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事迹
从传教士的活动看鸦片战争及其危害

从传教士的活动看鸦片战争及其危害由于康乾年间的中西礼仪之争,清政府实行了禁教政策。
鸦片战争爆发前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不敢公开传教,第一个来华的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只好以东印度公司职员的身份在中国活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些欧美传教士积极参与了鸦片战争,并协助英国侵略者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德国传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August Gutzlaff)就充当了这样的急先锋。
郭士立,又译为郭实腊,1803年出生于普鲁士的波美拉尼亚省。
由于家庭贫穷,他早年辍学当了一名马具学徒工。
当普鲁士国王前来视察时,他借机向国王献上了一首拙劣的诗,表达自己想成为海外传教士的强烈愿望。
国王遂传旨命他学习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准备将来派其去君士坦丁堡,参加普鲁士使馆的工作。
但郭士立并未遵从国王的旨意,而是选择了献身宗教事业的道路,前往荷兰进入鹿特丹神学院学习。
1826年,郭士立从神学院毕业后被派到东方荷属东印度群岛传教。
郭士立来到东印度群岛后,通过对东方世界的了解,对深入中国内地传教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除了努力学习中国语言文字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士立”,并归宗于来自福建同安的郭姓家族,还经常去码头寻访来自中国的商船水手,恳请带他到中国东南沿海去。
1831年6月3日,有一位来曼谷做生意的福建商人答应带他去天津。
郭士立搭乘的这艘中国商船从暹罗出发,沿中国海岸线北上,于9月底到达天津港口。
他沿途散发宗教传单,运用有限的医学知识和药品为下层群众免费看病、送药,了解中国沿海的政治经济,并借机向中国人传教。
他在船上经常自言自语道:“我心中长久以来就怀有这样的坚定信念,即在当今的日子里,上帝的荣光一定要在中国显现,龙要被废止,在这个辽阔的帝国里,基督将成为唯一的王和崇拜的对象。
”[1]同年12月13日,郭士立折返广东,在澳门上岸后受到了马礼逊等基督教传教士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西学东渐”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汉教1802班何晓彤20180702328问:简述西学东渐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这些作品对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述其崖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
(1)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
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懂英文的传教士就可以根据这部字典来学习中文或从事翻译工作。
(2)徐光启、利玛窦:1607年翻译《几何原本》。
它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总结了平面几何五大公设,被广泛地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把数学发展史传入中国(3)汤若望:明末清初,《时宪历》,使中国的历法更为准确。
(4)徐光启、熊三拔:《泰西水法》,传播西方水利科学。
(5)林则徐:翻译《四洲志》。
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
(6)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使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办军事、民用企业,维护清朝统治。
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
(1)严复:《原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翻译《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
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2)梁启超:《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3)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
西方传教士的汉字研究——以马礼逊《华英字典》为例说明书

