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一直没有海军
初探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

初探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原因19世纪80年代,中国近代海军建设曾有过一段辉煌时期。
1888年,随着北洋舰队的正式成军,中国近代海军无论是舰队规模、舰种设备、海军章程、专业海军官兵的训练和配备都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当时的北洋舰队有主力军舰十艘:当时的战列舰(铁甲舰)定远舰、镇远舰二艘,排水量都达到7335吨,装甲雄厚,主炮为六门大口径克虏伯巨炮,其中位于舰艏的四门克虏伯巨炮口径更是高达305mm,射程远,威力大,综合性能为世界之最。
主力巡洋舰有致远舰、来远舰、经远舰、济远舰、靖远舰、平远舰,它们和上面的定远舰、镇远舰一起被世人称为“清国海军八大远”。
此“八大远”都兼取德国克虏伯系列和英国阿姆斯特朗系列武器装备,兼采二家之长,综合性能优于日本联合舰队。
除此之外还有超勇、杨威两舰,也不落后于当时日本国装备的军舰。
但北洋舰队成军之日的宏大气象也引起了一直对中华虎视眈眈的日本国的惊悸,他们为了和北洋舰队抗衡,马上加速海军建设的步伐,努力购买新军舰,更新最新式装备,训练更专业的海军官兵。
但当时的日本明治维新刚起步不久,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基础羸弱,要建设大规模的近代海军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日本倾举国之力,也买不起定远、镇远级别的战列舰,只好由天皇和皇室带头,政府和公务员撙节裁剪费用,发动民间捐款集资。
日本用集中起来的资金,大力购买新式巡洋舰。
当时的新式巡洋舰对于北洋舰队和清朝其它舰队的优势是航速更快,并装备有大量的速射炮。
日本的意图很明显,在买不起主力铁甲舰的情形下,面对现实,大力购买航速快、射速快的新式巡洋舰以综合北洋舰队大炮巨舰的优势。
到1894甲午海战前夕,日本海军总吨位已经超过北洋舰队。
但此时的北洋舰队并非不能一战,日军对于北洋舰队也没有绝对优势。
但甲午海战以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而告终,这一悲剧结局是由多方面原因决定的。
第一,是日本民主政治对清朝人治政治的胜利。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向民主化道路,国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中国的制海权是怎样一步步丧失的(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的制海权是怎样一步步丧失的古代中国,海上势力兴旺而发达。
尤其在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达到极盛。
但是,从15世纪以来就开始每况愈下。
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北洋海军创建是三个越来越低的波峰,而每个波峰之后,则是庸碌并充满屈辱的波谷。
当世界大航海时代开始,制海权却从中国的手里滑落-中国东南的万里海疆,从此动荡不宁……缺乏贸易支撑的海洋控制权终归要失落撰文/萧春雷?供图/陈悦制海权,就是一个国家控制大海的能力。
一个面对大海,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如果不能控制海洋,不能在海上自由地活动,那么,海洋给它带来的更多是遗憾和痛苦,而不是财富和幸福。
公元15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最重要的一个世纪。
世纪之初,郑和七下西洋,远达非洲东海岸,中国海上势力达到极盛,接着突然从海上完全撤退。
世纪之末,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来到了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航海时代开始。
这一进一退之间,一出跌宕起伏的历史悲剧已经分派好了角色,只是当时无人知晓而已。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文明的回光返照,一次华丽谢幕。
若干年后,有人劝明宪宗仿明成祖故事,重新启动下西洋的计划。
时任车驾郎中的刘大夏认为这是祸国殃民之举,竟将郑和出使西洋的海图资料藏匿起来,理直气壮地对兵部尚书项忠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
旧案虽有,亦当毁之。
"计划搁浅。
这些资料后来再也没有出现,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被刘大夏销毁了。
刘大夏耿介忠直,是被时人称道的名臣,他的观点很有代表性。
海图被毁十分遗憾,但是假如明朝再多来几次下西洋壮举,也未必会发现世界,更不会成为海洋强国,最直接的后果是大明财政被拖垮,早早亡国。
据黄仁宇先生推测,永乐期间,郑和下西洋所费白银约600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而这还不包括造船等各地支出的费用。
每次郑和下西洋,反对之声不绝。
航运一向是最赚钱的买卖,起码都是十倍百倍,达·伽马从印度首航回国,仅一船香料就超过他所有远征花费的60倍。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一直没有海军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一直没有海军在中国,陆军关乎身死,陆军强盛,中国生;陆军衰弱,中国亡。
而海军则关乎强衰,海军强盛,中国强盛,海军衰弱,则中国衰弱。
有了强大海军,才能保证海洋贸易的稳定,繁荣。
