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合集下载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作为西方殖民者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辅助手段,在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具有两重性。

客观上,对介绍西方近代文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机体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

从这一方面来说,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义是传播西方科学文化,酝酿和促进近代中国新闻、出版、教育等项事业以及资产阶级先进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具有推动中国近代化运动和促进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作用。

一、创办报刊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开始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应首推办报。

早在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就在马六甲编辑出版了一份名为《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期刊,这是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停刊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中文报刊。

如《东西洋每月统纪传》、《天下新闻》、《各国消息》等。

其中,德国传教士郭实猎于1833年7月在广州编辑出版的《东西洋每月统纪传》,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在这一时期,传教士还创办了一些以外商、传教士、外交官员为对象的外文报刊,其中以美国传教士俾治文编辑出版的《中国丛报》影响最大。

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十九世纪四十到九十年代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先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其中大部分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的名义创办的。

”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的目的,是企图用“文字播道”的方法来宣传基督教,以实现“中华归主”和为殖民侵略服务。

因此这些报纸除宣传基督教外,:还起着干涉中国政治,搜集中国情报,为殖民侵略服务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教士把介绍西学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因而在客观上,这些报刊杂志在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沟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2012—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本科生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传教士,一个在晚清发挥了重要角色的团体。

是文化侵略的始作俑者?还是传播福音的天使?又或是舍己为人的圣徒?他们的身份一直饱受争议。

早在西方人用炮火打开国门之前,想要使普天下受到救赎的传教士带着西学知识来到了东方。

这不仅深深地影响了清朝皇帝的行事作风及思想,更是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

来到中国的第一位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带着传扬基督的目的开启了尘封一百多年的大国之门。

在马礼逊的影响之下,英国人见到了方块字,少部分英国人开始学习中文,中国人开始学习英文。

尽管是带有明显的西方性道德传扬的目的,但是传教士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不少贡献,使国人突破了固有的传统观念逐渐接受外来文化。

来到中国的传教士的初衷都是一样的,但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传教士在不知觉的情况下逐渐接受东方思想,但他们仍然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自身拥有的文化。

他们创办了基督学校、中文刊物,宣扬了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传播了科学和技术。

被中国人视为不带任何侵略目的的友好的美国传教士由于清王朝的政策被吸收进了统治阶层,这使他们有机会抨击过时了的孔教的罪恶、妇女的从属等中国人民愚昧的行为。

尽管许多人认为基督教的传播是对中国的剥削与掠夺,但事实上传教士做了许多对中国社会有益的事情。

尽管前面说到的传教士有多么的深入人心,但也有许多披着传扬基督的外衣的传教士进行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活动。

19世纪60年代后,大量传教士进入中国,强行推行基督教,与百姓发生冲突。

此后几十年间,中国各地反对教会的呼声不断。

外国教会还企图通过杂志改变皇帝和政治家们的政治思维,大肆宣扬人种地位高低,以及为他们的侵略制造有理的舆论。

可是这些措施不但没有是事情往西方人预想的轨道运行,反而更是激起了国人强烈的反侵略意识和反抗。

这些所谓的传教士的行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使传教士与群众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了。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

“昙花一现”——浅谈明末清初西学东渐对于中国的影响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之际,欧洲耶稣会士的足迹开始踏入中国的土地。

这些来自遥远欧洲传教士们,顶着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给传统教会带来的巨大压力,踏着15世纪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带着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到了这个令他们好奇憧憬的、神秘而文明的古老东方国度。

他们持着十字架传教,却没有像他们的同伴在东南亚国家一般在另一只手中握上宝剑。

他们以另一种和平的方式,开始了一场的文明之间的空前对话。

之所以称之为“空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交流虽然可以追溯久远,但在16世纪中叶之前,这种交流始终处于较低的层次之上。

它基本停留在人们能够感知的物质层面之上,即使是宗教文化层面的传播——如唐时的景教与元时也里可温教的流传,也一直处于“倏兴亡乎,戛然而止的偶然的不连贯的状态”[1],最后也终随着朝代的沿革变迁而烟消云散无处寻觅。

