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新闻写作中的情景交融

合集下载

新闻写作经验交流材料

新闻写作经验交流材料

新闻写作经验交流材料新闻写作是一门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艺术,需要广泛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写作经验。

以下是我个人在新闻写作方面的经验交流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首先,了解新闻价值是新闻写作的基础。

新闻是对社会事件发生过程的报道,而新闻价值是决定报道是否被读者关注的重要因素。

新闻价值包括重要性、接近度、稀有度、冲突性、时效性等。

因此,为了让新闻稿件具有吸引力,我们需要学会从读者的角度判断新闻价值,并在撰写时充分展示出来。

其次,保持客观中立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

新闻写作要求准确、真实地反映事实,避免个人主观情感的介入。

记者需要调查报道对象,采访多方面的声音,多角度的呈现事实。

同时,注意避免使用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和评价性的语句,让读者自行判断。

另外,新闻写作需要简明扼要。

读者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大量的信息冲击,对于新闻来说,能够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准确且完整的信息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提炼和组织信息,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并尽量避免使用繁复的词汇和长句结构。

进一步,撰写新闻时要注重标题和导语。

标题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第一道关口,要简明扼要地概括新闻的要点,同时富有吸引力,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而导语则是进一步引导读者深入了解新闻的关键所在,要能够概括全文主题,波澜起伏地引起读者的兴趣。

此外,新闻写作要善于运用丰富的句式和修辞手法。

丰富的句式能够使文章结构更加多样化,给读者带来新鲜感;而修辞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表现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新闻。

但是,在使用时需注意不过度华丽,要符合新闻的客观性和简洁性要求。

以上是我个人在新闻写作方面的一些经验和心得分享。

希望能够对新闻写作感兴趣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新闻写作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过程,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新闻中的抒情技巧

新闻中的抒情技巧

新闻中的抒情技巧描写就是刻画形象、展示画面,它是使新闻形象化的重要手段。

描写按表现风格可分为白描和细描。

(1)白描。

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辞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

(2)细描。

细描就是运用比喻、比拟、夸张、引用等多种修饰手法对人物或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按描写的视角可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1)直接描写。

直接描写又叫正面描写,就是记者直接对人物和事物本身进行描写。

白描多属直接描写,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多用直接白描,这样描写出的形象才会实在、真切,可信度高。

(2)间接描写。

间接描写又称侧面描写,就是记者通过描写与对象有关的人或物来烘托对象。

在通讯写作中,问接描写是存在的,主要有两点原因:是记者不可能事事亲见,二是有些内容必须间接描写。

间接描写比较虚,形象难以确定,但往往能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按描写的内容可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1)人物描写。

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同时也能更深刻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人物描写主要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2)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白然环境的描写。

环境描写借境说话,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可以加强事件的真实感、可信性;表现人物的身份或精神风貌;烘托主人公的心情抒情表现手法的展现抒情即表达情思,抒发情感。

抒发记者对通讯所写人和事的褒、贬、爱、憎之情。

抒情要抒真情,只有真切自然才能打动人抒情可以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即直抒胸臆,由记者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2)间接抒情。

指记者不直接出面,而是依附于事、理、景来抒发感情,它可以融情于叙述、议论和描写之中。

如何把新闻元素融入作文

如何把新闻元素融入作文

如何把新闻元素融入作文,让学生具有时代气息郧县青曲中学杨正林如何把新闻元素融入作文,让学生具有时代气息,具体的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

1、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

观察是“审视”,也需要投入,诚心的积极认真的投入,这种投入不仅是形式上的参与,更是心理距离的缩短,思想情感的融通和语言行为的协调。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尽量地引导学生去领会、思考,无论对人、事、物,哪怕是枯燥平凡的,也尽可能感受出一种品格、一种情趣、一种哲理、一种时代精神。

比如,有感于韩日世界杯上届冠军法国队的表现,有一位学生写了一篇《前锋·中场·后卫》的作文,论证了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缺失了合作精神,拥有欧洲三大联赛最佳射手的法国队在世界杯上颗粒无收,让行家大跌眼镜。

2、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

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

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也可以表现得很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也就是说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的内在价值。

比如:从“台上是对手,台下是朋友”悟出“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

”又如,以“平常的一天”为话题写作,有位学生正有感于初三生活的枯燥,母亲的絮叨,却因母亲买回的一盆水仙花在书桌上吐香而发现:生活本身是多么朴素,又是多么的绚丽多彩。

