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信息的提取、分析及判断

合集下载

行测备考中的数据分析解题技巧

行测备考中的数据分析解题技巧

行测备考中的数据分析解题技巧数据分析是行政能力测验(即行测)中的重要考点之一,掌握好数据分析解题技巧对于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度至关重要。

在备考行测时,我们需要了解数据分析解题的基本原理,并运用一些特定的技巧来解决各种类型的数据分析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行测备考中的数据分析解题技巧,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一、了解数据分析题的基本形式和类型数据分析题主要包括图表数据分析和文字材料数据分析两种形式。

图表数据分析题一般会给出某种图表(如表格、柱状图、折线图等)和相关的数据,要求根据图表和数据进行信息提取、比较和推理。

而文字材料数据分析题则会给出一段文字材料,要求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在备考中,我们需要熟悉各种常见的图表类型和数据分析题的特点。

比如表格数据分析题通常需要计算数据的比例、增长率等;柱状图数据分析题一般要求比较不同类别的数据大小;折线图数据分析题则需要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等。

通过熟悉和练习不同类型的数据分析题目,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解题技巧。

二、掌握数据分析题的解题步骤解决数据分析题可以遵循以下步骤:1. 仔细阅读题目和图表:在做任何题目之前,我们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和图表,理解题目的意思和图表所呈现的信息。

正确的理解题意和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基础。

2. 分析数据:在阅读题目和图表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计算数据的平均值、比例、增长率等,也可以观察数据的大小、变化趋势等。

这些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并为后面的解题提供依据。

3. 注意细节和限定条件:在进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注意题目中给出的细节和限定条件。

有时候,一些小的细节信息可能会对解题产生重要影响,我们不能忽视这些信息。

4. 运用逻辑推理解题: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进行逻辑推理来解决问题。

有时候,我们需要使用一些数学计算方法来验证答案或进一步分析数据。

5. 多练习和总结:在备考中,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数据分析解题技巧。

求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求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求解题的方法和技巧解题是一个思维活动,需要通过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技巧来解决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一、理清问题在解题之前,首先需要理解题目的要求和限制条件。

可以通过多次阅读题目,提取关键信息,弄清楚题目的背景和目的。

理清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解题方向,避免走偏。

二、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解题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将复杂的问题拆分成较小、更容易解决的子问题,可以使解题过程更加清晰和高效。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问题分析:1. 制定解题计划:根据题目的要求,制定解题计划,明确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2. 列表法:将题目涉及的各个条件和要求分别列成列表,逐一分析,找出彼此之间的关联性和影响。

3. 图表法:通过绘制逻辑图、思维导图等形式,可将问题的关键信息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更容易理解和分析。

三、灵活运用推理和归纳法推理和归纳法是解题过程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推理是通过观察、分析和判断,从已知的事实中得出结论的过程。

归纳是通过观察一组具体的实例,并从中总结出普遍规律或概念的过程。

在解题过程中,可以通过推理和归纳法来推断和推测未知的信息,进而解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推理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主观臆断和过度推断,始终要以事实为依据。

四、重视思维的创新和灵感解题过程中,创新思维和灵感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培养创新思维和激发灵感:1. 多角度思考:不仅要从一种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还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寻找新的解决思路。

2. 反向思维:试着从与问题相反的方向出发思考,尝试找到不同于传统思维的解决办法。

3. 结合类比法:寻找与问题相似的情境或事物,并将其应用到问题中,以获得新的解决方案。

4. 创造性思维:采用多元思维,尝试进行联想、想象和探索,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五、合理运用工具和资源在解题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为解题提供支持和辅助。

这些工具和资源包括但不限于:1. 计算器和图表:对于一些需要进行大量计算和绘图的问题,可以使用计算器和图表工具,提高计算和绘图的准确性和效率。

推理与判断题解题技巧

推理与判断题解题技巧

推理与判断题解题技巧语文学科中,推理与判断题是学生常常遇到的一类题型。

解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推理与判断题的解题技巧,帮助学生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一、理解题意在解答推理与判断题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确保对题意的理解准确。

