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事迹略述
“西学东渐”的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汉教1802班何晓彤20180702328问:简述西学东渐各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这些作品对中国乃至汉字文化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西学东渐,在中国近代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述其崖略,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
(1)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使基督教经典得以完整地介绍到中国。
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懂英文的传教士就可以根据这部字典来学习中文或从事翻译工作。
(2)徐光启、利玛窦:1607年翻译《几何原本》。
它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总结了平面几何五大公设,被广泛地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把数学发展史传入中国(3)汤若望:明末清初,《时宪历》,使中国的历法更为准确。
(4)徐光启、熊三拔:《泰西水法》,传播西方水利科学。
(5)林则徐:翻译《四洲志》。
书中简要叙述了世界四大洲(亚洲、欧洲、非洲、美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世界地理志书。
(6)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使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中体西用,办军事、民用企业,维护清朝统治。
二.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
(1)严复:《原强》国民财富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劳动力的技术、技巧和判断力,二是劳动力和总人口的比例,在这两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翻译《天演论》,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中进化演进的。
联系甲午战争后国家危亡的状况,向国人发出了与天争胜、图强保种的呐喊,指出再不变法将循优胜劣败之公例而亡国亡种!(2)梁启超:《变法通议》、《西学书目表》等(3)康有为:《新学伪经考》,把封建主义者历来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某些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文献。
马礼逊并非新教来华第一人

马礼逊并非新教来华第一人教会和不少学者都认为英国伦敦会宣教士马礼逊为新教最早来华传教的宣教士,2007年华人教会还举办隆重的大会纪念马礼逊来华宣教200周年。
然而,新教教会早在明末就进入中国,当年荷兰归正会宣教士已将福音带到美丽的宝岛台湾。
新教首位来华宣教士为荷兰人干治士。
乔治.干治士(Georgius Candidius, 1597-1647),生于德国巴拉丁,母亲是苏格兰人。
为躲避三十年战争的战火,他们全家移居当时归正会的基地荷兰。
干治士先入莱顿大学学习,后升入归正会神学院深造,毕业后在阿姆斯特丹被按立为牧师。
此时,单卡慈牧师号召神职人员前往远东地区为荷兰殖民者提供服务。
干治士遂放弃在荷兰的事工,与单卡慈前往荷属东印度(今印尼)。
干治士被派往摩鹿加群岛,在当地教会担任牧师。
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将台湾作为其殖民地。
于是,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遣干治士到台湾为殖民者服侍。
1627年,干治士抵达台湾,成为首位进入中国的新教传教士。
和殖民者贪婪本性不同,作为基督使徒的干治士一到台湾,就关注起了当地人的灵魂得救问题。
他不满足于牧养殖民者,而是到新港社,为台湾原住民宣教做准备。
他潜心学习当地语言,深入了解民俗风情,并于1629年完成《台湾纪略》一书。
为了宣教需要,干治士还用拉丁字母为当地人创造了土著文字,使原住民首次有了自己文字。
做好充分准备后,干治士开始向原住民宣教。
他深入各村社,披荆斩棘,艰苦可想而知,辛勤工作一年半后,大约有一百二十名原住民接受了主耶稣,只是对于真理认识尚浅,未曾受洗。
1629年,荷兰宣教士尤纽斯(Robert Junius)来台,协助干治士,二人同心,同工,同劳,福音事工发展迅速,信徒不断增加,台湾也成为归正会在亚洲重要的宣教地区。
归正会强调唯独《圣经》,视《圣经》为信仰最高权威。
为了让当地信徒能读《圣经》,干治士和尤纽斯遂将《圣经》翻译成当地语言。
