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来华传教士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
从知识传教到大众化——近代在华中文外报的历史演变

32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近代在华中文外报大众化研究”,课题编号:XW1310从知识传教到大众化——近代在华中文外报的历史演变胡浩宇(南昌航空大学,江西 南昌 330063)摘 要:19世纪初以来,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体的大批外国人进入中国沿海和腹地,为了方便传教,他们在中国各地创办报刊,在传播教义的同时,也夹杂着一些西方科技、社会科学知识。
随着对中国社会认识的加深和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传教士及部分无宗教背景的西方人在办报理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报刊的宗教色彩逐渐消失,新闻性和知识性大大增强,成为真正的大众化报刊。
关键词:在华中文外报;知识传教;大众化;科普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4-0032-02在华中文外报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些报刊起步早、数量多、影响大。
据汤因在1949年的手稿《中文基教期刊》中的统计,从1815年到1948年,单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就有878种,如果再加上天主教和没有教会背景的在华外国人所办的报刊,近代在华外报肯定超过1000种。
这些报刊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脉络联系在一起,对近代中国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知识传教原则的确立及报刊内容1807年9月8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到达广州,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开启了在中国传教的历史,揭开了近代西学东渐的序幕。
以他为代表的一批传教士,采用办报刊、出版书籍的方式,力图使基督教能在中国传播开来。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5个通商口岸,并允许西方传教士在口岸内传教。
传教士们开始涌入中国,传教的重点迁至各沿海城市,一些教会机构和出版机构也相继成立,通过编译书籍、出版报刊等活动来传教,这些报刊、书籍除了大量的宗教内容以外,还介绍了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知识,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纵观这一时期,影响力较大的报刊有《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六合丛谈》和《遐迩贯珍》等。
近代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及其影响

近代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及其影响赵玉岗【摘要】摘要: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殖民势力为打开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以传教士办报为武器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传教士办报成了当时中文报刊的一大特色。
这些报刊,主观上为殖民者的侵略而服务,但是在客观上也传播了西方的科技和人文知识,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其相对成熟的办报理念,为后来国人办报所借鉴。
【期刊名称】运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外国传教士;办报;影响一、近代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的背景19世纪时期的中国,与外部世界很少接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全国占据统治地位。
同时,清政府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实行断绝对外交通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而在同一时期,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相继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对海外市场的迫切需求促使他们走上了对外殖民的道路。
如何完全打破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抢占中国市场,是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
伴随着武力侵略,资本主义国家认识到进行文化渗透,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控制远远大于枪炮的力量。
由此,大量西方传教士开始涌入中国,其目的除了传播“基督精神”、“西方文明”外,还肩负着特殊使命,怀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与各国列强的侵略相策应。
[1]在这样的背景下,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拉开了帷幕。
