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2

合集下载

马克思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试题清单(含答案)一.单选题1.认识论是研究:()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 ( )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 ( )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 ( )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A.能动的反映论(√)B.经验论 ( )C.先验论 ( )D.不可知论 (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唯物论的观点 ( )B.实践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 )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 )4.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 (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 ( )C.科学实验 (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 )7.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可知论学派 ( )B.不可知论学派 ( )C.唯理论学派(√)D.经验论学派 ( )8.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A.唯理论学派 ( )B.经验论学派(√)C.唯物主义阵营 ( )D.唯心主义阵营 ( )9.认识运动是一个无限反复、无限发展过程的观点属于:()A.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B.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C.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10.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是:()A.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路线(√)B.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路线 ( )C.先验论的认识路线 ( )D.唯理论的认识路线 ( )1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 ( )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 )12.“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对立,属于:()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 ( )D.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 ( )13.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是否承认人有认识能力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 )14.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A.可以是可知论的观点,也可以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 )B.可以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 )D.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 )15.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 ( )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 (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6.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 )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A.每个人必须事事经过实践才能有认识 ( )B.只要坚持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 )C.直接知识来自于实践,间接知识不来于自实践 (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于实践(√)18.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主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感性认识能力的人 ( )B.认识的主体是具有理性认识能力的人 ( )C.认识的主体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 ( )D.认识的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达了认识客体的涵义的是:()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 ( )C.认识的客体是外部自然界 ( )D.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事物 ( )20.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 )21.“学而不思则罔”是指:()A.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B.理性认识需要上升到感性认识 ( )C.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D.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 ( )2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是包含错误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正确认识 ( )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 ( )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 ( )23.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A.可知论 ( )B.唯物论(√)C.辩证法 ( )D.唯心论 ( )24.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共50题共100分一、单选题(共50题,共100分)1.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2分)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标准答案:A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①.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②.理论不能代替实践③.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④.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2分)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标准答案:D3. 马克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2分)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标准答案:C4. 白天和黑夜先后相继的现象是()(2分)A.因果联系B.偶然联系C.非因果联系D.间接联系.标准答案:C5. 一对兄弟到公园游玩,回来后讲述各自的感受。

哥哥说:"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

"弟弟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

"这说明() (2分)A.人是万物的尺度B.见仁见智现象是主体能动作用的表现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标准答案:B6. 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2分)A.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B.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质C.要善于把握事物的量D.要善于把握事物的二重性.标准答案:A7.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说的“客观实在”是指()(2分)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标准答案:C8.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2分)A.唯物主义时空观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D.形而上学的时空观.标准答案:C9.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2分)A.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B.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万物是否运动发展问题的不同回答D.对世界是否可以认识问题的不同回答.标准答案:B10. 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2分)A.庸俗唯物主义B.二元论C.客观唯心主义D.相对主义.标准答案:A11. 唯物辩证法所解决的问题是() (2分)A.世界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怎么样的问题C.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标准答案:B12. 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 (2分)A.正确的原则B.人们的主观愿望C.领导者的意图D.客观存在的事实.标准答案:D13. 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2分)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标准答案:D14. 下列例子中表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是()①冰——水——汽;②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③团结——批评——团结;④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自发结合——近代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分离——现代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自觉结合。

马克思2

马克思2

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
在哲学史上,不可知论者是很多的,如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里特、 古希腊怀疑论者皮浪,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霍布斯,18世纪法 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英国近代唯心主 义哲学家休谟,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
康德
庄子
休谟
皮浪
不可知论的几个典型代表人物简介
四.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的现代理念
神是否存在的问题天生就是不可以被了解的,而人类 缺乏根据一些所谓证据来得出这方面结论的能力。
神是否存在的问题没有答案,但并非完全不可能有结论。在没有 更多的证据之前人们应该不要轻易做出判断。
不 可 知 论 的 现 代 概 念
强不可知论
弱不可知论
消极不可知论
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神是否存在。但神即使存在也对整个宇 宙毫不相干,所以神是否存在只是个学术问题。
旧唯物主义可知论的严重缺陷 概括性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 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 ,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 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不断 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旧唯物主义可知论的严重缺陷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反对唯心主义先验论 和不可知论,在是正确的。但是它同辨证唯我主义认识论 有着原则的区别,它是消极的、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所以,主张不可知论的一般只有怀疑论者和二元论者
唯心主义可知论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本体论上的区别,可 知与不可知论是认识论上的区别。 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不能以 为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或者都是不可知论,要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基本原理2

