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研究新取向_文化语用学研究
语言学名词

语言学名词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系统的科学。
它涉及结构、语音、意义和上下文的方面,以了解语言本质的组成部分如何影响其表示意义。
语法:语法指的是一种语言中有效的结构或句子构造。
它包括词汇、句法、句子结构、修辞格等。
语音学:语音学是研究语言声音特征的科学。
它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声调、音节、清晰度、语音模式等,还涉及不同语言的语音差异。
概念学:概念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中抽象概念的学科。
它着眼于如何理解和使用特定语言中的术语,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文化学:文化学是研究语言如何受到文化和社会背景影响的科学。
它主要关注语言在各种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发展和使用情况,以及在这种背景下,它如何影响语言使用。
话语理论:话语理论是研究话语和它们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它涉及的主题包括言外之意、对话分析、调节和歧义等。
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中单词、句子和文章的含义的科学。
它包括了语义分析、语义论、语义推理和词汇学等。
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的科学。
它旨在探讨语言与人们的认知过程——如记忆、思维、行为、感知等——的联系,以及如何通过语言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
语用学: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科学,以及使用者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意图的科学。
它的研究以实际的语言现象为基础,着眼于语言使用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以及在不同背景中发生的语言变化。
口头语言学:口头语言学是一门研究口头语言多样性的科学。
它将口头语言作为综合性的社会表现形式,涵盖了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诸多领域的内容。
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在社会语境中的表现形式的科学。
它考察语言和文化、社会结构、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研究语言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完整版)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2)晚上还有考试。
(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一、语用学的起源❑“语用学”术语的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
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语用学与语言哲学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
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
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话语语用学

话语语用学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而话语语用学则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语言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意义,并探讨人们在交流中使用语言时的规则和约定。
本文将介绍话语语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探索语言与交流的奥秘。
一、话语语用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话语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方式和效果。
与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规则不同,话语语用学更关注人们在实际交流中如何使用语言。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语言行为、交际意图、语用推理等。
二、话语语用学的基本概念1. 言外之意:人们在交流中常常不仅仅通过字面意思来传达信息,还会借助于上下文和语境来传递更多的信息。
这些隐藏在字面意思之下的信息被称为言外之意。
2. 言语行为:人们在使用语言时,除了传递信息外,还会进行一系列的行为。
比如,询问、请求、命令等。
这些行为被称为言语行为。
3. 语用推理:人们在交流中往往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来进行推理,以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表达的含义。
这种推理过程被称为语用推理。
三、话语语用学的研究内容1. 礼貌原则: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准则,也是话语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之一。
它关注人们在交流中如何使用语言来表达尊重和友好。
2. 言语行为的分类:言语行为可以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
直接言语行为直接表达交际意图,而间接言语行为则通过暗示和推测来传达意图。
3. 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指的是人们在交流中由于对语言使用规则不熟悉或者对语境理解不准确而导致的误解或冲突。
话语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探索语用失误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四、话语语用学在实际交流中的应用话语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实际交流中,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1. 教育教学:话语语用学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交际意图和语言行为,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语言学习。
2. 商务交流:在商务交流中,了解话语语用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意图,避免误解和冲突。
语言学语用学知识点

