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理论:耳与脏腑的病理生理联系

合集下载

66.耳穴与内脏有何关系?耳针治病如何选穴?

66.耳穴与内脏有何关系?耳针治病如何选穴?

66.耳穴与内脏有何关系?耳针治病如何选穴?
中医认为,耳朵和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六条阳经的经脉分别循行于耳中与耳的周围。

耳不但通过经络与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耳又与脏腑的生理、病理直接有关。

如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

肺气虚则少气……是以耳聋。

耳针疗法选穴原则:一是根据病变部位选穴。

在疾病定位后,可以在耳郭上选取相应的耳穴,如胃痛选胃穴;泄泻选大肠、小肠穴;肩痛选肩穴等。

二是根据中医理论选穴。

如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皮肤病和肺病时,可以选肺穴;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病、小肠病可选小肠穴亦可选心穴;耳为肾之外窍,耳鸣可以选肾穴;心开窍于舌,舌红、舌烂可以选心穴;肝开窍于目,目赤红肿可以选肝穴,如比等。

三是根据现代医学知识选穴。

如月经不调选内分泌;胃肠疾病选交感;关节痛选皮质下等。

四是根据临床经验选穴。

高血压病选高血压点和降压沟,目疾选耳尖穴等。

总之,耳穴治病首先确定病变所在部位,然后在耳郭的相应部位选穴,也可以根据脏腑经络学说取穴。

针柄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点即压痛作为治疗部位。

针刺前,一定要严格消毒。

采用5分的毫针,进针的深度以不透过软骨为原则,通常留针30分钟。

可在耳穴上压丸或压菜籽,用胶布固定在耳穴上,效果好,而且便于在家中操作。

耳针选穴要少而精,多取患侧,有时也取健侧,或双侧同用。

论耳与肾的关系

论耳与肾的关系

论耳与肾的关系中医认为,“肾主藏精,开窍于耳”,“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

耳朵是肾的外部表现,肾气盛,则耳郭大而长、耳垂丰满,而如果肾气衰,就会显得耳郭小而窄,还没有耳垂。

《黄帝内经》中说:“耳者,宗脉之所聚之地。

”认为耳与全身经络及五脏六腑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人体各器官组织在耳郭上都有相应的反应点,一旦器官组织发生病变,耳上的某个特定“穴位”就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和反应。

