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糊化
淀粉糊化测定方法

淀粉糊化测定方法淀粉糊化测定方法是一种用来确定淀粉糊化温度以及淀粉糊化时的粘度变化的试验方法。
淀粉糊化是指淀粉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通过加热和搅拌过程中,淀粉颗粒的内部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的胶凝态物质。
淀粉糊化的过程对于食品加工和工业上的应用非常重要,因此准确测定淀粉糊化温度和粘度变化对于食品和工业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介绍两种常用的淀粉糊化测定方法:显微观察法和粘度测定法。
显微观察法:显微观察法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淀粉颗粒的形态变化来确定淀粉糊化温度。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样品:取少量淀粉样品放置在干燥的玻片上,加入适量的水制成糊状。
2. 取一台显微镜,并将玻片放置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3. 开始观察:将显微镜对焦在样品上,调整增倍镜的倍数,观察淀粉颗粒的形态变化。
4. 加热样品:使用加热装置,逐渐加热样品,持续观察淀粉颗粒的形态变化。
5. 记录数据:当样品出现淀粉颗粒糊化的迹象时,记录温度并停止加热。
粘度测定法:粘度测定法是通过测量淀粉糊化时的粘度变化来确定淀粉糊化温度。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样品:取适量的淀粉样品和适量的水,在容器中充分搅拌均匀,制备淀粉糊。
2. 安装试验装置:将试验装置连接到流变仪上,确保流变仪的稳定性。
3. 设置条件:设置测试温度范围,并将流变仪的初始温度设为最低温度。
4. 测试:将淀粉糊注入测试夹具,开启流变仪开始测试。
5. 记录数据:根据设定的测试条件,记录不同温度下的淀粉糊的粘度值,得到淀粉糊化温度。
以上介绍的两种方法都是常用的淀粉糊化测定方法,但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X射线衍射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等,都可以用来测定淀粉糊化的变化。
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试,从而可以更好地了解淀粉的特性、应用以及适用场合。
淀粉糊化的过程与机理

淀粉糊化的过程与机理淀粉糊化是指淀粉在一定温度、湿度和机械作用下发生物理变化,形成糊状物质的过程。
淀粉糊化的机理主要涉及淀粉分子的结构变化和水分子的介入。
淀粉是植物的主要储能物质,由α-淀粉和β-淀粉两种多糖分子组成。
α-淀粉由淀粉颗粒糊精组成,是一种无规则、不可溶于冷水的物质。
β-淀粉由支链的淀粉分子组成,分子链高度有序、可溶于热水。
在糊化过程中,淀粉分子的结构发生变化,原本紧密排列的淀粉颗粒被打开。
这一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初期糊化和完全糊化。
在初期糊化阶段,淀粉颗粒吸收水分,水分子渗入淀粉颗粒内部,破坏淀粉分子间的氢键和水化层,使得淀粉颗粒膨胀。
同时,温度的升高也导致了淀粉分子的糊精化。
糊精是一种无定型的、黏稠的物质,可以在高温下合成,但在低温下不再稳定。
初期糊化过程中的糊化物质主要是糊精。
在完全糊化阶段,淀粉分子链断裂,形成短链淀粉分子和单糖。
温度的升高使得淀粉分子链中的1-4-α-D糖苷键断裂,产生较短的淀粉链和α-淀粉分解酶的活化。
同时,水分子的进一步渗透导致淀粉分子链中的1-6-α-D糖苷键的断裂,进一步分解淀粉分子。
完全糊化后的淀粉形成了一种透明、均匀的浆状物质。
总结起来,淀粉糊化是淀粉分子在一定温度、湿度和机械作用下吸收水分,膨胀变软,形成糊状物质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淀粉分子的结构变化和水分子的介入,通过水分子与淀粉分子的相互作用,使得淀粉分子链断裂并形成短链淀粉分子和单糖,形成糊化物质。