有时候,题目中可能存在一些关键词或者限定条件,这些信息对于解题非常重要。

因此,学生需要通过仔细阅读,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或者关键词列表,以便在解题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二、辨别信息在解答推理与判断题时,学生需要辨别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有时候,题目中可能存在一些陷阱或者误导性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误导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因此,学生需要通过综合考虑题目中的各种信息,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避免被误导。

三、运用逻辑推理推理与判断题的解答过程中,逻辑推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学生需要通过分析题目中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逻辑推理包括归纳、演绎、类比等方法,学生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推理方法。

在进行逻辑推理时,学生需要注意推理的连贯性和合理性,避免出现逻辑错误。

四、注意排除法在解答推理与判断题时,学生可以运用排除法来提高解题准确性。

通过排除一些明显错误的选项,可以缩小答案的范围,提高猜对的概率。

学生可以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自己的推理能力,逐个排除选项,最终确定正确答案。

五、多练习解答推理与判断题需要一定的经验和技巧,而这些经验和技巧是通过多练习积累得来的。

学生可以多做一些推理与判断题的练习题,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参加一些语文竞赛或者模拟考试,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比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解题水平。

六、总结思考在解答推理与判断题之后,学生需要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和思考。

学生可以回顾自己的解题思路,分析解题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总结解题经验和技巧,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物理化学解题技巧指导

物理化学解题技巧指导

物理化学解题技巧指导学习技巧有很多种,不同的学习技巧应用于不同的场合。

有应用在考试上的技巧,和学习新知识的技巧。

例于如何做笔记,如何管理时间。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一些物理化学的解题技巧。

一.高分拿选择五大法宝1.运用整体法解答选择题1)确定物体系或者全过程为研究对象。

这要根据所求来确定,如果所研究的问题是几个物体的同一过程,那么就选取物体系为研究对象;如果是一个物体的多个运动过程,则要考虑选取全过程为研究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的现象及规律。

这就要求对所研究的问题有全面的认识、对所选的研究对象有仔细的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找出所适用的物理定律和公式,为整体法的运用做铺垫。

3)运用分析出的物理规律定向或定量分析解题。

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简单的一步只要选择了正确的研究对象并分析出规律,解题会变的非常简单。

2.善用特殊值代入法解选择题1)特殊值法。

有些问题如果直接计算可能非常繁琐,但是能把握物理过程变化的有规律性的话,此时若取出一个特殊值代入,得到的结论应该也是满足的,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选择题的快速求解。

2)极端法。

对于所考虑的物理问题,从它所能取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方面进行分析,即符合问题的范围区间,此时将最大值或最小值代人相应的表达式,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3.概念选择题应从基本概念出发1)对概念的准确记忆和正确理解。

2)将所学习过的概念进行分类。

把所学的内容进行分类: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这样有利于答题时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和概括。

把概念分类也能使物理学习更加系统、规范。

3)将所学过的概念系统化。

物理是一门综合系统的学科。

学习物理要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概念系统,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4)分析题干,掌握概念选择题的特征。

分析提干法适用于基本不转弯的比较简单的选择题,这种概念选择题主要考察考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概念选择题属于常识性的题目,一般难度不大。

4.多项选择题不强行多选1)首先确保每道题都能拿到一分。

初中语文材料题答题分析方法技巧

初中语文材料题答题分析方法技巧

初中语文材料题答题分析方法技巧考点检索:1.分析所提供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2.提取主要信息(包括主要内容,拟新闻标题,一句话新闻等)。

3.写出分析、探究后得出的结论。

4.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根据材料给事物下定义。

5.针对材料发表看法,提出建议。

方法点拨:一、材料的分析与探究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准确捕捉材料主要信息。

2.如果几则材料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在探究材料之间的共性的同时,更应探究它们的个性。

3.有些材料看似讲述不同的主题,其实只是形式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对于这样的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性,从而得出结论。

