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废物产生量
医疗废物治理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从事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科研、教学等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加,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加强医疗废物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医疗废物治理法律规定。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医疗废物治理法律规定进行详细阐述。
二、医疗废物治理法律体系1. 法律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是我国医疗废物治理的法律基础,明确了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废物,对其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等环节进行了规范。
2. 行政法规层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医疗废物治理的行政法规,对医疗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处置等环节进行了详细规定。
3. 部门规章层面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了多项部门规章,对医疗废物治理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细化。
4. 地方性法规和规章部分地方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对医疗废物治理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三、医疗废物治理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1. 医疗废物分类《条例》将医疗废物分为以下五类:(1)感染性废物:指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的废物,如临床废物、病理废物等。
(2)病理性废物:指因疾病、治疗、诊断等原因产生的具有毒性、腐蚀性、放射性等危害性的废物,如废弃药品、放射性废物等。
(3)损伤性废物:指可能造成人体损伤的废物,如废弃锐器、废弃注射器等。
(4)药物性废物:指因过期、变质等原因废弃的药品及其包装物。
(5)其他废物:指不属于以上四类,但具有潜在危害性的废物。
2. 医疗废物产生单位的责任(1)建立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和责任人职责。
(2)按照国家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和处置。
(3)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报告,定期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
2021年全国危险废物产生量及分类占比

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危险废物分为50个类别,医疗废物、医药废物、废药物及药物、农药废物、木材防腐剂废物、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热处理含氰废物、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油/水及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多氯(溴)联苯类废物、精(蒸)馏残渣、染料及涂料废物、有机树脂类废物、新化学物质废物、爆炸性废物、感光材料废物、表面处理废物、焚烧处置残渣、含金属羰基化合物废物、含铍废物、含铬废物、含铜废物、含锌废物、含砷废物、含硒废物、含镉废物、含锑废物、含碲废物、含汞废物、含铊废物、含铅废物、无机氟化物废物、无机氰化物废物、废酸、废碱、石棉废物、有机磷化合物废物、有机氰化物废物、含酚废物、含醚废物、含有机卤化物废物、含镍废物、含钡废物、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废物、其他废物、废催化剂。
根据《2020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为7281.8万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排名前五的行业依次为: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2%,产生化学物质相关类的危废,1602万吨/年),2、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6.8%,产生酸碱类、重金属及有毒无机物等危废,1223万吨/年),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12.8%,产生废油、精(蒸)馏残渣等类危废,932万吨/年),4、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9.1%,产生酸碱类、重金属及有毒无机物等危废,663万吨/年),5、热力生产和供应业(8.9%,663万吨/年)。
以上五个行业的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占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的69.6%,其它危废行业危废占30.4%。
(医疗废物约占危险废物的2%,每年产生量大约为150万吨/年,放射性废物占比更加小,约占0.15%,每年产生量约为10万吨。
)注:只能找到大致行业分类产生危废的量,该行业可能产生很多类危废,很难找到某一类危废的产生量资料(比如重金属类危废年产生量)。
医疗废物分析及整改措施

