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国学经典_黄帝内经_给今人的生态启示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的生态智慧

《黄帝内经》的生态智慧

《黄帝内经》的生态智慧【摘要】《黄帝内经》是一部中医经典,又是一部生态学著作。

它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说、天人相应等哲学基础上,构建了生态整体观。

它的养生和医疗理论贯穿了生态学方法。

对当代医学和精神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黄帝内经》;生态学;阴阳五行《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是一部融汇了医学、哲学、天文学、历算学、地理学、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著作,其实,它还是一部充满生态智慧的生态学著作。

有学者指出:“在诸类文献中,作为一个奇异个案的是《黄帝内经》,它堪称中国生态文化的卓越‘范本’,由它‘酿造’的中医思想传统,不仅在思维逻辑上坚持用生态的眼光去理解人的肉体与欲望,而且在操作实践上始终坚持以生态的方略来拯救众生的身体与灵魂。

”本文试图从生态整体观、养生和医疗的生态学方法、优化精神生态这三个方面来阐述《黄帝内经》的生态思想,旨在从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发掘这部医学古籍的理论内涵。

一、生态整体观生态哲学的本体论变革主要表现为,从牛顿一笛卡尔的机械论世界观走向强调生态整体性的有机论世界观。

机械论世界观用分析性思维突出了心——物、人——自然、主体——客体的分离和对立:有机论世界观则用辩证性思维强化了人——社会——自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落实到医学层面。

前者开创了“生物医学模式”,将人体当成机器。

认为医生的任务是就事论事地修理机器,而忽视了疾病之外的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后者则推崇整体论的“中医模式”。

中医的整体论不仅“把人类有机体看作一个生命系统,其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而且“还认识到这个系统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

因此,中医诊断病人并不局限于疾病本身,“而是尽可能详细地记录下每一个病人总的精神和身体状态。

及其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从而实现人一社会一心理一环境的统一。

《黄帝内经》的有机论世界观或生态整体观是建立在“气”一元论、“阴阳五行”说、天人相应等中国古代哲学理论基础之上的。

重读国学经典:《黄帝内经》给今人的生态启示

重读国学经典:《黄帝内经》给今人的生态启示


人” 的实质 上看 , 是 社 会 关 系 上 “ 人合 一 ” 就 人 的
生态 美 学 的发 展 , 步 实 现 了对 自然 生 态 引 初
体现 , 这是一种演化 、 静态 的运动 , 从它的孕育起 起广泛认识 的基础 , 尤其是 以汶川地震 等巨大 自 始, 就作为一种 审人 的美学 而风格独具 。中国美 然灾害对中国人 民和社会的创伤 , 将生态问题、 自 学的一切秘密 , 只有从人以及对人 的理解人手 , 才 然问题摆在 了中国人 民面前 , 我们不得不面对 让
第3 4卷第 4期
21 02年 7月
泰 山 学 院 学 报
J URN I HA UNⅣ E ⅡY O AL OFTA S N RS
Vo . 4 NO. 13 4
Jl. 2 2 uy 01
重 读 国 学 经 典 : 《黄 帝 内 经 》 给 今 人 的 生 态 启 示
“ 重内容 ,文 ” 美” “ 讲形式 , 两者相反而相成 , 对立 息出路的过程中 , 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 , 怀着一颗 而统一。那么 , 现今生态美学 , 特别是中国这个古 博大、 谦卑 的胸怀 , 以崭新 的视角来关 注、 解读 国
老文明古国孕育 出来 的新美学思潮 , 也必然将美 学经典 , 就会认识到帮助我们 修正思想 、 摆脱新时 定格于“ 审人“ 。从审人 的角度来看, 在人与人 的 期技术座驾束缚之 门的钥匙 , 依然在被遗忘许久 关系模式 上, 方是人 和 自然 的对立 , 天人相 的国学经典文化中默默地等待着我们。 西 是 分, 而这种“ 天人相分” 正是“ 人人相 分” 的体现 ; 重 读经 典 而中国则是人和 自然 的和谐 , 是天人合一 , 审 从“
鹿 彬

