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2
高中物理必修二课件

动能与势能
总结词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掌握动能定理和势能定理的基本原理。
详细描述
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其计算 公式为$E_k = frac{1}{2}mv^2$,其中 $m$是质量,$v$是速度。势能则是由物体 在重力场或其他力场中的位置决定的能量, 常见的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详细描述
万有引力定律是由牛顿发现的,它适用于任何两个物体,无论它们是质点还是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物体。根据万 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F = G * (m1 * m2 / r²),其中F是两物体之间的引力, G是自然界的常量,m1和m2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是它们之间的距离。
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用。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通过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结合牛顿运动定律,可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抛体运动、圆周运动等。
02
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
01
02
03
04
曲线运动
物体沿着一条曲线轨迹的运动 。
速度方向
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时刻 改变,指向物体运动轨迹的切
线方向。
加速度方向
曲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与 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指
详细描述
冲量是一个矢量,其大小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矢量与时间的乘积,方向与力的方向 相同。冲量的作用是引起物体动量的变化,公式表示为:Δp = Ft。
05
机械能守恒定律
功与功率
总结词
理解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功率 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详细描述
功是描述力对物体产生位移的累积效果的物 理量,其计算公式为$W = Fscostheta$, 其中$F$是力,$s$是位移,$theta$是力与 位移之间的夹角。功率则表示单位时间内完 成的功,其计算公式为$P = frac{W}{t}$。
物理必修2目录

3.功率
4.重力势能
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7.动能和动能定理
8.机械能守恒定律
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课题研究
课外读物
高中物理新课标教材·必修2
第五章 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
2.平抛运动
3.实验:研究平抛运动
4.圆周运动
5.向心加速度
6.向心力
7.生活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圆周运动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
1.行星的运动
2.太阳与行星间的引力
3.万有引力定律
4.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5.宇宙航行
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1.追寻守恒量——能量
高一物理必修二学时和学分

高一物理必修二学时和学分
摘要:
一、高一物理必修二学时安排
1.课程简介
2.学时分配
3.教学内容
二、高一物理必修二学分设置
1.学分要求
2.学分获取方式
3.学分作用
正文:
【提纲】一、高一物理必修二学时安排
1.课程简介
- 课程目标和意义
- 适用对象和年级
2.学时分配
- 各章节学时分配
- 总学时数
3.教学内容
- 力和运动
- 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 牛顿运动定律
- 机械能守恒定律
- 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提纲】二、高一物理必修二学分设置
1.学分要求
- 学分总数
- 必修二学分占比
2.学分获取方式
- 考试成绩
- 平时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 实验报告和课题研究
3.学分作用
- 高中毕业证书要求
- 高校招生录取参考
- 综合素质评价依据
以上就是关于高一物理必修二学时和学分的相关内容。
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引力与宇宙航行是高中物理必修2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到引力定律、行星运动、卫星运动、宇宙探索等知识点。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点知识。
第一,引力定律。
牛顿引力定律是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的大小与方向的关系。
它的数学表达式为F=G*m1*m2/r^2,其中F表示两物体之间的引力,m1和m2分别表示两物体的质量,r表示两物体之间的距离,G为万有引力常量。
第二,行星运动。
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可以利用开普勒定律来描述。
