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送别诗情感分析解析

合集下载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是古代诗词中一类重要的题材,往往表达了诗人对离别之人的深深眷恋和不舍。

以下是对送别诗的一些鉴赏:
首先,送别诗通常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达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诗人通过描写离别时的情景、景物和情感,将离别的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李白《送友人》中写道:“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诗中描绘了离别的场景,青山、白水、孤蓬等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离别的凄凉和痛苦。

其次,送别诗中常常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来表达离别的情感。

例如,白居易《南浦别》中写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这里的“南浦”和“西风”象征着离别的悲凉和凄凉,“肠一断”则表现了离别的痛苦和不舍。

此外,送别诗中还常常包含着对时间、空间和生命的思考。

例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里不仅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也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最后,送别诗作为古代诗词中的一类重要题材,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离别之人的深情眷恋和不舍,也反映了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意识。

通过对送别诗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

(完整版)送别诗鉴赏离歌一曲情依依——送别诗鉴赏一、初识送别诗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古代因为地广不便,音息难通,往往一别经年,甚至终生无法相见,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这种现实生活的写照。

因此,“离别”就成为人生中心碎感伤的事。

尤其在动乱的年代,动荡的旅途中,再加上流光易逝,使得好友离别,故友重聚,都是多么值得眷恋和珍惜啊!其次,唐代士人是很重视漫游的,这也为送别诗提供有利客观的条件。

唐代著名的诗人几乎都做过长途旅行,像李白年轻时“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早年也曾漫游吴越和齐地;其它文人亦有类似经验,而各地官员又莫不爱好文学。

这种漫游除了开拓视野,增广见识的“少年精神”外,其实更有求荐引,扬声誉的积极意义。

另外,由于举子大量集中于京城应试,无论及第或落第,士人的流动量是很大的。

考试后,来往奔忙;未试时,游历州郡,托名公荐举。

但因录取名额有限,及第者仅少数,大多数的人不是淹留长安,即旅食各地,产生了唐诗中大量的送别之作。

再次,唐代诗人中,有许多情谊深厚,往往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像:王维与孟浩然;杜甫与李白;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彼此留下了不少相知相惜,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在这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

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二、内容主题第一,直接抒写离别之情并咏唱友情。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吴伟业的《送友人出塞》等等。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

这类诗往往是诗人在艰难困厄之际写就的,往往有不少见情见性的佳作,如王昌龄,“天生贤才”终未被“君王”所用,虽命运多舛,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他胸怀大志,仍想建功立业:“身在江海上,云连京国深。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一、明确送别诗的概念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书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十分看重别离。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二、风格和抒情方式1 风格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

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相送,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这类诗大多缠绵凄恻,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感伤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伤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富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鉴别送别诗风格时,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如李白生活在盛唐,他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放、甚至狂放不羁。

因此他的送别诗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没有伤感情调,如《送友人》,这是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2抒情方式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

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的,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的前两句以粗犷笔调和白描手法,绘出一幅北国寒冬图:日暮黄昏,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惟见遥空断雁,寒云出没。

这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于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

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

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

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送别诗词赏析及讲解作者:陈子良朝代:唐代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

以我穷途泣,沾君出塞衣。

《送别》译文及注释译文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要到哪里去?你说因为不甚得志,要到终南山那边隐居。

只管去吧,我不再多问,那白云没有穷尽的时候。

注释饮君酒:请君饮酒。

何所之:往何处去?南山:终南山。

《送别》译文春风中一株株杨柳树,沿着御河两岸呈现出一片绿色。

最近攀折起来不是那么方便,应该是因为离别人儿太多。

《送别》赏析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

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送别》讲解这首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王维笔下是一个隐士,有自己的影子,至于为什么不得意,放在老杜等人那里一定有许多牢骚,可在这里只是一语带过,更见人物的飘逸性情,对俗世的厌弃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

“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

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

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

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

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

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

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

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

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

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鉴赏

多情自古伤离别送别诗一、情感特点情感1:茫然、怅然若失,对友人前路艰险、前路迷茫的担忧和关切。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荆吴相接水为乡,对友人的劝慰:地理距离遥远,但心灵距离相近,“天涯若比邻”水为乡,点明江南水乡的特点。

