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1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

《哈姆莱特》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理解《哈姆莱特》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2.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3.领悟作品中的复仇主题,理解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及心理变化。
2.作品中的复仇主题及道德困境。
3.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复杂心理的把握。
2.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分析。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莎士比亚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哈姆莱特》的历史地位。
2.激发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兴趣,为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阅读文本1.学生自主阅读《哈姆莱特》第一幕,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哈姆莱特的出场,分析其性格特点。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分享自己的看法。
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复仇动机。
2.提问:哈姆莱特的复仇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道德困境?二、案例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二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道德困境,探讨如何解决这些困境。
第三课时一、课堂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
2.提问: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否可以避免?二、文本解读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三幕,关注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的交往。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之间的情感纠葛。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悲剧原因,探讨如何避免悲剧发生。
第四课时一、课堂导入2.提问: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复仇主题有哪些独特之处?二、作品分析1.学生阅读《哈姆莱特》第四幕,关注复仇过程中的道德困境。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哈姆莱特》的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看法。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_1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教材】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背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立阅读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生贴近文本,从文本出发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而现实是文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而流传至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生面对文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一种畏惧的心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大作,更让学生感觉到文本阅读费时费精力;同时文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大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言论,这些言论对学生有着很强的震慑力。
于是很多学生放弃了对文本的细致阅读,。
而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言论的认同,努力在文本与评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文本,更远离的学生自己的心灵,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这一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矛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重点〗品味哈姆莱特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难点〗把握戏剧的复杂的矛盾冲突,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
〖预习作业〗利用“五·一”假期阅读《哈姆莱特》全剧,写了一篇关于哈姆莱特的人物评论。
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单元,主要包括《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二幕的内容。
详细内容为:第一幕,哈姆莱特与父亲的鬼魂相遇,得知父亲被叔叔克劳狄斯杀害的真相;第二幕,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试探克劳狄斯,证实其罪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分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等人物形象。
2. 掌握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典戏剧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点,人物性格分析。
教学重点:《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作者的创作意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莱特》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一幕、第二幕,理解剧情发展,了解人物关系。
3. 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分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等人物形象,解读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特点。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哈姆莱特,面对父亲被杀的真相,会如何行动。
5. 例题讲解:分析“戏中戏”中哈姆莱特的智慧,以及克劳狄斯的罪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第三幕、第四幕的情节发展。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二幕2. 人物形象:哈姆莱特、克劳狄斯3. 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特点4. “戏中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第三幕、第四幕的情节发展,探讨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
答案:(1)第三幕:哈姆莱特在“戏中戏”中证实克劳狄斯的罪行,决心为父报仇。
(2)第四幕:哈姆莱特误杀波洛涅斯,被克劳狄斯陷害,流亡国外。
2. 作业要求:字迹工整,不少于6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哈姆莱特》的剧情和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两篇

中学语文《哈姆雷特》教案两篇《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学问。
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把握惊慌、激烈的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探讨、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正确相识哈姆莱特报仇的意义,汲取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1.把握惊慌激烈的冲突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相识哈姆莱特报仇的意义,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体会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困难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哈姆莱特困难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绽开探讨,学生总结,老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寻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化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打算:PPT课件、《哈姆雷特》视屏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莎士比亚全集》),对,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而这个艺术之神的创建者,马克思称其为人类最宏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部的世纪。
他是谁?莎士比亚!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莎士比亚!二、走近莎士比亚【参见《语文》(必修4)第96页《莎士比亚戏剧》】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1564年诞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起先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高兴》《无事生非》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此外还有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闻。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3课《哈姆莱特》教案