论《黄帝内经》中的生态学思想

论《黄帝内经》中的生态学思想

生态 学思 想早 在两 千多 年前我 国第 一部 医学 经典 著作 《 黄帝 内经》 中就有许 多记载 与明确认识 , 提 出 “ 人与天 地相 参 也 , 与1 3月 相 应 也 ” 。将 自然 界 中“ 天 地” “日月” 与 人紧 密联 系在 一 起 , 确定“ 天人 相 应 ” 的 医学理论 基 础 , 有 力 地 推 动 了我 国 医学 的发 展 。当前
关键词: 《 黄帝内经》 ; 生态学; 生态平衡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7 . 0 5 . 0 0 1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7 ) - 0 5 - 0 6 1 3 - 0 3
Co n c l u s i o n T h e i mb a l a n c e o f t h e h u ma n b o d y’ S e c o l o g i c a l e q u i l i b r i u m i s t h e e s s e n c e o f t h e d i s e a s e ,a n d“ t r e a t me n t ”i s t o a d j u s t t h e
S t u d y o n t h e T h o u g h t o f Ec o l o g y i n Hu a n g d i Ne i j i n g C HE N Q i a n f e n g XI E B i n
( S c h o o l o f B a s i c Me d i c i n e ,J i a n g x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Na n c h a n g 3 3 0 0 0 4,C h i n a )

中华宝藏《黄帝内经》的智慧:自然与生命的启示

中华宝藏《黄帝内经》的智慧:自然与生命的启示

中华宝藏《黄帝内经》的智慧:自然与生命的启示之一:《黄帝内经》简介《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

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关于探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问题,早经许多学者在这方面作过考证,一般都认为写成于战国时期,加上“黄帝”的名字,不过是后人的伪托而已。

在它汇编成书以后,又经过两汉时代或更晚一些时期的学者作了修订和补充。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

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

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

《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黄帝内经》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

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读后感
《黄帝内经》这本书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更展现出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一面。

通过阅读《黄帝内经》,我们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1. 养生与治病并重
《黄帝内经》中强调了与自然界保持和谐,并实现身体、心灵、社会之间平衡和谐的重要性。

这包括如何保持身体的健康,如何治疗疾病并防止疾病再次发生。

因此,《黄帝内经》为我们提供一个总体养生与治病的指南。

2. 倡导人本主义
《黄帝内经》中的伦理思想强调人本主义,即以人为本,与自然界、社会保持和谐的原则。

这一理念以人类为中心,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命体验、身体健康和生存质量,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3. 面对疾病要有整体观念
《黄帝内经》提出“治未病”和“防病于未然”的理念,不仅要
防止疾病的发生,更要从整体上提高身体的免疫能力、调节机体功能的平衡,以最大限度地预防疾病的出现。

4. 重视医患沟通和医疗环境
《黄帝内经》强调在医疗实践中,注重医患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一方面可以加强医生对患者的诊断,另一方面也能加深患者对疾病的理解,并在更宽广的意义上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医疗环境。

总之,《黄帝内经》这本书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经典之作,不仅与中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还对于我们面对生命、疾病等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它审视人类身体、心灵、社会等多维方面,提供了具有深远意义的理念。

关于《黄帝内经》的读后感(精选16篇)

关于《黄帝内经》的读后感(精选16篇)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关于《黄帝内经》的读后感(精选16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黄帝内经》的读后感(精选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的读后感篇1《黄帝内经》作为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的国学瑰宝,自古至今,引起了无数人对它的崇拜、深思,但《皇帝内经》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泛泛而读,往往只能似是而非。

最近,通过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对于其养生思想颇有一些体会。

现在,人们生活空气污染、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状态里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进而引发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现代疾病”,而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养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可见受推崇程度非同一般,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

对于未病先防,《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袭;对内要调养精神志意,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化,充分的体现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两个基本的观点,也就是整体观。

“天人相应”是说人来源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科技是如何的进步,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得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

《内经》提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黄帝内经的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的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的心得体会《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它不仅涵盖了医学知识,还包含了哲学、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我深感这本书对于我们的健康、生活方式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我对《黄帝内经》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黄帝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书中讲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来调节生活,而不是逆其自然。