言文宝藏 19世纪西方传教士的汉字研究——以马礼逊《华英字典》为例☐张彦希古籍馆外文善本组西方的汉学研究可以说是以汉字研究为基础的,从16世纪到19世纪,西方对于汉字的研究层出不穷,随着中国对外贸易和交流的不断扩展和繁荣,到了18-19世纪达到了高潮。
在19世纪之前,西方对于汉字的研究多为解释性的介绍,其中以耶稣会士曾德昭(Álvaro Semedo,1585—1658)的《大中国志》(The History of That Great and Renowned Monarchy of China)为代表,西方人的汉语研究逐步形成体系,开始探讨一些最基本的语言学问题①。
到了19世纪,西方汉字研究的主要群体是以来华传教士和外交官等为主的“业余者”②,出于工作的需要和传教的目的,他们必须掌握汉语,熟悉汉字的意义和书写规则。
这些业余者对于汉字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字典的编纂上。
在汉英字典的编纂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编写的《华英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编纂的《汉英韵府》(A Syllabic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和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1845—1935)编写的《汉英词典》(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等,这些词典的编撰主要以《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经典著作及前人的汉字研究为基础,结合个人实践经验,编纂出具有个人特色、职业特点和时代风格的词典,在西方汉字学中有着重要价值和影响力,为西方汉字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礼逊是一位来自英国苏格兰地区的新教传教士,曾到过澳门、广东等地区传教,曾任英国东印度公司广州办事处汉文翻译。
马礼逊并非新教来华第一人

马礼逊并非新教来华第一人教会和不少学者都认为英国伦敦会宣教士马礼逊为新教最早来华传教的宣教士,2007年华人教会还举办隆重的大会纪念马礼逊来华宣教200周年。
然而,新教教会早在明末就进入中国,当年荷兰归正会宣教士已将福音带到美丽的宝岛台湾。
新教首位来华宣教士为荷兰人干治士。
乔治.干治士(Georgius Candidius, 1597-1647),生于德国巴拉丁,母亲是苏格兰人。
为躲避三十年战争的战火,他们全家移居当时归正会的基地荷兰。
干治士先入莱顿大学学习,后升入归正会神学院深造,毕业后在阿姆斯特丹被按立为牧师。
此时,单卡慈牧师号召神职人员前往远东地区为荷兰殖民者提供服务。
干治士遂放弃在荷兰的事工,与单卡慈前往荷属东印度(今印尼)。
干治士被派往摩鹿加群岛,在当地教会担任牧师。
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将台湾作为其殖民地。
于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遣干治士到台湾为殖民者服侍。
1627年,干治士抵达台湾,成为首位进入中国的新教传教士。
和殖民者贪婪本性不同,作为基督使徒的干治士一到台湾,就关注起了当地人的灵魂得救问题。
他不满足于牧养殖民者,而是到新港社,为台湾原住民宣教做准备。
他潜心学习当地语言,深入了解民俗风情,并于1629年完成《台湾纪略》一书。
为了宣教需要,干治士还用拉丁字母为当地人创造了土著文字,使原住民首次有了自己文字。
做好充分准备后,干治士开始向原住民宣教。
他深入各村社,披荆斩棘,艰苦可想而知,辛勤工作一年半后,大约有一百二十名原住民接受了主耶稣,只是对于真理认识尚浅,未曾受洗。
1629年,荷兰宣教士尤纽斯(Robert Junius)来台,协助干治士,二人同心,同工,同劳,福音事工发展迅速,信徒不断增加,台湾也成为归正会在亚洲重要的宣教地区。
归正会强调唯独《圣经》,视《圣经》为信仰最高权威。
为了让当地信徒能读《圣经》,干治士和尤纽斯遂将《圣经》翻译成当地语言。
干治士翻译了完成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尤纽斯则将教理问答译成土著文字。
玄奘对话马礼逊

主持人: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做客我们的《穿越对话零距离》。
本期节目我们很荣幸的邀请到了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玄奘法师和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的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先生。
掌声热烈欢迎他们的到来。
你们好,二位从很遥远的时间来到现代,辛苦二位了。
因为各自所属的国度不同,作为佛教和基督教传播的代表呢,同时你们也代表着中国和西方各自的意识形态。
在《穿越零距离》的平台上呢,就请你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自由对话。
