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期临床试验与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

合集下载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指导原则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指导原则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指导原则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指导原则引言:中药注射剂作为中药领域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过去对于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指导原则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导致临床上对于其应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存在一定的争议。

为了推动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本文将围绕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概念、目的、方法和意义展开深入探讨。

1.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概念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是指对已上市中药注射剂进行全面系统的再评估和再评价的工作。

它对于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疗效,以及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目的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目的在于继续深入了解其药理学、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方面的特点,全面掌握其临床应用的风险和效益,并为临床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提供科学依据。

3.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方法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方法包括体外实验研究、动物实验研究和临床实验研究。

在体外实验研究方面,可以通过药物化学分析、质量标准研究等方法对中药注射剂进行深入研究。

在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可以通过动物药理学实验、动物药代动力学实验等方法对中药注射剂的作用机制和药代动力学特点进行研究。

在临床实验研究方面,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和疗效评价等方法来评估中药注射剂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4.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意义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意义在于提高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应用水平,优化中药注射剂的配方和制剂工艺,提高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研究,可以对中药注射剂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全面评估,为中医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观点和理解: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是推动中药注射剂发展的必要步骤之一。

在现代科技条件下,采用全面系统的方法对中药注射剂进行再评价,可以更好地了解其药理学特点、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进而促进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也对于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提高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关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及再评价的探讨

关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及再评价的探讨
Ab ta tC ie eh ra dcn ne t nid cd sr u d es vnsh v e notnrp r di ee t)as n t sft su a sr c : hn s eb l me iieijci — u e ei sa v reee t aeb e f e ot nrc n T r ,a di aeyis eh s o n o e e e s
Ke r s C ieeh ra dcn ne t n;sft ;r-v lain ywo d : hn s eb lme iieijci o aey ee au t o
中药 注射剂 的严 重 不 良反 应 和严 重 不 良事 件 , 近 年 不时有 所发生 , 其安 全性 受到各 界 的广泛关 注 , 府 政
国家标准 的 中药 注射剂 有 19种 , 中 5 0 其 0种 为复方 制 剂 , 3 以上 中药 的注 射剂 有 3 含 种 4种 , 的注 射剂 所 有 含 中药多 达 7~1 0种 。就 中药 单 味 药而 言 , 其化 学 成 分 就较 复杂 , 则 1 少 0余 种 , 则几 十种 , 多 复方 制剂 的成
有 关 部 门 为 此 出 台 了 一 系 列 管 理 办 法 和 措 施 。 早 在
督, 建立和 完善 中药材 质量评 价体 系。
2 处 方 组 成
中药 注 射 剂 的 处 方 通 常 比 较 复 杂 。 目前 我 国列 入
20 0 6年初 , 国政 协 的 2 全 0位 医 药 卫 生 界 委 员 就 联 合
Dic sin o aey o i eeHe b l e ii eI jcin su s n S ft fChn s r a dcn n e t s o M o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一体化研究思路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一体化研究思路

comgpete
4、清开灵注射液药学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提示 、 1、水牛角和珍珠母水解情况与动物蛋白和动物成分残留密切相关,需要着重考察。
2、大分子物质可能是清开灵注射液的致敏原之一,过滤工艺要重点考察。 3、处方中的稳定性差,符合《原则》要求的稳定性考察难。
4、由于涵盖植、动、矿物药物大类物质成分和质量研究满足《原则》要求较难,需要
comgpete
4、鉴于安评工作的社会性、复杂性、长期性,现在的一定是较高标准,其 、鉴于安评工作的社会性、复杂性、长期性,现在的一定是较高标准, 目的就是让企业知难而退,积极承担责任。 目的就是让企业知难而退,积极承担责任。至于未来的审评标准应该是一个 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过程。 与时俱进,动态变化的过程。 5、药学物质基础,非临床一般药理,临床剂量探索等基础研究内容是企业 、药学物质基础,非临床一般药理, 在本次安评中必须弥补的最基本功课。但在操作和方案设计中如何按《原则》 在本次安评中必须弥补的最基本功课。但在操作和方案设计中如何按《原则》 要求体现,将挑战研究者的智慧、 要求体现,将挑战研究者的智慧、专家资源的把控和方案与标准对接切口设 计的能力。 计的能力。
comgpete
2、生脉注射液工艺优化为例分享系统设计的思路 、
临床数据采集 过敏标本采样
风险信号研究 毒害及过敏模型建立 血清药、毒理 毒害物质及过敏原
分段供试验样品 疑似致敏原或毒害物 物质基础
临床
非临
优化工艺
药学
临床:META、综合评价、采集过敏者血清 临床: 、综合评价、 非临:特异性介质分子、特异性效应细胞、敏感动物、 非临:特异性介质分子、特异性效应细胞、敏感动物、血清药理学 药学:主要指标,吐温- 、大分子、热原、 药学:主要指标,吐温-80、大分子、热原、毒(害)物质 不同企业相同产品的物质基础和致敏情况研究一个捷径