医疗废物分析及整改措施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医疗废物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公共卫生水平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我国在医疗废物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医疗废物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一、我国医疗废物的现状1.医疗废物产生量逐年增加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医疗废物的产生量逐年增加。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2018年我国医疗废物产生量达到83.8万吨,较2017年增长6.2%。
医疗废物的增长给环境安全和公共卫生带来了压力。
2.医疗废物分类不规范目前,我国医疗废物的分类标准尚不完善,部分医疗机构对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不到位。
一些医疗机构将感染性废物与非感染性废物混放,增加了医疗废物的传播风险。
3.医疗废物处理设施不足虽然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医疗废物处理设施的投入,但部分地区医疗废物处理能力仍然不足。
一些地方医疗废物处理设施运行不规范,无法满足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的需求。
4.医疗废物监管体系不健全我国医疗废物监管体系尚不健全,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部分地区监管责任不明确,导致医疗废物管理出现漏洞。
此外,监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影响监管效果。
5.医疗废物处置技术水平有待提高我国医疗废物处置技术水平总体上仍然较低,部分地方仍采用传统的填埋和焚烧方式处理医疗废物。
这些处理方式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且资源利用率不高。
二、医疗废物整改措施1.完善医疗废物分类制度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分类制度,将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理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五大类。
加强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培训,确保分类制度的落实。
2.加大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建设投入政府应加大对医疗废物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确保各地医疗废物处理能力与产生量相适应。
鼓励采用先进的医疗废物处理技术,提高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水平。
医疗废物管理ppt课件

3.1.2 环保部门
01
环保部门负责医疗废物分类与处 理的监管
02
环保部门推动医疗废物分类制度的 完善
03
环保部门加强医疗废物处理设施 建设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环保部门负责 对医疗废物的产生、收集、储存、运输和处 理等环节进行监管,确保废物得到妥善处理。
近年来,环保部门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 政策,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医疗废物分类制度, 提高废物分类准确率,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医疗废物处理技术的进步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废物处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例如,现在已 经有利用高温焚烧、化学消毒等技术处理医疗废物的方法,这些方 法不仅能有效减少废物对环境的污染,还能将废物转化为有用的资 源。
2.2.1 专用运输车辆
专用运输车辆在医疗废物分类与处理中的重要性 据统计,专用运输车辆在医疗废物分类与处理流程中的作 用占比达到70%,有效防止了医疗废物在运输过程中的二 次污染。 专用运输车辆的规范管理 为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运输,各国都制定了严格的专用运 输车辆管理规定,如中国实行《医疗废物专用运输车辆技 术条件》标准,对车辆的标识、密闭性等进行严格要求。 专用运输车辆的技术升级 随着科技的发展,专用运输车辆也在不断升级,如引入 GPS定位系统,实时监控车辆行驶路线和速度,提高运输 效率的同时,也确保了医疗废物的安全。
2.1.1 医疗机构内部收集
医疗机构内部收集应遵循分类原则
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机构应按照医疗废物的危险性进行分类 ,如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和药物性废物。正确分类有助 于提高处理效率和减少二次污染风险。
医疗机构内部收集需确保安全存储
医疗废物的安全储存是防止交叉感染和环境污染的关键。根据世界卫生组 织数据,2018年全球约有45%的医疗废物未得到妥善处理,可能导致严 重的健康风险。因此,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废物管理制度,确保废物在 安全条件下储存。
医废排查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废物(以下简称“医废”)的产生量逐年增加,其处理和处置问题日益凸显。
为加强医废管理,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我单位于近期开展了医废排查工作。
现将排查情况及总结报告如下:二、排查范围及内容本次排查范围为全单位范围内的医疗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置等环节。
具体内容包括:1. 医废产生量及种类:包括医疗废物产生总量、各类医废产生量、医废产生来源等。
2. 医废收集、储存设施:检查医废收集、储存设施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是否具备防渗漏、防鼠、防蚊蝇等功能。
