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孝文帝汉化改革及其历史影响

合集下载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即拓跋宏(公元467年-公元499年在位),是北魏朝代的第六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于北魏朝代的发展和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来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作用。

一、政治方面北魏孝文帝在政治方面实行了一系列变革,这对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孝文帝坚持汉化政策,通过推行汉族的礼仪制度、文字和官制等,使汉族文化成为北魏社会的主导。

这一举措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缩小了民族之间的差异,增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互动。

孝文帝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修建学校、设立教育机构,推广儒家经典和文化。

这不仅有利于北魏社会的稳定和统一,也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加强了民族关系的融合。

通过普及儒家思想和文化,孝文帝使各民族更加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

孝文帝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消除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他废除了旧有的分封制度,取消了部分族长的特权地位,将各民族的贵族纳入中央官员的行列。

这一举措有助于消除民族间的等级差异,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平等感和凝聚力。

二、经济方面北魏孝文帝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也对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提倡生产和贸易,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实行土地平均分配,使农民的负担减轻,农业生产得到了提高。

这不仅增加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和互通有无。

孝文帝还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强了北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

他修筑了大运河,便利了贸易和运输。

通过与其他民族的贸易往来,北魏社会逐渐与外界接轨,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不断加深,有力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三、文化方面北魏孝文帝在文化方面的改革对于民族关系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他注重文化教育的普及,大力推崇儒家文化,修建寺庙和道观,鼓励各民族信仰儒教和佛教。

简述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简述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简述孝文帝改革的作用孝文帝刘恒,是西汉末年刘邦家族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被后人称为“孝文新政”。

这一改革对于当时的社会和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中央集权,增强国家统一。

孝文帝在位之初,面临着诸侯割据、地方豪强的问题,国家分裂的局面十分严重。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他废除了丞相制度,设立了尚书台,使得朝政更加集中在皇帝身上。

其次,他加强了中央官僚机构的组织和管理,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使得朝廷的权力更加集中。

通过这些措施,孝文帝成功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国家。

二、推行节俭治国,恢复国家财政。

西汉末年,由于长期战乱和官员的贪污腐败,国家财政破产,百姓生活困苦。

孝文帝上台后,他大力推行节俭治国政策,削减官员俸禄,减少冗员,裁撤多余的官署,节约开支。

同时,他还推行均田制,调整土地分配,减轻农民负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

通过这些措施,孝文帝成功地恢复了国家的财政,为国家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推行教育改革,提高国家文化水平。

孝文帝非常重视教育,他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提高了国家的文化水平。

首先,他恢复了太学制度,建立了国家的教育机构,培养了一批才德兼备的人才。

其次,他修订了历史书籍,编纂了《汉书》和《史记》,使得国家的历史文化得到了充分的记录和传承。

通过这些措施,孝文帝成功地提高了国家的文化水平,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发展。

四、推行宽容政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孝文帝非常注重民众的生活和安宁,他采取了一系列的宽容政策,使得社会和谐稳定。

首先,他宽恕了一些反对派的人物,给予了他们宽大的处理,以示宽容。

其次,他实行了赦免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得社会得到了缓和。

通过这些措施,孝文帝成功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国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不可忽视,他通过加强中央集权、推行节俭治国、推行教育改革和推行宽容政策,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的发展。

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

孝文帝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的作用孝文帝刘骏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改革者。

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当时及后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提倡节俭和勤政,反对奢侈和浪费。

他以身作则,精打细算,积极整顿财政,减少了过度的徭役和赋税,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他还鼓励人们勤劳致富,倡导农耕技术的发展,推动农业生产的提高。

这些改革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孝文帝改革对后世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推行的改革措施,为后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注重选拔人才,制定了科举制度,使得人才得以充分发挥。

他重视教育,兴办学校,普及文化教育,为后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还注重司法改革,建立了完善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这些改革举措为后来的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借鉴。

孝文帝还重视与外族的交流和合作。

他推行开放政策,积极发展与西域和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

这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他还通过和亲政策,加强了与匈奴等北方民族的关系,维护了边疆的稳定。

这些外交政策为后来的国际交往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总的来说,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及后世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改革措施不仅促进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稳定,也为后来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改革举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对后世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应该铭记孝文帝的伟大贡献,继续推动改革开放,为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而努力奋斗。

孝文帝改革故事

孝文帝改革故事

孝文帝改革故事孝文帝,即刘恒,西汉第五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改革,为西汉王朝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将详细阐述孝文帝改革故事。

