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
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走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之路 把节约放在首位 ,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 。自然资源 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 基础 ,分 为
可持续 发展 因而 ,发展 属于 可持续发展 还是 不可持续 发展 .便 紧紧 同人 口变动 ,包括人 口数量 ,质量 、结构 联系 在一起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 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 较大的比重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 西部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发展 在 展全局“ 。明确了我国新世纪、新阶段要发展 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 这种情况下 如果不把合理地使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控制人 1增 : 3 展的重大问题。这就为我们在新形势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统
一
的理论 基 础 。
长作 为重 要发展 战略的话 经济 发展难 以为继 .追 求代 内公正 。代 际 公正 就是一 句空 话 . 以为后 代创造出 良好 的生存和发展 条件 因此 难
西部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战略面 临的重大现实课题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是党中央高瞻远
透的重要举措。因此西部大开发是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重大现实 课题 .但西部的生态环境脆弱 .生态问题严峻。突出表现在 : 1 自然条件复杂 ,开发难度大。沼泽 ,戈壁 石 山、沙漠等 恶劣自然环境极大地限制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西部 的人 口占全国 的 2 % .但 G P 比重只 占全 国 的 1% 。 85 D 的 5 2 水资源短缺 .且分布不均。从总体上看.西南水丰 ,西北严 . 重缺水 西北地区年降雨量大都在 4 0 m以下 .有的不及 1O m, 0r a Om
未来十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新战略

未来十年中国西部大开发新战略魏后凯【摘要】中国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未来十年,是中国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关键时期,必须坚持"民富为先、稳定为重"的方针,更加注重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就业机会和让百姓得到实惠,大力推进实施新增长极培育、"三化"互动和新型开放三大战略,进一步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提高西部自我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使西部尽快走上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期刊名称】《西部论坛》【年(卷),期】2010(020)004【总页数】8页(P1-8)【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新增长极;新型开放战略;就业;扶贫;分类扶持;"三化"互动【作者】魏后凯【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北京,10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7;F061.5一、西部大开发十年来成效显著自1999年中央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措施。
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西部大开发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十年来成效显著。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2000—2008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4%,比全国平均增速高1.9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增速高4.4个百分点。
2009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达38.1%,远高于全国30.1%和东部地区23.0%的水平,在四大区域中最高。
在投资拉动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快速推进,尤其是交通、通讯设施得到了很大改善。
到2008年,西部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7.05%,比十年前提高了6.73个百分点。
2.地区经济呈现高速增长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逐年加快,从1999年的7.3%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14.5%。
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有所回落,但仍高达12.4%,分别比全国和东部地区平均水平高0.7和1.3个百分点。
[调研报告]“十二五”规划突出西部发展战略地位
![[调研报告]“十二五”规划突出西部发展战略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1c0d40e2f121dd36a32d8282.png)
[调研报告]“十二五”规划突出西部发展战略地位“十二五”规划突出西部发展战略地位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西部地区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党和国家以及东部发迭地区乃至全社会为西部大开发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经过10年的开发,初步形成了符合西部地区开发实际的基本经验,凭借这些成功经验,西部大开发将迎来更大的辉煌。
7月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部署西部地区未来发展规划。
这次会议突出了西部的战略地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十二五”期间乃至更远的将来西部地区的发展格局。
中央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十二五”规划的建议,该规划也将为我国全面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奠定体制基础。
探求区域经济如何更好地谋篇布局,为未来五年发展注入新动力。
而目前正在研究编制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将进一步明晰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布局、重点地区、重点专项规划产业发展等。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介绍,国家初步规划到2015年,西部地区经济生产总值比2008年翻一番,今后数年西部地区经济年增速都将保持在10%以上。
此外,“十二五”期间中央在重大基础建设项目上还要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在转移支付和投资安排上也要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年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改滞后局面,年均增速达到11.9%;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标志性的工程相继建成;并且,当地已经集中了一批重点航天军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设备等具有雄厚实力的产业。
此外,西部能源和矿业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壮大相关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据介绍,西部地区煤炭探明储量占全国的67%,天然气可开采储量占全国的66%,水能可开发装机容量占全国的82%,以及风能、太阳能、特色产业优势、旅游优势、沿边开发开放优势,这些方面的潜力都非常巨大。