淀粉糊化不仅在食品加工领域中广泛应用,也在其他领域有重要意义,例如造纸工业中的胶合剂和纺织工业中的棉纱浆粘剂。
对淀粉糊化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淀粉的性质和应用,并为相关工业提供技术支持。
淀粉的糊化和老化详解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淀粉粒的基本结构模式
脐点
整理课件
淀粉粒中,结晶区和非 结晶区交替排列 ;
在偏振光照射下,产 生双折射现象( 即“偏 光十字”现象) 。
脐点
晶体才有
轮纹
整理课件
偏光十字
情景1: 淀粉的糊化
吸水
加热 糊化可改变生淀粉的不良风味,改善其口感,使 之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发挥其增稠、增粘和形成凝胶 的作用。
食品化学
淀粉的糊化和老化
整理课件
目录
1
淀粉的结构及特性
2 淀粉的糊化及其影响因素
3 淀粉的老化及其影响因素
4 糊化和老化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整理课件
一、淀粉的结构及特性
淀粉是许多食品的组分之一,也是人类营养最重要的
碳水化合物来源。淀粉生产的原料有玉米、马铃薯、甘薯
、水稻、小麦、杂豆类等。淀粉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影响因素
水分
温度
糊化 老化
支链>直链 直链>支链
脂肪
直链越多 支链不发 老化越快 生老化
整理课件
amylum
淀粉
糊化与老化
retrogradation
淀粉的老化
再结晶过程
淀粉类型
影响因素
水分
温度
均干扰淀粉 分子移动
30~60%最 易老化 <10%或 大量水
不易老化
整理课件
最适温度
2~4℃
<-20℃或 >60℃
由D-葡萄糖聚 合而成的树枝状 交叉结构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冷水中不易溶解 加热溶解成糊
溶于冷水中产生清糊 加热形成透明粘溶液
凝胶易老化
整理课件
淀粉糊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淀粉糊化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聊淀粉糊化,这个听上去有点复杂,但其实挺有趣的东西。
淀粉,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东西,比如米饭、面条、土豆。
这些食物的好吃程度,往往和淀粉的特性有关。
而“糊化”这词,乍一听有点神秘,实际上就是淀粉在加热后,吸水膨胀,变得粘稠的过程。
说白了,就是把淀粉弄得更好用、更好吃。
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淀粉糊化在食品工业中的各种应用。
1.1 糊化的基本原理首先,咱们得弄清楚淀粉糊化的基本原理。
想象一下,把淀粉放在水中,然后加热,慢慢地它就会开始变得粘稠。
这是因为淀粉颗粒在热水中吸收水分,外壳破裂,里面的淀粉分子就开始“出逃”,形成一种像浆糊一样的稠度。
其实,糊化就像是淀粉在热水中开派对,大家都很开心地聚在一起,形成了美味的粘稠感。
这种变化让食物的口感更加丰富,比如我们吃的各种浓汤、布丁,都是得益于这一过程。
1.2 糊化的重要性说到淀粉糊化的重要性,简直不容小觑。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淀粉的糊化,我们的面包可能就会变得干巴巴的,米饭也会像石头一样坚硬。
糊化让淀粉具有了良好的粘合性和流动性,这样的特点在食品加工中至关重要。
比如在制作酱料、馅料时,糊化的淀粉不仅能增加稠度,还能帮助其他成分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就像调味料中的“胶水”,把各种美味牢牢粘在一起,让每一口都充满惊喜。
2. 糊化在不同食品中的应用淀粉糊化的应用可谓是五花八门,尤其是在日常食品中,几乎无处不在。
比如在面食行业,面条和饺子皮的制作中,糊化可以帮助面团更好地成型,增加嚼劲。
面条在煮的过程中,淀粉的糊化让它变得滑溜溜的,令人垂涎欲滴。
再比如在糕点制作中,淀粉糊化不仅能提高口感,还能延长保鲜期,让糕点不容易变干。
2.1 糊化与汤类说到汤类,那可是淀粉糊化的另一大舞台。
想想看,热腾腾的浓汤,细腻的口感,全靠淀粉的糊化来支撑。
