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
古典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高考考什么?
一、了解古典诗歌人物形象考查要求: 把握形象的特征, 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了解人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试概括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特点。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 的情感? 4.本诗的某一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
本词刻画了忧国忧民,傲岸高洁的词人形象。词 人虽然心怀天下,但是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自出 游,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吟诵《离骚》, 表现出了屈原一般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偃蹇的青山, 高洁的明月,都与词人惺惺相惜,心心相印,可见词 人胸怀之磊落高洁
鉴赏人物形象答题模板
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 过描写……(诗中描写环境特征的词), 抒写了……之情。
探讨:如何分析古诗的人物形象?
1.看标题,看注解,初步揣摩形象; 方
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法
3.借助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指
4.抓住描写,分析形象;
引
如: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特别是 细节描写
5.结合典故,分析形象
• 【方法指引·答题步骤】
• (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
•
(遭遇、性格+身份)。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 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友人送别、 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 建功立业、悯农怜农、热爱山川、
哀叹昔盛今衰。
• 第二课时:方法的运用
• 古典诗歌鉴赏之
•人物形象
学习目标:
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并总结做题心得
•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 《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考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高考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学会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分析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如何运用相关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为例,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环节一: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15分钟)1. 介绍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3. 教学环节二: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诗歌人物形象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和心得。
4. 教学环节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
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和心得。
5. 教学环节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诗歌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和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人物形象。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分析的准确性和深入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所学方法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诗歌人物形象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案例。
2. 诗歌案例:提供具有不同特点的诗歌人物形象案例,供学生分析讨论。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 2013重庆卷 鹧鸪天•酬孝峙① • [清]钱继章 •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 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 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 字字冰。 •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 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 人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 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 ⑴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 熏风:东南风。 (2)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 ⑴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 手法?(4分)
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 (1)正面描写: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 描写、 神态描写、 肖像描写 、细节描写 • (2)侧面描写:环境 他人(对比反衬、衬托、 烘托) • (3)修辞和其他描写手法 白描(绘形绘色) • 比喻、拟人、夸张、用典、化用
• • • •
• • • • • •
• 一 剪 梅 刘克庄① 余赴广东,实之②夜饯于风亭。 束緼③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裳。天寒路滑马蹄僵, 元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到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 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刘克庄:南宋爱国词人,政治上倍受打击,他以命运与 自己相同的刘禹锡自比,自称“刘禹福”。此词为作者被贬广东 时所作。②实之,即作者好友王迈,字实之。③束緼:用乱麻束 成火把。 1、词的下片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4分) 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 通过描写人物“酒酣耳热”的神态,细节 谈论文章、“推例胡床”的动作 细节 “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语言, 还有邻座吃惊、旁观者拍手而笑的侧面衬托,将两个狂放不羁、 纵情任性的狂士形象刻画得鲜明生动。
诗歌中人物形象赏析方法

诗歌中人物形象赏析方法1.诗歌中人物形象鉴赏的分析方法①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掌握常见意象的特殊意义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代表民族和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
如:梅、莲等②分析意象的个性色彩,了解诗人惯用手法一个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
折合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
③准确理解修饰词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令、“秋思之祖”。
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意境: 萧瑟苍凉;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2.怎样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我们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其写作背景,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鉴赏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常见题目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得分要点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
高考诗歌鉴赏人物形象(上)

四、分析形象的技巧
答 案 一 般 有 三 部 分 构 成 :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 (特点+身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依据;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
(或作者的情感)。
例4、
玉阶怨
谢朓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注:玉阶怨,属乐府《相和歌辞· 楚调曲》,从所存歌辞看,主要是写 “宫怨”的。
分析人物形象注意点二: 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
利用诗歌中对人物形象的肖像、语言、 神态、动作、心理的直接描写或间接 描写,抓住人物的特征,以此来体现 人物的品质。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 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形象 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 试作分析。
从形神两个方面(或从外貌、动作、心理等方面)刻画的。 特点:聪明(机灵),天真可爱;“蓬头”“侧坐”等表面小 孩的天真可爱,从“遥招手”“怕”等可看出小孩的聪明(机 灵)。
例2
怀天经、智老,因访之
陈与义
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选自《陈与义集校笺》) 【注】天经,姓 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 “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考 试 大 纲
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 言、 表达技巧;能力层级:D
对古典诗词中形象的鉴赏,主要是 对形象的识别、对形象塑造方法的分 析,对形象特征的把握,以及对其象 征意义的感悟,以及对其社会价值的 认识等。
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指诗人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塑造出的具体可感、栩栩如生的人物。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寓意。
3. 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寓意。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细致观察、分析人物形象,并将其与诗人的情感联系起来。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诗歌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采用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诗歌案例,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预习。
