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不疯——莎剧《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疯癫”的重新解读
哈姆莱特分析奥菲利亚

奥菲利娅之死《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四大悲剧之一,在这出戏剧小说中,我认为最具悲剧色彩的不是哈姆莱特,而是我们如天使般纯洁的奥菲利亚。
无论莎士比亚的人本思想多么强烈,他始终是男权社会的一分子,这使得他不会去关心他笔下这位美丽单纯如同天使般的女孩,她的结局注定成为悲剧,她只是连接哈姆莱特和她父兄的“符号”。
奥菲利娅之死自一开始便注定好了,可谁又能说,死对奥菲利亚来说是残忍的呢?奥菲利亚死了,可同时她的灵魂也得到了救赎,她真正的从莎士比亚的悲剧中走了出来……奥菲利亚的单纯无疑是她死亡的重要因素,在一开始,哈姆莱特不知杀父仇人的时候,他真的为她心动,真心的追求她,这时的奥菲利亚,在哈姆莱特心中,无疑是美若天仙,正所谓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可我们这位单纯的天使,对她的父兄是多么的言听计从,她的父兄认为哈姆莱特是王子,是高不可攀的,哈姆莱特也不是真心的,所以告诉奥菲利亚这样是不可以的,他们是不会有结局的,天使听信了,从此不再来理会哈姆莱特,浑然不知爱情错过了便不再回来。
在哈姆莱特装疯卖傻的时候,奥菲利亚的父亲又一次想起这件事情,甚至异想天开的认为哈姆莱特之所以会疯是因为奥菲利亚的拒绝,甚至还将此事告诉了国王王后,从而,有了一出试探的戏码,这时候奥菲利亚又一次表现出了她的单纯,说是单蠢也不为过,她又一次听信了,与国王王后还有她的父亲制造出了一次偶遇,想象一下,哈姆莱特这时已经被仇恨蒙蔽了双眼,由于他的母后在他的父皇尸骨未寒之时,竟然和他的叔父,同时也是他的杀父仇人在一起时,这时的哈姆莱特对女人的印象已经坏到极致,这是他甚至说“女人,你的名字叫脆弱”。
而奥菲利亚真的以为哈姆莱特真的喜欢她,甚至在哈姆莱特让她进“尼姑院”(当时的尼姑院就是现在的灯红酒绿之地)时,她眼中的哈姆莱特的形象依然是高大的,唉!单纯的奥菲利亚。
奥菲利亚的单纯是有原因的,她所处的环境是侯门大院,而当时又是一个男权社会,她无法接触外面的世界,而她所受的教育用我们的话来讲就是“在家从父”。
莎士比亚笔下女性疯癫之新解

莎 士 比亚所 生 活 的 文 艺 复 兴 时 期 正 处 于 封 建 社 会 中 男 权 意 识 极 为 强 烈 的阶 段 。 因 此 , 照 男 性 的 规 定 , 想 的 妇 按 理 女 应 该 是 被 动 的 、 从 的 、 私 的 、 献 的 , 天 使 般 的 。 这 顺 无 奉 是 就 注 定 了 当 时 女 性 的 可 悲 生 活 状 态 : 性 要 绝 对 地 服 从 男 女 性 —— 结 婚 前 要 服 从 父亲 、 弟 , 婚 后 要 服 从 自己 的 丈 夫 。 兄 结 女 性 的从 属 地 位 要 求 她 们 在 男 性 面 前 保 持 沉 默 、 服 和 顺 屈
女 性 应 有 的举 止 和美 德 。“ 沉默 ” 莎 士 比亚 用 以描 述 女 性 的 被
生存状态 , 同时 被 赋 予 了 新 的 含 义 , 为 女 性 的 一 种 特 殊 的 成
生 存 策 略 [ 。奥 菲 利 娅 就 生 活 在 这 样 一 个 时 代 。从 小 丧 母 6 ] 的 她 一 直被 她 周 围的 男 性所 控 制 、 纵 , 没 有 自由 , 能 保 操 她 只 持 沉 默 。在 父 亲 的 操 纵 和 强 权 下 长 大 的 她 , 直 “ 规 矩 一 规 矩 ” 唯命 是 从 。起 初 , 那 世 故 、 利 的 父 亲 非 常 希 望 自 己 , 她 势 的 女儿 能 嫁 给 王 子 , 后 来 , 姆 雷 特 的 叔 叔 克 劳 迪 斯 登 上 但 哈 王位 之 后 , 又 不 希 望 女 儿卷 入 这 场 残 酷 的政 治 风 波 中 。他 他 很 清 楚 在 家庭 利 益 和政 治 前 途 发 生 冲 突 时 , 姻 是 要 做 出让 婚 步 的 。于 是他 坚决 地 警 告 奥 菲 利 娅 不 要 再 和 哈 姆 雷 特 来 往 , 也 不 要 相 信 哈 姆 莱 特 的 海 誓 山 盟 。奥 菲 利 娅 畏 于 父 权 的 威 慑 , 应 父 亲 不 再 与 哈姆 莱 特 交 往 :我 已 经 遵 从 您 的 命 令 , 答 “ 拒 绝 他 的来 信 , 且 不 允 许 他 来 见 我 。[ 并 ”7 ] 而 为 了 向 国 王 然 大 献 殷勤 , 洛涅 斯 又 急 切 地 让 女 儿 去 接 近 哈 姆 莱 特 , 试 波 以 探 哈姆 莱 特 是 否 真 的 发 疯 了 。可 怜 的 奥 菲 利 娅 只 好 将 哈 姆 莱特 写给 她 的 信 交 给父 亲 , 并不 断 地 向 父 亲 强 加 给妇 女 的最 恶 毒 的 形 象 。[ 因而 , 这 种 男 ”1 3 在