语言学语用学知识点1. 概述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而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关注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使用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语言学语用学的主要知识点,包括交际意图、言辞行为、场景适应、语用推理和言语间关系等。
2. 交际意图交际意图是指说话人使用语言表达时的意图和目的。
在语用学中,我们常常会分析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以理解他们使用特定语言表达的含义和目的。
交际意图可以通过直接问句、反话、暗示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研究交际意图,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在社会交际中的功能和作用。
3. 言辞行为言辞行为是指说话人通过语言所实现的特定行为。
根据语用学的观点,说话人的语言使用不仅仅是传递信息,还包含着言辞行为。
例如,当我们说“请帮我关一下窗户”时,实际上是在表达一个请求行为。
言辞行为可以分为直陈陈述、承诺、威胁、命令等不同类型。
4. 场景适应场景适应是指说话人根据语境和交际环境来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境包括时间、地点、参与者身份等因素,而交际环境则涉及到社会文化和情境。
在语言交际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适应自己的语言选择和表达方式,以确保对方能够准确理解我们的意思。
5. 语用推理语用推理是指我们通过语境和常识对言语进行的推理和理解。
在语用学中,我们意识到语言表达的含义不仅仅取决于字面意思,还需要通过推理来理解隐含的意思。
通过语用推理,我们能够更好地解读他人的言辞,准确理解对方的意图和目的。
6. 言语间关系言语间关系是指多个句子或言语之间的关联和衔接。
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通常会使用多个句子或言语来表达连续的思想和意思。
通过理解这些句子或言语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
言语间关系包括因果关系、对比关系、条件关系等。
结语通过学习语言学语用学的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掌握语用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意思,有效地进行社会交际。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关语言学语用学的基础知识,并对相关研究领域产生兴趣。
文化语言学

目录
文化语言学的简介 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考察的两个视角 研究方法
概念 中国本土化 研究的问题 相关学科 萨丕尔
洪堡特 从语言看文化
从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和文化相互之间 关系的学科。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 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因此文化语言 学是语言学和文化学的交叉学科。
我国提出文化语言学概念的原因
中国的小学,有语言研究和文化相结 合的学术传统
中国文字重视字意而不重字形,西方文 字重视字形
改革开放新国策,重视开辟新学术
学科之间的交叉成为一种潮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Going up one more stair to see things a thousand miles away.
但是,最初有意识地把中国的语言与民 族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却是西方的 学者们,例如法国的葛兰言、马伯乐,美 国的劳费尔。
此后,我国关于文化与语言的研究成果最 显著的就是罗常培《语言与文化》一书, 这本书被称为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
80年代,络绎有语言学者踏上这条道路, 中国的文化语言学之路由此而生机蓬勃起 来。在1985年第三期《复旦学报》上的 《方言与中国文化》一文中,方言学者游 汝杰首次提出了建立文化语言学的设想。
这是西方人类语言学在中国本土化的产物。
为什么说是中国本土化的产物
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理论阐释,结 合文化研究语言的传统是源远流长的:西 汉扬雄的《方言》、西汉的《尔雅》与东 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等都将语言与民族 文化结合在一起。
如:西汉扬雄的《方言》对共时方言的 调查和记载,反映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 异。
二、从语言看文化的发展轨迹
• 古文字与古代文化。
• 语言及其文字书写符号系统——文字的产 生,在古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 义。
语文教学实践中语用学(3篇)

第1篇摘要:语用学作为现代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关注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和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以期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引言语用学,又称语用论,是研究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意义和功能的学科。
语用学强调语言与语境、语言与交际者、语言与目的之间的关系,关注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运用。
在语文教学中,将语用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用学的应用。
二、语用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语境教学语境教学是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应用之一。
语境包括语言语境、情境语境和文化语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关注语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
(1)语言语境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环境的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和体验语言。
例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草原风光的图片、音乐等情境,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理解草原的美丽。
(2)情境语境教学:情境语境是指语言在实际使用中的具体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语言。
