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32张PPT)

④生物圈连接地球内、外部圈层。
外部
概念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 浮物组成的 包围地球的 复杂系统
水圈
地球表层水 体构成的连 续不规则的 圈层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 物及其生存 环境的总称
组成
其他
气体和悬浮 物,主要成 分是氮和氧
是地球自然 环境的重要 组成部分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3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目标-1】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换分依据,说明 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与特征。 【任务驱动】 ①研究地球内部结构主要的方法都有哪些? ②结合教材21页,比较“横波”与“纵波”的异同。 ③结合教材,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的依据。 ④结合教材图1.26与文字资料,概括地球内部各圈 层的特征(位置、物质构成、厚度等)。 ⑤什么是岩石圈,描述其所在的范围。 【思考-探究】 ①“岩石圈”是地球的内部圈层吗? ②尝试绘制地球的内圈圈层结构示意图。
0 33
千 1000
米 2000
36 9
E
F
12 15
3000
4000
5000
6000
地震波波速图
Q4:在地震波波速 图中,E、F中代表 的地震波分别是?
Q5:结合“地震波波 速图”描述横波和纵 波在地球内部传播过 程中波度的变化,并 在图中找出波速明显 变化的面,结合不连 续面画出地球内部的 圈层结构示意图。
【任务驱动】 ①地球的外部主要有哪些圈层构成? ②地球外部的每个圈层的物质组成与特征是怎样的? ③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④请用示意图表达生物圈与其他圈层之间的关系。 ⑤岩石圈是外部圈层吗? ⑥什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地幔。是指莫霍面以下至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 (33~2900km),约占地球体积的83.3%。其 中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个部分; 上地幔指莫霍面至670km深度处的地幔上部 (33~670km);主要由橄揽质超基性岩石组成, 是高温熔融的岩浆发源地,也称软流层。 下地幔指670~2900km范围的地幔下部。 整个地幔物质成分,一般认为与球粒陨石相近, 即以铁、镁、硅酸盐为主。
2、剥蚀作用。是指组成地壳表面的物 质受重力、风力、地面流水、地下水、冰 川、湖泊、海洋和生物等各种外动力破坏, 并不断降低地面高度的总过程。
据动力和作用方式分:地壳运动、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和地震作用。
1、岩浆作用。是指地壳深处的岩浆,在 构造运动出现破裂带时沿破裂带上升,侵入 到地壳内(侵入活动)或喷出地面(火山活 动),冷凝成岩石的全过程。2个小片录象
2、地壳运动。 泛指由于地球内力引起的地球表层(即岩石 圈,主要是地壳)的变形和变位等机械运动, 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两种基本形式。 [PPT动漫演示]
4、变质作用。 是指由于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化学活 动性流体的影响,使地壳深处岩石的矿物 成分、结构、构造(有时还有化学成分) 在固体状态下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质变过程。
(二)外力地质作用 引起外力地质作用发生的自然力(地 质营力)来源于地球外部的能,包括太阳 辐射产生的热能(风、流水、冰川、波浪 等外营力的能源),天体引力产生的潮汐 能,生物及其生命活动产生的生物能等。 由外部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辐射能、天体 引力能及其它行星、恒星对地球的辐射等) 引起的地质作用称为外力地质作用。
4. 地核 。是指古登堡面以下的地球核心部分 (2900~6371km)。包括内核、过渡层和外核 三部分,厚约3473km,其体积约占地球总体积 的17%。据推测,地核密度为9.71-17.9g/cm³, 温度在2000-3000℃之间,压力可达300-360G Pa(约10000atm)。外核物态为液态,其成分 除铁镍外,可能还有碳、硅和硫;内核物态为固
地球的圈层结构OK!

大气的垂直分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 用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高度增,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50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 A
层;现代飞机多在 B层
B
飞行,因为该层 天气晴;朗 12
大气平稳。
A
B层中有人类生存的天然 屏障; C层中的电离层 对无线电短波通讯有重要作用。
- -50 0 50 100温度(℃) 100
气温的垂直分布图
想一想:
位于非洲中部的乞力马扎罗山,被称为 “赤道上的白雪公主”,即地处热带,山顶 却终年积雪,这是什么原因?
