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

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注释: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⑸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liàn)花:“二十四番花信”里的楝花,指的就是北方常见的苦楝花。
翻译:茅草房的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
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赏析: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
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
【诗歌鉴赏】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诗歌鉴赏】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原文翻译及赏析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原文【其一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其二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注释、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紫金山(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2、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3、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4、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5、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6、楝(liàn)花:北方常见的苦楝花。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翻译其一: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其二: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
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赏析《书湖阴先生壁》是北宋著名的诗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言组诗。
这两首诗都是题壁诗,其中第一首广为流传。
此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翻译及赏析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翻译及赏析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白话译文长把茅草屋檐扫干洁净净无鲜苔,花木规整成行成垅是你亲自培栽。
一条流水护着田将丛绿缠绕如带,两山排列耸立把碧清的翠色送来。
赏析1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干净清幽,示意仆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仆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会到无穷的乐趣。
前两句是庭院之景,洁净无苔是由于仆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由于仆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两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仆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其次运用衬托和拟人手法。
假如说庭院的美是人工制造的美,那么环境的美是自然施设的美。
两者相互衬托,组成了一幅内与外、人造与自然美结合的完善的境界。
特殊是后面一联,把山水拟人化,青山为仆人送来秀丽的风光,竟然闯门而入,把仆人对自然景物的爱和自然景物对仆人的爱融和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仆人爱美的情趣,因此成了传诵的名句。
“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
赏析2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常常往来的伴侣。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
“茅檐”代指庭院。
“静”即净。
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
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
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偏僻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说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样丰富的表现力。
小学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书湖阴先生壁》原文译文赏析《书湖阴先生壁》宋代: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爱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
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啼叫惊起了午间的残梦,恍恍惚惚,我还以为身在旧居半山园中。
【注释】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今江苏南京)紫金山时的邻居。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楝花:苦楝花,常见于北方地区,花淡紫色,有芳香。
敛:收敛。
垣(yuán):矮墙。
黄鸟:黄莺。
午梦:午睡时的梦。
半山园:王安石退隐江宁的住宅,故址在今南京东郊。
【赏析】这两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
这一首诗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第一首前两句写杨家庭院之景,上句写庭院的洁净,下句写庭院的秀美。
后两句写杨家周围的自然环境。
本诗描写湖阴先生庭院和环境之美,也赞扬了湖阴先生爱勤劳、爱洁净、爱花木和热爱自然山水的良好品性和高尚的情趣。
本诗的特点是熔写景写人于一炉。
全诗写景,前两句是庭院之景,洁净无苔是因为主人的“长扫”,“花木成畦”是因为主人的“自栽”,写景又写人。
后面句写自然环境之美,水“将绿绕”,山“送青来”,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爱好山水的情趣。
描写景物亦以表现人,写景见人,人于景中,表现了客观景物的美,又写出了人的美,颇有一箭双雕的感觉。
书湖阴先生壁的意思

书湖阴先生壁的意思书①湖阴先生②壁(宋)王安石茅檐③长扫静无苔④,花木成畦⑤手自栽。
一水护田⑥将⑦绿绕,两山排闼ta⑧送青来⑨。
编辑本段注释①书:书写,题诗。
②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③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④无苔:没有青苔。
⑤成畦(qí ):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⑥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⑦将:携带。
绿:指水色。
⑧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
羣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 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 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清侯方域《宁南侯传》:“[ 左良玉]走匿牀下。
世威排闼呼曰:‘ 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⑨送青来:送来绿色。
这是作者题写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作者的朋友。
编辑本段译文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修辞手法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编辑本段赏析简析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北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原文、译文及注释
题记: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组诗。
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原文: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北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翻译: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桑条索漠楝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桑树枝叶繁茂,楝花也十分繁盛,清风吹送楝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注释:
〔湖阴先生〕杨骥(字德逢)的别号。
杨骥是王安石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时的邻居。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排闼〕推开门。
闼,小门。
〔书〕书写,题诗。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苔〕青苔。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王安石_书湖阴先生壁古诗《书湖阴先生壁》作者:王安石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1、书:书写,题。
2、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3、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4、无苔:没有青苔。
5、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6、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7、将:携带。
绿:指水色。
8、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
羣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
”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李靖]乃雄服乘马,排闼而去。
”清侯方域《宁南侯传》:“[左良玉]走匿牀下。
世威排闼呼曰:‘左将军,富贵至矣!速命酒饮我!”徐迟《祁连山下》:“风景排闼而入。
”9、送青来:送来绿色。
译文: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赏析: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
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
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
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讲了湖阴先生的无私教师育人的品质,赞颂了他的善施教化。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意思

书湖阴先生壁古诗的意思
书湖阴先生壁
唐•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①书:书写,题诗。
②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③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④无苔:没有青苔。
⑤成畦(qí):成垄成行。
畦:经过修整的一块块田地
⑥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⑦将:携带。
绿:指水色。
⑧排闼(tà):开门。
闼:小门。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羣臣。
羣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
”张守节正义:“闼,宫中小门。
”
⑨送青来:送来绿色。
这是作者题写在湖阴先生居室墙壁上的一首诗。
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是作者的朋友。
【译文】
茅草房庭院因经常打扫,所以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
两座青山像推开的两扇门送来一片翠绿。
【修辞手法】
后两首诗句,诗人运用了对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作业
背诵、默写古诗。 依据诗意,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这 首诗配一幅画。
谢谢
书湖 题壁诗是就眼前景物寄托诗人的思想感 情,有些题壁诗则是直抒胸臆。
我们今天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 就是一首题壁诗,读读这首古诗,你觉 得这首题壁诗属于哪一类?
学习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 能背诵古诗。
能借助注释及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所描 绘的意境,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学习 拟人与描写巧妙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诗 人退居田园后愉悦、轻松的心境。
自己读读古诗,了解背景知识。 书:书写,题诗。 湖阴先生,杨骥(字德逢)的别号, 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 邻居,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 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 好友。本题共两首,这是第一首。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对偶,拟人。
2.“一水护田”中的“护”,请赏析?
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 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 小孩的情景吗?
3.“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赏析?
它既写出了山色深翠欲滴竟似扑向庭 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 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 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
茅檐: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无苔:没有青苔。 成畦:成垄成行。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 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无苔
花木 成畦
净
花圃整齐 花草丰美
平淡无奇的形象 异常丰富的表现力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1.茅檐是谁家的? 杨德逢的庭院
2.静,何意? 净,即干净
3.诗人怎样写净的? 仅用“无苔”二字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 甫,晚号半山,逝世后追谥号 “文”,世人称其为王文公,自号 临川先生。晚年封荆国公,汉族, 世称临川先生,又称王荆公。
朗读古诗,正音、读顺古诗。
自己读读古诗,了解背景知识。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6.从前两句可以看出杨德逢什么性格?
朴实勤快,爱好洁净,兴趣高雅, 热爱生活。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护田: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将:携带。 绿:指水色。 排闼:推开门。闼,小门。 送青来:送来绿色。
一水 亲切 两山 富于生命感情
护 绕
送青 排闼
拟人 伸手可及
兴奋而热烈
“护田”“送青”传达了怎样的感情?
前两句写湖阴先生家的环境,洁净 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 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 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 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 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景
静无苔 手自栽 护绕
人
清静脱俗 朴实勤劳 与诗人深厚的友谊
语言特色
语言自然,工巧,画面生活气息 甚为浓厚。
4.赏析“无苔”?
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
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 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 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 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 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
5.“成畦”二字有何作用?
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 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 整齐又不单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