孝文帝改革的动机是对西汉王朝前期的混乱和腐败现象的不满。

当时,汉朝内外部问题丛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不聊生。

于是,刘恒登基后迅速展开改革行动,以挽救国家危局。

首先,孝文帝着重进行政治改革。

他深知权力分散和腐败是当前政治问题的核心。

于是他集中权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加强朝廷的控制力。

他还推出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设立吏部,增设官员选拔机构,加强监察和纠风斗争等,使得政府的运转更加高效和廉洁。

其次,孝文帝注重军事改革。

他明白军队的强大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为此,他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提高了士兵的素质和战斗力。

他还改革了军事制度,建立了州郡守备制度,加强了边疆的防御能力。

在外交方面,孝文帝还推行了以和为贵的外交政策,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关系,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此外,孝文帝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他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

他推行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减轻了农民的税负和苦役。

孝文帝还积极发展水利工程,修筑灌溉渠道,提高农田的灌溉条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他还鼓励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家经济的繁荣。

孝文帝的改革成果显著。

他的政治改革使得朝廷的运作更加有效,减少了官员的贪污和腐败现象。

军事改革使得国家的防御力大大增强,保证了国家的安全。

经济改革则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总结来说,孝文帝的改革故事展示了一位明智而勇敢的皇帝。

他深知国家的困境,勇于面对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他的改革对西汉王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的王朝奠定了基础。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伟大的统治者如何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决心改变国家的命运。

孝文帝改革之史料大全

孝文帝改革之史料大全

《资治通鉴》
作为编年体通史,对孝文 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进行了概述。
碑文资料
孝文帝的碑文
如《孝文皇帝纪功碑》等,详细 记录了孝文帝的功绩和改革内容 。
历史名人的碑文
如杜牧的《阿房宫赋》、范仲淹 的《岳阳楼记》等,虽然并非专 门记载孝文帝改革,但其中涉及 对当时历史背景的描述和评价。
考古资料
出土文物
孝文帝改革之史料大全
• 孝文帝改革概述 •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资料 • 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 孝文帝改革的启示
01
孝文帝改革概述
改革的背景和目的
背景
北魏自建国以来,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直很尖锐,经济落后,统治不稳。孝 文帝在位期间,为加强中央集权、缓和阶级矛盾、改变鲜卑族的落后状态,进 行了政治、经济、文化等一系列改革。
促进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孝文帝改革对于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封建化 和汉族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改革中的问题和局限
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在改革过程中,由于触及到了部分人的利益,导致了一些矛 盾和冲突的发生,给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改革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
感谢观看
孝文帝改革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有让人民成为改革的主体力量,才能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这要求我们在今后的 改革中,更加注重人民的利益诉求和参与意愿,让人民成为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要加强改革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人民对于改革的认知和支持度,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THANKS
尽管孝文帝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由 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未能完全实现预期目标。
04
孝文帝改革的启示

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评价

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评价

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评价
孝文帝(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20年)是汉朝的第5位皇帝,
他的改革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对于孝文帝的改革,
历史评价是充满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

首先,孝文帝的改革被赞赏为对整个汉朝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的
一次重要变革。

孝文帝推行了“太初”历法,对土地制度、军事制度
和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他从地主阶级剥夺土地,实行平均分配,并扩大了中央集权。

此外,孝文帝推崇儒家思想,提倡仁义道德,举
办文治政策,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对国家的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这些改革为汉朝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被誉为孝文之治,对后世
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也有人对孝文帝的改革持批评态度。

他的土地改革虽然能
够缓解社会矛盾,但对地主利益造成了冲击,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此外,孝文帝在政治体制上过分集权,削弱了地方自治,导致地
方官员不思进取、腐败现象严重。

因此,孝文帝的改革并没有完全解
决社会问题,反而埋下了日后矛盾的种子。

总的来说,孝文帝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汉朝的进步和文化
繁荣,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也不能忽视改革中所带来
的不足和负面影响。

对于孝文帝的改革,历史评价应该综合考虑其积
极和消极的方面,深入研究其历史背景和社会效果,以更加全面客观
的态度进行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评价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对于北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孝文帝改革的评价:
1. 积极影响: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

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北魏国家政治趋于稳定,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同时,孝文帝迁都洛阳,使得洛阳成为了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于洛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局限性:孝文帝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矛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阶级矛盾和经济问题,这为北魏的分裂和灭亡埋下了隐患。

另外,改革过于注重政治和文化方面的改革,而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变革不够彻底,这也限制了北魏的发展。