例如,在教学《我的老师》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体会老师的关爱。
(3)文化语境教学:文化语境是指语言使用背后的文化背景。
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文化背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介绍朱自清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
2. 交际教学交际教学是语用学的另一个重要应用。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让他们在实际交际中运用语言。
(1)口语交际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
例如,在教学《自报家门》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活动,让他们在交流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哪个研究方向好语言学 国别研究 跨文化研究

语言学研究方向探讨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的科学,涵盖了语言的结构、发展、变化和功能等方面。
在语言学领域,有许多不同的研究方向,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国别研究和跨文化研究。
语言学国别研究是指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语言进行深入研究,包括对该国语言的历史、结构、语法、语音和语用等方面进行探究。
这种研究方向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某个国家或地区的
语言特点和文化背景,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例如,对于学习汉语的人来说,了解汉语的国别研究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语法和语音,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汉语。
跨文化研究则是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交流进行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和共性,以及这些差异和共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这种研究方向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障碍和误解,从而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例如,对于跨文化交流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商
业习惯和语言差异,从而更好地制定跨文化营销策略。
除了国别研究和跨文化研究之外,语言学还有许多其他研究方向,例如社会语言学、语言习得、语言病理学等。
这些研究方向的优势在于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语言的本质和功能,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成为了语言学和文化学两个学科交叉探讨的热点。
如何将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并通过实例来说明其应用。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反过来,文化也是语言的一部分。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的基石。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则是语言的背景和环境。
二、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 文化语境分析法文化语境分析法是一种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语言使用者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环境,来理解语言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研究中国人的礼仪习惯时,需要考虑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重长辈、注重面子、讲究礼节等特点,这些文化因素会影响到语言的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
2. 语料库分析法语料库分析法是一种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语言数据,来揭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研究英语中的文化隐喻时,需要收集大量的语料库数据,分析其中的隐喻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从而理解英语中的文化隐喻。
3. 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一种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来揭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礼仪习惯时,可以通过分析《周礼》、《礼记》等古代文献中的礼仪规范和实践案例,来理解古代中国人的礼仪习惯和文化内涵。
三、实例分析以汉语中“四海为家”为例,来说明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汉语中,“四海为家”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意思是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把这里当作家。
这个表达方式反映了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家庭是人们生活的中心,是人们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来源。
因此,中国人往往把家看作是一个温暖和谐的地方,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把这里当作家。
这种文化观念通过语言的表达方式得以传承和延续。
四、结论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语用学研究新取向:文化语用学研究曾文雄(广东商学院,广东 广州 520320)
