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

合集下载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

传教士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上的作用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作为西方殖民者对华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辅助手段,在加剧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但是,传教士的文化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又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具有两重性。

客观上,对介绍西方近代文明,促进中国封建社会机体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条件。

从这一方面来说,传教士的文化活动义是传播西方科学文化,酝酿和促进近代中国新闻、出版、教育等项事业以及资产阶级先进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之一,具有推动中国近代化运动和促进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作用。

一、创办报刊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开始最早、也是最有影响的文化活动,应首推办报。

早在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就在马六甲编辑出版了一份名为《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的期刊,这是基督教传教士创办的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停刊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中文报刊。

如《东西洋每月统纪传》、《天下新闻》、《各国消息》等。

其中,德国传教士郭实猎于1833年7月在广州编辑出版的《东西洋每月统纪传》,是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期刊。

在这一时期,传教士还创办了一些以外商、传教士、外交官员为对象的外文报刊,其中以美国传教士俾治文编辑出版的《中国丛报》影响最大。

鸦片战争以后,基督教传教士在华的办报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在十九世纪四十到九十年代的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他们先后创办了近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时期我国报刊总数的95%,其中大部分是以教会或传教士个人的名义创办的。

”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报刊的目的,是企图用“文字播道”的方法来宣传基督教,以实现“中华归主”和为殖民侵略服务。

因此这些报纸除宣传基督教外,:还起着干涉中国政治,搜集中国情报,为殖民侵略服务的作用。

但是,由于传教士把介绍西学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因而在客观上,这些报刊杂志在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沟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

中国近代外国人所办报刊的研究

中国近代外国人所办报刊的研究
??? 清廷报禁如此之严,且至嘉道年间并未有所松动,那么,外报为何能够免于制裁,在“天朝境地”堂而皇之地出现?
??? 关于外报进入中国的途径,学界历来有一种看法,即作为殖民主义者的舆论工具,外报是伴随着炮舰进入中国的。事实上,外报(及其殖民者)进入中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武力进入,如后起的殖民国家英、法等,一种是和平进入,如早期的殖民国家葡萄牙。而葡萄牙通过和平进入所获得的包括办报权在内的一应权利,为英法等国提供了示范效应。????????????????????????
??? 由于葡萄牙资产阶级革命晚于欧美,19世纪20年代才兴起,因此,其国内报界当时尚未进入“廉价报纸”时期,但是,在国内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诞生的《蜜蜂华报》所具有的资产阶级性质,是毋庸置疑的。《蜜蜂华报》为小型报章,分左右两个基本栏,篇幅为4-12页。所载新闻大都冠以简短的标题,有的是地名,如“澳门”、“里斯本”、“伦敦”、“纽约”等,表示消息的来源和所涉及的范围;有的则注明“公文”、“会议记录”、“读者来信”、“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等,以表示内容的不同类别。从形式上看,《蜜蜂华报》已经完全具备了近代报纸的特征。在华其他外报中的外文报刊,基本上是国内报刊的翻版;中文报刊因有中国人参与,形式颇似中国古代报刊,但内容却全然不同。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办人就曾宣称,其办报意在“润泽汉人”,使中国的“儒农工商,各有所取”。2由此可见,这类报纸与当时中国的封建官报乃至京报、小报已经有着本质区别了。关于新报(近代报纸)与中国邸报(古代报纸)的区别,有学者做了三点归纳:其一,新报纪事,无所限制,“上自朝廷,下及闾里,一言一行,一器一物,无论美恶精粗,备书于纸”;而中国邸报,“但谈朝廷之事,不录闾里之琐屑而已”。其二,西国新报,广泛反映民意,“故每遇事,可以尽情议论,直陈无隐”;而中国《京报》只登皇帝谕旨,大臣奏章,“以见国家之意”,而“民之意不达于上”。其三,新报读者众多,遍及工农商学各界;至于邸报,“阅之者学士大夫居多,而工农商贾不预焉”。3从新闻传播史的角度看,上述两类报刊处在报业发展进程中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上。古代报刊仅供宫廷或地方官吏阅读,与庶民无干,因此可称“小众传播”,其作用无非是传达政令,沟通统治阶级内部信息,影响十分有限。近代报纸以社会大众为读者对象,可以成批量地复制、发行,少则几千份,多则数万份、数十万份或上百万份,因此可称“大众传播”。与“小众传播”不同,大众传播可以提供海量信息,可以形成舆论,而舆论的影响力是任何人不能低估的。