例如,饮食宜恰,不过度贪食,睡眠宜有规律,不熬夜;在不同季节,应适当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等。

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注重与自然的联系,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其次,《黄帝内经》提倡平衡养生。

《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平衡"这个概念,指的是人体内的阴阳平衡。

阴阳是《黄帝内经》中独特的术语,它们代表着事物的两个相对面,如太阳与阴影、白天与黑夜等。

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基础。

我们要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时间、心态等方面,使体内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健康的状态。

此外,《黄帝内经》强调精神状态的影响。

书中提到了"心态"、"情志"等概念,认为人的情绪和生活态度对健康的影响很大。

消极的情绪会产生负面的生理和心理反应,而积极的心态则有助于身心健康。

因此,我们要保持开朗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经常进行调节情绪的训练,从而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

最后,《黄帝内经》的生活方式指导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书中提倡饮食宜恰、不暴饮暴食,提倡适度的运动以及正确的作息时间和方式等。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遵循这些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持身心健康。

例如,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良好的作息时间和方式可以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和充分的休息,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总之,《黄帝内经》对我们的健康、生活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启示。

通过学习和应用其中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

黄帝内经9篇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9篇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9篇心得体会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以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医学知识闻名于世。

阅读黄帝内经9篇后,我深深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启发。

下面将分享我的个人心得体会。

首先,黄帝内经关于五行学说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行学说描述了自然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木、火、土、金和水。

这五种元素之间相生相克的规律,不仅可以用来解释自然界的变化,还可以应用于医学上。

例如,在内经中提到,五脏与五行相应,每个脏腑都有其对应的元素属性。

通过了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指导。

其次,黄帝内经强调了中医的整体观念。

内经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器官、组织和部位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这与现代医学中的系统论思想有共通之处。

中医强调维持人体的整体平衡和协调,而不仅仅关注某个独立的器官或症状。

通过调节整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中医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增强人体的自愈能力。

黄帝内经还深入探讨了人体的精神和情绪对健康的影响。

内经认为情绪的失调会引发疾病,而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于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这一观点与现代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现代科学已证明,情绪的稳定和良好的心理健康对于人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我们可以从黄帝内经中学到如何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心态,以促进自身的健康和幸福。

此外,黄帝内经中对于饮食的重视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内经认为饮食对于保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合理的饮食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

内经中提到了五味对人体的影响,即酸、苦、甘、辛和咸。

不同的食物属性可以起到滋补、温热、清散等作用,适当地食用不同属性的食物可以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同时,内经还提到了饮食的节制原则,警告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的不良后果。

这些原则对于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习惯来改善身体健康。

最后,黄帝内经重视预防保健的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经认为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为重要,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坚持适量运动、保持心态平和等方式可以提升身体的免疫力和健康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4期2012年7月泰山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SHAN UNIVERSITYVol.34NO.4July.2012重读国学经典:《黄帝内经》给今人的生态启示鹿彬(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22)[摘要]以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理论为指导,重新审视古老的中国文化,从生态的角度感悟到国学中“医易不分”的文化再续和蕴含力量,感悟到《黄帝内经》[1]中的“顺时而为”,不仅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理念,同时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存在观,引导我们将关注点从对“外”的掠夺转向对“内”的审视和修正;只有将审视“做人”作为修正当下人类盲目发展经济而出现的精神缺失问题的突破口,把人类关注的视线从外部转向内部,才能认识到我们当前的种种偏失之处,才能充分认识到———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的前提必定是首先实现人与自身的健康与和谐。

[关键词]生态美学;黄帝内经;顺时而为[中图分类号]I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590(2012)04-0022-06[收稿日期]2012-05-14[基金项目]洛阳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2B174)[作者简介]鹿彬(1977-),女,河南修武人,洛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纵观西方美学两千余年历史演变的轨迹,以脉络清晰的逻辑线索,来看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时,便不免陷入惶惑:这里似乎看不到什么发展逻辑,有的只是一团自身循环往复的混沌之气,一如《周易》哲学之所昭示,但它确实在运动着。