二、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的情况(一)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活动19世纪初,清政府禁止传教士在中国本土传教,并且规定外国人不得在中国长期居住,因而外国传教士无法在中国境内进行公开的传教活动,所以传教士最早创办的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出现在距离中国大陆相对接近,华人数量比较多的马六甲。
19世纪30年代以后,形势发生了变化。
受鸦片走私的影响,大量外国人聚居在广州,外国传教士为了能在中国本土创办报纸,向清政府大肆行贿,从而使诸多政策法令成了一纸空文。
在此情况下,中国本土上出现了最早的近代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报》,1868年创 刊,1874年9月5日 出至301期起更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921.1.1 902:10:5402:1 0:54Jan uary 19, 2021
•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9日 上午2 时10分2 1.1.192 1.1.19
•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9日 星期二 上2 时10分5 4秒02:10:5421 .1.19
1827年由鸦片商马地臣创办,商业性报纸。 是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 中文刊物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英文 报刊重在传递情报和信息
• 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 人通力合作办报
• 担当主力的是传教士,扮演多种角色 •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
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 活动
试论19世纪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

试论19世纪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
沈继成
【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41)006
【摘要】中国近代报刊业,肇始于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最先来华办报办刊的外国人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鸦片战争之前,少数传教士在南洋及广州等地办了几份中文刊物,这是中国近代报刊的萌芽;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大批传教士涉足报刊业,所办刊物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在华传教士的报刊活动,直接将近代新闻纸这个舶来品移植到中国,对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总页数】9页(P78-86)
【作者】沈继成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9
【相关文献】
1.马礼逊的《英华字典》编纂与19世纪初在华新教传教士的文化活动 [J], 付晓;刘建辉
2.19世纪传教士在华的翻译出版活动及其影响 [J], 张啸
3.19世纪西方在华传教士眼中的新旧印刷方式—以传教士英文著述为中心 [J], 郭毅
4.19世纪西方在华传教士眼中的新旧印刷方式——以传教士英文著述为中心 [J],
郭毅
5.外国传教士在华报刊活动的历史分期 [J], 王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侵略的工具文化交流的媒介_论近代在华基督教传教士报刊的文化意义

文化侵略的工具文化交流的媒介 论近代在华基督教传教士报刊的文化意义程 丽 红十九世纪,活跃于中国报坛的基督教传教士所办报刊,无疑是西方列强文化侵略的工具,但它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和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近代报业文化的引入十九世纪初期,当表露了西方近代报业文明的传教士报刊最早出现于东方之际,清帝国统治下的中国报业,仍然是封建官报的天下。
自封建官报之后,又产生了民办的小报和!京报∀。
小报的出现,虽然突破了官方新闻传播的垄断和封锁,揭开了中国民间办报历史的第一页,但是作为非法报纸,面对无休止的封建限禁,终难实现自身的完善。
而对社会公开发行的!京报∀,尽管代表着古代报纸的最高水平,却也由于受政府严格控制,根本没有自由发布消息和言论的权利,实际上沦为官报的翻版,与官报一起服务于封建政权。
因而,无论是官报,还是小报和!京报∀,始终都没有超出封建文化的范畴,与近代报刊有着质的区别。
西方列强对东方世界的军事、文化侵略,在破坏了中国旧有社会形态的同时,也打断了中国报业自然进化的进程,使之迅速发生跃进和质变,提前近代化了。
传教士报刊对于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文化意义,不仅表现在它把近代报刊的基本业务模式带到了中国,从而推动了中国报刊技术和业务的改进,更重要的在于,西方先进的报业观念也由此传入,对固有的封建报业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
1 #出版自由∃%观念的引入与风范的树立#出版自由∃是西方资产阶级处于上升时期,为反对封建统治而提出的一个伟大的口号。
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它冲破了中世纪封建专制政权强加于人民的思想桎梏,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丰富了人类的文化思想宝库。