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

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

中国的第一份英文刊物○顾钧【摘要】《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Bridgman,1801-1861)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第一份英文月刊。

它创办于1832年5月,停办于1851年12月,共20卷,232期。

《中国丛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详细记录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期刊名称】博览群书【年(卷),期】2011(000)010【总页数】4【关键词】《中国丛报》;英文刊物;鸦片战争前后;美国传教士;社会生活;文献价值;裨治文;创办《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是由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Bridgman, 1801-1861)在广州创办、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的第一份英文月刊。

它创办于1832年5月,停办于1851年12月,共20卷,232期。

《中国丛报》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详细记录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这份刊物的原本现在已经很难一见,稍微常见的是日本一家出版社(Maruzen Co., Ltd)于1941年出版的影印本。

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再次推出了影印本,极大便利了读者的阅读和学者的研究。

19世纪以来,西方人陆续在中国出版了各种西文报刊,近代中国最早的西文报纸是《蜜蜂华报》(A Abelha da China,1822-1823),在澳门出版,为葡萄牙文。

在《中国丛报》之前出版的英文报纸有两份,一是《广东纪录》(Canton Register,1827-1843),一是《华差报与东钞报》(Chinese Courier and Canton Gazette,1831-1833),《丛报》则是近代以来在中国出版的最早的英文期刊。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概述
第二章 中国近代报刊的 产生与初步发展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 马六甲 广州、澳门 上海 内地
天津 汉口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办报活动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及其时代背景
1、近代报刊传入中国的背景
地理大发现 大背景:
世界文化交流
全球化
具体原因: 基督教在东方的传播
——伟烈亚力《六合丛谈小引》
• 麦家圈: 上海传教士中形成以麦都 思为首的传教士组织,为我们提供 了一个“秉笔华士”的模式,即外 国人出面,中国人襄助.
• 洪仁玕,沈毓桂 ,王韬
2、《万国公报》:
前身为《中国教会 新报》,1868年创 刊,1874年9月5日 出至301期起更名 《万国公报》。
林乐知 Young John Allen

安全在于心细,事故出在麻痹。21.1.1 921.1.1 902:10:5402:1 0:54Jan uary 19, 2021

踏实肯干,努力奋斗。2021年1月19日 上午2 时10分2 1.1.192 1.1.19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1年1 月19日 星期二 上2 时10分5 4秒02:10:5421 .1.19
1827年由鸦片商马地臣创办,商业性报纸。 是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的特点
• 中文刊物旨在宣传显示西方文明,英文 报刊重在传递情报和信息
• 出于打开中国大门的共同目的,在华外 人通力合作办报
• 担当主力的是传教士,扮演多种角色 • 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
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 活动

试论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试论传教士报刊对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影响

收 稿 日期 :0 5 2 0 20 —1— 7 作者 简 介 : 陈超 (94 16 一 )女 , 建福 州人 , 建教 育 学 院政 史 系副教 授 , 建 师 范 大学社 会 历 史 学院历 史 学・ 0 级 博 士研 究 生 , 福 福 福 2 4 0
13 0