从中国美学角度来看,中国的“美”近实用,“文”超功利;“美”重内容,“文”讲形式,两者相反而相成,对立而统一。

那么,现今生态美学,特别是中国这个古老文明古国孕育出来的新美学思潮,也必然将美定格于“审人“。

从审人的角度来看,在人与人的关系模式上,西方是人和自然的对立,是天人相分,而这种“天人相分”正是“人人相分”的体现;而中国则是人和自然的和谐,是天人合一,从“审人”的实质上看,就是社会关系上“人人合一”的体现,这是一种演化、静态的运动,从它的孕育起始,就作为一种审人的美学而风格独具。

中国美学的一切秘密,只有从人以及对人的理解入手,才有可能揭开。

随着现在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新实践论美学———生态美学的发展脉络也越发清晰起来。

既然生态美学关注的焦点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那么从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入手来研究美的本质,就可以为生态美学的深入研究开辟道路。

在生态美学提倡向“内”转、指引现代人探索生生不息出路的过程中,只有当我们静下心来,怀着一颗博大、谦卑的胸怀,以崭新的视角来关注、解读国学经典,就会认识到帮助我们修正思想、摆脱新时期技术座驾束缚之门的钥匙,依然在被遗忘许久的国学经典文化中默默地等待着我们。

一、重读经典生态美学的发展,初步实现了对自然生态引起广泛认识的基础,尤其是以汶川地震等巨大自然灾害对中国人民和社会的创伤,将生态问题、自然问题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让我们不得不面对和思考。

同时,通过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不断将生第4期鹿彬:重读国学经典:《黄帝内经》给今人的生态启示态美学的建构向纵深推入,为重新审视伟大的中国国学提供了条件,更为文化复兴奠定了群众和文化基础。

当焦虑和不信任充斥社会文明现象时,新的文化复兴必然孕育而生。

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新文化复兴既不是否定现在,也不是重复历史[2],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必然出现的文化积淀和发展阶段。

当前传统文化复兴的种种现象并不是一场虚热,而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在这样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下,政府和民众共同关注下,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民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3]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4]是在生态和谐的基础上,探索现代人如何生存的存在美学。

是面对着当前的种种不和谐的“人人”不合一现象,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为新形势下的文化复兴做出积极响应———即通过实现中国国学的光芒再现来引领生态和谐思潮,通过关注现在人所面临的种种生存健康以及精神疾病等问题,来重新审视我们的国学经典《黄帝内经》,从而感悟到国学经典中“医易不分”的文化再续和无穷力量;只有按照《黄帝内经》中体现的中国传统中医哲学思想,引导人们审视自己的身体、心理健康,遵循中国古代哲学存在观中早已明示的内省、自修,才能实现我们自己的“审人”与“悟美”相结合的和谐过程。

以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理论为指导,用比较研究中的等势研究方法,不拘于历史顺序以及史料考据,对与《黄帝内经》人文思想有关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5];运用《黄帝内经》中的“子午流注”法则,提倡“顺时而生”的生活态度,维护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

二、逆时而为建立生态美学观点是时代使然,是人类追寻未来性优化存在的必然。

这不仅仅是因为人类生存面临着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也不是因为人类自身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抉择,是人类不断完善自身所必须进行的自我剖析,并且是人类可持续性走向未来的必要要求。

建立生态美学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导人们认识生态存在的必然性,体验人的生态化生存的合理性,在融通人与自然所建立的生态和谐关系中能够审美地激发生命活动的机能,能够审美化地演替物质交换、能量输入输出及信息传递的生态节律,而且能够促使我们从精神和心灵深处将这种认识与体验作为积极主动的生存需要,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指向性,从而引领我们始终能够依据生态存在的规律性,并能够以韵律化、诗意性地构建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机理,搭建人类通向未来之路的优质生存的桥梁,使人的本真“澄明”,使人的和谐、诗意的生存“美态”得以显现。

目前由于生态美学发展需要,让我们关注的焦点重新回归到如何做人、特别是如何做一个和谐的人、健康的人。

在这样一个“审人”课题下,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作为生态美学的先锋战士,勇于奉献探索精神,在此提倡重读国学经典———重新回归、解读典籍《黄帝内经》,号召大家首先把自己的这个人做得和谐快乐,再考虑如何和其他物种和谐共存。