开普勒第一定律,也称作椭圆轨道定律,指出行星绕太阳的轨道是一个椭圆。
开普勒第二定律,也称作面积速度定律,指出行星在同一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开普勒第三定律,也称作调和定律,指出行星公转周期的平方与半长轴的立方成正比。
第三,卫星运动。
卫星围绕地球运动的规律也可以利用开普勒定律来描述。
卫星的轨道一般为近似圆形,其运动速度与高度成正比。
卫星的速度分为正轨道速度和逃逸速度两种,前者用于保持卫星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后者用于使卫星摆脱地球引力束缚。
第四,宇宙探索。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主要依靠航天器和火箭。
卫星是用于研究地球和宇宙的重要工具,包括地球观测卫星、太阳观测卫星、星际探测器等。
火箭是宇宙运载工具,可以将航天器送入太空。
火箭原理是利用燃料的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推动火箭飞行,同时利用牛顿第三定律。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除了上述知识点,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相关的数学计算方法。
例如,通过引力定律计算两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通过开普勒定律计算行星公转周期等等。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误区。
例如,引力是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的,而不仅仅是行星或卫星之间;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并非完全是椭圆,而是近似椭圆等。
通过对引力与宇宙航行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宇宙的构成和演化过程,为未来的宇宙探索提供基础知识和理论支撑。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共19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共19篇〕篇1: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使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问题.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及卫星问题.3、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开展情况并用所学知识解释(我国近几年在航天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如: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风云一号、风云二号、神州一号、二号、三号等).才能目的通过图片或自制教具展示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浸透科学发现与科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情感目的通过理解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过程,使学生理解卡文迪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攻克难关、战胜困难的.教学设计方案一、教学过程设计:本节是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主要通过例题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该局部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
二、教学过程:(一)讲解例题例题1:地球的半径为,地球的自转角速度为,地球外表的重力加速度为。
在赤道上空有一颗相对地球静止的同步通讯卫星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解:关于同步卫星的知识请学生答复:1、同步卫星的周期是24h;2、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相等;3、同步卫星必须在赤道上空;(追问学生为什么?)由万有引力定律得:解得:在解决此题时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和充分理解,让学生建立一个明晰的卫星绕地球的轨道。
例题2:地球的质量为,地球的半径为,地球外表的重力加速度为。
求万有引力恒量是多少?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解得:学生在解决此题后,老师提出问题:1、万有引力恒量是谁首先测量的?学生答复后,老师可以补充说明:卡文迪许是最富有的学者,最有学问的富翁,并对卡文迪许加以较详细的介绍。
亨利·卡文迪许是英国出色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他的一生为科学的开展作出了重要的奉献。
也许这位科学家在生活中不是一个出色者,但在科学研究中不愧为一颗闪亮的明星。
1731年10月10日,卡文迪许生于法国尼斯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的父亲是英国公爵的后裔,因为他的母亲喜欢法国的气候,才搬到法国居住。
高中物理必修二

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一章电场1.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之一,它具有正负两种属性,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当一物体带有电荷时,它就带有电场,电场则是在电荷周围存在的一种用于描述电荷相互作用的物理量。
电场强度即为描述电场力作用大小的值。
单位为牛/库仑(C/N)。