综上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积极作用值得肯定,但也需要看到其中的局限性。

孝文帝汉化政策主要内容

孝文帝汉化政策主要内容

孝文帝汉化政策主要内容
孝文帝,汉朝文字史上的一位开创性的帝王,他的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汉化政策,这些政策把汉文在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且激发了中国文学文化的发展。

孝文帝汉化政策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统一文字。

孝文帝将上古时期的不同地区使用的文字拷贝一份,形成统一的汉字文字系统。

这使得汉字成为中国的官方文字,储存和传播的文明积淀成为可能。

第二,推广读写汉字。

孝文帝出台了推广读写汉字的政策,使汉字在中国的社会传播得到大力推广,同时,他还发行了《大篆》,这是写汉字的标准格式,使得汉字更加规范。

第三,规范书写。

孝文帝下令要求核对书籍,把书写不规范或者有误的文字修改过来,以规范书写,此外,他还发行了《竹书纪年》,它详细记载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样可以消除读者之间的误解。

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出台,对中国文字文化和政治统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字被统一,使文字具有了更高的通用性,让人们更好的交流;汉字的推广让它的应用领域变得更广,这些使得中国文化的传播更有效;此外,汉字的规范书写也规范了政治的文献记录,从而有助于实现统一的政治管理。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得汉字从中国传播到了世界上其他地区,并为世界各国的文字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因此,人们一致认为,孝文帝汉化政策是中国文字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国文化向世
界传扬的火种。

总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中国的汉字文字系统得到了成功的统一,汉字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和传播,文字文化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经过了他的改革,汉字才有了它现在的形态,并且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孝文帝汉化改革及其历史影响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即元宏),稍有中国历史常识的人无不有所了解。

他所主持的汉化改革,不仅是北魏鲜卑部及其王朝汉化进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整个十六国北朝民族融合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阶段,深刻地影响着此后历史的走向,因而素来备受重视。

北魏孝文帝一生虽然颇为短暂,仅有33岁,但他在位的时间却不短,皇兴五年(471年),其父献文帝拓跋弘称“太上皇”,让帝位给年仅5岁的孝文帝,他前后在位时间长达28年之久。

孝文帝在位期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继位之初(471-476年),因其年幼,退位的献文帝仍参决朝政,“国之大事咸以闻”《魏书》卷6《显祖纪》。

本讲以下引自《魏书》者,因查考方便,不再出注。

,而冯太后则从旁干预,并最终导致献文帝被害。

第二阶段(476-490年)是献文帝死后,太皇太后冯氏长期把持朝政,孝文帝随着年龄增长虽逐渐参政,但少有决定作用;第三阶段(490-498年)是自太和十四年冯太后死后孝文帝全面主政,直到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孝文帝病逝。

孝文帝在位时期是北魏历史上重要的变革阶段,出现了汉化改革的高潮,一般称为“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

不过,从孝文帝时期政治局势演变的实际情况看,所谓孝文帝改革,其不同阶段的实际主持人,具体改革内容、措施及其影响,不可一概而论,需要予以具体介绍和评析。

一、冯太后的品格及其用人与改制冯太后(442-490年)是北魏中期的一位关键性人物。

在古代专制社会中,女主干政,并非少见,不过,北朝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除宫廷权力斗争之外,尚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当时鲜卑族保存了较浓郁的母系氏族社会的遗风,以致人称“妇人多幸,生逢今世,举朝略是无妾,天下殆皆一妻”,与此相应,形成了妇女尚妒之风,“父母嫁女,则教之以妒;姑姊逢迎,必相劝以忌。

持制夫为妇德,以能妒为女工。

自云不受人欺,畏他笑我”。

其实何止在家庭婚姻生活中如此,北朝妇女在社会活动上也是出头露面,南北朝末,颜之推由南入北,对此深有触感,他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记载:“江东妇女,略无交游,其婚姻之家,或十数年间,未相识者,惟以信命赠遗,致殷勤焉。

邺下风俗,专以妇持门户,争讼曲直,造请逢迎,车乘填街衢,绮罗盈府寺,代子求官,为夫诉屈。

此乃恒、代之遗风乎?”在这一社会风尚下,贵族妇女的地位更高,历经北朝、隋、唐,都受这一风气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女性政治人物,北魏冯太后便是其中一位地位突出、影响巨大的代表。

冯氏是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其父冯朗,北魏时官至秦、雍二州刺史,后因事被诛,冯太后入宫。

据《魏书》卷一三《文成文明皇后冯氏传》,其姑为世祖左昭仪,冯氏在宫中得到姑母的“抚养教训”,史称“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显然与此不无关系。