3、走出课堂,调查研究,“觅食”于丰富的社会生活通过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学生获得亲身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材料,为日后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时可以获得写作灵感,触发写作动机,提高感悟社会生活的能力。

比如:开展调查本地爱国主义故事传说,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提高了对社会的认识与了解。

漫谈新闻写作中的情景交融

漫谈新闻写作中的情景交融

漫谈新闻写作中的情景交融摘要如今,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什么样的新闻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迎合受众的口味?这给新闻写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好的新闻作品既富含鲜活之景,又有生动之情,二者的完美结合才会使新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才能够在众多新闻中独领风骚。

本文主要论述新闻写作中的情景交融以及记者在追求情景交融过程中容易闯入的误区。

关键词情景交融;现场感;以小见大;合理想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改革总的目标和方向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改善新闻媒介结构,逐渐形成了竞争体制[1]。

在新闻写作中,做到情景交融,已经成了许多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这不仅是一个记者,尤其是文字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它能使一个记者在多种媒体的竞争中,在新闻界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大显身手。

为了达到此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描摹现场,逼真再现这里的现场指新闻事实发生的特定时间与环境,人与人,或人与自然发生联系所构成的生活画面。

它是新闻发生的场所,是人物活动的舞台。

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物可托的。

美国著名记者威尔.柯里姆斯曾说过:“最好的写稿人总是把报道写成似乎可以触摸到的有形物体。

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么你写的报道就会变成过眼烟云[2]。

” 如何把新闻现场逼真的再现?具体的做法可分两步:第一步,要细致观察、巧妙选取。

巴尔扎克说过,搞文学的人应该具有“蜗牛般眼观四方的目力,狗一般的嗅觉,田鼠般的耳朵,能看到、听到、感到周围的一切”。

记者更是如此。

首先,要对新闻现场进行细致的观察。

其次,要抓住场景的特点,有选择的写,不能将观察到的事件或事物的各个方面都描出来。

要精心筛选,巧于剪裁。

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取最具特征的细节,使客观的场景的描绘与记者主观意图达到和谐统一。

第二步,语言要具体、形象、切忌抽象空洞。

有许多报道写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的明快、流畅、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文采,不像普通报道那样干涩,也不像文学作品那样肆意渲染、抽象、极力华美而损伤报道的真实性[3]。

浅析新新闻主义报道中细节描写操作策略

浅析新新闻主义报道中细节描写操作策略

浅析新新闻主义报道中细节描写操作策略新新闻主义是一种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方式,通过创造性的细节描写,把新闻以鲜明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

细节描写可以让新闻更加生动有趣,引起读者的共情与关注,从而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本文将通过对新新闻主义报道中细节描写操作策略的分析,探讨其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一、细节描写的种类细节描写是新新闻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

根据细节描写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视觉描写:指通过视觉表现手段,将新闻事件的情节和场景描述得淋漓尽致。

视觉描写可以通过描绘地点、人物形象、物品细节等方式来表现。

例如,“跑男”节目中,有时会对镜头进行调节,突出人物所处的环境,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状态和情感。

2. 情感描写: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内心世界的变化,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和深入理解。

情感描写通过描述人物的行为、言语、表情、心理活动等方式来表现。

例如,记者在采访受害者时,可以透过受害者痛苦的表情和哀嚎的声音,给读者展现一幅令人心碎的场面。

3. 时间描写:指通过时间的描述,将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表现出来。

时间描写可以通过描述事件发生的时间、持续的时间、进展顺序等方式来表现。

例如,在报道一起重大事故时,记者可以详细叙述事故发生前一刻的情景,和导致事故的诸多细节。

二、细节描写的操作策略细节描写的效果取决于选取的描写对象以及描写方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细节描写操作策略:1. 挖掘人物性格特点,刻画独特的形象。

人物形象对新闻事件的叙述至关重要,因为很多事件是由人物行为引起的。

因此,新闻报道需要通过突出人物的性格、思想、态度等特点,使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2. 物品描写,让物品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物品是事件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们经常为故事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细节。

例如,在报道一起交通事故时,可以详细叙述事故现场的汽车残骸、玻璃碎片等物品,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事故造成的威力和影响。

浅谈新闻写作中的“动静互衬”

浅谈新闻写作中的“动静互衬”

