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3《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介绍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4

人教版必修四《哈姆雷特》课文精讲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喜剧),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2.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3.全剧剧情《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

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

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

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4.本剧人物语言的动作化和性格化是如何表现的?(1)动作化。

比如,在交手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一番话富有动作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哈姆雷特》故事梗概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哈姆雷特》故事梗概

《哈姆雷特》故事梗概丹麦国王哈姆莱特突然逝世后不到两个月,王后乔特鲁德就和国王的弟弟、新国王克劳狄斯结了婚。

这一连串事情在朝中引起了议论,有些大臣认为乔特鲁德轻率无情,居然嫁给了可憎卑下起克劳狄斯。

甚至有人怀疑克劳狄斯是为了篡位娶嫂,卑鄙害死了已故的国王。

受刺激最深的还是王子小哈姆莱特。

因为哈姆莱特总是把他已故的父亲当作偶像来崇拜,所以最令他难受的倒还不是没能继承照理来说应由他继承的王位,而是母亲乔特鲁德很快就忘记了和老国王的恩爱。

在哈姆莱特看来,这桩婚事是十分不正当的,用“乱伦”两个字来形容是再恰当也不过了。

悲痛和郁闷使年轻王子昔日惯有的快乐荡然无存,在他眼里,一切高洁的花卉全都枯死了,倒是草却在那里疯长。

新王和王后想尽了办法叫他快活起来,但哈姆莱特总是穿着黑色的丧服来表示他的哀悼,甚至在新王举行结婚大礼的那一天,他仍旧身着丧服以示鄙视。

在无数天悲哀的日子里,年轻的王子反复思量着他敬爱的父亲是怎样死的。

虽然克劳狄斯宣称国王是给一条蛇咬死的,但敏锐的哈姆莱特怀疑克劳狄斯就是那条蛇,而且,他猜测母亲乔特鲁德也有可能参予了谋杀。

这些怀疑和猜测困扰着哈姆莱特,直到有一天他听说鬼魂的事,整个宫廷阴谋才开始显露出轮廓。

有学问的霍拉旭是哈姆莱特的好朋友。

他和宫廷警卫马西勒斯曾在夜半看见过一个鬼魂,长得和已故的国王一样,乌黑的胡子略带些银色,穿着一套大家都很熟悉的盔甲,悲哀而且愤怒地走过城堡的高台。

一到子夜他就来了,哨兵对他讲话,他好像作出要说话的样子,但这时鸡鸣天亮了,鬼魂就消失了。

当霍拉旭向哈姆莱特讲起此事时,困惑中的王子立刻相信了,他断定这一定是父王的鬼魂,他认为鬼魂这样出现一定不会是无缘无故,说不定有什么冤屈的事要讲,尽管鬼魂一直没开口,但哈姆莱特认为父亲会对儿子说的。

于是,王于决定当天晚上和哨兵一起去守夜,好见到父王的鬼魂。

哈姆莱特焦急地等待黑夜的到来。

天刚黑,他就和霍拉旭、马西勒斯等人登上了鬼魂经常出没的高台。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 第3课 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 第3课 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

哈姆莱特1.作者作品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他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而中途辍学。

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这时的莎士比亚对生活充满乐观情绪,相信人文主义理想可以实现。

他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快、乐观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如《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第二个时期是1601~1607年,这时的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其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得阴郁、悲愤,他所写的悲剧重点也不是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七部悲剧(如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

第三个时期是1608~1612年,这时的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的破灭,于是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其创作风格也随之表现得浪漫空幻。

这一时期的作品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莎士比亚是“英国戏剧之父”,被称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

2.文题解读《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哈姆莱特是剧中的主要人物。

莎士比亚将12世纪流传的丹麦王子为父报仇的故事,改编成一部深刻地反映时代面貌、具有激烈矛盾冲突的杰出悲剧,使这一复仇故事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该剧集中体现了作家戏剧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3.背景探寻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新旧交替的时代。