4.如果几则材料间存在逻辑关系,探究时可从因果关系等角度入手。

即如果材料是揭示结果的,就应找到得出这个结果的原因。

5.规范表达出探究结果。

二、信息的提取与概括(一)记叙性语段的信息提取记叙性语段:被陈述对象+陈述事实(记人记事类,具体就是:人物+事件)。

(1)拟写标题:消息的标题要求高度概括,以醒目的形式直接揭示消息的内容。

一般消息的标题为:人物+事件(记叙的两个要素)。

(2)拟写导语(一句话新闻)。

形式上:一句话新闻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

内容上:严格而完全地反映新闻事实。

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富的新闻内容: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过程结果),⑤原因(目的),⑥方法(措施,手段,途径)。

一般要求交代清楚"四个W--who,when,where,what"。

即"何人、何时、何地、何事"。

消息一般把重要的信息放开头部分来说,所以我们主要从语段开头部分了解所发生的事件。

(二)说明性语段的信息提取首先要明确所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其次再看所说明对象的特点有哪些。

然后,用下定义的形式将其表述出来,一般形式是:"××是××"或者"××叫做××"的形式,具体就是:被定义的事物"是"+所具有的特点+"的"所从属的类别。

行测常见考点总结

行测常见考点总结

行测常见考点总结行测是许多考试中的必考科目,考察的是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在备考过程中,总结常见的考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重点,提高解题效率。

本文将对行测常见考点进行总结,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判断推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等方面。

一、言语理解与表达言语理解与表达是行测中的重要部分,考察考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理解能力。

常见的考点包括:1. 近义词、反义词与难词辨析:考查考生对词义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2. 词语关系:考查考生对词语之间关系的把握和推理能力。

3. 修辞手法与修辞效果: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4. 逻辑填空与语句排序:考查考生对语境和逻辑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5. 文章主旨与段落大意: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段落大意的理解能力。

二、判断推理判断推理是行测中的常见考点,考察考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常见的考点包括:1. 推理判断:考查考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2. 数字推理:考查考生对数字规律和关系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图形推理:考查考生对图形规律和关系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4. 类比推理:考查考生对事物之间的共性和相似性的把握和推理能力。

三、数量关系数量关系是行测中的常见考点,考察考生的数学运算和数量关系的理解能力。

常见的考点包括:1. 数字计算:考查考生的基本数学运算能力,包括加减乘除、百分数、比例等。

2. 数量关系比较:考查考生对数量关系的把握和比较能力,包括大小关系、相等关系等。

3. 数字推理:考查考生对数字规律和关系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四、资料分析资料分析是行测中的常见考点,考察考生的数据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

常见的考点包括:1. 图表分析:考查考生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2. 概率统计:考查考生对概率和统计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信息提取:考查考生从大量信息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五、综合应用综合应用是行测中的重要考点,考察考生将多种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阅读理解解题法提取关键信息

阅读理解解题法提取关键信息

阅读理解解题法提取关键信息阅读理解是学习和考试中常见的题型,掌握解题技巧对于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度和效率至关重要。

在解题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是一项关键技能,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提取关键信息的方法。

一、细致阅读题目和选项在阅读理解题目中,题干和选项中含有的关键词汇往往能够指导我们找到答案。

因此,在阅读文章之前,应该先细致阅读题目和选项,将其中的关键词或关键短语标记出来。

这样一来,在阅读文章时就能够有针对性地搜索相关信息,提高解题效率。

二、寻找文章的标题或主题句一篇文章通常都会有一个中心思想或主题,而这个主题通常会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段落的首句进行呈现。

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我们可以快速扫描文章的开头、结尾和段落的首句,找出其中的关键词或关键短语,从而确定文章的主题或标题。

这样一来,在回答问题时就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查找相关信息。

三、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一篇阅读理解文章通常都会有一定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比如问题提出、分析问题、举例说明等等。

了解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并从中提取关键信息。

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寻找关键信息的线索。

四、快速浏览文章并标记关键信息在解决阅读理解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先快速浏览整篇文章,将其中的关键信息标出来。