最早将这一观念引介给中国人的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年由传教士郭士立创办)。
该刊第五期发表的!新闻纸略论∀一文,对#出版自由∃作了简单的介绍。
由于受传播的社会条件及读者接受状况所限,这一推动近代西方世界自由主义狂潮的时代强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却没有引起反响。
试论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收 稿 日期 :0 5 2 0 20 —1— 7 作者 简 介 : 陈超 (94 16 一 )女 , 建福 州人 , 建教 育 学 院政 史 系副教 授 , 建 师 范 大学社 会 历 史 学院历 史 学・ 0 级 博 士研 究 生 , 福 福 福 2 4 0
13 0
。
维普资讯
于 12 年创办 的《 83 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 、 士纪德于 12 年创办的《 88 天下新闻》 美国传教士裨 、 治文 于 13 82年创办 的《 中国丛报》普鲁士传教士郭 、 士立 于 13 8 3年创办 的《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英 国 、 传教士麦都思于 13 年创办的《 88 各国消息》 等。 这一 时期传 教士 办报活 动具 有 以下几个 的特 点 :、 报 刊 创 办 地 看 , 1从 由于 鸦 片 战 争 前 , 政 府 实 清 行 闭关 锁 国政 策 和禁 教 政 策 ,外 国传 教 士无法 在 中 国内地立足 ,故办报活动仅限于南洋一带的华侨聚 居区和广州 、 门等 中国南部沿海地区;、 澳 2从报刊发 行对象和方式看 ,中文报刊的发行对象 主要 以华侨 为主 , 且多为 中下层平 民 , 发行范 围主要在 民间 。 其 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人 中国内地 。少数外 文报刊面向侨居中国的外国商人 、 外交官及传教士 , 发行 方式 以免 费 赠送 为 主 ;、从 报 刊 的宗 旨和 内 容 3 看, 当时大多数 中文报刊是 以宣传基督教为宗 旨, 宗 教色彩浓厚 ,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如《 就宣称该刊“ 以 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 内容也大多是讲解 [,其 2 《 圣经》 和宣传基督教义 。而外文报刊的宗 旨和内容 却 不 同 , 《 国丛 报 》 办 报 宗 旨是 提供 有 关 中 国 如 中 的 及其邻邦的情报 , 内容也大都是有关中国的政治 、 其 经济 、 律 、 事 、 化 、 教 、 理 、 法 军 文 宗 伦 风俗 等 方 面情 况 的调查和研究 ;、 4 从报刊的编辑策略和方法看 , 由于 报 刊发行 主要是面向华人 .为了引起中国人的阅读 兴趣 ,传教士主要采取适应 中国国情及迎合 中国人 ‘ 心理 、 思想 和 习惯 的策 略和 方 法 , 报 刊 的编者 改 用 如 汉 名 , 刊封 面 印有 孔子 的语 录 , 刊 的式 样仿 造 中 报 报 国传 统 的线 装 书 款式 ,报 刊 的 文体 也广 泛 采用 中国 古典小说传统的章回体 。文章更是用儒 家 “ 四书” 、 “ 五经 ” 的言论 来 阐述基 督 教 的教 义等 等 。
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及意义论文

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及意义论文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及其意义摘要:我国近代报刊最早诞生于1815年8月5号,是由英国传教士在马六甲地区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该刊起初最为传教工具进入我国境内,却为日后我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在随后的时间里,我国的报刊业开始了真正地发展,并诞生了中文报刊和外文报刊两个分支。
这两个分支各自发展,并在日后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政府舆论导向和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近代报刊的诞生近代报刊的意义引文:中国的报纸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产生,可是作为报纸,中国古代的报纸似乎多没有起到报纸应有的作用。
其实,真正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报刊所类似的近代报刊是由西方的传教士引入我国的。
其最初只是为传教所需,可是后来却发展成为政府和社会舆论表达的窗口。
我国近代报刊诞生初期还产生了中文报刊与外文报刊两个不同的分支,他们是怎样产生的?又对我国近代报刊的发展甚至是近代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呢?一、中国近代报刊的诞生进展的时候,英国伦敦布道会又派来了一位名叫威廉·米怜的年轻传教士,协助马礼逊从事传教工作。
1814年初受马礼逊委派去南洋群岛华人聚居地散发中文《新约》等传教小册子,受到了当地官绅的礼遇。
经过8个月的考察,米怜重返广州后,向马礼逊建议将出版基地设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
1815年4月17日,米怜带上中国刻工梁发等人离开广州前往马来半岛。
三个月后就初步建成了一个以传教为要务的出版基地。
在此基础上,米怜又办起了一份中文月刊,作为他传教的主要工具。
这份中文月刊,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从此以后,所谓的近代报刊便在中国诞生了。