维普资讯
于 12 年创办 的《 83 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 、 士纪德于 12 年创办的《 88 天下新闻》 美国传教士裨 、 治文 于 13 82年创办 的《 中国丛报》普鲁士传教士郭 、 士立 于 13 8 3年创办 的《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英 国 、 传教士麦都思于 13 年创办的《 88 各国消息》 等。 这一 时期传 教士 办报活 动具 有 以下几个 的特 点 :、 报 刊 创 办 地 看 , 1从 由于 鸦 片 战 争 前 , 政 府 实 清 行 闭关 锁 国政 策 和禁 教 政 策 ,外 国传 教 士无法 在 中 国内地立足 ,故办报活动仅限于南洋一带的华侨聚 居区和广州 、 门等 中国南部沿海地区;、 澳 2从报刊发 行对象和方式看 ,中文报刊的发行对象 主要 以华侨 为主 , 且多为 中下层平 民 , 发行范 围主要在 民间 。 其 目的是想通过华侨把基督教传人 中国内地 。少数外 文报刊面向侨居中国的外国商人 、 外交官及传教士 , 发行 方式 以免 费 赠送 为 主 ;、从 报 刊 的宗 旨和 内 容 3 看, 当时大多数 中文报刊是 以宣传基督教为宗 旨, 宗 教色彩浓厚 ,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如《 就宣称该刊“ 以 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 ] 内容也大多是讲解 [,其 2 《 圣经》 和宣传基督教义 。而外文报刊的宗 旨和内容 却 不 同 , 《 国丛 报 》 办 报 宗 旨是 提供 有 关 中 国 如 中 的 及其邻邦的情报 , 内容也大都是有关中国的政治 、 其 经济 、 律 、 事 、 化 、 教 、 理 、 法 军 文 宗 伦 风俗 等 方 面情 况 的调查和研究 ;、 4 从报刊的编辑策略和方法看 , 由于 报 刊发行 主要是面向华人 .为了引起中国人的阅读 兴趣 ,传教士主要采取适应 中国国情及迎合 中国人 ‘ 心理 、 思想 和 习惯 的策 略和 方 法 , 报 刊 的编者 改 用 如 汉 名 , 刊封 面 印有 孔子 的语 录 , 刊 的式 样仿 造 中 报 报 国传 统 的线 装 书 款式 ,报 刊 的 文体 也广 泛 采用 中国 古典小说传统的章回体 。文章更是用儒 家 “ 四书” 、 “ 五经 ” 的言论 来 阐述基 督 教 的教 义等 等 。

中西翻译史译名之争和官话和合译本

中西翻译史译名之争和官话和合译本
译名之争
一.起源
• 这个争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代前期的“礼仪之 争”,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这场围 绕着 God或 Theos等基督教核心名词如何中译而 产生的争论 ,在 1843— 1851年来华基督教新教传 教士集体合作修订《圣经》中译本期间达到高潮。 在这期间 ,英国传教士与美国传教士各自坚持己 见 ,展开长期的论战。“译名之争”导致了早期新 教传教士合作译经事业的结束 ,但也促使多种《圣 经》中译本相继问世。它不仅在中国近代基督教 传播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而且波及近代中西文化 交流的其他方面。
二.核心问题
• “译名之争”的核心问题是,究竟应该采用 汉语里的“上帝”或“天主”还是“神” 来翻译基督教的“God”一词。美国传教士 基本上认为要用各民族文化中表达神性的 类名(汉语中即为“神”)来作为唯一主宰的 译名;而英国传教士从基督教的历史传统 出发坚持用中国人最崇拜的主神“上帝” 作为God 的译名。
三. 过程
• 景教徒采用两种方法:意译和直译。 • 明末清初天主传教士:采用意译和直译, 但换了个别中文词语或音译词语 • 利玛窦:合儒,补儒的传教策略,以达到 超儒(把中国的儒教基督教化) • 华龙民:主张音译 • 马礼逊,马士曼:用“神”来翻译God
• 米怜:开始主张用“神”,但最终主张选 用“上帝”一词 • 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传教士主张将God 译为”上帝”,美国传教士几乎都支持“神” 的译法 • 1850年:伦敦会传教士建议放弃使用“上 帝” 或“神”的译法,采用《大秦景教流 行中国碑颂》中使用的“阿罗阿”,“阿 罗诃”作为God和Theos的对应词。
过程
• 1890年的传教士大会,决定同时以深文理、 浅文理、官话翻译,以“圣经唯一,译本 则三”为目标。 • 1891年,官话和合译本的翻译工作启动, 两位主要负责人为狄考文和富善。 • 1912年四月,译本在上海出版,书名为 《新旧约全书》

