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剂

合集下载

6.第六章温里剂解析

6.第六章温里剂解析

温肺散寒 温补心阳 温中祛寒 温肝散寒
寒从中生
肾阳不足
心肾阳虚
温补肾阳
回阳救逆
分类: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注意事项: 1. 注意辨清寒证的部位、真假、虚实。 里实寒证者宜“治以辛热”,多用大辛大热药 为主组方,或配伍少量补气药,以温散为主; 而里虚寒证者宜“治以甘热”,多用辛热药与 甘温补气药配伍组方,温补并重。 2. 素体阴虚内热,失血伤阴者,虽有寒象,也 须慎用,以免伤阴或动血。 3. 三因制宜(药量增减)。 4. 阴寒太盛,服热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 之品或热药凉服或小量频服等。
证候病机分析
失温
四肢不温 腹痛 食少、呕吐、大便糖稀 抽搐(慢惊)
中 焦 虚 寒
失运(升降)
失化(土不荣木)
失摄
出血、喜唾涎沬
胸痛
寒邪凝滞、心脉痹阻
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治法与方解

温补 中气 祛健 寒脾
干姜
人参
温中祛寒
益气健脾
内生之寒 温必兼补
臣 佐 使
白术 甘草
健脾、燥湿 益气补中、调药
临证加减:
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
头痛剧者加川芎。
虚寒重者加干姜、小茴。
使用注意:*吴茱萸有小毒,用量不宜重。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以及肝阳上亢之头 痛均禁用。 *服药后出现胸中不适,头痛眩晕加剧, 应卧床休息半小时。
第二节 回阳救逆
阳衰 病位:心肾 特征:四逆+神衰欲寐、脉微
温里回阳:附子、干姜 益气补虚:人参、甘草
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虚失温 胃气上逆 畏寒肢冷 食谷欲呕 胃脘痛,喜温喜按
浊阴随胃气上逆 干呕吐涎沬
肝浊 胃阴 虚上 寒逆

11温里剂

11温里剂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理中丸 —— 中焦虚寒证 小建中汤 —— 虚劳里急证 吴茱萸汤 ——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 四逆汤 — 少阴病阳气衰微,
阴寒内盛证 回阳救急汤 — 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
当归四逆汤 黄芪桂枝汤 阳和汤
—— 血虚寒厥证 —— 血痹证 —— 阴疽证
病案
马某,男,58岁,干部。2012年1月就诊。自幼喜 食生冷,七八年来患上腹疼痛,遇寒或冬季则易发作。 近1周来上腹疼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腹胀纳少, 口淡无味,反酸,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脉沉迟。
胃 虚
胃气上逆
或吞酸嘈杂,或干呕
寒 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
巅顶头痛
, 浊 胃中浊阴阻滞,气机不利
胃脘痞塞
阴 上
阳虚失温
手足逆冷
逆 证
脾胃失于和降
下利、呕吐。苔滑
肝胃虚寒
苔滑,脉沉弦而迟
三、方解
1.基本配伍
君 吴茱萸: 温胃暖肝,祛寒止痛,尤擅降逆止呕
臣 生姜: 温胃止呕
佐 人参: 补气健脾
佐 使 大枣:
2.附方:
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加人参,主治阳衰气脱证。 通脉四逆汤:四逆汤倍干姜,主治:少阴病,阴盛格阳证。 参附汤:附子,人参,主治:阳气暴脱证。 白通汤: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
第三节 温经散寒
适用证:适用于寒邪凝滞经脉所致诸病证。 代表方剂:当归四逆汤、黄芪桂枝五物汤、
第十一章 温里剂
李英姿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 )
1.概念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

伤寒论经方分类方法

伤寒论经方分类方法

伤寒论经方分类方法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讲述了伤寒(一种传染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等内容。

