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油基钻井液抗污染能力研究

合集下载

青海大场矿区永冻层低温钻井液试验研究_杨树强

青海大场矿区永冻层低温钻井液试验研究_杨树强
qq.com 通信作者:段隆臣(1967—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质工程、钻井工 程 专 业 的 教 学 和 科 研 工 作 。E-mail:duanlongchen@
163.com
第3期
杨 树 强 等 :青 海 大 场 矿 区 永 冻 层 低 温l溶 液 物 理 性 质[19]
Table 2 Physical properties of NaCl solution
第 34 卷 第 3 期
地质科技情报
Vol.34 No.3
20 1 5年 5月 Ge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May 2015
青海大场矿区永冻层低温钻井液试验研究
杨 树 强1a,1b,高 元 宏2,蔡 记 华1a,1b,汪 洪 民2,段 隆 臣1a,1b
(1.中国地质大学 a.岩土钻掘与防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b.工程学院,武汉 430074;2.青海省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西宁 810000)
摘 要 :针 对 大 场 矿 区 永 冻 层 钻 进 过 程 中 出 现 的 冻 钻 、塌 孔 和 钻 井 液 絮 凝 等 特 点 ,结 合 矿 场 钻 探 地 质 资 料 ,在 粗 分 散 抑 制 性 抗 低 温钻井液体系基础上,利用正交实验法优选出了适宜大场矿区永冻层钻进的配方。配方:1 000mL水+2% Na2CO3(钠基膨润土 的2%)+4% 钠基膨润土+10% NaCl+2% KCl+5% 乙二醇+0.15% Na-CMC(高黏)+0.3% LV-PAC(低黏)。实验表明该配 方在-10℃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未出现冻结、絮凝等现象;同时,运用 DPS软件分析了该钻井液的流体类型,结果表明该 钻 井 液 为 幂 律 流 体 ,在 低 温 下 该 钻 井 液 的 非 牛 顿 性 增 强 ,流 动 性 能 较 好 。 关 键 词 :永 冻 层 ;低 温 钻 井 液 ;粗 分 散 ;流 变 性 中图分类号:P634.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7849(2015)03-0230-05

油基钻井液低温特性实验研究

油基钻井液低温特性实验研究

l 8
钻 井 液 与 完 井 液
2 0 1 3年 5月
察深 水动 态条件 下油 基钻井 液 的水合 物2 0 1 3年 5月







、 , o 1 . 3 0 NO. 3 Ma V 201 3
DRI LLI NG FLUI D & C0M PLETI ON FLUI D
【 理论研究与应用技术 】
油基钻 井液低 温特性实验研 究
赵欣 , 邱 正松 , 黄维 安 , 曹杰 , 刘 扣其
金资助课题 ( 2 0 1 1 0 1 3 3 1 1 0 0 0 8 )联 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 介 : 赵欣 ,在读博 士研 究生 ,1 9 8 7年 生,主要从事海 洋深 水钻完井液技术研 究工作 。地 址 : 青 岛经济技术
开发 区长江西路 6 6号 ;邮政编码 2 6 6 5 8 0;电话 ( 0 5 3 2 )8 6 9 8 1 8 4 7; E - ma i l : u p c z h a o x i n @1 2 6 . t o m。
验 ,初 步 了解 了油 基钻 井 液在 深水 环 境 中的水合 物
2 ) 实验原理。 由于水合物的生成伴有热量放 出, 高压釜内温度升高 ; 而水合物的生成会消耗一定体 积的气体 ,表现为高压釜内压力 明显降低 ; 随着体 系中固相 ( 水合物 ) 含量的增加 ,扭矩有所上升 ;
可通 过实 时 监测 高压 釜 内相 关参 数 的变 化来 评价 油 基钻井 液 中水合 物 的生成 情况 。 3) 实 验过 程 。将 4 0 0 mL钻 井液 注入 高压釜 中 , 通入 甲烷 气 ,开 启恒 温 浴槽 与 增压 泵 ,降 温并 升压 至3 o C/ 3 0 MP a ,模 拟 3 0 0 0 m 水 深 的海 底 低 温 高

常压页岩气用“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

常压页岩气用“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

常压页岩气用“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1. 引言1.1 研究背景“常压页岩气用“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是当前页岩气钻井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在传统页岩气钻井中,油基钻井液因其具有高稳定性、高承载能力、低渗透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

传统油基钻井液在应对页岩气钻井过程中遇到的高渗透性、高地温、高温高压等复杂工况时,往往存在低抗渗性、低膨润性、低抗承载等问题,影响钻井效果和安全性。

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改进油基钻井液的配方和性能,使其具备“四低四高”的特点,即低毒、低污染、低损伤、低污染、高渗透、高承载、高稳定、高温适应性,将有助于提高页岩气钻井的成功率和效率。

