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古代汉语试题库
王宁古代汉语考研题库

王宁古代汉语考研题库王宁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古代汉语学者,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学等。
以下是根据王宁教授的研究方向,为考研学生准备的古代汉语题库内容:# 一、古代汉语语法题库1. 名词解释题:- 请解释“偏正结构”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及其应用。
- 解释“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中的特点和例句。
2.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意动用法”的是哪一个?A.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 孟子曰:“仁者见之谓之仁。
”C. 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 简答题:- 简述古代汉语中“谓语前置”的语法现象及其原因。
4. 翻译题:- 将下列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其中的特殊语法现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 二、古代汉语词汇题库1. 名词解释题:- 解释“之”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用法及其意义。
2. 选择题:- 下列哪个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但是”?A. 然而B. 虽然C. 既而3. 填空题:- 请在下列句子中填入合适的古代汉语词汇:“________,温故而知新。
”4. 解释题:- 解释“不亦说乎”中的“说”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
# 三、古代汉语句式题库1. 名词解释题:- 请解释“宾语前置”句式在古代汉语中的特点。
2. 分析题:- 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结构,并指出其特殊之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 改错题:- 下列句子中存在句式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综合应用题:- 根据所学知识,构造一个“被动句”的例子,并解释其结构。
# 结语通过以上题库的练习,考研学生可以加深对古代汉语语法、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够在考研的道路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实际的题库内容应根据王宁教授的研究成果和教学大纲进行编制。
(完整版)考研古代汉语试题库

考研古代汉语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句中,“之”用作指示代词的一句是()A曰:否,以票易之。
B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C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D此车一人殿之,可以成事。
2、下列句中,“其”作人称代词的一句是()A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B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D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3、下列句中,“所”字结构表示动作对象的一句是()A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B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C诺,恣君之所使之。
D其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下列句中,“见”表示对他人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作用的一句是()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B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5、下列句中,“相”表示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的偏指关系的一句是()A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C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6、下列句中,“其”表示祈使语气的一句是()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B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C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D一之为甚,其可再乎?7、下列句中,“以”用作连词,表示后一项动作是前一项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A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车,尽破之以归秦。
D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8、下列句中,“为”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的一句是()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且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9、下列句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A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代汉语 考研真题

古代汉语考研真题古代汉语部分(40 分)一、单选(18分)1.《礼记.曲礼上》;“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谢,则必赐之几杖。
”“谢”的意思:A.道歉B.感谢C.告诉D.辞却2.《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说"的意思:A.说服B.喜悦C.解释D.学说3.以下繁体字书写无误的是:A.曆史B.往復C.鯀統D.屍位素餐4.以下属于牙音的是:A.见溪辜疑B.帮滂并明C.端透定泥D.精清从心邪5.下列人物,按出生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哪一组?A.孔子,子思,孟子,曾子B.孔子,曾子,孟子,子思C.孔子,子思,曾子,孟子D.孔子,曾子,子思,孟子6.下列四项中的划线部分,与其他三项语法现象不同的是:A.《诗》云“他人有心,余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B.《兑命》日:“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C.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D.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二、请将下面这段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2 分)坎坎伐輸兮,置之河之溽兮。
河水清且淪猗。
不稼不稿,胡取禾三百困兮?不狩不獵,胡瞻雨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现代汉语部分(40 分)三、下列各组词语的前后两个音节次序都正好相反。
请从词汇学和语言规范化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分析。
(20 分)蔬菜——菜蔬介绍——绍介健康——康健演讲——讲演离别——别离察觉——觉察感情——情感和平——平和路线——线路故事——事故雪白——白雪办法——法办四、根据以下例子,分析现代汉语趋向补语与宾语共现时的语序变化及其对句式、语义、语用的影响。
(20 分)她噙着泪珠一步一步走进了房间外面太冷,你还是回屋去吧爬上山来拿出一盒香烟来收回成本来冲出两个人来冲出来两个人语言学概论部分(20分)五、请简单定义辅音和元音,并解释两者的区别。
(10 分)六、语言是否有难易程度或是优劣之分?请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10分)小论文写作部分(50 分)七、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
考研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考研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之乎者也”中“之”的用法是:A. 代词B. 助词C. 动词D. 形容词答案:B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A. 《诗经》B. 《论语》C. 《孟子》D. 《大学》答案:B3. 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 子路问于孔子B. 于我如浮云C. 子曰:学而时习之D. 子不语怪力乱神答案:C4.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的“长”字的意思是:A. 经常B. 长久C. 长处D. 长度答案:A5.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中的“规”和“矩”分别指:A. 圆规和直尺B. 规则和方法C. 法律和道德D. 工具和工具答案:A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出自《诗经》中的______。
答案:《周南·桃夭》2.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教育原则,其中“愤”指的是______。
答案:心求通而未得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孟子》中的______。
答案:《梁惠王下》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衿”指的是______。