干治士翻译了完成马太福音和约翰福音,尤纽斯则将教理问答译成土著文字。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同步练习材料题:3.2 新文化运动 含答案

材料题:二新文化运动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823年,第一个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在其出版的首部中文英语语法书--《英国文语凡例传》里,就已将汉语中没有字与“She"相对应的困境凸显出来。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材料二中国第三人称代名词没有性的分别,狠(同“很")觉不便.(刘)半农想造一个“她"字,和“他”字并用,这原是极好.-—周作人《改革》(《新青年》1918年)材料三本刊对于女性第三称的代名词,用“伊"字,而拒绝用“她”字,因为女性第三身用“她",男性第三身用“他",对象第三身用“牠”,以“人”旁、“女”旁、“牛”旁相比衬,男性是“人”,女性是“女",对象是“牛”,岂非是含着点女性非“人"的意思吗?——《本刊拒用“她"字启示》(《妇女共鸣》1935年)材料四五四以后,“他"、“她”、“牠"三字体现了中国文字在文法上更进一步接近严密的努力。
而且人旁、女旁原没有什么重男轻女的意思,“她”字的造出,也谈不上“有辱女性”.-—《拒用“她"字》(《读书生活》1935年)(1)“她”字最迟发明于哪一年?是谁发明的?为什么要发明这个字?(2)民国时期,人们对“她”字的使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双方的观点是什么?(3)“她”字从无到有再到普遍使用,可以折射出近代中国哪些方面的变化?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一,空谈好听的“主义”,是极容易的事,是阿猫阿狗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都能做的事。
第二,空谈外来进口的“主义",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一切主义都是某时某地的有心人对于那时那地的社会需要的救济方法,我们不去实地研究我们现在的社会需要,单会高谈某某主义……如何能有用呢?——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二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从人力车夫的生计问题,到大总统的权限问题;从卖淫问题到卖官卖国问题;从女子解放问题到男子解放问题……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的紧急问题?—-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材料三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经济问题一旦解决,什么政治问题、法律问题、家庭制度问题……都可以解决……——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请回答:(l)依据材料一归纳胡适的观点是什么?(不要摘抄原文)(2)材料二反映的问题在中国是否存在?是否应该解决?胡适和李大钊在材料中各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法?(3)依据材料三指出李大钊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4)仗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解析“她"字在中国的境遇,既说明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折射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曲折和艰难。
《中国宣教简史-1807-1990》

中国宣教简史〈1807-1990〉基督教自清朝嘉庆十二年〈西元1807年〉由伦敦会马礼逊牧师〈Rev. Robert Morrison〉传入广州之后,正式开启基督教向中国宣教之门,迄今已有一百八十余年的历史。
就宣教史的角度,其间的发展、转折过程,可以分成几个时期约略说明:一、宣教的拓荒时期〈西元1807-1860〉马礼逊来到广州的嘉庆年间,仍然是清政府实行对外关闭自守政策的时候,所以对马礼逊的来华宣教,在态度上是十分不友善的,从而对马礼逊之来广州,也给与诸多限制与拦阻,象只得居住於广州城外的商馆、一个月中只有三天可以入城、一年又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可以因贸易的关系来到广州城外的商馆;种种的限制,迫使马礼逊只得往澳门来。
然而葡萄牙管理的澳门,也因此地早属天主教的势力范围,对基督教宣教士也有诸多有形与无形的限制;使得马礼逊以及稍后来到中国传教的宣教士,只得退到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地区,一切都需从长计议。