储IS浅谈新闻写作中的“动静互衬乃■李瑾范宁摘要:动与静是客观事物存在6勺两种状态,新闻写作离不开动与静的对立统一关系.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动与静的表现手法,可以使文章的意境更优美、感情更丰富、色彩更真实.运用动与静写作时应从特定的情景出发,准确把握事物动与静的变化规律,确定结合点,掌握分寸,灵活而不失真地把“动静互衬”的表现手法融入新闻写作中.关键词:新闻写作;“动静互衬”;以动写静;以静见动辩证唯物论告诉我们,动与静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状态,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反映着客观事物运动与静止、变化与稳定的辩证关系.新闻写作离不开对立统一规律,新闻事件有动态也有静态,新闻写作的过程也是这两种状态结合的过程。

在写作中运用动与静的表现手法,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文章的单调感和雷同化,以生动的、多层次的视角展现客观世界,从而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丰富复杂的生活本质。

一、“动静互衬”的意义新闻写作中,“动”可以让形式生动活泼,充满活力;“静”可以使内容富有思想,启迪心智。

因此.“动静互衬”.对增强新闻作品的生动性和思想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翻开中国古典诗词,巧妙运用动静技法而使意境优美动人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南朝梁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等等山水诗人王维的诗词之所以能取得诗中有画、幽寂静谧的效果,与巧妙运用动静辩证技法大有关系,;“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谷传音,山愈空愈静,人的说话声愈显得响,而局部的、瞬间的人语之“响”更能反衬出空山之万籁俱寂,动与静可谓相辅相成:“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轻微的花落声者E能听见,则春夜该是怎样的静谧。

柔和美丽的月亮悄悄出现,竟然惊起了夜色中的山鸟,划破了这沉沉的静寂,而这打破静寂的鸟鸣声也愈加显出春夜的幽静空灵。

诗人以动写静,以静见动,动静互衬,构成了动与静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艺术意境,魅力无穷。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虚实相生 情景交融——浅谈图片新闻标题的意境营造

设 ,宁波 日报刊发 了标题 为《好有型 ,奥体中心》的图片 新 闻,标题 中明确交待了新闻的主体即宁波奥体 中心 , 而 “好 有型 ”则是对雏形初显 的宁波奥体中心的评价。
不能凸显深刻的思想内 要 制 作 虚 题 ,通 过 意 境 的 营造 ,对 主题 和 思 想 加 以 情 景 交 融
提炼和凸显 ,使读者见微 知著 。通过标题 ,读者能够迅
王 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一切 景语 皆情语。意
速;隹确地理解图片所要表达 的主题思想。而新 闻要素 思 是 ,一 切环 境描 写 的文 字都是 作者 表情寄 意 的载
的 交 待 ,更 多地 由 画面 语 言 和 文 字说 明来 完成 。
体 ,都 必须为文章所要表达 的情 感服 务 ,同时,一切景
例如 ,2017年 烈士纪念 目前夕 ,宁波 日报摄 影记 物 必然 引 起作 者 情 感 波动 ,进 而 付诸 文 字 ,形成 景
者拍摄 了一 幅新闻照片 ,画面上 ,人 们手捧菊花 ,敬 献 语。在此 ,可 以化用这句话来说 明图片新闻和 思想 内
媒 体 上 的 图 片新 闻 与 之 相 类 似 。 笔 者 认 为 ,图 片 新 闻 的 心 理 预 期 ,因 此 图 片 新 闻 的 标 题 一 般 是 单 行 题 ,在
是 最 易营造意 境美 的一种 新闻体 裁—— 图片呈 现直 制作标题 时 ,往往会面 临“虚还是实 ”的取舍。
观 、生动 的瞬间影像 ,是新 闻事实 的客 观记录 ;标题除
于 烈士 墓前 。基 本 新闻 事实读 者 望 图可知 ,如果 配 涵的关 系— —一切镜语 皆情语。
《缅 怀 先烈 这样 的标 题 ,并不 能提供 更多的信 息 ,只
图片新 闻和其他体裁 的新闻报道一样 ,必然有其

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

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

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新闻写作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

新闻写作的艺术性表现在其新闻叙事的方式上。

新闻作者在叙述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细节和视角来展示事件的重要性。

由于新闻报道主要是大众文化,因此其中不仅涉及到客观新闻事实,还必须有着有力的情感运用。

情感运用指的是新闻写作者运用情感和意象来表达新闻内容,努力营造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力量,从而对相关受众产生影响力。

