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和成语的哲学道理训练
成语、俗语、诗词体现的哲理

成语、俗语、诗词体现的哲理一、体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俗语有:(1)大家都是命,半点不由人(2)万事命已定,浮生空自忙(3)入山问樵,入水问渔(4)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二、体现联系的成语、俗语有:(1)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直接联系(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间接联系(3)唇亡齿寒——内部联系、外部联系(4)时势造英雄——必然联系、偶然联系(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主要联系、次要联系(6)牵一发而动全身;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坐井观天;三人齐心,其力断金;滴水不能行舟,独木不能成林;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体现了整体和部分的联系(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无风不起浪;接通电源,电灯发亮;虚心使人进步;侵略者侵略,被侵略者反抗——体现因果联系三、体现矛盾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及正确对待矛盾的方法的成语、俗语有:(1)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和而不同(5)相辅相成,相反相成(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7)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9)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10)物极必反 (11)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12)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13)吃一堑,长一智 (14)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四、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理成语、俗语有:(1)对症下药 2)量体裁衣(3)因地制宜(4)因材施教(5)量材为用(6)量入为出(7)量力而行(8)抽薪止沸(9)入乡随俗(10)看菜吃饭(11)逢山开路,遇水搭桥(12)一把钥匙开一把锁(13)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14)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15)解铃还须系铃人五、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千篇一律的对待矛盾的成语、俗语有:(1)抱薪救火(2)火上浇油(3)生吞活剥(4)生搬硬套(5)张冠李戴(6)东施效颦(7)邯郸学步(8)粗枝大叶(9)草木皆兵(10)画蛇添足(11)人云亦云(12)纸上谈兵(1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14)不分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15)千人一面(16)依葫芦画瓢六、体现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的成语、俗语有:(1)神射手之所以神,并不是因为它的箭好,而是因为他瞄得准(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3)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4)玉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若遇良工,即为万代之宝(5)物必先腐之,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之,而后馋入之(6)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新成语古诗词俗语谚语与哲理---认识论

成语古诗词俗语谚语与哲理(二)认识论1、盲人骑瞎马。
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
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又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即是这个道理。
2、熟能生巧。
是说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必须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3、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比喻感性材料只有经过人脑的思维加工,方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由于人们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是精粗混杂、真伪并存、彼此相隔、表里未辨,所以,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过程,才能形成理性认识。
又如,“多想出智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同属此义。
4、邯郸学步。
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
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5、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是说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就必须掌握推理的思维方法。
因为,只有学会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6、活到老,经不了。
比喻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实践和认识也是随之变化发展的,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实践、改造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8、书到用时方恨少。
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到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野,深化认识。
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常见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常见成语体现的哲学道理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2、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组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7、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的玩弄概念的诡辩论13、画龙点睛:做事物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一起质变16、近朱者赤,近朱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的。
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是荒谬的。
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情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2、舍本求末;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情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25、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26、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情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户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完整版)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

名言警句成语俗语蕴涵的哲学道理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3.气者,理之所依也;子不语怪、力、乱、神: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离不开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5.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违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6.按图索骥: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7.画饼充饥: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8.掩耳盗铃: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9.智子疑邻: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
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场观察事物。
1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2.审时度势: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结合起来。
13.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4.目无全牛;庖丁解牛:把握客观规律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5.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把革命精神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16.要命令自然,就必须服从自然: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1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18.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因果联系的观点。
19.瑞雪兆丰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走不以手,缚手不能集疾;飞不以尾,屈尾不能远;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唇亡齿寒: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20.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则悲:事物的部分离不开整体。
常见古语、成语及名言中所蕴含的哲学原理

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相关原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相关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画饼充饥——相关原理: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没有认识到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相关原理: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5.揠苗助长——相关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6.巧妇难为无米之催——相关原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7.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相关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8.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相关原理: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9.刻舟求剑;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相关原理:用静止观点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10.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防微杜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相关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必然结果。
11.不见高山,不显平川;有无相生,难以相处,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行,前后相随——相关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12.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居安思危;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失败乃成功之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相关原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3.量体裁衣;对症下药——相关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4.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相关原理:抓主要矛盾。
15.形存则神存,开谢则神灭;气者,理之依也——相关原理: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6.刻舟求剑——相关原理:否认运动,形而上学。
17.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相关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成语俗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成语俗语体现的哲学道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一念之差——错误的意识会把人的实践引入歧途。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和理解也就不同。
先入为主——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受其原有知识结构的影响。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
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人变一世,天变一时——事物既是运动发展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要善于从整体上看问题。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局部关系也很难处理好。
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事物在时间上的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天外有天,山外有山;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想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无风不起浪;根深叶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
成语、俗语、名言中的哲理