历史上,海外贸易一直对中国的稳定繁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朝一直是财政负担最重,苛政最多的朝代,又要担负大量的军费,还要支撑巨额的赔款,一直艰难支撑,可是却没有亡于农民起义,就是因为有着庞大的海外市场,不断的输送着血液促进了稳定。
而后来的清朝,都说一直是闭关锁国,不与外国交往。
其实这是错误的。
闭关锁国,不是不与外国交往,而是除了广州十三行与西方进行贸易之外,其他海岸不允许而已。
那时,依旧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稳定。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又是屠杀印第安人,又是贩卖黑奴,缺德事情干了很多,为的就是获取金银,白银获得了很多,可惜最后都通过贸易顺差流入了中国。
可以这样说,欧洲人辛辛苦苦杀人,砍人,当人贩子,挣下的钱都是流入了中国口袋中。
至始至终,都是中国的打工仔。
海洋贸易,是暴利行业。
暴利行业,往往很是暴力。
国家机器会通过暴力手段,阻止底层百姓加入,阻止底层百姓享受利润,盐铁专营是如初,闭关锁国,封海政策也是如此。
现代舆论,总是说闭关锁国,封海政策,是统治阶层,是精英阶层愚昧无知,智商下降,这全是扯淡,这恰恰反应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聪明,想要吃独食,想要独占好处。
所谓的闭关锁国、封海政策,从来没有真正的锁住国门、封住海。
在唐宋时代,没有闭关锁国,没有封海政策,百姓可以充分享受海洋贸易带来的利润;而在闭关锁国,封海政策后,本质上高层官绅和富商,垄断了海洋贸易,让普通的百姓享受不到了海洋贸易的利润。
当然,吃独食的后果,就是士绅官僚,富商阶层,富得流油,而国家财政困难,百姓也穷困至极。
在华夏历史上,从来没有海军,甚至连起码的概念也没有。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将大量的财力、精力,用在防御北方的草原民族入侵,侧重于塞防,以保护国家安全。
海军的发展历程

海军的发展历程
海军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早在公元前3000
年左右,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海军力量,用于海上贸易、保护自己的疆土和进行海上争端。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海军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6世纪起,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欧
洲国家相继成立了强大的海军,开始探索和征服世界。
这个时期,大航海家们开辟了新的航线,开辟了新的贸易市场,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殖民扩张。
到了18世纪,海军开始成为国家间争夺海权的关键力量。
英
国海军逐渐崛起,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并通过多次海战稳定了自己的海上霸权地位。
此后,海军力量如法国、荷兰、美国等国也逐步增强,海军先进技术的竞争开始成为主要的国际角力。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海军的装备和
战舰设计也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潜艇、航空母舰、导弹驱逐舰等先进的军事技术的引入使海军具备了更强大的火力和防御能力。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军在海上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展示了海军在现代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
现代海军的发展趋势是多样化和全球化。
各国海军不仅要能应对传统的海上战争,还需要具备反恐、反海盗、灾害救援等多种任务能力。
同时,国际海事合作也越来越频繁,各国之间的
海军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
海军力量的发展不仅涉及到军事胜负的竞争,更成为国家安全和海洋资源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军发展史

海军发展史
1,中国海军发展史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海军是中国发展和繁荣的动力。
海
军从古代时期就有,以历史上不断发展、壮大的状况而闻名。
古代的中国海军的发展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奕水舟”开始。
据
记载,从西周时期,中国海军已有炎帝和他的儿子禹的功绩,在有效
地把津水和长江的南下流域的船舶进行了调整,使之更适于航行。
此后,中国经历了三国、两晋、南朝、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海军经历了一波又一波发展,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海军发展得
到了进一步加强。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海军也以惊人的速度提高了它的
实力。
新中国建立的时候,海军仅有几艘远古的船只,只有一个破旧
的轮船,然而在中国海军联合反潜兵、航空舰艇和海军精英部队成功
组建后,它就似乎燃起了新的生机。
近几年,作为中国最强大的军队之一,中国海军陆续投入使用军舰、潜艇、神盾级战略导弹驱逐舰、054型大型护卫舰、056型护卫舰
等各种新型军舰。
让全球都惊叹中国海军的发展。
中国海军从古典海军到现代海军,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现役军
舰的发展,都让人们对中国海军的发展时刻深刻佩服。
海军是中国改
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的重要实力。
