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三节速度与加速度
汽车理论:第二章 汽车的动力性

▪
2)以任一条
1 j
曲线为例,例如直接档,将加速过程
速度区间分为若干间隔,常取 5km/ h为一段。定出各
间隔的微元面积 1、2、3 ,…,如图。
▪ 3)计算出从初速度 分别加速到 u1、u2、u3 、…,的
加速时间:u0
t1
1
3.6ab
s
t2
1 2
3.6ab
s
t3
1
2
3.6ab
3
s
…………………
定动力性的方法; ▪ (3)分析▪ 一、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 从获得尽可能高的平均行驶速度的观点出
发,汽车的动力性主要可由三方面的指标来 评定,即: ▪ 1)汽车的最高车速 ua max;
▪ 2)汽车的加速时间 t ;
▪ 3)汽车能爬上的最大坡度 imax。
以直接档行驶,若 i0max 过小, 则汽车行驶中遇到 较小的坡度就被迫换档,因而影响汽车的平均行驶 速度和燃料消耗量。
▪ 因为汽车以全部剩余驱动力克服最大坡度
时,du 0 。 所以,根据驱动力平衡方程得 dt Fi Ft Ff Fw
▪ 式中 Fi G sin , Ff Gf cos
计算出 Fw 对
具有四档变速器的某汽车的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
由于是的二次方函数, Fw ua曲线应为抛物线。 在驱动力图上,先画出 Ff ua 曲线,再将 Fw ua叠加画在 Ff ua曲线的上 方,就得到汽车的等速行驶阻力曲线 (Ff Fw) ua 。 其曲线较二次抛物线上升略陡,因为车速较高时略有增加。
▪ 由于加速过程中发动机非稳定工况的影响,道路试验所得的 加速时间往往要低于计算结果,大约等于按发动机扭矩降低 10~15%的计算值。
高一物理第二章知识点大全

高一物理第二章知识点大全第一节:运动的描写和刻画在高一物理的第二章中,我们将学习运动的描写和刻画,了解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公式。
1. 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过程。
在描述运动时,我们需要了解以下概念:- 位移: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量。
- 时间:指运动发生的时间段。
- 速度:指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来描述。
- 加速度:指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大小。
2. 一维运动一维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的运动。
在一维运动中,我们可以根据给定的条件求解以下问题:- 求解位移:利用位移公式,根据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求解位移。
- 求解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根据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求解速度。
- 求解加速度:利用加速度公式,根据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求解加速度。
3. 二维运动二维运动是指物体在平面上的运动。
在二维运动中,我们需要引入向量的概念。
向量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移和速度,具有大小和方向。
- 位移向量:表示物体从初始位置到终止位置的位移。
- 速度向量: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包括大小和方向。
- 向量的运算:向量的相加、相减和数量积等运算。
第二节:力的概念和性质在高一物理的第二章中,我们将学习力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力的作用和相关公式。
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导致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力具有大小和方向的特性。
- 弹性力: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的力,分为拉力和压力。
- 引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摩擦力:物体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力,包括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 重力:指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2. 力的性质力具有以下几种性质:- 可叠加性:多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可以合成为一个力。
- 等效性:作用在物体上的多个力可以被一个力等效代替。
-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共线。
3. 力的计算公式- 牛顿第二定律:F = ma,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加速度。
- 重力公式:F = mg,重力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
第三节速度和加速度讲解