马克思基本原理2

1.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属于()A.可知论B.先验论C.经验论D.唯理论【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在哲学史上,经验论者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唯理论者则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感性经验是靠不住的,只有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

参见教材P1072. 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A.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B.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被反映的统一C.认识的过程是改造与被改造的统一D.认识的过程是创造与被创造的统一【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

参见教材P1043.文化具有的根本特性不包括()A.永久性B.兼容性C.自由性D.创造性【正确答案】A【您的答案】A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65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为人民服务D.共同富裕【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参见教材P1275.马克思主义以前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B.没有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C.不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以孤立、静止的观点看待世界【正确答案】B【您的答案】B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参见教材P1046.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作了界定,其中不包括()A.劳动是人的本质B.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C.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D.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正确答案】C【您的答案】C 【答案正确】【答案解析】选项C本身正确,但是其不包括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之中。

参见教材P169—1717.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

马克思2

马克思2

1.第1题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

这说明()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2.第2题"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表明()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D.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3.第3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4.第4题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A. 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D. 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0.05.第5题时间是()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6.第6题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A.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抽象和具体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7.第7题空间是()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D.物质运动的顺序性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8.第8题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客观实在性B.客观规律性C.普遍联系D.永恒发展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9.第9题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您的答案:C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0.第10题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A.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B. 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C. 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D. 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1.第11题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您的答案:D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2.第12题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A.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二元论D.不可知论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3.第13题时空的相对性是指()A.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B.时空的客观性是可变的C.时空是主观的D.时空是客观的您的答案:A题目分数:1.0此题得分:1.014.第14题“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目的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论,把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本原理;了解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本章重点: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3、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本章难点:1、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讲授内容: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本章的内容将围绕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而展开。

主要讲“三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还有意识论,“三观”和意识论共同说明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基本看法。

把万物(个别)的共性、本质认定为物质,这是所有唯物主义的共同态度和立场,但物质本身是什么,它是个别的东西还是一般性的东西,它可知还是不可知,辩证唯物主义是如何理解物质的,这是首先要搞清的问题。

一、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大体说来,古代的朴素唯物论、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代表了人类对“物质”的哲学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如前所述,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试图用物质的原因来说明世界,其基本方向是正确的。

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天才”的猜测,没有科学的论证;他们把物质归结为某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把问题简单化了。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根据当时科学所达到的认识成果,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特性就是一切物质的特性。

如牛顿的“微粒说”、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这种看法,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唯物传统论,以一定的自然科学为根据来解释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 第二次

马克思主义 第二次

3
国际游资的流入
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从2001年至2010年十年间,流入 引起股市的剧烈震荡,热钱的进入,制造了大量的 泡沫。 中国的热钱平均为每年250亿美元, 滋生房地产市场泡沫,若国际热钱突然撤离我国房 地产市场,泡沫将会破裂,从而扰乱房地产市场的 相当于中国同期外汇储备的9%。 正常秩序,打击政府公信力。国际反华势力利用游 资炒作房地产,打击我国政府的公信力。 热钱对物价的影响,人民生活质量下降。
2、 2、
中国的民间资本究竟有多少,但是有两个数据 可以说明民间资本规模非常庞大:第一,2009年 底,居民储蓄的存款余额达到了26万亿元,快要和 2009年的GDP达到1∶1的程度;第二,以民间资 本最为活跃的温州地区为例,据保守估计,当地现 在有8000亿元活跃的民间资本。
那么这些民间资本都在干什么呢?去海南炒 楼、炒大蒜、炒绿豆,这就是我们近年来所看到 的。民间资本大部分都游离在虚拟经济中,没有 进入到新兴战略产业和实体经济领域里。投资虚 拟经济领域,这对于民间资本来讲,短期来看可 能会获得暴利,但是从长期看,对资本而言,没 有长期稳定的收益,风险比较大。
法国:大力吸引直接投资
外资主要是直接投资,法国没有期货交易市场,热钱在法国很难立足
泰国:采取宽进严出措施
1997年金融风暴后对金融政策的调整;依旧鼓励外国投资,并为此 制定了大批优惠政策。批准外资宽进后,再通过严格的审批和监控手续, 筛选出不良目的资本,一方面可以发挥外资刺激泰国经济增长的积极作 用,另方面也能够减少投机者轻易撤资带来的不利影响。
4、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国民经济支柱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 各行业的监管力度,转变监管思维,创新监管方式,实现对热 钱的有效审慎监管。