答案:学子的衣领5.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论语》中的______。
答案:《子张》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诗经》中的“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答案:赋是直接陈述事物,比是通过类比来表达,兴则是通过触景生情来引发联想。
2. 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是什么?答案: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3. 解释《孟子》中“性善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影响人的行为。
4. 《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和意义是什么?答案:这是儒家思想中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八个步骤,从个人修养到治理国家,再到实现天下大同。
四、翻译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翻译《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古代汉语考研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考研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中的字不属于古代汉语中的假借字?A. 来B. 莫C. 无D. 尔答案:D2. “之乎者也”在古代汉语中的作用是什么?A. 表示疑问B. 表示感叹C. 表示语气的舒缓D. 表示停顿答案:C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是什么意思?A. 喜悦B. 说话C. 说服D. 说教答案:A4.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夭夭”形容的是什么?A. 桃树B. 桃花C. 桃子D. 桃叶答案:B5. 下列哪部作品不是《诗经》中的?A. 《关雎》B. 《蒹葭》C. 《离骚》D. 《鹿鸣》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出自古代汉语经典《________》。
答案:《礼记》2.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中的“君子”和“小人”分别指代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有德之人、无德之人3.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的《________》。
答案:《离骚》4.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子衿”指的是________。
答案:学子的衣领5.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的“温故”指的是________。
答案:复习旧知识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解释“之乎者也”在古代汉语中的用法和意义。
答案:在古代汉语中,“之乎者也”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语气的舒缓和停顿,有时也用于加强语气。
2. 简述《诗经》的分类。
答案:《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包括“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则是祭祀时的颂歌。
3. 描述“赋、比、兴”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
答案:“赋”是直接陈述事物,“比”是比喻,“兴”是起兴,即通过描写景物引起情感的抒发。
4. 解释“言必信,行必果”的含义。
答案:“言必信,行必果”意味着说话要守信用,做事要果断。
考研古代汉语题库精编版

考研古代汉语题库精编版一、文字部分1、简述汉字的演变历程,包括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的特点和发展脉络。
汉字的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于占卜记事,其特点是笔画线条细瘦,多为直线,结构不固定。
金文则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
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字体繁复,小篆则线条规整,结构对称。
隶书在篆书基础上发展而来,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简化了字形,提高了书写效率。
楷书笔画规整、结构严谨,成为后世通行的字体。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
草书则以流畅自由、笔画奔放为特点。
2、解释“六书”的含义,并举例说明。
“六书”是古人总结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象形是用描绘事物形状来表示字义,如“日”“月”。
指事是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图形上加指示性符号来表示字义,比如“上”“下”。
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通过它们的意义组合来表达新的意义,像“休”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
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字的意义范畴,声旁表示读音,例如“江”“河”。
转注和假借属于用字法,转注是指同一部首的字可以互相解释,假借是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3、分析下列汉字的结构类型:“武”“刃”“本”“牧”“亦”。
“武”是会意字,从止,从戈,意为停止兵戈,有止戈为武之意。
“刃”是指事字,在“刀”上加一点,表示刀刃。
“本”是指事字,在“木”的根部加一横,指示树根所在。
“牧”是会意字,从牛,从攴,表示手拿棍棒放牛。
“亦”是指事字,在“大”的腋下加两点,指示腋窝所在。
二、词汇部分1、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差异:“走”“汤”“涕”“穷”“偷”。
“走”在古代指跑,如“夸父与日逐走”,现在指步行。
“汤”古义是热水,如“冬日则饮汤”,今义通常指菜汤、汤汁。
“涕”古义指眼泪,如“临表涕零”,今义指鼻涕。
“穷”古义指处境艰难、不得志,如“穷则独善其身”,今义指贫穷。
古代汉语考研真题

一,填空30分1最早发现甲骨文的学者是2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是3前人把儒家十三部经典著作比较好的注疏和正义和刻在一起,名为4历代王朝祭祀的三皇是5明清时代的最高学府是6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是7乾嘉学派以和的治学方法为主8汉字结构的六书是指9南宋四大书院是指10佛教禅宗的创立者是11我国古代音乐的五声音阶是12古代婚俗的六礼是13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是14古人奉为四灵的祥瑞动物是15中国历史的准确纪年是从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开始16春秋五霸一般指17儒家教学的六艺是指礼乐射18三礼是指19玄学家谈玄论道所依据的三玄是指20宋代理学中的濂学是指的学术思想21汉代实施以选考和推举为主的选举制度22行省制度始于元朝23我国古代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是和2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的主张25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的思想26尚书·禹贡中的九州是27明清之际的三大启蒙思想家是28乾嘉学派的皖派领袖是29新学伪经考的作者是,新学是指之学、30王国维治史学主张的法。
二名词解释24分五德终始谶纬之学象山学派中体西用三简答题36分1谈谈中国文化务实性的特点2简述两汉的历史发展3简述孟子的学术思想四论述40分1宋代理学主要有哪几派?主要思想是?2试述明清科举考试的三级考试情况五标点并翻译古文。
20分或问曰尧舜传诸贤禹传诸子信乎(原来是简体字的我改成繁体,以便锻炼。
另外此段出自四库全书)或問曰堯舜傳諸賢禹傳諸子信乎曰然然則禹之賢不及於堯與舜也歟曰不然堯舜之傳賢也欲天下之得所也禹之傳子也憂後世争之之亂也堯舜之利民也大禹之慮民也深曰然則堯舜何不以憂後世曰舜如堯堯傳之禹如舜舜傳之得其人而傳之堯舜也無其人而不傳慮其患而不得如已者禹也舜不能以傳禹堯為不知人禹不能以傳子舜為不知人堯以傳舜為憂後世禹以傳子為慮後世[/]版友协助找到的03年到05年的真题。
如果你还有知道的,欢迎上传。
[]中国文学史 2003年1月19日上午一、指出下列作品所属的文学体制(2*5=10)1. 班固《咏史》2.庾信《哀江南赋》3.许尧佐《柳氏传》4.李商隐《马嵬》5.欧阳修《秋声赋》二、指出下列几段话所评论的对象(2*5=10)1. 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古代汉语考研真题练习(DOC)

古代汉语加点词和语法二,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带点词得词性、意义或用法(共20分,每小题2分)1,丞相亮其悉朕意。
2,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
3,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4,舜其大知也与!5,故先王有所取有所与。
6,来,予与尔言。
7,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8,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1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词得意义(共20分,每小题2分)1,祸将作矣。
齐将伐晋,不可以不惧。
2,逼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
3,驱诸婢妾数十人出路,任其所之。
4,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
