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经典课件(共43张PPT)
合集下载
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人民版必修3)

【全解全析】
审 材 材料反映了中国的科技成就。 料
(1)在作答时要注意限定词“20世纪70年 审 代”“空间技术领域”;(2)要求有比较 设 宽的知识面,必须知道一些与航空航天 问 技术相关领域的知识;(3)可以从经济、
政治、个人、继承、发展等多方面考虑。 扣 教 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原因。 材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 策,于1986年11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 计划,简称“863计划”。
20多年来,“863计划”始终瞄准世界高技术 发展前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 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高技术领 域,以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坚持战 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 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 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 用。
2.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 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3.意义: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 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技在当代生产力和社 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它 成为中国实施科“教_兴__国______”战略的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1)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宣告中国开 始进入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工程将带动政治、经济、科 条理 技、文化、思想、生物、信息等领域的 作答 发展。 (3)原因: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提高; 党和政府的重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探 索和努力;1999年以来“神舟”系列飞 船发射经验的积累等。
② 2002 年 , 中 国 研 制 出 运 算 速 度 可 达 每 秒 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5)生物工程领域
2016-2017学年人民版必修3: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件(44张)

思维导图
3新课堂· 互动探究 主题一 新中国初期的科技成就 史料探究 材料一 党中央和国务院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向试验现场发 的贺电中指出: “首次核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 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 打击。 ”
材料二 世界主要国家研制核武器的有关资料。 项目 首次试验年份 试验次数 备注 美国 1945 1 032 苏联(俄罗 1949 715 斯) 不包括 1962年以后与美国共 英国 1952 45 同试验的次数 法国 1960 210 中国 1964 45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我国进行核试验的主要目的有哪些? (2)材料二说Βιβλιοθήκη 了我国的核试验具有怎样的主要特点?
(1)1980年,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 火箭 运载火箭 (2)1999年 11月,成功进行了 5次“神舟”号飞船 研究 的发射与回收试验 (3)2003年 10月,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 飞船 (1)1983年成功研制第一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的 信息技术 “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领域 (2)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达每秒 1.027万亿次 的超级计算机
(1)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计划中的基因测序 任务 生物工程 (2)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领域 (3)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 队伍 3.意义: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思考讨论 1.讨论:为什么在旧中国科技长期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 业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成就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 ①1958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标志着中国开始跨 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④1970年第一颗“东方红一号”被自制的“长征 1号”运载火箭 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2)医学和农业科技领域 ①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②1973年袁隆平培育成功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 水稻。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五第3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件(共25张PPT)

聂海胜
景海鹏 翟志刚 刘伯明
世界粮食基金会将本年度世界粮食 奖授予袁隆平和蒙蒂·琼斯。袁隆 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该奖 项是世界农业研究工作方面的最高 荣誉。
2001年,袁隆平获得第一届 国家最高科技奖。
“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等科技规划的作用 ⑴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⑵高新技术研究队伍逐步建立
农业: 袁隆平培育出“ 杂交水稻”(1973) ⑵地位: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增强了综合国力,
提高了国际地位。
1964年10月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长征一号
中华第一星—— “东方红—1”号卫星
“两弹一星” “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导弹,“一星”指的是人造地 球卫星,“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有何意义?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起步的背景:新中国成立时,科技非常落后。
2.新中国振兴科技的方针: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3.新中国振兴科技的措施 ⑴成立中科院,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 2欢迎海外知识分子归国
(3)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4)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 围内掀起了一个 向科学进军 的热潮。
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1965年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思考: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
新中国科技成就 “东方魔稻”
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人民版:5.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件(共37张PPT)