随着中国海军的发展,中国将继续以其稳健而有力的军事发展步伐对国家进行安全保障。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一、内容摘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兴起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使得名噪一时的亚洲第一舰队——北洋舰队,应运而生。
然而,其在战争中惊人的归于覆灭的速度,让人们痛心疾首。
这也激起了人们探求这只伟大舰队全军覆没的背后的深层原因的兴趣。
二、关键词北洋舰队、李鸿章、军费挪用、洋务运动、贪污、幕僚、谎报战况三、正文在隆隆的火炮声中中国迎来了19世纪,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大清帝国再也不能以“天朝大国”自傲,面对着水师的次次败绩、同胞的鲜血、国土的沦丧,朝野上下有识之再也坐不住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主张充斥中华大地,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
于是乎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运动一开始的目标是巩固国防创办“自强新政”以“求强”,具体表现在开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建新式军队、购买国外新式武器。
北洋水师(又称北洋舰队)就此应运而生。
1888年12月17日,在旌旗飘扬的刘公岛上,清廷正式宣告北洋水师成立,中国人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是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上舰队。
然而,万众瞩目的、在李鸿章口中“以之攻人则不足,以之自守则有余”的亚洲第一舰队——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却以其震惊中外的速度归于覆灭。
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也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空前的失败产生空前的震撼,整个社会人人痛心疾首。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与入侵之外敌交战时武器装备差距最小的一次战争。
它又是近代史以至现代史上,中国军队败得最惨的一次战争。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差巨大的结局?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到底原因何在?北洋舰队的覆灭,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政治的腐败将北洋海军推向了灭亡首先,政治的腐败导致的海军经费的挪用,是北洋海军覆灭的重要原因。
从1861年决定投巨资向英国购买一支新式舰队起,到北洋舰队成军的二十七年时间内,清廷为建设海军到底耗去多少银两,至今无法精确统计,但投入无疑是巨大的。
从北洋水师看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

从北洋水师看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作者:张慧芬来源:《卷宗》2014年第12期摘要:发生在晚清的甲午中日战争,带给中国持久而广泛的影响。
其中,在至关重要的海战环节,北洋水师的成败决定了整个战争的走向。
在海军人才、技术管理、封建制度和海防观念方面,当时的北洋水师都存在着极大的问题,这些没能解决的问题导致了最终的覆灭。
本文通过对北洋水师的成立背景、壮大过程和覆灭原因的分析,透析了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衰。
对于中国海军现代化的建设,国家重视和政策支持、国防技术能力自主以及先进的海防观念,都是海防实力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北洋水师;甲午中日战争;海军现代化;李鸿章1 绪论中国海军的挫败影响了百年近代史。
如果甲午海战胜利方属于中国,那么历史将有重大改观。
足见在海军失败方面,我们付出了很大代价。
张其昀教授曾说过,“中国为大陆国,又为海洋国,海权和陆权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
海权强则国势盛,海权弱则国势衰,国史昭然,历历不爽。
”从同治年间到甲午的二十年间,北洋水师经历的极其复杂的发展过程,其兴起、壮大直至消亡,也反应了中国海军近代化的兴衰。
相比于陆军和空军的发展,当今中国海军的发展比较薄弱。
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眸,可以为当今海军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2 北洋水师产生和覆灭2.1 北洋水师成立的背景19世纪,各国对海权的争夺日渐激烈。
海洋强国都以坚甲巨舰为后盾,成为海上战争中胜利的凭借。
然而,中国在很长时间内仅仅止步于水师,且各省间缺乏足够沟通。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有识之士魏源就曾经提请设厂建船,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朝野终于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提议仿造西洋船舰,之后逐渐设立了江南制造局和福州船政局。
虽然清政府筹办三洋海军的方针已定,但限于财力,工作无法齐头并进,只能有所侧重,于1879年(光绪五年)确定“先于北洋创设水师一军,由一化三”。
李鸿章成为这一大事件的主导者。
揭秘明朝政府突然放弃维持强大的远洋舰队原因

