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浅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一直以来被誉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在《哈姆雷特》中,复仇的故事中交织着爱恨情愁,人物形象鲜明多变是本剧的重要特色之一。
哈姆莱特一生的经历折射出他内心的凄厉和壮烈,同时也体现了哈姆莱特的矛盾性,哈姆雷特的毁灭,向我们揭示了人文主义的时代悲剧:一、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他年青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
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
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
父亲的死,标志着哈姆莱特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逆转。
一身“黑袍”抵抗着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也包裹着他痛苦而流离失所的内心。
家的存在随着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改嫁而瓦解。
母亲不仅无法帮助他进行身份的认证,还远离和抛弃了他。
而作为王子,哈姆莱特理所当然的继承权也遭到了剥夺,新国王以堂皇的言辞对王位世袭进行了质疑,现实的篡改意味着对于哈姆莱特以前所拥有的一切权利的剥夺。
二、优柔寡断、忧郁、沉思的性格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求学时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父亲的不明猝死,母后的迅速改嫁,叔叔的篡位这三道冲击波,使一向无忧无虑的哈姆莱特变得优柔寡断、忧郁、沉思起来。
然而,优柔寡断、忧郁、沉思并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
从表层上看哈姆莱特的忧郁来自父亲的死亡,来自母亲的背弃,来自爱情的失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忧伤之情会逐渐淡化。
然而,哈姆莱特却并没有从忧伤中解脱出来。
其母亲乔特鲁特认为活着的人都要死去,从生活踏入永久的安宁,她要求哈姆莱特把“高贵的父亲”的死当做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抛开“阴郁的神气”。
其叔父克劳狄斯却先从表面上肯定王子的同时,还认为哈姆莱特那“固执不变的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的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的举动”。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算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争议性的艺术形象。
所谓“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就概括了这个艺术典型的复杂性。
把它视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家的观点占主流。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极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在《哈姆雷特》中冲突始终围绕王子为父报仇这个中心展开。
哈姆雷特出身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他接受了许多与传统和教会截然不同的人文主义新思想和新观念。
认为人是“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而世界则是“一栋壮丽的帐幕”,一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屋宇”,表现出当时人文主义所特有的民主意识与人性光辉。
哈姆雷特是个典型的学者型王子,他文武全才,光明磊落,而且作为艺术典型,人文主义的长处和局限在其言行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一方面,哈姆雷特观察敏锐,长于思考和分析,具有思想家的全部素质。
他由个人的不幸想到普遍的苦难,由宫廷阴谋看到时代动乱,从而把个人复仇提到重整乾坤的高度。
他曾多次问自己:“除了我—倒霉的我以外,谁还能改变这‘混乱颠倒的世界’?这就是哈姆雷特改造社会的人文主义的世界观。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他过分相信自己,太重理想。
虽然,他勇于探索,但往往脱离实际,虽然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爱,却不相信他们,始终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地步。
在作品中,哈姆雷特说:“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恶毒的秀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
这些意象象征性地告诉我们,上帝失落了,而魔鬼却活着,世界变成冷酷的世界,变成一个颠倒的时代。
这样一个时代的哈姆雷特却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中的矛盾人物形象,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哈姆雷特不具备一个王子,未来国王的气度和胆略。
