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集邮的那些故事

合集下载

趣谈集邮与养生

趣谈集邮与养生

路 ,以 及 华 夏 大 地 各 处 的 自然 保 护
区、名山胜川等邮票 ,都令集邮爱好
者 赏 之 心 驰 神 往 ,大 有 身 临 其 境 之
感。 4 . 可 欣 赏到古 今 美 术大 师 、 邮票
回 羔穗
设计师的杰作缩影。如徐悲鸿的 《 奔
马 》、齐 白石 的 《 嘏 》、郑 板 桥 的
多学 科 的知识 和启迪 。举 如 :
1 . 可 及 时形 象 地 触 摸 到 “ 时 代
家达 尔 文 ,前 苏 联 文 学 大 师 高 尔 基 ,
脉搏 ” 。如 1 9 8 6年 发 行 的 T 1 0 8《 航
前 苏联 生理学 家 、养 生学 家 巴甫洛
夫 ,前 日中文 化交 流协 会 会长 中岛健
困家 名 集邮 , 人 数 最众 的 收藏 爱好 纷仿 照先 后 印发 了代 表 自己 “
时 下 ,随着 国力 的不断 增强 ,国
为邮资凭证 ,它代表 着各 个 国家 秀美
的风 光 、崭新形 象 和 日益 成熟 的精 良 的 艺 术设 计 印制 水 平 而 流通 于 国 内 、 国际之 间 。邮 票乃 “ 方寸之品” ,但
艺 青 年 。朱 德 、陈 毅 等 老 一 辈 革 命
家 ,生前 也 十分 关 心举 办全 国 邮展 ,
并 带头 参观 。周 恩来 、宋 庆 龄 、老 舍
成功》、2 0 1 3 — 1 5《 中国梦——国家富
强》、特 9 - 2 0 1 4《 中 国首次 落 月成 功
纪 等 邮票 。 2 . 可 回 顾 创 建 新 中 国 的 革 命 斗

趣谈

● 许 家和
抛开收藏邮品有可能升值的经济

有关夏衍的小故事

有关夏衍的小故事

有关夏衍的小故事
夏衍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一生中充满了许多令人感动和值得倾听的小故事。

下面我将为您分享一则关于夏衍的小故事。

夏衍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探讨人性和社会问题。

有一次,他写了一篇名为《平凡人的壮举》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平凡家庭父亲的故事。

这个故事以诚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为基础,强调了人们对生活困境的勇敢面对和积极解决。

在这个小说中,夏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亲的辛勤劳动和对家庭的无私奉献,表达了对平凡人们坚强意志的崇敬。

这个故事在出版后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很多读者被夏衍对人性的真实描写所打动,他们通过故事中的主人公找到了自己的共鸣。

夏衍用他的笔触让读者对现实世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正是由于夏衍对生活和人性的敏锐洞察力,他的作品成为了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一面镜子。

他引发了人们对普通人及其处境的重新思考,并唤起了对社会不公正的关注。

夏衍的小故事不仅仅是一篇文字,更是他对社会的反思和人性的探索。

通过他的作品,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人类困境的同理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夏衍用他的笔墨点亮了无数人的心灵,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伟大作家和思想家。

总之,夏衍以他的小故事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思考和启发。

他的笔触描绘了平凡人的伟大壮举,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夏衍的小故事将继续激发读者的思考,成为社会进步和心灵寄托的源泉。