莎士比亚的悲剧主要在17世纪问世。

当时矛盾斗争激化,社会动荡的风雪已隐约可闻(二三十年后便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高中语文 1.3《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的小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1.3《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的小故事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莎士比亚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曾问写过许多关于莎翁研究专著的坦嫩鲍姆博士,是否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写下这么多杰出剧本的莎翁真的就是出生在斯特拉特福的莎士比亚。

他回答说,这一点就像林肯在葛底斯堡发表过演说一样毫无疑问。

不过,有很多人甚至认为根本就没有莎士比亚这个人,那些剧本都是出自于弗朗西斯·培根或者是牛津伯爵之手。

站在莎士比亚的墓前,我常常会低头凝视着这命运之歌:
朋友,但愿不要挖掘埋葬于此的遗骸
没有触碰这石头的人有福
动我遗骸的人
灾难必会降临于其身
莎士比亚的遗体被埋在小村里教堂的讲坛前面。

当时人们为什么会给他以这种光荣呢?是因为他那300年后还被人们深深挚爱着的文学天才?非也。

这位英国文学史上的泰斗之所以能葬在教堂边,是因为他曾经给他家乡的人们借过许多钱。

假如当初这个创造了著名的吝啬鬼——夏洛克这一形象的他不这样做的活,这位大文豪的遗骸还不知会葬在哪个角落里呢。

高中语文 1.3《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中英文经典台词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1.3《哈姆莱特》《哈姆莱特》中英文经典台词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哈姆莱特》中英文经典台词(中英文)HamletSCENE I. Elsinore. The Castle[Enter Hamlet.]Hamlet: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To die- to sleep-No more; and by a sleep to say we endThe heartache and the thousand natural shocksThat flesh is heir to. 'Tis a consummationDevoutly to be wish'd. To die- to sleep.To sleep- perchance to dream: ay, there's the rub! For in that sleep of death what dreams may come When we have shuffled off this mortal coil,Must give us pause. There's the respectThat makes calamity of so long life.For who would bear the whips and scorns of time,Th' oppressor's wrong, the proud man's contumely, The pangs of despis'd love, the law's delay,The insolence of office, and the spurnsThat patient merit of th' unworthy takes,When he himself might his quietus makeWith a bare bodkin? Who would these fardels bear,To grunt and sweat under a weary life,But that the dread of something after death-The undiscover'd country, from whose bournNo traveller returns- puzzles the will,And makes us rather bear those ills we haveThan fly to others that we know not of?Thus conscience does make cowards of us all,And thus the native hue of resolutionIs sicklied o'er with the pale cast of thought,And enterprises of great pith and momentWith this regard their currents turn awryAnd lose the name of action.生存或毁灭, 这是个必答之问题:是否应默默的忍受坎苛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

高中语文:1_3《哈姆莱特》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1_3《哈姆莱特》教案(5)(新人教版必修4)

一、导入新课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悲剧《哈姆莱特》从问世之后,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颂歌;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节选的《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的内容。

二、理解作者莎士比亚(W.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以前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多数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前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作文素材整理汇总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 作文素材整理汇总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作文素材整理汇总新人教版必修4(1)隐忍与反抗——《窦娥冤》窦娥以三桩誓愿的形式对她所生活的社会进行了坚决的反抗。

和窦娥所不同的是,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隐忍或者反抗,放弃一些不重要的,换取一些认为重要的。

生命如果可以盛开的更加绚烂,就不能让自己提前枯萎。

人生有时很无奈,有的人顺势隐忍积极面对,最终成就一番伟业;有的人消极放纵就此沉溺徒得一声叹息;大多数人在隐忍和反抗中苦苦挣扎求索却也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有时候,如何忍耐和反抗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智慧和勇气,只是太多人明白了却做不到。

这则材料还可用于“公平、公正”“执政为民”“善恶美丑”等有关的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的写作中。

写作时可以适当结合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事,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对比阐释。

原文中的许多语句、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等都可以引用到作文中去。

(2)人生与关爱——《雷雨》在周朴园的眼里,利益或许永远高于爱情和亲情;在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对身边的人更缺少真挚的关爱。

