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

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王义翔语文学习室高中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几种类型一、动词后宾语前置1.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或表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这类句子叫否定句。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前。
如:“不吾知也”,“毋吾以也”《侍坐》“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庄子秋水》2.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多为“何”,其他还有“谁、孰、安、焉、胡、曷、奚”等,他们作宾语时,放在谓语前。
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3.“之”为提宾标志“何——之有”句式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4.“是”作标志或“惟——是”、“惟——之”句式“无乃尔是过欤”《季氏将伐颛臾》“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惟才是举”、“惟马首是瞻”就是这种格式。
在这里,可将副词“惟”译为“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表强调,“是”是提宾标志,不译。
二、介词后宾语前置常见介词为“于、以、为、从、与、自、向”等,在以下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1.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宾语前置。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2. 介词宾语为方位词,宾语前置“项伯、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3. 一些固定用法中,如“何以”,“是以”即此类用法。
多为“以”的宾语前置,如:“一言以蔽之”(成语)“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文言文倒装句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复习重点)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宾语前置的六种情况

宾语前置的六种情况宾语前置是英语语法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指的是将宾语从动词后置的位置移至动词前。
宾语前置的六种情况主要有:疑问句,否定词,关系代词,一些连接词,名词性从句,动词不定式。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六种情况,并提供一些例子来帮助理解。
1.疑问句:在疑问句中,宾语通常会被前置到动词前面以形成疑问句的语序。
例如:- Do you like apples?(你喜欢苹果吗?)- Can I borrow your pen?(我可以借用你的笔吗?)2.否定词:在一些带有否定意义的句子中,宾语也会被前置。
例如:- I don't know the answer. (我不知道答案。
)- We didn't see anyone there. (我们在那儿没有看到任何人。
)3.关系代词:在关系从句中,关系代词通常会被前置到动词前面。
例如:- The book that I read is very interesting.(我读的那本书非常有趣。
)- The person whom she met yesterday was her long-lost friend.(她昨天见到的那个人是她失散多年的朋友。
)4.一些连接词:在一些情况下,连接词也可以引导宾语前置。
例如:- I want to know when he will arrive.(我想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到。
)- Tell me if you need any help.(如果你需要帮助,告诉我。
)5.名词性从句:在名词性从句中,宾语也可以被前置到动词前面。
例如:- He believes that 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他相信诚实是最好的策略。
)- I am not sure what the answer is.(我不确定答案是什么。
)6.动词不定式:有时候,宾语也可以是一个动词不定式。
例如:- He wants to buy a new car.(他想买一辆新车。
宾语前置的六种情况

宾语前置的六种情形:1)、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卿欲何言?(《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客何好?(《冯谖客孟尝君》)沛公安在?(《鸿门宴》)尔何知?(《淆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淆之战》)若街亭失守,吾等安归?(《失街亭》)今方来,我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论语·子路》)2)、否定句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代词作宾语,则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及里城,亦然,城中皆不之觉。
(《李朔雪夜入蔡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论积贮疏》)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居则曰:“不吾知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叙述句宾语前置——叙述句宾语前置,一般用“是”等助词作标记。
唯命是听。
唯命是从。
皇天无亲,惟德是依。
不私于物,唯善是与。
(《十渐十不克疏》)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求贤令》)鸡鸣而架,塞井夷灶,唯予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4)、有时为了突出介词所介绍的对象,便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的前面,以介词“ 以” 和“ 于” 为常见。
例如: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
(《小石潭记》)②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五蠹》)③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离娄下》)④室于怒,市于色。
(《左传·昭公十九年》)5)、指代性副词“ 相” 作宾语,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
摘要:
一、宾语前置的定义和作用
二、现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分类
三、宾语前置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的例子
四、宾语前置与汉语语法的关系
五、宾语前置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正文:
宾语前置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在句子中,宾语通常出现在谓语动词后面,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宾语会前置到动词前面。
这种语法现象叫做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是突出宾语,强调宾语的重要性;二是使句子更加简洁,表达更加清晰。
现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当句子中出现疑问代词作为宾语时,宾语通常会前置。
例如:“你喜欢吃什么?”
2.否定词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名词或代词,宾语会前置。
例如:“我没有吃饭。
”
3.介词宾语前置:当宾语被介词修饰时,宾语会前置。
例如:“他在教室里。
”
4.形容词宾语前置:当宾语是形容词时,宾语会前置。
例如:“好看的电
影。
”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宾语前置的例子举不胜举。
例如:“他喜欢我。
”、“她很高。
”等等。
宾语前置与汉语语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丰富了汉语的语法结构,使汉语表达更加灵活多样。
简答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