对于人的生态平衡发展,《黄帝内经》中是这样指导的:“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曰: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

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荥货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1]我们的祖先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及生态平衡的认识,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6]。

在生态和谐的视角下,用古典国学的眼光来看现代人生活的谬误,就会发现现代人所有的不和谐都是源自“逆时而为”。

比如说人长到10岁的时候,五脏发育到一定的健全程度,血气的运行畅通,生气在下,所以喜动而好走,小孩子是“气足”就特别喜欢跑。

而现代人无视孩子在这个时期的重要特征,典型的“逆时而为”反而把孩子们关到家里学习,做到所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们报各种辅导班,布置大量的作业和任务。

这样不让孩子们充盈的血气得到释放,结果出现的是学习效果不32泰山学院学报第34卷好,血气凝滞对孩子们的身体、大脑和视力发育都非常不利。

现在最突出的现象就是小学班级中视力正常的孩子越来越少。

这样大量的“近视眼”公民,将来投入到社会中,其工作能力和潜力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又如何做所谓的接班人呢;再说青年的“逆时而为”,以所谓的“学而优则仕”为奋斗目标,让自己处心积虑地“向上爬”,以现在热卖的“厚黑学”为行为指南,却不知道严重违背了中医经典对人类心灵发育规律的指导,试想———一个每天都痛苦扭曲的心灵又怎么能生活得和谐快乐呢,又怎么可能真正做到对其它生物物种的和谐共存呢?三、“子午流注”的顺时法则《子午流注》是在《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的。

《灵枢·岁露篇》记载:“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

”《灵枢·卫气行》中载:“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素问·八正神明篇》云:“凡刺之道,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7]《子午流注》吸取了《黄帝内经》的统一整体观学说,认为疾病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内在的因素,另一方面则与客观的外界环境有关。

所以要清除疾病,就需要从内在因素和客观环境入手。

内在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是互相影响发生作用而发生变化,所以便把人的内在因素和客观外在的因素关联在一起了。

《子午流注》运用天干、地支代表日、时、阴、阳、五行与人体的脏腑、经脉、气脉相结合,“浑束为一”而构成一种有系统、有规律的针刺法则。

以十二经中的66个五喻穴为基础,结合天干地支五行生克,并随日时的变易推论十二经气血运行中的盛衰、开阖情况,作为取穴的科学依据。

从而推导出时间对客观事物存在的作用定律。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得时则生旺,失时则败灭,其生旺败灭之程度与得时失时之强度成正比[8]。

《子午流注》曰:一日之中,气血周流各经脉盛衰的时间,以十二经的66个五喻穴为主,规定了每一日时和经穴的开阖,及针治最适当的时机。

经穴在开时,气血当盛,如潮汐上涨,阖时气血衰退,如潮汐下退,并从阴经转入阳经再从阳经转入阴经。

气血在周身循环着,先后盛衰不同,相互交错地流注着,这就是《子午流注》的哲学思想及统一整体观。

现代人对于人类过度开发掠夺资源造成生态恶果问题,都能认识和领悟到,但是对于该如何修正自己的行为,却是一再模糊和暧昧,要么一味谴责,要么避重就轻,只分析结果不探讨如何修正。

而生态美学在学理的深层逻辑上并不能圆融地解释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缺位之后留下的美学问题。

[9]那么,后浪漫主义生态美学借助“子午流注”法则,提出这样的观点———人类要想解决目前人与自然不和谐的问题,就必须顺应自然作为人类生存法则,而不是以自然主人的身份,对生物发展做任意的指挥和扭曲。

尊重其它生命物种的前提是必须关照自己的生命是否得到有效的尊重,关注自己的生命质量是否扭曲,然后再思考和顺应其它物种的发展。

因此,《黄帝内经》的重要思想“顺时而为”是检测我们自身发展是否健康、生命质量是否合格的标准和尺度。

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学识如何,不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懂得“顺时而为”的道理,都可以用来检测和修正自身的缺失和错误,也都可以因此来感悟“和谐”的真谛。

四、顺时而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云:“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