女子(古代出嫁的女子亦称“子”,所谓“女子”犹今之“女孩”,嫁后谓之“妇”)。
[4]宜:善,和睦。
室家:指丈夫的全家,或以为指丈夫,一下两章之“家室”、“家人”同此。
【译文】
妩媚婀娜的桃树,耀眼的鲜花惹人频顾。
这美丽的姑娘今日出嫁,娶亲的人家将和睦幸福。
妩媚婀娜的桃树,累累的硕果令人爱慕。
这美丽的姑娘今日出嫁,娶亲的人家将幸福和睦。
妩媚婀娜的桃树,繁茂的树叶绿阴密布。
这美丽的姑娘今日出嫁,娶亲的人家将幸福和睦。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
(2分)
(2)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6分)
【例2】比喻:诗中用美艳的桃花来比喻即将出嫁的女子,用硕大繁多的果实来比喻女子出嫁后多子多孙,用桃叶茂密葱绿象征新娘嫁过来后家族昌盛,表达了姑娘对婚后生活的憧憬和大家对她的祝福与赞美。
起兴:诗歌本写女子“宜室”、“宜家”的内在美,却宕开一笔,在每一章的前两句写了桃花、桃实、桃叶来引起所咏之词。
【解说】
第一问,问章法结构的特点。
《诗经》的章句形式,一般都以回环复沓为其特色。
《诗经》各篇大都分章,除《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三篇不分章以外,每篇少则两章,多至十六章。
同时,由于入乐的需要,各章只换少数字词,同样的字句反复出现,回环复沓。
所以第一题的答案就是“重章叠句”。
第二问问我们比兴的手法。
在回答这一问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比兴。
比兴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
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
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我们不妨想象这样一幅画面,现在我们都是参加婚礼的宾客:时值仲春,风和日丽,阳光灿烂。
姑娘已打扮整齐,准备新郎来迎娶。
用什么来祝福她呢?诗人反复歌咏一株正当结果树龄的桃树,来对应这位即将坐入花轿的姑娘。
外在的美丽总是暂时的,漫长而实实在在“善”才是永久的。
所以全诗由花到实、到叶——桃树的自然特点就是,先开花,花落而结实,然后树叶才一天天地长大、繁茂。
这些由花展开的联想,对应着姑娘婚后生活的每一个生活历程,自然而贴切。
也就完成了完满的新婚祝福。
同时,用桃树来赞美结婚,也有其原始宗教崇拜的遗留——桃树多子乃是人类对自身生育能力和繁衍能力的向往。
所以,结合诗句。
不难概括“比”的三个方面(边板书):①美艳的桃花来比喻即将出嫁的女子;②硕大繁多的果实来比喻女子出嫁后多子多孙;③桃叶茂密葱绿象征新娘嫁过来后家族昌盛。
而“兴”,就是用各章之前的比喻继续直接地歌颂女子“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板书】
比:①美艳的桃花来比喻即将出嫁的女子
②硕大繁多的果实来比喻女子出嫁后多子多孙
③桃叶茂密葱绿象征新娘嫁过来后家族昌盛
兴:桃花、桃实、桃叶来引起女子“宜室”、“宜家”的内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