对“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进行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关于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如果有其他需要,请随时告诉我。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常压下页岩气钻井中使用“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的可行性及效果,从而提高钻井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

通过研究,旨在验证该技术在常压页岩气钻井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探索其在提高钻井液性能、降低成本、减少环境影响等方面的优势,为页岩气钻井液技术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研究可进一步完善“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在页岩气钻井中的应用指导,提高其在实际作业中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为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探索和利用油基钻井液技术在页岩气钻井作业中的优势,为推动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1.3 研究意义研究开发常压下适用于页岩气钻井的“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项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钻井液的密度、黏度、固相含量和毒性,同时提高其降解性能和抑制页岩岩心溶解性能,从而有效解决传统钻井液在页岩气钻井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和应用“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可以提高页岩气钻井的钻速、钻井质量,降低钻井成本,推动页岩气资源的更加有效开发和利用。

一种高性能环保型钻井液的研究与应用

一种高性能环保型钻井液的研究与应用

随着新的环境保护法的实施,石油行业面临的环保压力越 来越大,在油气勘探开发过程中,钻井液作为第一种入井流体, 对油气开发的效果至关重要,但同时产生的废弃钻井液对生态 环境也造成了很大 的 污 染 [1-2]。 目 前 胜 利 油 田 钻 井 主 要 采 用 聚合物钻井液,该 体 系 性 能 上 能 满 足 钻 井 的 要 求,但 是 存 在 着 处理剂难降解、重金属离子污染、废弃物处理难度大等问题,已 经不能满足当前环保形势的要求。环保钻井液技术可以实施 源头污染控制,最 大 限 度 地 减 少 污 染,减 少 钻 井 废 弃 物 排 放 量 和处理量,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3-4]。目前环保钻井液技术研 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存在着环保性能和钻井液性能难以 兼顾、成本高、现 场 推 广 难 度 大 等 问 题 [5]。 因 此 需 要 开 展 高 性 能环保钻井液技 术 的 研 究,开 发 出 既 能 满 足 钻 井 需 要,又 能 达 到环保要求的钻井液技术。本文基于天然高分子材料改性,研 制了降滤失剂、润 滑 剂 等 关 键 处 理 剂,建 立 了 高 性 能 环 保 钻 井 液技术,在现场进 行 了 应 用。 该 技 术 性 能 稳 定,可 满 足 钻 井 施 工的要求,并且环保性能优异,可满足直接排放的要求,有效解 决了钻井液的ionoftheEnvironmentalFriendlyDrillingFluid withHighPerformance
WangXudong
(DrillingTechnologyResearchInstituteofShengliPetroleum EngineeringCorporationLimited,Sinopec, Dongying 257000,China)
·74·

钻井液常见污染问题分析及处理措施

钻井液常见污染问题分析及处理措施

在实施钻井作业过程中,钻井液是必须使用的材料,这种特殊材料的使用可以大大提高钻井工作效率,对促进油气工业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但是,在使用钻井液时,由于其成分的原因,很容易发生污染问题,不仅会对地层原油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可能破坏到井下各种设备的使用寿命,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科学措施解决钻井液污染问题。

一、钻井液常见污染问题分析1.硫化氢污染问题。

有些钻井液里含有少量的硫化氢,在使用钻井液过程中受沉积地层高温高压特性的影响下,硫化氢物质会迅速发生化学反应,造成硫化氢污染问题。

另外,在化学反应中还会出现甲硫醇,弱酸等成分。

这些成分的存在会降低钻井液的pH数值,钻井液质量会被严重破坏,不再保持胶体的整体形状。

氢化反应也会影响制造设备,从而加快腐蚀速度,减少设备的使用寿命。

2.石膏污染问题。

使用钻井液时石膏也是一种污染物,会影响钻井液的使用效果,一些大型油田使用的钻井液是不同类型的聚合物材料,这种钻井液在使用过程中抗污染能力差,很容易造成石膏污染问题。

石膏的介入会大大降低石油钻井液的PH值。

此外,一旦钻井液里含有石膏时,就会使钻井液稳定性变差,钻井液粘度增加降低了整体使用性能。

3.二氧化碳污染问题。

钻井液最常见的污染问题一般是二氧化碳污染,因为在钻井液制备过程中,经常会用到大量含有CO32物质的混合物。

其次,在对钻井平台进行直接固体控制中,会从空气直接混入大量二氧化碳气体。

最后钻井液中的一些成分在使用过程中会直接转化为甲烷,甲烷的介入会影响钻井液的pH值,进而导致钻井液被污染。

二、钻井液常见处理措施1.硫化氢处理。

形成硫化氢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钻井液里含有一定量的硫化氢物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工作人员在选择钻井液的过程中,除了重视性能外,还应注意是否有其他污染成分。