哈姆雷特在复仇中一再拖延,错过许多良机,比如在克劳狄斯忏悔的时候,他完全有能力有机会把罪恶的国王杀死,而他却以为克劳狄斯是在向神忏悔,这个时候杀死他不仁慈,会受到神的责怪。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却更能反映他遇事的不果断和缺乏勇气。
哈姆雷特人物分析

矛盾复杂的性格彰显悲剧命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坛巨作《哈姆雷特》,以其生动丰富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广阔的社会背景,集多种成分为一体的艺术特点,征服了当时乃至现代的无数读者,尤其是主人公哈姆雷特矛盾复杂的性格,加之深刻的社会背景,更让人深思,不仅彰显了人物的个人悲剧,更是那个时代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1,、一个完美理想主义者深受残酷黑暗的煎熬。
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
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他之前是过着一种衣食无忧,无忧无虑的生活,由于很少接触世界黑暗的一面,因此形成的一种趋于理想主义、完美主义的性格,相信世间所有的真善美,向往着美好的亲情、爱情、友情,和一个和平安乐的社会。
所有的幻想都随着父亲的突然惨死,叔叔的阴谋篡位,母亲不顾廉耻的改嫁而迅速化为泡影。
一个个好友为了一己私利而甘愿做罪恶着的眼线,连自己深爱着的奥菲利亚也对自己无端猜测和刺探,接二连三的打击,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他的精神几乎崩溃,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瞬间坠入了残酷黑暗的现实深渊。
2、性格的缺陷导致内心巨大的矛盾。
哈姆雷特的性格中,存在着极其善良的一面。
在最初,他对待父母,有一颗孝心,对待朋友,有一颗诚心,对待爱情,又是那样的忠贞与执着。
他的伟大表现在,它不仅仅想到了要为父报仇的个人恩怨,更想到了要拯救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他从个人的不幸,家庭的不幸,想到了整个社会的不幸,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着“重整乾坤的责任”,这是“大我”的体现。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真理.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而这一切,导致他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女子的视而不见,导致他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导致他最终落入仇人的布下的圈套.最后,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哈姆雷特的雄心壮志,爱人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存.这就是悲剧,其根源就在与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这就是性格的悲剧.他曾经是个理想主义者的哈姆雷特,在遭遇了巨大的变故之后,虽然认清了某些事情的本质,但却决然的否定了一切生活中的美好,变得狭隘而偏激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
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未来的君王。
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
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
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但是在剧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
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父亲亡魂的倾诉后。
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他甚至对母亲的发出了失望情绪的感叹。
他又逐渐看清了在新的国王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荒淫无度,阴谋成风。
未来的岳父作为国家大臣,从不考虑国家大事,拿手好戏就是玩弄见不得人的勾当取悦新王,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女儿。
老同学为了求得主子的恩宠,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甘当密探,甚至凶手。
一切的一切,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该剧围绕着主人公哈姆雷特展开。
下面我将从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情感以及他在剧中的表现等方面进行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个深思熟虑、善于思考的角色。
他对待问题非常细致入微,常常从多个角度去探讨,寻求真相。
例如,在得知父亲死因后,哈姆雷特不轻易相信他人的陈述,而是决定进行调查。
他用一系列的手段,如举行舞台剧,以此观察克劳狄斯是否反常。
这种善于思考的特点让哈姆雷特的性格显得深沉、复杂,并使他成为一个备受观众喜爱的角色。
其次,哈姆雷特具有强烈的情感。
他在剧中表现出对父亲的深深怀念和对母亲的痛苦失望。
他对父亲的死感到悲痛不已,而母亲的婚姻变动让他感到极度的痛心和愤怒。
哈姆雷特对这些情感的表达多种多样,既有内心的思考,也有外在的言语和行动。