当地震发生时,坐在轮船上的人能否 感觉到横波的到达?
地壳
读图思考以下问题
大陆地壳:双层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1.海拔高低与地壳厚薄的关系;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
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平均厚度 约33km;大洋地壳只有硅镁层,平均厚度约 6km
地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大陆 部分 )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
该面下,P、S波速都 明显增加
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 降,S波完全消失
速度(千米/秒)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地球的圈层结构

4、地震 1)剧烈地壳运动,极短时间、释放能量 2)相关概念 A震源:地下岩层断裂 B震中: C震源深度: D震中距: 3)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纵波快于横波达地表) 4)震级 A能量释放的大小 B每升高一级,能量增加约30倍 C5级以上地震,为破坏性地震
5)烈度: A破坏程度 B等震线 C除与震级有关外,还与地质构造、地面建筑有关 6)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离震中越近、 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7)两大地震带 A环太平洋地震带,集中80%地震 B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集中15% C我国地处两大地震带的交界处,多地震国家
7)海浪: A近岸浅水带 B波浪能量较高,搬运较粗砂砾;潮流流 速较慢,搬运物粉砂和淤泥
4、沉积作用 1)流速风速降低,冰川融化搬运能力下降,物质堆积 2)流水: A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分别是砾石、粉砂、黏土 B冲积扇(山麓)、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3)风 A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 B流动沙丘——新月形沙丘(方向)
5)地幔物质的对流是驱动力。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 6)海底岩石年龄不超过2亿年。大陆板块要古老些 7)每个大板块又可以划分为若干小板块 8)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学说 3、地质构造——地壳运动的“足迹” 1)褶皱 A岩层的弯曲变形, B地形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等山系 C背斜: 岩层向上拱起。从两翼到中心岩层变老 常成山岭
地貌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外部圈层 1、大气圈 2、水圈: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水面以下200米到地面以上100米,“生物膜” 二、内部圈层 1、二个不连续面 1)莫霍界面 A33千米 B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2)古登堡界面 A2900千米 B纵波下降,横波消失
2、地壳 1)很薄的固体外壳 2)平均17千米,大陆33千米,海洋6千米 3)上层硅铝层(花岗岩),下层硅镁层(玄武岩) 4)硅铝层广见大陆,大洋很薄甚至缺失;硅镁普遍存在 3、地幔 1)固态,富含铁镁的硅酸盐类 2)上地幔和下地幔 3)软流层,呈熔融状态,岩浆发源地 4)岩石圈,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4、地核 1)外核,液态、以铁镍为主 2)内核,固态、极高温高压下结晶的铁镍合金
地球圈层结构范文

地球圈层结构范文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指地球内部按照不同性质、组成和物理状态划分为不同的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这种分层结构是地球内部物理化学特征和演化历史的反映。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壳是地球圈层结构的最外层,是地球上陆地、海洋和岛屿的外包层。
它的厚度在陆地上大约为5到70千米,而在海洋上只有5到10千米。
地壳大部分由石英、长石和其他硅酸盐矿物组成,这些矿物主要由氧元素和硅元素组成。
此外,地壳还含有一些氧化物、硫化物和金属矿物。
地壳不均匀地分布在地球上,其中陆地地壳更加厚实和坚硬,而海洋地壳则相对薄弱。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圈层结构的中间层。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千米,它的组成主要由硅、铁、镁、铝等元素的氧化物和硅酸盐矿物构成。
地幔的物质状态是部分固态和部分塑性流动的岩石状态。
地幔由上到下可以划分为上地幔、中地幔和下地幔三个区域,它们具有不同的密度、温度和压力条件。
地核是地球圈层结构的最内层,包括外核和内核。
外核位于地幔下方,厚约2,300千米,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
外核的温度较高,金属铁的熔点低于其熔化的压力条件,因此外核处于液态状态。
内核是地核的最内层,厚约为1,200千米,主要由固态金属铁和镍组成。
内核的温度高,但由于巨大的压力,铁和镍仍然处于固态。
地球圈层结构的分层特征主要是由于地球的内热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引力收缩和重力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热量。
这些热量导致了地幔部分岩石的熔融和形成岩浆,并产生地壳上的火山和地震活动。
地壳的活动使得地壳板块不断运动、碰撞和分裂,形成了地球上的地壳板块构造和大洋壳、陆壳的分布。