如果钻井液发生严重的硫化氢污染,就应立即调整其pH值,在处理合理的情况下可使用适当Zn(OH)2CO3去除氢化物,但需要精确控制Zn2(OH)2CO3的使用量。

低温地层钻进特点及其钻井液技术现状综述

低温地层钻进特点及其钻井液技术现状综述

文章编号:100125620(2006)0420069204低温地层钻进特点及其钻井液技术现状综述张凌 蒋国盛 蔡记华 窦斌 宁伏龙 涂运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湖北武汉)摘要 在低温地层(主要包括冰层、极地、永冻层以及赋存天然气水合物的永冻层)的钻进对于科学研究和矿产与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都非常重要。

介绍了低温地层钻进的国内外研究背景,分析了其钻进特点,对相关的低温钻井液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讨论,对低温地层钻进及其钻井液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低温地层 低温钻井液 抑制剂 综述中图分类号:TE254.3文献标识码:A 冰层、极地、永冻层以及赋存天然气水合物的永冻层等低温地层的钻进,所用的低温钻井液在冰点以下能够正常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备的条件。

一方面,这要求钻井液在低温条件下能够起到常规钻井液所具有的护壁堵漏的功能,即具有良好的流变性和滤失性能,如视粘度、剪切强度、动塑比和滤失量等;另一方面,要求控制其本身的流体温度,避免在循环过程中由于钻井液本身的热传递而改变所钻地层的固有温度,从而使其性能发生破坏。

本文就低温地层的国内外研究背景及其钻进特点、相关低温钻井液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 国内外研究背景欧洲科学基金会为由法、德、英、比、意、冰岛、丹麦以及瑞士等国40多位科学家共同合作的格陵兰国际冰芯钻探研究计划(GRIP )提供经费进行相关的研究,以考证北半球的气候变化。

此外,在国际南极冰川计划、极地试验计划、全球大气作用研究计划等范围内也已进行了长期综合的科学研究[1]。

目前,“欧洲南极冰芯钻探项目(EPICA )”课题组在南极进行冰芯钻探研究,以建立关于过去气候和大气变化的记录[2]。

迄今为止,中国已进行了21次的南极考察,均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地区(冰穹A 最高点),钻取了108m 的冰芯。

青藏高原是中国永久冻土集中分布区之一。

通过大量的勘探实践,发现青藏高原蕴藏大量的矿产和油气资源,而且很可能赋存一定规模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3~5]。

无黏土低密度全油基钻井完井液的研究

无黏土低密度全油基钻井完井液的研究

无黏土低密度全油基钻井完井液的研究无黏土低密度全油基钻井完井液的研究随着油气开发的不断深入,对钻井液的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

由于传统的黏土型钻井液具有污染环境、对地层破坏大、固相含量高等不足之处,近年来,无黏土钻井液备受青睐,同时,由于油基钻井液具有稳定性好、耐高温抗污染等特点,因此,全油基钻井液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本文基于无黏土低密度全油基钻井完井液之研究,探讨了其配方设计、性能评价、应用效果等方面,对于相关行业的研究者和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无黏土低密度全油基钻井完井液的配方设计1. 基础油选择:由于无黏土低密度全油基钻井完井液要求具有低粘度高浸透性,因此,应选用低粘度的基础油进行配制。

根据实际应用情况,优先选择实验室测试结果比较好的轻质纯油,其具有优异的抗氧化和抗热性能。

2. 乳化剂选择:为了使得油基钻井液能够与水充分乳化,提高其性能稳定性,应选择高效率的乳化剂。

考虑到环境因素及对应用的影响,宜选择对水环境污染小的乳化剂,如聚酯类乳化剂。

3.增稠剂选择:为了提高钻井液的黏度并减少井壁附着、漏失等问题,应在油水混合液中加入适当的增稠剂。

从环保和安全的角度出发,优先选择生物可降解的生物胶体,例如木聚糖、赤藓糖等。

4. 盐度调节剂选择:由于无黏土钻井液的盐度易波动,因此,需要在配制时加入盐度调节剂使得钻井液的盐度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优先选择具有良好盐度调节性能的无机盐,如氯化钠、碳酸钾等。