夏衍

夏衍

1935年5月因叛徒出卖被追捕,避居在卡德路白俄公寓,期 间创作多幕剧《赛金花》和独幕剧《都会的一角》。1936年6月 发表报告文学《包身工》。10月,与周扬等人开展救亡戏剧、电 影、音乐运动,撰写时事述评。1937年初春创作三幕话剧《上海 屋檐下》。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成 立,夏衍当选为该协会理事。是月,经潘汉年介绍,他在上海见 到周恩来,从此以文化人的身份从事抗日统战和新闻工作。8月, 《救亡日报》创刊,任总编辑。1940年创作四幕话剧《心防》与 《愁城记》。1941年1月爆发“皖南事变”,夏衍撤离桂林赴香 港。4月参与创办《华商报》,任社务委员、党支部书记。12月8 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受周恩来急电指示组织戏剧界转赴西南各 地。1942年4月赴重庆,任中共南方局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 1944年8月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1947年3月经香港抵达新加 坡,向华侨领袖陈嘉庚传达中共中央军政方针,并应陈嘉庚、胡 愈之邀请任《南侨日报》主笔。1948年6月,在香港《群众》杂 志开设《蜗楼随笔》专栏,在香港参与策动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主 任钱昌照起义。还参与策动国民党上海海关关长丁贵堂起义。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骨灰 撒入钱塘江,享年95岁。但他那丰富曲折的人生 经历和他留下的众多作品中间所闪烁着的人格风 采和人性光芒,是不会随着时间的逝去而消失的。
1924年1月,正在日本福冈的沈端先(夏衍)将一篇 旧作重新修改,题名《新月之下》寄回上海,刊登在 《狮吼》半月刊上,署名“沈宰白”。这是夏衍发表 的第一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 对未婚妻的思念。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 瑾传》、《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 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改编创作《在烈火中永 生》、《革命家庭》、《祝福》、《林家铺子》等电 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等理论专著。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 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 集》、《夏衍论创作》、《懒寻旧梦录》等。

社会主义邮票交流

社会主义邮票交流

社会主义邮票交流1955年1月,中国集邮公司在繁华的东安门大街77号(现中国集邮联所辖地)开业,国集邮总公司成立于1955年,是国家邮政局直属的全国性集邮专业公司,是惟一担负有国家级集邮品制作与销售、邮票进出口业务的全国性公司。

这里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最红火的集邮中心。

公私合营后,个体邮商没了,当时主要和社会主义阵营里的“兄弟”国家进行邮票交流。

“大家周日都去那儿换邮票、交流信息,后来人太多,大家就从屋内挪到了户外。

老一辈有名的集邮家,比如姜治方、赫崇佩、崔显堂、夏衍、周贻白等,都在一起交流。

”刚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的朱祖威,已是中尉,趁周日从部队赶来集邮。

“1955年时集邮公司的老服务员,到现在还认得我。

”朱祖威回忆,集邮公司柜台里的服务员态度很好,邮票都可以零卖。

都是按照窗口标价,以票换票,当时大家都很“忌讳”钱。

大家之间经常互通有无。

当时的集邮者则有大学教授、苏联专家、外国使馆人员,少数外国其他来访人员等。

“苏联十月革命的邮票、波兰、捷克、民主德国的邮票,是当时集邮市场的主流。

1956年时的匈牙利邮票既大又漂亮,有动物的、体育的,内容丰富,价格也便宜。

”朱祖威说。

和新中国进行“文化交流”的东欧国家绚丽的邮票,还把路过的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周贻白和文化部文物处副处长张珩也吸引到集邮队伍中来,他们迅速成为集邮公司的常客,和集邮的的主力军。

集邮家刘肇宁后来回忆,1960年的一天下午,他在集邮公司门市部正看邮票,遇到一位年过七旬、身材矮小的老人,他正与不少集邮者用英语交谈,而刘肇宁本人只学过俄文,正结结巴巴说英文,那位老人听到了,主动过来帮他纠正,刘肇宁与他攀谈后才知道他就是曾留学日本的老集邮家白子宪教授。

从此他们开始了交往。

但在“文革”中,朱祖威的“保卫党、保卫社会主义”个人邮展,变成了“黑展览”,展品中的刘少奇的安源大罢工、“梅兰芳小型张”连同花鸟鱼虫邮票都成了“封资修的黑货”,几乎所有的集邮者都遭到了厄运。

“知识面很狭窄,将会寸步难行”——记夏衍同志二三事

“知识面很狭窄,将会寸步难行”——记夏衍同志二三事

大师剪影22“知识面很狭窄,将会寸步难行”——记夏衍同志二三事■鲍世远夏衍同志是我国卓越的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文化战线领导人。

他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知识广博很有修养的文化人,是原则性强坚持真理的领导者。

他性情随和,平易近人,不摆架子,言谈风趣,关心他人。

他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奋战了七十个春秋,以英勇善战的独特品格,创建了辉煌业绩,受到了人们的敬爱。

1949年5月他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上海,直到1954年调离上海,就任文化部副部长,在上海的5年,他担任过上海市军管会文管会副主任兼文艺处长,后来出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市文化局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常委等职,并兼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这是他任务最重工作最忙的时期。