无论是奶油汤还是番茄汤,淀粉让它们在口腔中滑过,仿佛是一场味觉的盛宴。
淀粉加热成糊状的原理

淀粉加热成糊状的原理淀粉是一种由葡萄糖分子组成的多糖类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加热会发生糊化。
淀粉加热成糊状的原理主要涉及到淀粉分子的结构和溶解及凝胶化过程。
淀粉分子由两种多糖组成:直链淀粉(amylose)和支链淀粉(amylopectin)。
直链淀粉是一种线状结构,由大量的α-葡萄糖分子通过α-1,4-糖苷键相连形成。
支链淀粉则是直链淀粉上的支链,由α-1,6-糖苷键连接的α-葡萄糖分子组成。
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淀粉颗粒会吸收水分,使颗粒的结构发生改变。
当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淀粉颗粒内的结构会开始崩塌,淀粉颗粒从内部开始解体。
在糊化的过程中,水逐渐渗透到淀粉颗粒内部,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溶解出来。
溶解过程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分子从原本的紧密排列改变为溶液中的散乱分布状态。
这种散乱分布的状态有益于水分进一步渗透到淀粉颗粒内部,继续溶解淀粉分子。
当温度继续上升时,淀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开始降低,颗粒中的水分会进一步渗透到淀粉分子间的空隙中。
这会导致淀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减弱,导致淀粉分子更容易散开。
在高温下,淀粉分子散开的同时,水分子也会开始和淀粉分子结合形成氢键,这进一步加强了淀粉颗粒内部的凝胶化过程。
这种凝胶化的过程使得淀粉溶液由原本的流动状态变得更加粘稠和凝固。
总结起来,淀粉加热成糊状的原理主要涉及到温度升高引起淀粉颗粒内部结构的改变和淀粉分子的溶解和凝胶化过程。
在高温下,水分子渗透到淀粉颗粒内部,使淀粉分子散开,水和淀粉分子形成氢键从而引起糊化现象。
淀粉加热成糊状的过程也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时间、淀粉浓度、pH值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这些因素来控制淀粉的糊化程度和性质,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淀粉的糊化和淀粉糊

淀粉的糊化和淀粉糊张力田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市 510641) 淀粉是天然光合成,微小颗粒存在,不溶于水,一难被酶解。
这种颗粒的直接应用很少,一般是利用其糊化性质,在水的存在下加热,使颗粒吸水膨胀,形成水溶粘稠的糊,应用所得的淀粉糊。
淀粉的糊化性质和淀粉糊的性质关系应用,至为重要。
1 淀粉的糊化 淀粉颗粒不溶于水,但在水中能吸收少量水分,颗粒稍膨胀。
普通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在水中所含平衡水分大约28%和33%。
这种吸水和膨胀现象是可逆的,水分被干燥后仍恢复原来的颗粒结构大小。
混淀粉于水中,不停地搅拌。
颗粒悬浮于水中,形成白色悬浮液,称为淀粉乳。
加热淀粉乳,颗粒随温度的升高,吸水更多,膨胀更大,达到一定的温度,原淀粉结构被破坏,吸水膨胀成粘稠胶体糊。
这种现象称为糊化,其温度称为糊化温度,形成的胶体称为淀粉糊。
淀粉的糊化温度在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别,同一种淀粉在大小不同的颗粒间也存在差别。
大颗粒易棚化,糊化温度低,小颗粒难糊化,糊化温度高。
一淀粉颗粒的差别很大(2~150μm),淀粉乳受热,其中大颗粒先糊化,接着更多颗粒糊化,最后小颗粒糊化。
糊化温度是一个范围,相差约10℃,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温度值。
玉米淀粉糊化温度为62~72℃,马铃薯淀粉糊化温度为56~68℃。
淀粉的糊化是吸热反应,热破坏淀粉分子间氢键,颗粒膨胀、吸水,结晶结构被破坏,偏光十字消失。