5. 抑制剂选择:考虑到完井液对地层破坏的影响,应在配制钻井完井液时加入相应的抑制剂。

对于对砂岩等地层影响较大的完井液,可添加有效的防堵剂如嗜碱微生物杀菌剂等。

二、无黏土钻井液的性能评价1. 低密度性能测试:低密度性能指钻井液的密度,由于砂岩地层等性质复杂的地质条件的存在,低密度的油基钻井液具有优异的性能。

测试结果表明,本实验室制备的低密度全油基钻井液其密度小于0.8g/cm3,能够在各种复杂地质条件下稳定性强,不易波动。

常压页岩气用“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

常压页岩气用“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

常压页岩气用“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研究与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常压页岩气用“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详细介绍了页岩气开发现状、“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概述、关键技术、应用案例和发展趋势。

结论部分总结了技术优势、推广应用和未来展望。

该技术能有效解决页岩气开发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常压页岩气开发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参考。

【关键词】页岩气开发、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研究、应用案例、发展趋势、技术总结、应用推广、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页岩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天然气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由于页岩气层地质条件复杂、孔隙度低、渗透率小,因此传统的钻井技术在页岩气开发中效果并不理想。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石油工程技术人员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试图开发出适用于页岩气开发的新型钻井技术。

在研究背景部分,我们将重点介绍目前页岩气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页岩气资源丰富,但具有开采难度大、成本高的特点。

随着页岩气开发的逐步深入,传统水基钻井液在页岩气勘探中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水基钻井液对页岩岩心有刺激性,容易导致页岩层损伤,影响气体释放和生产;水基钻井液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容易析出盐析物,导致钻井液性能下降等问题。

发展一种适用于页岩气勘探的高效、环保、经济的钻井液技术势在必行。

而“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的出现,为页岩气勘探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我们将在正文部分详细介绍这一新型技术的概述、关键技术、应用案例及发展趋势。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深入探究常压页岩气开发领域中的油基钻井液技术,重点关注“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通过系统性的研究,旨在分析当前页岩气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引入“四低四高”油基钻井液技术,寻求解决现有技术所面临的难题,提高页岩气开采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温油基钻井液抗污染能力研究
摘要 对于在较低地层温度下的低密度油基钻井液的相关研究较少,对此选择了研究的一套低温油基泥浆体系。

本文主要探讨了低温油基钻井液在无机盐、地层钻屑、海水污染条件下的性能变化情况,分析了导致体系性能变差的原因,揭示了现场应用可能影响钻井液稳定的一些因素,给出了有利于体系现场维护的一些合理建议。

通过这些研究,说明该体系具有优良的稳定性和流变性,同时也为油基钻井液在水平井方面的应用做了较好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油基 低温 钻井液 抗污染 破乳电压
引言
为了适应现场需要,满足较低密度下对油基钻井液性能的要求,通过室内大量实验研究,研制出具有较好流变性,电稳定性和滤失性能的低温油基钻井液体系,本文主要针对该体系的抗污染能力进行评价研究。

研究内容
低温油基钻井液体系基本配方:油水比:80:20 (油相:5#白油;水相:20%CaCl 2
水溶液),配方:2%主乳+1.5%辅乳+1%润湿剂+2%有机土+2.5%MOTEX +1.5%碱度调节剂+0.8%HSV -4,密度ρ=1.20g/cm 3(碳酸钙加重)。

该体系基本性能如下:
表 1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低温油基钻井液体系具有很高的切力,PV 却只有24 mPa·s ,高温高压滤失量只有10.6ml ,破乳电压在600伏以上,具有较好的电稳定性。

为了检测体系的抗污染能力,分别对不同量NaCl 、CaCl 2、钻屑和海水侵入体系时的性能变化进行实验研究。

1.抗NaCl 污染实验
表 2
从上表数据分析来看,NaCl 侵入量的增加只对破乳电压略有影响,有降低体系电稳定性的作用,但是总的来看体系性能受NaCl 影响很小。

体系具有很好的抗NaCl 污染的能力。

2. 抗CaCl 2污染实验
表 3
指标 A V mPa·s PV mPa·s YP Pa YP/PV Pa Ф6/Ф3 FL API
ml FL HTHP ml Es V 滚前 35 21 14 0.667 12/11 848 滚后
40
24
16
0.656
13/12
3.4
10.6
1127
老化条件:80℃×16h HTHP 滤失实验条件:80℃×3.5MPa 测试温度: 40℃ NaCl 指标 A V mPa·s PV
mPa·s YP
Pa YP/PV Pa Ф6/Ф3 FL API ml Es V 0% 滚后 39 26 13 0.500 10/9 3.4 1103 3% 滚后 42 29 13 0.448 12/10 3.6 1053 5% 滚后 42.5 28 14.5 0.518 13/11 3.6 926 10% 滚后 41
27
14
0.518
11/10
3.8 849 15%
滚后
42 27 14 0.500 11/9 3.2
671
老化条件:80℃×16h 测试温度: 40℃
从上表数据分析,CaCl 2加量侵入对体系流变性和API 滤失性能无不良影响,破乳电压
也无明显的变化,故而体系也具有很好的抗CaCl 2污染的能力。