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大会小会,会见文艺界人士,为新接管的文化单位安排工作,还要到区委和群众团体作时事报告,但他精力充沛,每天只睡四五个钟头也不感到疲累。

上海没禁演一出戏1949年9月3日,陈毅同志在“逸园”(后改建为文化广场)作了一次有几千人参加的大报告,宣布历时三个月的接管工作已经结束,第二阶段的管理和建设工作即将开始。

在上海整个接管过程中,夏衍同志说:“没有禁演一出戏,更没有禁出一本书。

”当时,上海的戏曲界是什么状况?十里洋场上海滩,上演戏曲剧种15个,演出剧团130多个,从业人员7000多人。

夏衍同志清楚地懂得,上海戏曲界是具有要求进步、坚持正义、积极革新的优良传统的。

欧阳予倩领导的中华剧团和周信芳主持的移风剧社,在抗战期间编演《梁红玉》《明末遗恨》《徽钦二帝》等宣传爱国思想的剧目;袁雪芬把鲁迅小说《祝福》搬上越剧舞台改编为《祥林嫂》……但是,另一方面,这支队伍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上海,由于政治上无地位,生活上无保障,不可避免地在思想上受到不良影响,表现在当时演出的一些剧目混乱复杂。

上海解放初期,舞台上出现过《杀子报》《刁刘氏》等凶杀色情戏。

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提出了“改戏、改人、改制”的号召。

十位向国家捐献珍邮的人

十位向国家捐献珍邮的人

十位向国家捐献珍邮的人周煦良(1896-1984)中国集邮家、翻译家、教授。

1955年向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后转到北京)捐献外文邮刊2500册。

其中包括英国皇家集邮学会早期会刊《伦敦集邮家》300余册,著名的《大英集邮》杂志200余册,这批邮刊中许多是其父、号称“中国邮王”周今觉的遗物。

王纪泽(1900-1982)中国集邮家、红印花加盖邮票研究专家。

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是发起筹建全国集邮组织的倡导人之一。

1955年他将其收藏的2565册集邮图书捐献给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

1957年他的中国早期邮票和红印花邮票专集参加莫斯科国家邮展并获得银奖。

1965年他将所收藏红印花邮票专集送交邮电部保管,而后决定捐献给国家,其中包括红印花小字当壹元票。

夏衍(1900-1995)中国电影艺术家、作家、集邮家。

1991年1月他将多年所藏邮票珍品捐赠上海博物馆,其中:红印花票146枚,有红印花小字4分四方连、红印花大壹元六方连等;大龙及小龙票186枚,有大龙阔边、厚纸单枚全套和薄纸四方连全套,小龙四方连全套等;还有百余件日本早期实寄封片。

张包子俊(1902-1994)中国集邮家。

1925年杭州发起筹建新光邮票会,他担任该会副会长,后担任会长多年。

1982年杭州成立集邮协会他任会长,同年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他连任一、二届副会长,同时担任浙江省集邮协会名誉会长。

1993年12月在重病期间将其珍藏的部分邮票捐献给浙江省集邮协会。

钟笑炉(1903-1976)中国著名邮商、集邮家。

1939年开始集邮,致力于中国早期邮票的研究。

20世纪40年代初开设公司经营邮票。

1941年他被选为新光邮票会理事,先后负责编辑会刊。

1946年他创办《近代邮刊》,1951年12月停刊,共出版72期。

对推动我国集邮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1956-1966年任上海邮商界负责人,成为私营工商业中邮商的代表。