一种常用的测定糊化温度方法便是利用这种性质 ,偏光十字消失温度为糊化温度。
此方法应用偏光显微镜和电加热台,操作简单,结果可靠。
混少量淀粉样品入水中,浓度约0.1%~0.2%,取样滴于玻片上,约合100 ~200 个淀粉颗粒,四周围滴以甘油或矿物油,盖上玻片,置于电加热台上,约2 ℃/min 速度加热,经偏光显微镜观查,有颗粒偏光十字消失为糊化开始温度,随温度上升,更多颗粒糊化,约98 %颗粒糊化,便为糊化完成温度。
少量较小颗粒糊化困难,忽略之。
根据颗粒糊化的数量,还能估计约50 %颗粒被湖化,其温度为玉米淀粉62 -67 -72 ℃,马铃薯淀粉56 一63 - 68℃,木薯淀粉52- 57 - 64 ℃ 。
4.2淀粉糊化详解

O H OH HO O H O CH2 H O OH OH H OH O O H CH2OH
α-1,4-糖苷键连接
α-1,6-糖苷键连接
CH2OH O OH O OH OH CH2OH O OH O
黏度增加
淀粉糊 中析出水
表面形成 不溶皮膜
有时淀粉糊 变成胶状物
不溶性淀粉 颗粒沉淀
淀粉胶黏剂的特点
原材料来源丰富,价格 低,属天然原料 。
淀粉胶黏剂的特点
烧碱 淀粉 蒸汽 载 体 罐 水
水 蒸汽
硼砂
主 体 罐
贮 存 罐
贮 存 罐
制备工艺简单,设备投 资少。资金回收快。
淀粉胶黏剂的特点
•无毒,无味,不影响包装商品的质量; •具有较高的抗潮、抗霉能力,并有较高的干燥 速度; •较好的流动性,无泡沫并有良好的初始粘结能 力; •裱糊时瓦楞不跑楞、不变形,裱得的纸板有较 高的挺度、剥离强度、耐戳强度和耐破度,纸箱 有较高的抗压强度;
淀粉胶黏剂的特点
•有一定的存储期限; •废旧制品可回收利用,也可在自然界自行降解, 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
其他原料
•氢氧化钠 适量加入NaOH能起到促进淀粉糊化和减少凝沉的 作用,氢氧化钠一直作为糊化剂来使用。
NaOH晶体
NaOH与淀粉中的羟基结合,破坏氢键,减弱大 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降低糊化温度。
过氧化氢
次氯酸钠
高锰酸钾
•过氧化氢 它可使淀粉分子链上的α -糖苷键断裂,分子键 变短,并在分子上引入羧基和羰(tang)基 。 它能使较大较复杂的淀粉大分子产生氧化降解, 分子结构变得相对较小而简单,故易糊化和溶解。
糊化淀粉的作用和用途

糊化淀粉的作用和用途糊化淀粉是指将淀粉加工成一种糊状物质的过程。
糊化淀粉的作用和用途非常广泛,不仅在食品加工中有重要应用,还在工业、纺织、造纸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糊化淀粉在食品加工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淀粉是一种多糖类物质,本身在水中不溶解,难以被人体消化吸收。
而糊化淀粉的加工过程可以使淀粉分子发生结构上的改变,使其变得可溶于水,并形成糊状物质。
这样的糊化淀粉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于增加食品的黏稠度、改善口感,也可以作为胶粘剂用于固定食品的形状。
例如,在制作面点时,糊化淀粉可以使面团更加柔软、易于操作,同时增加面点的口感和风味。
糊化淀粉在工业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由于糊化淀粉具有黏稠度高、可溶于水等特点,所以在工业生产中常常用作粘合剂、胶粘剂。
例如,在纸张生产过程中,糊化淀粉可以作为纸张的胶粘剂,将纤维粘合在一起,提高纸张的强度和质量。
此外,在造纸工业中,糊化淀粉也可以用作纸张的表面涂料,增加纸张的光泽度和平滑度。
糊化淀粉还在纺织工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纺织品的印染过程中,糊化淀粉可以用作染料的固定剂,使染料牢固地附着在纺织品上,提高染色的牢度。
同时,糊化淀粉还可以用作纺织品的粘合剂,将纤维粘合在一起,增加纺织品的强度和稳定性。
糊化淀粉还在制药工业、造纸工业、涂料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在制药工业中,糊化淀粉常用作药片的包衣材料,可以保护药物不受湿气、光线等影响。
在造纸工业中,糊化淀粉可以用作纸张的涂料,增加纸张的光泽度和平滑度。