在此展开了翻译与印刷中文圣经、编写福音小册、培训华侨传道等事工,等待时期的转变。
所以拓荒时期宣教工作是极其坚苦的,非百折不挠的毅力与无比的信心不可。
清道光廿二年〈西元1842年〉中英鸦片战争结束,签订了南京条约,随后中美与中法之间也分别签订了条约,在条约中香港割让与英国、开五口商埠——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给西方这些缔约国,使得宣教工作得以进一步发展。
西方的宣教士遂在香港与五个中国通商口岸展开宣教工作。
这些工作当然是由宣教士本人来承担的,所以每个宣教士都得学习中国的语言与文字,否则无法把福音宣扬给中国人。
有些宣教士也培训中国宣教士,经过短期的训练就派遣他们在五大商埠与附近的乡镇宣教,透过派发福音小册的方式来进行,只是果效不彰。
问题的症结在于这批经过短期培训的中国宣教士,在素质上颇有问题,许多人是受生活所迫而前来加入此行列的,而短期的培训也总嫌粗糙,以致久久看不出什么果效;好在设立医院以医疗宣教的方式、办学校以教育方式的宣教,颇有成效,才使本期宣教运动的成绩不致全军覆没。
新疆东山公墓墓碑上的两位宣教士

新疆东山公墓墓碑上的两位宣教士第一篇:新疆东山公墓墓碑上的两位宣教士新疆东山公墓墓碑上的两位宣教士以下是搜集到的关于墓碑上的两位宣教士的信息:1.根据在新疆搜集的资料与本文相印证,墓碑上的“马洪特牧师”与本文中的“马之华(Percy Cunningham Mather)宣教士”就是同一个人;本文中提到的“斐路加医生”就是另一个墓碑上的“费西尔巴凯大夫”。
2.本文中提到的另一位关键人物“胡进洁牧师(Rev.George W.Hunter)”,在Otto Frederick Schoerner的个人资料中曾经出现过。
(原文节录:The same year, he and five other young male missionaries set off with Rev.George Hunter to assist Hunter with his work in Sinkiang Province.)3.以上三位与Otto Frederick Schoerner曾经在新疆同工,并且同属中国内地会。
4.根据墓碑记录:马洪特牧师,逝于一九三三年八月三十日,享年五十岁。
(病逝的具体时间与下文中时间略有出入。
)费西尔巴凯大夫,一九零三年八月九日出生于英国哥拉斯哥,逝于一九三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年三十三岁。
-----------------------------献身回疆的马之华(Percy Cunningham Mather)宣教士黄锡培1933年5月24日马之华宣教士在中国新疆省染上伤寒(肠热病)病逝,享年五十岁。
最伤心的要算六十多岁的胡进洁牧师(Rev.George W.Hunter)。
六月初,他写报告回总部说:“想到这么大的损失,真有说不出的惆怅!我们的弟兄(马之华宣教士)不仅精通各族语言,又为新疆各族所敬爱。
”马之华生于1882年12月9日。
1903年归主,1908年加入内地会,到格拉斯哥(Glasgow)之圣经学院接受神学教育两年。
马礼逊在华失败的传教

马礼逊在华失败的传教——《马礼逊回忆录》读书笔记【摘要】:马礼逊作为第一个踏足中国大陆的西方新教传教士,他的工作具有开创性意义,同时也对后来来华的传教士具有示范性的作用。
但是,我觉得马礼逊在华的传教是失败的。
在当时的的历史背景下,他与殖民扩张势力合流,偏离了他传教的初衷,成为了殖民势力的帮凶。
【关键词】:马礼逊传教工作东印度公司殖民扩张【正文】:一、历史背景从利玛窦开始西方传教士的身影就开始频繁出现在中国。
后来由于传教士们意图禁止中国人祭孔敬祖,从康熙皇帝开始,清政府实行了禁教政策,禁止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
传教士的活动范围只能局限于广州、澳门,甚至更小的区域。
马礼逊来到中国时,在位的皇帝是嘉庆。
嘉庆沿袭了一直以来的禁教政策。
“嘉庆即位后,也继承乾隆朝的禁教政策,尤其在白莲教大起义之后,对天主教采取更为严厉的态度,一再发布上谕,禁止西洋人刻书传教,禁旗人习天主教,并严令广东督抚,饬知地方官在澳门严查西洋人。
”【1】当马礼逊经过努力地学习,带着坚定的信念踏上去往中国的路时,他一定没想到到中国传教会如此艰难。
“他深信,他被安排去中国,是上帝给他祷告的回音,因他一直向上帝求告能派他到困难最大的地区去,在那里的百姓中传播基督的福音。
”【2】二、在华传教经历马礼逊于1807年1月31日从英国出发,直到9月7日才抵达广州。
在他去广州之前,他在澳门上岸作暂停留。
马礼逊在澳门首先拜会了东印度公司,但东印度公司并不欢迎他的来到。
公司职员向他声明公司严格禁止非贸易英国人居留在澳门和广州。
好在马礼逊在途径纽约时,经美国教会友人协助,得到了美国国务卿麦迪逊致广州总领事卡林顿的信函,要求卡林顿尽其所能地给予帮助。
因此,马礼逊起初在广州得以栖身隐居在美国人的商行,他甚至不敢承认自己是英国人,而说自己是美国人。
在中国进行传教工作时,不单中国官府盘查甚紧,一般民众也避之不及。
这使他不得不终日隐居于狭小的寓所内,甚至影响到身体健康。
马礼逊《华英字典》编纂及启示

Morrison’s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and Its