突出西部大开发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特别关注西部大开发快速推进的10年间,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总体格局全面形成,但四大区域战略的着力点是不同的,也不在一个层面上。
其中,东北振兴旨在激发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活力并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部崛起意在提高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以及解决粮食主产区比较效益不高的问题,东部率先战略重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布局调整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而西部大开发战略应是一个持续时间最长、投入资金最多、地位最重要、任务最艰巨也最具挑战性的重大举措。
2010年7月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
因此,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更加突出西部大开发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一、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有高山大川、戈壁沙漠,也有四川盆地、关中平原;有鱼米之乡,也有不毛之地。
有些地方干旱少雨、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有些地方资源富集、水源丰富、环境优美。
此外,祁连山地区是河西走廊的生命之源,秦岭山区是800里秦川的生态屏障,青海三江源地区是更大区域的生命线,贵州、广西的喀斯特地貌地区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将万劫不复,生态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中之重。
因此,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注重优化区域布局,在适合发展的地区加快发展,促进经济要素尤其是人口的集中,在不适合发展的地区尤其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区加强保护,促进人口外迁,迁移到适宜人生存发展的地方,迁移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方,迁移到发展潜力大的地方,迁移到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
为了优化区域布局,需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即通过政策支持和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进而实现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然后通过增长极的辐射效应和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不能遍撒“胡椒面”,搞“齐头并进”和“遍地开花”,应该在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强的地区沿交通干线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通过政策支持加快要素聚集,将其迅速发展壮大。
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政策思考

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政策思考2000-04-051999年3月以来,江泽民同志多次在有关会议上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问题。
他指出∶“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抓紧研究实施西部大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
对此,全党和全国上下要统一认识,同时要精心研究,统筹规划,科学地提出大开发的政策、办法、实施步骤和组织形式等”。
1999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列入了2000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表明,在世纪之交,党和政府把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提到了非常突出的任务。
作为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初步探讨,本文拟在反思我国过去中西部开发政策、借鉴国际上开发落后地区经验的基础上,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如下的战略思考。
1.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需要国家系统的政策投入江泽民总书记最近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第一次把西部地区开发放在国家近期大战略的重要地位来加以论述。
我们认为,这是非常必要和适时的。
在八十年代,国家出于利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加快对外开放,使之较快地先发展起来的战略考虑,实施了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对于促进沿海地区的先行崛起和国民经济总体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各地区之间经济增长的差距也同时拉大,其中东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拉大现象十分明显。
改革开放前(1952-1978年),我国东西部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仅相差0.44个百分点,而改革开放后(1979-1996年),我国东西部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扩大到了2.11个百分点。
1998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已经达到西部地区的2.35倍。
其中,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12.2倍;若除去京津沪三个直辖市,那么最高的浙江省也是贵州省的4.86倍。
事实表明,我国地区发展的差距已到了必须认真加以对待的时候。
我国的西部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6.4%,人口占全国的四分之一。
低成本管理与西部大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

本。 经济发展成本= 生态成本+ 环境成本+ 资源成本= ‘ c。 c+ c 这 里 的低 成本经济发展模 型是借用新古典 生产函数柯布—道格
、
低 成本 管理 是 实 现 西 部大 开发 中可 持 续 发展 的前 提
一
般来说 , 成本是指为 了达到特定 目的所失去或放弃 的资
拉斯生产 函数 ,并将c、。 引 入该生产函数来建立 。其 中柯 . 、 cc
后果 , 造成 了资源 的浪费 , 致了生态环境 的严重恶化 , 出了 导 付 巨大的成本。 在西部大开发中 , 不仅包括开发 中的成本 , 也包括 开发后 的治理成本 。在西部大开发中 , 经济发展成本一般 由生
Y A . ( L) p M— = kH u 一 ,_ Y A k 为资本投入 ,为资源 H
布—道格拉斯生产 函数可表示为 : = k 一 ( > O a 1 资 YA L A O << ) 源成本引人新 古典模型便可以得 到:
源 。这里的 “ 资源 ” 不仅包括作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天然 资源 , 还包括经过人类加工 的物质资源及人力资源 。经济的增
长与发展 , 是要付 出成本 的。在传统发展思想和理论指导 下的 西部大开发 , 曾经产生 了严重 的资源 、 环境 、 经济与社会的不 良
性, 使西部灾害频繁 , 困与生态环境破坏 同时并存 , 生较高 贫 产
的社会治理成本 。 西部生态环境 的状况表 明, 部大开发必须建立在生态 环 西
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 , 西部生态经济建设是我 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前提和保障。西部大开发 战略 的实施是党 中央 、 国务 院面向 2 世纪做 出的重大决策 , 1 是解决我 国西部长期经济与社会发展 缓慢和滞后 问题 , 实现东西部 均衡 发展 , 最终实现 我国经济可 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长期 以来 , 西部经济建设对西部生
论可持续发展观下西部大开发中的投资立法

2 西部 大开 发 中投 资立法 的重 要意 义
21 投 资 的 重 要 性 及 关 键 所在 .