马礼逊:玄奘法师,您好,晚辈能在这和你对话,实在荣幸,我还有许多问题想要向你请教呢。
玄奘:阿弥陀佛,施主何出此言,有什么问题,贫僧回答便罢。
况且,贫僧对于西方也还有许多不解之惑。
(一)宗教信仰马礼逊:敢问法师,佛教到底有什么魅力让你能够独自承受那么多的磨难“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去学习佛法带回经书并且呕心沥血翻译成汉语呢?玄奘:客观来说,在我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仍感觉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学习佛教;并且佛经中有许多残缺的部分,有许多翻译不够清楚,这对僧人研读佛经造成极大的困难。
对于自己而言,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我所求的,便是看破。
我佛的中心思想是涅槃寂静,其指的就是不生不灭,身心俱寂之解脱境界,若离开涅盘思想,佛教就形同生灭的世间法,只能称之为劝善,不能体会因性本空。
而我在取经之前,的确未能做到如此大彻大悟。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就拿你信仰的基督教来说吧,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只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
正是这种宽容,渡人渡己,让我这样去追随它。
马礼逊:那你的意思就是说佛教比基督教优越了?玄奘:所言差矣,我佛讲求平等性,众生平等,没有任何阶层之分,也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万物与我并生”是我佛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
近代西药入华史

枪炮与病菌鸦片战争爆发之前,一些西医便以葡萄牙人攫取的中国澳门为基地,开设诊所,售卖西药,施行手术,并通过招收中国学徒的方式,向中国内地传播西方医学。
这些西医之中有不少服务于臭名昭著的东印度公司,自然不免也会干些贩卖鸦片的勾当。
在这些西医之中,有一位名叫马礼逊,他也是来到中华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其于1820年在澳门开设一家诊所,合伙人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医生李文斯敦,并为诊所配套开设了一间药房。
这便是如今一著名品牌“屈臣氏”的直系先祖。
在这个很有些年头的老店背后,则隐有一段西药入华的跌宕起伏的故事。
这个药房大约存在了五年时间,因为马礼逊回国和李文斯敦亡故而关闭,直到两年后另一东印度医生郭雷枢来华,才得以恢复。
当时广州为清朝指定的唯一合法外贸口岸,每年5月到10月容许一定量的外国人前来进行贸易,指定外贸机构即是十三行(十三行,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
西医如郭雷枢也会随商人前来,偶尔也给十三行的富商们看看病,久而久之,积累了些好感,得到了富商们的支持。
郭雷枢遂在1828年将诊所开到了广州,药房也随之有了第一个内地分店,按照当地习俗,号为广州大药房。
有史料称郭雷枢还在广州建了一座小型汽水工厂,成为后来畅销的屈臣氏苏打水之肇始。
值得一提的是,同年,中华凉茶始祖王泽邦也在广州创立王老吉品牌。
虽然颇有进展,但受制于清朝的外贸规矩,这些药房诊所都局限于澳门、广州,而且在广州限制尤其大,必须打着只给外国人服务的幌子。
洋枪洋炮打过来后就不一样了。
鸦片战争之后,中华国门大开,大量西方传教士涌入,西方医学也随之而上。
各地的教堂拔地而起,往往不远处就是教会医院,西药也开始为更多的中国人所知。
奇怪的是,屈臣氏的先祖不趁此机会,北上内地拓展市场,却转而南下去了香港,时间是1841年。
原来自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后,大批军队、商人、冒险家、传教士涌入,造成人口爆炸的同时,更带来许多新型病菌,再加上香港气候炎热潮湿,卫生状况十分糟糕。
马礼逊在华失败的传教

马礼逊在华失败的传教——《马礼逊回忆录》读书笔记【摘要】:马礼逊作为第一个踏足中国大陆的西方新教传教士,他的工作具有开创性意义,同时也对后来来华的传教士具有示范性的作用。
但是,我觉得马礼逊在华的传教是失败的。
在当时的的历史背景下,他与殖民扩张势力合流,偏离了他传教的初衷,成为了殖民势力的帮凶。
【关键词】:马礼逊传教工作东印度公司殖民扩张【正文】:一、历史背景从利玛窦开始西方传教士的身影就开始频繁出现在中国。
后来由于传教士们意图禁止中国人祭孔敬祖,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政府实行了禁教政策,禁止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
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只能局限于广州、澳门,甚至更小的区域。
马礼逊来到中国时,在位的皇帝是嘉庆。
嘉庆沿袭了一直以来的禁教政策。