简答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
在英语中,宾语前置是一种语法现象,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定语从句中的宾语;二是被动结构中的宾语;三是介词短语和状语从句中的宾语。
而在高校与高等教育以及学术领域中,宾语前置的重要现象也引起了众人的关注。
对于定语从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在名词性定语从句中,宾语提前,强调了名词本身的特性及作用,例如:A trophy worthy of recognition 中,worthy实际上是“recognition”的宾语。
于是这里的宾语前置现象起到了更加强调重要性的作用。
此外,宾语前置现象还可以体现在被动结构的用法中,用以突出主语,也就是将动作发出者置于动词之前,使其起着重要作用,例如: Professional mathematicians solved the problem. 中,“professional mathematicians”实际上就是“solved”的主语。
最后,宾语前置也有出现在各类介词短语或状语从句中,这些介词短语常常表示着特定的意义,将宾语提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出这种意义,例如: An article dedicated to the new theory 中,“the new theory”是“dedicated to”的宾语。
总而言之,宾语前置是极具有表现力的语法现象,它的重要性也尤其受到了学术领域的关注,在高校与高等教育中,应当加强对这一现象的了解,并利用它来提高学术水平,协助实践中更好地完成各类任务。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
找出其中品德好的人向他学习,对照其中品德不好的人来改正我自己。
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guó)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译:
俗话说:
“面颊贴着牙床,嘴唇没有了,门齿就要受冻。”这或许说的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注:
辅,面颊;车,牙床)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译文:
“不懂得断句,不xx疑难问题„„”
10、
11、
12、
13、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何不xx,而自令见放为
xx问:
“何以知之”?(《xxxx列传》)
哈哈
我们的国君(xx)不
参考
答案: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
【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xx疑问代词:
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
大王来xx?
xx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xx问:
“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
否定副词:
不、xx、未、否、勿、xx、无、莫、非
例: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47、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译:
时间是九月,季节属于深秋。
48、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xx曰:
“唯。”(《论语·xx》)
译:
xx说:
“参呀!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曾参说: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四种情况

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四种情况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可不是什么神秘的学问,其实也就是把原本该出现在动词后面的宾语给“提前”到动词前面来。
有点像你把原本排队等着的东西,突然从队伍前面“插队”了。
想想看,在句子里,原本是“我吃苹果”对吧,结果变成了“苹果我吃”。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怪?不过,这种语言的“插队”并不是随便做的,它有它的规矩,像是做菜得加调料一样,合适的时机用得好,效果棒极了。
好啦,咱们今天就来聊聊古汉语里那几种宾语前置的情况,看看它是怎么给咱们的句子增添风味的。
宾语前置常出现在强调的场合。
就是你特别想把宾语说得突出、说得响亮的时刻。
想象一下,如果你特别想强调“苹果”,你可以说“苹果,我吃得可开心了!”是不是感觉“苹果”被放大了?这种用法让人一听就知道,苹果对于你来说可重要,吃得有多爽就多爽。
反正就想让别人知道这件事有多重要。
像这类句子,宾语前置能很直接地抓住听者的眼球,让人无法忽视。
然后,还有一种情况,宾语前置通常出现在疑问句里。
说实话,这种情况用得最多的就是“你是不是想问我吃了什么?”。
你看,宾语“什么”前置,整个句子马上就变得有点悬念感,似乎在挑逗听者的好奇心。
其实这就是古汉语里那种很机灵的小窍门,它让句子更有节奏感,更有吸引力。
比如,“书,我是不是该给你看?”这样听起来是不是觉得有点调皮捣蛋的味道?仿佛在等你来猜谜一样。
其实古人喜欢这种方式,因为它能够带来某种不言而喻的美感。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宾语前置,就是古汉语的书面语中,特别是描述性比较强的场合。
这就像是你讲故事的时候,喜欢先丢出一个“物品”,然后再慢慢讲清楚它的背景和作用。
例如“树,我种了十年。
”在这句话里,“树”被提前了,让人有种立马就想知道这棵树是什么样子的冲动。
因为“我种了十年树”虽然也能理解,但它少了点那种迫切想要了解后续的感觉。
而宾语前置一下,感觉仿佛这棵树就活生生地站在眼前,故事感十足。
还有一种挺有意思的情况,便是情感表达的场合。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宾语前置宾语本来应该放在动词后边有的需要放前边所以就前置了条件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祭十二郎文》韩愈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无情郎安在?《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宾语在一定的语境中,要放在动词谓语之前,这是古代汉语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序现象。
一般地说这种前置是有条件的。
其类有三:
一、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
例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圣王有百,吾孰法焉?
“许子冠乎?”曰:“冠。
”曰:“
奚冠?”曰:“冠素”。
吾谁欺,欺天乎?
上解中疑问代词“何”、“安”、“谁”、“孰”、“奚”,都是用作宾语而置于谓语的前边的。
例(3)的“敢”是能愿动词,它必须与动词连在一,所以“谁”用在“敢”之前。
最有启发性的是例(6),“欺天乎”当然也是疑问句。
但由于“天”这个宾语是名词。
不是疑问代词。
所以放在动词“欺”的后面。
二、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要前置
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母、无、未、、弗、勿、莫等。
例如: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未有之)
臣未之闻也(未闻之)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无诈尔…)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莫欺之)
疑问代词作宾语而前置的格式,在上古汉语中相当严格的。
据统计,《左传》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的占98.4%。
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置于动词前面的,并不那么严格,先秦古籍中就有一些后置的情况。
例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汉代以后,这种宾语更是大量后置,例如: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虽然汉代以后的文言文,前置和后置并存。
我们可以认为前置是沿袭先秦语法规则,是文人仿古的结果。
三、宾语后有结构助词“是”、“之”等
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并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上“是”或“之”,构成“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例如:
宋何罪之有?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我周之东迁,晋郑依焉。
王贪而无信,唯蔡是感。
(感通憾怨恨)
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责备你)
其各例意思分别是:宋有何罪、说的是虞虢、将灭虢、依晋郑、感蔡、过尔。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排他性和论断性,便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的格式。
以上例就是这种格式。
这种句式仍保留在一些成语中,如“惟命是从”“唯利是图”“唯才是举”等。
其它语句如:
1惟余马首是瞻。
(只要看我的马头就行了)
2惟陈言之务去。
(只要是陈旧的语言就务必去除)
以上各句翻译要体现出“只要…就”的意思来,如只要是命令就听从,只要有利就图,只要是人才就举荐。
古汉语中,还有些没有形式标志的宾语前置,但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