种政策和措施 。 借鉴 国外 的开发经验 , 并避免他们 的失误 , 对我国的两部 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 义。 国外不发达地 区的开发过程可 以看 出 从
有 以下 共 性 :
两部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经济学 理论和国 外 区域开发 的实践经验告诉我 们 , 资对地区经济 的增长具有较 为明 显 投 的拉动作用 。 尤其是对欠发达地恹 的开发 , 投资的拉动作_ 就更为 显著。 【 } {
我 国 西部 大开 发 中投 资 立 法 的 构 建 。 关键词 : 可持 续 发展 ; 部 大开 发 ; 资 立 法 西 投 中 图分 类 号 :0 1 F6.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地 竞争 ; 另一方面 , 存蓄干东部 资本市场 的资本也是我 们吸引 的另一 个 目标 。西部广大的有待开发 的产品市场 , 以及待 以发 展的原材料市场 都将会是吸引其投资的闪光点 。 以我们 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快对两部投 所 资环境的改善 , 以刺激投资者对两部投资的兴趣。
20 0 8年
第 l 8卷
第 3期
收 稿 日期 :0 7 I 1 2 0 一I— 0
论 可持续发展观 下西部 大开发 中的投 资立法
李巧 莎, 莉 , 军会 刘 耿
( 北 金 融 学 院 , 北 保 定 ,7 0 1 河 河 0 15 ) 摘 要 : 讨 了西 部 大 开 发 中投 资 立法 的 重要 意 义 , 探 并借 鉴 国 外投 资 立 法 经 验 , 述 了 论
维普资讯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文章 编 号 :0 5 6 3 (0 8)3 0I I0 10 — 0 3 2 0 0 — 一 3 I
开发中国西部地区的战略及问题

开发中国西部地区的战略及问题中国西部地区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地区之一。
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比如“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开发中国西部地区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
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而制定的战略。
该战略的核心是“统筹资源,加快发展,扶贫济困”。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比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等。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例如,西部地区的城镇化率、人均GDP等指标明显提高。
但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问题一: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一环。
但是,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滞后的情况。
比如,交通、水电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影响了地区的发展。
同时,在一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问题二: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西部地区是中国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一些不良的开发方式,西部地区的资源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在新的发展模式下,如何合理利用西部地区的资源,成为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题三: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西部大开发的另一个难题。
由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岗位较少,外出务工也存在困难。
因此,如何推动西部地区的就业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鼓励企业落户等方式,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
问题四:生态环境问题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易受到污染和破坏。
在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变得尤为重要。
政府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如何解决问题和挑战?问题和挑战固然存在,但是,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方案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可以加强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部大开发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继二十世纪80年代实施东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又一项深远的战略部署,也是我国调整经济布局、协调经济发展的重大步骤。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西部地区仍处于不持续发展状态中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是,如果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考察,不难看出,西部地区仍然处于不持续发展的状态之中。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据统计,西部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明显的比全国高出2.24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高出6.39个百分点,而死亡率仅比全国和东部地区高出0.5和0.7个百分点。
与此相适应,西部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全国高出1.75个点百分,比东部地区高出5.77个百分点。
如果从各省、自治区方面来考察,整个西部地区除了重庆、四川和陕西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之外,其它省、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实践证明,过快和过高的人口增长速度,一方面使得普九教育工作困难重重——因经费和师资紧张而无法推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另一方面可能造成“报酬递减和资源过度消耗两种经济后果”。