第三节速度和加速度细品书中知识关键词: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平均速度例1学校运动会的百米比赛中,某同学以6m/s的速度从起点冲出,到中点5Om 处的速度是7.2m/s,在他跑完全 程的中间时刻t=6.25s 的速度为8.3m/s ,最后以 9.4m/s 的速度冲过终点,他这次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 ) A 6m/s B 8.1m/S C 8m/s D 7。
4m/s 解析:平均速度的公式tsv=中,S 是指总位移,t 是指总时间。
本题中要注意挖掘关键条件隐含条件是"百米赛跑",所以S=100m,还要特别注意“他跑完全 程的中间时刻t=6.25s ”,所以全城的总时间是2t=12.5s , 由公式得平均速度t s v ==s m /85.12100= ,答案选C 。
答案:选C点拨:本题中属于干扰因素较多的题,在解决时一定注意认真审题,深入挖掘题目中的有效条件。
找准总位移和总时间。
瞬时速度例2. 试判断下列运动速度中,是瞬时速度的有 (A 子弹以800m/s 的速度飞出枪口B 汽车以72km/h 的速度经过一电线杆C 火车由北京到上海的速度是18m/sD 台风以l5km/h 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解析: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A 中子弹的速度是飞出枪口这一位置,所以是瞬时速度;B 中汽车的速度是经过一电线杆这一位置时的,所以也是瞬时速度;C 中火车由北京到上海的速度对应的是一段位移,是平均速度,所以C 错;D 中台风的速度也是平均速度。
答案: AB点拨: 判断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的问题中,最重要的是看清题目中交代的是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还是一个时刻或一个(位置)。
加速度例3 。
下面关于加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图2-3-1 答案:t R /2,29π点拨:理解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定义,结合作图法求解(一)紧扣教材试题研究例6.一个朝着某方向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时间t 1内的平均速度是v 1,紧接着在时间t 2内的平均速度是v 2,则物体在t 1+ t 2这段时间 间内的平均速度是 ( ) A221v v + B 2121t t v v ++ C 212211t t t v t v ++ D 以上答案都不对解析:由公式tsv =可得在时间t 1内的位移 S 1= v 1 t 1在时间t 2内的位移S 2= v 2 t 2全程平均速度为:v 212211t t t v t v ++=答案:v 212211t t t v t v ++=,选C例7.下面关于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 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都等于零, 则它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等于零B 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零,则它在这段 时间内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一定等于零C 匀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等于它 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D 变速直线运动中任意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定不等 于它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解析:A 中若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每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都等于零,那么物体在这段时间内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平均速度一定为零。
高一物理-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习题

第一节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1、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不变的运动. B、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速度不断增加的直线运动 C、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D、匀变速直线运动就是加速度和速度都不变的运动. 2、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速度越大,则加速度也越大 B、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C、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越大. D、物体加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速度的方向. 3、质量都是 m 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则在下图所示的运动图像中表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 动的图像的是( )
C.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D.加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7 对于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若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虽然加速度很小,物体的速度还是要增大的
B.若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虽然加速度很大,物体的速度还是要减小的
C.不管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怎样,物体的速度都是增大的
是 100m,头 20s 通过的路程是 200m,则这列火车(
)
A.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B.一定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C.可能是匀速直线运动
D.以上都不对
2.一平直铁道线旁沿线每隔 50m 等距离竖立着电线杆,测得列车依次经过 1、22、25、30、
42、90 号电线杆所用时间分别为 8.8s、8.7s、8.7s、8.9s、8.8s、8.8s,则这列车( )
的说法是 ( ) A.t秒末速度最大 B.运动最初一瞬间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 C.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为零 D.速度最大时加速度最大
7.下列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结论中,错误的有 ( ) A.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初速度和末速度之和的一半 B.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变化快慢相等 C.在任意时刻速度的变化快慢相同 D.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
第三节 速度和加速度

第三节速度和加速度细品书中知识关键词: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平均速度例1学校运动会的百米比赛中,某同学以6m/s的速度从起点冲出,到中点5Om 处的速度是7.2m/s,在他跑完全 程的中间时刻t=6.25s 的速度为8.3m/s ,最后以 9.4m/s 的速度冲过终点,他这次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是 ( ) A 6m/s B 8.1m/S C 8m/s D 7。
4m/s 解析:平均速度的公式tsv=中,S 是指总位移,t 是指总时间。
本题中要注意挖掘关键条件隐含条件是"百米赛跑",所以S=100m,还要特别注意“他跑完全 程的中间时刻t=6.25s ”,所以全城的总时间是2t=12.5s , 由公式得平均速度t s v ==s m /85.12100= ,答案选C 。
答案:选C点拨:本题中属于干扰因素较多的题,在解决时一定注意认真审题,深入挖掘题目中的有效条件。
找准总位移和总时间。
瞬时速度例2. 试判断下列运动速度中,是瞬时速度的有 (A 子弹以800m/s 的速度飞出枪口B 汽车以72km/h 的速度经过一电线杆C 火车由北京到上海的速度是18m/sD 台风以l5km/h 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解析: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
A 中子弹的速度是飞出枪口这一位置,所以是瞬时速度;B 中汽车的速度是经过一电线杆这一位置时的,所以也是瞬时速度;C 中火车由北京到上海的速度对应的是一段位移,是平均速度,所以C 错;D 中台风的速度也是平均速度。
答案: AB点拨: 判断平均速度还是瞬时速度的问题中,最重要的是看清题目中交代的是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还是一个时刻或一个(位置)。
加速度例3 。
下面关于加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2、 v 、 v ∆、tv∆∆的关系 v 是速度,表示运动的快慢和方向;v ∆=v t -v 0是速度的变化量,表示速度变化的大虾和方向;tv∆∆是速度的变化率,即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
鲁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2章第3节《速度和加速度》课件(共45张PPT)

