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复习资料通论文字:汉字简史:(一)字体发展简史1.甲骨文:主要出现在商代,-9 ~ -11世纪。
用于记录占卜的结果。
一般认为,甲骨文的第一个发现者是王懿荣;第一个研究者是刘鹗(刘铁云)。
2.金文:主要出现在西周、东周时期。
铸在各种青铜器上,内容大多为记录各种重要事件。
3.隶书:亦即所谓“小篆”(此前文字为“大篆”),据传秦始皇命李斯创制。
4.楷书:亦称真书、正书、楷体。
兴于汉末,沿用至今。
附:几种短期出现使用过的字体:石鼓文:陶文:刻写或书写在各种陶器上的文字,战国时期多见。
瓦当文:铸在瓦当上的文字,各个朝代都有使用,古文字学一般注重战国秦汉期间的文字。
鸟虫书:一种具有很强装饰性的字体,笔画缀以鸟虫的形体样式。
(二)书体发展简史1.甲骨文2.金文(以上皆称“篆书”,又分大篆、小篆)3.隶书4.章草5.楷书6.行书7.草书(包括:狂草)二、汉字的结构:六书汉代人分析汉字的结构,总结出六种构造的规则。
(并非先有“六书”的规则,然后再创造汉字。
)六书的排列顺序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而定义及例字则依据东汉·许慎(字叔重)的《说文解字·叙》: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参见教材“通论(五)”P.)补充举例:1.象形字:牛、木、果、禾、毛、之/止2.指事字:一、二、三、四、末、本、朱、寸、元、天3.会意字:休、从、北、旦、明、林4.形声字:江、鸠、舅、草、國、銜5.假借字:其、因、酉、然、之、而6.转注字(略)三、字形的变异(一)古今字(参见教材通论·六)古代造的字为古体字或本原字,后来造的字为今体字或后起字。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基础知识部分)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如:松、理、越。(2)右形左声。如雕、期、鸿、救。(3)上形下声。如茅、空、简。(4)下形上声。如基、裳、姿。(5)外形内声。如园、闾、街。(6)内形外声。如辩、闻、雠。
四、 古今词义的异同
1词义异同的情况:1)有些词古今都用,词义不变。如山、水、雪、母、弟、心、耳等。2)古用今废词。古代曾经使用而现代不用的旧词。如“觥”等。3)古今义绝对不同。古代和现代用的是相同的字,而古义与今义却迥然不同。如“斋”本来是动词,指古代祭祀或典礼前的清心洁身,以示虔诚。魏晋时期有了居室、房舍的意义。4)大多数词古今义有联系有区别。
11、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1)同形字:有些简化定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字形完全相同,但实际上是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的两个字,形体相同纯属于巧合。如“腊-- ”“术-- ”“适--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一些来源于原先意义不同的同音(或音近)字,如“后後”“药-- ”“仆-- ”“几 ”“谷-- ”。(3)两字共简为一形,必须注意判别它代表的到底是哪一个字。如“钟”是“锺”和“ ”的简化字。另外还有“历-- 、 ”“复-- 、 ”。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
(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2)简省或讹变。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二、 汉字的结构
1、 汉字的结构与“六书”
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编码排列《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有重文1163个。
二、古代汉字的构造古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今文字:隶书、行书、楷书、草书(隶书,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用字方法)最早关于六书的说法《周礼·地官·保氏》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的六,次序则采用班固的。
三、古书用字有四种现象: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古今字:指在某个意义上先后产生两种形体不同的字或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
(一对一的关系)异体字:指读音、用法、意义等完全相同,而写法不同的一对或一组字,它们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
异体字的类别:(1)结构类型不同埜——野(2)构字偏旁不同体——躰(3)偏旁位置不同胷——胸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用与某词相同或相近而被借用的字,是假借的一种。
通假字的类型:(1)音同的通假畔——叛(2)音近的通假亡——无繁简字:指简化字和被简化的繁简字合称为繁简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
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异同的情况大致如下:(一)古今词义不同有以下几种情况:1、旧词死亡社会观念的改变使有的词被其他词语取代。
“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倡优”指表演歌舞杂技的人。
现在叫做“演员”,旧词“倡优”也不用了。
有的词随着历史事物而消亡。
如:“膢”是古代祭祀饮食神的节日。
后来这中祭祀形式消亡,“膢”这个词就不用了。
2、古今同字异词古代和现代用相同的字记录不同的词,该字的古义和今义不同。
如“抢”今天表抢劫义。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
”“抢”是触碰的意思,二者完全不同。
(三)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意义的多少不同2、词义的重点不同3、词义转变和感情色彩不同4、名物制度不同“而酒酸不售。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文字、词汇、工具书●笫一节文字一什么是文字: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周有光认为发源于中美洲古土著族的玛雅文字是笫四大古文字﹚二汉字的性质:1汉字形成:①历史传说:“仓颉造字”。
②原始汉字产生的时代:约5000年前黄帝时代。
据史书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一位史官,大概曾从事过汉字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2汉字的表意性:表意性文字。
形成汉字表意性的原因:①先人造字“因形示意、意寓形中”的理念所致:汉字字形多数是直接与字义相联系。
形形汉字↗↘拼音文字↙↖音←义音→义②由古汉语的特有属性所规定:“因形示意”的表意性汉字与以单音词为主、少有形态变化、同音词数量大等为主要特点的古汉语有较好地适应性。
三汉字的结构(造字法):1许慎《说文解字》“六书”: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①象形:用描摹事物轮廓或特征来表意的造字法。