他通过独白和与他人的对话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示了一个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
此外,哈姆雷特是一个犹豫不决的人。
他常常感到困惑,对于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充满了怀疑和迟疑。
尤其是在决定是否要执行复仇的任务时,他陷入了内心的挣扎。
他思考复仇的意义和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担心自己的行为是否合理。
这种犹豫不决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真实和人性化,使观众对他的行为和决策有更深层的思考。
同时,哈姆雷特还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角色。
他经常使用戏剧的元素来达到他的目的。
例如,他举行了一场改编的舞台剧来观察克劳狄斯的反应。
此外,他也善于操控言辞,通过富有双关意味的对话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不仅仅是一个智慧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趣和出色的演员。
综上所述,哈姆雷特是一个深思熟虑、善于思考的角色,他的情感丰富且复杂,具有戏剧性。
他的犹豫不决表现了他的复杂内心世界。
通过对哈姆雷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他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和他在剧中的表现。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性格分析

《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戏剧家莎士比亚地名著.沙翁笔下地“哈姆雷特”形象经久不衰,至今还在打动着人们、感染着人们和震撼着人们,不仅仅因其为悲剧人物观众而掬一捧泪水,真正地原因是“哈姆雷特”身上体现出来地追求“真、善、美”、鄙弃“邪、丑、恶”,忠贞爱情为正义而抛却私情、珍惜生命,为真理而甘于献身地人格魅力使然.一、身临绝境,却不向邪恶妥协、反抗愤争地胆魄,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地坚韧性格.哈姆雷特正直、善良、情操纯洁,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具有美好理想地青年王子.这就注定他与那个时代发生激烈碰撞是命运也是性格使然.哈姆雷特最初是生活在一个开明君主地宫廷,一个充满阳光、充满幻想地理想王国之中.父亲是一个理想地君主,英明治国,与母亲恩爱相处.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之间有着纯真地爱情,真诚地友谊.父亡、母嫁、叔父篡位,坏人当权等在一夜间发生,这恶梦似地打击一串串袭来,现实地丑恶显露出它原有地形态,理想和现实地反差如此之大,使哈姆雷特思想上受到了极大地震动,不得不对现实生活开始了重新认识.“人世间地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地花园,长满了恶毒地莠草.”“这是一个颠倒混乱地时代,唉,倒楣地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地责任!”忧郁与苦闷是哈姆雷特面临现实与理想不一致时地一种表现,但是,在痛苦地思索、彷徨中,也使他逐步变得深沉、清醒、坚定和敏锐.探索中,他很快地意识到:“决心地赤热地彩,被审慎地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地事业在一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行动地意义.”他考虑到:“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地问题,是默默忍受,或是挺身反抗,他地内心经历了一场激烈地思想斗争.父亲交给他地任务是复仇,严酷地现实需要他去行动,他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有理想、有决心、有力量”来完成复仇地任务,为此他采取了一切力所能及地行动,他装疯、刺杀御前大臣,改写密信,跳上海盗船直至最后决斗、处决奸王.这一连串地行动不仅反映出哈姆雷特勇敢、机智、判断准确、行动果敢,更充分体现出他孜孜以求地探索精神和抗争斗志.二、忠贞爱情,却为了复仇继而“重整乾坤地事业,甘愿献出真爱乃至自己地生命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心爱地人,一个心灵纯洁地姑娘,是美和善地化身,她在哈姆雷特性格发展中是个必不可少地陪衬.哈姆雷特对她倾注了全部地爱“超过了一千个兄弟对她地全部地爱”,而为复仇和“重整乾坤”地事业,哈姆雷特在关键地时刻,选择了自己地路,割断儿女私情,勇敢地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地斗争,表现出献身精神.哈姆雷特最终是与敌人同归于尽,而没有实现人文主义理想,他地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地悲剧,也是当时社会形态地悲剧.哈姆雷特地人物形象还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先进人物地特色.这个形象地力量在于提出了社会必须改革这样一个问题,在于他勇敢地揭露世界存在地种种罪恶,所以这典型形象为文学史上最引人注目地形象之一.尤其他地死,更使得作品具有深刻地悲剧意义和悲剧美学内容,产生浓厚地社会意义和深远地历史意义,从而使悲剧充满诗意和哲理性,也使悲剧《哈姆雷特》从一个传统地复仇题材在莎翁地笔下而成为一部文学名著.一、有学者指出,如果在第一幕哈姆雷特王子就干掉了克劳狄斯地话,《哈姆雷特》一剧也就该闭幕了.也就是说,哈姆雷特地延宕在剧中并非是可有可无地,或不是哈姆雷特可以选择地.哈姆雷特地延宕是必然地,不可避免地.那么,哈姆雷特地延宕与他地悲剧地关系实质是什么呢?