浅谈中药注射剂上市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药注射剂上市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中医是起源与形成于中国的具有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学
科。 由“ 和“ 构成, 针灸 针” 灸 是中国的一种特别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 能够通 过对疾病部位进行针刺 , 达到“ 内病外治” 的效果 。 目前外国已经接受了中 国的针灸疗法。 本文将对针灸治疗肩周炎疾病的方法及效果进行介绍。
111 临床 资料 主 要 来源于 国家药 品监 督 管理局 公布 的 资料 , .. 以及北
京、 上海、 广东、 江苏等省市科研机构以及地方医院公布的数据及发表的论 文。 通过这些数据, 主要从两个视角研究, 即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两个方面进行调查。 1 . 问卷资料 向这些省市地方医院和科研机构以及当地群众发放问 .2 1 卷, 调查主要以自填式问卷为主。 通过发放 l0 份问卷来收集数据来进行 0O 调 查 。 回 ̄93 其 中, 效 问卷 95 。 共 64 9, 有 5份
露针头。 具体的施针方法如下: 先用左手压住所要刺的皮肤 , 再用右手迅 速籽针送 ^所要进针的部位。 刺入后等待一会, 轻轻调整针的角度, 使之与 皮肤垂直 用针将皮下白色物质挑起。 然后用针勾起隔断纤维, 如此往复数 次即可将针头拔出。 针头拔出后 , 要立即将针孑按住。 L 第二种为经皮穴位电 4 庳 激治疗瘀滞型肩周炎技术 。 此法取穴于肩前、 肩嚣、 外关、 合谷 。 操作时选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 两对 电极( 带有直径 为堰 米的不干胶电极板) 分别粘贴连接肩部二穴和合谷、 外关二穴, 刺激参 数为连续渡, 高频( 0 )f 0J 后转为低频(Hz 1 Hz J / 0  ̄激12  ̄ 2 ) 刺激3分钟, O 强度(o 1 42mA。 日治 疗 。 -) 隔 实践证明, 针灸治疗肩周炎可以有效缓解肩周炎的症状。 针灸治疗肩 周炎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 针灸对病程较短的肩周炎疗效较好, 但对有明显的肌肉萎缩和肩关节 粘连的患者, 则应配合其他疗法综合治疗 , 如结合推拿按摩、 手针、 激光 、 磁 疗低频脉冲、 微波等方法。 肩周炎患者在针灸治疗的同时, 还必须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 , 常见的 练习有 - 高举手臂。 可以面对墙站立, 一只手扶墙, 另一只手尽量高举, 如此 往复运 动 即可达到 锻炼 的 目的 , 体后拉手 : 手 向后 反背 , 双 由健 手拉 住患肢 腕部 , 渐 向上抬拉 , 渐 反复 进 行 ; 旋锻炼 : 部 靠墙而 立 , 手握 拳屈 肘 , 外 背 双 作上臂外旋动作 , 尽量使拳背靠近墙壁反复进行 针灸治疗肩周炎需要专业的医生指导下进行, 患者切不切自行盲目行 针 针灸治疗肩周炎有一定的适应症, 同时行针时间和行针的穴位都要根 据患 者的 实际情 况 来决 定 。 中医学 现在 已经被 越 来越多 的人 接受 , 世界 在 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目前有许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中医学的奥秘, 希望 中医能够能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病痛 , 使人更加健康 。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基本技术要求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基本技术要求

附件2: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基本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为规范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指导已上市中药注射剂的深入研究,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根据《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方案》(国食药监办[2009]28号)和《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结合已上市中药注射剂实际情况,制定本基本技术要求。

