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佛教女性观的双面性

合集下载

宗教与性别宗教如何影响性别角色与平等

宗教与性别宗教如何影响性别角色与平等

宗教与性别宗教如何影响性别角色与平等宗教与性别:宗教如何影响性别角色与平等在人类社会中,性别角色与平等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宗教信仰在塑造性别角色和影响性别平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宗教如何影响性别角色的塑造以及对性别平等的影响。

一、宗教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宗教信仰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许多宗教中,男性通常被赋予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而女性则被期望担负起照顾家庭和繁衍后代的责任。

这种性别角色分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传统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

例如,天主教信仰中的教堂体系中,只有男性才能担任神职人员,而女性只能扮演次要的辅助角色。

伊斯兰教中,根据《古兰经》,男性被认为是家庭的领导者,而女性被期望服从于男性的权威。

宗教对性别角色的塑造主要是由经典宗教文本、传统婚姻制度和宗教仪式等方面共同构成的。

其中,经典宗教文本的影响最为深远。

经典宗教文本中对男性和女性的描述和规定往往会被信徒们奉为圣旨,决定他们的行为和角色。

二、宗教对性别平等的影响尽管宗教在形塑性别角色方面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但也有一些宗教在强调性别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一些宗教派别试图通过重新解读经典宗教文本,以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中的性别平等观念。

这些派别不同程度地打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划分,给予女性更多的发言权和地位。

此外,一些宗教团体还鼓励女性参与宗教仪式和事务,为她们提供平等的教育和工作机会。

这些措施为女性争取到了更多的自主权和社会参与的机会。

然而,宗教对性别平等的影响仍然是复杂和多元的。

在某些情况下,宗教可以成为保护和维护性别平等的力量,也可以成为性别不平等的依据。

三、解决宗教与性别平等的挑战克服宗教对性别平等的挑战需要各方的努力和合作。

首先,宗教机构可以对经典宗教文本进行重新解读,强调整体的平等和尊重。

同时也需要为女性提供更多参与宗教活动和事务的机会。

同时,社会应该提供平等的教育和就业机会,打破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佛教的妇女观

佛教的妇女观

6H I N A妇女的地位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之造成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宗教自形成以来,就提倡男女平等,各宗教都有例如,天主教认为,男女都是由天主男人和女人的结合才完美无缺;提倡人性平等、母性优长。

佛教认为,众生同一本体,无二无男女的性别差异是次要的,而心伊斯兰教强调男女平立并举,主基督教认为,妇女无论在家庭生基督教在提道教是中国封建社但在如却是比较开明的。

主张阴阳并重,崇本刊特邀了5位人士从各自的角度阐发佛教的妇女观湖南佛教协会 释大智教创立前的印度社会,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构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在这种极不平女性没有政治、经济、社会、宗教等权 佛教是富有平等观念的宗教,针对当时不平等的制度,提出了严肃的批评,倡导男女平等、众生平等的思想。

在世界几大宗教中,佛陀第一个建立女众僧团,接纳女众出家修行,让女众享有宗教信仰、生命解脱的权利,这是佛陀彻底悲心的流露。

佛教经典《起世因本经》认为:人的本来面目是全身充满光明,以喜为生,并且能纵横太空,能自性生殖,没有性别差异的。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被贪欲所摄服,开始贪着美味,故而本体光明渐渐消失,皮肤变粗,性别产生。

佛教认为男女两性的产生,是道德蜕化的产物。

认为两性在人类繁衍过程中起着同样的作用,具有同等的地位。

大乘佛法的核心思想,更是主张众生同一本体,无二无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将来都会成佛,不轻视任何众生。

认为男女性别差异是次要的,而心性的觉悟才是最主要的。

《涅。

佛陀要求她显神通,以打消那些怀疑女性智慧和果证的人的疑虑。

大爱道遵行了,她显示的神通一点也不比神通第一的目犍连逊色。

佛教经典中还记载了龙女8岁成佛、胜曼夫人作狮子吼、天女为舍利弗说法等等。

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所参礼者,也有不少杰出女性。

这些事例证明了女性不是精神境界发展或证得无上圣果的障碍。

在中国千百年来的佛教史上,也出现了无数优秀宗教的妇女观2734期的比丘尼。

女性学视角下的女性在宗教与信仰领域中的地位与权益

女性学视角下的女性在宗教与信仰领域中的地位与权益

女性学视角下的女性在宗教与信仰领域中的地位与权益在宗教与信仰领域中,女性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在许多宗教传统中受到了限制。