统计显示:现在,我国森林覆盖率为13.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11公顷/人,而日本的人均森林面积是我国的2倍,美国是我国的12.2倍;世界人均森林面积是我国的8.5倍。
在淡水资源方面,就总量而言,中国占世界第6位,达到28万立方米,但是倘若按人口占有量排列,却在第88位。
无论从区域面积或人口总量来看淡水资源数量,中国都被列入淡水缺乏的国家之列……。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人口增长已经接近于资源所能支撑的限度。
因此,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乃当务之急。
另据统计,东部地区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3.42%,而西部地区则为27.07%,比东部地区高出13.65%。
这一方面表明西部地区仍然处于教育的贫困阶段,另一方面也表明其经济发展主要不是依靠科学和技术的进步而实现的,相反,主要是靠经验类的知识(包括大量消耗资源)而推动的。
很显然,如果我们不尽快采取措施,努力改变这种不利局面,不仅不利于参与全球经济竞争,而且不利于迎接知识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进一步讲,四个现代化也就无法实现了。
(二)水资源日渐枯竭。
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在历史上,曾经水草丰盛,林木繁茂,经济文化繁荣。
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和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原因,尤其是毁林毁草开荒,陡坡种粮,造成林草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从而使得这里尤其是西北地区水资源日渐枯竭。
统计显示,整个黄河经济带内每年缺水达150亿立方米,虽然通过节水可获得100亿立方米,但仍缺水50亿立方米。
1996年黄河断流时间超过150天,断流距离达700km,1997年断流累计达200天以上,下游全部断流。
1998年和1999年断流分别达215天左右。
全经济带内不仅城市缺水、工业缺水,而且浪费水最严重的农业也整体上缺水。
另据统计,位于黄河源头的玛多县,素有“千湖之县”的美称,20世纪80年代有大小湖泊4077个,总面积为1763.8平方千米,但目前已有2017个湖泊干涸。
新疆塔里木水系也正在经历支流断流、干流水量减少甚至断流的变化。
据科学预测,2010年塔里木地表径流总量将被用完……。
由此可见,我们的黄河母亲“奶汁”已不足以养育她脚下的大地和大地上亿万儿女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的气势已经演变为永远的神话。
(三)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0多万平方千米,西部地区约占80%。
甘肃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2.69万平方公里,其中仅黄河流域就有11.25多万平方公里,每年向黄河倾泄泥沙5.18亿吨,约占输入黄河泥沙总量4.4万平方公里,约占陕西总面积的21.4%。
陕西黄河中游地区有4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方之一。
1973年以前,陕西修建水库192座,现已被泥沙淤满的有41座,约占21%,其余的大部分水库有40%的有效库容被泥沙淤积。
(四)沙漠化面积进一步扩大。
西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区。
如果加上内蒙古,这一地区几乎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沙漠化土地。
其中,已经沙漠化的土地面积约为16万平方千米,潜在沙化土地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
青海省沙化土地约有1亿亩左右。
不仅如此,而且每年仍以100万亩的速度继续扩大,目前大约已有5899.5万亩农田、7399.5万亩草场和2000多公里铁路受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仅柴达木盆地的沙漠化土地就有近5000万亩。
新疆沙漠面积占我国沙漠总面积的59.05%,达42.1万平方公里。
在全区166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沙漠面积就占25.4%;在76.48万平方公里平原中,沙漠则占56.4%。
据了解,沙漠化扩展最为严重的是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南缘、塔里木河下游地区。
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和田绿洲,流沙的年南侵平均速度为10米以上,在一些严重地段速度可达每年40米左右。
甘肃的沙漠化问题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的三地(酒泉、张掖、武威)两市(嘉峪关、金昌),有各类沙漠化土地503万平方公里,占整个河西走廊土地总面积的18.25%,几乎有总数的一半在酒泉地区。
以玉门市为例,20多年来沙漠南移310多公里,沙漠化土地面积近700万亩,并以每年6至10米的速度从北、南、西三面向绿洲侵蚀。
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敦煌市,30年间受风沙危害的农田面积达30万亩。
受土地沙漠化影响,草场资源退化十分严重。
据统计,目前退化面积已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
不仅如此,而且目前仍以年平均2000万亩退化速度继续恶化。
在新疆,全区草场退化和沙化面积达7000万亩,退化的草场减产幅度在25%以上,年经济损失约为18亿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目前已有2426万亩草场严重沙化,占退化草场的22%,且沙漠化每年仍以341万亩的速度继续扩展;在甘肃已退化的1.0693亿亩天然草场中,重质退化的草场达331万亩。
据中科院兰州沙漠所提供的资料,造成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其中草原过度农垦占25.4%,过度放牧占25.3%,过度采木蕉占31.8%,水资源利用不当占9%,其他原因占8.5%。
(五)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1、工业固体物废物污染。
据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显示,1997年中国县及县以上工业废物产生量达6.58亿吨,比1985年增长25%,综合利用率仅为45.6%。
其中,西部地区工业废物产生量达1.26亿吨,占全国的19%,综合利用率仅为31.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4.40个百分点,比东部地区低25.4个百分点,比中部低9.5个百分点。