总之,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包裹层,地幔是地球的中间层,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圈层结构的分层特征主要是由地球内部的热力引起的,地壳板块的活动也是圈层结构变化的一种表现。
地球的圈层结构对地球演化、大地构造和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

论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特征地球的圈层结构是指地球内部不同物质的层次结构。
根据地球内部物质的性质及其在地球的分布情况,通常可以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主要圈层。
首先是地壳,它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分为大陆壳和海洋壳两部分。
大陆壳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酸性岩石组成,厚度在30-70千米之间;海洋壳主要由玄武岩和辉绿岩等碱性岩石组成,厚度约为5-7千米。
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0千米。
地壳是地球上生命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层,也是人类居住和开发利用的主要区域。
地壳中富含各种矿物资源,如金、银、铜、铁等。
其次是地幔,地幔是位于地壳下面的一层介于地核和地壳之间的大部分圈层,占地球体积的84%。
地幔的物质主要是镁铁硅酸盐矿物,如橄榄石、辉石等。
地幔的平均厚度约为2885千米。
地幔由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组成,上地幔主要是岩石形态,下地幔则更接近于塑性流体状态。
地幔中存在着地幔对流,它是地球内部能量和物质传递的重要方式。
地幔对流的存在也导致了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发生。
最内层是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层的圈层,占地球体积的15%。
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组成。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外核主要是液态,内核则是固态。
外核的平均厚度约为2,267千米,内核的厚度约为1,220千米。
地核是地球内部传导热量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区域。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圈层是莫霍面,它是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一个界面。
莫霍面是根据地震波速度变化的结果,地震波在通过莫霍面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莫霍面的深度约为30-70千米,可以测定地壳和地幔之间的界面位置。
总体来说,地球的圈层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层次特征。
地壳、地幔和地核按照密度和物质成分不同分层分明,各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物质和物理特征的变化。
这种层次结构直接影响着地球的地质、地热、地震等自然现象的发生。
通过对地球圈层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为地壳变动、岩石圈运动、地震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球的圈层结构(30张PPT)

① ③
蒸 腾
①
②
乙
10.B 11.B 12.C解析:10.植物蒸腾水汽到大气中,故丁是生物圈,甲是大气圈;水资源会下渗到地下,故可知丙是岩石圈,乙是水圈,B 项正确。1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A项错误。大自然的水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 下径流等环节,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中进行连续运动的过程,形成水循环。 据此可以得出,水圈联系了四大圈层,B 项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 圈和岩石圈的上层,C 项错误。岩石圈是地球内部的圈层,D 项错误。12.大气圈、 水圈和生物圈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C 项正确。水圈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 且不断运动的,A 项错误。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B 项错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包含岩石圈,D 项错误。
成5~7题。5.此次火山喷发的岩浆最有可能来自( )A .① B.② C.③ D.④6.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① 与②交界处 B.②层内部C.② 与③交界处 D.③与④交界处7喷发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 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时波速急剧上升D. 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图中的X 处 为 ( )A. 莫霍面 B. 古登堡面C. 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 内地核与外地核交界