三、《哈姆莱特》教课设计汪[教课目]一、本,认识全内容,理解人物性格。
二、推测个性化意言,领会人物心里感情。
三、激学趣,提升美能力。
[重点]一、本,认识全内容,理解人物性格。
二、推测个性化意言,领会人物心里感情。
[教课想]一、前,全,认识本在全中的作用。
二、频频,领会化言和人物心里感情。
三、安排两。
第一一、入活着 ,是去死 ,真是一个得思的。
——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者 ,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露了人的生计窘境 ,第二句是文学品的方法。
然两句其实不存在必定的因果关系,但都因为一部世杰作《哈姆莱特》而成千古名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是喜,但从古到今,悲的暗影又是徘徊在人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多人扼腕的悲故事。
来大家例?教:梁山伯与祝英台、刘英与焦仲卿、宝玉与林黛玉⋯⋯大家可知道莎士比有名的四大悲是哪四部?教:《哈姆莱特》《奥》《李王》《麦克白》。
此中又以《哈姆莱特》最有名。
二、情介:《哈姆莱特》也作《王子复仇》 ,是莎士比的代表作。
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父仇的故事。
出悲的情是的:第一幕: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忽然遭受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王暴亡 ,叔叔克劳狄斯篡位 ,母亲改嫁给了叔叔。
这全部使他堕入了巨大的难过之中。
此后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
哈姆莱特以为他为父复仇不不过为了他自己 , 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
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担。
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新国王克劳狄斯心胸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挚友吉尔登斯吞和罗森格兰兹(他俩被收买)等人对他睁开监督和尝试。
克劳狄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尝试的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漏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歹人的骗局,他心慌意乱 ,郁闷寡欢 ,只能装疯卖傻以诱惑仇家 ,等候机遇复仇。
第三幕:克劳狄斯察觉到了危险,想方想法除去他。
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明事实实情,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
3《哈姆莱特》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

《哈姆莱特》教案学习目标:1.把握戏剧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赏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3.品味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
学习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赏析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教学方法:导学;自读;讨论;展示;讲评。
教学条件:教材;导学案;黑板;课件;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清思路;2.了解作者及作品;3.完成导学案基础部分。
二、检查预习(一)戏剧常识1、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2、种类:(1)表演形式——话剧、歌剧、舞剧、诗剧、广播剧、电视剧、街头剧、活报剧等;(2)内容——悲剧、喜剧、正剧(3)情节——独幕剧、多幕剧(4)时代——历史剧、现代剧3、要素:舞台说明、人物台词、矛盾冲突4、戏剧语言:舞台说明(背景介绍,人物动作、神态说明,旁白、画外音以及其他叙述语言)人物台词(人物对话、独白)5、基本特点:(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2)矛盾冲突要尖锐集中;(3)语言(对话、独白、旁白)要表现人物性格;(二)作者作品1.经历:莎士比亚(1564-1616),出生于英国一个商人家庭,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
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2.影响: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
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莎士比亚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海涅把莎士比亚比作照耀英国国土的“精神上的太阳”;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说他集天才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三位于一体,他的作品具有高深的哲理,能供给人们以“高贵的养汁”;3.著名作品:(1)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目标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
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
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
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
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
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
他以《水浒》为例。
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

