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菩萨蛮》精选习题(1)(精品)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塞下曲六首(其一)[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①天山:指祁连山。
②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③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④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诗的前半部分表现了边塞生活_______、______的特点。
[2]“宵眠抱玉鞍”一句中,用“抱”而不用“枕”,有什么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要表达的主题有(_____)(填序号)A.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 B.边塞生活的艰苦 C.对家乡、亲人的思念[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的戍边战士具有怎样的精神面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外阅读。
苍松怪石图题诗[清]李方膺君①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
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
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
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
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
拥护天阙②高且坚,迥③干春风碧云里。
(注释)①君:你。
②阙:宫殿。
③迥:远。
[1]这首诗画“”的句子采用了_____的写作手法,突出了_____在寒冬之际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娇姿。
[2]这首诗中的怪石、苍松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怪石耸立,不屈不挠,为苍松设置了一个极好的生存背景,两者互为映衬更显其“苍、怪”。
B.诗歌中怪石耸立,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
C.诗歌中苍松挺劲,象征诗人刚正不阿的气概。
D.这首诗歌中的苍松和怪石之间没有相互衬托的关系。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用“═”画出带给读者无限希望的诗句。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

沪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过关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对比阅读:古诗词中的“大江大河”。
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运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彻山。
羌笛何须怒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旧红。
白发渔江清上,慣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達。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ト算子[宋]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1]对比阅读上面三首古诗词,照样子简洁填写下面的表格。
[2]古诗通过加标点还能变成词(即长短句)。
请为下面的诗句加上两个标点,变成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3]“江河湖海”是古诗词经常歌咏的对象。
请你写出两句相关的诗(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下面古诗词,再做题。
在狱咏蝉[唐]骆宾王西陆①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释)①西陆:指秋风。
②南冠:指囚徒。
[1]从题材看,这是一首()A.边塞诗B.咏物诗C.送别诗[2]诗中描写环境恶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表明诗人心迹的词语是____________。
[4]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
B.首联“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写自己在特殊处境中,听到秋蝉的悲鸣,引发心中的深沉悲恨。
C.“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3. 古诗赏析。
钱塘湖①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②云脚低③。
几处早莺④争暖树⑤,谁家新燕⑥啄春泥。
乱花⑦渐欲迷人眼⑧,浅草⑨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⑩,绿杨阴里白沙堤⑾。
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菩萨蛮》课件1

艺术特点
1.运用白描手法: 写景清新秀丽。 2.运用细描手法:逼真地、细致如微地精雕
细刻,如酒家女的皓腕, 诗人给读者来了一个特写 镜头。 3.抒情直抒胸臆却又婉转含蓄(“似 直而纡,似达而郁”)。
拓展探究
提示:可以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等方 法去探究
拓展探究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合 南 长住。 江 好 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江南水乡的喜爱、依
恋之情。
南,
老
。
春水碧于天
描绘了江南水乡的风景美。
描 绘
画
了船
江 南 水
听 雨
乡眠
人 们
。
的
生
活
美
。
垆 边
写 出 了
皓人 腕似
江 南 的
凝月 霜,
人 物 美
雪
。
。
▪ 客居他乡的人总是为思 乡之情所苦,这首《菩萨蛮》 却写道:“未老莫还乡,还 乡须断肠。”
《忆江南》 作者在洛阳 安度晚年回 忆美丽江南
表现手法 作者情 感
白描、细描
既有对江南 的喜爱之情, 也有漂泊难 归的愁苦之 情
同色映衬、异 对江南的喜
色映衬
爱之情
韦庄
韦庄,字端己,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之四世孙,黄 巢攻占长安,他身陷兵火,弟妹失散,逃至洛阳, 后流落江南,后入蜀为西蜀节度使王建掌书记。唐 亡,王建称帝,庄为宰相,终于蜀,谥文靖。 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长篇 叙事诗《秦妇吟》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 才”。 其词尤具特色,内容不外男女欢爱、离愁别恨, 然能注入作者平生漂泊乱离、思乡怀旧之感,风格 清新明朗,与温庭筠其并称“温韦”,也是“花间 词人”中的代表之一。
沪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真题