如:日.月.人.鱼.羊.水。
独体象形:目、木、手。
合体象形:眉、果、聿。
②指事:用象征性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增加象征性符号来表意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亦[腋] 、刃、本、末。
独体指事:一、三、五、高。
加(合)体指事:寸、叉、厷、甘。
③会意:把两个或几个表意形体组合在一起表示一种新意的造字方法。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一、填空(通论、文选)1、墨子简介:墨子名翟,战国初鲁国人。
(公元前480—420年)哲学家、思想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提倡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
落后一面:提倡迷信、相信鬼神。
《墨子》是墨翟门徒们编纂而成,现存53篇。
2、《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共收录周代(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汉代确立重要地位。
诗歌来源: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
汉代四家诗的传承者:齐、鲁、韩、毛齐人辕固所传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叫韩诗;鲁人毛亨所传叫毛诗。
《诗经》注本:《毛诗正义》(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诗经》押韵方式:(1)、从韵在句中的位置看,句尾韵是最普遍的形式。
(2)从一章所用的韵数看,可以分为一韵到底的和换韵的两类。
(3)从韵脚相互的距离来看,情况较为复杂,可分为三种:句句押韵;隔句押韵;交韵3、答李翊书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称“杜诗韩笔”。
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
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主张文章要阐明孔孟之道,反对骈文。
提出“气盛言宜”。
现存作品《韩昌黎文集》4、汉书艺文志:《汉书》十志之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简称《汉志》。
蓝本及作者:《汉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
《汉书》100篇,作者班固,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诸子十家名称: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儒家源出:司徒之官小说家源出:出于稗官二、修辞方法:夸饰、委婉、互文、并提、譬喻、省略、引用、代称三、划线字词在成语中含义:汉语常用成语释义(前30中选15)1.扑朔迷离:乱动的样子;眼睛眯起;2.巧言如簧:乐器里发声的薄片;3.欺君罔上:蒙蔽;4.明日黄花指重阳节的第二天;5.目不识丁指简单的字;6.民殷国富殷实;7.南面称孤封建王侯的自称;8.难言之隐隐情;9.拍案而起长形的桌子;10.弃暗投明:背弃;11.屡试不爽:差错;12.略高一筹:筹码,记数的用具;13.流金砾石:销熔,熔化;14.论功行赏:评定;15.履险如夷:平地;16.荦荦大端:明显,分明;17.两小无猜:猜疑;18.门可罗雀:张网捕鸟19.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能够;20.莫可名状说出;21.拍手称快痛快,惬意;22.判若黑白差别,区别;23.片言折狱判决词讼、官司;24.灵机一动灵巧的心机;25.千秋万代:年;26.默默无闻名声;27.临深履薄深渊,薄冰;28.岂有他哉:别的,其他的;29.其貌不扬:显明,出众;30.气冲牛斗:牵牛星,北斗星,泛指星空音韵学知识三十六字母表: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徹澄娘,帮旁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林审禅,影晓匣喻,来日。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講工具書一、工具書的排列法(一)按音序排列1.漢語拼音2.注音字母3.四聲和韻排列,字母排列(二)按部首和筆畫排列(三)號碼排列二、常用工具書(一)字典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小篆字典全書分30卷按部首排列,分540部收字9353 ,重文1163全書計133441字徐鉉等校訂《說文》,稱“大徐本”鉉弟鍇作《說文解字繫傳》,世稱“小徐本”大徐本對《說文》的校訂,主要包括:(1)改易分卷(2)增加標注(3)增加新附字(4)增加注釋(5)增加反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王筠《說文句讀》、《說文釋例》桂馥《說文解字義證》2.《康熙字典》籌[廣韻]直由切[集韻] [韻會]陳留切[正韻]陳留切並音儔籌算也[儀禮鄉射禮]箭籌八十[註]籌算也又壺矢[禮投壺]籌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註]籌矢也又籌策[史記高祖紀]運籌帷幄之中又[集韻]徒刀切音陶[揚子方言]戴也又叶音除[蔡洪圍棋賦]攄妙思奮元籌飾服色玩騂駒王引之《字典考證》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3.《漢語大字典》(二)詞典1.綜合性詞典《辭源》《辭海》《漢語大詞典》2.專門詞典(1)古代詞典①《爾雅》明明,斤斤,察也。
(《爾雅·釋訓》)木豆謂之豆,竹豆謂之籩,瓦豆謂之登。
(《爾雅·释器》)②(西漢)揚雄《方言》娃,嫷,艶,窕,美也。
吴楚衡淮之間曰娃,南楚之外曰嫷,宋衛晉鄭之間曰艶,陳楚周南之間曰窕。
(《方言》卷二)③(東漢)劉熙《釋名》倉,藏也,藏穀物也。
(《釋名·釋宮室》)廷,停也,人所停集之處。
(《釋名·釋宮室》))(2)虛詞詞典(清)劉淇《助字辨略》(清)王引之《經傳釋詞》楊樹達《詞詮》式《詩·國風》:“式微式微。
”《爾雅》云:“式微式微,微乎其微者也。
”鄭箋云:“式,發聲也。
”又《書·盤庚》:“式敷民德。
"孔傳云:“用布示民,必以德義。
”愚按:此式字猶爰也。
古汉复习资料

古汉复习资料古汉复习资料一、填空(每空1分,计10分)二、术语解释(每题4分,16分)1、笺——“笺”是表识的意思。
特点是对前人注释的阐明、补充、订正。
以郑玄为《毛诗》作笺为代表。
2、疏、正义——是六朝之后古人给注作的注。
其特点是不仅要注释经文,还要注解古注,因此往往是旁征博引,文字繁琐冗杂。
3、音义——音义是兼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古注,以注音为主。
其代表为《毛诗音义》《周易音义》《尚书音义》等。
4、指事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上、下是也。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指出一些不能用象形表示的抽象的概念。
如“上”“下”。
5、象形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日月是也。
”象形字就是早期的图画文字,是从图画脱胎出来的。
它运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事物大体的轮廓或某些特征。
如“日”“月”。