3. 医废运输:核实医废运输车辆、人员资质,检查运输过程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4. 医废处置:了解医废处置单位资质、处置能力,检查医废处置过程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三、排查结果1. 医废产生量及种类:本次排查发现,我单位医废产生总量为XXX吨,其中感染性废物XXX吨,损伤性废物XXX吨,药物性废物XXX吨,化学性废物XXX吨。
2. 医废收集、储存设施:经检查,我单位医废收集、储存设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具备防渗漏、防鼠、防蚊蝇等功能。
3. 医废运输:本次排查发现,我单位医废运输车辆、人员资质齐全,运输过程符合相关规定。
4. 医废处置:经核实,我单位医废处置单位资质齐全,处置能力符合要求,处置过程符合环保要求。
四、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1. 存在问题:部分科室医废收集不规范,存在混装现象。
整改措施:加强医废收集培训,提高科室工作人员对医废分类、收集的认识,确保医废收集规范。
2. 存在问题:医废储存设施部分区域存在轻微破损。
整改措施:对破损区域进行维修,确保医废储存设施完好。
3. 存在问题:部分医废运输车辆使用年限较长,存在安全隐患。
整改措施:更新部分医废运输车辆,确保运输过程安全。
五、总结通过本次医废排查工作,我单位进一步提高了对医废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医废产生、收集、运输、处置等环节的管理。
2024年医疗废物分类与管理

选用具有可靠性能和良好耐腐蚀性的高压蒸汽灭菌器,配 备完善的安全保护装置。运行过程中需注意控制蒸汽压力 、温度和时间等参数,确保灭菌效果。
化学消毒设备
选用适宜的化学消毒剂和消毒设备,确保处理效果达标。 运行过程中需注意加药量、加药方式和加药时间等控制要 点,防止加药量不足或过量。
新技术应用前景展望
地方政府还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和支持医疗废物处置产业的发展 。
同时,地方政府也加强了对医疗废物管理的监管力度,确保各项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
企业合规经营建议
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应建立完善的医疗 废物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操作 规范。
加强员工培训
定期对员工进行医疗废物管理相关知 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 识和操作技能。
02
针对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医疗废物的管理,制定了更具体的03
包括《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也对
医疗废物的管理提出了相关要求。
地方政府配套政策分析
地方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更为具体的医疗废物管理政策,如医疗废物处置设 施建设规划、医疗废物收集运送体系等。
确保新员工在入职前掌握医疗废物分类与管理的基 本知识和技能。
鼓励员工参与医疗废物管 理改进活动
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共同推动医疗废 物管理水平的提升。
持续改进和优化管理体系
定期对医疗废物管理体系进行自查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
引入先进的医疗废物处理技术和管理理念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医疗废物处理的效率和安全性。
医疗废物处理技术与设备
常见处理技术介绍及原理
01
焚烧技术
医废处置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报告概述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数量逐年增加,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课题。
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本报告对近年来我国医疗废物处置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医疗废物处置现状1. 医疗废物处置政策法规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标准》等,为医疗废物处置提供了法律保障。
2. 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我国各地政府加大投入,积极推进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目前全国已建成一批符合国家标准的大型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以贵阳市为例,其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分三期建设,是目前全省最大的医废处置中心,处理能力从原来的每天27吨提高到每天68吨,可以满足未来贵阳市10年常态情况下医疗废物处置需求。
3. 医疗废物处置技术不断进步高温焚烧法是目前处理医疗废物的主要方式。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焚烧温度、烟气处理等环节得到优化,焚烧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
此外,我国还积极开展医疗废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如医疗废物焚烧灰渣的综合利用等。
二、存在问题1. 医疗废物产生量增长迅速,处置能力不足随着医疗机构的增加和医疗技术的进步,医疗废物产生量不断增长,部分地区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不足,存在安全隐患。
2. 部分地区医疗废物收集、运输不规范部分医疗机构对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工作重视不够,存在不规范现象,如收集容器不达标、运输车辆未进行消毒等,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3. 医疗废物处置成本较高医疗废物处置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处置成本较高,给医疗机构和政府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