解析《哈姆雷特》中的疯狂和理智

解析《哈姆雷特》中的疯狂和理智简介《哈姆雷特》是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6世纪的一部戏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化遗产。
该剧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主角,探讨了人性、道德、命运等深刻的哲学问题。
其中,疯狂和理智是剧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哈姆雷特的疯狂在剧中,哈姆雷特被描写成一位心灵受到创伤的人物。
他经历了父亲之死、母亲与叔父之婚等事件后逐渐陷入了疯狂的状态。
这种疯狂暴露出他内心的混乱和情感上的冲突。
在剧中,哈姆雷特表现出反常行为,如与幽灵对话、假装发疯等。
真实还是假装?关于哈姆雷特真正是否疯癫存在不同解读。
一方面,可以认为他只是装出了这种状态来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并试图暴露克劳迪斯的罪行。
另一方面,也有观点认为,哈姆雷特的疯狂是真实存在的,在剧中他通过言谈和行为显露出了精神上的不稳定。
疯狂与心理剖析无论是真实还是假装,哈姆雷特的疯狂都提供了一种深入探索人性和心灵状态的机会。
他的心理冲突、忧郁以及对伦理道德的思考,都使得《哈姆雷特》成为了一部具有普世意义的戏剧作品。
理智与伪善相比哈姆雷特的疯狂,其他角色在剧中展现出了更多理智的一面。
但理智是否总是真实可靠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克劳迪斯与吉尔登斯特克劳迪斯是哈姆雷特叔父兼国王,在权力欲望驱使下杀害了自己兄弟获取王位。
他表面上看起来理智且沉稳,但却隐藏着罪恶和欺骗。
吉尔登斯特则是哈姆雷特最亲近的朋友之一,他对哈姆雷特的疯狂表示担忧,但最终却选择听信克劳迪斯的谎言,背叛了哈姆雷特。
这些角色展示了理智表象下可能隐藏着的虚伪和自私。
哲学思考与道德观察《哈姆雷特》中的剧情揭示出了人性复杂多变的一面。
理智在表面上看起来是正确和明智的选择,但在实际情况下常常困扰着决策者。
作品通过描绘各个角色之间交织复杂的关系,探索了人们在道德、伦理、权力等方面的挣扎和抉择。
结论《哈姆雷特》中的疯狂和理智是该作品核心主题之一。
通过刻画哈姆雷特的疯狂以及其他角色所展现出来的理智与伪善,作品引发了对人性、道德以及存在意义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哈姆雷特》人物赏析之——奥菲利

广告一班常雨悦 20151002116《哈姆雷特》人物赏析之——奥菲利娅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哈姆雷特》塑造了众多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形象各不相同,却又以一个人的形象突出显示了另外一个人的,文中内容环环相扣。
莎士比亚所写的《哈姆雷特》,在那时的人文主义虽然比较多见,是以复仇为话题的戏剧,然而它的内容却又不似其他人写的那般无聊。
莎士比亚善于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紧密结合起来,《哈姆雷特》对自然和人的赞颂也都洋溢着浪漫主义气息。
同时莎士比亚很注意情节的安排,他的戏剧常常包含几条平行的或者交错的情节。
《哈姆雷特》中三条复仇的情节交织在一起,而雷欧提斯和福丁拉斯为副线,三条线相互联系,又彼此衬托,在复仇这个主要情节之下,还配合了爱情、友谊、家庭关系等次要情节,起着充实、推动主要情节和提示人物思想性格的作用。
《哈姆雷特》就是悲剧,而在众多男性的复仇线中,奥菲利娅也是诸多悲剧中的一个,她就是一朵白莲花,不谙世事,最终也是跌入河中溺水而死,尸体都不得善终。
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中的小角色,然而没有她的存在,《哈姆雷特》的悲剧因素便有了逻辑漏洞。
她作为一个小角色在剧中起支点作用。
她的眼睛清澈得如一泓潭水,她没有如苔丝狄梦娜那样爱的澎湃,但她却以淳朴又天然的魅力征服了哈姆雷特王子,使他难以自拔地爱上了她。