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

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

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谭树林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在传教方式上有别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作为其传教的手段。

最早的中国近代报刊几乎全由外国传教士创办。

这些中外文期刊,不仅促进了基督教在华人中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而且开我国近代报业之先河,为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和编辑排版方式,在中国新闻史、报刊史及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谭树林,1967年生,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基督新教对xx的关注由来已久。

早在16、17世纪天主教传人中国之始,新教传教士就曾注意到中国,并且有过种种把新教传人中国的计划。

一,据福克斯日记记载:“在1661年,施丹白(Johnstubbs)、考司路普(Rieh耐eostr叩pe)和福尔(Hen 卿F·凡川三位教友,他们很勇敢地开始到中国传教。

”之乡但他们后来是否到达中国,福克斯没有提及,在中国文献中也未见相关记载。

一般认为,1807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一1834)受伦敦会派遣来华,被视为新教传华的开始。

尽)早期新教指1807年马礼逊来华到1842年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

该时期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共有61人。

”他们在传教方式上有别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作为其传教的手段。

最早的中国近代报刊,几乎全由外国传教士创办。

据统计,从18巧年马礼逊和米怜(WiiliamMll加)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共创办近200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8()%以上其中绝大多数为传教士倡办一、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面临的传教形势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之所以在中国首创报纸期刊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当与清政府严厉的禁教政策有关。

16至18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葡、西、荷、英等国,先后来叩天朝国门,不断在中国东南沿海搔扰,加深了清政府对“洋夷”的恐惧。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及 其特点
主要特点:“中国化” 注意研究中国文化传统、中国人的习惯,从刊物的 外观、形式到文体、写作风格、内容都尽力“中国 化”。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及其 特点
——从形式上看,《察世俗》形式如中国古代线装书,和明清时 的京报相仿。 ——从内容上看,用基督教义附会儒学,用儒学著作中的语句表 述、介绍、解释基督教义。 “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写作上看,大量使用中国文学特别是古典小说的表现手法 文体多样,既有千字以上的长篇论说、几百字的短论和三言两语 的杂句,有故事、寓言、七言诗,也有书信和编者按。米怜《张 远两友相论》。编辑方面,每期在卷首刊有本期目录。 没有新闻专栏,只在第二期登载过一篇题为《月食》的预告性新 闻,是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 最早的广告《告贴》
——中文报刊中最早的收费广告
பைடு நூலகம்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六合丛谈》:上海第一家传教士报刊
1857年1月26日创刊于上海,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主编
3、中文宗教报刊的变化:宗教报刊的非宗教化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主办的宗教报刊,内容和主旨都发生了变化: 在政治和商业方面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在宗教上的影响
4、宗教报刊的基本特征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Chinese Monthly Magazine)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1782~1834)来华办报
第一节 传教与办报
2、《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1815-1821)及其 特点
英文Chinese Monthly Magazine,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 近代报刊,1815年8 月5日在马六甲出版,免费赠送的 宗教月刊。米怜主编,署名博爱者。中国人梁发及英人 马礼逊等参与编辑、撰稿。该刊宣称以“阐发基督教义 为根本要务”,所以宗教内容占绝大篇幅,包括介绍基 督教义、介绍《圣经》等等;同时还包括宣讲中国传统 伦理道德、介绍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等。后期增辟专栏, 介绍世界各国情况,开始涉及时政。语言风格通俗易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与近代中外文期刊谭树林早期来华基督新教传教士在传教方式上有别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作为其传教的手段。