2.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人物形象图片,用于教学展示。
3. 准备教学PPT,内容包括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首学生熟知的诗歌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新课:讲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概念,分析方法等。
3. 案例分析:以具体的诗歌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寓意。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他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享自己的见解。
6.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写下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讨论等。
2. 作业评估: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估,包括分析的准确性、思维的深度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诗人或文学评论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创作和鉴赏的方法。
2. 组织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诗歌的魅力,进一步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3. 开展诗歌创作比赛,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步骤一)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生机,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愕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步骤二、三)
小圆
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幽竹、寒花是孤傲贞美的意象;新月、新霜都是高雅圣洁、白璧无瑕的象征。
幽竹静立亭亭,秋菊凌霜傲放,显示出诗人的劲节高风、一片冰心。
此时诗人小立于这幽竹、寒花、新月之中,他高尚的节操、澄明的胸怀,与周围景物浑融一体,一个孤清高洁的形象跃然纸上。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评课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评课本次评课主题为鉴赏诗歌人物形象,旨在通过对不同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和评价,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
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背景,通过描写人物形象、环境和情感等细节,展现了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现实。
在人物形象方面,白居易通过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细腻描写,塑造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皇帝和一个美丽温柔的女子形象。
在这个形象的基础上,作者又通过对他们的情感交流和互动的描写,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悲剧。
整首诗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深情和对历史的思考。
其次,我们来看一首现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名叫“小蓝”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
小蓝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她渴望自由、追求美好,与生命保持着亲密的联系。
她面朝大海,感受着海风和阳光,享受着生命的美好。
在这个形象的基础上,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物情感的描写,展现了生命力的强大和生命本身的价值。
整首诗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生命的赞美和对自由的向往。
最后,我们来看一首古代诗人杜甫的《三吏》。
这首诗通过描写三个地方官吏的形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和政治态度。
三个官员中,一个贪污受贿,一个推卸责任,一个因为公正而被罢免。
他们的形象反映了唐朝政治腐败的现实,也反映了杜甫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整首诗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问题的严重性。
通过以上三首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形象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能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
因此,在鉴赏诗歌时,我们需要注意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评价,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分析
人物形象:
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
形象。
鉴赏依据
——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
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例1.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
灰飞烟灭。
“我”(抒情主人公):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
江月。
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感叹人
生易老而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 豪放洒脱、 傲岸不羁。如李白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如杜甫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如陶渊明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如陈子昂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如陆游和辛弃疾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离别诗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边塞诗
(8)爱恨情长。如柳永《雨霖铃》
方法点拨:
1、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从诗句中确定人物形象的身份;
2、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细节、侧面描写中剖析人物形象的
性格特征。
3、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要特别注意作者及其经历、注释、题目
等;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或寄寓的思想情感,但不能任意
拔高。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案】:是一个清高孤傲的隐者形象(身份)。他在雪大天寒、万物
隐匿的环境里,独自垂钓,虽孤寂无援却又显得卓然独立(形象特征),
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寄托了他超然世外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面貌(形
象意义 )。
【典型例题】
例3、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
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
山。
【解析】: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关河梦断
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尘
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
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
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身份)诗中
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
志,心系抗金前线。(性格—具体分析)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
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而年华已逝的感慨。(意义)
回顾小结
(1)什么形象;——身份
(2)形象的基本特征;——性格(结合诗句简析形象)
(3) 形象的意义。——情感
诗歌鉴赏之景物形象分析
景物类型:
• 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
• 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
• 色彩描写
基本思路:
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烘托
的人物形象或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答题模式:
– 描摹诗歌图景;
– 概括景象(意境)特点;
- 剖析作者思想。
借景抒情类规范的答题模式
1、设题方向: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景
物 画面 情怀 思想)
2、解题模式:
描摹图景(写出主要画面)
把握景物特点(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幽静、空灵、恬淡闲
适、清新自然、安谧娴静、苍凉雄浑、旷远等)
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这首诗通过……意象的刻画,描绘出……图画,
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诗歌意境常用语
• 动(活泼、风趣、热烈、繁华、喧闹)
• 静(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孤清、澄净)
• 悲(悲凉、悲壮、孤寂、清冷、凄凉、萧瑟、幽远)
• 壮(壮阔、壮丽、空旷、清远、慷慨、雄浑)
• 美(优美、明丽、雅致、清新、自然、质朴、含蓄、飘逸)。
诗歌鉴赏之事物形象分析
• 【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早 梅 张 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分析思路
• 一要注意物象的特点,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
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
• 二要注意作者在描摹的事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抓物与志的“契
合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答题步骤
(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
(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
(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答案】
(步骤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洁白如雪的形象。
(步骤2)“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
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
清玉洁之质。
(步骤3)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
凡脱俗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