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新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备课及18古诗二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18 古诗二首新教案

部编二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18 古诗二首新教案

18 古诗二首【教学设想】先初读扫清语言障碍,再解释诗句,诵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读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诗?能试着背一首吗?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李白夜晚住宿在山上寺院时所写的诗。

出示课题: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宿寺危辰恐惊似庐笼盖苍茫。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惊”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3.指名朗读全诗。

五、借助插图,了解诗意。

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找一找,山寺在哪里。

2.假如你就站在这山顶寺院的高楼上,你会有什么感觉?相机出示前两行诗。

3.指导朗读前两行诗。

(1)老师配乐范读。

(2)学生试读。

(3)指名读。

(4)全班配乐齐读。

4.站在这高楼上,人们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

相机出示后两行诗。

(1)学生自由读后两行诗。

(2)指名配乐读。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配乐齐读。

六、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七、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

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

【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就教学的内容来看是“语文的”。

首先,这份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都是“语文”的,即使是“板画”“用手势表示”等教学活动,都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学习基础上,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体验诗意。

其次,这份教学设计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在这首古诗诗意的理解、体会和朗读上,没有无限的拓展、延伸,更没有引入相关的史料、类似的古诗等,干净明了。

新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新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案[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部编本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 课《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两首》《雾在哪里》《雪孩子》 3 篇课文。

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后又一个以“想象” 为主题的单元,本单元课文侧重于体现想象之美,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体验” 。

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体现指导的层次性。

《古诗两首》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环境清幽和草原的苍茫、高远辽阔。

教学中宜结合学生生活经验与音像资料展开想象,以诵读为主要方式,进行理解积累。

《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诗人用极度夸张的笔调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山上的寺院楼非常高。

前两行“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是从视觉感受上写出楼高,后两行“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从听觉上进一步烘托出楼高。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行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最后两行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

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着的一致好评。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指出第一学段古诗教学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温儒敏教师谈到古诗的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熟读成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优秀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优秀教案教学重点:研究生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引入乐府,让学生了解乐府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2.出示课题:敕勒歌,让学生猜测诗中可能会涉及到哪些内容。

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似、笼、庐、茫、盖、苍。

2.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似”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四、借助插图,了解诗意1.出示课件或文中插图,让学生了解诗中所描绘的草原景象。

2.让学生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3.指导朗读全诗。

五、创设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全诗1.教师配乐描叙诗境,学生想象画面。

2.学生自读整首诗。

3.指名扮演小诗人,表演读。

4.师生配乐合作读。

六、选择作业(三者选其一)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

2.给诗配画。

3.了解其他乐府,读一读。

5.师问:“他的朗读怎么样?” 学生回答:“他的朗读流利且富有感情。

听了他的朗读,我感觉草原非常广阔!”6.师问:“‘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回答:“比喻。

” 师再问:“将什么比作了什么?”7.师夸奖学生们读得非常好,然后建议进行男女生赛读。

男生将阴山的雄伟高大读出来,女生将草原的广阔无边读出来,最终男女生都获得了第一名。

1.师问:“诗人还描绘了什么?” 学生回答:“诗人描绘了广阔无边的蓝天和长满绿油油茂盛草的草原,风吹草弯曲露出成群的牛羊。

”2.师夸奖学生们描述的画面非常美丽,然后建议学生们在小组内交流他们从图中体会到的感受。

3.学生1表示他感受到这个地方非常美丽,学生2则认为这里的牛羊肯定长得很肥壮,因为草长得很茂盛,而学生3则认为牧民生活富足,因为他们养的牛羊非常壮。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三)诵读欣赏,品读古诗。
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
【导语】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示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
yè sù shān sì夜宿山寺tánglǐ bái[唐]李白
夜宿山寺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朗读并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掌握会写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
能正确、端正地书写6个字。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把握诗境
1、解题意。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最新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二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四、总结
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五、作业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回家后请你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也可以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六、板书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敕勒歌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18古诗二首》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18古诗二首》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18 古诗二首》部编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二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18 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两首古诗:《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

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古诗的韵律美,体会古人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熟练朗读两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古诗的意境。

2.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两首古诗,掌握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鹳雀楼和庐山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带领学生朗读两首古诗,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登鹳雀楼》:诗人王之涣通过描绘鹳雀楼上的景色,表达了登高望远的情怀。

a. 学生自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b. 教师讲解诗句中的关键词,如“千里”、“一层”等。

c. 举例分析诗句的意境,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详细讲解《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a. 学生自读诗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b. 教师讲解诗句中的关键词,如“银河”、“九天”等。

c. 举例分析诗句的意境,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模仿诗句,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景物:鹳雀楼、夕阳、黄河意境:登高望远2.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景物:庐山、瀑布、银河意境:壮观、赞美七、作业设计1. 课后背诵两首古诗。

2. 仿写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

作业示例:《望月》明月挂天空,皎洁似银盘。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18、古诗二首 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18、古诗二首 教案

18、古诗二首夜宿山寺教学目标1、会读“宿、寺”等6个生字,会写“危、敢、惊”3个字。

2、学习古诗,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古诗,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意思。