“嘉庆即位后,也继承乾隆朝的禁教政策,尤其在白莲教大起义之后,对天主教采取更为严厉的态度,一再发布上谕,禁止西洋人刻书传教,禁旗人习天主教,并严令广东督抚,饬知地方官在澳门严查西洋人。
”【1】当马礼逊经过努力地学习,带着坚定的信念踏上去往中国的路时,他一定没想到到中国传教会如此艰难。
“他深信,他被安排去中国,是上帝给他祷告的回音,因他一直向上帝求告能派他到困难最大的地区去,在那里的百姓中传播基督的福音。
”【2】二、在华传教经历马礼逊于1807年1月31日从英国出发,直到9月7日才抵达广州。
在他去广州之前,他在澳门上岸作暂停留。
马礼逊在澳门首先拜会了东印度公司,但东印度公司并不欢迎他的来到。
公司职员向他声明公司严格禁止非贸易英国人居留在澳门和广州。
好在马礼逊在途径纽约时,经美国教会友人协助,得到了美国国务卿麦迪逊致广州总领事卡林顿的信函,要求卡林顿尽其所能地给予帮助。
因此,马礼逊起初在广州得以栖身隐居在美国人的商行,他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是英国人,而说自己是美国人。
在中国进行传教工作时,不单中国官府盘查甚紧,一般民众也避之不及。
这使他不得不终日隐居于狭小的寓所内,甚至影响到身体健康。
中国近代教育机构的先驱_玛礼逊教育协会_王金涛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第14卷 总第66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No.6 2012(Vol.14 Sum No.66)中国近代教育机构的先驱—玛礼逊教育协会*● 王金涛(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摘 要:玛礼逊教育协会是中国早期教会创办团体之一,是近代较为著名的玛礼逊学校的前身,为外国在华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它成立的具体章程及补充条款,在了解玛礼逊教育协会的基础上,再现了早期社会外国在华教育的历史。
关键词:玛礼逊教育协会;近代;英语教学DOI:10.3969/j.issn.1009-4458.2012.06.132中图分类号:K2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340-02一、引言 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中西方交往的日益扩大,西方社会为了更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了解,配合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入侵,早期在广州的华侨曾联合发起组织一些团体,玛礼逊教育协会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个是玛礼逊教育协会成立的客观原因,也就是说玛礼逊教育协会从一开始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人们的见识,而是要通过他来更好地为奴役中国而服务的,但是就是这样也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以历史总是以一种开玩笑的方式促进时代的进步。
从某种角度上讲,近代以来,开办基督教教会学校,传播基督教教义,是西方传教士们十分热衷而且或者是说主要的一项文化事业,西方一位有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一位优秀的传教士可以抵得上一支军队,文化侵略是资本主义侵略的急先锋,而所有传教士最初进入我天朝上国,都把办学校作为渗透基督教文化和培养同化当地人作为一种极其重要形式。
玛礼逊学校也是这样用运而生,并以玛礼逊教学协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立起来了,随着西方在华各项事业的发展,对西学人才需求增加,也刺激了教会学校的发展,玛礼逊教育协会便是其中一个较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语文科
数学科
英语科
政治科
物理科
化学科
地理科
历史科
生物科
中考备战
高考备战
高考试题
中考试题
教学论文
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论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事迹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英国人,普遍认为他是新教传教士来华第一人。在华传教期间,他译书办报、开办学校等活动,为新教传教事业做出了新的尝试和努力。正如有学者指出:马礼逊之来华,对中国学术之传播实有创导之功。①P330在华期间,他还参与政治活动,完成了从传教士到副领事的转变。一、马礼逊来华的背景马礼逊1782年1月5日出生于大不列颠岛北部小镇莫佩斯的一个贫雇农家庭。对宗教感兴趣的他,先后到伦敦霍克斯顿神学校和高斯坡神学院学习神学,1807年神学院毕业后被教会封为牧师。