重大历史问题探讨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说:“近代以前时期的各种文明中,没有哪一种文明比中国文明更先进、更优越。
”然而,自进入15世纪,中国日趋保守,在郑和的舰队第七次下西洋后,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帆船,主动放弃海上贸易,把自己和世界上其他地方隔绝起来。
从此以后,中国海军几乎一蹶不振,中国沿海甚至长江沿岸的城市都受到倭寇的袭击,中国始终只在陆上进行防御,甚至葡萄牙船只一再在中国沿海出现,也没迫使明政府重建一支强大的海军。
对于明政府为何作出停止造大船和出海远航的决定,有人认为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有人认为是因经济压力所致。
事实上,中国明朝闭关自守与朱元璋的《皇明祖训》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
黄仁宇:终止舰队远航是因缺乏利润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西欧的海上霸权是在朱棣派出的舰队耀武于南海纵横无敌若干年之后才开始出现,朱棣攻打安南所留下来的不利后果,没在他生前暴露出来,却遗患他的子孙。
朱棣的作为已超过他可以支付的能力,他的帝国承受了过重的负担,已近乎破裂点,他的继承人必须全面地紧缩,才能避免朝代之沦亡。
1424年朱棣逝世后,皇位由太子朱高炽继承,但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就驾崩了,接位者为明宣宗朱瞻基。
朱瞻基虽未停止郑和的远航,但减少了远航的次数,他在位期间只批准了一次。
随后的继位者明英宗朱祈镇在登基当年就终止了郑和的远航。
明政府为何作出这样的决定?黄仁宇说:“现存的资料证实,郑和准备航海时有权向沿海地区直接征用人力与物资。
这舰队之出动虽也有商人参加,可是其被抨击,仍是由于其缺乏利润……海船的往返,找不到一种不可缺少的商品作大规模的载运,因之其劳师动众,更为人指摘。
这些船舶所载出口商品为绸缎、铜钱、瓷器和樟脑,回程的入口商品有香料、珍宝、刀剪、油膏、药料及奇禽异兽,此类物品可以增加宫廷生活之色彩,却不适用于大众化市场。
即使胡椒与苏木被政府使用当作文武官员薪俸的一部分,其价格仍不值得建造和维持如此巨大舰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一直没有海军
在中国,陆军关乎身死,陆军强盛,中国生;陆军衰弱,中国亡。
而海军则关乎强衰,海军强盛,中国强盛,海军衰弱,则中国衰弱。
有了强大海军,才能保证海洋贸易的稳定,繁荣。
历史上,海外贸易一直对中国的稳定繁荣,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宋朝一直是财政负担最重,苛政最多的朝代,又要担负大量的军费,还要支撑巨额的赔款,一直艰难支撑,可是却没有亡于农民起义,就是因为有着庞大的海外市场,不断的输送着血液促进了稳定。
而后来的清朝,都说一直是闭关锁国,不与外国交往。
其实这是错误的。
闭关锁国,不是不与外国交往,而是除了广州十三行与西方进行贸易之外,其他海岸不允许而已。
那时,依旧有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稳定。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又是屠杀印第安人,又是贩卖黑奴,缺德事情干了很多,为的就是获取金银,白银获得了很多,可惜最后都通过贸易顺差流入了中国。
可以这样说,欧洲人辛辛苦苦杀人,砍人,当人贩子,挣下的钱都是流入了中国口袋中。
至始至终,都是中国的打工仔。
海洋贸易,是暴利行业。
暴利行业,往往很是暴力。
国家机器会通过暴力手段,阻止底层百姓加入,阻止底层百姓享受利润,盐铁专营是如初,闭关锁国,封海政策也是如此。
现代舆论,总是说闭关锁国,封海政策,是统治阶层,是精英阶层愚昧无知,智商下降,这全是扯淡,这恰恰反应了那个时代精英阶层的聪明,想要吃独食,想要独占好处。
所谓的闭关锁国、封海政策,从来没有真正的锁住国门、封住海。
在唐宋时代,没有闭关锁国,没有封海政策,百姓可以充分享受海洋贸易带来的利润;而在闭
关锁国,封海政策后,本质上高层官绅和富商,垄断了海洋贸易,让普通的百姓享受不到了海洋贸易的利润。
当然,吃独食的后果,就是士绅官僚,富商阶层,富得流油,而国家财政困难,百姓也穷困至极。
在华夏历史上,从来没有海军,甚至连起码的概念也没有。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国家,将大量的财力、精力,用在防御北方的草原民族入侵,侧重于塞防,以保护国家安全。
而海军一直处在不需要的状态,实际上也是如此。
在中国古代,东方是茫茫的大海,在东南是一些弱小的土著,而在正东方的朝鲜,日本则是撮尔小邦。
这些海上的邻国一直是战战兢兢,维持着朝贡。
这些海上小国,根本无力威胁强大的中国。
即便是明朝时代,倭寇横行,但是也很快被击败了(而历史的真相是,这些倭寇中,真倭只是占据很少一部分;多数是中国豪商、海盗,组成的假倭)。
直到后来,鸦片战争,不足万人的英国远征军,打败了二十多万清军,那时才开始意识到海防,意识到海军的重要性,后来更是组建了强大的北洋水师。
可惜的是北洋水师一直是水师,没有变成海军。
北洋水师一直扮演着看门狗的角色,一直没有“走出去”,更不用说“打出去”了。
所以中国一直没有海军。
实际上,中国也不需要海军。
因为在中国强盛的时代,自然没有国家敢于冒犯;而在弱小时,也就是百年屈辱时,距离欧美又太远。
不论是英法,还是美国,都不可能派遣太多的远征军,前来中国,更多是政治上压迫,经济侵略为主,而军事进攻只是辅助。
而在后来,全国解放时,中国的海军还是接近于零;而在抗美援朝,干到美国佬时,海军也是弱小的可怜。
总之,不论是抗击外族侵略,还是全国统一,都跟海军没有一毛钱事,连打酱油的资格也没有。
直到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海外利益越来越多,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才显得尤为迫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