解析:(1)地幔上部存在着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材料中所说的地热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熔岩释放的能量,而熔岩物质主要分布在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2)据上题分析可知,熔岩位于上地幔,上地幔与 地壳的界面是莫霍面。该界面处横波和纵波波速都明显加快。该界面的地下深度陆地上 比海洋上大。答 案 : ( 1 )B (2)C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知识结构1. 地球的“外衣”:地壳说到地球,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它的外壳,咱们常说的“地壳”。
这个外壳就像是地球的小外衣,包裹着它的核心和其他部分。
地壳可不薄,厚度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差别可大了,海洋底下的地壳就像薄薄的一层饼,陆地上的则要厚实得多,简直就像个厚厚的蛋糕。
咱们的城市、山脉、河流,全都坐落在这层“外衣”上。
而且,这层地壳也不安分。
它会“动”,会“变”,时不时就给我们来个地震、火山爆发,简直就是让人防不胜防。
听说,地壳的运动还和板块构造有关系,像拼图一样,各个板块碰撞、拉扯、挤压,就像一场超级马里奥的游戏,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1.1 地壳的“成分”地壳的成分大概就像咱们的食物,五花八门。
主要由硅和氧组成,想象一下就是地球的“米饭”加“菜肴”,然后还有各种各样的矿物质,比如铁、铝、钙、钠等等。
想想那丰富的味道,真是让人流口水。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地壳里面还藏着许多宝贝,比如金矿、银矿、石油、天然气,真是个“宝藏”世界。
挖掘这些资源就像寻宝一样,让人心潮澎湃,谁不想成为下一个“富翁”呢?2. 地球的“心脏”:地幔接下来,我们得说说地球的“心脏”——地幔。
地幔可不是咱们日常生活中能见到的东西,它深藏在地壳下,深得很,有时能让人觉得它简直就像一个秘密基地。
地幔的厚度大概有2900公里,简直是个深不见底的“大坑”,里面的温度高得吓人,可以达到几千度。
在地幔中,物质也不闲着,热量让这些岩石变得像流动的蜜一样,有的地方甚至像果冻一样软。
这种状态的岩石流动,推动着地壳的运动,真是“暗潮汹涌”,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影响着我们的一切。
2.1 地幔的“秘密”地幔的秘密可多了去了。
它的运动会产生火山和地震,正是因为这种不断的运动,才让我们的地球活跃得如此有趣。
想想看,火山喷发就像在给大自然送上“烟花”,虽然危险,但总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睹风采。
而且,地幔的热量也为我们提供了能量,地热能、火山能,这些都是可再生的资源,简直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集中区:地表到平均约15km的高空 作用:供给生物生成必需的元素 使地面温度昼夜变化不过分剧烈 分布:海洋、陆地、大气 特点:连续、不规则 作用:改变地球外貌,维持生物生成的物质基础 含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成环境的总称 范围:水圈全部、地壳圈表层、大气圈底层 作用:对自然环境的形成与发展起重要作用
地壳
地幔 地核
) 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 该面下,P、S波速都明 显增加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降, S波完全消失
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外地核
莫霍 面 内地核 古登堡面
地面以下33km
1000km 2900km
5000km
地心
地球内部三大圈层比较表
第二章 地球的圈层结构与地理环境
知道地球的六大圈层 掌握地球的内部结构
第一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环境的重要特点:
圈层结构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
地球的六大圈层:
人类最重要的自然环境:
-外部圈层+地壳圈
一、地球的外部圈层
1 大气圈
范围:
下界:地面 上界:没有明显的界限
莫霍面
地壳结构示意图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 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 石组成的圈层部分。
地壳
地幔
外地核(液)
内地核(固)
本课小结
一个依据:地震波 二个界面:莫霍面、古登堡面 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四个重要数据: 33km,2900km,1000km,5000km 五个不同:
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同 地壳厚度不同 三个圈层的物质组成不同 内外核的物理性质不同 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不同
名 称 地
位置范围
地表以下 大陆地壳厚
(平均33公里处)
分层特点
上层:硅铝层(密度小) 下层:硅镁层(密度大)
物质组成
硅铝层:
花岗岩(Si、Al)
物态
固态
特点
1.地壳厚度不 均 2.硅铝层的不连 续分布状态 软流层(上地幔 上部,熔融状 态): 地球内部岩浆活 动与地震的主要 发源地
硅镁层:
玄武岩(Fe、Mg)
2 水圈
3 生物圈
二 地球的内部圈层
组成:
地壳、地幔、地核
划分依据
地震波:
纵波: 速度快,通过固态、液态、气态 横波: 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 •不连续面:地震波的波速有明显的突变处
莫霍面: (33km)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2900km)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壳
大洋地壳薄
(5—8公里)
地 幔
地壳以下— 约2900千米
上地幔:
地壳以下—1000公里处
下地幔:
1000公里——2900公里处
富含镁、铁的 硅酸盐类
固态
地面2900千米以下 地
外地核:
地下2900公里—5000公里
铁、镍等 重金属元素
内地核:
核
5000公里以下
外地核: 近液态 密度最大、 内 地 核 :压力最大、 固态 温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