可她任然是藏在家长身后的雏儿,既向往爱情,又害怕父兄的责备。
莎士比亚笔下的奥菲利娅可以从情感、理想、境遇、性格四个方面分析。
她是情感悲剧支点,她与哈姆雷特的情感是段纠结的感情,哈姆雷特王子在情感上是脆弱的,奥菲利亚的离开和死亡使他几近疯癫。
哈姆雷特的装疯卖傻伺机报仇行为是理智的,复仇的压抑使他必须保持冷静,以至于后来奥菲利亚的误会使他更加“理智”。
奥菲利亚对哈姆雷特失望了,心灰意冷了,她听从了父亲、兄长、王后、国王的“事实”,她相信“殿下,您的爱”已经随着王子的疯癫逝去了。
可是谁知道哈姆雷特此时的痛苦,他爱奥菲利亚,“我爱奥菲利亚: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
读书心得——《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形象解读

读书心得——《哈姆雷特》中奥菲利亚的形象解读《哈姆雷特》是一部关于复仇和伦理的文学作品,颇具人文主义色彩。
戏剧写于1601年,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最终与弑兄娶嫂篡夺王位的叔叔同归于尽的故事。
《哈姆雷特》历来为众多文学批评家关注,但围绕这部作品展开的文学批评往往由男性主导,女性相对较少,研究的焦点常常投射到哈姆雷特身上,而针对剧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相对匮乏。
雅克·拉康指出,男性批评家对奥菲利亚这一人物本身不感兴趣,除非是将其作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充分揭示了女性被视为性工具的被动地位。
但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疯女人”被视为受男权社会压迫的女性形象,奥菲利亚开始进入女性主义批评家的视野,1980年,肖瓦尔特在《再现奥菲利亚:女人、疯狂和女性主义批评的职责》中分析了奥菲利亚的“疯女人”形象;1986年,怀特在《无辜的牺牲品:莎士比亚悲剧中诗意的不公平》中强调,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中最无辜、最值得同情的角色。
奥菲利亚的角色虽常被隐形化处理,但事实上不容忽视。
国内有部分学者尝试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奥菲利亚的形象,叶倩对奥菲利亚经历的“常态—疯癔—死亡”三个阶段进行分析,认为后两阶段是奥菲利亚对男权制社会反抗的体现,延续了“疯女人”研究的热潮。
宋声泉认为从男性中心视域分析奥菲利亚形象的塑造是一个误区,并分析产生误区背后的原因,强调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奥菲利亚形象塑造的必要性,但仅关注作者的行文立场,未能从故事中不同人物视角展开分析。
李艳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奥菲利亚的“自我”意识进行分析,并探索奥菲利亚悲剧的现代启示,只分析了奥的形象本身,而未对形象形成过程及原因展开深入讨论。
基于此,本文结合波伏瓦对女性地位的认识,尝试解读男性凝视下奥菲利亚的形象构建过程,揭示奥菲利亚在沉默和疯癫两种状态下被“她者化”的真相。
一、作为“她者”的第二性法国哲学家普兰·德·拉巴尔认为,但凡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值得怀疑,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
浅析《哈姆莱特》中“疯癫”情节及其对主题的深化

Vo 1 . 36 NO . 11
绥 化 学 院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S u i h ua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6年 1 1月
NO V .2 01 6
浅析《 哈姆莱特》 中“ 疯癫" 情节及其对主题的深化
“
一
的情绪。 这些都是给人瞧的, 因为谁都可以作成这种样子。 它 复仇的纠结以 致发展到考 虑生死的 问 题。由 于对死 后生活的 4 1 ' 1 - T . 过是悲 哀的装饰和衣服; 可是我的郁结的心事却是1 , t ' - 恐惧, 他没有选择自杀“ 要是他只用一柄小小的刀子, 就可以 表现出来的。” ( 第一幕 第二场) 清算他自 己的 一生? 谁愿意负 着这样 这样重 担, 在 烦劳的 生命 父亲在哈姆莱特心中是一个堂堂的男子汉 , 父亲的突然 的 压迫下呻 吟流汗, 倘不是因 为 惧 i ' l f 不 可知的死 后” 。 ( 第三 幕
