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肖像权、名誉权的法律法规
肖像权法律规定

肖像权法律规定一、肖像权的定义和含义肖像权是指个人对其自己的肖像(照片、画像等)享有的一种特殊权利。
肖像权是人身权利的一种,是个人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可侵犯性和不可转让性。
肖像权的保护旨在维护个人的尊严、自由和隐私。
二、肖像权的法律基础在世界范围内,肖像权多数都是通过法律来保护的。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肖像权法律规定略有不同,但其核心原则大致相同。
在国际上,维护肖像权的重要法律框架有《联合国人权宣言》、《国际民权和政治权利公约》等。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会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个人的肖像权。
三、肖像权的保护范围肖像权保护的对象是个人的真实形象,包括面部、体貌特征、动作、表情等。
同时,还包括个人的形象修饰,如衣着、发型、化妆等。
肖像权保护的范围几乎涉及到个人的一切形象特征。
四、侵犯肖像权的行为侵犯肖像权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进行商业活动,如广告、宣传、销售等。
2.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进行非商业活动,如展览、发布等。
3.擅自使用他人肖像进行侮辱、诽谤、嘲笑等行为。
4.未经授权发布他人肖像于公众领域,如互联网平台、媒体报道等。
5.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进行创作,如绘画、摄影等。
五、肖像权的保护方式在保护肖像权方面,法律对侵权行为有明确的制裁措施,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公民个人可以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肖像权,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侵权行为进行赔偿,以恢复自己的权益。
2.通过刑事诉讼的方式追究违法侵权者的刑事责任,对重大侵权行为进行打击和制裁。
3.国家机关可以采取行政手段对侵权行为进行处罚,包括罚款、责令停止侵权行为等。
六、特殊情况下的肖像权保护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肖像权的保护会受到一些限制。
比如,新闻报道、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等领域会涉及到他人的肖像使用。
在这些情况下,肖像权的保护需要平衡公众利益和个人权益,因此在法律上会有相应的规定和限制。
七、肖像权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肖像权法律规定适用于个人和法人,包括公民、法人组织和政府机关等。
侵犯肖像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侵犯肖像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侵犯肖像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下⾯,店铺⼩编详细为您介绍具体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侵犯肖像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根据《民法典》
第⼀千零⼀⼗⼋条【肖像权】⾃然⼈享有肖像权,有权依法制作、使⽤、公开或者许可他⼈使⽤⾃⼰的肖像。
肖像是通过影像、雕塑、绘画等⽅式在⼀定载体上所反映的特定⾃然⼈可以被识别的外部形象。
第⼀千零⼀⼗九条【肖像权消极权能】任何组织或者个⼈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信息技术⼿段伪造等⽅式侵害他⼈的肖像权。
未经肖像权⼈同意,不得制作、使⽤、公开肖像权⼈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未经肖像权⼈同意,肖像作品权利⼈不得以发表、复制、发⾏、出租、展览等⽅式使⽤或者公开肖像权⼈的肖像。
《民法典》第⼀千零⼆⼗条【肖像权的合理使⽤】合理实施下列⾏为的,可以不经肖像权⼈同意:
(⼀)为个⼈学习、艺术欣赏、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在必要范围内使⽤肖像权⼈已经公开的肖像;
(⼆)为实施新闻报道,不可避免地制作、使⽤、公开肖像权⼈的肖像;
(三)为依法履⾏职责,国家机关在必要范围内制作、使⽤、公开肖像权⼈的肖像;
(四)为展⽰特定公共环境,不可避免地制作、使⽤、公开肖像权⼈的肖像;
(五)为维护公共利益或者肖像权⼈合法权益,制作、使⽤、公开肖像权⼈的肖像的其他⾏为。
⼩编的总结到此为⽌,如果你对这⽅⾯还有更多问题,欢迎来店铺进⾏咨询,店铺提供专业法律咨询服务,由专业的律师团队为您解答你的疑惑。
名誉权、肖像权的相关规定是什么

You must do what others don't want to do today, so that tomorrow you can have things that others can't.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名誉权、肖像权的相关规定是什么关于名誉权和肖像权的相关规定是公民法人均享有名誉权,公民享有肖像权,关于公民、法人的肖像权和名誉权,在不经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是不能随便使用的,任何以盈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权的行为都已经违法,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一、名誉权、肖像权的相关规定是什么?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毁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39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未经公民同意利用其肖像作广告、商标、装饰橱窗等,应当认定为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
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二、民事诉讼流程:1、起诉(向有管辖权的法院立案庭递交诉状)2、法院立案审查(符合立案条件的,通知但是人7日内交诉讼费,交费后予以立案)3、法院受理后(法院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送达对方当事人,对方当事人15日内进行答辩;通知当事人进行证据交换;可根据当事人申请,做出财产保全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4、排期开庭(提前3天通知当事人开庭时间、地点、承办人;公开审理的案件提前3日进行公告)5、开庭审理。