根据经方(方剂)的不同,可以将伤寒论的经方分类如下:
1. 温里剂:温里剂是通过药物的温热性质来调节人体内虚寒的状态。

主要包括桂枝汤、附子汤等。

2. 清里剂:清里剂是通过药物的清凉性质来清理人体内的热毒。

主要包括白虎汤、石膏汤等。

3. 甘露剂:甘露剂主要通过药物的甘温性质来补养人体。

主要包括甘草汤、大枣汤等。

4. 寒热同治剂:寒热同治剂是针对伤寒病程中既有寒热症状的患者,并结合具体症候来选择合适的方剂。

主要包括麻黄汤、柴胡汤等。

5. 清热泻火剂:清热泻火剂主要用于治疗伤寒过程中的高热和烦渴等症状。

主要包括龙胆瀉肝汤、银翘散等。

以上是伤寒论经方分类的主要方法,根据具体病情和症状的不同,医生会选择合适的经方进行治疗。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任何经方前,应该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方剂学温里剂

方剂学温里剂
普通高等教育 “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方剂学
下篇
各论
第六章 温里剂
1、定义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 散寒通脉作用,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统称温里剂。
温里剂
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温里剂
2、适应病证 里寒证
里寒证是指寒邪在里所致的病证。 里寒证以畏寒肢凉,喜温踡卧,面色 苍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 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脘腹胀满: +枳实、茯苓(枳实理中汤)
• 出血 吐血、便血 +黄芪、当归、阿胶、艾叶(胶艾理中汤)
月经延长、漏下 +艾叶、益母草(固本止崩汤)
• 唾涎沫 +益智仁、山药
理中丸
加减变化
• 抽搐 +全蝎、僵蚕 • 胸痛 +桂枝、丹参、附子 • 寒热错杂
吐酸苦水、苔黄: +黄莲、茯苓(连理汤)
• 白带清稀 +山药、芡实、鹿角霜 • 胃脘冷痛:合良附丸
⑴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本类方剂多配伍补气药物,
以使阳复气充 。
⑵多由辛温燥热之品组成,使用时必须辨别寒热之真假,
真热假寒证禁用。
⑶素体阴虚或失血之人亦应慎用,以免重伤阴血 。
⑷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服药入口即吐者,可反佐少量
寒凉药物,或热药冷服,避免格拒。
⑸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用量,当因人、因时、因地,随证
理中丸
本方在《金匮要略》中作汤剂,称 “人参汤”。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 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力强而迅速,临 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使用剂型。
理中丸
运用
辩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证的基础方。 临床应用以脘腹绵绵作痛,呕吐便溏、 畏寒肢凉,舌淡,苔白,脉沉细为辨证要 点。

方剂学第六章-温里剂

方剂学第六章-温里剂

3 温经散寒:用于寒凝经脉证。
四、使用注意
1 辨 辨清病位、真假;
2 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3 拒药处理 拒药处理:热药冷服或反佐配伍。
第一节
阳虚失温
中 焦 虚 寒
温中祛寒
一、适用证:中焦虚寒证
温中祛寒药 干姜、吴茱萸
脾失健运
益气健脾药 人参、白术
二、现代药理研究
温中祛寒方能促进和加强胃肠道 的消化吸收功能,间接地补充热量, 人体机能不足的状况,可适应于人 体功能减弱,特别是消化系统的减 弱,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能量代谢 降低,热量不足的病证。
四逆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心 肾 阳 衰 厥 证
阳衰失温 四肢厥逆 恶寒倦卧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 神衰欲寐
黄芪建中汤
• 黄芪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 血痹虚劳病脉病症并治第六》,条文 很简洁:“虚劳里急,诸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 中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大枣, 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现代医家 多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脱垂,胃 大部切除后倾倒综合征,胃轻瘫综合征,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室性早搏,心肌缺血,心绞痛,再生障碍性贫血,带下,崩漏, 过敏性鼻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等属于中焦虚寒病机者。
吴茱萸汤
《伤寒论》 -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 常用方。
吴茱萸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虚失温 胃气上逆 畏寒肢冷,甚则四逆 食谷欲呕 胃脘痛,喜温喜按
浊阴随胃气上逆 干呕吐涎沬
肝浊 水湿停聚 脾不升清 舌、脉
阻于胸膈
浊阴循肝经上犯
胸膈满闷
巅顶头痛
下利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温里剂