(二)近代中文报刊在境内的出现1833年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闯进了中国的国门,将外国传教士在中国的板报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1833年8月1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影响

论外国人在华办报的影响在中国新闻史上,第一批近代化报刊是由外国人创办的。
整个19世纪期间,外国人所办报刊在中国报坛上始终占据垄断地位。
从1815年英国人罗伯特.马礼逊和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起,到19世纪末,外国人一共在中国办了近300种报刊,可以说是外国人所办的在华报刊,开创了中国的近代报刊事业。
在我看来,外国人在华办报刊虽然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外国办报的时间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近代化报刊在中国的出现是和外国的入侵同时开始的,最早的用中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和最先在我国用外文出版的近代化报刊,都是外国人首先创办的。
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目的以传教为名,入侵中国宣传。
这一阶段外国人在中国从事报刊活动的主要特点(宗教色彩浓,外文报公开宣传殖民政策,以侵略者态度和语调议论中国各种现象。
清朝,外国人不能在中国活动,故报刊传播范围小,中文报刊出版中心在,外文在、澳门、广州)目的征服中国人心-从宗教宣传到“知识炮弹”。
2尽量做到中国化。
3}出现由宗教性向非宗教性报发展趋势。
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数字已经接近200种。
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外国传教士主办的。
几家主要的由外国传教士出面创办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中西闻见录》、《益闻录》。
教会出版机关广学会的成立。
广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它的主要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的综合性期刊,宗教宣传少。
为帝侵略辩是对中“帮助”,介绍“西学”,鼓吹中国“变法”-《新政策》),它的编辑出版情况和它的社会影响,它的主要编辑撰稿人:林乐知和李提摩太。
对《万国公报》这一类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刊的分析和评价。
(不象以往热衷于“阐发基督教义”,而是大幅度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政,推进不平等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活动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 南京条约 的 1842 年为界限 , 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从 1815 年到 1842 年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第一阶段 , 也是教会报刊在中国的初创时期。 西方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宣传对象的中文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 米怜于 1815 年在马六甲创 办的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 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此后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 澳门和广州等地出 版了 一批中外文报刊 , 这些报刊主要有 :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 于 1823 年创 办的 特 选撮要每 月统记传 、 英国 传教士纪 德于 1828 年创办的 天下新闻 、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 1832 年创 办的 中 国丛报 、 普 鲁士传教 士郭士立 于 1833 年创 办的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 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 1838 年创办的 各国消息 。 鸦片战争前 ,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 禁止外国人 在华传教。因此外国 传教士无法在中 国内地立足 , 其 创办 报刊的活动也被限于南洋一带的华侨聚居区和广州、 澳门等中 国南部沿海地 区。当时传教士所 办报刊大多是中 文报 刊 , 主要以华侨为发行对象 , 多为普通平民 , 发行范围主要是在民间 , 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入中国内地。 只有 少数外文报刊才以侨居中国的外国商人、 外交官及传教士为发行对象 , 目的是让这些来华外国人了解中国国情, 如 中 国丛报 即是。而此时期报刊的发行方式则是以免费赠送为主。 西方传教士来华办 报之初 , 为使其所办报刊能在中国广泛发 行和流传 , 使基督教能为中国人所接受 , 传教士在中 文报刊编辑上采取了一些缓和中国人抵触情绪、 适应中国国情及迎合中国人心理、 思想和习惯的方式和方法。首 先是 以 ! 友善∀ 的面目出现 , 宣传! 中外友好∀ , 鼓吹外国人来华及传教 士创办报刊是为 中国人谋福利 , 如报刊的编者用 化名 ! 博爱者∀ ( 米怜 ) 、 ! 