三、民事诉讼状的内容有哪些?根据《民事诉讼法》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一)当事人的基本信息。
包括原(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等信息。
(二)原告诉讼请求以及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三)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肖像权侵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一、肖像权侵权的法律规定有哪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二、什么叫“肖像权”“肖像”,从不同角度上有不同的理解。
美术意义(或摄影)上的肖像,是指通过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段,使肖像权人的人物形象在物质载体下再现的一种观赏造型作品。
法律意义上的肖像,则蕴含了肖像权人基于其肖像而享有的人格利益。
一般具有以下法律特征:1、肖像是艺术地再现自然人的外貌形象。
通常,我们判断人物的外部形象表现是否构成肖像,应结合其表现的形式和表现的部位来看待。
首先,必须人物形象必须具有肖像特征。
一是其表现形式即通过摄影反映出特定公民的图像;二是肖像还必须反映出特定公民的姿态、容貌、表情等主要特征;三是肖像必须真实可辩、熟知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的肖像。
其次,必须是特定的公民肖像的事实。
公民肖像在图片中,应占整个图像中被凸显的主体地位,被作为特定对象来表现,而不是作为陪衬体;同时目的也不是通过肖像使用(手段),来达到目的。
2、肖像具有物的属性。
肖像被艺术地再现,应是具体地、独立地被固定在某一特定的物质载体上(如相纸、电视屏幕、报刊杂志等),它是来源于肖像权人又独立于肖像权人的客观视觉形象,能够为人所支配、控制和处分,并具有一定的财产利益。
3、肖像是肖像权的客体,表现了自然人特有的人格利益。
所谓的“财产利益”并非产生于自然人外貌特征本身、而是基于肖像产生的人格利益所派生的,并体现了不同的人格利益需求。
对自然人的肖像权给予法律上的保护,实际上就是对人格利益保护的需要。
所谓“肖像权”,是一种专属于自然人的人格权。
法律意义是:自然人对自己通过造型艺术或者其它形式,在客观物质载体上的再现自己的形象(肖像)所拥有的不可侵犯的专有权。
公民在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是我国法律规定保护肖像权的对象。
它包含基于肖像所体现出的人格利益上之精神利益和财产利益。
法律知识:法律如何保护个人肖像权

法律知识:法律如何保护个人肖像权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自身隐私权和肖像权的要求越来越高。
肖像权是指人们享有自己的肖像不受侵犯和不受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法律如何保护个人肖像权呢?本文将从肖像权的法律定义、保护范围、违法行为及救济措施等方面来阐述。
一、肖像权的法律定义肖像权是指公民、法人享有其肖像不受侵犯和不受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是人格权的一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条第1款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安全权等人格权。
”而肖像权,就是其中之一。
二、肖像权的保护范围肖像权的保护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肖像的使用权:任何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使用他人肖像。
2.肖像的展示权:被拍摄和录像的人有权要求经营者撤下其肖像照片所在的广告等内容或者停止播放其肖像的录像剪辑。
3.肖像的署名权:作者有权要求标明其署名或姓名。
4.肖像的修改权:对于无法更正的失误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错误,被拍摄人有权要求修改其肖像。
三、违法行为1.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使用其肖像。
2.未经肖像权人同意将其肖像用于商业用途或非法用途。
3.未经肖像权人的同意对其肖像进行修改、篡改或者其他改变。
四、救济措施对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肖像权人可以采取以下救济措施:1.要求侵权人停止侵权行为。
2.要求侵权人对自己的声誉、名誉造成的影响做出排除、消除。
3.要求侵权人公开赔礼道歉。
4.要求侵权人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抚慰金。
5.要求侵权人在网上或者其他媒介上公开消除影响。
总结:个人肖像权是人格权的一部分,是公民或法人享有自己肖像独立、自由、自主支配和受法律保护的权利。
在保护个人肖像权方面,法律规定了保护范围和违法行为,并为受到侵犯的肖像权人提供了多种救济措施。
虽然法律有所保护,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保护个人肖像权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于个人隐私权和肖像权的保护,共同维护好社会的基本纪律和正常秩序。
民法典对肖像权的保护

民法典对肖像权的保护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肖像权的保护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确保个人的肖像权不被侵犯,法律应该进行明确的保护。
本文将探讨民法典对肖像权的保护,并介绍相关法律条款。
二、肖像权的定义和内容肖像权是指个人对其肖像的监管权利,包括了个人决定如何使用和公开其肖像的权利。
肖像权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 授权权利: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肖像是否被他人使用,并可自主选择授权使用的方式。
2. 置权权利:个人有权自主选择肖像的使用场景和目的,可以限制肖像在特定范围内使用。
3. 保护权利:个人有权禁止他人利用其肖像进行虚假宣传、侵犯其名誉等行为。
三、民法典对肖像权的具体保护民法典在保护肖像权方面设立了多项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直接保护:民法典第三编第八章规定了《肖像权》的法律规定,确立了个人的肖像权,禁止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并追究法律责任。