人生中,离不开爱和被爱。

爱,是润滑剂,是氨基酸,是人生的蜜糖。

因为爱,我们的心田碧波荡漾;因为爱,我们的生活洋溢着芬芳;因为爱,我们的灵魂熠熠生辉;因为爱,我们的学业蒸蒸日上……(3)直面与思考——《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困扰着哈姆莱特的选择,也时常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

面对这样的选择,我们需要直面现实,思考人生。

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关键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于人有思想和灵魂。

而作为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正是由于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才分出了高贵与平庸,乃至尊贵与卑鄙。

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这是人生的大思考,也是生存的大选择。

有了这样的思考和选择,犹如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能挺直,思想才会深邃,生命才有价值。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无穷的精神营养。

面对生存与毁灭,是活得热烈而丰富,是要生活得丰富充实、兴致勃勃,还是生活得枯燥委琐、贫乏无味,活得像行尸走肉,那都取决于我们自己!(4)送来与拿来——《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以及西方文化,我们应持什么态度?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高中语文 1.3《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时代的一名“乱党”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1.3《哈姆莱特》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时代的一名“乱党”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时代的一名“乱党”?莎士比亚原来不只是文豪,还是伊丽莎白时代的一名“乱党”?莎翁剧中所用词汇其实均有所指?英国女作家克莱尔·阿斯奎思在新书《影子戏》中把莎翁描绘成一名“密码写作者”,并将破译后的“密码”列在书中。

此书一出,立刻引来争议无数。

阿斯奎思称,莎翁借作品表达了“坚定的天主教信仰”和“对英国未来的忧虑”。

因为他生活的伊丽莎白女王当政时期恰是英国宗教斗争格外激烈的时代:新教取代天主教成为英国国教,新教又分裂成清教徒和国教教徒两派。

阿斯奎思认为,由于当时天主教遭压制,虔诚的天主教徒才不得不将信仰诉诸文艺形式。

她说,那个时代严格的审查制度催生了许多非法小册子和其他印刷物,这一史实现已得到普遍认同。

书中提到,天主教徒的反抗长达70余年,贯穿莎士比亚写作期。

那时,他们已经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秘密语言”,例如“风暴”暗喻时局,而这套“秘密语言”又在莎翁剧著中得到发扬。

“人们不能接受我的说法,是因为大家普遍缺乏对时代环境的理解,”阿斯奎思28日在接受《卫报》采访时说,“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从辉格党的历史书中去看那个时代,而辉格党恰恰站在天主教的对立面。

”阿斯奎思的丈夫是英国一名外交家,冷战时期曾被派驻莫斯科和基辅。

阿斯奎思说,正是在前苏联度过的岁月使她了解:“不同政见如何借剧院舞台得以表达。

”阿斯奎思认为,莎翁剧著固执于浪漫爱情主题暗示了忠诚于信仰的重要。

莎士比亚喜欢把美好角色的肤色描绘成“晒黑的”或“棕褐色”,这表示他们“接近上帝”,是忠实天主教徒的象征。

尽管这本书惹来颇多争议,却仍颇具吸引力。

英国史学家安东尼娅·弗雷泽说它“就像一本文学侦探小说”。

密码对照表晒黑:太阳代表上帝;“晒黑”代表靠近上帝。

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也曾把自己的肤色描写成“晒后的棕褐色”。

斑鸠:传教士的经典形象,代表在迫害面前坚定如初的忠实教徒。

夜莺:代表遭亵渎的天主教堂和隐秘的抗议。

红玫瑰:天主教徒用来比喻他们“古老、美丽”的宗教信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介绍
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者的典型。

虽然他在剧中一出场就是一个身著黑衣、一脸肃穆的忧郁王子,但“剧前期”的哈姆莱特可是一个在人文主义思想策源地的威登堡大学学习的快乐王子,他对人类充满了理性的信念:“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能力!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可是世界倏然改观:哈姆莱特心目中理想化的君主——老哈姆莱特突然亡故,猥琐而卑鄙的叔父克劳狄斯却践登王位;父母亲的爱情理想又为改嫁的母亲所玷污;盛大的结婚笙乐使哈姆莱特看到了本民族的致命缺陷,而老臣新贵们纷纷向新王献媚邀宠更使哈姆莱特感受到了人情的冷暖、世态的炎凉。