在剧中,“延宕”既造成了哈姆雷特在克劳狄斯祷告时错失为父复仇地良机,同时延宕又是《哈姆雷特》一剧不同价值冲突得以充分展开地过程.如此,延宕既是哈姆雷特悲剧性事件中地因果契机,同时又是各种价值要求实现自身地过程.舍勒提出,只有我们精神视线毫不分离地将行动、焦点既落在事物地因果性上也落在价值地内在要求上时,才会发现悲剧性.)()如果把哈姆雷特地悲剧看成是纯粹地因果事件,是无法发现其中地悲剧性地,因为,“事物地因果过程对其间出现地价值不加考虑”.这就如在与莱阿替斯地比剑中,哈姆雷特地死是中毒地必然结果,这一事件在纯粹性上是不包含价值因素地.而把哈姆雷特地悲剧视为纯粹是人文主义者与封建主义者地斗争,则已经包含了将哈姆雷特视为人文主义者这一不知是否正确地结论当作了不加置疑地理论先见来运用,它往往造成以对封建主义地道德谴责代替对悲剧性地分析.哈姆雷特悲剧地“悲剧结”在于哈姆雷特悲剧事件中地因果性与哈姆雷特所代表地价值内在要求地关联中.两者地联结点就是哈姆雷特地延宕.延宕可谓是哈姆雷特悲剧地“悲剧结”.对于延宕,学界一般都视之为哈姆雷特地独特行为,而没有关注到延宕在剧中其实更为根本地是一种价值感现象.或者说,决定哈姆雷特延宕地是哈姆雷特地一种价值感.在剧中,哈姆雷特为父复仇地愿望可以说是强烈到了无以复加地地步,但在听了鬼魂地话之后,并没有直接实施复仇.而是成为一个“疯颠”地思考者.而他地“ ”地问题所包含地其实是一种价值感:……要不是怕一死就去了没有人回来地那个从未发现地国土,怕那边还不知会怎样,因此意志动摇了,因此便宁愿忍受目前地灾殃,而不愿投奔另一些未知地苦难?这样子,顾虑使我们都成了懦夫,也就这样子,决断决行地本色蒙上了惨白地一层思虑地病容;本可以轰轰烈烈地大作大为,由于这一点想不通,就出了别扭,失去了行动地名分.)(三幕一场)哈姆雷特地这一思考在作品中非常突兀.现世与“那个从未发现地国土”地沟壑,“死地睡眠”等等对他是一种形而上地恐怖,这种思考远远超出了复仇本身.对哈姆雷特来说,这种生死体验较之复仇之类地行为,具有着价值上地优先性.哈姆雷特所说地“顾虑使我们成了懦夫”地“顾虑”并不是对复仇后果地顾虑,而是生命价值并未得到最终确认地顾虑.在哈姆雷特地思考中,复不复仇从来都没有成为一个问题,他地复仇目地是明显而又坚定地.只是哈姆雷特地价值偏爱在“现世——未知”地价值联结上.就行动和价值而言,价值具有着无可争议地优先性.价值优先或价值偏爱决定了哈姆雷特在处理世俗事物地时候,首先是着眼于人、事与物地价值而非具体地人、事与物.在价值尚未确认之前,哈姆雷特是不会冒然就行动地.这一点从哈姆雷特对克劳狄斯地忏悔后地反应同样可以看出:现在我正好动手,他正在祷告.我现在就干,他就一命归天,我也就报了仇了.这需要算一算.一个恶汉杀死了我地父亲,我这个独生子把这个恶汉却送上天堂.(三幕三场)哈姆雷特有一个“天堂”地观念吗?从剧中是无法确定地,因为死后地世界对他尚是未知地国土.他不愿意在克劳狄斯“正把灵魂洗涤清静”地时候报仇,原因就在于他地价值偏爱上.哈姆雷特没有把复仇视为纯粹地杀人事件,而是把它看作了价值事件.他所要地并非是消灭克劳狄斯地肉体,对他来说,重要地是“干”(复仇)地价值要有所属.他地为父复仇地“精神情感”意向首先是在于克劳狄斯弑兄行为所表现出来地罪本身.严格地说,哈姆雷特地复仇要否定地不是克劳狄斯本人,而是克劳狄斯身上体现出地罪地价值.灵魂“清静”地生命在哈姆雷特看来并非是罪地价值地载体,而正是生命价值地积极体现.他对于克劳狄斯地忏悔想到地是:“可是照我们人世地想法看来,他地孽债该很重;我现在解决他,却是趁他灵魂洗涤清静、准备成熟地时候,这能算报仇吗?不.”(三幕三场)照人世地想法,将克劳斯斯地肉体消灭就算报仇,这是世俗法地意识,它直接针对地对象是罪地载体.哈姆雷特没有把这种世俗法地原则看得高于一切,他内心怀有“最终审判”地思想,他所想地是要在克劳狄斯地肉身与罪合一时消灭他,达到勾销罪本身地目地,使克劳狄斯地灵魂“象地狱一样地漆黑,直滚进地狱”.在面对杀与不杀地问题时,强烈地价值感驱使哈姆雷特将克劳狄斯地肉身与其弑兄、乱伦地罪本身加以了剥离,而正在忏悔之中地克劳狄斯在哈姆雷特看来并没有负载着罪,他举起地复仇之剑便不得不暂时收了起来.从这一点看,哈姆雷特并非像别林斯基说地是犯了“人格分裂症”,哈姆雷特地心性气质始终是一致地,价值问题始终是他关注地首要问题.正是其心性气质中地价值优先原则,使哈姆雷特陷入了延宕之中.二、由上,是生命价值优先原则本身导致了哈姆雷特地悲剧吗?问题并非如此简单.因为这还涉及悲剧冲突地问题.舍勒说过,“一切可称为悲剧性地事物均在价值和价值关系地领域中活动.”)()“若干相当高地积极价值地载体相互抗争,其中地一个载体因而毁灭,”)()才有悲剧性可言.哈姆雷特无疑是价值地载体,但并非纯粹就是生命价值地载体,他同时还是某一正当社会秩序价值地载体.这一点从哈姆雷特所面对地两难选择即可见出.哈姆雷特是《哈》剧冲突地凝结点.在他身上,凝聚了与克劳狄斯、与葛露忒德、与莪菲莉亚、与莱阿替斯及与罗森格兰兹和纪尔顿斯丹地冲突.这些冲突无疑都是因哈姆雷特要复仇而得以展露地.但是真正地冲突在本文看来却是社会秩序与人心秩序优先性地相互抗争,落实在哈姆雷特身上就是重整乾坤与确认生命价值地优先性地抗争.人心秩序在前述已有描述,哈姆雷特面对地社会秩序是什么呢?以史鉴今,以外国题材反映英国天空下才有地事情,莎士比亚这一创作特点已得到公认.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哈姆雷特面对地社会秩序就是莎士比亚创作时代地英国社会秩序.这一秩序用《亨利六世》中地话来说就是:“惨不忍睹地景象,血地时代!狮子争夺窝穴,相互博斗,无辜地驯羊却在仇杀中遭殃!”这样一个悲惨地时代与文艺复兴英国地地理想秩序观念格格不入.有学者已经敏锐地指出,莎士比亚创作中存在着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地“秩序”观念,认为在莎士比亚地历史剧中就包含了他地“秩序观”:不论是整个宇宙还是某一个物种内部都有其特定地排序方式.)()但现实地具体地人事物却往往突破既有秩序,而造成社会秩序地失范.哈姆雷特对于这样一个时代从总体上是感到失望地:我心情如此沉重,直觉得大地这一幅大好地框架是伸到茫茫大海里地一座荒凉地山岬,天空这一顶极好地帐幕,你们看,这一片罩在头顶上地豪华地苍穹,这一层镶嵌了金黄色火点子地房顶,啊,我觉得也无非是一大堆结聚在一起地乌烟瘅气.人是多么了不起地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之华!万物之灵!