最早的中国近代报刊几乎全由外国传教士创办。

这些中外文期刊,不仅促进了基督教在华人中的传播,推动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进程,而且开我国近代报业之先河,为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和编辑排版方式,在中国新闻史、报刊史及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谭树林,1967年生,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基督新教对中国的关注由来已久。

早在16、17世纪天主教传人中国之始,新教传教士就曾注意到中国,并且有过种种把新教传人中国的计划。

一,据福克斯日记记载:“在1661年,施丹白(Johnstubbs)、考司路普(Rieh耐eostr叩pe)和福尔(Hen卿F·凡川三位教友,他们很勇敢地开始到中国传教。

”之乡但他们后来是否到达中国,福克斯没有提及,在中国文献中也未见相关记载。

一般认为,1807年英国新教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一1834)受伦敦会派遣来华,被视为新教传华的开始。

尽)早期新教指1807年马礼逊来华到1842年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

该时期来华的新教传教士共有61人。

”他们在传教方式上有别于耶稣会士的一个重要方面,即在中国境内外创办一些中外文报纸期刊,作为其传教的手段。

最早的中国近代报刊,几乎全由外国传教士创办。

据统计,从18巧年马礼逊和米怜(WiiliamMll 加)在马六甲创办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开始,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共创办近200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8()%以上其中绝大多数为传教士倡办一、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面临的传教形势以马礼逊为代表的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之所以在中国首创报纸期刊作为辅助传教的手段,当与清政府严厉的禁教政策有关。

16至18世纪,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海外扩张的步伐葡、西、荷、英等国,先后来叩天朝国门,不断在中国东南沿海搔扰,加深了清政府对“洋夷”的恐惧。

在中国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也被士大夫怀疑为与本国政府勾结的“第五纵队”。

就连一向善待传教士的康熙皇帝,在1717年的一份诏谕中也表示出这种忧虑:“我有理由担心,在未来的几百年,中国可能会陷人与来自海外的西方国家冲突的危险中。

”件七仪之争发生后,罗马教廷两次派员出使中国,使“皇帝(指康熙帝)对欧洲人的态度变得比以前更愤怒”。

“最后康熙帝以罗马教皇干涉中国内政为由,禁止在中国传教:“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

”雍正登基后,对天主教极为仇视。

他认为中国人阪依天主教,不仅仅是摒弃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和儒学传统,而且恐怕中国人信仰天主教以后,就不再相信天主教宣传以外的东西那样,清政府的法令就不会得到很好的贯彻,甚至会发生骚乱,中国将要沦亡。

同时,由于天主教士曾经参与同雍正敌对的清L糖集团图谋皇位的宫廷争斗,雍正对传教士更加忌恨、厌恶。

他的堂兄弟苏奴因与天主教传教士一道支持立)8L糖为太子,结果被雍正全家治罪,几至灭门。

苏奴事件是雍正迁怒于天主教传教士的结果由于雍正禁教,全国有300个教堂被没收,改为谷仓、关帝庙、天后宫或公癖及书院「1722年法国耶稣会士宋君荣在给罗斯城主教的信中也描绘了这样的情景:“教堂已成废墟,教徒已鸟兽散,传教士被驱逐并集中到广州一一中国唯一开放的口岸,不许进入内地,天主教本身几乎遭到禁绝。

”1735年乾隆登基后,对待天主教的态度颇似乃父,坚信中国人一旦改奉天主教就会被西方控制,清廷法令就难以推行和贯彻,清朝的统治就难以维持。

鉴于此,乾隆在1736年、1737年、1746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迫教行动。