在真空中,两点间的电场强度可以表示为:E=F/q,其中F为电场力,q为电荷大小。
电场是单位电荷在该点受到的电力,所以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场力的方向,而电场线则是垂直于等势面的线条,是描述电场分布的工具。
1.2 均匀电场与非均匀电场均匀电场是指在空间中电场强度大小和方向均相同的电场,可以通过充电平行板产生。
在均匀电场中,电荷受到的电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所以电荷在电场中做等加速度运动。
非均匀电场则是指空间中电场强度大小和方向不同的电场,可以通过两个带电体的引力或斥力产生。
在非均匀电场中,电荷所受电力的大小和方向都随着电荷的位置变化,因此电荷在非均匀电场中会受到变化的作用力,导致发生运动和变形。
第二章电路基本理论2.1 电阻与电流电阻是物质对电流的阻碍能力,单位为欧姆(Ω),一般用一个带有不同颜色的环来表示。
欧姆定律表示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即I=U/R,其中U为电势差,R为电阻,I为电流强度。
电流是在导体中由负电荷向正电荷流动的电荷流动,也是描述导体内电子运动情况的物理量。
2.2 基本电路元件电路元件有电源、导线、电阻、电容、电感等。
其中电源是提供电势能的装置,电容则是用于存储电荷的元件,一般用一个带有两个平行板的形状表示,电感则是用于存储磁能的元件。
2.3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串联电路是指电流沿着一个闭合电路路径,遇到的电阻依次串起来的电路,适用于需要一定电阻的应用。
并联电路则是指电流在一个节点处分支,遇到的电阻与电源相连接的电路,适用于需要高电流的应用。
第三章磁场3.1 磁场概念与磁感线磁场是由运动电荷产生的一种物理场,具有磁场强度和磁场方向,磁场的强度也称磁感应强度,单位为特斯拉(T)。
高中物理必修二目录

高中物理必修二目录第一章:电磁感应与电磁场1.1 电磁感应的基本概念• 1.1.1 磁通量的概念• 1.1.2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1.1.3 感生电动势和感应电流的方向1.2 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际应用• 1.2.1 电磁感应现象在发电机中的应用• 1.2.2 电磁感应现象在变压器中的应用• 1.2.3 电磁感应现象在感应炉中的应用1.3 磁场的基本概念与电荷的运动规律• 1.3.1 磁感线与磁场的方向• 1.3.2 磁场与电荷受力的关系• 1.3.3 电荷在磁场中运动的轨迹1.4 磁场中电荷的运动与电流的感生• 1.4.1 线圈在磁场中的转动• 1.4.2 通过直线导线的电流感生电动势• 1.4.3 磁感应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关系第二章:磁性与电磁感应2.1 磁性材料及其分类• 2.1.1 磁性材料的基本特征• 2.1.2 磁性材料的分类及特点2.2 磁场的产生与判断• 2.2.1 没有电流的直导线在空间产生磁场• 2.2.2 直导线及其线圈的磁场判断2.3 电流产生的原因• 2.3.1 磁感线切割导线产生感生电流• 2.3.2 闭合回路中感生电流的时间变化规律2.4 电磁铁、电磁铁门和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 2.4.1 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2.4.2 电磁铁门的工作原理• 2.4.3 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第三章:电磁感应的应用3.1 发电机• 3.1.1 发电机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3.1.2 正常情况下的发电机输出电流• 3.1.3 发电机的效率和功率3.2 变压器• 3.2.1 变压器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 3.2.2 变压器的性能参数• 3.2.3 变压器的利用和应用范围3.3 感应炉• 3.3.1 感应炉的原理和结构• 3.3.2 感应炉的应用场景和优点• 3.3.3 感应炉的能效特点第四章:电磁振荡和交流电4.1 电磁振荡的基本概念• 4.1.1 电磁振荡的基本特征• 4.1.2 电磁振荡的频率和周期4.2 电磁振荡的实例及其应用• 4.2.1 LC振荡电路的特点• 4.2.2 电磁振荡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4.3 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4.3.1 交流电的基本特征• 4.3.2 交流电的各种表示方法4.4 交流电的相关电参数• 4.4.1 交流电电压的幅值、频率和相位• 4.4.2 交流电电流的幅值、频率和相位第五章:电磁波及其应用5.1 电磁波的基本特征• 5.1.1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5.1.2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频率5.2 电磁波谱• 5.2.1 电磁波的分类• 5.2.2 不同频段电磁波的应用5.3 无线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5.3.1 无线电技术的基本原理• 5.3.2 无线电技术的应用场景5.4 雷达和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 5.4.1 雷达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5.4.2 光纤通信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以上为《高中物理必修二》的目录大纲,涵盖了电磁感应与电磁场、磁性与电磁感应、电磁感应的应用、电磁振荡和交流电、电磁波及其应用等五个章节。
物理高一必修二前两章知识点

物理高一必修二前两章知识点高一物理必修二前两章知识点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必修二是初步学习物理知识的一门课程。
该课程通常包括力和运动、力的合成与分解、匀速运动、变速运动等内容。