温里剂

理中丸
伤寒论》 (《伤寒论》)
温中祛寒·理中丸 温中祛寒 理中丸
温 里 剂
组成: 组成:
人参 干姜 炙甘草 白术各三两(各9g) 各三两( )
温中祛寒·理中丸 温中祛寒 理中丸
温 里 剂
功效; 功效; 温中祛寒,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主治: (1)中焦虚寒证 中焦虚寒证 (2)阳虚失血 阳虚失血 (3)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 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 小儿慢惊 以及胸痹等因中焦虚寒证
回阳救逆·四逆汤 回阳救逆 四逆汤
温 里 剂
主证分析: 主证分析:
心 肾 阳 衰 厥 证
阳衰失温 四肢厥逆 恶寒倦卧 神衰欲寐 下利清谷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 心阳衰微, 肾虚及脾, 肾虚及脾,火不生土 寒凝气滞 舌、脉
呕吐, 升降失常 呕吐,腹中冷痛 舌淡苔白, 舌淡苔白,脉微细
回阳救逆·四逆汤 回阳救逆 四逆汤
四逆汤
伤寒论》 (《伤寒论》)
回阳救逆·四逆汤 回阳救逆 四逆汤
温 里 剂
组成: 组成: 附子一枚,生用(15g) 附子一枚,生用( ) 干姜一两半( ) 干姜一两半(9g) 甘草炙,二两(6g) 甘草炙,二两( )
回阳救逆·四逆汤 回阳救逆 四逆汤
温 里 剂
主治: 主治: (1)少阴病 少阴病 (2)亡阳证 亡阳证 功效; 功效; 回阳救逆


温 里 剂
1.温中祛寒剂 1.温中祛寒剂 2.回阳救逆剂 2.回阳救逆剂 3.温经散寒剂 3.温经散寒剂
分述·回阳救逆 分述 回阳救逆
温 里 剂
适应证: 适应证:
阳气衰微,内外俱寒, 阳气衰微,内外俱寒, 甚则阴盛格阳或戴阳等证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温里剂(72)PPT课件

温里剂(72)PPT课件

温里剂在现代医学中应用案例分享
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温里剂 可通过改善胃肠道血液循环、促 进胃黏膜修复等作用,缓解疼痛、
促进愈合。
妇科疾病
如痛经、月经不调等,温里剂可通 过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作用,改 善子宫及盆腔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风湿性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等,温里剂可通过抗炎、镇痛等作 用,减轻关节肿胀和疼痛。
使用方法与剂量调整策略
使用方法
温里剂多采用口服方式,也可根据病 情选择其他给药途径。在使用过程中, 应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剂量调整策略
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药物反应等因 素,医生会对剂量进行适当调整。一般 来说,剂量调整应遵循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的原则,以确保安全有效。
注意事项与不良反应预防
辨明在气在血
温里剂的作用部位有在气分和血分之别。气分寒证多表现为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治疗以温中散寒为主;血分寒证多表现为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等症状,治疗以温经散寒为 主。因此,在应用温里剂时,还需辨明在气在血的不同。
针对不同证型选用合适温里剂策略
实寒证
对于实寒证患者,应选用具有温散作用的温里剂,如附子理中丸、良附丸等。这类药物能够温中散寒、行气 止痛,有效缓解患者的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功效
温中散寒,健胃。用于治 疗脾胃虚寒,脘腹冷痛, 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 症。
临床应用
适用于慢性胃炎、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等属脾胃虚 寒者。
其他经典方剂介绍与比较
当归四逆汤
由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 草、通草、大枣组成,具有温经 散寒、养血通脉的功效。与四逆 汤相比,更侧重于治疗血虚寒厥
证。
常见温里剂分类及适应症