君去春江正渺茫。

1、春江烟波浩渺的样子2、对友人前路迷茫的担忧3、对友人离去内心怅然若失的迷茫之情日暮征帆何处泊?深情一问,对友人的关切,“征帆”,借代天涯一望断人肠。

对友人离去的思念与依依不舍汹涌澎湃,体现与友人之间的真挚友谊情感:劝慰、宽慰,旷达乐观(情深意长的勉励)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已,(凭借你的琴声、音乐修养)天下谁人不识君。

一二句写了怎样的景象(意境)?答:1、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大雪纷纷,北雁南飞。

2、描绘了一幅阔远苍茫、阴冷荒寒.........的画面。

三四两句的情感?1、对朋友离去的劝慰2、对朋友才华的赞赏与敬佩3、对朋友的信心和鼓励,激励朋友去拼搏4、表达了开阔豪迈.......的情怀,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情感: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小结: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或对友人的宽慰,对友人的思念,表达自己的志节,依依不舍,分别后自己的孤寂、惆怅、落寞。

二、常用表现手法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或叙事抒情融为一体。

三、鉴赏方法:把握送别诗中常见意象(1)、杨柳从《诗经》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开始,“柳”便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加上“柳”与“留”谐音,古人送别时折柳相赠,所以杨柳便成了一个离情别绪的意象。

(2)、长亭、短亭、劳劳亭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

(3)、南浦也是一个表离情别绪的意象,多用于水边送行,如:江淹“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

《送别诗》鉴赏隋代:佚名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送别诗》译文杨柳青青,枝叶垂到了地上。

杨花漫漫,在空中纷乱地飘舞。

送别的时候眼里的柳条折尽,柳絮飞绝。

请问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送别诗》解释著地:遇到地。

漫漫:遍布貌。

搅:《说文》:乱也。

借问:敬词,请问。

《送别诗》赏析这首出自隋朝的《送别》,其已无法考证,然而诗中借柳抒发的那份恋恋不舍的心境,却流传至今。

据说,折柳送别的风俗始于汉代。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速长,角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

而我们今日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要早于这种“风俗”。

柳条折尽了杨花也已飞尽,借问一声远行的人什么时候回来呢?注:古人常折杨柳枝表送别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时外表是送别诗实际表达的是对隋朝灭亡的诅咒,由于隋炀帝姓杨。

这又另一种解释:末两句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

折柳,本意在赠别;今柳条折尽,则意味着离别已久,睹旧物而怀远人。

飞花,本意指春暮;今杨花飞尽,则意味着春归已久,觉行人反不如春之知情。

末句直扣题旨,问夫归否;说明她已忧思满怀,情渴似火,故似火山熔岩迸涌而出。

其气度韵味,自不寻常。

《送别诗》鉴赏崔琼《东虚记》说这首诗作于隋炀帝大业〔605—617〕末年。

一、二、四句“垂”、“飞”、“归”押平声韵,平仄完全符合近体七绝的要求,是一首很成熟的七言绝句。

明人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说:“庾子山《代人伤往》三首,近绝体而调殊不谐,语亦未畅。

惟隋末无名氏‘杨柳青青……’,至此,七言绝句音律,始字字谐合,其语亦甚有唐味。

右丞‘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祖也。

” 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

柳丝飘飘摇摇,饶有缠绵依恋的情态,故早在《诗经》中,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历代传诵,脍炙人口。

送别诗赏析

送别诗赏析

送别诗赏析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

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

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

”此段话把情和景截然分开说得不确,但就“言情难”而言,还是有道理的。

送别诗要想“感动激发人意”,必须采用一些手法来“言情”。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告别诗。

李白正要乘船离开桃花潭,好友汪伦深情地唱着歌赶来送行。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潭,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

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

诗的前半是叙事:先写要离去者,继写送行者,展示一幅离别的画面。

起句「乘舟」表明是循水道;「将欲行」表明是在轻舟待发之时。

这句使我们仿佛见到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

送行者是谁呢?次句却不象首句那样直叙,而用了曲笔,只说听见歌声。

一群村人踏地为节拍,边走边唱前来送行了。

这似出乎李白的意料,所以说「忽闻」而不用「遥闻」。

这句诗虽说得比较含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人已呼之欲出。

诗的后半是抒情。

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

「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

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谊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