6、判断句——指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作谓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7、会意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
武信是也。
”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表示出一个新的意义。
8、形声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是根据所要表示的事物,取一个字作为意符,再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作为声符,从而构成一个新字。
9、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转注字有同一的部首,且字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注释。
10、古今字——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
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11、异体字——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一样,而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1、词的本义——指造词之初所表示的意义,即词的原始义。
而通常所说的词的本义,指造字之初所记录的词的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的且有文献材料印证的意义。
12、词的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就是引申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一、填空:1、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⑴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多按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⑵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再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⑶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收字四万八千多个,比《康熙字典》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
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3、《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等主持。
4、《汉语大字典》由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主编,全书共八卷,收单字56000字,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汉语大词典》由罗竹风主编,1986年出版第一卷,全书共十二卷,5000万余字,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5、《新华字典》目前最常见的字典。
现代汉语释义《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收古汉语常用字3700多个,收难字2600多个。
在释义中重视词义的概括性和各个意义之间的内部联系,注释简单易懂。
6、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7、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8、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全书106卷,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
9、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
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13、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
文字学主要凭字形辨别本义。
14、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
15、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
B、隔句押韵。
一般是奇句不押韵,偶句押韵。
如《诗经》C、交韵。
奇句与奇句押韵,偶句与偶句押韵17、《诗经》押韵主要格式:隔句押韵的句尾韵;首句入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
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现在被分为三十部。
《诗经》押古韵。
段玉裁《六书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19、注解古书开始于汉代。
20、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
B、串讲。
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C、通释全章大意。
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确。
21、常见古书术语:A、曰、为、谓之。
被释词放于其后。
不仅用来释义,且用于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差别。
B、谓。
被释词放于其前。
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
谓之,被释词放于其后。
C、貌。
于动词或形容词后。
被释词往往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
等于“…的样子”。
D、犹。
释者与被释词往往是同义或近义关系。
等于“等于说”。
上面单纯用于释义。
E、之言、之为言。
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外,释者与被释词有时是同音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
F、读为、读曰。
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G、读如、读若。
一般用来注音。
有时说明假借字。
22、唐人为汉下其他古书注释。
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和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善注和五臣注萧统《文选》。
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23、郭象注和成玄英注《庄子》。