1976年1月逝世,按遗嘱由家属将其藏品捐赠给上海市集邮协会。

夏衍

夏衍
夏衍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
01 人物生平
03 轶事典故 05 个人作品
目录
02 人物评价 04 后世纪念 06 创作特色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 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
1994年,夏衍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 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 术家”称号。著作有《心防》《法西斯细菌》。话剧剧本有《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出版的选集有《夏衍剧 作选》《夏衍选集》。报告文学《包身工》。创作改编的电影剧本有《狂流》《春蚕》《祝福》《林家铺子》等。 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
个人作品
夏衍1924年1月,正在日本福冈的沈端先(夏衍)将一篇旧作重新修改,题名《新月之下》寄回上海,刊登 在《狮吼》半月刊上,署名“沈宰白”。这是夏衍发表的第一小说,作品描写了一个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对未 婚妻的思念。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赛金花》《法西斯细菌》《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 《包身工》。改编创作有《在烈火中永生》《革命家庭》《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 的几个问题》等理论专著。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 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懒寻旧梦录》等。
后世纪念
夏衍故居纪念夏衍逝世二十周年暨30年代反法西斯电影研讨会
2015年7月1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当代电影》杂志社主办的“可见的左翼——纪念夏衍逝世二十 周年暨30年代反法西斯电影研讨会”于7月18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来自全国各高校、研究机构、媒体的近百 名学者及相关人士出席全国学者云集纪念左翼文化开拓者夏衍逝世20周年。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40年代创作的作品
夏衍(1904年-1979年)是中国现代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
涵盖了小说、散文、戏剧等多个领域。

在40年代,夏衍创作
了许多重要的作品,以下是其中一些代表性的作品:
1. 小城之春:这是夏衍在1941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小城之春》以自传体小说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小城镇青年的成长故事,通过主人公苏宏宇的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变迁。

2. 旅程:这是夏衍在1944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
一个流亡在外的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旅途中,通过与各种人物的冲突和对话,进行了社会思考和反省。

3. 浪潮:这是夏衍在1947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
上海滩的各个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况,展现了当时上海滩的风云变幻和社会氛围。

4. 出发:这是夏衍在1949年创作的一篇著名的散文,以自传
体的形式,记录了他小时候在乡村的生活和对乡村的感悟,同时表达了对社会命运的追求和思考。

以上是夏衍在40年代创作的一些重要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展
现了夏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衍集邮的那些故事
夏衍属于中国第一代集邮家。

从1914年在杭州念中学起,到1991年把邮品捐赠给上海博物馆,集邮生涯长达77年。

然而,祖父自谦,从来不说自己是收藏家,连集邮家也很少提及。

他总说:“人是要有些爱好的”,与他从事的其他门类,如电影、戏剧、文学等正业相比,集邮是业余的,相对低调。

夏衍的邮品收藏中,最重要的就是“大、小龙”、“红印花”和日本实寄封了。

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应该就是他全部的邮品收藏了。

夏衍收藏的“红印花”邮票
在“文革”期间,有人说他“集邮是搞特务活动”。

夏衍曾说:“他们把我的邮票全部抄去,一枚一枚地放在灯光下照来照去,当然是什么也照不出来。

这样,集邮也居然成了‘反革命’罪证。

”那时候,祖父急中生智,提出让文化部封存这批邮票,终于把它们保存了下来,在“文革”之后又发还了。

祖父藏邮中的日本实寄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部分收藏品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挖掘。

夏衍自1920年起留学日本7年,为这批邮票及古封片的
收集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水原明窗是日本当代的集邮大家,也是夏衍的邮友,他多次到家里看望过夏衍,两人用日文交谈、品邮,水原先生对夏衍的日本古封片非常向往,曾开玩笑地提出要用一队丰田车换一张,夏衍听后哈哈大笑,“交易”显然没有谈成。

水原说过,“如在日本,您早就是大富翁了”。

在夏衍1991年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的这套日本古封片集里,第一张是明治七年(1874年)实寄日本邮政明信片,而水原明窗1990年寄给他的,印有象征中日友好梅花和樱花图案的纪念封是最后一张明信片,时间跨越了100年。