本文将从女性学的视角探讨女性在宗教与信仰领域中的地位与权益,并对如何促进性别平等做出一些思考。

一、历史与文化的影响1.1 女性在宗教历史中的边缘化许多宗教传统中,女性常常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例如,在某些宗教的经典文本中,女性被描绘为有罪之源,或者被赋予从属的角色。

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在宗教中的发展和参与。

1.2 女性在信仰仪式中的排除在一些宗教的仪式和仪式中,女性被排除在外,无法获得平等的参与机会。

一些宗教团体认为女性的身体被视为“不洁净”,因此限制了她们进入某些圣地或进行特定的宗教行为。

二、女性在宗教领域的抗争与反思2.1 女性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历史上,一些女性通过宗教改革运动来争取自身的权益。

例如,基督教改革运动中的马丁·路德的妻子凯瑟琳·冯·波拉是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女性,她促使宗教的改革,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权益。

2.2 女性对宗教权威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挑战传统的宗教权威。

她们要求参与祭司、牧师、拉比等宗教领导地位,以及参与各种宗教仪式和仪式。

这些行动为宗教传统带来了新的声音和视角。

三、推动性别平等的措施与思考3.1 鼓励性别包容的解释与解读宗教领袖和学者可以通过解释和解读经典文本来鼓励性别平等的理解。

通过重新解读和重新诠释,可以强调所有人都应该平等对待,并且性别不应该成为限制参与宗教活动的因素。

3.2 倡导女性参与宗教领导层推动女性参与宗教领导地位的重要性,可以打破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为女性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决策与引导宗教实践。

这样的举措将促进性别平等,并为更广泛的权益争取奠定基础。

3.3 提供宗教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平等机会为了确保性别平等,宗教教育与意识形态的平等机会应当提供给女性。

藏传佛教女尼对性别观念的认识研究

藏传佛教女尼对性别观念的认识研究

藏传佛教女尼对性别观念的认识研究藏传佛教是佛教的分支之一,它在西藏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藏传佛教中,男尼和女尼都是修行者,他们都追求解脱和成佛的道路。

在传统观念中,对于男尼和女尼的地位和角色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探讨藏传佛教女尼对性别观念的认识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藏传佛教中女尼对性别认知的演变。

一、藏传佛教中女尼的地位在藏传佛教中,女尼与男尼一样,都是佛法的修行者。

她们拥有居士的资格,可以修行戒律,学习佛法,甚至可以获得更高的修行成就。

女尼在传统观念中可能被认为地位较低,但在实际修行中,却有着与男尼并肩的地位。

随着社会观念的变迁,藏传佛教中的女尼地位逐渐得到了提高,她们在修行上的角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女尼对性别观念的认识在藏传佛教中,性别观念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女尼对性别观念的认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观念中,女性被认为是柔弱的、需要被保护的,而男性则是坚强的、需要承担责任的。

这种性别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女尼在修行上的地位和角色。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尼开始对性别观念进行反思和重构,她们开始意识到性别不应该成为制约修行的障碍,而是一个可以超越的境界。

女尼们开始认识到,性别不应该影响她们在佛法修行上的地位和成就。

她们开始强调平等和公正,认为所有的修行者都应该平等对待,无论是男尼还是女尼,性别不应该成为对修行者进行区分的标准。

她们开始坚信,性别是一种临时的身份,修行者应该超越性别束缚,追求心灵的解放和智慧的增长。

女尼们逐渐认识到,性别观念不应该成为影响她们修行的因素,她们应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来学习佛法,并且获得提升修行成就的机会。

三、性别观念的变迁对女尼的影响随着女尼对性别观念认识的变迁,她们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传统观念中,女尼被认为是需要依靠男性的,而现在的女尼们更多地强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她们开始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参与到佛教教义的研究和传播中。