哲学思 考。 关键词: 哈姆莱 特; 疯癫; 主 题
中图分类号: I 1 0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 0 9 5 — 0 4 3 8 ( 2 0 1 6 J 1 1 — 0 0 7 9 — 0 3
在莎士比 亚的剧作中, 人们最推崇的是他的悲剧, 而《 哈 断; 对复杂而危险的形势应付自 如, 巨大的悲伤并没有使他 愤怒的光焰也没有烧毁他的理智。” 再如李鸿泉 姆莱特》 作为悲剧中的代表作, 受到了 评论家的青睐。因为 丧失意志, 《 哈 姆莱特》不仅有丰富的 思想内涵, 而且有独特的 艺术特 的论文里写道: “ 他思维清晰, 应答敏捷, 语言准确, 逻辑性 色。 古今中 外的评论家们不惜用浩瀚的笔墨 对这部著作进行 强。” l 2 J 他们认为装疯是哈姆莱特复仇的一个手段。 研究。 关于哈姆菜特“ 疯癫” 情节, 至今也一直存在争议, 重点 哈 姆莱 特 的精神 危机 在于讨论他是否是“ 真 疯” , 目 前存在三种说法: 第一种如法 国 斯达 尔夫人的观点, 人物哈姆莱特的 疯癫不是装出 来的, 我认为 讨论哈姆莱特“ 发疯” 的真伪, 首先要解决的 是对 而是“ 真正的疯癫” , 在她看来“ 剧本只是描绘了一幅人类精 “ 疯” 的 定义。《 现代汉语词典》 将“ 疯癫” 定义为: “ 精神错乱; ” 这 个一般意义上的理解, 被心理学家用精神 分析 神在生活风暴超过了 自己的力量而遭到毁灭时的最动人图 精神失常。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疯狂与理智之间的较量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疯狂与理智之间的较量1. 引言1.1 概述《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被广泛认为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这部戏剧以主角哈姆雷特为中心,探索了疯狂与理智之间的较量。
通过揭示哈姆雷特内心的矛盾与深思熟虑的行动,该剧引发了对人类意识、精神状态和道德拷问等重大问题的思考。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概述,并明确文章的结构和目标。
然后,在第二节中,我们将探讨哈姆雷特所表现出来的疯狂及其形式、起因及其影响力。
接下来,在第三节中,我们将探讨哈姆雷特身上展现出来的理智,并着重关注他在决策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思考能力、审视社会规范以及解析生命意义等方面的才能。
在第四节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哈姆雷特内心斗争与角色发展之间、社会影响与自我认知之间以及自由意志与命运之争之间的较量。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观点和论证,并对哈姆雷特角色解读和主题讨论进行总结。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疯狂与理智这一重要主题。
通过分析戏剧中哈姆雷特所展示出来的疯狂和理智两种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较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个复杂而深刻的角色形象,并思考人类精神状态、社会定义下个体行为以及生命意义等关键问题。
同时,通过对该主题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莎士比亚作品中所包含的普遍真理和人性困境,进一步拓展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希望能对您撰写这篇长文有所帮助。
2. 哈姆雷特的疯狂:2.1 表现形式:在《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疯狂表现得十分明显。
他经历了多种形式的疯狂,包括言语上的错乱和行为上的怪异。