5,在中庭晒头,神气傲迈,了无相酬意。
6,每一令处,平伐其攻。
7,梗阳人有狱,魏戊不能断,以狱上。
8,古之明王,奉此六者以牧万民,民用而不失。
9,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
10,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特殊得语法现象(共14分,每小题2分)1,既入焉,而示之璧,曰:“活我,吾与女璧”。
2,今郑人贪懒其田,而不我与。
我若求之,其与我乎?3,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惧。
4,鲍先入晋地,士鲂御之,少秦师而弗设备。
5,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
”6,此子也才,吾受子之赐;不才,吾唯子之怨。
7,憻父亡走歧下,而豳人悉从憻父而邑焉。
一,解释加点的词,有特殊用法的请说明是哪种情况,如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等。
(共20分)1,蒯通说不听,已佯狂为巫。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3,庄共寤生,惊姜氏。
4,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5,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9,彼且奚适也?10,权使其士,虏使其民。
一,解释加点的字词,有特殊用法的请说明试哪种情况,如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等。
1,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2,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
3,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
4,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古代汉语题库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句中,“之”用作指示代词的一句是()A曰:否,以票易之。
B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C仆诚以着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D此车一人殿之,可以成事。
2、下列句中,“其”作人称代词的一句是()A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B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C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D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
3、下列句中,“所”字结构表示动作对象的一句是()A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B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C诺,恣君之所使之。
D其人—一为具言所闻。
4、下列句中,“见”表示对他人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作用的一句是()A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B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C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5、下列句中,“相”表示一方发出动作、另一方接受动作的偏指关系的一句是()A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B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C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D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6、下列句中,“其”表示祈使语气的一句是()A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B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C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D一之为甚,其可再乎7、下列句中,“以”用作连词,表示后一项动作是前一项动作的目的或结果的一句是()A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B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C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车,尽破之以归秦。
D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8、下列句中,“为”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服务对象的一句是()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B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D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且无令舆师陷入君地。
9、下列句中,“然”作连词,表示转折的一句是()A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子岂识之然子病矣。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
D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10、下列句中,“则”作连词,表示后项的行为、情况是前项动作施事者未曾料到、一般译为“原来已经”的一句是()A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B于是至则围王离。
C欲速则不达。
D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11、下列句中,“而”作连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表示转折意味的一句是()A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B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C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D子产而死,谁其嗣之12、在“滕君,则诚贤君()”和“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句中,括号里使用的句末语气词应该依次是()A也,焉B矣,焉C矣,也D耳,矣13、在“晋国,天下莫强()”和“孟尝君问:‘冯公有亲()’”句中,括号里使用的句末语气词应该依次是()A也,乎B焉,哉C焉,乎D矣,与14、在下列句中,“与”作为句中语气词表示顿宕舒缓语气的一句是()A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B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抑与之与C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D谁与,哭者15、下列句中,“甚”做副词、表示程度高的一句是()A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B甚雨及之,楚师多冻。
C苛政暴吏,甚于虎也。
D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16、下列句子中,有名词意动用法的是()A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B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
C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7、下列句子中,数词作状语的句子是()A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B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C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D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8、下列句子中,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是()A春风风人,春雨雨人。
B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
19、“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其中“宝”是()A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名词的意动用法D名词的使动用法20、“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其中“美”是()A名词的意动用法B名词的使动用法C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形容词的使动用法21、“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
”中的“于”字是()A介词,引介动作行为的发出者B连词,连接动词与宾语C介词,引介动作行为的承受者D 句中语气词,可不译2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中的“从”与下面()中的加点字同属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A焉用亡郑以陪邻B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
C驴不胜怒,蹄之。
D孟尝君客我。