关键信息可以是人名、地名、数字、时间、事件等等。

通过标记关键信息,我们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度,并且在回答问题时能够更加迅速地找到相关信息。

五、注意文章的细节和修辞手法有时候,文章中的细节信息和修辞手法也会成为我们提取关键信息的线索。

细节信息可以是具体的事实、数字或描述,而修辞手法可以是比喻、排比、对比等等。

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和修辞手法,并且学会将其和题目中的关键词或关键短语联系起来,帮助我们提取关键信息。

六、多做练习提高解题能力阅读理解是一项需要经验和技巧的技能,只有通过多做练习才能提高解题能力。

分析题解题法掌握解析分析题的个技巧

分析题解题法掌握解析分析题的个技巧

分析题解题法掌握解析分析题的个技巧解析分析题是学习过程中常见的题型之一,它需要考生在阅读文章或图表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并分析其中的信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或答案。

在应对这类题目时,掌握一些解析分析题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分析题解题法,介绍几种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解析分析题。

一、理清题意在开始解析分析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清题目的要求和背景信息。

有时候,题目会包含一些关键词或任务要求,我们要将其提取出来,并在解答过程中时刻记住。

另外,了解题目的背景信息和相关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对题目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二、分析题目结构解析分析题的结构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问题陈述、提供信息、要求解决。

我们需要分别针对这三个部分进行分析和理解。

问题陈述:问题陈述部分一般是问句的形式,它起到了引导和提示作用。

我们要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和问题的要求,这些关键词将成为我们在解析过程中寻找线索和答案的重要依据。

提供信息:在提供信息的部分,我们需要仔细阅读,理解和记忆题目所提供的文字、数据、图表等资料。

通常,这些信息是多方面、多角度的,我们可以从中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线索,并加以分析。

要求解决:要求解决部分是题目最关键的部分,它提出了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的具体要求,包括方法、步骤、策略等。

我们需要根据要求解决部分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答题。

三、分析信息在分析题目提供的信息时,我们需要运用一些策略来加强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1.比较对照:如果题目中提供了多组信息,我们可以将其进行比较和对照,找出共同点和差异点,从中得出结论。

2.寻找关键词:在题目和提供的信息中,寻找和问题有关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3.理清逻辑关系:题目和提供的信息中可能存在因果关系、条件关系、递进关系等,我们要注意理清其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答问题。

四、答题技巧在解析分析题时,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答题技巧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题信息的提取、分析及判断——例谈如何使用和分析各种地理材料从各类地理材料中,认定和提取地理信息,并且对其作出判断和思考,是地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地理高考的能力要求。

所以考生要从日常的学习中,透过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通过对教材上已有的地理事物的分析等过程,掌握地理学科所特有的基本学习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如,对不同国家或者区域的地理资料,能够进行分析、比较,做出相关的判断。

当前,高考地理试题侧重于地理信息的判识、摄取、分析、应用能力的考查,其常见的信息给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通过数据列表形式给出信息一般是某一典型地理事物的数据信息。

包括其内部结构的数据信息,时间发展方向的数据信息,对外交流上的数据信息等。

如某国能源消费的构成,某国三大产业人口的变化,某国进出口商品占的比重、某一时间天气要素变化数据等。

(1)甲、乙、丙三个地区依次是:A、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南部沿海地区B、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C、南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D、南部沿海、西北地区、东北地区(2)丙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是:A、甘蔗B、棉花C.水稻D.油菜解析:(1)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径流量的大小和径流的季节变化具有不同的特点,甲河流流量很大,且夏季为明显的汛期,属南方河流特点;乙河流流量很小,冬季河流干涸,夏季为丰水季节,应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丙河流量适中,有两个明显的汛期——春汛和夏汛,为东北地区河流的典型特点。

(2)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中温带,不适宜种植甘蔗和棉花,除少数地区水源丰富外,也不适宜种植水稻,而由于油菜种植范围“北迁南移”的趋势,所以东北的黑龙江、辽宁都有较大面积的种植。