4. 公众对医疗废物处置的认知度较低部分公众对医疗废物处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误解和担忧,影响了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改进措施1. 加强政策法规宣传和培训加大对医疗废物处置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医疗机构和公众的法律意识。
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管理活动。
第三条医疗废物的管理应当遵循分类收集、安全贮存、规范运输、集中处置的原则,确保医疗废物不流失、不泄漏、不扩散。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医疗机构是医疗废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制定并落实医疗废物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第三章分类收集第七条医疗废物应当按照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进行分类收集。
第八条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容器应当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
第四章标识与登记第九条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上应当有明确的中文标签,标明医疗废物的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等信息。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登记制度,如实记录医疗废物的产生量、贮存量、处置量等信息,并定期向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第五章贮存与运输第十一条医疗废物应当存放在专用的、有防渗漏、防鼠咬、防盗等安全措施的贮存设施内。
第十二条医疗废物的运输应当使用专用车辆,并按照规定的路线、时间进行。
运输过程中应当采取防泄漏、防遗撒、防扩散等安全措施。
第六章处置与监管第十三条医疗废物应当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进行集中处置。
第十四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医疗废物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依法公开检查结果。
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进行分类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医疗废物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罚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医疗废物产生量4.1.1 医疗废物产生量应按实际重量统计与核定。4.1.2 医疗废物产生量的计算及预测4.1.2.1 医疗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总量包括固定病床的医疗废物产生量和门诊医疗废物产生量。(1) 病床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计算及预测可按以下计算方法:病床的医疗废物产生量(公斤/天)=床位医疗废物产生系数(公斤/床·天)×床位数(床)×床位使用率(%)(2) 门诊医疗废物产生量计算及预测可按以下计算方法:门诊医疗废物产生量(公斤/天)=门诊医疗废物产生系数(公斤/人次·天)×门诊人数(人次)(3) 无床位的小型门诊的医疗废物可按就业医务人员数量和单位医务人员医疗废物产生系数计算和预测:门诊医疗废物产生量(公斤/月)=单位医务人员医疗废物产生系数(公斤/人·月)×医务人员数(人)4.1.2.2 其他产生源医疗废物的产生量根据各地情况合理估算。
引自HT/T177-2005 2007-05-16学习 二 各类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单位产生量 类别分类标准产生量(公斤/床.天)大型医院拥有3百张床位以上的0.74
省属、重点是属医院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0.60市属医院市、地级城市0.48 三 医院的等级划分等级排名是根据医院的规模(大小,人员配备,硬件设施,科研能力)来分的分一,二,三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又有甲乙丙三等三甲医院是最好的了其次是三乙
医院等级评定重新启动后还采用三级九等划分等级,评审坚持“六重三不”原则,即重服务、重管理、重质量、重安全、重基础、重保障、不搞运动、不搞形式、不弄虚作假,民营医院可以与公立医院平等的参与等级评定。考核的主要项目包括医疗服务与管理、医疗质量与安全、技术水平与效率。实行1000分制,900分以上评为三级甲等,750分-900分评为三级乙等,600分-750分评为三级丙等。医院等级不搞终身制,实行动态管理。此外,此次医疗质量综合考评标准突出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要求医院必须定期征集病人意见,每季度开一次病人意见座谈会。医院还须设立免费饮水供应、公用电话、实行电子电话预约诊疗等,要求化验室检查报告在24小时内出结果,还要有收费价格公示,提供费用查询,实行费用清单制度。
1三级医院主要指全国、省、市直属的市级大医院及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2二级医院主要指一般市、县医院及省辖市的区级医院,以及相当规模的工矿、企事业单位的职工医院3一级医院主要指农村乡、镇卫生和城市街道医院回答时间:2006-03-17 07:38:42
2007-05-17学习