马克思原理概论第二章考研题目

马克思原理概论第二章考研题目
•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 答案:D
• 5.(2008年第3题) 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 ,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 “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 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 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 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 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
• A 、要从生活实践中获取灵感 B、要尊重群众 的实践需求
• C、不要对自然事物作任何改变 C、要对事物本 来面目做直观反应
• 【答案】AB
三、材料题(2011年第34题)
• 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 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 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 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 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焚烧 ,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 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转移到空中, 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 2.(2006年第20题)深圳青年歌手丛飞在8年时 间内,捐资上百万元资助很多贫困山区的失学儿 童,而自己却身患癌症,负债17万元。有人这样 评价他:“丛飞能够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快 乐。”丛飞的行为表明
• A.人的价值不包含个人的价值选择和目标设计等 主观方面
• B.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
的处理方法,切忌一刀切。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垃圾问题
是人类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产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2-3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⑤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为什么说马克思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

第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其次,马克思主义又具有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无产阶级是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它没有自己的私利,因而敢于坚持科学发展真理,无产阶级革命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与意义。

P28-29(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意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科学解决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能为在实践中理解世界的本质,把握世界的联系和发展,认识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内的整个世界的规律奠定基础。

2、什么是物质?坚持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有何意义?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局限。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怎样理解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以时间和空间的方式存在着的。

(1分)(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

人们的时空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时间和空间的反映,时间、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2分)(3)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它们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不可分割的,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就存在于它的相对性之中,并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因此,时间、空间客观实在性的不变性和时间、空间具体特性的可变性是辩证统一的。

(3分)(4)所以,既不能夸大时间、空间的的绝对性而否定其相对性,也不能夸大其相对性而否定其绝对性。

(2分)或是老师课件: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此观点错误。

因为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的正常存在,保持事物原有的度是必要的;但为了促进事物的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

要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5、简述因果联系的辩证关系。

答:(1)原因和结果是有差别的。

在一定条件下,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二者的区别是确定的。

既不能因果不分,更不能倒因为果。

(3分)(2)原因和结果又是相互规定、相互依存的。

原因相对于结果而言,结果相对于原因而言,二者不可分离,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3分)(3)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在某种联系条件下为原因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条件下会成为结果;反之亦然。

(2分)或是老师课件:原因和结果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在现实世界中,原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结果,结果也必定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6.、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是什么?(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

(2)内容与形式又是统一的。

第一,内容与形式互相联系,相互依存,共处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

第二,内容与形式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7..如何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答: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为物质所决定。

这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如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从个人意志和好恶出发、从本本出发。

要唯实、务实,不能唯书、唯上,不能从定义、原则出发。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世界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这要求人们必须从运动、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使思想跟上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达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世界情况不同,工作方法也不同。

为此,必须解放思想,防止思想僵化。

(3)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时空之内才能运动。

这要求人们从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反对各种脱离时空的错误。

(4)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这要求人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規律办事。

老师课件: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

第二章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P64-65(简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是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

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2、简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重要性,实现第二次飞跃必须具备哪些条件?P69—70(1)从认识世界来看:+P70(2)从改造世界来看,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3.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什么?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

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

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4.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一般说来,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预想的结果,那么人的认识就被证实了,就可以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并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5.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

关系: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也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

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从真理的两重性来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两者的统一。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6、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答:第二个问:1、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即确定性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第二,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确定的检验。

2、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即不确定性第一,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有其局限性,现有的实践无法完全证实或驳倒现存的一切认识;第二,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仍然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7、价值评价的作用是什么?p82第三章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