沪教版六年级上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专项真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古诗词阅读理解1. 阅读理解。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茅檐长扫净无苔(_______)(2)两山排闼送青来(_______)[2]下列朗读节奏有错误的一项是()A.茅檐/长扫/净无苔B.花木/成畦/手自栽C.一水/护田/将绿绕D.两山排闼/送青来[3]湖阴先生家附近的环境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清平乐·春归何处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
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整首词以“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
[2]作者寻春不见,内心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正如词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3]解释词语。
无行路: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要与( )“同住”。
A.能找到春天的人B.家人C.朋友D.春天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5]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啭:_______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黄鹂有没有告诉作者答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有黄鹂的飞掠就有春天的存在B.黄鹂还是告诉了作者答案的,它把作者的视线引向夏季开放的蔷薇C.寻找春天的去处,答案并不重要,作者意在抒发对春天的爱惜和留恋之情3. 读诗,完成练习。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秋季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秋季学期语文古诗词阅读理解课后专项习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桃夭桃之夭夭①,灼灼②其华。
之子于归③,宜④其室家⑤,桃之夭夭,有蕡⑥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⑦。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①夭夭:花朵怒放,美丽而繁华的样子。
②灼灼:花朵色彩鲜艳如火,明亮鲜艳的样子。
③之子于归:这位姑娘出嫁。
④宜:和顺、亲善。
⑤室家:这里指夫家。
⑥有蕢(fén):即蕢蕢。
草木结实很多的样子。
此处指桃实肥厚肥大的样子。
⑦蓁(zhēn)蓁:草木繁密的样子。
这里形容桃叶茂盛。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灼灼其华”让我们自然联想到一个充满青春气息、美丽的少女形象。
(______)②从“之子于归”中可以看出本诗是一首在少女出嫁之时表达对其祝福的诗。
(______)③本诗各个章节只变换了几个词,反复咏唱,韵律节奏缺少变化。
(______)[2]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
”下列诗词句不是以桃花写美人的是()。
A.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B.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C.柳叶眉间发,桃花脸上生。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 阅读《凉州词》,回答问题。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①凉州词:当时有《凉州曲》,这首诗是为“曲”配的“词”。
②夜光杯:这里指很精致的酒杯。
③催:催促欢饮的意思。
④沙场:指战场。
[1]古时描写战争的著名诗句很多,如朝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A.宋,岳飞B.元,戚继光[2]这首写战争的诗,不写而写,表现了边塞战士在边地荒寒艰苦的环境下,过着紧张动荡的征戍生活。
()A.激烈的战争场景;将士们开怀痛饮B.悠扬的民族音乐;优美的大漠风景[3]这首诗写的事情是什么?()A.边疆的将士奋勇杀敌,伤亡惨重B.边疆的将士在开怀痛饮,尽情酣醉[4]假如你当时就在即将出征前的现场,你会有什么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连线题。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望岳》精选习题(1)(精品)

《望岳》习题基础题1.默写古诗《望岳》。
2.比一比,再组词。
昏( ) 晓()凌( ) 览()婚( ) 绕()陵( ) 鉴()综合题3.解释。
岱宗:__________ 齐鲁:________造化:___________ 阴阳:荡胸:会当:夫:青:钟:入:眦:凌:览:曾:4.填出下列相应的山名:东岳()南岳()西岳()北岳()中岳()(2)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
全诗紧扣题目中的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气势和的景色。
首联写远望泰山,的特点;颔联写近望泰山、的形象;颈联则写凝望泰山云气升腾、之景;尾联联想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齐鲁青未了”以距离之远衬托。
(4)“钟”在这里是“”的意思,用一“钟”字,将大自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远望中泰山的。
提高题6.选择题。
(1)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A.由近望到远望B.由远望到近望C.由俯视到仰视D.由仰视到俯视(2)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
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
(3)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
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
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7.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基础题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菩萨蛮》资料韦庄人物生平 (1)(精品)