当时正值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移到大西洋沿岸,处于大西洋沿岸优越位置的英国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特别是18世纪后半期,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同时,英国也强化了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优越的观念,认为基督教文化优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此影响下,英国新教的海外传教事业也由此应运而生了。为到中国进行传教工作,马礼逊对以下方面的知识进行补充:地理、历史、医学、自然科学、语言、算术和讲道。这些知识给马礼逊中国传教带来了帮助,马礼逊来华传教经历了一点小波折。开始,他本打算通过东印度公司订购中国的船票,但遭到拒绝。后来在伦敦教会的周旋下,马礼逊到美国寻求帮助。“我带了许多封介绍信,到纽约去会见几位先生,请他们帮助我到广州后可以上岸。”②P4在美国政府和美国基督教界的支持、帮助下,马礼逊于1807年9月8日到达中国广州,是新教传教士抵达中国第一人,标志着新教在中国传教的开始。二、马礼逊传教途径马礼逊入华时,清政府正实行严厉的“禁教”政策。为此,他隐瞒了传教士的身份,以美国商人的身份居住在广州。直到1809年,马礼逊与东印度公司一位高级职员摩顿的女儿玛丽结婚之后,才以东印度公司翻译的合法身份活动。与此同时做翻译的薪酬也解决了他在华的经费问题。当初伦敦传教会派马礼逊到中国,并不奢望他能传教,而是期望他能学好中文,并把《圣经》翻译成中文。③P3但当马礼逊在中国安定之后,为顺利展开传教活动,马礼逊开始着手翻译《圣经》。自1808年至1813年,马礼逊经过五年的努力完成了对《新约全书》的翻译。1814年到1819年,马礼逊又与另一位伦敦会传教士米怜合作翻译“旧约”,取名《神天圣书》。通过多方资助,他将翻译完成的《圣经》出版发行,通过这些印发的中文版《圣经》和其他宗教小册子宣传基督教。除散发宗教宣传小册子外,马礼逊还开创了传教士办报纸的先例。1815年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来辅助传教,开创了新教传教士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先河,从此中国的报刊逐渐增多。据统计,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创办过近200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④P68为方便来华新教传教士学习好中文,马礼逊从1808年开始积累编纂了《华英字典》。他在第三部的序言中提到:“为收集这部字典的词汇,我花费了13年时光。”⑤另外,为培养一批传教士到中国去传教,马礼逊在华人居多的马六甲开办英华书院教授中文。1820年马六甲英华书院正式开学。马礼逊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为了在华传教,他刻苦学习中文。语言的优势使他获得东印度公司翻译的职位,同时也使他介入和参与了中英政治活动。在东印度公司任职期间,他作为公司的主要译员,曾多次代表公司与中国方面进行交涉。领事裁判权就是有马礼逊首次提出来的。⑥P11 1816年英国政府派遣阿美士德为使臣前来中国。马礼逊被任命为该使团的中文翻译,竭力协助其工作,准备中英谈判事宜。尽管后来谈判未果,马礼逊还是帮助阿美士德收集了许多中国的情报。经过多年的努力,1834年7月16日英国政府马礼逊为商务监的秘书和翻译,年俸一千三百英镑,可以穿上副领事的官服,缀上皇家的领扣。马礼逊激动地接受了聘用。他当天就给妻子写信说:“律劳卑宣布这项任命后问我是否愿意接受,我立即告诉他说,我愿意......请你为我祈祷,使我在必须负担的新岗位上,忠于赐福给我的救主。这队于一个传教士来说是颇不寻常的,穿上一身副领事的制服,而不是传教士的道袍!”⑦P524马礼逊开始积极地工作,冒着酷暑奔走于澳门和广州之间,由于过度兴奋和拼命工作,7月30日发高烧病倒,8月1日夜间突然去世。马礼逊是来华新教传教士第一人,开创了自己新的传教方式,为后来的新教传教士提供了先例。在传教过程中,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但在参与政治活动中,又是从维护母国的利益出发,具有殖民的性质。参考文献: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Ride Lindsay, Robert Morrison. The Scholar and the Man.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1957.王洪祥,主编.中国新闻史(古近代部分).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华英字典》序言.Macao,1822年。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Mrs. Eliza A. Morrison compiled: 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rs of Robert Morrison.第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