而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则是对过去历史的继承与发展,此次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就地域的活动范围,来华传教士的人数极其科学文化素养,还是交流所达到的深度而言,都达到了前所未及的水平。

可以说,在这些传教士的引领之下,西方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以一个加速度进入中国”[2]。

这一场文明对话的结果如何,历来史学界众说纷纭。

就我认为,这一次的西学东渐,层次深,范围广,规模宏大却影响甚微。

这场文明对话,仅仅盛于明末清初之际几十年,而在清王朝之后漫长的历史中,却几乎杳无音迹。

因它只是昙花一现,所以过于夸大它的积极意义或消极影响都有失偏颇。

它确实对于中国文化的更新起到了一定作用,为明清之际陈腐的社会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是,却没能给中国社会带来实质性的变革。

这些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传入中国的思想文化,也终究没能帮助中国人走出中世纪。

它的声音,也直到晚清的枪声炮雨里,才被重新唱响。

西学东渐实质上是一场文化传播,这场传播是以传教士为引导的,以中国士大夫阶层知识分子为主力的。

由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最初目的,是在中国传播天主教。

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思考_评_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_

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思考_评_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_

・书 评・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思考——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李喜所近年来,近代来华传教士以其活动的广泛性和影响的复杂性越来越引起史学界的关注,如何评价传教团体对中国的影响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1981年华东师范大学顾长声先生出版了《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一书,堪称新时期传教士研究的拓荒之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但该书是以传教士所依托和推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为主线,侧重帝国主义如何利用宗教侵华,因此无论内容安排,还是资料取舍,显然都忽视了传教士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教育活动,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自80年代中期以来,传教士问题的研究形成一股不小的热潮,有关论文越来越多,并相继出版了若干专门著作。

这些成果拓宽了传教士问题研究的领域,对传教士的社会文化活动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肯定;但大多还只是论述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某个方面,还没有就全面评价传教士问题提出合理而又符合实际的解释体系和理论框架;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教案、传教士的教育活动等有限的方面,对若干重要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也待深入。

最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王立新副教授撰写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该书是继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之后,近代传教士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特别是在解释体系、研究范围、资料运用及研究方法上均有创新和突破,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同时,该书还引发了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一些新的思考。

一、关于如何评价传教士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评价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一直是史学界有争论的一个问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教授曾感叹说:“如何评价传教团体对中国的影响是一个真正的难题,这可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说法虽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这一问题有相当的难度。

1949历 史 研 究1998年第2期 年后,国内学者从肃清帝国主义文化影响出发,把传教士在华活动冠以“文化侵略”,突出传教士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的作用。

西方传教对中国近代发展的积极影响

西方传教对中国近代发展的积极影响

西方传教对中国近代发展的积极影响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标题:西方传教对中国近代发展的积极影响引言中国近代史上,西方传教士的到来带来了诸多变革,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宗教领域。

晚清传教士对中国现代化以及对外关系的影响

晚清传教士对中国现代化以及对外关系的影响

晚清传教士对中国现代化以及对外关系的影响清政府闭关锁国之时正值英国急需开阔海外商业市场,掠夺海外财富并不断向外扩张,争夺殖民地之时。

与此同时,大批的传教士纷纷意图进入中国传教,引起了纷争,带给时人和后人们一个困惑:传教士与外来宗教带给中国的更多是进步还是退步,是接受新思想文化的喜悦还是备受战争侵略的痛苦。

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要明确传教士来华传教的主要目的以及他们与鸦片战争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

一、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目的笔者认为,早期传教士来华目的是要将福音传给国人。

18~19世纪以来,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新教兴起传教运动。

“各宗派先后成立向国外布道的差会组织,将新教传到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和非洲地区。