参考答案:⑴C ⑵D。

二、通过文字叙述给出信息通常是描述某一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文字信息。

如对某地区某时段内天气变化的描述,或自然环境自然景观的描述,或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判断描述对象出现的时间、地区及原因、发展趋势等。

例2、假设某大河流域范围在纬度30°~40°之间的大陆两岸,其干流从大陆中部流向西海岸。

河流上游地区有4000m以上角峰、U形谷地;中游地表为海拔500m—1000m切割较深的石灰岩;下游河床岩层从东至西依次由老到新再到老,两个老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岩性和时代一致;河口地区有一峡谷,两岸地区平缓而对立,从上部到下部岩层内新外老,河床底部与陡壁顶部岩层一致。

根据以上文字叙述。

完成以下填空:(1)该河上源补给水源主要是___________。

(2)上、中游相比,流量较稳定的河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地质构造看,下游河床流经___________,河口穿过______________。

(4)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来看,上游地区同中游地区不同的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将气候、河流、地形、地质等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

解答该题时,首先应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判定各地理现象反映的地理事物:河流上游为4000m以上的冰蚀地形,中游为喀斯特地形,下游为向斜构造(老—新—老,且岩层倾斜相反),河口为地堑(峡谷两岸岩层从上到下由新到老,底部与顶部岩层一致)。

然后再以此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参考答案:⑴冰雪融水⑵中游因为中游流经喀斯特地形,多暗河,地下水流量稳定;上游冰雪融水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下游冬季形成汛期,夏季水量较少。

⑶向斜地堑⑷上游冰川侵蚀作用,中游流水溶蚀作用三、通过地图给出信息通过地图给出信息因地图类型的不同通常又分以下几类:①等值线类地图信息的判读。

此类地图一般都具备地图表现的常见要素,如等高线、等降水线图例、比例尺、数字注记,经纬网等。

②表现的地区一般是具有典型地理特征的独立的地城单元,如某一个盆地、半岛、山脉等。

③仅有海陆、山河轮廓的区城综合性地图。

如图中呈现某地区的经纬网、海陆轮廓、山脉和河流走向、城市与港口分布等,要求考生分析判断图中表示的地区及该地区的突出地理特征等。

④某种关联图、景观图的图像信息。

如呈现某一地区的地理景观,或若干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网络图,要求判断其形成原因、因果规律、概括其特点。

例3、读地形图分析回答⑴根据图中的比例尺,等高线,地形特点,判断这是我国哪一个地形区。

答:。

⑵判断的理由:①;②;③。

解析:本题要求考生运用地图呈现的地理信息,如等高线的分布,疏密程度,山峰高程数据,比例尺(反映了距离和面积),东西部地区的地形(高度,坡度,地形种类,经纬度位置等来判定图示地区属于哪个地区。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基础条件,就是对我国各主要地形单元或全球名主要地形单元的地形地势情况要非常熟悉。

另一方面地图尽管提供了不会发声说话的信息,考生必须善于从中发现、摄取、应用有用的地理信息。

参考答案:⑴图示为四川盆地;⑵主要理由是:①根据等高线的分布四周高中间低可判断此为盆地地形;②根据比例尺可判断它是我国一个面积很大的盆地,即四大盆地之一,③盆地西部为高原———可能是青藏高原东缘区,山峰可能是贡嘎山、峨眉山;东部等高线密集,是峡谷区(可能是三峡区)。

当然还可以参照经纬度位置等。

四、结合数据列表与地图给出信息例4、读下图及表格,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广东卷)图中各地点的相关资料(1)(2)分析④地降水量高于⑤地的原因。

(3)分析⑥⑦两地年均温接近,但降水量差异较大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应用所学的知识,通过地理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

本题的三个小题都有关于我国各地在某一气候要素方面差异的原因分析,解题时要灵活地运用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对照表格,联系图中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

⑴表格中的资料表明①比②地的年平均气温高,图中两抵的纬度相差不大,但表格中②比①的海拔高度高出2891米,这正是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

①位于东部沿海,③处在我国西北内陆,海陆位置的差异是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主要成因。