浅析佛教对女性的影响

浅析佛教对女性的影响

( 三) 佛教经文中的女性观念
佛教僧 团内部针 对女性 能否与男 性一样 , 具 有修道 成佛 的权
利与可能性, 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与看法。一派所讲的“ 众
生平等” 仅指各姓氏男性之间的平等 , 而反对男女平等, 主要应为 僧人们在其脑海中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些许婆罗门教的影响, 毕 竟婆罗门教曾经至高无上 , 垄断神权长达数千年之久 , 起初的佛
民的姓氏有任何联系, 而贱民层的人也世代不可能改变 自己的身
世命运 。再次 , 古 印度对于女性 的歧视历来就 比较严重 , 她们仅 仅
只被视为繁育后代的工具,妇女们基本上无任何社会地位可谈 ,
尤 其是在 婆罗 门教 中 , 对女 性 的歧视 问题 尤 为严重 , 他们 认为 女
很难转 变。
影响 这个 角度 为切入 点 , 来观 察女性 在佛 教 盛行 区域之 下的 境遇 问题 。 回顾 了佛教 在 古印度 时期 的 出现 、 发 展及 演 变过程 ,
尤其凸出女性在古印度地 区所遭受到的不公待遇。此外介绍了我 国不同的佛教部派中女性的身份地位 , 阐释佛教 中“ 男尊 女卑” 或是“ 众生平等” 的思想内涵, 并将南传、 汉传和藏传佛教对女性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分析 , 得 出在佛教 内无所谓外形
I T o u r i s m T o d a y
I 当 一 代一旗一游
旅 游 生 活
浅析佛教对女性 的影响
王 琪
广州 5 1 0 6 6 5 ) ( 广东技术师范学 院民族学 院, 广东