在传教过程中,西方文化也随之向宣教区渗透。

一些传教士充当了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的先锋和谋士,把新教的‘世界主义’作为殖民统治和破坏民族独立运动的思想武器。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基督教的传教活动亦被作为特权列入条约,传教士遂以此为护符进入1/ 5内地,来华传教士人数亦随之剧增。

”由果索因,战争的结果是传教士进一步的进行传教,这么来看,即使传教士最初的目的只是单纯的传教而不是政治侵略的话,他们的心中也是支持本国的侵略战争的。

毕竟在这种宗教国家,对外国的侵略是对宗教发展自身有利可图的。

所以传教士即使不是政府派来的间谍,也至少是支持本国对外进行政治侵略的。

此外,当时来华的传教士面临这样一个困窘的局面,他们来到中国,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将福音传给国人,他们甚至甘愿为此目标而放弃一切,但是,他们当时却面临着一个不能传教的局面。

传教士既需要传教,也认为接受福音是中国人最大的需要,因此他们很自然地要求在母国政府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时,顺便将自由传教的权益附加在里面;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相当无可奈何的事。

总之,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主要目的是传教,只是特殊时期赋予了他们无奈的特殊使命,而这种特殊使命又恰好是自己有利可图,如此而已。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经济学院 1200015464【摘要】随着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晚清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华,对中国社会造成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辩证客观地分析了其影响。

一方面,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思想文化科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不少传教士向社会底层的百姓伸出救济之手,给贫苦困难的人民带去了福音。

另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对列强侵华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加重了晚清人民的苦难。

【关键词】晚清传教士近代中国社会两面影响近代中国是一段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屈辱历史,也是一段充满着探索救国道路努力的奋斗历史,一个特殊的群体——西方传教士在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背景中扮演着重要而复杂的角色。

多年来,人们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

正如邹振环先生所言:“他们与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传教活动的最大不同点,还在于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鸦片战争后都受到了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因此,增加了对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宗教传播和世俗文化活动评价的复杂性。

”①本文试图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辩证地评价晚清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西方来华传教士简介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至唐代,“唐代景教是第一次,元代也里可温教是第二次,明代中叶,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扩展,天主教在中国又重新取得了布道的机会”②明代以来西方传教士面对固守传统的中国人,采取了“以学术为媒”的手段,颇有策略地以传播西方科技为名渗透基督教的信仰和伦理道德。

至晚清时期,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扩张在华势力,为来华传教士提供了一定的庇护,也不可避免地使传教士的活动染上了殖民侵略的色彩。

一方面,许多传教士秉持着弘扬福音普世济民的宗教信仰为中国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充当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先锋和军师,甚而直接参与了侵略活动,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掩盖的罪行。

历史进入新的一页,当我们走在中国现代化的都市里,仍会时不时看到一些西式教堂里布道的西方传教士和虔诚祈祷的中国基督教徒,以及历史遗留下的教会学校、教会医院等,可以想见当年传教活动的深远影响。