与位移和时间有关
控制变量法
⑴、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甲用10秒跑完全程,运 动员乙用11秒跑完全程,比较谁跑得快? 甲
⑵、汽车A在2 h内行驶80 km,汽车B在2 h内行 驶180 km,比较哪辆车跑得快? B ⑶、汽车B和运动员甲哪个跑得更快些呢? 单位时间内(每秒内)的位移{ 甲:10 m/s B:25 m/s
平均速率
t
v1
S(位移) 0
t 0 m/s
v2
S(路程) t πR 2t
例:一物体从甲地到乙地,总位移为2s,前一半位移 内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位移内平均开速度为v2,求这 个物体在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_ v1 + v 2 v ? 2
甲地 A
v1 s B v2 s
乙地
2、速度等于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因 而速度是位置对时间的变化率。加速度 等于速度的变化和时间的比值,因而加 速度是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 所谓某一个量对时间的变化率,是 指单位时间内该量变化的数值。变化率 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3、速度的大小决定于位移和发生这段 位移所用的时间,位移大,速度并不一 定大,因为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可能 很长。 加速度的大小决定于速度变化的大小 和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而不决定 于速度本身的大小以及速度变化的大小 。汽车起动时虽然速度很小,加速度却 较大,汽车在正常行驶时,速度很大, 加速度却很小,甚至为零。
AC
? AC
AC ?
1t1 + 2 t 2 t1 + t 2
4)若AB=3· BC或t1=1/3· t2,则AC段的平均速度又怎样?
4 .某运动员在百米竞赛中,起跑后 3s 末的速度是 8m/s , 第 10s 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 13m/s,他这次跑完全程的平均 速度是: A.11 m/s B.10.5 m/s C.10 m/s D.9.5 m/s
速度与加速度物理科目教案

速度与加速度物理科目教案一、引言速度与加速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和计算运动参数具有关键作用。
本教案将带领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它们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速度的概念,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的速度及其方向;2. 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公式求解速度问题;3. 理解加速度的概念,能够正确描述物体的加速度及其方向;4. 掌握加速度的计算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公式求解加速度问题;5. 结合实例,了解速度和加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
学生需要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速度。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例如汽车行驶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速度的变化。
2. 加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加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物理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
学生需要了解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加速度。
可以通过例如自由落体运动的例子,让学生认识到加速度与物体的竖直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3. 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学生需要掌握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通过计算运动中物体速度的变化率,引出加速度的概念,并且加深学生对于速度和加速度的理解。
4. 速度与加速度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了解速度和加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讨论汽车行驶时的加速度、物体自由落体时的速度变化等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配合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2. 实例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实践探究法:通过让学生参与实际测量和实验,在实践中感受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过程,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对速度和加速度的兴趣;2. 理论部分:结合教材,讲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3. 计算练习:提供一系列计算速度和加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公式进行计算,并进行互动讨论;4. 实例分析: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速度和加速度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5.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自测量和观察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6. 总结与提升: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拓展他们的学习视野;7. 课堂作业: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浅谈高中物理中的几个“速度”