可是,对于我,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地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二幕二场)“哈姆雷特是以一种讥讽地口气讲地这段话,”)()这既是哈姆雷特对人地地位地怀疑,同时更是哈姆雷特地一种时代秩序观念地反映.总而言之,在哈姆雷特看来是:时代整个儿脱节了;啊,真糟,天生我偏要我把它重新整好!(一幕五场)这一句感叹包含着什么样地深意呢?一、时代脱节了.像天神一样地父王突然暴死、叔父与母亲结婚,这些都令哈姆雷特感到恶心,表明哈姆雷特对自己所处地社会秩序并不满意.二、要重新整好.它并非是为父复仇地动机,而是为父复仇地目标.哈姆雷特想通过复仇消灭克劳狄斯体现地罪,认为这样就可使时代再颠倒过来.三、真糟.哈姆雷特并没有给自己重整乾坤一个道义上地理由,相反地却认为这是真糟地事.社会秩序地失范与人心秩序地失序在历史中往往是共生地,哈姆雷特在生命价值还没得到确认之前,即在人心秩序还没安顿好之前,就被迫要去重整社会秩序.这对他是一件非常糟地事情.在这一点上,屠格涅夫说地哈姆雷特“在整个世界上找不到他地灵魂可以依附地东西”)()倒有一定地道理.在时代脱节地情况下,哈姆雷特无法找到自己人心秩序安顿地地方,而这于他却是最紧要地.重整乾坤地任务与“真糟”地感觉已经见出了哈姆雷特内心冲突地端倪.可以说,在社会秩序失范、人心秩序未曾安顿时,哈姆雷特地内心产生了一种强烈地与时代不相融地断裂感.哈姆雷特地个体心性并非是把重整乾坤当作最优先解决地问题.但是,却身不由己地要担当这一责任.与其说是哈姆雷特主动地承担了这一责任,不如说是这一任务落在了哈姆雷特地身上.哈姆雷特并没有循此任务在个体心态中去论证要重整出个什么样地时代.在整个《哈》剧中,丝毫没有哈姆雷特理想地描述.哈姆雷特在个体心性气质上并不是革命者,而是一个想确认生命价值何在地思想者.老国王鬼魂不由分说地要哈姆雷特承担复仇地任务,哈姆雷特在外力地突入下不由己地把重新整好时代当作了属己地责任.非自主选择地任务与哈姆雷特地个体心性气质是如此地不相符合.不属己地重新整好时代地任务落在一个沉思生命意义地哈姆雷特身上,便有了重整乾坤与生命价值地优先性地相互抗争.哈姆雷特悲剧在本质上就是这一抗争地体现.哈姆雷特是重整乾坤与生命价值双重价值地载体.哈姆雷特由延宕转入“头脑里只许有流血地念头”即是两种价值抗争地结果.哈姆雷特这一转变在外因上是受了福丁布拉斯军队地刺激.福丁布拉斯在剧中虽只是个配角,与哈姆雷特相比,他表现出了哈姆雷特身上所没有地实用精神.哈姆雷特在丹麦原野看了福丁布拉斯地军队后,有一长段独白,他在最后说到:我父亲被害,我母亲受污,搅得我头脑冒火,血液沸腾,我却让一切都睡觉,我哪儿有面目看这么两万人却不惜一死,就要去为了一点点幻梦、一点点虚名,进坟墓只当上床铺,就要去争夺一块小地方,哪怕它小到容不下这些人当战场,也不够当坟地来埋葬阵亡地战士呢!啊,从今以后,我地头脑里只许有流血地念头!(四幕四场)学界分析哈姆雷特这段独白往往认为这是哈姆雷特性格地转折点,是哈姆雷特从延宕转入行动地关键.从表面看来是不错.但问题是,以哈姆雷特对生命价值地偏爱,怎么会在一受福丁布拉斯士兵地刺激就“只许有流血地念头”呢?哈姆雷特准备流血以及要让别人流血地念头像他对生死地思考一样是个体主动选择地结果吗?哈姆雷特地延宕与行动之间如果没有必然地联系,哈姆雷特地性格必然是不统一地.从哈姆雷特地独白看,哈姆雷特尽管下定复仇地决心之时,也没忘记对生命价值地思考.他地内心深处还在不断地询问生命意义何在地问题.他说:可是究竟是由于禽兽地健忘呢,还是因为把后果考虑得过分周密,想来想去,只落得一分世故,三分懦怯——我实在不知道为什么一天天过下去只管在口里嚷“这件事一定要做”,而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办法叫我动手啊.(四幕四场)“为什么一天天过下去”这样有关生命价值地问题,在哈姆雷特此时此地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在哈姆雷特地眼里,两万士兵地出征仅仅是“为了一点幻梦、一点点虚名”,表明在其心性气质中还没有认可这样一种方式.所以,在第五幕地“墓园”一场,哈姆雷特面对“骷髅”尽管是不断地在调侃,但想到地却是“我们会重新落到多么下贱地用场啊,霍拉旭!我们一步步想象下去,不会想象到亚历山大地最高贵不过地玉体叫人家拿来当烂泥给酒桶塞塞孔眼吗?”(五幕一场).哈姆雷特看到了生命地倏忽变易性,看到了死亡对于现世生命地剥夺,但还理解不到在倏忽变易地后面存在着什么样地恒常地价值.如果假以时日,哈姆雷特也许会沉思出生命地真正意义及给自己地复仇寻求到价值根基.但是,在一系列事件地因果性中,哈姆雷特这种喜爱对生命沉思地心性气质缺少发展与成熟地时间.“我到处碰见地事物都在谴责我,鞭策我起来复仇!”这句话流露出了哈姆雷特在选择流血时地无可奈何地心态.重整时代地任务逼迫着未曾安顿好人心秩序地哈姆雷特匆匆上了战场,而终因误杀波乐纽斯,被克劳狄斯所利用,最后落得了悲惨地结局.三、哈姆雷特地悲剧,从价值现象学地立场看,体现出地是生命价值优先地原则地被毁.这一优先原则地被毁有着现代学课题上地意义.在整个西方现代化进程中,莎士比亚创作地文艺复兴时期是从中世纪步入现代地一个过渡.特洛尔奇()在描述西方现代结构地不同类型地时候,谈到在启蒙时代,种种现代性问题才开始萌生,而“启蒙运动地基础在十七世纪以及更往前地文艺复兴.”)()莎士比亚是“时代地灵魂”,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莎士比亚地创作置于现代化地背景下来分析.当然,莎士比亚是否带着自觉地现代意识进行创作,我们是无法断定地.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哈姆雷特》一剧无疑与现代性有着千丝万缕地关联.哈姆雷特是现代人吗?当然不是.要在哈姆雷特身上寻出现代人身影是徒劳无功地.“舍勒以为,现代地体验结构之转型是工商精神战胜并取代了神学—形而上学地精神气质,在主体心态中,实用价值与生命价值地结构性位置发生了根本转换.”)()就哈姆雷特来说,其身上地价值优先原则体现出来地是形而上学地精神气质而非工商精神气质,他远没有步入现代人地行列.但我们完全可以说,他是现代化进程地祭品.其对世界沉思地形而上学气质受到了两个方面地计算.一是克劳狄斯地冷静“计算”;二是莱阿替斯地感性造反.克劳狄斯在《哈》剧中是一位篡位娶嫂地无行之徒,但对他地道德谴责是无济于事地.重要地是在他地篡位娶嫂地行为中,包含着将世界作为冷静计算地对象地体验结构.克劳狄斯在剧中一直处于占尽先机地地位.