四 2.2.1 医院污水排放量 1、新建医院 新建医院污水排放量应根据《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建质[2003]4号进行取值设计,做到清污分流,节约用水。 2、现有医院 1)污水排放量根据实测数据确定 2)无实测数据时可参考下列数据计算 (1) 设备齐全的大型医院或500床以上医院:平均日污水量为400~600L/床.d,kd=2.0~2.2,kd为污水日变化系数。 (2) 一般设备的中型医院或100~499床医院:平均污水量为300~400L/床.d,kd=2.2~2.5,kd为污水日变化系数。 (3) 小型医院(100床以下):平均污水量为250~300L/床.d,kd=2.5,kd为污水日变化系数。 2.2.2 医院污水处理设施规模分类 医院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以床位数分为100、15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及1000以上等。 2.3 医院污水水质 2.3.1 新建医院 每张病床污染物的排污量可按下列数值选用: BOD5:40-60g/床.d,CODcr:100~150g/床.d,悬浮物:50~100g/床.d; 根据每张病床污染物的排出量和2.2.1中水量计算新建医院的设计水质。 2.3.2 现有医院 1) 污水水质应以实测数据为准; 2) 在无实测资料时可参考表2-2。 表2-2 医院污水水质 CODcrmg/LBOD5mg/LSSmg/L氨氮mg/L粪大肠杆菌个/L
污水浓度范围150~30080~15040~12010~501.0×106~3.0×108
平均值25010080301.6×108
引自 2007-05-18五 综合医院科室设置及技术标准
附件十五: 综合医院科室设置及技术标准第一部分 三级和二级医院科室设置及技术标准一、科室设置(一)临床科室设置1.内科系统:内科心血管专业、内科呼吸专业、内科肾病专业、内科消化专业、内科血液病专业、内科内分泌专业、内科神经内科专业。2.外科系统:普通外科专业、肝胆外科专业、胃肠外科专业、痔瘘外科专业、心胸外科专业、骨科专业、神经外科专业、泌尿外科专业、整形外科专业、烧伤科专业。3.妇产科系统:妇科专业、产科专业、生殖健康与不孕专业。4.儿科专业(含新生儿)5.眼科专业6.口腔科专业7.耳鼻喉科专业8.皮肤科专业9.麻醉科专业10.急诊科专业11.中医科专业12.传染科13.医疗美容科(二)医技科室设置1.药剂科2.检验科3.放射科4.病理科5.核医学科6.临床功能检查科7.营养科二、技术水平(一)临床科室应开展的诊疗项目:1、内科系统(1)内科心血管专业:【三级重点专科】顽固心律失常的诊治(全套临床生理检查)心源性休克(主动脉内气囊反搏)心脏监护CCU,RCU(血液动力学监测:动态血压,腔内压测定)冠状动脉成形术(气囊扩张)(可选)冠状动脉造影术左心导管检查及造影二尖瓣(气囊扩张术)(可选)核素心肌显像右心导管检查及造影埋藏式永久起博【三级一般专科】顽固心律失常的诊治Holtei,食道调博)急性大面积心肌梗塞的抢救心肺监护CCU或RCU右心导管检查及造影(可选)心脏亚极量负荷试验(踏车运动试验,活动平板试验)【二级重点专科】顽固心衰诊疗静脉临时起博埋藏式永久起博(可选)急性心肌梗塞合并症的诊治【二级一般专科】心衰诊疗心脏骤停的抢救心源性休克心肺监护(CCU)静脉临时起博(可选)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治高血压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的诊治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治(2)内科呼吸专业【三级重点专科】经支气管肺活检技术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和灌洗液细胞学检查设备完备,管理科学的呼吸监护室各种重症呼吸衰竭的诊治(包括多种机械通气形式)肺血栓栓塞的诊治(包括检查,血流灌注,通气扫描,抗凝及溶栓治疗等。)肺间质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气道高反应性测定气胸的各种处理支气管动脉插管诊疗技术(PAI)唾眠呼吸疾病的诊治(SAS)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淋巴细胞亚群检查和血自身抗体检查军团菌抗体和支原体抗体的检查肺变态反应性疾病检查【三级一般专科】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肺功能检查:弥散,残气测定肺炎的正确诊断(病原学)和抗菌素的合理应用常见弥漫性肺疾病的鉴别诊断支气管肺癌的诊断及正确内科治疗肺脓肿的诊治肺结核原菌及人型菌培养胸膜活检的应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治和呼气末正通气的应用【二级重点专科】肺功能检查:一般通气功能纤维支气管镜的正确使用血液气体分析重症肺炎的诊治重症哮喘的救治重症肺源性心脏病诊治急性呼吸衰竭的诊断治疗气管插管及呼吸机的正确使用【二级一般专科】肺功能检查:一般通气功能大咯血诊治自发性气胸的救治呼吸衰竭的诊治心肺复苏术肺源性心脏病诊治肺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脓胸的诊断和内科治疗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肺结核的诊断和治疗(3)内科消化专业:【三级重点专科】消化道激素测定,内分泌试验小肝癌诊断(肝血管造影)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腹腔镜诊疗(可配合外科)治疗内镜: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硬化疗法急诊内镜止血术粘膜切除法(早期胃、结肠癌)(可选)乳头肌切开取石,胆道内外引流术食道狭窄扩张术,内支架置放术(可选)超声或CT导向下胰腺穿刺术经颈内静脉肝内静脉内支架分流术(TIPS)(可选)消化道动力学测定(液体,固体)【三级一般专科】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肝动脉栓塞术(TAE)(放射科导管造影)早期胃癌的发现胆道镜检查(可配合肝胆外科)经皮经肝 PTC,PTCD超声或CT导向下肝穿刺术急诊内镜检查【二级重点专科】胆道镜检查(可配合肝胆外科)(可选)经皮肝 PTC PTCD(可选)急诊内镜检查超声或CT导向下肝穿刺术缺血性肠病的诊治重症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诊治【二级一般专科】常规内镜检查黄疸的鉴别诊断上消化道出血诊治肝昏迷,肝功衰竭的诊治急性出血性坏死胰腺炎的诊治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诊治急性弥温性腹膜炎的诊治(4)内科血液病专业:【三级重点专科】出血及血栓性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及诊治免疫性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及诊治血浆置换术在血液病应用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