仅仅这些生活的不幸、人世的苦难就已经使哈姆莱特深深地陷入悲凉、忧郁中,谁知还有更加残酷的谋杀阴谋,使哈姆莱特的信念受到致命一击,巨大的震惊和愤怒,使忧郁的王子从个人的痛苦中转到了更加深广的范围,使他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在严峻的现实中,他自觉地担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他所要担负起的责任太大太重,远不是那个暴烈如火的王子小福丁布拉斯,目标狭隘、不计后果地一会儿攻打丹麦,一会儿攻打波兰;也不是那个简单莽撞,一心复仇,纠集一群乌合之众攻打王宫,又被国王几句花言巧语所哄骗和利用,愚蠢地充当了国王的枪手的雷欧提斯。

哈姆莱特的复仇,不仅仅是遵照父命去杀死国王克劳狄斯的肉体,而是要消灭克劳狄斯所代表的黑暗社会:黑白颠倒,是非混淆,到处充满着专制腐败、阴谋诡计、阿谀奉承以及“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所换来的鄙视”。

“载负万物的大地,这一座美好的框架,只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一个点缀着金黄色的火球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

”而这一大堆污浊的瘴气,克劳狄斯是罪魁祸首,但老臣波洛涅斯、同学罗森克兰兹、吉尔德斯特恩等等,出于自己的私利,无不成为国王的帮凶。

就是母亲和情人奥菲丽雅也由于软弱无知,无意中被黑暗势力所利用,并成为牺牲品。

敌对势力是广大之阵,又是隐蔽很深的无物之阵。

哈姆莱特的认识更加深广,但却陷入到思考的怪圈中。

在一个和自己的理想信念相背谬的社会里,“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难以抉择的人生命题。

这也是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

时代社会的颠倒混乱,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所造成的必然的阵痛。

君主理想已然破灭,君臣礼仪不复存在,纲纪败坏,伦常崩溃,世风日下。

而封建堡垒却更加顽固。

新兴的第三等级势力仅仅处于萌芽阶段,还不为人文主义者所认识。

历史的反复和螺旋状态,是人文主义理想者们不期然而然的规律。

人文主义者们不是政治家,而是理想家,他们胸怀远大,目标纯正,坚持理想信念,意志坚定。

绝非为了一己的目标而不择手段。

在哈姆莱特机智地以“戏中戏”的方式证明这一骇人听闻的罪恶时;本可以毫不犹豫的复仇。

但在克劳狄斯慌乱地向上帝祈祷时,哈姆莱特不是趁机杀死他,而是想到要在敌人罪恶昭彰时,再举起正义的剑惩罚邪恶。

这不能仅仅归结为哈姆莱特的宗教情结,更不能怪罪哈姆莱特的优柔寡断,这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文主义理想者的必然行动,而不再是宫廷权利的血腥争斗。

最后哈姆莱特让他的好友霍拉旭好好活着把他“行事的始末根由昭告世人”就说明了这一点。

人文主义者过于推崇个人的力量,这使得王子哈姆莱特看不起一般民众,嫌弃“一个平民也敢用他的脚趾去踢痛贵人的后跟了。

”尽管国王曾经担忧哈姆莱特在民众中的威望,海盗也给了他应有的尊重和帮助。

但哈姆莱特不可能“堕落”到像雷欧提斯那样率领暴徒攻打王宫,在暴徒的山呼万岁中登上王位。

因为,这距离他心目中的人文主义理想太遥远了。


有到了十九世纪,我们才看到如雨果、狄更斯等伟大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下层平民百姓攻打王宫、教堂、监狱的情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的根本在于“人”!高贵文雅,纯洁优美,勇敢坚强,兼具热情和理智,拥有平等和尊严。

但在残酷的现实中,人性是那么邪恶,那么卑鄙;那么脆弱,那么善变;那么孤独,那么……“这一个泥土塑成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但忧郁的哈姆莱特毕竟没有丧失人文主义对“人”这个“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信念,而且为这个永恒的信念献出了生命。

这个信念就是我们一代代人活着而且奋斗的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