一、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问题探究:新中国的科技是在什么背景下起步
的?为振兴科技,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1、起步的背景: 科技基础薄弱;多学科空白 2、政府措施:
(1)建立发展方针 (2)成立科研机构 (3)壮大科研队伍 (4)编制远景规划 “自力更生” 中国科学院、 国家科委 政府培养 归国“游子”、
二、曲折:
科研事业受挫
表现
科研工作瘫痪
科技差距拉大
1966年8月清华大学红卫兵在砸 毁牌坊上“清华园”题字
大量书籍被撕毁
三、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革使科技受挫; (2)文革后,邓小平复出,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1978年两次会议召开: (4)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 决定》 2、提出: 1988年9月 邓小平 3、意义: (1)这个重要论断,反映了 鲜明特点, 是 理论概括; (2)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 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
3、意义: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次有关建国以来中国科技成就的 课堂讨论会上,一位同学作了如下发言: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中国在核科学领 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文革’结束后,周恩 来总理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学技术是 生产力’的论断,引起了重大反响;20世 纪80年代,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 人宇宙飞船,费俊龙成为我国航天史上首位 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两弹一星”的重大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 2、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促进了其他领域(如航天技术)的发展。
4、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 世界和平;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5 3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课件PPT

栏目导航
(2)同意。理由:核武器对人类的危害巨大,破坏和平,耗费巨 大的财力、物力,不利于经济发展等。
不同意。理由:发展核武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世界 和平,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保证,提高国际地位等。(任选一种观点 即可)
(3)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尤其是经济和科技实力 的提升;党和国家的重视及政策支持;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 力等。
(3)史料第二段反映 2003 年“神舟 5 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结合史实分析中国能够成功发射的原因。
栏目导航
【提示】 (1)战略决策:发展“两弹一星”。 理由: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②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 关系急剧恶化;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④为了打破大国 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 安定的环境。
栏目导航
[解读] ①表明中国在核武器方面的立场:完全是为了防御,在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②说明了中国将航天员送上天在国际上意义重大。
栏目导航
[思考] (1)结合史料第一段,指出中国政府在当时做出的战略决 策。依据当时形势说明理由。
(2)有人说,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 力、改善民生,是否发展核武器并不重要。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 请阐明理由。
栏目导航
发展“两弹一星”的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使我国的国防 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国际环境,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有利于保卫世界和平。 2.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 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
栏目导航
3.重大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国的 综合国力 和促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2)同意。理由:核武器对人类的危害巨大,破坏和平,耗费巨 大的财力、物力,不利于经济发展等。
不同意。理由:发展核武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世界 和平,为经济建设提供可靠保证,提高国际地位等。(任选一种观点 即可)
(3)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尤其是经济和科技实力 的提升;党和国家的重视及政策支持;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的共同努 力等。
(3)史料第二段反映 2003 年“神舟 5 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结合史实分析中国能够成功发射的原因。
栏目导航
【提示】 (1)战略决策:发展“两弹一星”。 理由: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②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 关系急剧恶化;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④为了打破大国 武力威胁、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 安定的环境。
栏目导航
[解读] ①表明中国在核武器方面的立场:完全是为了防御,在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②说明了中国将航天员送上天在国际上意义重大。
栏目导航
[思考] (1)结合史料第一段,指出中国政府在当时做出的战略决 策。依据当时形势说明理由。
(2)有人说,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最主要的任务是发展生产 力、改善民生,是否发展核武器并不重要。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 请阐明理由。
栏目导航
发展“两弹一星”的意义 1.打破了美、苏两国对中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使我国的国防 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国际环境,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有利于保卫世界和平。 2.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 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
栏目导航
3.重大意义:有利于增强中国的 综合国力 和促进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经典课件(共41张PPT)

领域
核技术 空间技术 运载火箭 信息技术
成就
当今世界少数几个拥有比较完整的核科技工 业体系的国家之一(军、工、农、医、科) 成功发射卫星;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卫星回 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 迈入了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超级计算机;中国 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高性能计 算机的开发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在推动国际基因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 也建立起自己的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 科研队伍
去!”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
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 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 国。” 他在艰苦的环境下成功的为中国造出了第一枚原 子弹和第一枚氢弹,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
(60年代)
邓稼先生前,由于他功勋 卓著,得到过许多大奖。为此, 许多人问他搞两弹得到多少奖 金,邓稼先对此总是笑而不答。 在邓稼先病危期间,远在美国 的杨振宁赶了回来,到医院看 望。这次会面中,杨振宁也提 到了奖金的事情。 当时许鹿希回答,奖金是 人民币10元。邓稼先补充说, 是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美苏争霸、中美对抗、中苏交恶
陈毅直截了当地说:干!就是当了裤子, 我们也要搞核导弹。
国防部长林彪说:“原子弹一定要响, 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了。”
“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 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 要不受人家欺侮,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 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 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 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 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文选》第3卷
优秀课件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三《科学技术的成就与发展》课件 (共56张PPT)