尚德者∀ ( 麦都思 ) 、 ! 爱汉者∀ ( 郭士立) 等署名封面 , 像 ! 中外雍睦∀ 、 ! 百姓一家∀ 、 ! 四海之内皆兄 弟∀ 等词句常见于当时的中文报刊 ; 再者是用基督教附会儒学 , 或 用儒学来论证基 督教 , 以儒学为 招牌来宣传基 督教。为 此 , 报刊的封面上常印有孔子的语录 , 文章中更是牵强附会地大量引用! 四书∀ 、 ! 五经∀ 和程朱著作的言论 , 以此来 阐释 和宣传基督教义 ; 为适应中国读者的趣味爱好和阅读习惯 , 传教士还采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形式 , 也即是入境随 俗 , 使 报刊中国化。如报刊式样仿照中国传统雕版印刷的线装书款式 , 在文体上广泛采用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的章回体 , 篇末 还常用! 欲知后事如何 , 且看下回分解∀ 这一中国古典章回小说 中悬念结尾的 套式。另外还有意 用中国古典文学 的语 言来写作 , 但由于作者中国语言文学方面的修养不高 , 以至于写得不伦不类 , 四不像。 当时大多数中文报刊是以宣传基督教为宗旨 , 宗教色彩浓厚 , 如 察世俗每月统计 传 就宣称该 刊! 以阐发基 督教 义为根本要务∀ ,
二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 , 其目的是为了传播基督教 , 是企图用! 文字播道∀ 来 实现! 中华归 主∀ , 使中国人 皈依 基督教。但这些企图大都只是一厢情愿 , 到 1918 年 , 中国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总共也不过只有 225 万人 , 约占 当时 中国全国人口的 0. 5% , 且多数是因经济原因而入 教的! 吃 教者∀ % , 基督 教并没有 取代儒教 成为中国 人的精神 主宰。 而教会报刊在中国报刊业的强大势力也逐渐减小 , 最终被外国商办报刊和中国人自办报刊所取代。然而 , 传教士 为传 教采用各种策略和方法而进行的宗教以外内容的宣传 , 却在客观上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 , 这种影响的 表现 是复杂和多方面的 , 下面就其主要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 ( 一 ) 搜集中国情报 , 传递政治、 经济、 军事等信息 , 出谋划策 , 为外国资本主义对华殖民侵略服务。 在近代中国 , 西方传教士是依靠外国资本主义对华殖民侵略才取得了在中国传教和办报的特权和立足点, 并 随着 殖民势力的不断扩张 , 其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 进而一时占据了中 国新闻报刊业的 主导地位 , 另外 传教士的办报活 动在 物力、 财力和人力等方面与本国相联系。这就使近代来华传教士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外国政治势力 , 于是他们所 办报 刊也就往往为外国对华殖民侵略服务 , 为本国政府服务, 从而成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的喉舌和传递情报 的工 具。 早在鸦片战争前 , 传教士主办的 中国丛报 就鼓吹对中国政 府采取强硬政 策, 煽动用武力打 开中国的大门 , 公开 宣称 : ! 根据中华帝国目前的态度 , 如不使用武力 , 就没有一个政府可与之保持体面的 交往。 ∀ &并 公开提出用武力 迫使 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主张 , ! 倘若我们希望同中国缔结一项条约 , 就必须在刺刀尖下命令它这样做 , 用大炮的口 来增
山东大学学报 ( 哲社版 )
1999 年第 2 期
近代来华传教士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
刘晓多
在近代中国 , 伴 随着西方殖民者对华侵略活动的不断扩张 , 西方传教士也纷纷接踵而来 , 从事旨在 传播基督教的 传教活动 , 其传教方式可分为直接传教和间接传教两种 : 直接传 教是传统的传 教方式 , 即到民 间宣讲教义、 游说 布道、 散发宗教小册子、 设立教堂、 吸收教徒等 ; 间接传教是采取创办报刊、 翻译出版书籍、 兴办学校、 举办慈善事业 ( 医 疗、 慈 幼、 救济 ) 等方式。在间接传教中 , 创办报刊是传播迅速、 影响较广的一种 传教方式。从 19 世纪 初到 19 世纪末 , 西方 传教士在中国先后创办了近百种报刊 , 发行范围扩及全国各省及沿海和内地各主要城市 ,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 了一 定的影响。本文就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活动及其影响作一探讨。
29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长期对外关闭的大门 , 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侵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 西方传教士 取得 了在华传教和办报的特权和立足点 , 教会报刊以前 所未有的 规模和速 度迅速发 展起来 , 其 数量较前 大为增加。 据统 计 , 到 1890 年 , 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出版的报刊 已达 76 种 ∃ , 其中主 要的有 : 英 国传教士 麦都思主 编的 遐 迩贯 珍 、 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的 六合丛谈 、 美国传教士玛高温主编的 中外新报 、 英国传教士湛 约翰主编的 中外 新闻七日录 、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主编的 中国教会新报 ( 后改名为 万国公报 ) 、 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主办的 中西 闻见 录 、 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办的 格致汇编 、 天主教耶 稣会创办 的 益 闻录 、 美 国传教士 林乐知主 编的 中西教会 报 等。