成语、俗语、名言中的哲理一、辩证唯物论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3、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5、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6、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7、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属唯心主义。
8、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郸学步;对牛弹琴;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9、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10、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11、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2、物方生方死;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稳定和相对静止。
13、顺水推舟;庖丁解牛———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取得成功的前提。
14、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15、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16、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7、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18、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惩罚。
1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二、唯物辩证法20、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齿相依,唇亡齿寒———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2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孤立的点看问题。
俗语体现的哲学道理

1、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违背客观规律就会遭到它的惩罚2、守株待兔:错把偶然当必然,误把现象当规律。
3、刻舟求剑: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运动有其客观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5、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既要组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6、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行而上学孤立的,片面的看问题7、不入虎穴,耶得虎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9、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10、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从客观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1、张冠李戴,良莠不分:抹杀事物矛盾的特点,混淆事物的性质12、白马非马:割裂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主观任意的玩弄概念的诡辩论13、画龙点睛:做事物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住主要矛盾14、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任何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联系着,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1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一起质变16、近朱者赤,近朱者黑:外因是事物变化的重要条件1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18、画蛇添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原本怎样,人们就应该如实地反映它,决不能主观的。
任意地歪曲它。
19、掩耳盗铃:认为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的主观唯心主义是荒谬的。
20、郑人买履;做事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终将一事无成。
21、凿壁偷光;事情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运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2、舍本求末;颠倒主次矛盾关系,办事情抓不住重点。
23、疱丁解牛;认识和把握事情的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2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坚持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一点论。
25、纸上谈兵:割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片面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
26、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事情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质变,矛盾就户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语和成语的哲学道理训练一成语哲理1、“按图索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 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按图索骥”的做法属于()A唯物主义 B本位主义 C经验主义 D教条主义3、宋朝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友人写诗赞曰:“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里的“胸有成竹”主要出自于()A画家的创作灵感 B文与可的美术天赋C诗人的夸张和画家的想象力 D文与可平时细心观察形成的主观映象4、“胸有成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能动的反映 D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5、“画饼充饥”包含的哲理是()(1)意识不能正确地反映物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3)物质和意识是有区别的(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A(2)(3)(4) B(3)(4) C(3) D(4)6、“望梅止渴”说明了()(1)望梅确实能解渴( 2)望梅可暂时起到止渴的作用(3)空想可以暂时安慰人,但终究不能代替现实(4)曹操的这种作法完全是唯心主义的A(1)(2) B(1)(2)(3) C(2)(3) D(2)(4)7、“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都非常富有哲理。
这两个成语都强调了()A物质的作用 B意识的作用 C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D 实践的重要性8、实际上,“画饼充饥”并不能真正“充饥”,“望梅”也不能真正“止渴”。
这是因为()A意识不能代替物质 B物质可以代替意识 C精神的东西并不重要 D物质和意识没有区别9、“掩耳盗铃”的错误,在于违背这样的哲理()(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3)意识能动作用要受物质决定作用制约(4)意识决定于物质A(1)(2)(3)(4) B(1)(2)(3) C(1)(3)(4) D(2)(3)(4)10、“拔苗助长”的故事告诉我们()A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成功经验 B发挥主观能动性往往失败C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D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因而导致失败“拔苗助长”却事与愿违,“庖丁解牛”则事半功倍。
据此回答11、“拔苗助长”错误主要在于()A夸大了客观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C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规律的客观性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12、“拔苗助长”的哲学寓意是()(1)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3)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主观能动作用是从属的、派生的,总要受到规律的制约A(1)(2)(4) B(2)(3)(4) C(1)(2)(3) D (1)(2)(3)(4)13、“庖丁解牛”之所以事半功倍,是因为他()A尊重规律,能在事物运动中把握规律 B具有创造性思维,认识了一切规律C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D热爱解牛工作,有利可图调动了工作积极性14、这两个成语共同说明了()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B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自觉地认识与利用创造规律C实践决定认识 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15、“智子疑邻”的主要错误在于()A对墙坏必被盗未能预见 B不及时筑墙,造成其财产损失C凭主观经验办事 D凭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16、“智子疑邻”告诉我们()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B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人们立足点不同对客观事物反映结果也不同17、“审时度势”是说()A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B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又要端正主观动机C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分析利用条件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D主观能动性发挥受一系列主观因素制约18、将上题中的观点运用于市场经济中,要取胜必须()A改造和利用规律 