2. 特殊保护:针对未成年人和无行为能力人的肖像权,民法典规定了特殊保护措施,要求未成年人或无行为能力人的肖像使用必须得到法定代理人的授权。
3. 民事赔偿:对于侵害他人肖像权的行为,民法典规定了民事赔偿的条款,侵权方需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4. 违约责任:如果违约方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民法典规定了相应的违约责任,违约方需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四、肖像权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民法典对肖像权的保护并非没有限制,确保权益平衡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其他公共利益和个人权力的平衡,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限制:1. 合理利益:如果使用他人肖像是出于合理的公共利益和新闻报道需要,可以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他人肖像。
2. 公共人物:对于公共人物的肖像使用,相较于普通人,限制会相对较少。
3. 艺术创作: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作品,可以在合理范围内使用他人肖像,但不能侵犯他人的名誉权和肖像权。
五、肖像权的维权途径对于肖像权的侵权行为,个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1. 协商解决:双方可以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争议,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
侵犯肖像权赔偿标准

侵犯肖像权赔偿标准侵犯肖像权是指未经被拍摄者同意,擅自使用其肖像,造成对被拍摄者合法权益的侵犯。
在我国《民法通则》中,对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赔偿标准。
侵犯肖像权赔偿标准的确立,对于维护个人肖像权,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依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对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被拍摄者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有权要求赔偿经济损失。
这意味着侵犯肖像权的行为不仅需要承担民事责任,还需要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赔偿标准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侵权行为的性质、侵权者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对被拍摄者造成的损失等。
其次,对于侵犯肖像权行为的赔偿标准,我国司法实践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见。
一般情况下,对于未经许可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法院会依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和后果,对侵权者进行相应的经济赔偿。
赔偿的具体数额需要根据具体案件的情况来进行裁定,一般情况下,会考虑到侵权行为对被拍摄者声誉、名誉、形象等方面造成的损失,以及侵权行为对被拍摄者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因素。
此外,对于侵犯肖像权赔偿标准的确定,还需要考虑到侵权行为的故意或过失程度。
如果侵权行为是故意的,那么赔偿标准可能会相对较高;如果是过失的,赔偿标准可能会相对较低。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根据侵权行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赔偿标准,维护被拍摄者的合法权益。
总的来说,侵犯肖像权赔偿标准的确定是一个综合考量多种因素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侵权行为的性质、后果,侵权者的过错程度,以及被拍摄者的损失情况等因素。
只有在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之后,才能够确定合理的赔偿标准,维护被拍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民法典侵犯肖像权需要赔偿损失吗

民法典侵犯肖像权需要赔偿损失吗 肖像权属于⼀种⼈格权,必须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有⼈侵犯他⼈的肖像权就会受到法律的处罚,因为每个⼈可以同意或者不同意他⼈使⽤⾃⼰肖像。
如果不⼩⼼侵犯了他⼈的肖像权,需要赔偿损失吗?店铺⼩编带你来看看相关的知识。
⼀、民法典侵犯肖像权需要赔偿损失吗 对于侵犯肖像权的⾏为,被害⼈可以要求侵害⼈根据侵权情况赔偿损失。
《民法典》第⼀百⼀⼗条,⾃然⼈享有⽣命权、⾝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主权等权利。
法⼈、⾮法⼈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
肖像权是⾃然⼈所享有的对⾃⼰的肖像上所体现的⼈格利益为内容的⼀种⼈格权。
肖像权包括公民有权拥有⾃⼰的肖像,拥有对肖像的制作专有权和使⽤专有权,公民有权禁⽌他⼈⾮法使⽤⾃⼰的肖像权或对肖像权进⾏损害、玷污。
肖像权简单来说就是肖像权⼈既可以对⾃⼰的肖像权利进⾏⾃由处分,⼜有权禁⽌他⼈在未经其同意的情况下,擅⾃使⽤其专有的肖像。
《民法典》第⼀百七⼗九条承担民事责任的⽅式主要有: (⼀)停⽌侵害; (⼆)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继续履⾏; (⼋)赔偿损失; (九)⽀付违约⾦;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赔礼道歉。
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
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式,可以单独适⽤,也可以合并适⽤。
⼆、侵犯肖像权认定依据 构成侵害肖像权的⾏为,应具备以下两个要件:要有使⽤肖像的⾏为,未经肖像权⼈同意或没有正当理由。