一、药学研究(一)原料1.中药注射剂的处方组成及用量应与国家标准一致。

2.中药注射剂处方中的原料应为具有法定标准的有效成份、有效部位、提取物、药材、饮片等。

无法定药品标准的原料应建立其质量标准,并附于制剂质量标准后,仅供制备该制剂用。

3.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原料质量的稳定。

应固定药材的基原、药用部位、产地、采收期、产地加工、贮存条件等,建立相对稳定的药材基地,并加强药材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尽可能采用规范化种植(GAP)的药材。

药材标准中包含多种基原的,应固定使用其中一种基原的药材。

无人工栽培药材的,应明确保证野生药材质量稳定的措施和方法。

如确需固定多个基原或产地的,应提供充分的研究资料,并保证药材质量稳定。

处方中饮片的生产企业、炮制方法和条件应固定,药材来源及饮片质量应具有可追溯性,药材的要求同上。

4.中药注射剂所用原料应根据质量控制的要求,完善其质量标准,必要时增加相关质量控制项目,如指纹图谱、浸出物检查等,以体现原料的特点以及与制剂质量控制的相关性,保证原料的质量。

5.处方中含有批准文号管理原料的,应固定合法来源,严格进行供应商审计,其生产条件应符合GMP要求;应提供生产企业资质证明文件、原料执行标准、批准文号、检验报告、购货发票、供货协议等。

(二)辅料及包装材料1.中药注射剂用辅料的种类及用量应与国家标准一致。

包装材料应与批准的一致。

2.注射用辅料、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应固定生产企业,严格进行供应商审计,应提供生产企业资质证明文件、执行标准、检验报告、购货发票、供货协议等,进口辅料还应提供进口注册证。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研究课题组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研究课题组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研究课题组源自:【课题组成立背景】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中药名优大产品,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在中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药注射剂的研究基础、生产技术及临床使用,带动和决定着整个中医药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市场前景。

清开灵注射液安全性再评价研讨会暨课题组成立协调会但由于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也增加了药品使用的安全风险,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时有发生。

近几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中药注射剂的基础研究较为薄弱,产品药学、药效学等基础研究都不完善;许多品种都未进行过严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与评价,说明书的内容简单、模糊;多家企业生产同品种注射剂的工艺、制法和质量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产品不良反应发生因素复杂,不良反应集中监测质量控制与稽查体系不完善;无法定、行业公认的操作规范。

这些都给中药安评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和挑战。

参芪扶正注射液循证医学及药物经济学专家论证会【专业委员会组织构架】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研究课题组相关院士为顾问,以房书亭会长为组长,张世臣副会长为执行组长,李磊为办公室主任,参与中药安评标准制定和药物研究、临床研究、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研究的专家、院校为主体。

中药注射剂安评工作研讨会【专业委员会主要职能】1、建立企业与各主管部门及机构沟通交流的平台,引导企业正向理解国家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要求和技术评价标准,有序推进安评工作顺利进行;2、整合行业科技研究安全评价各方资源,搭建由参与国家起草专家和有研究基础、有责任的科研机构共同参与的公共研究安全性再评价的技术平台;3、以《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基本技术要求》、《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为基础,指导中药注射剂企业对拟实施安评的产品进行顶层设计与专家咨询专家论证,推进安全性再评价与循证医学及药物经济学相结合的“一体化”项目研究实施;4、建立中药注射剂大品种研究平台,整合研究资源,研究、推广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第三方评价机构组织形式、研究基地资质认定、研究基金筹建等问题;逐步形成统一评价标准,做好大品种培育研究工作;5、推动中药注射剂安评工作不良反应集中监测质量控制与稽查体系的建设。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质量控制评价技术原则(试行)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质量控制评价技术原则(试行)

附件2: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质量控制评价技术原则(试行)根据《关于开展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要求及《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质量控制要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基本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为了更好地开展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制定本技术原则。

质量可控是中药注射剂安全有效的基础和保障。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工作包括与中药注射剂相关的所有质量控制工作,如原辅料、药材前处理、制备工艺、包装、贮藏、运输、使用等环节的质量控制等,其质量可控性评价应包括与之相关的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工作。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的质量可控性评价将依据对药学研究资料的评价意见、评价性抽验的报告、生产工艺现场核查结果等作出。

本技术原则明确了对药学研究资料中有关质量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及稳定性研究资料的一般要求和基本评价,其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是保证质量均一稳定、控制已知的安全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根据品种特点和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工作。