3. 抗海水污染实验
表 4
由上表数据可看出,海水侵污只对体系的流变性和破乳电压产生了影响。

随着海水侵
入量的增大,体系粘切明显增大,而破乳电压也随海水侵入量的增大逐步降低。

这是因为海水的侵入改变了体系的油水比,使油水比降低,从而增大了粘度,因水相侵入消耗了乳化剂,所以降低了体系的电稳定性。

可以适时补充油相和乳化剂来维持电稳定性。

4. 抗钻屑污染实验
表 5
从上表可以看出,钻屑的侵入引起体系的塑性粘度增加,体系的API 滤失量也增加,破乳电压显著下降。

这是因为钻屑的侵入增加了体系的固含,所以会引起塑性粘度的增加,同时钻屑会消耗体系中的润湿剂和表面活性剂,所以会导致体系电稳定性下降。

体系电稳定性的下降也会引起滤失性能变差,而且过量钻屑会改变滤饼质量,所以使得滤失量增大。

为了改善体系的抗钻屑侵污能力,需要补加一定量的润湿剂来提高体系容纳钻屑侵污的能力。

下表是将润湿剂加量提高到2%即增加一倍后的抗钻屑污染实验结果。

表 6
CaCl 2 指标
A V mPa·s PV mPa·s YP Pa YP/PV Pa Ф6/Ф3 FL API ml Es V 0% 滚后 40 24 16 0.667 13/12 3.4 1127 1% 滚后 41.5 23 18.5 0.804 14/12 3.6 1028 2% 滚后 40 27 13 0.481 14/12 3.8 1037 3% 滚后 39.5 26 13.5 0.519 11/10 3.6 987 5%
滚后
40.5
28
12.5
0.446
11/10
3.6
1012
老化条件:80℃×16h 测试温度: 40℃
海水 指标 A V mPa·s PV mPa·s YP Pa YP/PV Pa Ф6/Ф3 FL API ml Es V 0% 滚后 40 24 16 0.667 13/12 3.4 1127 5% 滚后 44 27 17 0.629 13/11 3.0 929 10% 滚后 50 30 20 0.667 17/15 2.8 755 15% 滚后 56
32
24
0.750
20/18
2.8 659 20%
滚后
62 35 27 0.771 25/23 3.2
481
老化条件:80℃×16h 测试温度: 40℃
钻屑 指标 A V mPa·s PV
mPa·s YP
Pa YP/PV Pa Ф6/Ф3 FL API ml Es V 0% 滚后 40 24 16 0.667 13/12 3.4 1127 5% 滚后 40.5 26 14.5 0.557 10/9 3.4 1103 10% 滚后 41 27 14 0.518 9/8 6.0 488 15% 滚后 42.5 29 13.5 0.465 9/8 7.8 340 20%
滚后
44
31
13
0.419
9/8
8.8
252
老化条件:80℃×16h 测试温度: 40℃
从上表可以看出,提高润湿剂加量后,体系在侵入15%的钻屑时仍有500多伏的破乳
电压。

进一步提高了体系的抗钻屑污染的能力。

但同时也说明,单靠提高处理剂加量来维持体系的良好性能也有一定限度。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说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抗无机盐、钻屑和海水侵污的能力。

同时通过海水和钻屑侵污实验也说明,单靠体系本身来维持性能有一定限度,必须结合现场实际条件,充分利用固控分离设备,清除钻屑并及时补加处理剂如主乳润湿剂以及油相等,调控好体系的油水比,才能更好的维持钻井液的综合性能,从而利于钻井安全。

该体系较高的动塑比和良好的稳定性也为低温油基钻井液在水平井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钻屑 指标 A V mPa·s PV mPa·s YP Pa YP/PV Pa Ф6/Ф3 FL API ml Es V 0% 滚后 39 26 13 0.500 10/9 3.4 1103 5% 滚后 39.5 25 14.5 0.580 11/9 4.0 1053 10% 滚后 40.5 27 13.5 0.500 11/10 4.6 845 15% 滚后 40 28 12 0.428 10/9 5.8 515 20%
滚后
42.5
32
10.5
0.328
10/9
7.8
348
老化条件:80℃×16h 测试温度: 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