语文教案《哈姆雷特》阅读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
主要内容包括:哈姆雷特与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的对话,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对话,以及哈姆雷特与母亲的对话。
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特点,感受哈姆雷特复杂的人物性格。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剧本的基本阅读方法,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理解哈姆雷特复杂的人物性格。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哈姆雷特对人性、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哈姆雷特复杂的人物性格,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重点:剧本的阅读方法,对哈姆雷特人物性格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雷特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剧本情境。
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精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剧本中的对话,深入理解哈姆雷特的人物性格。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点。
6. 例题讲解:分析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的对话,讲解剧本的语言特色。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剧本中的对话,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犹豫、勇敢、机智、矛盾2. 莎士比亚戏剧艺术特色:丰富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对话、深刻的主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雷特与母亲的对话,探讨哈姆雷特的内心矛盾。
2. 答案要求:结合课文内容,从人物性格、情节等方面进行分析,不少于3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剧本的阅读兴趣较高,但在分析人物性格时,部分学生存在困难。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进一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教案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
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芝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
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
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国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借助于台词来把握戏剧情节是我们学习戏剧的主要方式。
但由于人物对话多,有时读完后情节不能清晰地呈现在读者脑中,而分析人物间关系可帮助我们熟悉剧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及命运走向。
请同学们根据剧本出场人物提示和课前自读,说说本剧中的人物关系。
明确:哈姆莱特和克罗迪斯名为叔侄,实为仇人;哈姆莱特和葛忒露德虽是母子,但又有母嫁仇敌的隔阂。
克里迪斯和葛忒露德原为叔嫂后为夫妇,二人间又有毒杀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
另一个家庭波洛涅斯一家同样既有自身的矛盾又与哈姆莱特一家关系错综复杂。
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帮凶又是哈姆莱特挚爱的女友的父亲。
奥菲利娅挚爱哈姆莱特又与父亲有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本是哈姆莱特朋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成仇人。
由此可见,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事件是被放置在一个错综复杂的极为矛盾的环境中,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同学们在朗读他的台词时要深深体味他矛盾的感情,体会他的复杂情绪。
四、利用多媒体,观看话剧片段(节选相关内容,放时隐去声音,为学生配音留有余地),请两名同学为哈姆莱特和奥菲利娅配音。
请同学们为二位配音者点评,教师相机进行朗诵指导。
然后放原剧作配音(最好是孙道临的)从语气语感、节奏的把握等方面找差距,为进一步品味作品诗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奠定基础。
分析后,可抓住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选几组同学即兴配音,互相点评。
五、布置作业:从课后的“理解·鉴赏”四道题中任选二题,为下节课讨论作发言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给话剧配音很出色,大家应注意到,分角色配音的内容并不完全是对话,还有独白和旁白,括号里的则是舞台说明。
它们一起构成戏剧语言,那么什么是独白和旁白呢?请以本课为例说明。
明确:独白是戏剧中角色表白个人的情感和愿望的话。
旁白是戏剧中角色假定在场的其他角色听不见而面对观众说的话。
本课中最经典的独白是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一段话,此外还有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对话后的一段话“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
旁白除了书上标注的国王的话外,还有奥菲利娅在与哈姆莱特对话过程中的插话:“哎哟,天哪!救救他!”和“天上的神明啊,让他清醒过来吧!”表现出奥菲利娅相信哈姆莱特真的疯了,和她由此产生的极为担忧痛苦的心情。
二、再说“生存还是毁灭”一段,请选作“理解·鉴赏”第一、第三题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这是莎翁戏剧中最经典的哲理性独白,既能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展示人物性格,又能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段独白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哈姆莱特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第二层次是他对思想和行动之间关系的思索。
这之前,他已决定复仇,但他毕竟置身于种种矛盾旋涡中,难以立即付诸行动,这段独白正是他思想转变期激烈的矛盾斗争的产物。
面对邪恶,是坚强还是软弱,是拼死作战还是消极忍受,在哈姆莱特看来,这是生死选择,或挺身反抗或自杀了之。
而即使选择拿起武器挺身反抗,也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这是哈姆莱特历数资产阶级社会种种不平等和非正义现象,表现“活”也并不容易,但由于惧怕不可知的死后世界,人们并不情愿结束自己的生命,顾虑使人们变成懦夫。
这是哈姆莱特在经历了一场灵魂的对决后转而思索决心和行动的关系,告诫自己过于“审慎”就会使“赤热”的决心蒙上“灰色”,复仇的大业也会“逆流而退”。
三、讨论第三题时,请同学们谈自己对哈姆莱特性格的分析,可自行做出对人物的评价,教师再介绍不同时期人们对哈姆莱特的不同评价。
让学生认识每个个人,每个时代的个人都会因不同的境遇和个性、思想文化构成而在不同意义上与哈姆莱特发生共鸣。
由此出现了“一千个人眼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这也正是这个艺术形象塑造成功之处。
四、请选作第二、第四题同学说学习体会。
参考答案见“课文说明”。
五、“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留给后人无限的话题,课文虽为节选,我们仍有许多讨论中
未涉及的地方。
课下请同学们从下面题中选一个或自行设题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题:
哈姆莱特——超越时代的艺术典型
我看奥菲利娅
是社会悲剧还是性格悲剧
六、请同学们自行选择角色,自愿结合组成演出小组,课下排练本课的课本剧,一周后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