B自觉遵循和运用规律C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D实行对外开放19、“尽力而为”符合下列哲理()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客观规律制约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办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20、我们之所以要“尽力而为”是()(1)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的需要(2)认识事物本质与规律的需要(3)运用规律和条件改造世界的需要(4)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需要A(1)(2)(3)B(1)(3)(4)C(2)(3)(4)D(1)(2)(4)21、“削足适履”违背的哲理是()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意识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D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2、“杞人忧天”错在()A否认世界的物质性 B否认物质世界是运动的C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D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23、“人定胜天”思想()A是正确的,人的力量是无穷的 B是错误的,它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C是不科学的,它片面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而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D是正确的,它承认人有主观能动性24、“事在人为”的观点错在()A承认和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C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决定作用 D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25、“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明了()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D人的能动作用受客观条件制约26、“锲而不舍”的哲学寓意是()A做事往往有两种相反的结果出现 B主观能动性决定办事的实际效果C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必须有良好的精神状态D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27、“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1)不正确的,因为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唯一的(2)正确的,因为在认识上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3)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对同一事物反映不同(4)由于人们的认识不同,在行为上应该各行其是A(1)(4)B(1)(3)C(2)D(1)(3)(4)2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是()A物质决定意识 B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C一个人的知识构成影响着认识客观事物作出的结论 D一切从实际出发29、“欲速则不达”的哲学寓意是()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B要提高办事效率,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C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D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按常规办事30、下列成语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1)抱薪救火(2)沧海桑田(3)唇亡齿寒(4)覆巢无完(5)画饼充饥(6)挥汗如雨A(4)(5)B(3)(4)(5)C(1)(6)D(2)(3)(4)31、下列具有辩证法思想的是()(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是亦彼也,彼亦是也(3)对症下药,量体裁衣(4)因时制宜,因地制宜A(1)(2)(3) B(1)(2)(3)(4) C(1)(3)(4) D(2)(3)(4)32下列成语中属于形而上学的有( )(1)滴水穿石(2)物极必反(3)刻舟求剑(4)断章取义(5)墨守成规(6)浅尝辄止(7)统筹兼顾(8)固步自封A(1)(2)(6)(7) B(3)(4)(5)(6)(8)C(1)(3)(4)(5)(6) D(3)(4)(5)(6)(7)33、“刻舟求剑”中的楚国人()(1)承认物质,否认运动(2)承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3)承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4)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5)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6)属于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观点A(1)(3)(4)(6)B(1)(4)(6)C(3)(4)(6)D(1)(4)(5)34、“刻舟求剑”之所以落空,是因为那个楚国人()(1)否认了物质的存在(2)背离了物质的运动规律(3)离开了物质空谈运动(4)静止地看问题A(1)(3)B(2)(4)C(1)(4)D(2)(3)35、“涸泽而渔”的做法从哲学上看()(1)忽视了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2)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3)无视事物之间联系的客观性(4)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没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A(1)(2)(3)B(2)(3)(4)C(1)(2)D(3)(4)36、“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包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C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D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37、“舍足保车”体现辩证法原理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要按规律办事C整体与局部相互依赖,整体高于局部 D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38、“未雨绸缪”这一做法包含的哲理是()A原因和结果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量变和质变关系39、“坐井观天”之所以作贬义用,是因为它()A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B割裂整体与局部关系C违背了规律的客观性D陷入唯心主义40、“万事如意”从哲学上看违背了()哲理A世界的物质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特殊性 D运到的绝对性41、“好事多磨”包含的哲理是()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C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D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4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明()(1)客观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2)无论办什么事都要瞻前顾后,通盘考虑(3)要时时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4)考虑问题切忌思维的直线性、单一性A(1)(2)(3) B(1)(2)(3)(4) C(1)(2) D(2)(3)43、“怨天尤人”错在()A只强调主观,是主观唯心主义 B只强调客观,是客观唯心主义C割裂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D只强调客观情况,否认主观原因,是唯心主义44、“实事求是”体现了()(1)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2)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3)在实践基础上,主观和客观的统一(4)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A(1)(3)B(2)(4)C(1)(2)(3)D(1)(2)(3)(4)45、“居安思危”的哲学寓意是()(1)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是不可分割的(4)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分为二A(1)(3)B(2)(4)C(1)(2)(3)D(1)(2)(3)(4)46、“新陈代谢”的哲学寓意是()(1)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3)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A(1)(2)(3)B(2)(3)(4)C(1)(2)(4)D(1)(2)(3)(4)47、下列成语、俗语、古语与有关哲理对应正确的是()(1)防微杜渐-----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2)严师出高徒-------内外因辩证关系(3)好事多磨-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4)千里之堤,潰于蚁穴--内外因辩证关系A(1)(2)B(1)(2)(3)C(3)(4)D(2)(3)(4)48、下列说法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的有()(1)守株待兔(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3)水滴石穿,绳锯木断(4)物极必反(5)墨守成规(6)吃一堑长一智(7)一趾之疾,丧七尺之躯(8)失败为成功之母(9)断章取义(10)统筹兼顾A(2)(3)(7) B(4)(5)(6)(8)C(1)(9)(10) D(3)(6)(9)49、上题中的说法属于形而上学观点的有()A(1)(2)(3)(4)B(5)(6)(7)(8)C(1)(5)(9)D(2)(8)(10)50、上题中的说法符合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观点的有()A(1)(2)(3)B(4)(5)(6)(7)C(6)(7)(8)(9)D(4)(6)(8)51、“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