[收稿日期]2008-03-04[作者简介]曾文雄(1967-),男,广西梧州人,广东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 文化语用学的研究视野体现语言研究从封闭式的语言系统观向宏观的文化视野转变。它融合文化语言学和语用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从文化、思维、认知等层面审视文化语境下语言使用所体现的文化信念系统、文化交际规范、文化表达系统,并探索其中的运作机制与原则,从本质上思考语言、文化、认知与人类精神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以历时和共时的方式观照和描写民族语言,从而全面解释文化语境中语言使用的规律。[关键词] 文化语用学 文化语境 语言使用[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8)10-0157-0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在近几十年里,语言文化研究领域出现了“文化语言学”的学科。而文化语用学是一门新的语用学分支边缘学科,它使文化语言学与语用学关联起来。它是研究某些特定的言语行为在文化语境中所实施的文化功能[1],重视语言外部的研究,即社会文化属性和交际价值,重视从动态的角度观察语言变异,偏重于从文化背景出发,从共时与历时解释在一定语境下发生的语言现象。笔者认为,文化语用学在本质上属于语言学,这是文化语言学的属性,也是文化语用学的学科性质,它是语用学研究的一门分支学科;文化语用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寻求从文化的内涵来洞察语言使用的本质;同时,文化语用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文化,而且可以借鉴语言学、社会语言学、人类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相关研究成果;文化语用学还可以说是一门解释型的学科,目的是通过对动态性语言进行解释,从横向、纵向等视角审视文化对语言渗透的情况,以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回答语言使用的意图与文化特征,考察语言使用现象中蕴涵的文化意义与文化心理,反映不同文化特征中的语言特征,实现文化与语言的交流。一、文化语用学的渊源与理据“文化”一词的意思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从文字学、训诂学、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文”字的上一横代表“天”,上一点表示天意;下面的“ ”是“爻”,指古人的占卜智慧法,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化”由“人”和“匕”组成,“人”指人群、社会,
“匕”表达古代数术观念,含有神秘莫测的变数。《周易・贲》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代孔颖达在解释这句话时认为:“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2]这说明人类社会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和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内容。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一般而言,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但不管文化分为几个层面,语言与文化都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的关系是文化语言学形成的内在
751
2008年第10期(总第160期)广西社会科学GUANGXISHEHUIKEXUENO.10,2008(Cumulatively,NO.160)©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基础,也是文化语用学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基础。普通语言学奠基人洪堡特早在19世纪初就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阐述了语言与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关系,认为语言形式潜在于人类心灵之中,内部语言形式是思想在语言中的表现方法,是民族精神的体现[3]。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爱德华泰勒,语言学家弗兰克・帕默尔,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尔夫等人都强调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例如,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构建的文化语言学理论发展和丰富了美国语言与文化研究中的三大传统,即博厄斯派语言学、民族语义学和会话民俗学。同时,他还认为,这三大传统可以与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解释在文化研究中遇到的语言现象。而当代西方的文化语用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和社交语用学研究上。这些成果包括AnnaWierzbicka和MoutondeGruyter的《跨文化语用学:人类交往语义学》(Cross-CulturalPragmatics:TheSemanticsofHumanInteraction),1993年卡斯帕和布卢姆-库尔卡(KasperG.&Blum-KulkaS)出版的《跨文化语用学》(InterlanguagePragmatics)等。我国对语言的文化阐释历史悠久。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包括中庸辩证及“天人合一”的学说,构成汉语文化的深层基础。我国传统的小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虽旨在“通经致用”,但在具体的语言考辨中常诱发出汉文化的诠释。可以说,汉字是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学者罗常培在《中国人与中国文》中认为,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20世纪的语言大师赵元任、罗常培、王力等对语言与文化都给予相当的关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从广义文化而言,语言属于文化,两者是上下之间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从狭义文化而言,语言与文化对立,是一种相对关系。可以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人类言语行为时刻折射出文化语用学思想。例如,罗常培在1950年出版了以语言与文化命名的著作《语言与文化》。此后,出现了不少这方面研究的论著,包括邓炎昌、刘润清1989年出版的《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顾嘉祖和陆升1990出版的《语言与文化》,申小龙1990出版的《中国文化语言学》,邢福义1990年出版的《文化语言学》,陈建民、谭志明1993年出版的《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邵敬敏1995年出版的《文化语言学中国潮》,戴绍铭1996年出版的《文化语言学导论》,何丹、方柯2003年出版的《汉语文化学》,刘静2006年出版的《文化语言学研究》,等等。他们都探讨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讨论在不同文化语境下语言的使用情况。