清沈德潜很欣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

妙境只在一转换间。

」(《唐诗别裁》)显然,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采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送别诗常见的六种思想内容情感及案例赏析

送别诗常见的六种思想内容情感及案例赏析

送别诗常见的六种思想内容情感及案例赏析送别诗常见的思想内容及情感。

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情况:1、表达对离人眷恋不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朋友间的真挚情意。

直接抒写离别之情的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

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孤蓬:飞蓬,枯后根易折,随风飞转,诗里借喻远行的朋友。

②班马:离群之马。

)问题:(1)第三联既有景又有情,其中的情景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2)诗中流露出诗人什么样情感?解析: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夕阳徐徐落下,似乎不忍与大地分离,隐喻诗人对朋友难舍之情。

而在这红日夕照的背景下送别,又特别另人感到难舍难分。

全诗流露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诗歌的首联点告别的地点,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潺潺而过。

景色廖廓秀丽。

颔联、颈联切题,写别离的深情。

此地一别,离人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

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颈联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迹,以白云随风飘浮象征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一轮红日徐徐而下,似乎不忍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

以马鸣萧萧,烘托出缱绻情意。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赏析】:全诗最传神的动作是“看”字,分手后,离人登舟而去,他却频频回首来看,别离时刻的千种相思,万般离愁,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来,更何况每一次回首都让离人肝肠寸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行者
别友人 黄滔 已喜相逢又怨嗟,十年飘泊在京华。 大朝多事还停举① , 故国经荒未有家。 鸟带夕阳投远树,人冲腊雪往边沙。③ 梦魂空系潇湘岸② ,烟水茫茫芦苇花。
①停举:指朝廷停止科举考试。 ② 潇湘:相传舜帝南巡 而死,娥皇、女英二夫人痛不欲生,跳入湘江,化为湘 江女神。 ③边沙:借指边地。西北边地多沙漠,故称。
扬子江的岸边杨柳依依, 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 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 驿亭里飘来几声笛声,我 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 水和湘水流经的城镇,而 我要去京城长安。
12
怨嗟有几何?
1、与友人刚相遇就要分别时的伤感。 2、常年漂泊京师的零落之感。 3、对朝廷停举多事的忧虑。 4、对故园衰败无家可归的愁怨。 5、对朝廷忠心却难以报国的悲愤。 6、对前途渺茫的迷惘之情。
过客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4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送魏万之京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5
课堂练习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透露了作者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2、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 。
3、抒写了亲人间真挚的情谊。
16
§ 喜见外弟又言别 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 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 外相逢。 初见不相识还惊问名和 姓,称名后才想起旧时 的面容。 说不完别离后世事的变 化,一直畅谈到黄昏寺 院鸣钟。 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 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 隔几重?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6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3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送魏万之京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5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送魏万之京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 又像多功的魏绛一样从军 保卫边疆。在三河道与友 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 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 英雄豪杰建下大功。雁门 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 塞远远连接云中郡。不要 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 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 赫赫战功。
迷蒙的烟雨在夜幕 中笼罩着吴地,与 浩渺的江水来连成 一片,天亮时我将 送你启程,而我却 要独自留下,如同 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如果洛阳亲友询 问我的情况,请你 一定转告他们,我 的一颗心如晶莹剔 透的冰,贮藏在玉 壶中一 般。
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 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14
送别诗的特点
一.标题:往往有”赠””送””别”等字眼 二、写作顺序:时空转换 三.表达感情: 1、依依惜别之情、别后思念以及真挚友情。 2、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 感慨。即寄无限人生感慨于依依惜别之中。 3、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 别情。 4、借送别言志诗。以送别为题,但目的是借送 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
共23页
8
一样的 不一样的情怀
共23页 9
送者:送人离家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既表达了离别时的怅惘,更多 表达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并抒 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10
送者:送人归家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 己的高风亮节 ,表达自己开朗胸 怀和坚强性格
情感:依依惜别之情
送魏万之京
情感:对友人的担忧;难舍 难分之情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情感:离别感伤,勉励期望之情
7
合作探究:送别诗的特点有哪些?
1.标题
3.写作顺序
2.意象
4、表达感情
送别诗之四
聚散两依本特点。 2.掌握送别诗的基本情感内 容。
2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送魏万之京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