一、质量研究评价注射剂的质量研究是指根据工艺、质量标准和稳定性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基础研究。

通过质量研究,建立全面系统的质量与风险控制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均一、安全有效。

应根据注射剂质量控制的需要,进行大类成份分析等基础研究,建立合理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并对产品质量进行检测。

(一)质量研究包含文献研究、化学成份研究、定性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生物学质控方法的研究等。

(二)注射剂中所含成份应基本清楚。

应对注射剂总固体中所含成份进行系统的化学研究,明确总固体中所含大类成份的种类及占总固体的量。

有效成份制成的注射剂,其单一成份的含量应不少于90%,多成份制成的注射剂结构明确成份的含量因品种而异。

(三)应结合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均一性,进行相关质控方法的研究。

二、质量标准研究评价应根据注射剂质量控制的需要,结合质量研究情况,建立合理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法,完善和提高质量标准。

(一)质控项目的设置应考虑到注射给药以及中药注射剂自身的特点,并能尽可能全面地、灵敏地反映药品质量的变化情况。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技术要求药学部分--田恒康.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技术要求药学部分--田恒康.

生产工艺评价技术原则
生产工艺 生产工艺不得与法定质量标准的【制法】相违背,否则
应提供相关的批准证明文件。 质量标准【制法】中未明确的工艺参数应在实际生产范
围内细化固定。
生产工艺评价技术原则
生产工艺 提供完整的工艺规程。描述完整的制备工艺,包括工艺路
线、方法及工艺参数等; 提供生产工艺各单元操作(如提取、浓缩、纯化、配液、
中药注射剂存在的问题
关于暂停使用和审批鱼腥草注射液等7个注射剂的通告
国食药监安[2006]218号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统计表明,使用鱼腥草注射 液等7 个注射剂(见附件)后引起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胸 闷、心悸、呼吸困难和重症药疹等严重不良反应,已明确显示该类 药品存在临床用药安全隐患。
检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数据库,截至2005年11月21日,我 国获准上市的葛根素注射剂包括葛根素氯化钠注射液、葛根素葡萄糖 注射液、葛根素注射液、注射用葛根素四个品种,涉及181个批准文 号。
2004年1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修订葛根素注射 剂说明书的通知”。通报发布后,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 报告数据库中,有关葛根素注射剂的新发不良反应病例报告共1006例 (发生时间为2003年1月1日-2005年6月30日);其中,发生时间为 2005年1月1日-6月30日的243例(要求修订说明书通知发出后)。 1006例病例报告中严重不良反应报告30例,其中11例死亡。严重不良 反应报告以急性血管内溶血为主,共18例,其中8例死亡(占死亡病 例的73%),
生产工艺评价技术原则
原料 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原料质量的稳定 药材的基原、药用部位 产地 采收期 产地加工 贮存条件 包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74·
6 月 1 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作出决定[3],含有鱼腥 草、新鱼腥草素钠成分的 7 种注射液,各类注册申请也暂停 受理和审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日益增多限制了品种 的使用,对于不良反应较多的中药注射剂进行上市后再评价 能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依据[4]。
参考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 通报》以及期刊文献中所报道的发生不良反应的中药注射剂 品种,知晓中药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如鱼腥草注射液常 常引起过敏性休克,葛根素注射液引起急性血管内溶血,莲 必治注射液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5]。可依据上市年限、使用 量、不良反应报告的数量确定进行再评价的重点中药注射剂 品种[6],结合临床应用提示的安全性风险信号,采用回顾性 或前瞻性的设计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 的临床安全性再评价。 1. 2 过敏反应是中药注射剂常见的不良反应
第 36 卷第 20 期 2011 年 10 月
Vol. 36,Issue 20 October,2011
2 0 期临床试验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所起的应用 2. 1 0 期临床试验的特征 0 期临床试验又称为“微剂量” 试验,是在传统新药研究Ⅰ ~ Ⅳ期之前所设计的试验阶段, 欧洲药品管理局( 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EMEA) 和美国 FDA 先后公布了探索性新药研究 ( exploratory investigational new drug,eIND) 的意见书和指南性文件[10-13],主要是针对创 新药物的研发,用于缩短新药研发周期,降低新药研发风险。