Contribution
作者: 杨琳[1]
作者机构: [1]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64-6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4期
主题词: 马礼逊;华英字典;对外汉语教学;汉字
摘要: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是晚清时期第一批来华的英国新教传教士,马氏编纂的《华英字典》是历史上第一部帮助西方人学习汉语的汉英字典,为后来外向型二语习得字典编纂提供了范式。
他是19世纪"东学西渐"的代表,促使中西文化交流的层次更深、影响更远。
基于其巨著《华英字典》的编纂,阐述其对汉语语言学习规律的思考,挖掘其有价值的内容,以期对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有所贡献。
外国传教士和中国近代报刊

1999年3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1999第20卷第1期(总第79期)Jo urnal of Dalia n U niver sity o f T echnolog y(Social Sciences)Vol.20,No.1(Serial No.79)外国传教士和中国近代报刊贾红棉(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 中国近代报刊是由外国传教士首先创办起来的。
他们来华的实质是他们武力入侵的前奏。
随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对华入侵的加强,外报在中国出版逐渐增多,而且由沿海扩展到内地。
他们曾一度几乎垄断了中国新闻出版业。
受西学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此时也纷纷办刊,宣传改革主张、寻求救中国的道路。
但是,在当时西方列强武力入侵中国,中国封建势力仍然强大的情况下,中国近代报刊虽然出现了,但它必定要走一条曲折而艰辛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报刊 西方 传教士一、历史背景18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有了迅速的发展,促使他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和荷兰等掀起了争夺殖民地的热潮。
他们以武力在全球争夺土地、争夺市场。
而刚刚经历了工业革命的英国更是野心勃勃,在这场争夺战中很快压倒了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把势力伸向全球,并着重对准亚洲。
到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它先后侵占了印度、缅甸及马来西亚地区,而地大物博的中国更让它垂涎三尺。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仍然停留在封建社会阶段,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主要以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
清政府对内实行严厉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奉行“庶人不议”、“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
中国百姓按着古老的方式生活着,信息闭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滞缓;清政府只知有大清帝国,一味地夜郎自大,对外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因此,英国及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外扩张的道路上,在中国遇到了巨大的障碍,被清政府毫不留情地拒之门外。
英国曾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扩大中英贸易,均遭拒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马礼逊事迹略述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英国人,普遍认为他是新教传教士来华第一人。
在华传教期间,他译书办报、开办学校等活动,为新教传教事业做出了新的尝试和努力。
正如有学者指出:马礼逊之来华,对中国学术之传播实有创导之功。
①P330在华期间,他还参与政治活动,完成了从传教士到副领事的转变。
一、马礼逊来华的背景
马礼逊1782年1月5日出生于大不列颠岛北部小镇莫佩斯的一个贫雇农家庭。
对宗教感兴趣的他,先后到伦敦霍克斯顿神学校和高斯坡神学院学习神学,1807年神学院毕业后被教会封为牧师。
当时正值地理大发现后,欧洲的贸易中心从地中海移到大西洋沿岸,处
