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课件3(沪教版九年级)
合集下载
化学:3.1用微粒观点看物质课件(2)(沪教版九年级上)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本章共分四节,从定性的角度研究物质的 组成和结构,以四个问题概括本章内容: • 自然界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 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物质奥秘的? • 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什么特征? • 怎样正确地表示物质的组成?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太湖石 钻 石
硫酸铜晶体
中去的(b)
•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问题:为什么酚酞不会运动到浓氨水中 去而使浓氨水溶液变红呢?
• 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做上述实验 • 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
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 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 挥发,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有些物质 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溶解。
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观察与思考
实验a 烧杯A:①蒸馏水+酚酞 不变色 ②蒸馏水+酚酞+浓氨水 变红色 实验b 烧杯B:浓氨水(无色)
罩在一起酚酞变红色
蒸馏水+酚酞(无色)
现象和结论
• 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a) •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a) • 浓氨水中的氨自动到了蒸馏水和酚酞中去
了(b) • 我们没有看见氨是如何到了蒸馏水和酚酞
• 人能在空气中自由行走,还能在水中游泳, 但不能穿墙而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 世界著名魔术大师大卫曾经有一个穿越长 城的表演,你相信大卫真的从长城中穿过 了吗?为什么?
穿越长城的真相
• “大卫穿墙前走上平台的台阶处有一个可以 容身的暗箱,在他走进幕布的刹那其实真 正的大卫就顺势钻进了暗箱。而观众看到 的白色幕布上正在奋力穿墙的人影是他的 ‘克隆人’。真正的大卫此时正通过旁边 镜头外的梯子翻过城墙,出现在另一面的 平台上。两个大卫配合默契,最终完成了 精彩叫绝的长城幻影。” 来源:京华时报 (2002年07月31日)
本章共分四节,从定性的角度研究物质的 组成和结构,以四个问题概括本章内容: • 自然界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 • 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物质奥秘的? • 构成物质的微粒具有什么特征? • 怎样正确地表示物质的组成?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太湖石 钻 石
硫酸铜晶体
中去的(b)
• 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问题:为什么酚酞不会运动到浓氨水中 去而使浓氨水溶液变红呢?
• 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做上述实验 • 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
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 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 挥发,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有些物质 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溶解。
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
观察与思考
实验a 烧杯A:①蒸馏水+酚酞 不变色 ②蒸馏水+酚酞+浓氨水 变红色 实验b 烧杯B:浓氨水(无色)
罩在一起酚酞变红色
蒸馏水+酚酞(无色)
现象和结论
• 水不能使酚酞变红色(a) • 氨水能使酚酞变红色(a) • 浓氨水中的氨自动到了蒸馏水和酚酞中去
了(b) • 我们没有看见氨是如何到了蒸馏水和酚酞
• 人能在空气中自由行走,还能在水中游泳, 但不能穿墙而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 世界著名魔术大师大卫曾经有一个穿越长 城的表演,你相信大卫真的从长城中穿过 了吗?为什么?
穿越长城的真相
• “大卫穿墙前走上平台的台阶处有一个可以 容身的暗箱,在他走进幕布的刹那其实真 正的大卫就顺势钻进了暗箱。而观众看到 的白色幕布上正在奋力穿墙的人影是他的 ‘克隆人’。真正的大卫此时正通过旁边 镜头外的梯子翻过城墙,出现在另一面的 平台上。两个大卫配合默契,最终完成了 精彩叫绝的长城幻影。” 来源:京华时报 (2002年07月31日)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3课时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课件--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上册

阅读下表,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1
0
1
1
碳
6
6
6
12
氧
8
8
8
16
钠
11
12
11
23
铁
26
30
26
56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课时3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
在一般的化学计算中,多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相对原子质量可
从书后附录Ⅱ中查到。试查阅磷、铝、氮、钠、硫、镁6种元素原子的相
对原子质量。
磷P——31
铝Al——27
氮N——14
钠Na——23
硫S——32
镁Mg——24
课时3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
关于原子的质量
(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2)原子质量数值很小,运用书写都不方便,所以国际上一致同意采用了
相对原子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
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
4.知道原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重点
课时3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
课时3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
新知学习
原子的构成
原子核
原子
(带正电)
质子 (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
中子 (不带电)
电子 (每个电子带1个核电荷数,
核电荷数在数值上与质子数相同。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观察表格,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3.1.1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C.微粒本身发生了变 化
(4)氧气和液氧都能支 D.微粒能保持物质的 持可燃物燃烧 化学性质
(4)( D )
பைடு நூலகம்
5.以下生活、学习经验,不能说明微粒之间有 空隙的是( D ) A 打气筒能将气体压缩
B 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
C 物体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D 海绵能吸水
5.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装置来做氨的运动实验,他们先将 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滤纸条放在试管里,然后实验如下:
取等量的蔗糖,放入等量的热水与冷 水中,热水中的比冷水中的溶的快。
二、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1.不同的微粒运动能力、范围不同。
2.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 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探究:酒精与水混合
实验操作 1、10mL水与10mL水混合
体积变化情况
预测结果 测量结果
20ml 20ml 20ml
4、选择左栏的“实验现象”和右栏“解释”之 间相关的项填在答案栏中。