无怪钱德明在谈到乾隆帝的仇教时这样说:“自传教士来中国以来,从来没有一个皇帝像乾隆这样利用过他们服务。

然而,也从来没有一个皇帝像这个皇帝这样虐待他们,并对他们传播的天主教颁布过最可怖的禁令”经过这样的打击,天主教在中国几乎全遭禁绝,即使偶而幸存的传教士,也只好采取“昼则隐伏,夜则巡行”的传教方式。

清政府禁止公开布道的同时,也严禁传教士刻书传教。

1805年4月,嘉庆帝批准御史蔡维玉的奏请,严禁西洋人刻书传教,“嗣后著管理西洋堂务大臣留心稽察,如有西洋人私刊书籍,即行查出销毁”通夕。

1805年n月,又严申广东省禁止传教,除商人外,一律不准外国人在澳门停留,“嗣后着该督抚等伤知地方官,于澳门地方严查西洋人等,除贸易外如有私行逗留,讲经传教等事,即随时伤禁,勿任潜赴他省,致滋煽诱。

其有内地民人暗为接引者,即当访拿惩办,庶知做攫。

”并把这看成是“整风伤俗之要务”。

勺811年7月,颁谕禁止洋人在外省传教:“若外省再有传习此教者,必系另有西洋人在彼煽惑,地方匪徒私自容留,不可不加之严禁。

除广东省向有西洋人来往贸易,其居住之处应留心管束,勿任私行传教,有不遵禁令者,即按例惩治。

”乡1812年,嘉庆帝再次颁谕:“自此以后,如有西洋人秘密印刷书籍或设立传教机关,希图惑众,及有满汉人等受西洋人委派传扬其教及改称名字,扰乱治安者,应严为防范,为首者立斩,如有秘密向少数人宣传洋教而不改称名字者,斩监候;信从洋教而不愿反教者,充军远方。

”可见,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在广州、澳门的传教活动难以展开。

不仅不能公开布道,出版宗教书籍亦为清政府严禁。

在这种情况下,马礼逊等遂决定在“某个欧洲新教国家的政府管辖下并靠近中国的地方”建立一个对华传教基地。

最后他们选中了马六甲。

针对“中国由于严禁令及对外国人难以理喻的嫉妒而国门紧闭,不允许耶稣的仆人用活生生的声音一面解说福音,一面遍游该国,甚至在国境上对耽于偶像崇拜的万民发出规劝其悔改的呼声也做不到。

书籍是广泛被理解的东西且能到处流通。

只要有合适的中介人和给以恰当的注意,书籍便能进人中国内地。

”’夸马礼逊和米怜由此计划“在马六甲或根据条件尽可能频繁地发行杂志型的中文小册子”,将宣传福音与一般知识的普及结合起来。

18巧年8月5日,马礼逊和米怜主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问世,成为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创办报纸期刊辅助传教之嘴矢。

二、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创办的中外文期刊从1807年至1842年,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创办的定期期刊分为中文期刊和外文期刊,外文期刊指英文期刊。

(一)中文定期刊物新教传教士最先创立中文期刊。

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察世俗))),是近代最早的中文月刊报纸,被誉为“中国近代杂志的第一种”、“中国近代报业的开山鼻祖”。

二马逊礼和米怜创办《察世俗》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份杂志,辅助传教的进行。

因此,基督教教义的阐述,就成为《察世俗》的“根本要务”。

乡但是为了达到以学术助传教的目的,《察世俗》也介绍了一些科学知识。

米怜说:“神理、人道、国俗、天文、地理、偶遇,都必有些”,但“最大是神理,其次是人道,又次国俗。

是三样多讲,其余随时顺讲。

”@可见其突出宣扬的是基督教义。

《察世俗》的编务由米怜全盘负责,所刊载的文章也多出自他之手,封面书“博汉者纂”,“博汉者”即米怜的笔名;马礼逊、麦都思和梁发给最后几期写了稿。

生麦都思于1817年6月12日受伦敦会的派遣抵达马六甲协助米怜编印中文刊物。

米怜去世后,麦都思一直在巴达维亚和香港等地创办或作为编辑参与了多种中文月刊报纸的发行如《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天下新闻》等。