本文将对这两章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大小可以通过测力计或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单位为牛顿(N)。
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时的加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
公式为F=ma,其中F代表力,m代表质量,a代表加速度。
4.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表明:施加在物体上的力与其对物体所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作用力,都存在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个物体时,它们可以按照从头到尾的相邻叠加原理进行合成。
合成力的大小等于各力矢量的代数和,方向由合力的指向决定。
2. 力的分解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作用于物体上的两个垂直力。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当一个力F作用在斜面上时,可以将其分解为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力。
三、匀速运动1. 速度和位移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 = Δx / Δt,其中v表示速度,Δx表示位移,Δt表示时间。
2.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位移与总时间之比。
瞬时速度则是指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可以通过求导数的方式来计算。
3.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同等时间间隔内位移相等的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不变,加速度为零。
四、变速运动1. 加速度加速度是变速运动中速度变化率的量度。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 =Δv / Δt,其中a表示加速度,Δv表示速度变化量,Δt表示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南昌市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试卷(江西师大附中使用)高三理科数学分析一、整体解读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
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
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二、亮点试题分析1.【试卷原题】11.已知,,A B C 是单位圆上互不相同的三点,且满足AB AC →→=,则AB AC →→⋅的最小值为( )A .14-B .12-C .34-D .1-【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是向量与三角的典型综合题。
解法较多,属于较难题,得分率较低。
【易错点】1.不能正确用OA ,OB ,OC 表示其它向量。
2.找不出OB 与OA 的夹角和OB 与OC 的夹角的倍数关系。
【解题思路】1.把向量用OA ,OB ,OC 表示出来。
2.把求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求解。
【解析】设单位圆的圆心为O ,由AB AC →→=得,22()()OB OA OC OA -=-,因为1OA OB OC ===,所以有,OB OA OC OA ⋅=⋅则()()AB AC OB OA OC OA ⋅=-⋅-2OB OC OB OA OA OC OA =⋅-⋅-⋅+ 21OB OC OB OA =⋅-⋅+设OB 与OA 的夹角为α,则OB 与OC 的夹角为2α所以,cos 22cos 1AB AC αα⋅=-+2112(cos )22α=--即,AB AC ⋅的最小值为12-,故选B 。
【举一反三】【相似较难试题】【2015高考天津,理14】在等腰梯形ABCD 中,已知//,2,1,60AB DC AB BC ABC ==∠= ,动点E 和F 分别在线段BC 和DC 上,且,1,,9BE BC DF DC λλ==则AE AF ⋅的最小值为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几何运算、向量的数量积与基本不等式.运用向量的几何运算求,AE AF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再运用向量数量积的定义计算AE AF ⋅,体现了数学定义的运用,再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小值,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是思维能力与计算能力的综合体现. 【答案】2918【解析】因为1,9DF DC λ=12DC AB =,119199918CF DF DC DC DC DC AB λλλλλ--=-=-==, AE AB BE AB BC λ=+=+,19191818AF AB BC CF AB BC AB AB BC λλλλ-+=++=++=+,()221919191181818AE AF AB BC AB BC AB BC AB BCλλλλλλλλλ+++⎛⎫⎛⎫⋅=+⋅+=+++⋅⋅ ⎪ ⎪⎝⎭⎝⎭19199421cos1201818λλλλ++=⨯++⨯⨯⨯︒2117172992181818λλ=++≥+= 当且仅当2192λλ=即23λ=时AE AF ⋅的最小值为2918. 2.【试卷原题】20. (本小题满分12分)已知抛物线C 的焦点()1,0F ,其准线与x 轴的交点为K ,过点K 的直线l 与C 交于,A B 两点,点A 关于x 轴的对称点为D . (Ⅰ)证明:点F 在直线BD 上; (Ⅱ)设89FA FB →→⋅=,求BDK ∆内切圆M 的方程. 【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和性质,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圆的标准方程,韦达定理,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等知识,考查了解析几何设而不求和化归与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属于较难题。