实 验 现 象 解 释 答 案
(1)( B ) (2)( (3)( (1)50水mL和50mL酒 A.微粒很小 精混合体积小于100mL (2)水电解分解 B.微粒之间有间隙
C) A)
(3)一滴水中含有 1.67×1027个水的微粒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同 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 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聚集在一 起才能体现出来的;构成物质的微粒能 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了解微观世界 • 借助先进仪器将事物放大,才能到观察事物的微观构成,如光 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将物质放大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倍。 • 微观世界截然不同于肉眼观察到的宏观世界。
沪教版初中化学九上 3.1.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课件 (21张PPT)

当堂检测
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学案上的当堂检测检 测练习(5分钟)
2.参考答案:1.C、2.C、3.A、4、①构成 桂花的香气微粒不断的运动。②温度升高 汞微粒之间的空隙变大,体积膨胀。5.滤 纸条上的酚酞试液由试管口向试管底部依 次变红;氨气的微粒不断的运动;对比, 便于观察实验现象。
我的收获
1.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体积、质量都 很小,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活动一、 自读课本P62-64页
活动要求: 1、 标出重点、注明疑问 2、完成学案上活动一的练习
微粒是真实存在的
IBM公司在铁的表 面移动铁原子“写” 出的汉字
放大2000万倍 的钨原子图像
苯分子的图像
将金属无限分割
构 分子 成 物 质 原子 的 微 粒 离子
冰中水分子结构
物质(原子构成):金属、稀有气体等
2.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
友情提醒: 物质的三态变化和生活中热胀冷缩现象
都与微粒之间的空隙有关
AB
湿的衣服为什么能干? 为什么温度越高干得越快?
水分子在不断运动,运动到空气中去。 温度越高,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水与酒精混合前后总体积的变化: 取量筒分别量取100mL酒精和水将酒精和水倒 入200mL量筒,振荡,混匀静置,观察记录发 生的现象。
微粒间有间隔
水分子、酒精分子互相 挤占了对方的间隔。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
(课时1)
❖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知道构成物质的基
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2.知道微粒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微粒是不断运动
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大千世界,物类繁多。 这些宏观物质究竟是由什么 构成的呢?
3.1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课件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全国)上册

典题精析 例 3 若 1 个 A 原子的质量为 a kg,1 个碳 12 原子(含有 6 个质子 和 6 个中子的碳原子)的质量为 b kg。请计算: (1)A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__________。 (2)1 个碳 12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________。
-12-
第 1 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解析:(1)若 1 个 A 原子的质量为 a kg,1 个碳 12 原子的质量为 b
kg, 则 A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 个碳 12 原子含有 6 个
质子,则 1 个碳 12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6。
答案:(1)
(2)6
满分备考: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的相关知识:(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7-
第 1 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考点三 原 子 1.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不但可以结合成分子,还能直接构
成物质。 注意:(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不发生
变化。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联系:分子是由原
(2)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为相对稳定结构的(多电子层时最外层有 8 个电子为稳定结构,一个电子层 时最外层有 2 个电子为稳定结构),该原子化学性质稳定。
-15-
第 1 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 离子
概念 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带电荷的微粒称为离子
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 Na+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 Cl-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 1 个单位负电荷
-12-
第 1 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解析:(1)若 1 个 A 原子的质量为 a kg,1 个碳 12 原子的质量为 b
kg, 则 A 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2)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 个碳 12 原子含有 6 个
质子,则 1 个碳 12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6。
答案:(1)
(2)6
满分备考: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的相关知识:(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
-7-
第 1 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考点三 原 子 1.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不但可以结合成分子,还能直接构
成物质。 注意:(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不发生
变化。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分子、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联系:分子是由原
(2)原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为相对稳定结构的(多电子层时最外层有 8 个电子为稳定结构,一个电子层 时最外层有 2 个电子为稳定结构),该原子化学性质稳定。
-15-
第 1 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3. 离子
概念 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的带电荷的微粒称为离子
分类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 Na+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 Cl-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 1 个单位负电荷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第3课时)课件 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共23张PPT)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也叫最外层)
(1)横向共性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此增多 (2)纵向共性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此增多
特
+19 2 8 8 1 钾(K)
别
记
忆