而如果按摩肾在耳上相对应的穴位时,不仅可以诊断和治疗体内因肾脏出现问题产生的疾病,同时还可以祈祷健肾壮腰、增强听觉、清脑醒神、养身延年的作用。

摩耳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

1.拉耳屏拉耳屏将双手食指放于耳屏内侧,然后用食指、拇指提拉耳屏,自内向外先轻轻提拉,然后再逐渐加重,牵拉的力量以不感到疼痛为限。

每次牵拉3~5分钟,长期坚持,可起到强肾之功效,同时还对头痛、头昏、神经衰弱、耳鸣等疾病有辅助治疗效果。

2.扫外耳扫外耳用双手将耳朵从后向前扫,扫的力量以能听到“嚓嚓”的声音为宜。

每次扫夕l、耳20下,一天当中只要没事的时候就扫一次,长期坚持,能起到强肾健身的作用。

3.拔双耳拔双耳将两食指伸直,分另懒扒左右两耳孔中,在耳内旋转180。

反复3次后,突然拔出,以耳中出现“叭叭”的鸣响声为宜。

每次拔3-6下,不仅能起到强肾之功,还可促国I脱灵敏以及达到健脑之功。

4.鸣天鼓鸣天鼓将两手掌分别紧贴于左右耳朵上,使掌心将整个耳郭盖严,然后用拇指和小指固定在头上,其余三指一起或分指交错叩击头的作用。

宁眩聪耳,尤其是作为日常养生保健之法,对中老年人常见的耳呜、眩晕、失眠、头痛、神经衰弱等病症有良好的疗效。

5.摩耳轮摩耳轮双手握空拳,拇指在耳后,食指屈曲在耳前,沿耳轮上下来回推摩,直至耳轮充血发热为止。

这种摩耳的方法有健脑、强肾、聪耳、明目之功,同时对阳痿、尿频、便秘、腰腿痛、颈椎病、心慌、胸闷、头痛、头昏等疾病有防治作用。

6.摩全耳摩全耳将双手掌心摩擦至发热,然后向后按摩耳正面,当按摩过整个耳朵后,再顺势向前按摩背面,如此反复按摩5-6下。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耳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肺:
生理关系:肺主气,肺气贯于耳。 《难经· 四十难》说:“耳者,肾之候,而反闻声,其意 何也?……肾者北方水,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 肺,肺主声,故令耳闻声。” 病理关系:外邪犯肺,肺气不宣。 《素问· 气交变大论》说:“肺金受邪,民病疟,……嗌 燥耳聋。”《素问· 脏气法时论》说:“肺病者,……虚 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 治疗关系:常用的治法有疏风清热、宣肺通窍、补肺敛 肺、养阴清肺等。
第二节 耳病的病因病机概述
外因:外感邪毒、外伤、饮食所伤 内因:情志所伤、劳倦所伤、脏腑虚损
耳病的发生是正邪斗争的反映,是五脏六 腑功能失调的结果。 1 . 急性耳病多属实证热证,常与肝胆有热, 或邪毒侵袭相关; 2 . 慢性 耳病多为脏腑功能失调,以肾、脾亏 虚为主,或肝阳上亢或邪毒滞留有关。

所属关系:耳为心之客窍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入通 于心,开窍于耳。”《医贯》卷五说:“心为 耳窍之客。” 生理关系:肾之精气通于耳,心肾相交则耳聪 病理关系:心虚血耗可致耳鸣耳聋。 心肾不交可致听闻扰乱。 邪热上犯耳窍,壅闭心包,可致危证(脓耳 变证) 治疗关系:养心安神,滋阴降火,交通心肾,清心开窍 等





所属关系: 1. 由经络而发生联系。《温热经 纬》:肺经之结穴在笼葱,专主乎听。 2.五脏生克关系。为肾之母,而肾主耳。 现代解剖:咽鼓管咽口在鼻咽,与中医之肺之 络会于耳中之理论相吻合。 组织胚胎学:咽鼓管和中耳粘膜同属上呼吸道 粘膜的一部分,与鼻腔粘膜有连续性,咽鼓管、 鼓室内表面均为呼吸粘膜上皮所覆,咽鼓管的 粘膜是由呼吸道粘膜分化而来的真性粘膜。 临床应用:宣肺开窍法治疗耳病的报道。
二、 与经络的关系
耳为宗脉之所聚。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 三 百 六 十 五 络 , 其 气 血 皆 上 于 面而走 空 窍……其别气走与耳而为听”。

耳与五脏的联系

耳与五脏的联系

浅述耳与脏腑之间的关系耳位于头面两侧,为宗脉之所聚,与各脏腑之间的联系亦很密切。

1.耳与肾之间的关系自经过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来,我们就已经知道耳与肾脏之间的关系相当地密切。

肾开窍于耳,《中藏经》中写道“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也有“肾主耳”及“肾在窍为耳”的记述。

肾气通于耳,在《灵枢·脉度》中也有相关的记载:“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能闻五音。

”肾主藏精,肾精充沛则听觉聪敏。

耳有主平衡、辨体位的生理功能,耳主平衡又与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耳为肾之官窍肾藏精,精生髓汇于脑,当肾精充沛,则髓海盈满,则耳得以滋养,以司其职,反之则病,故而《灵枢·海纶》谓之有言“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

所以耳之病可由于肾精不足引起,肾精充盛则耳的正常生理功能得以发挥。

2.耳与心之间的关系《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言“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所以有医家提出心主血脉藏神,寄窍于耳,《千金要方》记有“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的句语,明朝《医贯》中亦有着“盖心之窍本在舌,以舌无孔窍,因寄于耳,此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的载述。

《内经》中尚言“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人体一切生理机能活动皆由心所支配,所以《管子·心术上》有言“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心而无与于视听之事,则官得守其分矣。

夫心有欲物者,物过而目不见,声至而耳不闻也”。

故当心虚血耗,耳失所养时,亦或是心气不平,上逆于耳之际,可导致耳聋、耳鸣、耳痛或耳内生疮。

3.耳与肝之间的关系由于肝肾同源,故而作为肾所主的官窍,耳与肝的关系亦是相当的紧密,耳主平衡,而平衡功能失调的最主要症状就是眩晕,《灵枢·大惑论》述之“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

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眩晕病在头、脑、目,目为肝之官窍且肝属厥阴,故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膈如寒”,“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的记载,而在《仁斋直指方》中更是有着“厥气搏于耳,是谓厥聋,必有时见眩晕之症”,明确指出邪入于耳,可见眩晕。