他常常表现出不连贯的言语和思维,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丧失了理智和意识。
此外,他还模仿其他角色并扮演无法确定真实身份的角色,这增加了他疯狂形象的复杂性。
2.2 精神背景:哈姆雷特的疯狂可以追溯到其内心深处潜藏的种种因素。
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疯癫”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疯癫”黄朱敏 南昌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摘 要:哈姆雷特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当他身陷于世俗的泥淖中,理想被打得支离破碎,于是变得痴狂、疯癫。
他把现实看得比任何人都清楚,却把自己寄托于疯癫的世界里,在理智与情感的漩涡里反复挣扎。
从这一点来看,疯癫与复仇并道而行,有很多值得探究的意义。
当然,哈姆雷特的疯癫也富有深层的文化内涵。
当我们把自己的思想抛在文艺复兴的时代环境中,以时代的特性观照哈姆雷特的“疯癫”,那么就会发现哈姆雷特的“疯癫”具有超出文本本身的意义。
关键词:疯癫;复仇;痴迷;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2-146-01一、引言《哈姆雷特》的原型是12世纪的丹麦史中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
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雷特》的时代背景是欧洲文艺复兴的晚期,也是英国社会风云变幻的一个激烈动荡的时期,人文主义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英国社会的现实却存在着许多问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日益激化。
文艺复兴提倡个性解放,倡导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沉浸与这样的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都热衷于追求物质享受,形成纵欲思想。
在当时的英国,人们的欲望泛滥,社会关系混乱,社会矛盾更加激烈,《哈姆雷特》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创作的,这也是莎士比亚对文艺复兴的整体性的总结和思考。
二、“疯癫”与复仇的内在联系(一)“疯癫”的鬼魂当我们站在现实的角度重新审视文学人物的举动时,我们可以很容易发现,一切文学人物的行为都是心灵的外在体现,是文学人物生活状态的反应。
而哈姆雷特的疯癫也正是他在复仇的漩涡中挣扎徘徊的心理和生活状态的体现。
哈姆雷特听到一个鬼魂——他的父亲的亡灵的倾诉,拉开了复仇的序幕。
但是当时没有人真正相信他,更没有人愿意为他效力。
他的朋友、恋人、母亲、没有人是站在他那边。
一开始,他也许没有考虑到到复仇任务的艰巨性,因此他复仇很快宣告失败,哈姆雷特的言行也变得更加疯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 键 词 : 剧 ; 姆 莱 特 ;奥 菲 利 娅 ;疯 癫 莎 哈 中 图 分 类 号 :10 . 1 6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7 4 (0 6 0 —0 7 — 0 0 5 2 2 20 )3 0 1 4
“ 癫 ” 莎 剧 《 姆 莱 特 》 一 个 重 要 主 题 。莎 疯 是 哈 的 剧 批 评 界 对 该 剧 疯 癫 的研 究 多 集 中 在 主 人 公 哈 姆 莱
解 林 静 ’
( 南大 学外 国语 学院 , 东广 州 5 03 ) 暨 广 1 6 2
摘 要 : 士 比亚 的悲 剧《 姆 莱特 > 女 主 人 公 奥 菲 利 娅 常 被 人 们 解 读 为 不 堪 忍 受 种 种 打 击 而 发 疯 。本 文 莎 哈 的
运 用 福 柯 有 关 。 癫 ” 观 点 从 女 性 主 义 的 角度 对 奥 菲 利 娅 的 “ 癫 ” 行 新 的 解 读 , 疯 的 疯 进 旨在 阐 明奥 菲利 娅 不 是 真 疯 ; 的 。 话” 她 疯 中蕴 藏 着 深 刻 的 含 义 。 在 借 助 。 癫 ” 破 沉 默 . 达 她 的 困惑 和 愤 怒 , 而 得 到 精 神 和 心 灵 意 疯 打 表 从