(2)地位: 集中代表中国科技的新水平,大大增强了综合国力,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研制成功, 但当时决策层对于是否立即试爆有分歧。‚早试‛会使中 国锋芒毕露,‚晚试‛的目的是避开锋芒,以赢得更多韬 光养晦、发展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时间。报告送到毛泽东那 里,毛主席权衡再三,决定:既然原子弹是用来吓人的, 就要早响。 原子弹响了之后,美国总统约翰逊怒不可遏,拍案而 起:‚美国不能在沉默,我认为应该把第七舰队调往南中 国海,向中国人表明美国的态度。‛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 则轻轻地反问了一句:‚总统先生,您是想证明美国强大 呢,还是害怕?‛ 随后,美国总统果然向全世界作了一个很温和的电视 讲话。在讲话中,美国总统只是抱怨中国政府不该把本应 用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钱用于发展核武器,并破坏了世 界环境等。
3、改革开放前的科技成就: (1)表现: ①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58年) 国防 科技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年) 医学: 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
农业: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基本要求: 知道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 拓者;知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 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 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的论断 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 创新的精神。
请回答: (1)1964年的中美关系处于什么状态?当时的国际形势怎么样?
1964年的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美苏对抗,中苏关系破裂,中美敌对。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研制成功, 但当时决策层对于是否立即试爆有分歧。‚早试‛会使中 国锋芒毕露,‚晚试‛的目的是避开锋芒,以赢得更多韬 光养晦、发展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时间。报告送到毛泽东那 里,毛主席权衡再三,决定:既然原子弹是用来吓人的, 就要早响。 原子弹响了之后,美国总统约翰逊怒不可遏,拍案而 起:‚美国不能在沉默,我认为应该把第七舰队调往南中 国海,向中国人表明美国的态度。‛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 则轻轻地反问了一句:‚总统先生,您是想证明美国强大 呢,还是害怕?‛ 随后,美国总统果然向全世界作了一个很温和的电视 讲话。在讲话中,美国总统只是抱怨中国政府不该把本应 用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钱用于发展核武器,并破坏了世 界环境等。
3、改革开放前的科技成就: (1)表现: ①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58年) 国防 科技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年) 医学: 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
农业: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基本要求: 知道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 拓者;知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 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 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的论断 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 创新的精神。
请回答: (1)1964年的中美关系处于什么状态?当时的国际形势怎么样?
1964年的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当时的国际形势是 美苏对抗,中苏关系破裂,中美敌对。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共42张PPT)