临床前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对临床实际应用尚有差距,并 且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较多。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鞣 质和蛋白质是高致敏物质,如双黄连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与 主要成分金银花中含有的绿原酸和异绿原酸有关。组方与生 产工艺不恰 当、质 量 标 准 不 严 格、为 提 高 澄 明 度 加 入 的 附 加 剂、不溶性微 粒 的 存 在 等 均 是 不 良 反 应 发 生 的 重 要 原 因[1]。 此外,临床应用中超说明书用药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直接 原因,超剂量、超疗程、配伍不当等不合理用药的现象广泛存 在,因此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工作至关重要。 1. 1 不良反应是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的核心
在 FDA 的指南性文件中,重点提到 3 个“有限”( limited) : 有限的受试人数、有限的剂量范围、有限的研究周期。常 常以动物安全性数据中拟用于人体可能产生的临床药理学作 用剂量作为参考,将 1 /100 的标准剂量拟定为研究的微剂量, 分为单剂量和多剂量给药,并且给药周期一般不超过 7 d。 2. 2 0 期临床试验可以超早期发现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样本量估算尚无定论,美国 FDA 的研究指南谈到“涉及 非常有限的暴露人数”,全世界第 1 个 0 期临床试验( ABT888 试验) 纳入的受试者为 14 名[15],认为肿瘤 0 期临床试验 的病例数为 10 ~ 15 例,而Ⅰ期临床试验常常是 20 ~ 25 例, 两者纳入试验的样本量应有所不同。中药注射剂 0 期临床 试验与中药Ⅰ期安全性与耐受性试验应有所不同,如何分配 受试者尚待讨论确定。 3. 3 单剂量与多剂量组 根据给药次数的不同,分为单剂 量研究和多剂量研究。单剂量组只给药 1 次,在试验的第 1 天给予中药注射剂。多剂量组给药 7 d,在第 1 ~ 7 天各给予 中药注射剂 1 次。对于单剂量组,为了密切观察中药注射剂 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观察指标在 0,0. 5,1,1. 5,2,3,4,7,12, 24 h 采集; 对于多剂量组,观察指标可设计在 0,0. 5,1,1. 5, 2,3,4,7,12,24,48,72 h,4,5,6,7 d 进行采集。观测时点的 设计依据,一是根据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 重点对不良反应高发时间段密切观察; 二是参考国外 0 期临 床试验的研究设计,结合研究目的来确定。 3. 4 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的设计既包括血、尿、便常规,心、 肝、肾功能以及药物代谢情况,还应设计针对具体药物特点 的安全性指标,如易发生过敏反应的中药注射剂应增加过敏 反应症状的记录,并且在治疗前后设计免疫学指标,常用的 特异性免疫指标是 IgE,IgG,皮肤部位发生Ⅰ型过敏反应的 免疫指标主要是测定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嗜碱性细胞计数。 一旦发生不良事件后将及时复查安全性指标,即免疫学指标 和血、尿、便常规,心、肝、肾功能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请专 科专家组成评价小组,来判断与药物的相关性。
究,试验结束 后 再 选 择 符 合 纳 入、排 除 标 准 的 患 者 作 为 受 试 者。患者的选择应基于药品说明书中的主治病种,参考权威 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并且确定受试者的退出、剔 除、脱落和中止标准。入组受试者治疗前均接受血、尿、便 3 大常规,以及心、肝、肾功能,经各项理化检查证明无任何异常 者方可纳入研究,受试者本人或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3. 2 初始剂量与样本量 在临床试验中,微剂量的确定与 无明显副作用临床剂量( 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 和药 理作用剂量( pharmacologically active dose) 直接相关。在中药 注射剂 0 期临床试验研究中,剂量范围是研究的关键环节, 初始剂量计算依据应参考上市后中药注射剂的毒理学剂量、 药效剂量、药品说明书中的临床推荐剂量以及药代动力学参 数( 生物利用度、血药浓度) 等,应根据上述剂量综合考虑。 假设某中药注射剂的临床推荐剂量为 20 ~ 100 mL,根据 0 期 临床试验“微剂量”原则,采用 20 mL 的 1 /100( 0. 2 mL) 作为 参考剂量,根据倍数分布,在研究设计时可设立 1 /50( 取 0. 4 mL) ,1 /25( 取 0. 8 mL) ,1 /12. 5( 取 1. 6 mL) ,1 /6. 25( 取 3. 2 mL) 共 5 个不同剂量组别进行研究。
第 36 卷第 20 期 2011 年 10 月
Vol. 36,Issue 20 October,2011
0 期临床试验与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