要: 佛教 成 为世 界 三 大宗教 之一 , 在世 界 宗教 史上有 着举足 轻 重 的地位 。 本 文 以佛 教 对女性 的地位 、 生活 等 方面的

简论佛教思想中的消极面

简论佛教思想中的消极面

简论佛教轮回思想和仪式中的消极面佛教从魏晋时期由国外传播而来便在中国发展壮大。

中国化了的佛教思想给予中国国人极大的影响。

不管是轮回思想还是具有迷信意味的宗教仪式,大部分中国国人对佛教的简单而浅层的理解导致思想里某些消极因素的滋生。

一、轮回思想的消极因素佛教讲求的是因果轮回。

前世所做的“业”,才会导致后世的“果”。

有因必有果。

若是前世造孽,在来世也就必然会得到处罚。

这种思想看似引导人们向善,可也在另一角度向人们传播了一个思想:若是此生受苦,也就必然是来源于前世的所种下的“因”,不可改变。

这种消极思想在人的一生里,可能会导致人无上进心。

也可能会挫败一个人的意志力。

更有可能会导致一种享乐主义。

佛教轮回思想也许会导致一个人产生以下心里状态:若是我今生出生贫苦,也许是前世做了孽,今生该有这样的惩罚。

所以,若是我加倍努力,也不一定能改变什么。

而我不努力,前世的“因”,也会给我此生相应的“果”,我又何必去努力追求?从这一角度上来讲,可能会导致人无上进心。

也可能会挫败一个人的意志力。

更有可能会导致一种享乐主义。

从另一角度来分析,这种轮回思想也对佛教信善的本质有所抵牾。

一个只浅层理解佛教本质的人,或许看见需要去帮助的人,会撒手不管。

原因就在于,佛教轮回观点里讲过,前世所做的“业”,才会导致后世的“果”。

有因必有果。

若是前世造孽,在来世也就必然会得到处罚。

在他看来,这个受苦的人是不需要去拯救的。

他所受的苦是自己前世埋下的“因”所导致的。

这也许也是不能落实“善行”的一个因素。

二、佛教仪式中的消极面不可否认,佛教的某些宗教仪式都具有一定的消极面。

在大部分中国国人对佛教思想理解不够透彻的情况下,往往借助于佛教传播的某些宗教仪式来认识佛教,比如拜佛。

很多人拜佛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他们往往都认为佛都是有求必应的。

他们拜观音菩萨是为了求平安,拜财神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金钱等。

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偶像崇拜”。

但是他们却往往忽视了佛教思想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哲理。

佛告诉你 女人为什么有贫富贵贱和美丑

佛告诉你 女人为什么有贫富贵贱和美丑

佛陀告诉你女人为什么有贫富贵贱和美丑人为什么有贫富贵贱和美丑 [标准答案]胜鬘夫人是舍卫国波斯匿王之女,也是逾阇国的王妃。

胜鬘夫人地位尊贵,但面貌却长得不太好看,她心里常常因此生起疑惑。

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园精舍的时候,她来到佛前顶礼佛陀之后,很恭敬地向佛陀提出几个问题:世尊!一、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而且穷苦卑贱?二、为什么有些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但是大富大贵?三、为什么有些女人长的美丽出众,却很贫苦,出身卑贱?四、为什么有些女人长的美丽端庄,清秀可敬,有财有福,身世高贵?佛陀开示说:「胜鬘!女人面容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而且贫苦卑贱,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暴躁,容易发怒,有人稍微说她不是,就心怀怨恨,气愤憎恶;同时她也不以吃的、用的、以及各种财物,或是香花之类布施沙门(出家修道的人)、婆罗门;又生性善妒,看见别人得到财物、荣誉、尊重、敬仰、礼遇、崇拜,就生妒忌,因忌生怒。

胜鬘!女人面貌丑陋,体态粗劣,望之可怖,但却大富大贵,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暴躁,有人说她不是,她就生气、怨恨、愤怒、憎恶,可是她却常以吃的、喝、用的,及一切财物、建地或房舍,以及香花水果等布施供养沙门、婆罗门;且又没有妒忌之心,看见别人得到财富、荣誉、尊重、敬仰、礼遇、崇拜,她能随喜赞叹。

胜鬘!女人长的端庄美丽、清秀,品行高洁,多财富且福德高贵,是由于过去世性情温柔,又能忍让,人说她非,毫不计较,亦不生气,她又能以一切财物建地舍宅香花水果饮食医药,恭敬供养布施沙门及婆罗门,并广行善事,对别人不生嫉妒之心,言行谦逊有礼,而且对他人之好,时常随喜赞叹。

胜鬘啊!这就是妇女们贫富贵贱和美丑的缘故了。

胜鬘夫人听了世尊的开示,很惭愧而又欢喜的说道!「世尊!我听了你的开示,完全明白自己长得丑陋而身世尊贵的原因,好比从黑暗中得到光明,从荒野中发现了康衢大道,这道理实在太奇妙了。

我从今天起,纵然有人说我坏话也不生气,对别人更也不生妒嫉之心,常随喜赞叹他人之善,并要以一切财物、饮食、医药、建地屋宇、香花供养沙门及婆罗门。

藏传佛教女尼对性别观念的认识研究

藏传佛教女尼对性别观念的认识研究

藏传佛教女尼对性别观念的认识研究
性别观念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了人们对男女之间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为准则等方面
的认知和评价。

在不同的文化中,性别观念也有很大的差异。

而藏传佛教作为西藏地区的
主要宗教信仰之一,对于性别观念的塑造也有着独特的贡献。

其次,女尼在藏传佛教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被认为是众生守护者的一种。

在藏传佛
教中,女性被赋予了特殊的神圣使命,她们被视为无私奉献、具有慈悲心的化身。

因此,
女尼的修行被认为是对整个社会的福祉做出贡献。

此外,女尼在藏传佛教中的生态角色也非常重要。

女尼修行的地点通常是在自然环境中,她们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和维护。

在修行中,女尼会倡导保护动物、植物和环境,认为人类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处。

但是,女尼在藏传佛教中依然受到性别观念的制约。

尽管藏传佛教认为男女平等,但
在实际执行上,女尼的地位和权利还是受到一定限制。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藏传佛教
内部的僧尼等级制度。

在该制度中,女尼几乎不被赋予任何权利,其地位与声望非常低下。

这一制度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存在的流传千年的性别观念,即男性为主导,女性为辅助。

总的来说,女尼在藏传佛教中的性别观念认识和理解相对于其他文化和宗教而言较为
开放和平等,但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限制。

为了更加完善传统宗教文化中的性别观念,
社会需要呼吁相关机构和组织推进性别平等理念的传播和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佛教女性观的双面性
作者:骆帆姜珊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1期
摘要:汉传佛教讨论与女性相关的话题时,在信仰上延续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众生平等”,继承佛教中男女皆平等,男女皆能自性成佛的思想,在中国传播了一切众生皆为人中尊的理念。