在新闻写作中,可以运用许多强烈的情感词汇,比如表达“悲痛”、“激烈”、“残酷”、“正义”、“不公正”等,以此来描述新闻事件,激发读者的关注力和共鸣。

此外,在新闻写作中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比喻手法,用比喻这种让人容易理解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新闻内容,使读者在新闻文章中感受到新闻报道者的情感。

例如,当新闻报道一场致命事故时,报道者可以用“一场毁灭性的重磅炸弹爆发”这种比喻来表达其中的痛苦或破坏性。

在报道重大事件时,运用这种比喻手法能够有效地传达新闻报道者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此外,在新闻写作中还可以运用故事性写作技巧来表述新闻事件,为新闻报道增添人性元素,突出新闻事件中的细节以及人们参与其中的活动。

新闻作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人物剖析和情节发展,让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有趣,让受众感受到新闻的触动,同时也更加能够理解新闻的内容。

此外,新闻作者也可以使用许多类型的话语结构,以让新闻报道变得更加引人注意。

例如可以使用讽刺、反诘等用法,或者以特定的方式呈现新闻事实,比如把事件按照“致命”、“无法挽救”、“抠门”等方式来报道,以此来增强对新闻的吸引力。

总之,情感的运用是新闻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写作中的艺术性体现。

新闻写作者需要运用不同的技巧和方法,比如运用情感词汇、比喻及故事性写作技巧等,来表现新闻事件的情绪和感受,以此来激发受众的关注力和共鸣,使受众更加感受到新闻报道者对新闻事件的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新闻写作中的情景交融
作者:裴玲玲
来源:《科技传播》2013年第19期
摘要如今,新闻媒体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什么样的新闻才能吸引受众的眼球,迎合受众的口味?这给新闻写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笔者认为,好的新闻作品既富含鲜活之景,又有生动之情,二者的完美结合才会使新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说服力,才能够在众多新闻中独领风骚。

本文主要论述新闻写作中的情景交融以及记者在追求情景交融过程中容易闯入的误区。

关键词情景交融;现场感;以小见大;合理想象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0-0042-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改革总的目标和方向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改善新闻媒介结构,逐渐形成了竞争体制[1]。

在新闻写作中,做到情景交融,已经成了许多新闻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这不仅是一个记者,尤其是文字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它能使一个记者在多种媒体的竞争中,在新闻界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大显身手。

为了达到此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描摹现场,逼真再现
这里的现场指新闻事实发生的特定时间与环境,人与人,或人与自然发生联系所构成的生活画面。

它是新闻发生的场所,是人物活动的舞台。

新闻中的人和事,一般都是有形可感,有物可托的。

美国著名记者威尔.柯里姆斯曾说过:“最好的写稿人总是把报道写成似乎可以触摸到的有形物体。

如果你不这样做,那么你写的报道就会变成过眼烟云[2]。

” 如何把新闻现场逼真的再现?具体的做法可分两步:
第一步,要细致观察、巧妙选取。

巴尔扎克说过,搞文学的人应该具有“蜗牛般眼观四方的目力,狗一般的嗅觉,田鼠般的耳朵,能看到、听到、感到周围的一切”。

记者更是如此。

首先,要对新闻现场进行细致的观察。

其次,要抓住场景的特点,有选择的写,不能将观察到的事件或事物的各个方面都描出来。

要精心筛选,巧于剪裁。

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选取最具特征的细节,使客观的场景的描绘与记者主观意图达到和谐统一。

第二步,语言要具体、形象、切忌抽象空洞。

有许多报道写的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的明快、流畅、生动、形象,具有一定的文采,不像普通报道那样干涩,也不像文学作品那样肆意渲染、抽象、极力华美而损伤报道的真实性[3]。

如《市场报》的一篇报道,《副总理验锅》的开头部分:“11月19日上午,北京展览馆全国稀土产品展览会大厅,气氛热烈。

在人群簇拥之处,随着金属落地声,发出一阵阵欢笑。

翘首可见,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也站在人丛中,观看讲解员把锅举过头顶,再让它掉在水磨石地
上,做着铁锅强度表演实验。