2、水污染。
1997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416亿吨。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27亿吨,生活污水排放量为189亿吨。
工业废水排放量中,县及县以上工业为188.33亿吨,其中有一半以上是由西部工业排放的。
其中,西部地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量仅占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50.5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3个百分点;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量仅占其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2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5个百分点。
3、空气污染。
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提供的数据,以宜宾、贵阳、重庆为代表的西南高硫煤地区的城市受二氧化硫污染较为严重,而甘肃、新疆、陕西的大部分地区及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总悬浮颗粒物污染较为严重。
大量二氧化硫排放的后果是形成酸雨,引起土壤、水体酸化,危害植物生长和人体健康,损害建筑设施。
面对这样的情况,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由过去强调人和自然的对立变为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从而把经济发展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我国已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并制定了相应的行动议程加以落实,这是党和国家从我国国情出发的一个重大决策,西部大开发无疑要坚持这一策略。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一)解放思想,树立长远、整体观念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基础。
西部大开发,给广大西部地区干部群众带来了一次新的思想解放的机遇。
长期以来,东部地区较西部地区而言,思想解放相对滞后,观念陈旧、保守,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不仅仅是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干,而且需要牢牢记住,东部地区“先开发、后治理”和西部历史上滥伐乱采带来的教训,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警惕那种贪图一时经济的高速发展而采取的“杀鸡取卵”式经营所带来的危害。
表现在思维方法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先局部分析,而后综合的方法,转变成“系统分析法”,把西部大开发当成一个整体来对待,从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相互结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中,揭示西部大开发的总体特征和运动规律,追求整体和长远效益。
(二)制定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法律是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依靠。
最近,不断有专家、学者呼吁设立西部大开发方面的法律。
纵观西方各国,在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也都颁布了相应的法律。
如美国,1961年和1965年分别颁布了《地区再开发法》和《公共工程和经济开发法》,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应提供帮助困难地区发展的必要的公共设施,根据该项法律规定,经济开发管理者从1966年到1991年,对欠发达地区的8100多个公共项目提供了43亿美元的财政援助;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共同任务法》。
1990—1995年五年间,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缩小了1/3;日本在1950年制定了《国土综合开发法》,以后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促进后进地区振兴的法律,关于国家的大型区域开发项目的专项法律,对日本经济的整体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悬殊很大,有必要通过国家法律强制手段,促进西部地区开发。
(三)制定西部大开发的相关政策是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保证。
政策保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家要给西部地区倾斜政策。
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我国区域发展的重点转向东南沿海,国家实行了促进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而使东南沿海地区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
关于西部大开发,国家已经出台和还将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主要的应当包括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投资政策等等;二是西部地区应当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以便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国家政策,主要应当包括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等。
(四)搞好环境保护,注意生态平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自然基础。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1997年8月,江泽民总书记做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的重要批示;1999年江泽民在西安又一次谈到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就会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