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所办报刊与前期相比有所不同 ,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 首先从报刊的创办地点看。鸦片战争后 , 随着香港割让给英国和五口通商口岸开放 , 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由战 前的南洋及中国华南沿海一带迅速扩展到香港及上海、 福州、 厦门和宁波等中国沿海城市 , 并逐步深入到中国内 地 , 乃 至清朝首都北京 , 如 中西闻见录 就是在北京创办的。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 , 上海逐渐成为外国 传教士在华办报 的集 中地和出版中心 , 中国教会新报 、 益闻录 、 中西教会报 等有影响的教会报刊大都是在上海创办的。 其次从报刊发行对象和方式看。鸦片战争后 , 由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日益扩大和清政府对外实行妥协 政策 , 另外传教士看到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及广大士大夫阶层对中国社会政治、 思想的绝对影响力和统治力 , 逐步 认识 到中国封建统治阶层是基督教能否在中国生存和传播的决定因素。因此西方传教士把报刊宣传由鸦片战争前面 向中 下层人士、 以普通平民为对象 , 转为面向中上层人士、 以清政府各级官员及广大士大夫阶层为对象 , 希望通过自上 而下 的方式来影响和控制中国人的思想 , 从而达到使基督教在中国 生存和传播的 目的。随着读者范 围的扩大和发行 量的 不断增加 , 此时期报刊的发行方式为出售与赠送并行。 再者从报刊的编辑策略和方法看。这一时期的教会报刊除了仍不断宣传对华! 友好∀ 、 为中国人! 造福∀ 外, 为 了迎 合当时中国人为救亡图存! 师夷长技∀ 、 ! 西学为用∀ 而学习西学的需要 , 大量地介绍西学 , 以此来吸引中国读者, 把 介绍 西学作为传教的辅助手段。另外针对中国士大夫阶层的思想特点 , 传教士采用了! 孔子加耶稣∀ 的宣传方针和策 略 , 即 把基督教和儒家学说结合起来 , 利用儒教来宣传基督教。为使报刊更为中国人喜闻乐见以吸引读者 , 有些教会报 刊开 始聘用中国人担任编辑甚至主笔 , 如王韬任职 六合丛谈 、 沈毓桂和蔡尔康 等任职 万国 公报 , 还有 益闻录 的 主编 李 、 主笔邹 。 最后从报刊的宗旨和内容看。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和传教 的需要 , 这一时 期的教会报刊除 了一些旨在传教 的纯 宗教性报刊外 , 有些中文报刊不再单纯地阐释基督教义、 宣传基督教思想 , 而是增加了大量的非宗教性内容 , 成了 以时 事新闻为主的综合性报刊 , 其办刊宗旨也改为! 增闻见∀ 和宣传 ! 格物致 知∀ 了。如 遐迩 贯珍 、 六合丛谈 、 中 外新 报 、 中外新闻七日录 、 中西闻见录 等报刊都是以报道时事新闻为主 , 兼及科学、 文化、 宗教等方面内容的综合 性报 刊。而 格致汇编 则是专门宣传介绍西学知识和技艺并 以! 格致 ∀ 命名 的刊物。还 有原为专 言基督教 的宗教性 报刊 中国教会新报 , 也在创办后不久逐渐变为以刊载中外时事政治 为主 , 兼言科学、 文化、 历史、 地 理、 思想、 宗教等 的综 合性刊物 , 最后连刊名也改为 万国公报 而面目全非了。
#
其内容也大都是讲解 圣经 、 宣传基督教 义。但外文报 刊的宗旨 和内容却 与中文报 刊不同 , 如 中
国丛报 的办刊宗旨是提供有关中国及其邻邦的情报 , 其内容也大都是有关中国的政治、 经济、 法律、 军事、 文化、 宗教、 伦理、 风俗等方面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从 1842 年到 19 世纪末是西方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活动的第二阶段 , 也是教会报刊在中国迅 ∋ 教会报刊还登载了大量的有关中国政治体制、 对外关系、 经济贸易、 历史地理等方面 的介绍文章 , 为外 国殖 民者侵华提供了有关情报资料。更有甚者 , 有的报刊还直接参与 了刺探、 搜集和 提供中国军事情 报的活动 , 刊载 了许 多有关中国军队调防、 兵力配备、 军事设施及沿海军事布防的调查 情报。 中国丛报 是其中最突 出的代表 , 由于 它代 表了当时在华英、 美商人的意见 , 因而它所提供的有关中国国情的介绍、 军事情报及有关对华政策的建议对当时 英、 美 政府制订对华政策有一定的影响。该刊还直接为本国政府出谋划策 , 中美 望厦条 约 中的许多 条款就是据它所 提供 的建议而拟定的 , 其主编裨治文还亲自参加了 望厦条约 的谈判签订活动。 鸦片战争后 , 传教士也往往站在西方殖民列强的立 场上 , 通 过报刊对 不断扩大 的外国列 强对华殖 民侵略进 行辩 护 , 而对日益高涨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却加以反对 , 教会报刊就成了为西方列强侵华服务和干涉中国内政 的宣 传工具。有的教会报刊把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反诬为! 不以不德 , 反以为仇∀ , 污蔑太平天国革命军是! 发逆∀ 、 ! 贼 党∀ 、 ! 红头贼∀ , 攻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是! 孙逆∀ , 说他! 鼓煽狂言∀ , 一 经! 拘获∀ 应! 明正典刑 ∀ 。在这方面 , 万国 公报 是其中的代表 , 它发表了大量的时论文章 , 极力为西方列 强对华殖民侵 略辩护和出谋划 策。该刊曾连续发 表了 其主编林乐知写的 印度隶英十二益说 一文 , 文中在列举了印度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有! 十二益∀ 之后 , 公然提出中 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