+20 2 8 8 2 钙(Ca)
①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 般是多少? 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稀有气体,如氖、氩等,它们的最外层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 的有7层。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第一层上电子数最多不超过2个,最外 层上最多不超过8个。
• 第一电子层离核最近、能量最低,最多能容纳2个电 子。
• 第一层排满后,电子排在第二层,第二层上最多可 容纳8个电子。
• 第三层上最多可容纳18个电子。 • …… • 最外层上最多可容纳8个电子(第一层作为最外层时,
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
不带电
1.6726×10-27kg 1.6749×10-2Biblioteka kg电子1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质量的1/1836
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约相等。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
从下表中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几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种
氢
1
0
1
原
碳
6
6
6
子
氧
8
8
8
钠
11
12
11
的
氯
17
18
但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 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③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什 么特点?他们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也叫最外层)
(1)横向共性 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此增多 (2)纵向共性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此增多
特
+19 2 8 8 1 钾(K)
别
记
忆
+20 2 8 8 2 钙(Ca)
①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 般是多少? 它们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稀有气体,如氖、氩等,它们的最外层
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 的有7层。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第一层上电子数最多不超过2个,最外 层上最多不超过8个。
• 第一电子层离核最近、能量最低,最多能容纳2个电 子。
• 第一层排满后,电子排在第二层,第二层上最多可 容纳8个电子。
• 第三层上最多可容纳18个电子。 • …… • 最外层上最多可容纳8个电子(第一层作为最外层时,
1个单位正电荷
中子
不带电
1.6726×10-27kg 1.6749×10-2Biblioteka kg电子1个单位负电荷
质子质量的1/1836
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质量约相等。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
从下表中你能总结出什么规律
几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种
氢
1
0
1
原
碳
6
6
6
子
氧
8
8
8
钠
11
12
11
的
氯
17
18
但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 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③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什 么特点?他们的化学性质是否稳定?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课件1(14页)(沪教版九年级上)

思考:如何分割高锰 酸钾颗粒?
那如果是碘呢?
通过上述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 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物质能被分 割。
苯粒子图像 硅表面粒子图像
一滴水中(20滴为1ml)大约有1.67*1021个水微粒。如果 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微粒,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 不停,需3万多年才能数完。每个水微粒的质量大约是 3*10-26 kg
说明: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 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 不同。在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的距离比较小,在气 体物质中微粒间的距离比较大。所以气体比较容易被 压缩,固体液体物质则不易被压缩。
思考:如何检查右图所示的 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依 据是什么?
通常是把导管插入水槽的水中, 然后用手捂住大试管,看导管 口是否有气泡产生。
实验1
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 到溶液甲。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这一现象 说明了什么?
说明: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构成物
质的微粒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
实验2 :重新配置甲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烧杯中。在
试管中加入2——3滴浓氨水,把试管放入烧杯A中,用一 只大烧杯把烧杯A罩住,烧杯B放在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 有什么实验现象。你如何解释产生的现象?
现象 解释
烧杯A
溶液变成红色
氨粒子在不停地运 动,运动到烧杯A 的溶液中去了
烧杯B
溶液不变色
大烧杯罩住了浓氨水, 氨粒子不容易运动到大 烧杯外。
水微粒 在不停 运动
分析:为什么长期堆煤的墙角侧壁上用小
刀刮开,会看到里面有黑色的煤粒?
说明:水的微粒和酒精的微粒之间都有一 定的空隙,且空隙大小不同,混合时由于微粒 的运动,微粒填充了之间的空隙。
那如果是碘呢?
通过上述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 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物质能被分 割。
苯粒子图像 硅表面粒子图像
一滴水中(20滴为1ml)大约有1.67*1021个水微粒。如果 10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水微粒,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日夜 不停,需3万多年才能数完。每个水微粒的质量大约是 3*10-26 kg
说明: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 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微粒间的空隙大小 不同。在固体、液体中,微粒间的距离比较小,在气 体物质中微粒间的距离比较大。所以气体比较容易被 压缩,固体液体物质则不易被压缩。
思考:如何检查右图所示的 装置的气密性是否良好?依 据是什么?
通常是把导管插入水槽的水中, 然后用手捂住大试管,看导管 口是否有气泡产生。
实验1
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得 到溶液甲。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观察现象。这一现象 说明了什么?
说明: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色;构成物
质的微粒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
实验2 :重新配置甲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烧杯中。在
试管中加入2——3滴浓氨水,把试管放入烧杯A中,用一 只大烧杯把烧杯A罩住,烧杯B放在大烧杯外。观察几分钟 有什么实验现象。你如何解释产生的现象?
现象 解释
烧杯A
溶液变成红色
氨粒子在不停地运 动,运动到烧杯A 的溶液中去了
烧杯B
溶液不变色
大烧杯罩住了浓氨水, 氨粒子不容易运动到大 烧杯外。
水微粒 在不停 运动
分析:为什么长期堆煤的墙角侧壁上用小
刀刮开,会看到里面有黑色的煤粒?
说明:水的微粒和酒精的微粒之间都有一 定的空隙,且空隙大小不同,混合时由于微粒 的运动,微粒填充了之间的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