3、体会山寺的雄伟、高耸入云的特点,知道诗人李白站在高楼上不敢说话的原因。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山寺的雄伟。

教学难点:体会山寺的高耸入云,明白诗人站在高楼上不敢说话的原因。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由寺的图片预习要求:借助拼音朗读古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读懂课题1、同学们,在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叫李白,相信大家很熟悉,大家背过李白的诗吗?谁来背一背李白写的诗?学生背诵李白的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古诗,题目叫《夜宿山寺》。

板书课题:夜宿山寺3、读准平舌音“宿、寺”,这两个字是生字,引导学生读一读,读准字音。

理解“宿”的意思“住”。

4、全班交流题目《夜宿山寺》的意思。

“夜宿山寺”的意思是一天夜里,诗人借宿在深山里的一个寺庙中。

教师小结:据说,李白夜里借宿在深山里的一个寺庙中,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经楼,他登上去凭栏远眺,只见天空星光闪烁,诗人李白诗兴大发,写下了《夜宿山寺》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1、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正确,读流畅。

2、指生朗读,注意字音。

“辰”是前鼻音,第二声。

“惊”是后鼻音。

3、出示古诗,标好朗读的节奏,引导学生再次朗读古诗,注意读准节奏。

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4、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古诗的节奏。

三、理解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每句诗的大概意思。

2、出示第一、二两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1)理解“危”的意思。

学生说一说“危”的意思,教师小结:“危”的本意是指人在山巅或者高崖,因此,“危”的意思是高,“危楼”的意思就是高楼。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名师教案(含反思)18古诗二首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名师教案(含反思)18古诗二首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名师教案(含反思)18 古诗二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第18课《古诗二首》。

具体内容包括《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两首经典古诗。

《登鹳雀楼》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景象,强调了观察事物要全面、客观;《望庐山瀑布》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两首诗的词句、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两首古诗。

2. 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的含义。

3. 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4. 提高观察、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学会翻译诗句。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两幅古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中的景象,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讲解两首古诗的作者、背景,让学生对古诗有初步的了解。

3. 课文解析:(1)学习《登鹳雀楼》: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分析诗人的观察角度,体会诗句的意境。

(2)学习《望庐山瀑布》:让学生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了解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感受诗人的敬畏之情。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诗句,进行生字词练习。

5. 例题讲解:针对两首古诗的难点、重点进行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重点词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2. 《望庐山瀑布》作者:李白重点词语: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挂前川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两首古诗。

(2)翻译诗句,并解释生字词。

(3)结合诗句,描绘诗中的景象。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古诗的内容。

但在课堂互动方面,可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氛围。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查找其他描绘自然景象的古诗,进一步体会古人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单元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以“走进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安排了3篇课文:《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和一篇综合活动课《语文园地七》。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大自然奇妙有趣的景象。

从体裁上看,有古诗、儿歌、童话;从内容上看,有的写大自然的景,有的写大自然的现象,有的写大自然中发生的事,其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充满童趣。

《夜宿山寺》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敕勒歌》是北朝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雾在哪里》这篇课文通过不同地方的雾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现象的奇妙,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留心观察自然的良好习惯。

《风》这篇课文描写了风像个小孩子似的调皮捣蛋,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小作者对风的喜爱之情。

《雪孩子》通过对雪孩子在危机时刻用自己的生命救出了小白兔,却化成了雪水的故事,赞扬了雪孩子舍身救小白兔的事迹和舍己救人的精神。

本单元课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六”。

“口语交际”的内容是“看图讲故事”。

“语文园地六”由“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五个栏目组成。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七八岁阶段,他们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在认识、理解事物或学习时往往要借助实物或形象。

在学习本单元时,教师可以利用所在地域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

可以把学生带出教室,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和大自然对话的过程中,激发情感。

三、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40个生字,会写24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古诗二首》和《数九歌》。

4.主动积累与大自然现象有关的词语。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6.通过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语言美,增强语文学习兴趣。

7.通过多方面、多途径提高学生能力,使他们全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四、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40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整体感知到大自然的神奇。

五、教法与学法
识字教学仍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本阶段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自主识字的方法,通过自学、小组同学合作交流等方式能够学好生字。

但是,识字量大,巩固识字是难点,要增加汉字复现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在大量的阅读中巩固识字,提高识字的效率。

学习课文时,要从整体上把我本单元教材的特点,融会贯通。

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式,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进入情境,浮现画面,体会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

读写结合,丰富语言的积累。

六、单元课时划分:
18.古诗二首………………………………………………2课时
19.雾在哪里………………………………………………2课时
20.雪孩子……………………………………………… 2课时
语文园地七………………………………………………3课时
18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训练学生行行朗读,字字思考,推敲诗文的意思;启发学生处处想象,揣摩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受。

3.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和书写生字。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经验将诗歌描绘的景象变得更为丰富。

教学难点:
1.指导朗读,要求在朗读中传达出对诗意的理解,对诗境的感悟。

2.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合作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图文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探究诗歌的丰富意蕴。

3.理解“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意思,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
的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
课时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认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