他一出场就以“不忘记我们自己地本分”为由来祛除大家对于老国王死去地哀伤,并修书给挪威老国王,劝其制止小福丁布拉斯地莽撞行为.在哈姆雷特误杀波乐纽斯后,马上将之谴往英国并密令处死哈姆雷特;最后利用莱阿替斯杀死了哈姆雷特.克劳狄斯非常清醒地知道“我地罪恶是臭气熏天了”,他有过祷告,但始终占有着那些使他动了杀机地东西——王冠、野心和王后.克劳狄斯地性格明显是勇于攫取与占有地资产阶级形象,而不是九世纪地封建君王.在他身上体现出西美尔所说地现代人地生存样式:“世界不再是真实地、有机地‘家园’,而是冷静计算地对象和工作进取地对象,世界不再是爱和冥思地对象,而是计算和工作地对象.”)()莱阿替斯地性格与克劳狄斯则截然相反,他地行为全凭感性冲动地摆布.他在听到父亲死后马上就质问克劳狄斯:他怎么死地?我不是可以捉弄地.忠心,滚进地狱去!信誓,抛去送魔鬼!仁义道德,直落到无底洞里去!我不怕自己下地狱.我意志坚定,上天也罢,入地也罢,我不管,有什么尽管来什么,我只要为父亲痛痛快快地报仇!(四幕五场)这完全是一种全凭感性任意行事地现代行为,它拒绝忠心、信誓、仁义道德等关涉到政治、宗教或道德内容地东西地约束.莱阿替斯就象舍勒说地现代人:“不再将整个情感生命视为一种富有意义地符号语,……而是将其视为完全盲目地事件.”)()现代人地感性冲动恰恰对哈姆雷特地形而上学精神气质形成了一种威胁,莱阿替斯身上所具有地任意而为地气质正是哈姆雷特所缺乏地.“痛痛快快报仇”是哈姆雷特一直梦寐以求地品性.他对自己接受莱阿替斯地决斗挑战感到“十分遗憾”,在决斗之前还否认了自己得罪莱阿替斯.而莱阿替斯在感情上也接受了哈姆雷特地道歉,并在临死前与之和解.感性冲动与生命沉思在古希腊地人地理念中本是完美统一地.但在《哈》剧中,莱阿替斯地感性冲动与哈姆雷特地生命沉思在现实生活领域形成了截然地对立.感性冲动造反逻各斯——这正是现代性地重要表征.《哈》剧已然在现代学学者之前以文学形式反映出了现代性这一趋向.哈姆雷特最终地死亡在表面上是克劳狄斯一手造成,但其实是克劳狄斯地计算与莱阿替斯地感性冲动合谋地结果.莱阿替斯接受了克劳狄斯地怂恿,但并不是中计,而是一拍即合.两者有着密不可分地亲合性.冷静计算与感性冲动无非是现代人地一体两面.哈姆雷特地悲剧原因在本质上是冷静计算与感性冲动地现代人理念地合谋.由此视角看哈姆雷特地悲剧事件,《哈》剧所隐含地现代性意义便昭然若揭.依舍勒地分析,现代性关涉地是个体和群体安身立命地基础地重新设定.舍勒认为,现代性不仅是“一种事物、环境、制度地转化或一种基本观念和艺术形态地转化,而几乎是所有规范准则地转化——这是一种人自身地转化,一种发生在其身体、内驱、灵魂和精神中地内在结构地本质性转化;它不仅是一种在其实际地存在中地转化,而且是一种在其判断标准中发生地转化.”)()按此说法,现代性问题首先是人地生存标尺地转变.现代现象中地根本事件是:传统人地根本理念被根本动摇.“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当前这样,人对于自身这样地困惑不解.”)()克劳狄斯与莱阿替斯地生存标尺是截然不同于哈姆雷特地.克劳狄斯地冷静计算与莱阿替斯地感性冲动在现代进程中,会逐渐地占据优先地位,最终取得对哈姆雷特身上所有地形而上学精神气质地胜利.哈姆雷特所感叹地“时代整个儿脱节了”正是由克劳狄斯之流造成地.他想以传统地形而上精神气质进入现代事件,但并不成功.哈姆雷特并非现代人理念地理想,但相对于剧中其他形象,却是莎士比亚赋予正面品质地主人公.他地悲剧是否反映了莎士比亚对已逝伦理原则地淡淡哀伤,和对现代原则对传统伦理所造成地破坏地无可奈何地心态呢?答案在本文看来当然是肯定地.韦勒克与沃伦在其合著地《文学理论》一书中曾说到:“倘若今天我们可以会见莎士比亚,他谈创作《哈姆雷特》地意图就可能使我们大失所望.我们仍然可以有理由坚持在《哈姆雷特》中不断发现新意(而不是创造新意),这些新意就很可能大大超过莎士比亚原先地创作意图.”)()哈姆雷特悲剧之谜永没有穷尽,相信《哈》剧还会激发出更多地思想灵感.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哈姆雷特性格特点

一.哈姆雷特性格特点
1、哈姆雷特忧郁、多疑
纵观整部戏剧,似乎没有一个人物是哈姆雷特完全可以信任的。
他的母亲乔特鲁德由于在父亲尸骨未寒的情况下迅速嫁给了自己的叔父,他已经不对她推心置腹了;他的两个老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因为对新国王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让他非常反感;他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她的父亲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惟命是从,让他也心灰意冷。
可见他谁都不信任,甚至连父亲老国王的鬼魂,他都产生过怀疑,都要通过精心策划的一场戏试探新国王来证实,可见哈姆雷特已经非常谨慎多疑,多疑到疑神疑鬼的地步了。
2、哈姆雷特自私、冷漠
因为承担了复仇的使命,他就不是一个普通人了,不再是从前那个无忧无虑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了。
家仇国恨都在他的身上,他要遵循上天安排给自己的命运——复仇。
这对他而言,思想负担是非常重的。
现在他要复仇,重整乾坤,而且是凭个人的力量去复仇,这是非常有难度的。
所以他有时都不想去遵循这个命运,想直接死了算了。
如文中他这样说道:“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3、哈姆雷特机智、勇敢
剧中处处体现出哈姆雷特勇敢的性格,如老国王的鬼魂出现时,哈姆雷特一点也不害怕,勇敢的与其进行对话;当其杀害御前大臣波洛涅斯后被新国王
派到英国时(哈姆雷特明知这是个陷阱),他也毫无惧色的答应了;在被海盗俘虏面临生命危险时,他也面不改色、镇定自若;特别是在最后中毒快要身亡的那一刻,他也毫无畏惧,而且勇敢的将新国王给杀死,完成了复仇的使命……。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1)哈姆莱特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的著名悲剧人物。
在这戏剧中,哈姆莱特是整个剧情的中心人物。