其14岁被选为文成帝贵人,后被立为皇后。

465年,文成帝死,12岁的献文帝继位,冯氏被尊为皇太后。

当时丞相乙浑专权,有谋逆之心,“太后密定大策,诛浑,遂临朝听政”。

不过,献文帝与冯氏很快发生矛盾,献文帝年仅18岁便让位只有5岁的儿子孝文帝,称太上皇,明显是受到冯氏的逼迫,《魏书·天象志三》便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

”献文帝对冯氏颇为不满,《魏书》冯氏本传载:“太后行不正,内宠李弈,显祖因事诛之,太后不得意。

显祖暴崩,时言太后为之也。

”冯氏之祖父冯弘、伯父冯跋本为北燕国君,吕思勉先生以为“史虽云其家于昌黎,遂同夷俗,然观其政事,即知其大与胡虏不同”《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10页……因此,作为具有汉族血统的王族之后,自少进入北魏宫廷,又得其姑母的教导,经历了权力斗争的熏染,对宫廷权力运作十分熟悉。

这使得她在文成帝之后的宫廷权力争夺中能够驾轻就熟,年青的献文帝是很难与之为敌的。

承明元年(476年),冯氏被尊为太皇太后,《魏书》冯太后本传载其“复临朝听政。

……及登尊极,省决万机。

……自太后临朝专权,高祖雅性孝谨,不欲参决,事无巨细,一禀于太后。

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多有不关高祖者。

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

毫无疑问,直到太和十四年冯太后去世,她是当时北魏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和决策人。

不过,冯太后善于用人,注意协调统治集团上层各方面的平衡关系。

其所用之人,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冯太后永固陵(左)与孝文帝寿陵虚宫(右)一是其内宫中阉宦和佞幸。

《魏书》冯太后本传载:“杞道德、王遇、张祐、苻承祖等拔自微阉,岁中而至王公;王叡出入卧内,数年便为宰辅,赏赉财帛以千万亿计,金书铁劵,许以不死之诏。

”《魏书·天象志三》又载:“是时冯太后宣淫于朝,昵近小人而附益之,所费以巨万亿计,天子徒尸位而已。

”如王叡,其父善天文卜筮,“凉州平,入京,家贫,以术自给”,本为凉州人士,因得冯太后宠爱,“内参机密,外豫政事”,所得赏赐“前后巨万”;其嫁女,冯太后先将其女迎入宫中,“其礼略如公主、王女之仪”;王叡生病,太后领着孝文帝亲自探视,“侍官省问,相望于道”,王叡死后出葬,太后与孝文帝“亲临哀恸,赐温明秘器”,出葬时,“高祖登城楼以望之”,并下诏为其立祀、起庙、四时祭祷、立碑等,极为荣耀。

这些人出身卑微,缺乏社会基础,一切仰仗冯太后的宠信,自然便于驱使,这对于冯太后的专权是十分有利的。

当然,对这些人必须严格加以控制和约束,《魏书》冯太后本传载“后性严明,假有宠待,亦无所纵。

左右纤介之愆,动加捶楚,多至百余,少亦数十。

然性不宿憾,寻亦待之如初,或因此更加富贵。

是以人人怀于利欲,至死而不思退”。

可见冯太后虽以私情提携其内廷亲信集团,但尚注意节制,从而做到了重用而不放纵。

此外,冯氏很重视笼络拓跋宗室和鲜卑勋贵中的部分元老代表。

如以元丕为太尉、录尚书事,另有尉元、拓跋他、拓跋苟颓等,冯氏对诸人“并以旧老见礼,每有大事,引入禁中,乘步挽,杖于朝,进退相随”。

其中尤其是元丕,“声气高朗,博记国事,飨国事,恒居坐端,必抗音大言,叙列既往成败。

帝、后敬纳焉。

然谄事要人,骄侮轻贱,每见王叡、苻承祖,常倾身下之”。

冯太后对他们大加笼络,“太后外礼民望元丕、游明根等,颁赐金帛舆马,每至褒美(王)叡等,皆引丕等参之,以示无私”。

这种内廷佞幸与鲜卑“民望”的结合,既相互配合,又互相牵制,冯太后居中协调,坐收统治稳定之成效。

不过,如果冯太后仅止于此,她也只是一个操弄权术的高手而已。

实际上,冯氏的高明之处远不止此,她还能够启用一些有锐气的汉族士大夫人物,其中不仅有年长的儒学名士高允、游明根等人,还有年富力强、勇于变革的李冲、高闾等人,他们参预机密,帮助冯太后设计变革方略,并积极付诸实施,此后还成为孝文帝深入汉化的主要谋臣。