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与脏腑的关系

耳与脏腑的关系一、耳与心1、所属关系①心开窍于耳,其精气内藏于心。

《素问·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②心寄窍于耳。

《千金方》:“神者,心之脏。

舌者,心之官。

故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能审五味矣。

心气通于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见于耳,荣华于耳。

”2、生理关系①《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心藏神,主听觉。

”心主血脉,耳为宗脉之所聚,心血滋养耳窍。

②心气通于耳,耳受之则能听。

心气鼓动心血行而不滞上充于耳,心血濡润清窍,心气温养耳窍。

③心主神明,听神受命于心,心助听神以司听觉,助位神以持平衡。

《仁斋直指·卷八·声音方论》“心为声音之主”,《类经·十六卷·五癃津液别》:“心总五脏六腑,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肾,皆听命于心。

是以耳之听,目之视,无不由乎心也。

”3、病理关系心的生理功能失调,可致耳的各种病变,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心脉微涩为耳鸣。

”《内经》云:“心血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

”《古今医统》云“忧愁思虑,则伤心,心虑血耗,必致耳鸣耳聋。

”《医学正传·耳病》曰“心火上炎,其人两耳或鸣或聋。

”4、治疗关系根据二者的生理关系,从心论治耳病时可着重于养血气、清火气。

若心血不足,心神失养,耳窍失荣,可见耳鸣、听力下降伴有心悸,乏力、眩晕、失眠多梦等,治疗时可以养血益气,理气通窍为治则。

二、耳与肾1、所属关系①肾主耳,耳以肾为主。

《中藏经》:“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外通于耳。

”②耳为肾之外候,《医学心悟·耳》曰:“耳者,肾之外候。

”《杂病源流犀浊》曰:“耳为肾精之原也。

”2、生理关系①肾气充于耳,温养耳窍,助耳听觉。

《灵枢·脉度》云:“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②耳与脑相连,故肾精通过脑髓而滋养耳窍,助耳生成与发育。

看耳识健康肾为先天之本,肾开窍于耳!

看耳识健康肾为先天之本,肾开窍于耳!

看耳识健康肾为先天之本,肾开窍于耳!看耳识健康,你相信吗?中医很早就认为人体的内脏健康状况,通过对耳的观察,就可以推测机体的健康状况。

中医说肾为先天之本,肾开窍于耳,因此,我们通过看耳的外形,就能大致知道人的先天肾气到底是足不足。

耳与五脏的关系从中医上讲,人体五脏为:心、肝、脾、肺、肾;人体六腑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中医常说,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 唇 ),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

中医认为耳尖(耳朵最上端)代表心,耳廓代表脾,耳皮肉代表肺,耳背代表肝,耳垂代表肾。

耳与肾脏的关系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开窍于耳。

通过看耳的外形,就能大致知道人的先天肾气到底是足不足。

耳朵下通肾气,若耳珠厚实,表示肾气强,身体健康;相反,若耳珠软而薄,则肾气弱,多精神恍惚,意志薄弱,也易患上神经衰弱。

从耳朵的外部形状方面来说,耳朵较大,肉多骨少,耳垂饱满,耳朵柔软,这就表示此人的先天营养状况不错,先天肾气足;相反,假若一个人的耳朵偏小,肉少骨多,耳垂薄薄的,耳朵僵硬,代表这人在母体里没有获得充足的营养,体质就是属于先天不足。

再如,从耳朵的的颜色、光泽方面来说,我们可以从耳部整体而言,正常人的耳红润而有光泽,这是先天肾精充足的表现;如果耳朵干枯没有光泽,反应机体肾精不足。

诊断耳朵的方法1.耳朵定位诊断从就耳的定位诊断来说,我们观察不难发现,人体各部位在耳朵上的分布,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

耳垂相当于面部,当因“上火”而致牙齿、牙龈肿痛时,或脸上长小疙瘩时,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揉捏耳垂,或者在耳垂上点刺放血,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经常按捏耳垂,还有美容养颜的作用。