于大西洋沿岸优越位置的英国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
特别是18世纪后半期,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同时,英国也强化了以基督教为中心的西方文化优越的观念,认为基
督教文化优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此影响下,英国新教的海外传教事业也由此应运而生了。
为到中国进行传教工作,马礼逊对以下方面的知识进行补充:地理、历史、医学、自然科学、语言、算术和讲道。
这些知识给马礼逊中国传教带来了帮助, 马礼逊来华传教经历了一点小波折。
开始,他本打算通过东印度公司订购中国的船票,但遭到拒绝。
后来在伦敦教会的周旋下,马礼逊到美国寻求帮助。
“我带了许多封介绍信,到纽约去会见几位先生,请他们帮助我到广州后可以上岸。
”②P4在美国政府和美国基督教界的支持、帮助下,马礼逊于1807年9月8日到达中国广州,是新教传教士抵达中国第一人,标志着新教在中国传教的开始。
二、马礼逊传教途径
马礼逊入华时,清政府正实行严厉的“禁教”政策。
为此,他隐瞒了传教士的身份,以美国商人的身份居住在广州。
直到1809年,马礼逊与东印度公司一位高级职员摩顿的女儿玛丽结婚之后,才以东印度公司翻译的合法身份活动。
与此同时做翻译的薪酬也解决了他在华的经费问题。
当初伦敦传教会派马礼逊到中国,并不奢望他能传教,而是期望他能学
好中文,并把《圣经》翻译成中文。
③P3但当马礼逊在中国安定之后,为顺利展
开传教活动,马礼逊开始着手翻译《圣经》。
自1808年至1813年,马礼逊经过五年的努力完成了对《新约全书》的翻译。
1814年到1819年,马礼逊又与另一位
伦敦会传教士米怜合作翻译“旧约”,取名《神天圣书》。
通过多方资助,他将翻译完成的《圣经》出版发行,通过这些印发的中文版《圣经》和其他宗教小册子宣传基督教。
除散发宗教宣传小册子外,马礼逊还开创了传教士办报纸的先例。
1815年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来辅助传教,开创了新教传教士在中国近代报刊的先河,从此中国的报刊逐渐增多。
据统计,
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创办过近200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
④P68
为方便来华新教传教士学习好中文,马礼逊从1808年开始积累编纂了《华英字典》。
他在第三部的序言中提到:“为收集这部字典的词汇,我花费了13年时光。
”⑤另外,为培养一批传教士到中国去传教,马礼逊在华人居多的马六甲开办英华书院教授中文。
1820年马六甲英华书院正式开学。
马礼逊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
为了在华传教,他刻苦学习中文。
语言的优势使他获得东印度公司翻译的职位,同时也使他介入和参与了中英政治活动。
在东印度公司任职期间,他作为公司的主要译员,曾多次代表公司与中国方面进
行交涉。
领事裁判权就是有马礼逊首次提出来的。
⑥P11
1816年英国政府派遣阿美士德为使臣前来中国。
马礼逊被任命为该使
团的中文翻译,竭力协助其工作,准备中英谈判事宜。
尽管后来谈判未果,马礼逊还是帮助阿美士德收集了许多中国的情报。
经过多年的努力,1834年7月16日
英国政府马礼逊为商务监的秘书和翻译,年俸一千三百英镑,可以穿上副领事的
官服,缀上皇家的领扣。
马礼逊激动地接受了聘用。
他当天就给妻子写信说:“律劳卑宣布这项任命后问我是否愿意接受,我立即告诉他说,我愿意......请你为
我祈祷,使我在必须负担的新岗位上,忠于赐福给我的救主。
这队于一个传教士来说是颇不寻常的,穿上一身副领事的制服,而不是传教士的道袍!”⑦P524马礼
逊开始积极地工作,冒着酷暑奔走于澳门和广州之间,由于过度兴奋和拼命工
作,7月30日发高烧病倒,8月1日夜间突然去世。
马礼逊是来华新教传教士第一人,开创了自己新的传教方式,为后来的
新教传教士提供了先例。
在传教过程中,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但在参与政治活动中,又是从维护母国的利益出发,具有殖民的性质。
参考文献:
李志刚.基督教早期在华传教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Ride Lindsay, Robert Morrison. The Scholar and the
Man[M].HongKong University Press,1957.
王洪祥,主编.中国新闻史(古近代部分)[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
《华英字典》序言.Macao,1822年。
顾长声.从马礼逊到司徒雷登[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Mrs. Eliza A. Morrison piled: Memoirs of the Life and Labors of Robert Morrison.第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