2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中的“见”与下面()中的加点字同属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A今京不度,非制也。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而后私仇也。
C晋侯饮赵盾酒。
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24、下列各句的加点字用法独特的一句是()A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
B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
C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D从左右,皆肘之。
25、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有()A在古代汉语里,实际上没有用作主语的第三人称代词。
B在古代汉语里,人称代词比现代汉语用得多些。
C在古代汉语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比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要严格些。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中的“再”是副词,意思是“又一次”。
26、下列四种说法中,错误的有()A在古代汉语里,否定副词“非”否定的不只是后面的动词,而是后面的整个谓语,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B在古代汉语里,“而”字经常连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如“不耕而食,不蚕而衣。
”C“所以”在古代汉语里是连词吗──不是,是代词加介词。
如“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
”中的“所以”不能解释成现代汉语的“因此”。
D在古代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其”用作定语,“之”用作宾语。
如“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27、“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句中的“与”是()A作连词B作介词C作动词D读去声28、下列各句中含名词性“所”字结构的有()A不如早为之所。
B诺,咨君之所使之。
C从弟子女十人所。
D伐木所所。
29、“不介马而驰之”中的“而”字是()A结构助词B逆接连词C顺接连词D句中语气词30、“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句中的()A“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于”是介词,介绍来源。
B“之”无任何意义,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于”是介词,介绍被支配的对象。
C“之”是代词,复指“媪”;“于”是介词,介绍对象。
D“之”是结构助词,作用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于”是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
31、下列句子中,有名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A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
B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C公曰:“良医也。
”厚为之礼而归之。
D孟尝君客我。
32、下列句中,有名词用作意动的一句是()A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B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C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D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碗、瘘、疠。
33、下列句中,有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的是()A宣子说,乃轻币。
B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
”C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D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34、下列句子,属于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的一句是()A庄公寤生,惊姜氏。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
D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
35、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行为工具的一句是()A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B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C太祖累书呼,有敕郡县发遣。
D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36、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行为的依据的一句是()A失期,法皆斩。
B射之,豕人立而啼。
C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D沛公欲王关中。
37、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比喻的一句是()A曹公,豺虎也。
B尔欲吴王我乎C友风而子雨。
D天下云集而响应。
38、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的一句是()A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B尔三人当父事丞相。
C射之,豕人立而啼。
D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
39、下列句子,属于名词做状语表示方位或处所的一句是()A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
B沛公欲王关中。
C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D横历天下,庭说诸侯之王。
40、《论语·微子》:“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句中的“食”字,是()。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B及物动词的意动用法C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D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41、《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句中的“方”是一个()副词。
A时间B范围C程度D语气42、《论语·季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句中介词“于”的用法是引进()。
A行为的对象B行为的主动者C比较的对象D行为的地点43、()句中的“以”是一个连词,表示两项动作连续性的时间关系。
A《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B《左传·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
”C《商君书·开塞》:“古之民朴以厚,今之民巧以伪。
”D《淮南子·览冥》:“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44、《山海经·海外北经》:“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句中的“道”是()。
A名词的使动用法B名词的意动用法C名词用作动词D名词作状语45、在“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句中,“之”字的语法分析正确的是()A 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B 人称代词,在句中作前置的宾语C 连接主语和谓语,构成名词性词组D 动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到”46、在下列句子中,用“其”表示祈使语气的句子是()A 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B 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C 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D 呜呼!其信然耶其梦耶47、下列句子中有及物动词使动用法的是:()A 昔者周公朝诸侯于明堂。
B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C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D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48、下列句子,“是”作为系词表示判断的一句是()A是社稷之臣也。
B此是何种也C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D是炎帝之少女。
49、下列判断句,表示造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的一句是()A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B夫战,勇气也。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D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50、下列句子,属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一句是()A子以君师辱于敝邑。
B既而大叔命西部北鄙贰于己。
C百里奚举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