正对耳孔开口处凹陷,叫耳甲腔,这个地方相当于胸腔内脏器官。

经常刺激这个部位,对血液和循环系统有保健作用。

可将食指放到耳孔处,拇指放到耳的背面对捏即可。

耳甲腔的上方凹陷叫耳甲艇,相当于人的腹腔,按摩此处有助于消化,并有强肾健脾之功。

耳廓的外周耳轮相当于躯干四肢,颈肩腰腿痛等躯体疼痛患者宜多按压耳轮。

耳与五脏关系初探

耳与五脏关系初探

肝 主 疏 泄 或 藏 血 , 调 畅 气 机 ,通 利 三 焦 ,疏 通 水 道 ,
肝之 经脉 络于 耳 ,肝 气上通 于 耳窍 ,使 耳听 聪 ,且 肝 肾 同
源 。 ‘ 证 奇 闻 ・耳 闻 门 》 说 : “ 为 肾 之 子 , 肾 气 既 通 辩 肝 于 耳 ,则 肝 之 气 未 尝 不 可 相 通 者 。 ” 说 明 肝 与 肾 有 着 密 切
臭 味 ,量 不 多 。 全 身 症 见 憎 寒 壮 热 , 舌 质 红 绛 , 苔 黄 脉 弦
整 体 的 生 理 功 能 和 病 理 的一 部 分 ,本 文 就 五脏 与 耳 的 关 系 作

初探。
1耳 与肾
肾 藏精 ,主 生 长 、 发 育 、开 窍 于 耳 。 听觉 的灵 敏与 否 ,与 肾 中精 气 的 盈亏 有 密 切 关 系 , 肾 中 的精 气 充盈 ,髓 海 得养 ,则 听觉 灵 敏 ,分 辨 力 较 高 。 ‘ 枢 ・ 度 》 说 ; “ 气通 于 耳 , 灵 脉 肾
把 脏腑 与 耳 相 连 贯 ,脏 腑 的 生 理 功 能 和 精 、 气 、血 、津 液 的 活 动 ,与 耳 有 密切 关 系 ,故 耳 的 生 产 功 能 和 病 理 变 化 是 , 是

关系 。肝 为刚 脏 ,在 耳科疾 病 中多 为火热 炽盛 和湿 热 偏盛 。
火 热 炽 盛 燔 灼 焚 焰 耳 窍 肌 膜 ,伤 及 津 液 , 腐 肌 成 脓 , 火 毒 结 聚 不 散 , 脉 络 瘀 阻 , 耳 内 红 赤 肿 痛 剧 烈 , 脓 液 稠 黄 而 有

4 耳与 脾
脾 为后 天之本 ,输 布水 谷精 微 ,运化 水 湿 ,功 能正常 ,精 微 之 物得 以上 升清窍 ,耳 得濡养 ,功 能健 旺 。脾 虚 不 能化 生 气血 上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联系

耳朵与脏腑经络的联系耳与脏腑的生理病理联系中,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

肾开窍于耳:《灵枢·五阅五使》说:“耳者,肾之官也。

”《灵枢·脉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肾为藏精之脏,肾精充沛,则髓海有余,耳窍濡养有给,表现为听力聪慧;若肾精亏损,则髓海空虚,耳失所养,出现耳鸣耳聋。

听力出现减退,即与肾中精气减衰有关。

近年来中医学的有关资料中,几乎均将耳鸣耳聋作为肾虚辨证的重要指标。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肾与耳的关系作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人们发现晚期肾功能不全患者每有耳鸣耳聋症状。

作肾透析和肾移植治疗的病人常有听力损失。

临床和动物实验均证实,耳毒性抗菌素对肾脏有毒性作用,而抑制肾功能的利尿剂也可引起耳蜗损伤。

看来耳朵的问题和肾有关系,肾部有刺疼感,很长时间了。

心寄窍于耳:耳与心在生理病理方面有一定联系,对此《内经》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南方赤色,人通于心,开窍于耳。

”心本开窍于舌,而舌并非为窍,故有“心寄窍于耳”之说。

所谓“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证治准绳》).正是此义。

在病理方面,心气不平、心血不足、心火暴盛等均可导致耳疾。

如《严氏济生方·耳门》说:“忧愁思虑,得之于内,系乎心。

心气不平,上逆于耳,亦致聋聩、耳鸣、耳痛、耳痒、耳内生疮,或为聤耳,或为焮肿。

”《古今医统》说:“心虚血耗,必致耳鸣耳聋。

”由于精神紧张导致心火亢盛而出现耳胀耳鸣暴聋的病症,于临床时可见到。

近有文献报道,以“心寄窍于耳”的理论为指导,用养心安神、通阳开窍方药可有效地治疗心源性耳聋。

原因终于找到了,“肾为耳窍之主,心为耳窍之客”耳朵出现的症状是肾虚的表现,而肾有制约心脏,肾虚引发气虚,气虚致血瘀,血瘀有反应到耳朵,这是一个相互制约的体系,原因还是心脏瘀堵。