24、如字,通常表示在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有时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或直音,表明这个字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传统有不同的读法。
25、古书常常有一字异读的情况。
不同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义或词性的不同。
异读有时只是音调的差异,有时不仅是声调、词义上的差异,还有词性上的转变。
26、利用四声区别词义和词性,是汉语的特点之一。
27、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
28、清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
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疑义举例》。
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
31、古代断句用“、”作为标志。
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的地方,点于两字之间。
句终在字的旁边。
错误因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
32、《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
主要特点铺陈事物。
33、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
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
一般较长,多用问答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散文,句式以四六言为主。
B、六朝赋是俳赋,又叫骈赋。
篇幅短小,用韵。
骈偶、用典,实际为押韵的骈体文。
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试体赋。
押韵严格限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规定八类韵脚,所以说八韵律赋。
甚至押韵词序、平仄也有规定。
字数有限制,不超过四百字。
D、文赋,受古文运动影响而产生。
中唐后,古文家的赋逐渐以散代骈,句式参差,押韵随意。
不重铺排和藻饰,用散文方法写赋,贯穿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十分接近散文。
34、赋的结构:前面有序,中间为赋,后有“乱”或“讯”等。
35、古汉语的修辞方法:A、稽古: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叙述一些历史事实,有正反两面。
B、引经:正面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C、代称:a、以事物的特征或标志代指。
如“二毛”。
b、以部分代全体。
如“风雅”。
c、以原料代成品。
如“鱼网”。
d、以具体代抽象。
如“丝竹”。
e、以地代人。
如“彭泽”。
f、以官代人,表尊重。
如“王右军”。
g、专名用作通名。
如“扁鹊”。
h、割裂式的代称。
如“吞舟”。
D、倒置,词序颠倒为了修辞押韵。
E、隐喻,没有比喻词。
F、迂回,一种隐晦难懂的修辞手法。
作者不直言,而转弯抹脚地说出。
G、委婉,委婉曲折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外交辞令和谦词属于委婉语。
H、夸饰,一种极度形容语,使语言增加生动性。
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古体诗又叫古风。
超过八句的叫做排律。
绝句分为古绝和律绝。
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37、四言诗句式一般为二二,五言诗为二三,七言诗为四三。
38、句句入韵的诗歌,因相传汉武帝作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言联句,句句入韵,故名柏梁体。
曹丕的《燕歌行》。
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南朝沈约发明四声,写作《四声谱》。
40、三平调是古风的专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点之一。
律绝一般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
41、清代戈载《词林正韵》分为十九词韵部,用《集韵》的韵目。
42、曲有南曲北曲之分。
北曲有杂剧和散曲。
散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43、元代周德清根据北曲写成《中原音韵》分平水韵为十九韵部。
二、名词解释1、直切: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或“某某反”(唐前),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
如“毛”,“莫袍切”。
《康熙字典》用此法。
3、偏义复词: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而另一个只是作为陪衬。
如“有缓急,非有益也。
”“缓急”指的是“有急”。
4、本义:词的本来意义。
如,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5、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
,向,本来的意义是“向北的窗户”。
引申意义是“朝着”、“对着”。
直接引申是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是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为间接关系。
6、假借义:如同朱骏声所说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
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
7、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认为汉字形体的构造有六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如江、沐。
意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上大都合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
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
E、转注:说法不一。
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8、古今字: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9、异体字:由于时间或地狱的关系,人们为同一个词造出两个或更多的字来代表它,形成乐形体结构相差较大,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的字,如睹覩。
10、简繁字:由于人们改革汉字,进行简化而产生的现象,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写简单,笔划较少,往往是一对一的关系,也有一对多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