《菩萨蛮》资料韦庄人物生平韦庄(约836~约910),晚唐诗人。
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
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
广明元年(880)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
中和二年(882)始离长安赴洛阳。
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岁作《秦妇吟》。
不久避战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
乾宁元年(894)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
乾宁四年(897),时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
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
唐亡,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咸通四年(863),曾在昭义节度使、检校礼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刘潼府中当差。
咸通七年(866)刘潼代李福为西川节度使。
乾符五年(878),长安应试不利,更名为韦庄。
广明元年(880)应举不第。
适逢黄巢军入长安,迁居洛阳。
中和三年(883)入镇海军节度使周宝府中任职。
光启元年(885)为赴宝鸡“迎驾”卜居衢州,次年出发前往宝鸡,听闻僖宗已到兴元(今陕西汉中),亦尾随而至。
此后沿渭、黄河而返,在孟津上岸,原计划由许昌东南方向经安徽直达润州,不料七月间(桂花时)秦宗权攻占许州(今许昌),杀节度使鹿晏弘。
看来此路不通,韦庄改变了计划沿黄河东去开封,打算从开封南下返回润州(河南开封)。
不幸此时润州周宝后院起火,手下大将张郁醉酒后叛乱。
在这种情形下,不宜返回浙西,只好又回到孟津。
大约在光启三年(887)正月,许昌战事已毕,韦庄再一次来到许昌,打算按原计划由许昌走陆路返浙。
又得知润州周宝因府中将领刘浩叛乱,逃往常州。
据之,周宝已经不能再行依附,润州之事也无所牵挂,韦庄决定就此向北游历。
最新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精选习题(精品)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习题1、基础过关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1.解释:“长安”是指:。
“无数山”是指:。
2.“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名句,常被人们引用。
在词中,“青山”喻指什么?人们引用时它又是什么意思?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综合训练1.对“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郁孤台下清江的水,缓缓流淌,这中间混合着多少百姓的血和泪水啊!形象的描绘了江水和血水、泪水混在一起的情景。
B.江西赣州赣江水长年流淌着,这中间有着多少百姓的血和泪水啊。
极力表现清水中含着血和泪的事实。
C.郁孤台下的江水清清的,长年流淌着,中间却充满了历史的血泪。
江水是清的,充满了血泪是极力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D.郁孤台下清长水长流,中间多少百姓的血和泪水啊!重在表现郁台下清江水中是百姓蒙难的地方。
2.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C.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3、拓展应用古诗动物园:(填动物)1.春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洲。
3.泥融飞,沙暖睡。
4.西塞山前飞,桃花流水肥。
5.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欲上时。
参考答案一、基础过关1.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
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
(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2.词中“青山”喻指主和派(说“外族入侵者”也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菩萨蛮》习题
一、基础题
1.解释下列词语。
游人:
合:
垆:
皓腕凝霜雪:
垆边人:
似:
2.比一比,再组词
浩 ( ) 须 ( ) 未 ( )
皓 ( ) 需 ( ) 末 ( )
3.下列对文学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1)菩萨蛮,词牌名,与诗歌内容无关。
(2)韦庄之所以被人称为“秦妇吟秀才”,与他所创作的诗歌《秦妇吟》有关。
(3)“人人尽说江南好”一句,受白居易《忆江南》的句子“江南好”的影响。
(4)韦庄与温庭筠并称“温韦”,是因为他两人无论在内容还是风格上都极其相似。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1)垆边人似月垆边:酒家
(2)皓腕凝霜雪凝:聚集,凝聚
(3)未老莫还乡莫:不要
(4)还乡须断肠须:一定
二、综合题
菩萨蛮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1)人们对江南总的评价是什么?
(2)简要概括词中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江南好”。
(3)分析"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三、提高题
1.对本词的分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
(1)一二句借游人总述称夸赞江南好,进而劝告客居、隐居的人在此久居直到年老。
(2)三四句写景美宜人,五六句写卖酒少女的美丽动人,以此写出江南的景人皆美。
(3)七八句表达词人愿久居江南,他觉得如果不到年老就回到家乡,会无限遗憾的。
(4)全词描摹江南水乡是风光宜人、人物流浪的胜地,抒发自己客居于此的得意之情。
2.对本词写作技巧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1)开头用正面描写,总述江南美,又与结尾含照应关系。
(2)景点的选择,极富江南水乡特点,既有景,又有游人的感受。
(3)“垆边人”用的是借代,用“一斑窥豹”写其美,引人想象。
(4)一般写游子思乡断肠,这首词却反其意而用之,独具新意。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
游人:这里指漂泊江南的人。
合:应当。
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放酒瓮卖酒的地方。
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
垆边人:酒家女。
似:好像。
2.
浩 ( 浩瀚 ) 须 ( 必须 ) 未 ( 未来 )
皓 ( 皓月 ) 需 ( 需要 ) 末 ( 末尾 )
3.(4)
4.(4)
二、综合题
(1)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2)“春水碧于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景色(风景)美。
“画船听雨眠”描绘了江南人的生活(情趣)美。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写出了江南的人物美。
(3)未老莫还乡”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思乡之情,“还乡须断肠”则极痛心
地指出了今日不能回乡的原因,即家乡战乱连绵,百姓游离困苦,让词人伤心断肠。
这样写含蓄地将词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感时伤乱,怀乡思家而不能归的凄苦矛盾心情表达了出来。
三、提高题
1.(1)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