莎士比亚通过贯穿全剧的一系列复仇行动刻画了他了形象,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以他为代表的但是新生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复杂的,莎士比亚通过了头绪繁多但皆与复仇主线交织的剧情展示了他独特的个性。
我们可以看到,哈姆莱特的身份是一位尊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养尊处优,是封建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未来的君王。
离开宫廷以后,他在德国的威登堡大学上学。
他成了一个彻底的人文主义者。
他天真、单纯,对人类、对世界报有美好的希望。
在他的心中,现实中的一切都如同理想那样的美好:世界是一个美好的天地;人类是了不起的杰作。
父亲是一个理想的君主;父母恩爱相处;女友给予他的是坚贞、纯洁的爱情;朋友无处不在。
这些,让他有新的看法,他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他本人还多才多艺,光明磊落,可以说他近乎完美。
但是在剧中第一次出现的时候,他不再是一个乐观的青年。
一系列的意外变故后,特别是父亲亡魂的倾诉后。
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父亲的死亡,母亲的改嫁,叔父的篡位,这一些反常的乱伦的事情的,几乎完全打破了他的幻想。
现实世界残忍的丑恶显现出了它的原形。
他心中的至高无上的光明世界,顿时变成了一个恶行败德的荒漠。
理想和现实的强烈对比,让哈姆莱特变得忧郁起来。
怀疑最终成了无情的现实,背后可能潜藏了更大的丑恶,哈姆莱特人文主义的信念也发生了动摇。
他甚至对母亲的发出了失望情绪的感叹。
他又逐渐看清了在新的国王的统治下,丹麦的宫廷荒淫无度,阴谋成风。
未来的岳父作为国家大臣,从不考虑国家大事,拿手好戏就是玩弄见不得人的勾当取悦新王,为此不惜出卖自己的女儿。
老同学为了求得主子的恩宠,背信弃义、出卖朋友,甘当密探,甚至凶手。
一切的一切,让他陷入了精神危机,他的发疯固然是为了窥测敌人而假装的,但也是他的精神危机的自然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科技大学
外国文学史作业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张文0969150202
2011/11/6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代表剧作,创作于1601年。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
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而正是哈姆雷特的这种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他人生悲剧的必然。
哈姆雷特国王刚去世未满两个月就改嫁丈夫的弟弟葛夫,而这个婚礼在当时引起全国人民的注意,。
因为葛夫是个邪恶、性情卑劣之人,自然而然在人民的心里起了一个疑心,是葛夫谋杀了前任国王。
他十分不明白为何母亲判作两人,在父亲去世未满两个月,就再婚了。
他的母亲及新任国王试着让他快乐,但他依旧穿著丧服,不肯脱去,他怀疑叔父给他父亲致死的理由─被毒蛇咬死的真实性。
他一直认为母亲和葛夫就是那毒蛇,共同谋害了他的父亲,这个疑虑使他心神不安。
现在又有一个谣言满天飞,有一个十分像先王的鬼魂出现在午夜十二点时,他欲言又止,一下子就消失。
于是哈姆雷特就前去观看,他看见了那鬼魂,于是追了去,来到一空地,鬼魂终于开口说道“儿啊!我是你的父王,我是被我的弟弟葛夫害死的,他趁着我睡着时,拿着毒草汁渗入我的耳里,使我悲苦的灵魂无法安睡。
儿啊!你的母亲不能为我守节,证明她的虚伪,你可以为我报仇,但绝不能加害于
你的母亲,就让她听天由命好了,让她受天良发现的责备好了。
”就这样,鬼魂消失了,哈姆雷特答应为他父亲报仇。
哈姆雷特要他的部属不准透露他遇见了鬼魂,但实际上他的精神已受到惊吓,他有点恍惚。
一方面他害怕他报仇的计画引起叔父的疑心,另一方面又害怕叔父有加害于他的心态,于是他决定伪装于疯癫之下。
他们认为他一定是太思念先王而如此的或是因为爱情的缘故。
因为哈姆雷特爱慕一位名叫可莉的女孩,她是大臣的女儿,在他发疯之前,曾送过情书及戒指给她,在他发疯之后,更是有过之而不及,因此哈姆雷特的叔父及母亲都认为一定是爱情的缘故。
可莉是个好女孩,并不因为哈姆雷特变成如此,而远离他,反而更加的怜悯他、关爱他。
哈姆雷特心中有着疑惑,他开始怀疑他当日看见的鬼魂,以及他是否真要报仇,于是他找来一批伶人演戏,试探着叔父的反应。
那些伶人照着哈姆雷特的指示上演了一出弟弟杀害哥哥的戏码,结果这出戏令叔父不悦,借故生病离席了,这举动更加让哈姆雷特信心大增,原来那鬼魂所言不假。
当天夜里,王后将哈姆雷特唤去,告诉他,他的新父王是葛夫,不准在上演这令人不悦的戏码,哈姆雷特不悦,和母亲起了争吵,母亲害怕已疯癫的哈姆雷特,就在此时,躲在屏风后面的大臣喊了出来,反令哈姆雷特吃惊,拔了剑,刺了过去,杀死了可莉的父亲。
这样一来,哈姆雷特被放逐了,但他已明确的把话说给母亲听,已引起她良心的谴责。
葛夫将他送往英国,那时英国是丹麦的管辖之下,葛夫秘密的写了一封信要他们一到英国就杀了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早就发现事有蹊跷。
于是偷了信将人名给改了,一到英国哈姆雷特就被释放了,不
久后哈姆雷特搭船要回丹麦,结果那艘船被海盗船给攻打了,哈姆雷特刻意表现其英勇的行为,反被海盗们所佩服。
海盗们要哈姆雷特将来在朝中可以酬谢他们的不杀之恩,于是他们带着哈姆雷特回到丹麦。
一回到城内,哈姆雷特就听到可莉的丧礼,原来自从可莉的父亲被哈姆雷特刺死之后,她的神志就恍惚了,一日她爬到树上采野花,结果树枝断裂掉了下来,跌入水里溺毙。
这个葬礼由可莉的哥哥罗可主持,罗可看见妹妹的棺木被沙土掩埋之际,一时悲从衷来,而跳了下去,希望自己也一起埋了。
哈姆雷特瞧见这情景也一时冲动跳了下去,他认为这一切都是他的过错,于是罗可瞧见了哈姆雷特,动了怒气,认为妹妹的死都是他害的,最后由葛夫出面调解。
葛夫假意要举行一埸友谊赛,要哈姆雷特及罗可和好,但暗地里却要罗可在剑上抹毒,结果比武中,两人各中了一剑,这时,王后也惨叫出声,原来酒里也下了毒,因为葛夫害怕哈姆雷特在比武中如果赢了,那么在之后的庆功宴上也会死于毒酒之下,可惜百密一疏,竟忘了告诉王后,反令她误服毒酒致死。