夏衍收藏的日本古封片
他重要的收藏包括邮票和书画两部分。

其中邮票收藏的价值在上海博物馆专家的帮助下,得到了挖掘。

而我认为他的藏画的价值一点儿都不比邮票的分量轻。

他对文物产生兴趣,是在1955年到文化部赴任之后,忙里偷闲,常常去
逛琉璃厂,逐渐开始了自己的收藏。

我的理解,他的收藏在心理上有着三个层次的递进:首先,是个人的兴趣爱好。

譬如说他喜欢文人画,喜欢扬州八怪和齐白石,因为他们身上的“奇”和作品的“怪”,代表了中国画的革新。

其次,用他自己的话说在文化部“十年作吏”。

为缓解工作和政治上的压力而“苦中作乐”。

最后,就是收藏的境界,为防止文物的流落失散,用个人的力量进行收集,最终回馈国家和社会。

祖父曾说过:“此等身外之物,送请国家保存……我当时收藏这些东西,除了个人爱好之外,也有一点怕文物流失到外国的意思。

和我同时跑琉璃厂的人,如田家英、邓拓、李初梨等,都有这种想法。

所以献出之后,就算了却一场心事也。


纳兰性德的手札长卷是夏衍于1961年在北京琉璃厂发现的,当时正好收到一笔2000元的稿酬,于是用这笔钱买下。

“文革”中被抄走,下落不明。

1978年落实政策后失而复得。

那时夏衍说过“其他的东西不见了无所谓,但纳兰性德一定要追回”的话,他还跟我说:“最后是在毛家湾找到的,陈伯达拿去‘孝敬’林彪了……”1989年4月,他写信给上海的老部下方行同志:“我收藏的纳兰性德书简卷,打算捐赠给上海博物馆。

因此公书简,除我的二十几通外,国内只有‘上博’尚有数通也。

……这是海内孤本,还是让国家保护为好也。

”可见,他的这次捐赠依然是基于一贯“集成”的思想。

在他的书画收藏中,扬州八怪的作品他都有了,还有大量的齐白石的作品。

他书画收藏的主体是文人画。

为什么是文人画?我认为这与他从小生活的环境与气息是密切相关的。

如今,我们在浙江的一处故居,被拆了又重建。

我认为这样做是一次很大的破坏,因为这就把他童年生活的历史气息都破坏了。

比如,有一个池塘,是他
小时候钓过鱼的,有一次还掉进去差点淹死,我之前去还看见过,重建之后没有了。

我曾要求把老宅的砖头保存好,但最后还是都被扔了,只有在我家里还留着有一块……这处五开间三进深房子在他的文章里写到过很多次。

他从小的生活的环境的气息,和他的文学艺术创作及对艺术的价值判断和收藏都有密切的关系。

这处老宅拆了之后,关于这种气息的实物就没有了,我们就只能从他的收藏和他的文字里去看、去读了。

我觉得他喜欢文人画这种“破”与“立”的状态,他几乎把文人画重要流派、重要画家的作品都收集全了。

而他喜欢齐白石的原因,我觉得也是与其童年的成长有关系的。

祖父晚年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一是回忆录的写作,二是捐赠了自己的收藏。

在1990年代,他对自己的藏品做了一系列妥善的处理并完成了其生前的捐赠。

祖父的晚年有一次在家里看一张别人的老古董邮票,估出了几十万的天价,但同时说:“这家人祖上是大藏家,有好东西,可惜他的后人不懂,流散了……”他对我讲:“这些东西,是不能估价的,无价,留给你们没有好处……”“集之不易,不能分散”是他收藏的核心思想,并且一以贯之了几十年。

在生前,祖父挑出最好的一批邮票和字画捐赠给了国家,这批东西都是他认为应该最优先妥善处理的,其中书画即包括扬州八怪和齐白石的大量作品。

祖父曾说:“上海在集邮和鉴赏邮品上,是全国之冠。

我集邮不多,但大多得之于上海。

”在1990年代,他陆续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清人纳兰性德手卷和全部邮票,因为他觉得上海是藏邮全国第一的地方;向浙江博物馆捐赠扬州八怪、齐白石等书画94件,因为他觉得浙江是书画重镇;向上海图书馆捐赠了手
稿和文献资料;将几乎全部的图书捐给了现代文学馆。

后来,我们又把他的手稿等文献资料捐给上海图书馆,把日常生活用品捐给纪念馆,即是夏衍旧居。

我觉得,我们家的捐赠处理得比较好,各种不同类别的东西都找到了归宿。

有一个值得一说的细节是,在他捐献的字画上都盖了一枚齐燕铭刻的印章:“仁和沈氏曾藏”,仁和是杭州,沈是他的本姓,不留全名,是曾藏而不是珍藏,都表明了他不贪功、不占有的态度。

由此可推见,他从收藏之初就萌生的捐献意识从未改变过。

夏衍
目前,我很希望能把他的藏品整合起来做一次巡展。

上海博物馆杨志刚馆长说这次的邮票展会做巡展,而陈克伦副馆长说纳兰手卷也将会拿出来展示。

我觉得,有机会的话,捐赠给浙江的书画包括其中非常好的一批扬州八怪的作品与捐赠给上博的邮票和纳兰手卷一起做一次联展就更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