内科常用中成药——温里剂

内科常用中成药——温里剂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内科常用中成药(6)——温里剂
2020/2/25
1
内科常用中成药
第六节 温里剂
内科常用中成药——温里剂
考点 (1)温里剂的功能与主治 (2)温里剂的分类及各类的功能、主治 (3)温里剂的使用注意事项
目录
温里剂概述
内容
温中散寒剂
回阳救逆剂
温里剂概述
• 含义: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所致的各种病证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 • 功能主治:主要具有温里祛寒之功,兼有回阳等作用,适用于里寒证,
回阳救逆剂 四逆汤
【功能】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主治】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
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20, 一日3次,或遵医嘱。
肢 逆

【注意事项】所含附子有毒,故不
宜过量久服,孕妇禁用。湿热、
阴虚、实热所致腹痛、泄泻者忌
用。冠心病心绞痛病情急重者应 配合抢救措施。不宜单独用于休
油腻,不宜消化食物。
记忆口诀:参煮姜草。
小建中合剂
【功能】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疼痛、喜温
喜按、嘈杂吞酸、食少;胃及十二指肠 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30,一日3次 ,用时摇匀 【注意事项】阴虚内热胃痛者忌用。记忆: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
香砂养胃丸
辨证用药
良附丸
分析:可以选用何种 中成药?
三九胃泰颗粒 藿香正气液 香砂养胃丸
柴胡舒肝丸
小建中合剂
治疗中寒胃痛常用中药
1.温中散寒类药,如:肉桂、干姜、吴茱 萸、丁香、小茴香、花椒、高良姜等 2.配伍理气类药,如:陈皮、橘红、青皮 、枳实、木香、香附、乌药、沉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阳虚失温
中 焦 虚 寒
温中祛寒药 干姜,吴茱萸
脾失健运
益气健脾药 人参、白术
理中丸
《伤寒论》(A类)
理中丸--病机及证候分析
失温
四肢不温 不欲食、吐、利、腹痛 抽搐(慢惊)
中 焦 虚 寒
失运(升降)
失化(土不荣木)
失摄
出血、喜唾涎沬
胸痛
寒邪凝滞、心脉痹阻
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第九章 温里剂

义: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适用病证:里寒证。 里寒证特点: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主收引,寒性凝滞
外寒直中
寒在经脉
温经散寒
寒从中生
里 寒 证
寒在脏腑
肺气虚寒 心阳虚损 中焦虚寒 肝经虚寒
温肺散寒 温补心阳 温中祛寒 温肝散寒
肾阳不足
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阳虚
温补肾阳
回阳救逆
第一节 温中祛寒
四 逆

《伤寒论》(A类)
四逆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心 肾 阳 衰 厥 证
阳衰失温 四肢厥逆 恶寒倦卧
神衰欲寐
心阳衰微,神失所养
肾虚及脾,火不生土
寒凝气滞
下利清谷
升降失常 呕吐,腹中冷痛
舌、脉
舌淡苔白,脉微细
四逆汤--治法与方义分析
君 回 阳 救 逆 佐 甘草 臣 干姜
助阳通脉
附子
温壮元阳 回阳救逆 温中祛寒
附方:当归建中汤《千金要方》
组成:当归、桂心、芍药、生姜、甘草、 大枣 功用:温中补血,和里缓急。 主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痛不已,吸 吸少气,或少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 食者。
第二节 回阳救逆
阳衰 病位:心肾 特征:四逆+神衰欲寐、脉微
心肾阳虚治法 温里回阳:附子、干姜 益气补益:人参、甘草
四逆散、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比较。
附 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功用:益气温经,和营通痹。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暖 肝 煎
《景岳全书》(B类)
主证分析: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
肝 寒 客( 肝 脉
失 和 )
( 肾阳 气 、 不阴 血 足)
附方:附子汤(《伤寒论》) 组成:附子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功用:温经助阳,祛寒化湿。 主治: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 苔白滑,脉沉微。
第三节
寒邪直中
温经散寒
辛温散寒:桂枝
活血通脉:川芎、红花 温里助阳:肉桂、细辛
寒滞经脉--血脉不利 素体正虚
阳气不足 阴血亏虚
吴茱萸汤
辨证要点:
巅顶头痛,夜半转剧,天明渐减,痛时 欲吐,四肢欠温,吐涎沫,舌淡,苔白滑,
脉弦迟。
食后欲呕,干呕吐涎沫,畏寒肢冷,舌 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随证加减:
呕吐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
头痛剧者加川芎。
虚寒重者加干姜、小茴。
使用注意:
胃热呕吐、阴虚呕吐以及肝阳上亢之头 痛均禁用。
小建中汤
炮姜