其中对冯太后影响最大者无疑是李冲,他是冯太后后期最宠幸的人物。

《魏书》冯太后本传载:“李冲虽以器能受任,亦由见宠帷幄,密加锡赉,不可胜数。

”《魏书·李冲传》亦载:“冲为文明太后所幸,恩宠日盛,赏赐月至数千万,进爵陇西公,密致珍宝御物以充其第,外人莫得而知焉。

冲家素清贫,于是始为富室。

而谦以自牧,积而能散,近自姻族,逮于乡闾,莫不分及。

虚己接物,垂念羁寒,衰旧沦屈由之跻叙者,亦以多矣。

时以此称之。

”李冲虽是文明太后宠臣,但本质上是儒学名士,其为陇西人,为西凉王李暠之曾孙,性格“沉雅有大量”,为中书学生,初仕为秘书中散,“典禁中文事,以修整敏惠,渐见宠待”,后历任内秘书令、中书令、南部尚书等职,为当时北魏政治舞台上河西士人群体的代表,从其得宠后,恩惠所及,“近自姻族,逮于乡闾”云云,又可见到他具有强烈的河西文化的情怀。

河西地区自汉代以来已出现本土之文化士族。

汉魏时期,间有中原人士避难河西,特别从西晋末以来,流寓之士更多,从而使这一地区成为华夏文化的保存地。

对此,王夫之在《读通鉴论》卷一五中说:魏晋以降,玄学兴而天下无道,五胡入而天下无君,上无教,下无学,是二统者皆将斩于天下。

乃永嘉之乱,能守先王之训典者,皆全身以去,西依张氏于河西;若其随琅邪而东迁者,则固多得之于玄虚之徒,灭裂君子之教者也。

河西之儒,虽文行相辅,为天下后世所宗主者亦鲜;而矩矱不失,传习不废,自以为道崇,而不随其国以荣落。

……流风所被,施于上下,拓跋氏乃革面而袭先王之文物;宇文氏承之,而隋以一天下;苏绰、李谔定隋之治具,关朗、王通开唐之文教,皆自此昉也。

王夫之从北朝儒家道统承传的角度,高度评价了流迁河西儒学之士的作用。

陈寅恪先生也曾指出:“盖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移徙之区,百余年间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大乱者,略胜一筹。

故托命河西之士庶犹可以苏喘息长子孙,而世族学者自得保身传代以延其家业也。

”特别是前凉张轨和西凉李暠等地方统治者,“皆汉族世家,其本身即以经学文艺著称,故能设学校奖儒业”,有助于河西地区学术文化的保存。

北魏太武帝征服凉州之后,将河西大族名士整体性地迁移平城,这是北魏文化变革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太武帝时期崔浩致力汉化变革,便对河西学者多有依重。

北魏中后期社会文化变革依然多有河西文化因子的影响,并构成此后隋唐制度的渊源之一。

陈寅恪先生在具体考述河西学者的文化表现后指出:“足知当日学术中心在家族而不在学校,凉州一隅,其秩序较中原为安全,故其所保存者亦较中原为多。

……由此言之,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

”至于李冲,孝文帝太和年间,先受宠于冯太后,后为孝文帝重用,成为当时汉化改革的主要谋臣,主要在于其作为河西士人群体的代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负载着汉魏以来的文化传统,并能应用于当时北魏社会变革的实践之中。

对此,陈寅恪先生也有精辟的论述:“李冲者,西凉李暠之曾孙,虽以得幸文明太后遂致贵显,然孝文既非庸暗之主,且为酷慕汉化之君,其付冲以端揆重任,凡制定礼仪律令,及营建都邑宫庙诸役,以及其他有关变革夷风摹拟汉化之事,无不使冲参决监令者,盖几以待王肃者待冲,则冲之为人必非庸碌凡流,实能保持其河西家世遗传之旧学无疑也。

魏初宗主督护之制,盖与道武时离散部落为编户一事有关,实本胡部之遗迹,不仅普通豪家之兼并已也。

李冲请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亦用夏变夷之政策,为北魏汉化历程之一重要阶段。

其事发于李冲,岂偶然哉!”以上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书店2001年,第30页、第45-47页。

至于冯太后的私生活,从封建道德的角度看,私幸宠臣确实不少,但考虑到北魏时代特殊的社会风俗,当时鲜卑上层并非不能包容,北朝、隋、唐时代统治者宫廷生活常有严重的违法黩礼之事,这与当时普遍的胡化风尚密切相关,对此,我们不能以汉族的礼法特别是宋明理学的贞节观念加以苛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