在制度和修行上对待女性时,延用了小乘佛教和原始佛教的作法,极力维护男性的绝对统治地位,强调女性在身心上携带着无法剔除的污垢不净,汉传佛教消极落后的女性伦理观正是与中国儒家伦理相协调的体现。

关键字:佛教;女性观;男女平等;男尊女卑
佛教传入中国近两千多年,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交融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体系——汉传佛教。

由于汉传佛教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其对于女性的各种观念存在着源于“众生平等”终极观念的男女平等的积极思想,也存在着佛法修行、佛教制度上的男尊女卑的消极思想。

一、佛教“众生平等”观下的男女平等
佛教信仰观念的许多内容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且在不同阶级社会里,往往是特定阶级利益和需要的反映。

印度佛教相传创立于公元前6到5世纪之间,当时的古印度正处于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尖锐、婆罗门教的统治地位受到各种新兴思想撼动的时代。

释迦牟尼作为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王子,见到印度人民受到种姓制度的压迫和剥削,世间万物深受着何等残酷的折磨,生命是何等的悲惨无奈,为寻思知识、求得世间万物的解脱之道,他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七天七夜,豁然觉悟宇宙、人生的本质,成就了正觉,获得了解脱,悟道成佛,开始四处宣教,佛教得以创立,并广泛流传。

而佛教传入中国汉地始于公元50年,此时佛教在印度受到统治阶级的排斥,为争取最广大民众的支持,印度佛教信仰发生了由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演变的历程,大乘佛教提出了一些列与婆罗门教思想相对立的理论,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对抗婆罗门种姓等级制度的“众生平等”论。

大乘佛教用“涅槃佛性论”来说明“众生平等”的机缘,其核心理论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佛法是
永恒的真理即“真如”,众生不论善恶染净,都具备先天领悟“真如”的“佛性”,“佛性”同时又是常住不变的。

因此,大乘佛教在中国汉地宣讲的平等,是广义的平等,正如佛经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在大乘佛教“一切众生皆平等”的精神里,女性不可能被排除在众生之外,女性也先天具备领悟“真如”的“佛性”,大乘佛教宣扬男女平等是不容置疑的。

佛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既有着历史和时代现实生活的投影,也包含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折射。

”公元50年左右,大批的印度大乘僧侣携带着蕴含“一切众生皆平等”的终极思想的佛典涌入中国汉地,这些佛典反映着古印度的社会、政治、文化、法律和
风俗,“一切众生皆平等”响应了当时印度人民希望打破种姓制度的呐喊,也满足了长期处于男权文化压迫与歧视的印度女性为脆弱的精神世界寻求寄托的需求。

二、儒释合流下的“男尊女卑”
“一种文化——无论是宗教的或别的任何文化,都有它相对独立的文化环境和传统。

当它向外传播时,不可避免地要与传播地的文化传统发生矛盾或冲突。

”公元50年左右的中国,正处两汉之际,主张宗法家长制的封建制度已在中国逐渐成熟,思想上强调“仁礼一体”的儒学成为国家哲学之根本,儒家的“三纲五常”成为国家政治伦理的秩序,儒家提倡的“男尊女卑”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观。

而这一切是同大乘佛教所宣扬得“众生平等”是不相融的。

佛教文化为了在中国扎根,开始积极得寻找能与中国儒学相契合的地方,通过吸取儒家的思想来阐述自己的思想理论。

因此,佛教的女性观念发展出了一条同儒家“男尊女卑”相融合的道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延续小乘佛教的“五碍说”,将女性定义为性多欲,体不洁,祸之根的存在。

“五碍说”认为女身不可作转轮圣王、帝释、梵王、魔王、佛。

小乘佛教认为女人是众恶之源,天生具有“多欲、多染、懦弱、善妒、烦恼”的特征。

人类的诸多罪恶中,欲望被认为是妨碍成佛的最大障碍。

而女性在众多佛经中被指生性多欲,如《大爱道比丘尼经》所说女人有“八十八态”表现了女人的欲望与谄曲的心态,与佛教所提倡“离欲即解脱”是背道而驰的,是妨碍证果成佛的特质。