在涂料工业中,糊化淀粉可以用作涂料的稠化剂,使涂料具有一定的粘稠度,易于施工和涂覆。
糊化淀粉在食品加工、工业生产以及其他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改变淀粉分子的结构,使其具有黏稠度、溶解度等特点,糊化淀粉为食品、工业产品的加工提供了便利,改善了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同时,糊化淀粉还具有可再生、环保等优点,符合现代工业的发展趋势。
因此,糊化淀粉的作用和用途在各个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淀粉糊化
简介
淀粉在常温下不溶于水,但当水温至53℃以上时,淀粉的物理性能发生明显变化。
淀粉在高温下溶胀、分裂形成均匀糊状溶液的特性,称为淀粉的糊化(Gelatinization)。
生淀粉在水中加热至胶束结构全部崩溃,淀粉分子形成单分子,并为水所包围而成为溶液状态。
由于淀粉分子是链状甚至分支状,彼此牵扯,结果形成具有粘性的糊状溶液,这种现象称为糊化。
淀粉糊化温度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不同淀粉的糊化温度不一样,同一种淀粉,颗粒大小不一样,糊化温度也不一样,颗粒大的先糊化,颗粒小的后糊化。
还可用酶法糊化.例如:双酶法水解淀粉制淀粉糖浆。
是以α---淀粉酶使淀粉中的α—1,4糖苷键水解生成小分子糊精,然后再用糖化酶将糊精、低聚糖中的α---1,6糖苷键和α—1,4糖苷键切断,最后生成葡萄糖。
取100克淀粉置于400毫升烧杯中,加水200毫升,搅拌均匀,配成淀粉浆,用5% Na2CO3调节pH=6.2—6.3,加入2毫升5%CaCL2溶液,于90-95℃水浴上加热,并不断搅拌,淀粉浆由开始糊化直至完全成糊。
加入液化型α---淀粉酶60毫克,不断搅拌使其液化,并使温度保持在70--80℃。
然后将烧杯移至电炉加热到95℃至沸,灭活10分钟。
过滤,滤液冷却到55℃,加入糖化酶200毫克,调节pH=4.5,于60-65℃恒温水浴中糖化3-4小时,即为淀粉糖浆,若要浓浆,可进一步浓缩。
影响因素
影响淀粉糊化的因素有: A 淀粉的种类和颗粒大小; B 食品中的含水量; C 添加物:高浓度糖降低淀粉的糊化,脂类物质能与淀粉形成复合物降低糊化程度,提高糊化温度,食盐有时会使糊化温度提高,有时会使糊化温度降低;
D 酸度:在pH 4-7 的范围内酸度对糊化的影响不明显,当pH 大于10.0,降低酸度会加速糊化。
必经阶段
食物中的淀粉或者勾芡、上浆中的淀粉在烹调中均受热而吸水膨胀致使淀粉发生糊化。
淀粉要完成整个糊化过程,必须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可逆吸水阶段、不可逆吸水阶段和颗粒解体阶段。
1)可逆吸水阶段
淀粉处在室温条件下,即使浸泡在冷水中也不会发生任何性质的变化。
存在于冷
水中的淀粉经搅拌后则成为悬浊液,若停止搅拌淀粉颗粒又会慢慢重新下沉。
在冷水浸泡的过程中,淀粉颗粒虽然由于吸收少量的水分使得体积略有膨胀,但却未影响到颗粒中的结晶部分,所以淀粉的基本性质并不改变。
处在这一阶段的淀粉颗粒,进入颗粒内的水分子可以随着淀粉的重新干燥而将吸入的水分子排出,干燥后仍完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故这一阶段称为淀粉的可逆吸水阶段。
2)不可逆吸水阶段
淀粉与水处在受热加温的条件下,水分子开始逐渐进入淀粉颗粒内的结晶区域,这时便出现了不可逆吸水的现象。
这是因为外界的温度升高,淀粉分子内的一些化学键变得很不稳定,从而有利于这些键的断裂。
随着这些化学键的断裂,淀粉颗粒内结晶区域则由原来排列紧密的状态变为疏松状态,使得淀粉的吸水量迅速增加。
淀粉颗粒的体积也由此急剧膨胀,其体积可膨胀到原始体积的50~100倍。
处在这一阶段的淀粉如果把它重新进行干燥,其水分也不会完全排出而恢复到原来的结构,故称为不可逆吸水阶段。
3)颗粒解体阶段
淀粉颗粒经过第二阶段的不可逆吸水后,很快进入第三阶段—颗粒解体阶段。
因为,这时淀粉所处的环境温度还在继续提高,所以淀粉颗粒仍在继续吸水膨胀。
当其体积膨胀到一定限度后,颗粒便出现破裂现象,颗粒内的淀粉分子向各方向伸展扩散,溶出颗粒体外,扩展开来的淀粉分子之间会互相联结、缠绕,形成一个网状的含水胶体。
这就是淀粉完成糊化后所表现出来的糊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