温助阳气
--肌肉
肉桂 →温通血脉
白芥子 化痰除湿
--血脉


--皮里膜外
麻黄
生甘草
宣通毛窍
--腠理
阳和汤--临床应用 1、证治要点:
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变,痠痛无热。
2、用量特点:
熟地重用,麻黄轻用。
3、使用注意: 阳证禁用 。
随证加减:
兼气虚者,加参芪
阴寒重者,加附子,肉桂改桂枝
(1)阳虚甚:肢冷、下利清谷 加附子、肉桂 附子理中汤、桂附理中汤
(2) 纳 运 升 降 失 常
胃不纳谷:不思饮食
加山楂、麦芽、神曲 楂曲理中汤
胃不降浊:呕吐 加砂仁、半夏 脾不升清:腹泻 加山药、升麻、诃子、茯苓 砂半理中汤 脾不运湿,湿聚为痰:兼咳嗽吐痰 加茯苓、半夏 理中化痰丸
理中丸--加减变化
滋阴养血:当归、芍药 熟地
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A类)
当归四逆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气不足
阳虚失温 手足厥寒
舌淡苔白 寒 损伤阳气 邪 直 中 寒滞血脉→血行不畅 →痛证
阴血不足→无以盈脉→ 脉细欲绝
或沉细
当归四逆汤--治法与方义分析
当归 养血、活血
君 温养 经血 散通 寒脉 佐