一
1 .思 想 在 “ 默” 酝 酿 沉 中 莎 士 比亚 时 代 等 级 观 念 深 入 人 心 , 为 那 是 上 帝 因
的 旨意 , 对 不 可 以违 背 。 这种 等 级 制 度 成 为 统 治 者 绝 统 治 人 们 的 工 具 , 束 缚 了女 性 的 生 活 : 性 要 绝 对 也 女
‘
的 利 剑 把 你 射 中 。 ( 士 比亚 2 0 :3 在 封 建 等 级 ”莎 03 1 )
观 念 的 支 配 下 , 菲 利 娅 只 能 顺 从 地 接 受 哥 哥 的 教 奥 诲 , 向哥 哥 保 证 : 我 要 记 住 你 这 个 很 好 的 教 训 , 她 “ 让 它 看 守 我 的心 。 同上 ) 菲 利 娅 不 可 能 在 哥 哥 的 命 ”( 奥 令 与 自己 的感 情 之 间 做 出选 择 。一 方 面 她 深 深 地 爱 着 哈姆 莱 特 , 另一 方 面她 不 得 不 顺 从 哥 哥 。在 那 个 时 代她 不 可 能 在 没 有 得 到 家 庭 同 意 的 情 况 下 考 虑 自 己 的爱 情 。 奥 菲利 娅 不 仅 要 接 受 哥 哥 的命 令 , 要 听 从 父 亲 更 的安 排 。在 父 亲 的眼 里 , 是 一 个 幼 稚 的 小 姑 娘 。作 她 为 一 个 世 故 的 父 亲 , 当然 希望 自己 的女 儿 能 嫁 给 王 他 子 , 他 不 希 望女 儿 卷 入 一 场 政治 风 波 中 。 他 很 清 楚 但 在 家 庭 利 益 和 国家 利 益 发 生 冲 突 时 , 姻 是 要 做 出 让 婚 步 的 。于 是 他 更 加 直 接 地 警 告 奥 菲 利 娅 不 要 相 信 哈 姆 莱 特 的海 誓 山盟 。奥 菲 利 娅 慑 于 父 亲 的 威 严 , 应 答 父 亲 不 再 与 哈 姆 莱 特 交 往 : 我 已经 遵 从 您 的命 令 , “ 拒 绝 他 的 来 信 , 且 不 允 许 他 来 见 我 。 同 上 : 4 她 基 并 ”( 2) 于孝 心 和服 从 之 心 将 哈 姆 莱 特 写 给 她 的信 交 给 父 亲 , 并 向父 亲 报 告 哈 姆 莱 特 怪 异 的 行 为 。 然 而 为 了 证 明 自己 对 国王 的 忠诚 , 洛 涅 斯 又 急 切 地 让 女 儿 亲 近 哈 波
维普资讯
2 0 年 第 3期 06 总第 9 7期
外 语 研 究
Fo egn La gua e s a c ri n g s Re e r h
2 006. o N3 Se ilN 7 ra o 9
我 思 , 我 不疯 故
莎 剧《 姆 莱 特 》 哈 中奥 菲 利娅 “ 癫 ”的重 新 解读 疯
仅 指 在 男 性 看 来 她 们 不 应 该 讲 话 , 且 还 指 她 们 为 了 而 避 免 冲 突而 使用 的含 蓄 的 、 直 接 的 表 达 方式 ( 不 同
上 ) 。
特“ 疯” 复仇行 动 上 。自 8 装 的 0年 代 开 始 , 内 主要 国 的 几 家 外 国文 学 刊 物 也 登 载 过 评 论 奥 菲 利 娅 的 文 章 ,
度重 新 解 读 奥 菲 利 娅 , 点 集 中 在 奥 菲 利 娅 在 “ 焦 沉
留 心 , 亲 爱 的妹 妹 , 我 不要 放纵 你 的 爱情 , 要 让 欲 望 不
默” 的思考 , 助“ 癫” 破沉默来表达她 的思想 。 中 借 疯 打
那 么 , 的 疯 癫 是 不 是 真 正 病 理 学 意 义上 的 疯癫 呢 ? 她
但 从 总 体 上 看 , 内对 奥 菲 利 娅 疯 癫 的 原 因大 都 归 因 国
奥 菲利 娅就 生 活在 这 样 一 个 时代 。从 她 一 出 场 ,
这 个 没有 母 亲 的孩 子 就 一 直 被 她 周 围 的男 性 所 控 制 、 操 纵 , 失去 了 自由 , 持 沉 默 。在 对 待 哈 姆 莱 特 的 她 保 爱情 上 , 菲 利娅 一 开始 就 受 到 了 哥 哥 的 教 诲 。在 哥 奥 哥 的 眼 里 , 子 对妹 妹 的感 情 是 轻 浮 的 、 认 真 的 , 王 不 他
只不 过 在 玩 弄 她 , 本 不 可 能娶 她 ; 留心 , 菲 利 娅 , 根 “ 奥
于 她 的软 弱 , 为 奥 菲 利 娅 的 疯 癫 源 自恋 爱 上 所 受 的 认
打击 和父亲无 意 中被 自己的爱 人所 杀害 。不 管怎样
解 读 , 一 点 是 共 同 的 , 奥 菲 利 娅 不 堪 忍 受 生 活 中 有 即 的种 种 打击 而 发疯 , 是 真 疯 。本 文 从 女 性 主义 的 角 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