⑵由图知,④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既可以接受到来自太平洋的水汽也可以接受到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降水自然很多;而⑤地深居内陆,受海洋水汽的影响很少,所以降水很少。

⑶⑥⑦两地同位于海南岛上,但由图中可以看出⑥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地的东侧,⑦位于山地的西侧,两地的纬度位置、海拔高度均相近,故两地的气温相差不大;但由于海南岛主要受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影响,⑥地位于面向太平洋的迎风坡,降水较多,⑦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所以降水量大大降低。

参考答案:(1)②地纬度较①地稍低,但由于其地势较高,故年平均气温比后者低;③地地处我国内陆(非季风区),远离海洋,水汽来源少,所以降水量小于①地。

(2)④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南亚季风的影响,可以接受部分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也可以接受到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而⑤地地处内陆,海洋水汽不容易到达,所以④地降水远多于⑤地。

(3)⑥⑦两地纬度和海拔高度都比较接近,所以两地的年平均气温接近;但⑥地位于面向太平洋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大,⑦地位于山地的背风坡(雨影区),降水量要远少于⑥地。

五、结合地图与文字给出信息例5、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

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全国卷36题)⑴图4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

作者北顾的是高原的深秋景色。

⑵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解析:此题难在登高点的地理坐标确定和等温线的走向描述等问题都涉及到地形对等温线的影响。

解答本题时要充分地利用从文字叙述和地图中所显示出来的有用的信息。

地图所显示出的信息表明该地区应位于我国华北地区,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

文字中所描述的景象“寒沙衰草”应是内蒙古草原冬季的景色。

关于登高点地理坐标的分析判断,登高点地理坐标可能是长城或附近。

因为根据文中的语句描述得知文字作者所处的位置应该在太行山的背面与内蒙古高原之间的位置。

而图中的长城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信息,因为长城大体上是内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分界线。

关于10℃等温线的走向,主要要求考生能从地图中看出走向的变化,结合图中给出的信息:北京在图中的相对位置。

不难知道,等温线在西半段走向与太行山一致。

参考答案:⑴115°E,41°N 内蒙古(张北、坝上亦可)⑵10℃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

该等温线西半段因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呈东北——西南走向。

在地理高考答题过程中有很多考生就由于对题目给出的地理信息不能进行有效地提取、分析、判断及反思,因而也就不能快速、准确地解出答案。

所以培养和锻炼从各种信息的载体中提取、分析、判断和反思的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信息获取与审题能力高考关注四项能力的考查,特别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即传统意义上的审题,应试经验表明审题能力是学生成绩提升的瓶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非智力因素。

为了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问题,必须审清题目,必须提高地理试题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能力,因为它是解题的基础!一、把握高考命题趋向,领会信息解读的具体要求高考试题具有很强的指向性,研究高考可以洞悉命题趋向,使复习更具成效。

高考“能力立意”引领文综复习,夯实知识基础着实重要。

地理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载体,始终是复习的首要任务。

要想更好地解答试题,就要获取命题情景下的“学科主干知识”,通过搭建知识与问题的联系,找到考查与表述的结合点。

为更好地把握高考命题趋向,我们一定要领会信息解读的具体要求: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叙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题目文字信息是有字数限制的,一般短小精悍,但非常有用,对题目文字信息稍加解读并表述出来,可能便是答案构成中的得分点。

因此要特别关注题目文字信息,它就相当于“题眼”,揭示考查的中心内容或成为解题的条件。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地理图像图表是地理信息承载的主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对各类图像图表进行归类剖析,通过具体实例体会其正确的判读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对图像图表的感悟能力。

特别关注两类:一是变化曲线(强调其变化性,体现对知识的理解),二是区域图(依托地理要素常命制综合题,体现区域性)。

区域图解读的一般思路是:先读图名理解其含义(图名揭示所要考查的内容);然后看图例包括比例尺和方向,要弄清各种符号所代表的含义;接下来是将图例回归区域,审图中的具体内容,看分布、找规律,注意相互关系,由显性信息深入到隐性信息,由表面信息到深层次信息的解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