传教士

传教士
教士身份,从事西方间谍活动。
许多传教士秉持着弘扬福音普世济民的宗教信仰为中国百姓做 了很多好事

西方传教士开办的女子学堂
高等学院毕业生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播教义的同时,也
传入了大量西方科技。但这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只有少数士 大夫了解,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 好的普及。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 一、传教士简介 • 二、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 三、总结
• By 110201班 邓生禄 游慧慧 张小倩
传教士
传教士基本指的是坚定地信仰宗教,并 且远行向不信仰宗教的人们传播宗教的修 道者。虽然有些宗教,很少到处传播自己 的信仰,但大部分宗教使用传教士来扩散 它的影响。虽然任何宗教都可能送出传教 士,一般传教士这个词是指基督教的宣教 师。实际上佛教是最早大规模传教的宗教, 沿着丝绸之路送出他的信仰。
万历年间(1601), 利玛窦身穿儒服来中国
传播天主教
康熙年间(1688)法国 天主教的张诚、白晋等五人,
来到北京,受到康熙 的召见和任用
鸦片战争叩开中国大门, 签订不平等条约,
为传教士提供了一定的庇护, 也染上了殖民侵略的色彩
嘉庆年间,英国基督教的 马礼逊伦敦会的派遣, 经美国的协助来到中国 创办了“马礼逊学堂“
马礼逊和他的助手翻译《圣经》
郭士立,德国基督教路
德会牧师,汉学家,传教士、 鸦片贩、间谍,生于波美拉 尼亚,曾七次航行中国沿海 口岸,在上海等地贩卖鸦片 并在“阿美士德”间谍船上 活动,同时散发宗教书刊; 随英军到定海、宁波、上海、 镇江等地进行侵略活动。一 个集传教、鸦片走私和间谍 于一身的三位一体式的人物, 披着宗教外衣的侵略者。阿 瑟·维利称郭士立为“牧师 和强盗、江湖郎中和天才、 慈善家和骗子的综合体”。 身穿福建水手服的基督教传教士郭士立以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经济学院 1200015464
【摘要】
随着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晚清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华,对中国社会造成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辩证客观地分析了其影响。

一方面,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思想文化科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不少传教士向社会底层的百姓伸出救济之手,给贫苦困难的人民带去了福音。

另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对列强侵华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加重了晚清人民的苦难。

【关键词】晚清传教士近代中国社会两面影响
近代中国是一段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屈辱历史,也是一段充满着探索救国道路努力的奋斗历史,一个特殊的群体——西方传教士在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背景中扮演着重要而复杂的角色。

多年来,人们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

正如邹振环先生所言:“他们与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传教活动的最大不同点,还在于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鸦片战争后都受到了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因此,增加了对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宗教传播和世俗文化活动评价的复杂性。

”①本文试图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辩证地评价晚清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西方来华传教士简介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至唐代,“唐代景教是第一次,元代也里可温教是第二次,明代中叶,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扩展,天主教在中国又重新取得了布道的机会”②明代以来西方传教士面对固守传统的中国人,采取了“以学术为媒”的手段,颇有策略地以传播西方科技为名渗透基督教的信仰和伦理道德。

至晚清时期,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扩张在华势力,为来华传教士提供了一定的庇护,也不可避免地使传教士的活动染上了殖民侵略的色彩。

一方面,许多传教士秉持着弘扬福音普世济民的宗教信仰为中国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充当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先锋和军师,甚而直接参与了侵略活动,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掩盖的罪行。

历史进入新的一页,当我们走在中国现代化的都市里,仍会时不时看到一些西式教堂里布道的西方传教士和虔诚祈祷的中国基督教徒,以及历史遗留下的教会学校、教会医院等,可以想见当年传教活动的深远影响。

二、晚清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两面影响
正面影响:西学东渐(这是最主要的,本文只论及这一点。

此外,还有改良社会风气,推动妇女解放,救济贫民等也属正面影响)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播教义的同时,也传入了大量西方科技。

但这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只有少数士大夫了解,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打开,西学以各种途经再次大量进入中国,其中,经西方传教士而传播的各种思想科技占据着不可忽视的比例,传教士在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传教士出于“使全中国福音化”的动机,在传教遇到中国上层人士和民众冷淡对待甚而抵制时,采取了相应策略。

他们在中国大量创办教会学校、医院,翻译西学书籍,试图在这些活动中笼络人心以便于渗透基督教义。

而历史和这些传教士开了个玩笑,实际上基督教化并未在近代中国社会得到实现,但这些西方先进科技、思想、制度等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①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 页2
②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页349—350
传教士在华活动涉及各个领域,其中教育活动的影响最为突出。

他们建立教会学校吸纳中国学生,将西方教育体制引入中国,并参考西方书籍自行编写教材。

如1839年开办的“马礼逊学堂”学制为3一4年,开设的课程有汉语、英语、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学、地理、历史、音乐等。

由于这些努力,近代中国的新式教育逐渐起步,为近代学制改革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并且在当时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新需求的人才,对推动近代中国的发展革新贡献了不小的力量。