同时,女色是男性成佛大道上最大的障碍,女性常常在佛经故事里被妖魔化。

如《普曜经》卷五描写过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入定时,魔女现出三十二中妖媚之态侵扰佛祖修行。

我国众多寺庙的壁画、敦煌变文中都有演绎释迦牟尼与魔女交战的故事。

这个故事昭示着男人如果要成佛,必须铲除心中对女色的贪恋。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迎合儒家所持“女人是祸水”“恶之属尽为阴,善之属尽为阳”的男权主义的思想。

(2)汉传佛教顺应儒家男尊女卑的价值观,将“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礼教思想纳入到佛教修行中,强调女性从属于男性,男性处于修行的绝对主导地位。

汉传佛教针对女性出家的制度与修行要比对男性严苛许多。

修行制度上,僧人所遵从的《四分律》里,针对比丘尼的戒律有348条,要比比丘所持戒律多98条之多。

修行上,《中阿含经》提到释迦牟尼言:“阿难,我今为女人施设八尊师法,谓女人不当犯。

女人奉持尽其形寿。

阿难,犹如鱼师及鱼弟子,深水作坞,为守护水,不令流出。

如是,阿难,我今为女人说八尊师法。

” “八敬法”是女性出家的首要前提,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比丘尼要受比丘的监督,且从比丘受戒;第二,比丘尼应与比丘保持适当的距离,且要敬重、恭敬比丘;第三,比丘尼必须护持内心,严格持戒,约束自我,一旦有过失当众忏悔,并接受比丘的监督。

这些内容与儒家认为女性从属于男性,女性卑微论是相契合的。

因此,汉传佛教要求比丘尼必须遵循“八敬法”,以此来满足中国社会文化中男权至上的需要。

(3)佛教通过调整女性在佛经里的地位,向儒家的佛教孝道文化相靠拢。

有学者指出,到了唐代,佛教的中国化过程是在两个空间中同时进行的:在公共空间中,唐代出现了天台、华严、净土、禅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在家庭空间中,佛教与儒学的结合重新界定了妇
德、母仪、贞节、孝道传统观念。

观音菩萨在印度时是位男性佛,大概到南北朝后期,为了满足中国贵族女性在家修行拜佛的需求,将拥有三十三中变化身的观音菩萨定为女性佛的形象,这一转变促成了“家家弥陀,户户观音”的佛教信仰胜景。

同时,佛教在一些经典著作的翻译上做了些调整,祛除了父母与子女平等的论述,加入了尊重母亲,重仰孝道的内容,比如《盂兰盆经》中加入了孝养父母的内容,《父母恩重经》、《佛说孝子经》都用大篇幅讲诉了母亲生养子女的艰辛苦难,并将母亲对子女的恩德纳为与佛相等得地位上。

三、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汉传佛教对于女性的观点存在着双重对立的观念。

汉传佛教讨论与女性相关的话题时,在信仰上延续了印度大乘佛教的“众生平等”,继承佛教中男女皆平等,男女皆能自性成佛的思想,在中国传播了一切众生皆为人中尊的理念。

佛教提倡得这种“众生平等”的观念,正是其伦理观念的核心,印度传入中国的大量佛教经典宣传父子、夫妇、主仆等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呼吁人民追求自由。

然而佛教的这套伦理观念与中国封建王朝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相冲突,即三纲五常:“君臣义、父子亲、夫妻顺”,“仁、义、礼、智、信”。

“当一个人外来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思想进入时,必须遭受到本土宗教文化思想的排斥与抵制。

于是依附本土文化并与之不断融摄与协调,这种本土化的策略是异族宗教文化在本土成功传播的必然路径。

”佛教为了能成为中国人能理解、接受并以此安身立命的精神归属,佛教初入中国也不无例外的吸收了中国本土文化,即儒家与道家的伦理纲常,试图寻找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模式。

汉传佛教在制度和修行上对待女性时,延用了小乘佛教和原始佛教的作法,极力维护男性的绝对统治地位,强调女性在身心上携带着无法剔除的污垢不净,汉传佛教消极落后的女性伦理观正是与中国儒家伦理相协调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方立天著.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M].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2] 陈文英著.中国古代汉传佛教传播史论[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8.
[3] 姚平著.唐代妇女的生命历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7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