【易错点】1.设直线l 的方程为(1)y m x =+,致使解法不严密。
2.不能正确运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使得运算繁琐,最后得不到正确答案。
【解题思路】1.设出点的坐标,列出方程。
2.利用韦达定理,设而不求,简化运算过程。
3.根据圆的性质,巧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
【解析】(Ⅰ)由题可知()1,0K -,抛物线的方程为24y x =则可设直线l 的方程为1x my =-,()()()112211,,,,,A x y B x y D x y -,故214x my y x =-⎧⎨=⎩整理得2440y my -+=,故121244y y m y y +=⎧⎨=⎩则直线BD 的方程为()212221y y y y x x x x +-=--即2222144y y y x y y ⎛⎫-=- ⎪-⎝⎭令0y =,得1214y yx ==,所以()1,0F 在直线BD 上.(Ⅱ)由(Ⅰ)可知121244y y m y y +=⎧⎨=⎩,所以()()212121142x x my my m +=-+-=-,()()1211111x x my my =--= 又()111,FA x y →=-,()221,FB x y →=-故()()()21212121211584FA FB x x y y x x x x m →→⋅=--+=-++=-,则28484,93m m -=∴=±,故直线l 的方程为3430x y ++=或3430x y -+=213y y -===±,故直线BD 的方程330x -=或330x -=,又KF 为BKD ∠的平分线,故可设圆心()(),011M t t -<<,(),0M t 到直线l 及BD 的距离分别为3131,54t t +--------------10分 由313154t t +-=得19t =或9t =(舍去).故圆M 的半径为31253t r +== 所以圆M 的方程为221499x y ⎛⎫-+= ⎪⎝⎭【举一反三】【相似较难试题】【2014高考全国,22】 已知抛物线C :y 2=2px(p>0)的焦点为F ,直线y =4与y 轴的交点为P ,与C 的交点为Q ,且|QF|=54|PQ|.(1)求C 的方程;(2)过F 的直线l 与C 相交于A ,B 两点,若AB 的垂直平分线l′与C 相交于M ,N 两点,且A ,M ,B ,N 四点在同一圆上,求l 的方程.【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应用,韦达定理,弦长公式的应用,解法及所涉及的知识和上题基本相同. 【答案】(1)y 2=4x. (2)x -y -1=0或x +y -1=0. 【解析】(1)设Q(x 0,4),代入y 2=2px ,得x 0=8p,所以|PQ|=8p ,|QF|=p 2+x 0=p 2+8p.由题设得p 2+8p =54×8p ,解得p =-2(舍去)或p =2,所以C 的方程为y 2=4x.(2)依题意知l 与坐标轴不垂直,故可设l 的方程为x =my +1(m≠0). 代入y 2=4x ,得y 2-4my -4=0. 设A(x 1,y 1),B(x 2,y 2), 则y 1+y 2=4m ,y 1y 2=-4.故线段的AB 的中点为D(2m 2+1,2m), |AB|=m 2+1|y 1-y 2|=4(m 2+1).又直线l ′的斜率为-m ,所以l ′的方程为x =-1m y +2m 2+3.将上式代入y 2=4x ,并整理得y 2+4m y -4(2m 2+3)=0.设M(x 3,y 3),N(x 4,y 4),则y 3+y 4=-4m,y 3y 4=-4(2m 2+3).故线段MN 的中点为E ⎝ ⎛⎭⎪⎫2m2+2m 2+3,-2m ,|MN|=1+1m 2|y 3-y 4|=4(m 2+1)2m 2+1m 2.由于线段MN 垂直平分线段AB ,故A ,M ,B ,N 四点在同一圆上等价于|AE|=|BE|=12|MN|,从而14|AB|2+|DE|2=14|MN|2,即 4(m 2+1)2+⎝ ⎛⎭⎪⎫2m +2m 2+⎝ ⎛⎭⎪⎫2m 2+22=4(m 2+1)2(2m 2+1)m 4,化简得m 2-1=0,解得m =1或m =-1, 故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x -y -1=0或x +y -1=0.三、考卷比较本试卷新课标全国卷Ⅰ相比较,基本相似,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对学生的考查要求上完全一致。
即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确立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指导思想,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为一体,全面检测考生的数学素养,既考查了考生对中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对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本质的理解水平,符合考试大纲所提倡的“高考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的原则. 2. 试题结构形式大体相同,即选择题12个,每题5分,填空题4 个,每题5分,解答题8个(必做题5个),其中第22,23,24题是三选一题。
题型分值完全一样。
选择题、填空题考查了复数、三角函数、简易逻辑、概率、解析几何、向量、框图、二项式定理、线性规划等知识点,大部分属于常规题型,是学生在平时训练中常见的类型.解答题中仍涵盖了数列,三角函数,立体何,解析几何,导数等重点内容。
3. 在考查范围上略有不同,如本试卷第3题,是一个积分题,尽管简单,但全国卷已经不考查了。
四、本考试卷考点分析表(考点/知识点,难易程度、分值、解题方式、易错点、是否区分度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