如马礼逊学堂的学生容闳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中国近代首次官派留学生的促成者和领导者。

但这还不是全部的影响,正如王立新先生所言,这些教会学校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是中国新式教育的先驱,还因为他们传入了近代民主主义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等人的教育思想不仅广泛应用于教会学校之中,而且被当做批判中国传统教育摧残人性的有力武器”①西式教育冲击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正统教育,教学内容突破了旧式教育的四书五经、纲常伦理,师生关系也发生很大转变,对封建文化教育构成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除了新式教育以外,西医理论与技术的引入也对近代社会的发展功不可没。

兴办医院、翻译医书、创办刊物、开设药厂等活动给当时的老百姓带去了很大的福音,也推动了中国近代医学事业的发展。

论及传教士翻译书籍、传播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活动,可以说在甲午战争刺激更多中国有识之士主动全面的向西方探索学习之前,传教士对于西方先进思想的引入起到了毋庸置疑的启发民智、促进中国政治经济近代化的作用。

如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其著作《以民主国与各国章程及公议堂解》中介绍西方人权与平等说以及三权分立政体、议会制度、普选制度等,传教士丁韪良翻译的《国富策》、李提摩太编著的《生利分利之别论》等介绍了西方经济理论。

而这些对中国封建专制制度和重农抑商、贵义贱利的传统经济思想产生了冲击,促使了中国士人思想的转变,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革新与前进。

传教士除了介绍西方思想,本身他们也支持晚清中国社会的一些变革运动。

范文澜先生认为,在华新教教士是“变法运动的别一推动力”。

他们利用报刊传播变法思想,并为维新人士提供一定的庇护与帮助。

这些都对变法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传教士在这阶段西学东渐中也有局限性,主要是其出发点在于传播神学,所以难免在引进西学时加塞一些宗教说教,就如王立新先生所说“以工具主义的态度对待西方科学的引进”②,但就客观而言,传教士确实以相较先进的西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负面影响:
一直以来有这样的观点:基督教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传教士是侵华的先锋和向导。

这也并不是没有依据的。

比如在传教过程中,强行推行基督教,试图从精神上控制中国人,与中国百姓发生冲突,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除此,由于在华传教士需要依靠本国政府的庇护与支持,而且他们是早期几乎唯一通晓中文的洋人,所以在外国驻华的机构里经常从事与语言有关的工作,如翻译、书记之类。

当外国政府对中国采取武力行动时,这些传教士会被派往战场,参与情报搜集和随军翻译。

在缔订条约的过程中,传教士也会时常充任翻译。

这些政治性的活动无疑为列强侵略中国提供了方便。

另外,部分传教士参与贩卖鸦片、在中国仗势欺压百姓,劣行种种。

甚至在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后,一些品行低劣的传教士不仅给烧杀抢掠的联军引路,而且自己也撕下伪善的面具,背上枪动手抢劫。

就连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论到传教士时也说,“……委任之牧师,往往其人德性方面既不相称,职务方面亦未经训练”。

①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近代化天津天津出版社2007.11 页97
②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近代化天津天津出版社2007.11 页260
我们不可以忽视或忘记部分传教士的罪行,但我们也不能以偏概全,认为来华传教士都是伪善的殖民侵略者。

实际情况是有相当多的传教士在中国社会最底层默默地救济贫民难民、改良社会风气、虔诚布道,这些人坚定热诚的传教精神和善良忍耐的济世品质是值得我们纪念并歌颂的。

三、总结
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在中国翻译书籍传播西学,开办学校、医院惠及民生等行为固然出于其减少传教阻力的主观目的,但客观上确实起到引进西方先进知识技术,推动中国社会近现代化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部分传教士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

总之,必须坚持辩证全面的态度,客观评价晚来华清传教士,避免一味唱赞歌或全盘否定的倾向。

参考书目:
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肖玉秋俄国传教团与清代中俄文化交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4
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近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