具体来说,侵犯肖像权的⾏为有以下⼏种: (1)未经肖像权⼈同意以营利为⽬的使⽤权利⼈的肖像; (2)虽不以赢利为⽬的,但未经肖像权⼈的同意⽽将权利⼈肖像进⾏展⽰、公开、陈列、复制、散发等⾏为; (3)超出肖像权⼈许可范围使⽤权利⼈的肖像; (4)超出肖像权⼈许可的地域范围内使⽤权利⼈的肖像; (5)超出肖像权⼈许可的期间使⽤权利⼈的肖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权责任法》
第二条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
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第三条被侵权人有权请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第六条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推定行为人有过错,行为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第十五条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赔偿损失;
(七)赔礼道歉;
(八)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以上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第二十二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民法通则》
第一百二十条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
(一九九三年八月七日)
七、问:侵害名誉权责任应如何认定?
答:是否构成侵害名誉权的责任,应当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来认定。
以书面或口头形式侮辱或者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因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
八、问: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应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答:因撰写、发表批评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应根据不同情况处理:
文章反映的问题基本真实,没有侮辱他人人格的内容的,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文章的基本内容失实,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九、问:因文学作品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应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答:撰写、发表文学作品,不是以生活中特定的人为描写对象,仅是作品的情节与生活中某人的情况相似,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描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对特定人进行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损害其名誉的;或者虽未写明真实姓名和住址,但事实是以特定人为描写对象,文中有侮辱、诽谤或披露隐私的内容,致其名誉受到损害的,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编辑出版单位在作品已被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或被告知明显属于侵害他人名誉权后,应刊登声明消除影
响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拒不刊登声明,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或继续刊登、出版侵权作品的,应认定为侵权。
十、问:侵害名誉权的责任承担形式如何掌握?
签: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和第一百三十四条的规定,可以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可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进行,内容须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与侵权所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
公民、法人因名誉权受到侵害要求赔偿的,侵权人应赔偿侵权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公民并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要求的,人民法院可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给受害人造成精神损害的后果等情况酌定。
十一、问:侵权人不执行生效判决,不为对方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的,应如何处理?
答:侵权人拒不执行生效判决,不为对方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估告、登报等方式,将判决的主要内容及有关情况公布于众,费用由被执行人负担,并可依照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第六项的规定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
(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
(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
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
第八条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受害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一般不予支持,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形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
因侵权致人精神损害,造成严重后果的,人民法院除判令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民事责任外,可以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判令其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