连淑能发表了《关于建立汉英文化语言学的构想》和《再论关于建立汉英文化语言学的构想》,认为汉英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应抓住重点、拓宽范围;汉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应注意互相关联、互不关联、部分关联这三种情况,防止研究中的主观随意性,并要解决“多张皮”的问题。文化语言学与语言使用结合研究探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语言使用,形成了文化语用学。刘伯奎在《中华文化与汉语语用》讨论了汉民族文化与汉语语用特点、汉语文化语用的要素和汉语文化语用的对策,重点论述语用语境、语用场合、语用标记和语用原则[4]。何自然归纳了该著作的特点:它将普通语用学理论与汉语文化结合在一起讨论汉语语用,将语用策略看作具体的语用原则,从哲学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新的语境学观,将话语标记语视为汉文化语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将汉语社交、人称指示语作为汉文化语用现象进行论述。钱冠连的《汉语文化语用学》从地道的汉语文化事实出发抽象出来真正符合汉语文化的语用原理、原则和策略,而不是“采取西洋帽子+汉语例子的貌合神离模式”。该书论述了宽式和窄式语用学;研究了语言符号外因素,
即语境、附着于人的符号束和智力在语用推理中的重要作用;解释了语用原则和语用策略等内容,并提出语用学就是社会人文网络言语学[5]。另外,申小龙、邢福义、陈建民、谭志明、邵敬敏、何丹、方柯、刘静等学者也主要是从汉语的特征来探讨语言使用与文化的关系。赵爱国从文化语用学视角来审视俄汉言语交际中出现的文化迁移现象,对造成该现象的成因———文化预设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阐释,对文化预设形式和意义的类型作了描写,并就文化迁移的表象———中介文化现象、文化迁移的层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俄汉言语交际行为特征等进行了分析[6]。从言语行为与语言使用的视角看,语言使用是人类文化的表现方式。同样,人类存在的文化模式在维特根斯坦看来,既然一种语言就是一种文化,那么各种不同的语言就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式。我们研究语言,观察语言的用法,遵守语法规则,就是在掌
851
曾文雄/ 语用学研究新取向:文化语用学研究©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握文化。维特根斯坦把生活形式视为文化模式的基础,而语言游戏则是文化模式的内容。在这里,生活形式与语言游戏通过文化模式联系起来,或者说,人类存在的文化模式正是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统一。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语言的使用之中,若离开语言的用法与没有语言参与使用语言的活动,那么一切理论研究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更重要的是,在维特根斯坦看来,使用语言不仅是人类的基本活动,而且是人类存在的一种基本状态和文化模式。在这种意义上,使用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形成一种文化。哲学在引导人们参与语言游戏时,就是在向人们显现各种不同的文化。尚晓明认为,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可以称之为一种“后哲学文化”[7]。以往哲学家们在谈及语言现象时,总是力图追求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所谓“本质”。因此,寻求语言的本质或命题的本质,似乎成了语言哲学家们必尽的职责。而维特根斯坦对此却不以为然。他在研究语言活动时,把寻求本质的“职责”置之脑后,潜心观察人类所使用的语言的实际功能。他认为,所谓语言的本质是不存在的。不同的语言活动(语言游戏)之间,只存在某种家族的相似性,不存在任何共同本质。这种反本质主义正是后哲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强调人类语言活动的复杂多变和由此构成的人类文化形态的多维多面,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欧美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语言问题上的一种共识,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又得益于维特根斯坦,特别是他的语言游戏思想。英美语言哲学家关心的是语言在表达思想过程中的作用,他们根据自然科学的模式研究语言问题,力图使语言表达具有最大限度的科学性或主体间性,或者通过仔细分析语言的日常用法,建立一种合理的、可以为人们共同理解的语言模式。而在欧洲大陆哲学中,从海德格尔把语言看作存在的住所开始,欧洲大陆哲学家们就始终把语言现象放在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始终强调语言的多样性和可变性。二、语言使用中的文化语用探索20世纪初最重要的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区分了内部语言学与外部语言学。外部语言学强调的是那些与语言有联系而又不属于语言要素的对象,包括文化、民族、社会等因素。索绪尔认为这些外部因素难以把握,不利于进行语言学的纯净研究,必须排除在外。因此,索绪尔认为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只能是内部的、共时的语言。这样一种封闭式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观完全排除了语言研究中的种种与语言使用者和语言使用环境相关的因素。结果自然否定或忽视了语言研究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但是文化语用学从宏观的视野,关注动态交际中的文化因素,为探索语言使用背后的意图提供新的视角。从文化语用学角度看,交际者的认知语境对言语交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认知语境主要由语言使用所涉及的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和集体意识等四部分构成。言语交际中,文化背景相同的人相对于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而言,其从共同的民族文化遗产中汲取了大致相同的经验、观念和信仰等,从而形成相同的思维定型和行为模式。这种由文化传统构成的思维定型和行为模式,是人们从事一切行为的社会共识或集体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合乎逻辑和目的的体现,也是其进行交际的前提。交际者所依附的民族文化不同,跨文化言语交际中所预设的常规关系也就存在差异。作为语用预设构成要素的文化预设,实际上是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契约,是蕴涵在交际者集体意识里的心智定型和行为模式。从语义学视角看,它是话语概念意义的文化引申或外延。言语交际行为的文化预设,在形式和意义之间应该有以下几种基本类型:两种言语行为中,形式不同,意义也不同;两种言语行为中,形式不同,但意义相同,即不同的形式表示相同的意义;两种言语行为中,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