”这部分对于现场的描写,让人读后在头脑中就已经勾勒出了当时有声有色的画面,并能够同时看到记者注入到文字中的真情实感。

2 凸现人物,抓住特点
新闻作品要表达一定的感情,还要凸现新闻事实和新闻场景中的人物,通过其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的描写,刻画出人物的性格,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人物在新闻中很能体现报道自身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一定要抓住人物特点,把人物写活。

像《赤子心赤子情——朱镕基总理中外记者招待会侧记》[4]这篇报道中,记者将人物的风采融入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视角中,揭示出共和国总理与人民的血肉亲情,使这一震撼人心的精神化作历史的永恒。

他说:“我将恪尽职守,奋力拼搏,以不辜负人民对我的信任”,“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足了。

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

如此感人肺腑的语言描写,深深的打动了受众。

3 以小见大,寓意深刻
记者要把自己的感情附着在细节小事上来表现大主题,细节虽小,却小中见大,例如在《人民的好医生李月华》这篇报道中,记者写的都是她为邻居喂小孩,成立家庭病室,产后雪夜出诊等一些小事,事情虽小,却把李月华的形象刻画得很突出很感人,表现了李月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如果记者把自己满心的赞赏用空空的语言写出来,自然不会有如此的说服力。

于细微处见精神,是许多记者常用的做法,易于被人接受,产生很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但要明确:具体、形象、典型、传神的细微之处才是新闻的血肉和支撑,采写时,要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官全部调动起来,尽可能捕捉有新闻价值的镜头。

4 倾注情感,情景交融
对于记者自身来说,这是在新闻写作中处理好情与景关系的最重要的一点。

记者对自己描写的人物、景物、事件要倾注真情实感,以作品的饱满的情感来打动和感染受众。

我们都知道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

有一次,巴尔扎克在写作时忽然昏了过去,从椅子上滑倒在地上。

这时,他的一位朋友来看他,见状吃惊大叫,巴尔扎克被叫声惊醒了。

他满怀悲痛的说:“刚才我写《高老头》,写到高老头死了,心里难过极了,就一下子昏了过去。

”这时他的稿纸上还有泪水的痕迹。

这是文学创作上的故事,新闻写作也需要记者感情的投入。

新闻写作要达到情景交融是建立于真景真情的基础上的,即“所见者真”之景物,“所知者深”之感情。

记者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并非无病呻吟的矫情,无论以何种方式表现出来,都
应该紧贴新闻事件本身,都应该是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中所蕴涵的,所引发出来的,不是记者一厢情愿硬塞进作品中的。

脱离新闻事实而硬塞进作品中的记者个人的主观感情,往往显的虚假和做作。

也就是说,记者在情景交融的新闻报道中,要避免走入一个误区:合理想象。

在新闻报道中,但凡涉及对主题有重要意义的人物的思想或者心理活动,记者不可以推论,进行合理想象。

以朝鲜战地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为例。

通讯在叙述黄继光持爆破筒冲向敌人碉堡后被扫射昏倒时写到:“……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了。

他每一次呼吸都会引起胸膛的剧烈的疼痛……黄继光又醒过来了,这不是敌人的机枪把他吵醒的,而是为了胜利而战斗的强烈愿望一直把他唤醒了……” 这一段心理与感情描写读起来是动人的,可细细的琢磨不难发现:黄继光当时只有他一人在前面,堵枪眼后就牺牲了,谁又知道他心里想什么呢?这就是记者把自己的感情通过合理想象硬塞进作品的,经不起细细的推敲。

在具体的新闻写作中,有很多记者都会故意不故意的走进了合理想象的误区,像上面的这篇朝鲜战地通讯是人们反对这种现象时所引用的典型。

这个误区会引导记者走向虚假新闻,危害自身也误导受众,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应极力避免。

综上是对新闻写作中处理情与景关系所做的浅显的分析,处理好情景交融不是一朝一夕的,要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摸索总结出自己的经验。

熟能生巧,写的多了,练的多了,就会很自然流畅的把应该表达的写出来,把应该含蓄的就含蓄起来。

一个记者在寻求情与景两者结合与统一的基本方法的同时也就慢慢成熟了起来,有了自己的创作风格,也就提高了自己的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丁淦林主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8:57.
[2]刘海贵,尹德刚主编.新闻采访写作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44.
[3]李德民著.评论写作.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5:128.
[4]周胜林,尹德刚,梅懿著.当代新闻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3:3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