浅谈高中物理中的几个“速度”[内容提要]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对运动学中的一些关于“速度”的物理量不能理解正确,这里将对几个有“速度”字眼的物理量进行一番理顺,让学生能更好的了解它们,以便更好的学习高中物理。
[关键字]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众所周知,力学在高中物理占了很重要的位置,运动学和力学的关系则是不可分割的。
在高中物理运动学部分的教学中,关于“速度”的物理量出现了好几个,例如: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等等,若没能够很好的理解这些“速度”,则是没有学好运动学的根本原因,故我在这里谈谈这几个“速度”。
一、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在初中物理中,也提到过速度。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第三节《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中提到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它表示的是物体在某一段路程内(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程度。
用v表示平均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运动物体在某一瞬间时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v s t而在鲁科版的高中物理I的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三节《速度和加速度》也提到了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叫这段位移(或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用v表示平均速度,s表示位移,t表示时间则平均速度的公式是/v s t=。
”、“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某位置的速度,叫做瞬时速度。
”单单从字面上看,初中和高中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描述基本相似,似乎都一样。
事实上,初中运动学只是学习了一种简单的一维的匀速直线运动,因为是一维,所以就比较简单的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表示了运动的平均速度。
而高中物理在一开始就引进了矢量的概念,矢量是有方向的量,运动就可能不只在一个维度上运动,也有可能在二维空间中运动。
所以高中的平均速度就又有了比初中更深一层的意思,它指的是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是有方向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物理主备人:授课人:审核人:
课题第2章第3节速度和加速度授课时间 2 课时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描述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方法。
2.知道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
(1)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单位:m/s
(3)公式:
3.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称为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称为瞬时速度。
(3)瞬时速度与位置、时刻对应;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对应。
4.速度与速率
速度的大小叫速率,在日常生活中说到的“速度”,有时是指速率。
5.会计算质点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
6.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公式、符号、单位。
(1)加速度:物体的速度变化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2)单位:。
(3)公式:
7.知道加速度是一个矢量,以及加速度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8.知道加速度与速度、速度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索描述一个物理量的方法,体会科学的方法,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速度的变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介绍和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
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1.能够正确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和加速度。
2.知道速度和速率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平均速度。
4.会计算加速度,并且要能够正确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全面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相关知识。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回顾初中所学速度的相关知识,熟悉本节内容。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复备栏
(一)新课导入
出示信息: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2004年12月26日发生的强烈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在东南亚和南亚数国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15万,海啸的特征之一是速度快,地震发生的地方海水越深,海啸传播的速度越快。
海水越深,因海底变动涌动的水量越多,因而形成海啸之后在海面移动的速度也越快。
如果发生地震的地方水深为5000米,每小时可达800公里,移动到水深为10的地方时,时速放慢,变为40公里。
试想一下,以刘翔110米跨栏的速度,如果当时他正在海边度假他能逃生吗?
(二)新课讲解
1.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
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先从简单的直线运动开始研究。
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板书)
(2)速度
在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为了比较准确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我们引入了速度这个物理量。
( 1 )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通过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
用v表示。
(2)公式与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注意:公式换算 1 m/s=3.6 km/h(学生自己推导)
(3) 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4)注意
速度是一个矢量,有大小也有方向。
速度的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在我们选择了正方向以后,当速度为正值时,说明质点沿正方向运动,速度为负值时,说明质点沿着负方向运动,在物理学上,对矢量而言“负号”均有意义,说明它的方向与所选正方向相反。
(5)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
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
实际物体的运动往往是变速运动,在每个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不等。
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到平均速度。
(1)定义
a) 平均速度
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位移(或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通常用表示。
b) 平均速率
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路程(或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
(2) 公式
平均速度= ,平均速率= 。
(3)联系与区别
a)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国际制单位都是米每秒。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一)
第3节速度和加速度
1.速度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速度
1)定义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通过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
用v表示。
2)公式与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3) 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4)注意
(3)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
(4) 瞬时速度和瞬时速率
板书设计(二)
第3节速度和加速度
2.加速度
(1)定义
物体的速度变化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2)公式与单位
(其中,表示物体运动的初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末速度,t为时间间隔。
)国际制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即。
(3)物理意义
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4)注意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