美国 44000
苏联 23000
美国 苏联 中国 中国 3243
中、美、苏煤产量对比图(单位:万吨)
美国研制原子弹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仅耗费的电量 就占美国总电量的七分之一 。仅为制造电磁线圈,所动 用的美国国库的白银就达1.4万吨 。
材料1: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了一颗 原子弹。1953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的 援朝部队。1954年,美、英等国考虑用核武器进 攻中国。刚刚建立的新中国就面临着日益增长的 核威胁。
李四光(地质力学)
华罗庚(数学)
吴阶平(泌尿外科)
钱学森
钱学森1935年赴美国留学。10年 后,他成为当时一流火箭专家。 由于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 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 论而誉满全球。这位加州理工学 院的教授在“二战”期间,跟其 导师冯 · 卡门参与了当时美国绝密 的“曼哈顿工程”----导弹核武器 的研制开发工作,在美国是一个 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 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 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 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 去!” ——美国海军部次长
袁隆平获奖一览
时间 奖励名称 奖励等级 1981.6 国家发明奖 特等 1985.10 创造与发明奖章 金奖 1993.4 拯救世界饥饿 荣誉奖 1994.12 何梁何利基金奖 1996.5 日经亚洲奖 2001.2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2001.8 拉蒙· 麦格赛赛奖 赛赛基金会 2004.5 沃尔夫奖 会 2004.10 世界粮食奖 2006.4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授奖部门 国家科委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Feinstein基金会 何梁何利基金会 日本经济新闻社 国务院 菲律宾拉蒙· 麦格 以色列沃尔夫基金 世界粮食奖基金会 美国科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三课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第一部分:知识点归纳
一、科研起步的背景: 科技基础薄弱 二、政府措施: (1)确立发展方针 (2)成立科研机构 (3)壮大科研队伍 (4)编制远景规划 “自力更生”、对外交流
中科院、 国家科委等 政府培养 归国“游子”、
《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 《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回顾:我国科技发展历程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 化,世界领先;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 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政策等原因,中国 古代科技开始停滞。 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 济和教育水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 更是远远落后于世界水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 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材料二: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 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 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 器,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 材料三: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 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 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 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 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文选》第3卷
问题: (1) 根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 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美国和苏联。 两极格局。 (2) 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 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 这样的差异? 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 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 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 到经济建设上;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 主题。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1964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已经研制成功, 但当时决策层对于是否立即试爆有分歧。“早试”会使中 国锋芒毕露,“晚试”的目的是避开锋芒,以赢得更多韬 光养晦、发展国内工农业生产的时间。报告送到毛泽东那 里,毛主席权衡再三,决定:既然原子弹是用来吓人的, 就要早响。 原子弹响了之后,美国总统约翰逊怒不可遏,拍案而 起:“美国不能再沉默,我认为应该把第七舰队调往南中 国海,向中国人表明美国的态度。”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 则轻轻地反问了一句:“总统先生,您是想证明美国强大 呢,还是害怕?” 随后,美国总统果然向全世界作了一个很温和的电视 讲话。在讲话中,美国总统只是抱怨中国政府不该把本应 用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钱用于发展核武器,并破坏了世 界环境等。
“863计划”、“火炬计划”
“科教兴国”战略
三、典型科技成就: 1.改革开放前: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
国防科技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
(两弹一星)
农
③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年)
业: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
2.改革开放后: 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成功发射,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二、新中国科技发展的侧重点 (1)改革开放前,以发展与重工业和国防事业有关 的尖端科技为重点。这是由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决定 的。 (2)改革开放后,重点是科技必须为经济建设服 务。这主要是适应国内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国际上综合 国力竞争的需要。
特别提示:当今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军事政治 角逐,实际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发展尖端科技(如 航天)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三、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有哪些重大作用? (1)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 创造了安定的环境。 (2)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 综合国力。 (3)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造福人类。
第三部分:巩固练习
材料解析:
材料一: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 开端,是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 命的又一有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 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 以巨大的鼓 舞,经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 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6号尚在在这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 经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 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 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 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选择题: 1.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 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科技 成就。“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是指( ) A ①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敌视和封锁 ②苏联背信弃义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③生产力水平、科技设备落后 ④“左”倾错误对科研的冲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请回答: (1)1964年的中美关系处于什么状态?当时的国际形势怎么样?
1964年的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美苏对抗,中苏关系破裂,中美敌对。
(2)“美国总统抱怨中国政府不该把本应用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的钱用于发展核武器,并破坏了世界环境等”。 请结合上述材 料和所学知识评析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影响。 ① 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我国的核垄断与核威胁,维护了国家安全; ② 展示了我国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 际地位; ③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也有利于世界和平;
第二部分:疑难突破疑难突破
疑难突破
一、建国以来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国家的独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前提、保障) (2)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技发展; (3)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正确决策; (4)教育发展为科技进步提供雄厚的人才储备; (5)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创新精神;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