桂枝 细辛
功用:温阳利水 主证分析:阳虚水泛证。 方解: 附 白 茯 生 白 子 术 苓 姜 芍



运用: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 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
真武汤证基本证候组成部分
阳虚基本见证:畏寒肢厥 水泛证::(部分见证) 舌脉佐证。
随证加减
水寒射肺,加干姜、细辛;阳虚泄泻, 去芍药,加干姜;水寒犯胃,加重生姜用 量,或加吴茱萸、半夏。
益气补中 缓和姜、附之辛烈 调和药性,使作用持久
四逆汤
配伍特点: 心脾肾兼顾以峻温心肾为主 温阳与补气结合而使先后天互生
证治要点:
四肢厥逆,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 微细。 回阳救逆的基础方。
附方: 1、通脉四逆汤 组成:四逆汤倍干姜,附子适当加量。
功用: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主治:心肾阳虚,阴盛格阳证。下利清谷,里 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 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 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若“吐已下断, 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 加猪胆汁半合,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参附汤
《济生方》(C类)
组成:人参四钱
附子炮三钱,用水煎服,
阳气脱陷者,倍用之。 功用:益气回阳救脱。 主治:阳气暴脱证。四肢厥逆,冷汗淋漓,
呼吸微弱,脉微欲绝。
真武汤
《伤寒论》(A类)
脾肾阳虚:畏寒肢厥,小便不利。 饮干清阳——头目眩晕 水气凌心——心中悸动 水 饮迫肺胃——咳喘呕逆 湿 饮流肠道——泄泻 泛 阴寒凝滞——腹痛 滥 水泛肌表——水肿 饮渍筋肉——肌肉瞤动 饮泛骨节、经络——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 舌脉——舌质淡、胖、嫩,有齿印。 舌苔白滑,脉沉细
阳 和 汤
《外科全生集》 (A类)
阳和汤
特征:肿、痛 (漫肿无边,痠痛无热) 阴 疽
伴见症: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
未成脓难消 病势:三难 已成脓难溃
溃后难敛口
阳和汤--病机
寒(内寒) 原因
虚(血虚) 滞(痰滞)
阳寒 虚凝 血痰 亏滞
阳和汤--治法与方义分析
熟地 鹿胶
温阳补血
--筋骨
温 散 阳 寒 补 通 血 滞
吴茱萸汤
《伤寒论》(B类)
吴茱萸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阳虚失温 胃气上逆 畏寒肢冷,甚则四逆 食谷欲呕 胃脘痛,喜温喜按
浊阴随胃气上逆 干呕吐涎沬
肝浊 胃阴 虚上 寒逆
寒凝气滞 阳虚失化 水湿停聚 脾不升清 舌、脉
阻于胸膈
浊阴循肝经上犯
胸膈满闷
巅顶头痛
下利 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吴茱萸汤--治法与方义分析 温胃暖肝 君 吴茱萸 行气止痛 温降 降逆止呕 肝逆 臣 人参 益气健脾 暖止 温胃祛寒 胃呕 生姜 降逆止呕 佐 宣散水气 益气健脾 大枣
温经散寒
温助阳气 滋阴养血、缓急止痛 通利血脉 制桂、辛之温燥
白芍
通草 大枣
佐使
甘草
益气健脾养血 调和诸药
当归四逆汤
配伍特点: 阴阳并调,散寒为主; 温中寓补,补中寓通。
证治要点:
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细欲绝。
当归四逆汤--应用范围 1、经脉受寒,血脉不利,不通则痛--痹证
胃脘痛:加吴茱萸、生姜、佛手、党参
寒 凝 气 滞
睾丸冷痛 小腹疼痛 疝气疼痛 畏寒喜暖 舌淡苔白,脉沉弦
功用:温补脾肾,行气止痛
方解:
肉 小 当 枸 乌 沉 茯 生 桂 茴 归 杞 药 香 苓 姜
君 臣1 臣2 佐
运 用
1.辨证要点:
少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2.随证加减: 寒甚加吴茱萸、干姜、附子。 痛甚加香附、青皮、橘核。
头痛:加川芎、玄胡 腰腿痛:加牛膝、杜仲、狗脊
当归四逆汤--应用范围 2、寒滞经脉,血脉不利,血行不畅
--肢冷、肌肤紫黯
冻疮:加丹参、川芎、鸡血藤
紫斑肢寒(雷诺氏病):
重用白芍,加丹参、川芎、附子
当归四逆汤--应用范围
3、厥阴肝经寒证的主方 痛经:加桃仁、红花、川芎、泽兰、香附 疝痛:加台乌、小茴香 前阴冷痛:加台乌、川楝、淫羊藿
随证加减:
寒甚加干姜
气滞加木香
便溏加白术 虚甚加人参、黄芪、当归。
使用注意: 1.呕吐及中满者不宜使用。
2.阴虚内热之胃脘疼痛者忌用。
附方:黄芪建中汤《金匮要略》
组成:即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 功用:益气温中,补虚缓急。 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
本方证于“虚劳里急”外,更加“诸不足” 三字,是虚劳的程度较小建中汤证更甚。
理中丸--治法与方义分析

温补 中气 祛健 寒脾
干姜 人参
温中祛寒
内生之寒 温必兼补
臣 佐 使
益气健脾
白术 甘草
健脾、燥湿 补中、调药
理中丸
配伍特点: 温补并行,以温为主 证治要点:
四肢不温,腹中绵绵作痛,呕吐,便
溏,纳差,舌淡苔白,脉沉细。 为温中祛寒的基础方、代表方。
理中丸
加减变化及附方:
《伤寒论》(A类)
小建中汤--病机及证候分析
中肝 焦脾 虚不 寒和
阳虚寒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