谢雁鸣1 ,魏戌1* ,张占军2 ,王永炎1
( 1. 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2. 北京师范大学 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
EMEA 明确提出微剂量( microdose) 是指一种试验药物 ( test substance) 能产生药理作用剂量的 1 /100,最大剂量小 于 100 μg。美国 FDA 药物评价与研究中心在指南性文件中 指出,0 期临床试验是在传统的Ⅰ期临床试验早期,给人体使 用微量的药物,涉及非常有限的暴露人数进行的研究,无治 疗性和诊断 性 的 目 的,主 要 是 基 于 药 代 或 者 药 效 动 力 学 特 性,从与人体特定治疗靶点相互作用的许多候选药物中选出 最有希望的先导化合物。
据文献报道,中 药 注 射 剂 引 起 的 不 良 反 应 以 变 态 反 应 ( allergy) 为主,约占 45. 23%[7],变态反应分为 4 类,中药注 射剂的不良反应多表现为典型的Ⅰ型变态反应,临床以胃肠 道反应、皮疹、鼻炎、过敏性休克等表现为主[8]。以鱼腥草注 射液为例,含有鱼腥草或新鱼腥草注射素纳的注射液可引起 过敏性休克、全身过敏反应和呼吸困难等严重不良反应,甚 至引起死亡。根据 2005 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发布的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鱼腥草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双 黄连注射液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的临床表现。
阎博华等[14] 认 为 0 期 临 床 试 验 所 需 要 观 察 的 病 例 数 很 少,且 0 期试验的目的不是看药物的有效性,主要是收集必 要的药物安全及药代动力学试验数据。不同于传统临床试 验的设计方法,0 期临床试验特点在于采用少量的受试对象 获得药物的安全性指标,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并且得到重 要的药代动力学数据。
[摘要]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临床安全性问题亟待解决,需要进行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过敏反应是不 良反应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含有毒药材的中成药、有安全问题的中药注射剂需要开展 0 期临床试验,0 期临床试验使用 “微剂量”研究周期内收集必要的药物安全性及药代动力学试验数据,微剂量可以反映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情况。0 期临床试验 为上市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再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是否进行 0 期临床试验,应依据品种是否有安全性问题而定,中药注射 剂初始剂量以及样本含量的确定是研究设计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0 期临床试验; 微剂量; 中药注射剂; 上市后临床安全液、刺五加注射液 因严重不良反应暂停销售和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安全性 问题愈发引人关注。不良反应发生与中药注射剂复杂成分 的特点、过敏试验受试者评价不足、临床研究方法受限制等 因素密切相关,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安全性问题亟待解决,需 要进行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0 期临床试验在欧美国家 已经受到了广泛关注,根据“微剂量”的指导原则及其特征, 本文主要探讨 0 期临床试验在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安全 性再评价研究中的可行性,以及初步探索中药注射剂 0 期临 床试验的设计方法。 1 中药注射剂上市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
欧美国家将 0 期临床试验应用于新药研发中,基于药代 和药效学指标筛选出先导化合物,有助于在药物开发的早期 找出可以继续开发的有前途的候选药物。就中药注射剂上市 后临床安全性再评价而言,0 期临床试验主要是超早期发现以 过敏反应为主的不良反应,尤其是Ⅰ,Ⅱ型过敏反应。首先,0 期 临床试验的指导原则是“微剂量”,微弱的剂量并不能产生治 疗效应和引起药物的药理学作用,进行治疗性或者是诊断性 的试验。其次,“微剂量”仍然可以反映中药注射剂的致敏情 况,获得反映安全性的数据( 皮肤刺激及过敏症状,免疫学相 关指标,血、尿、便常规,心、肝、肾功能) ,通过观察症状、体征 以及检测免疫学、生化指标来研究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 中药是否进行 0 期临床试验,应依据品种是否有安全性问题 而定,设计 0 期临床试验时,可选择常发生过敏反应的中药注 射剂品种作为范例,在明确用药初始剂量的前提下,运用 0 期 临床试验“微剂量”的原则和安全性评价的思路来进行研究, 客观反映中药注射剂在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情况。 3 中药注射剂 0 期临床试验设计 3. 1 受试者选择 研究设计经过伦理审查后方可招募受试 者,首先筛选健康志愿者进入试验,按照研究方案要求进行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