《察世俗》在编纂上以西刊模式作为参照,已具有广告、新闻、评论等内容,由于《察世俗》的发行是商向华人,为了引起中国人的阅读兴趣,米怜尽量使《察世俗》适合中国人的口味,从内容到形式,都力求使中国普通人喜闻乐见。

有些长文,编者采取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的手法,分期连载,篇末加有“后月续讲”字样,与章回小说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如出一辙。

由于当时中国朝野均视基督教为异端,马六甲的华人中也不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淫而对基督教的传播非常厌恶的人。

因此它在宣传用语时,极为慎重。

在序言中宣扬“神理”是主要内容,但在具体传教上,米怜等又非常注重通过各地的风俗、道德等展开传教。

他反复指出,考察“万世万处万人”才能求得客观真理,所以如此,是为了避免与当地风俗习惯和社会文化相悖的传教方式。

《察世俗》封面的设计就体现了这种顾虑。

上面从右到左横刻“嘉庆丙子年”,在“嘉庆丙子年”下面的右上角印有孔子语录:“子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正中是很大的刊名,左下角印以“博爱者纂”。

这样米怜既避免了从正面攻击儒家思想,刺激中国人,而且引用孔子的语录,耳吓稣加孔子的宣传内容和形式都清楚地表达出来。

这种封面形式后来被多种报刊如《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所采用。

可以说《察世俗》归根结底是为了向中国人传教而发行的一种中文定期出版物。

关于《察世俗》的出版与发行,学界尚存诸多疑窦未解。

《察世俗》于1815年日月5日(嘉庆十年七月初一日)创刊于马六甲,学界已有共识。

但其止于和」.时、印刷页数,却存有不同说法。

笔者通过查阅英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所藏该刊的缩微胶卷并参阅其他文献后认为,《察世俗》至少出版到道光壬午年二月、:的咨年:月至:月),每期6一9页,计其卷数也非七卷,而是八卷。

.《察世俗》在马六甲创刊,但其发行区域不限于马六甲,不仅遍布东南亚,而且据米怜所说“中国境内亦时有输人”‘。

每逢大考之时,由专人把《察世俗》带往广州,和其他宗教书籍一起,在考棚中分送给参加县试、府试和乡试的士大夫阅读。

从《告帖》来看,《察世俗》免费赠给槟榔屿、逞逻、安南等地的华侨,分送方法是“藉友人通信游历船舶之便利”,或亲自前来索取。

继《察世俗》之后是《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和《天下新闻》。

《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由麦都思主办,1823年7月在巴达维亚创刊,1826年停办。

主要内容为宗教、时事、历史、新闻等;《天下新闻》系由麦都思、台约尔(SamuelDyer)共同创办,1828年在马六甲创刊,1829年停刊。

其为周刊,主要刊载中外新闻、科学、历史、宗教等内容。

上述三种刊物皆创办于南洋。

新教传教士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种近代中文杂志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东西洋考》)。

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

1836年全年中断,1837年在新加坡复刊,终止于1838年,迄今见到的共39期。

主创者为德籍来华传教士郭实猎。

他创办该刊的目的是向中国人展示西方文明,使中国人认识到洋人不是“蛮夷”,并使中国人知己不足,愿向西方学习:当文明几乎在地球各处迅速发展,消灭愚昧和无知之时……只有中国仍像过去几千年间那样停滞不动。

虽然我们与他们交往已久,但他们仍认为天下首尊,把其他民族视为“蛮夷”.,.,这个月刊的出版就是为了消除中国人的这种高傲心理,让他们认识到我们的艺术、科学和工艺……向他们表明我们不是“蛮夷”,希望通过展示事实使中国人相信,他们还有许多东西要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