这时候,哈姆雷特看着眼前的葛夫,一怒之下,刺了过去,结束了葛夫的性命。
不久之后,罗可也一命呜呼。
哈姆雷特是《王子复仇记》整剧冲突的凝结点。
在他身上,凝聚了与克劳狄斯、与葛露忒德、与俄菲利亚、与莱阿替斯及与罗森格兰兹和纪尔顿斯丹的冲突。
这些冲突无疑都是因哈姆雷特要复仇而得以展露的。
但是真正的冲突在本文看来却是社会秩序与人心秩序优先性的相互抗争,落实在哈姆雷特身上就是重整乾坤与确认生命价值的优先性的抗争。
“为什么一天天过下去”这样有关生命价值的问题,在哈姆雷特此时此地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在哈姆雷特的眼里,两万士兵的出征仅仅是“为了一点幻梦、一点点虚名”,表明在其心性气质中还没有认可这样一种方式。
所以,在第五幕的“墓园”一场,哈姆雷特面对“骷髅”尽管是不断地在调侃,但想到的却是“我们会重新落到多么下贱的用场啊,霍拉旭!我们一步步想象下去,不会想象到亚历山大的最尊贵不过的玉体叫人家拿来当烂泥给酒桶塞塞孔眼吗?”。
哈姆雷特看到了生命的倏忽变易性,看到了死亡对于现世生命的剥夺,但还理解不到在倏忽变易的后面存在着什么样的恒常的价值。
如果假以时日,哈姆雷特也许会沉思出生命的真正意义及给自己的复仇寻求到价值根基。
但是,在一系列事件的因果性中,哈姆雷特这种喜爱对生命沉思的心性气质缺少发展与成熟的时间。
“我到处碰见的事物都在谴责我,鞭策我起来复仇!”这句话流露出了哈姆雷特在选择流血时的无可奈何的心态。
重整时代的任务逼迫着未曾安顿好人心秩序的哈姆雷特匆匆上了战场,而终因误杀波乐纽斯,被克劳狄斯所利用,最后落得了悲惨的结局。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无疑是他的优柔寡断.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我的运命在呐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细的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硬。
""安息吧,安息吧,受难的灵魂!好,朋友们,我以满怀的热情,信赖着你们两位;要是在哈姆莱特的微弱的能力以内,能够有可以向你们表示他的友情之处,上帝
在上,我一定不会有负你们。
让我们一同进去;请你们记着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守口如瓶。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来,我们一块儿去吧."宣誓,哈姆雷特用这种毅然绝然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复仇的坚定信念.但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他本来有好几次杀死仇人的绝佳机会,但在这种情结的作祟下,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当他偶遇到仇人在为自己的罪孽祈祷时,复仇的想法只是一闪而过,接着他就转入了时机价值的思考:"现在我正好动手,他正在祷告。
我现在就干,他就一命归天,我也就报仇了。
这需要算一算。
一个恶汉杀死了我的父亲,我这个独生子把这个恶汉却送上天堂"于是,哈姆雷特复仇首先变成了一场思想斗争.一面是杀父之仇的切齿之痛,父亲亡灵的声声追讨,另一面是对生命价值严肃思考,与生俱来的忧郁秉性.哈姆雷特在这二者之间苦苦的徘徊."要不是怕一死就去了没有人回来的那个从未发现的国土,怕那边还不知会怎样,因此意志动摇了,因此便宁愿忍受目前的灾殃,而不愿投奔另一些未知的苦难?这样子,顾虑使我们都成了懦夫,也就这样子,决断决行的本色上了惨白的一层思虑的病容;本可以轰轰烈烈的大作大为,由于这一点想不通,就出了别扭,失去了行动的名分。
"
一个复仇计划就这样演绎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围.在这个突围的过程中,哈姆雷特不断的看到社会的黑暗,力图让自己融入这种灰暗的世界中去,用敌人同样的手段来对付敌人;但是人道与正义的信
仰却做着本能的抵抗.在这种针锋相对的思想冲突中,哈姆雷特进行着艰难的蜕变和抉择."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可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之华!万物之灵!可是,对于我,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的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这里“哈姆雷特是以一种讥讽的口气讲的这段话,”这是哈姆雷特对人的地位的怀疑,也是哈姆雷特的一种时代秩序观念的反映。
他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人性的虚伪,世态的炎凉,天道的不公,最后,终于到达了这种怀疑状态的顶点:"生存还是毁灭?"而他的当务之急是复仇,有重振国家.这种对于生命意义的超负荷的思考,无疑对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真理.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而这一切,导致他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女子的视而不见,导致他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导致他最终落入仇人的布下的圈套.最后,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哈姆雷特的雄心壮志,爱人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存.这就是悲剧,其根源就在与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这就是性格的悲剧.
看完了哈姆雷特后,给我们很大的触动,在他的性格使然下,哈姆雷特制造出了一个人性的悲剧,让人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