展开剩余的9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耳为五官之一,主司听觉。

“耳为之听”(《灵枢。

五癃津液别》),“聪耳者,可使听音”(《灵枢。

官能》),“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医林改错。

脑髓说》)。

耳的功能的发挥与肾的关系非常密切,并与心及其他脏腑相关,主要表现在:
1.肾开窍于耳。

耳的听觉功能的灵敏与否与肾中精气关系密切。

故《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曰:“肾主耳……,在窍为耳”;《灵枢。

五阅五使》曰:“耳者,肾之官也”;《难经。

四十四难》云:“耳者,肾之外候也”。

肾精通过化生脑髓,而上充脑、养耳。

故肾精充足,则脑髓得养,则听觉正常,分辨力强,即所谓“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灵枢。

脉度》)。

若肾精亏虚,脑髓空虚,耳失所养,则见听力减退,耳中鸣响,甚或耳聋等症。

故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灵枢。

海论》),“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脑髓消,胫酸,耳数鸣”(《灵枢。

决气》)。

年老之人,肾精渐亏,故见耳聋失聪;而肾亏精少之人,亦常见耳鸣耳聋等症。

正如《杂病源流犀烛。

耳病源流》所说:“耳属足少阴,肾之寄窍也。

耳所致者精,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聪。

若劳伤气血,风邪乘虚,使精脱肾惫,则耳聋,是肾为耳聋之原也。

”《医林改错。

脑髓说》亦云:“脑气虚,脑缩小,脑气与耳窍之气不接,故耳虚聋。


由于耳为肾窍,为肾之外候,所以临床上可根据耳的形态及功能变化,推断肾中精气的盛衰。

即如《灵枢。

本脏》所说:“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不坚者,肾脆。


2.心寄窍于耳。

《素问。

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

”《针灸甲乙经》曰:“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心气通于舌。

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在于耳。

”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云:“心在窍为耳,以舌非孔窍,因寄窍于耳,则是肾为耳窍之生,心为耳窍之客。

”说明耳的功能与心有关:心主血,血养神,心主神明,故耳的营养源于心血,耳的功能赖心神以统御。

因此,心血充足,心神正常,则耳聪;若心血亏虚,耳失所养,则耳鸣;突受惊吓,心神失常,可致耳暴聋。

另外,心寄窍于耳,肾开窍于耳。

心主火,居上焦;肾主水,位下焦,心火、肾水相互既济,清净之气上荣清窍,则耳聪。

若心火亢盛,或肾水不足,心肾不交,水火失济,则常见耳胀、耳鸣,听力下降之症,如《辨证录》所说:“心肾相交,始能上下清宁,以司视听;心肾不交,皆能听闻之乱。


3.耳与其他脏腑的联系。

《灵枢。

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

”耳除与肾、心关系密切外,其他脏腑亦通过经脉的连络直接或间接与耳相连。

如“胆足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三焦手少阳之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胃足阳明之脉……循颊车,上耳前”:“小肠手太阳之脉……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外眦,却入耳中”(《灵枢。

经脉》):“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素问。

热论》):“手心主之正,……出耳后”(《灵枢。

经别》):“手阳明之别……入耳合于宗脉”(《灵枢。

经脉》),等等。

五脏之精气,十二经脉之气血皆入于耳中,“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耳中,故耳为宗脉之所聚”(《类经》):“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其血气皆上注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耳的功能,除赖肾藏精、心主血功能外,亦有赖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及肺主气的功能。

肝主疏泄,其气主升主动,肝之疏泄正常则清阳得升,清窍得养;若情志所伤,升发太过,或肝胆火旺,则气机逆上,清窍壅闭,而见耳暴鸣暴聋,故《素问。

脏气法时论》曰:“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

”脾主运化,以升清为要,脾气健运,清阳上输,“清阳出上窍”(《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则耳聪目明;若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清窍失养,则耳鸣耳聋,故《素问。

玉机真脏论》曰:“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名曰重强。

”另外,耳的病变,还与胆、胃、三焦等脏有关,若湿热蕴结,沿经脉上注于耳,则见耳红耳痛、耳流脓水,甚至耳聋。

由于耳为宗脉所聚,五脏六腑之经脉皆与耳相联系,因此,在临床上可根据耳部的部位形态的变化诊断人体相应脏腑的病变,并通过按压相应部位治疗相应脏腑病变。

此即耳穴诊
治疾病的精旨之所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