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阻碍着他们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本文将针对农民工市民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农民工在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生活问题较多。

一方面,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普遍较差,很多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或者城中村,卫生条件差、安全问题突出。

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着较高的生活成本。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农民工经常被迫承担高昂的租房、教育和医疗费用。

改善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提供稳定的住房和降低生活成本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首要任务。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就业问题也较突出。

尽管农民工在城市中从事了不少劳动密集型工作,但由于技术水平和社会关系的限制,他们往往只能从事简单、低薪的工作。

农民工市民化还面临着职业发展困难和职业技能不适应的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竞争力,促进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民工在城市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教育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由于早期教育不完善,学历低和教育机会有限,很多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方面遇到困难。

这不仅影响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还增加了他们市民化的难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为他们实现平等竞争提供基础。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还存在着社会融入问题。

由于来自农村的文化差异和社会经验的不同,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常常感到孤立和不适应。

他们在融入城市社会时往往面临着语言沟通、社交网络和文化价值观的障碍。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支持和帮助,建立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社会支持和指导,帮助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社会。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还面临着社会保障问题。

由于缺乏稳定的工作和社会保障,农民工在退休、医疗和其他重大风险面前往往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政府应加强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制度,提供相应的养老、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障服务,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研究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研究

Ab ta t I’ n c si o ga t rest ne rt noct i ntee r d riain Wh nct tl a i l a o sr c: t e e st frmirn k r itg aeit i l ei al mo enz t . e i t a- pt n n t S y wo o y f h y o y o c aC
s san mi r t r e s l e i , h o e me ti i mma b t e n o l n n x l so . h i u ai n o g a t u t i g a n wo k r ’ i s i ct t e g v r v n y n n si d l n e ewe n e r l me t d e cu i n T e cr lt fmi r n a c o
在农 民工浪潮 中, 政府处 于既想吸纳又没有 足够经济实力给 与充分保 障的处境 , 多数农 民工 为工作不稳定 、 收入没保
乏吸纳能力 的城市资源 , 得农 工 南农 身份转为市 身 使
份阻力众多。 这不仅是阕为传统 的二元户籍体制限制了农 工身份 的 自由转换 , 而且还 因为奠基在户籍制度基础上的城 市福利体制难 以满足农民工城市 发展 的需要 。 最关键的还在 于礼会 牛产力的发展水平 还不太高 , 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难


“ 循环 圈模式”与城市 农民工的难融入
程是工业化发展需要 , 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 。 农民工在政治 、 经济 、文化等方面融入城 市也是未来发展趋势。然而 目前 , 城市的发展并没有作好充分接纳农 民工完全融人的准备, 缺
长期 以来 , 国家对农村和城市实行经济上的二元双轨制

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因素分析

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因素分析
籍制度衍生度性 障碍 。 民工既是离开了土地的农民, 农 同时又是没有融进城市


“ 民工” 农民工人” 农 或“ 是我 国改革开放催生的社会阶层 。农 民
的最大分化就是分化 出一个数量众多的农 民工人阶层 。 04年, 国 20 全 总工会会 同国家统计局开展的第五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 “ 现 阶段, 我国农 民工数量已超过 2亿人, 已经成为城市社会群体 中的重要
出强烈的地域归属 。农民工, 从职业角度讲, 是工人, 他们 从身份上来
说, 他们仍然是农民, 这种角色错位, 使他们对城市的生活方式 、 价值观 念、 文化传承缺乏认同和归属感, 仍然坚守着 作为农 民的那份传统, 这 样一来, 他们很难适应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 难以真正融入他们工作
农 和 生活 的城市 。 可见, 民工虽然在城市工作和生活, 并没有从真正 而他们却被排斥在这个保障体系之外, 民工的权益保障形成了制度 农 但 农 大多是在非正式劳动力市场。 他们大 多 意义上转变 为城市人, 也就是说他们并没有被真 正城市化 。 这一现象 性 的缺失 。 民工进入城市 ,
民工 生 病 时一 般 能 撑 则 撑 , 不 过 去 再 到药 店 买 药 吃 。 对 占总 数三 撑 在 分 之 二 的 不 上 正规 医 院 看病 的农 民工进 行 调 查 时 了解 到 , 不上 正 规 医
本文试图从社会层面 、 经济层面和社会心理层面来剖析影 响农 民 工融入城市的障碍因素。
的危 险农 民工工伤 的概率非常高, 但却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将他们排
的第一批 农民。 然而 , 民工在融入城市 的过程 中遭遇到了诸 多障碍 除在社会保 障制度保 障的范围之 内,使得这些人的社会保障极度缺 农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

农民工城市融入研究综述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农村劳动者。

他们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数量不断增加,但他们在城市中的融入问题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多个角度探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融入问题,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概念和意义农民工城市融入是指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关系等各个方面与城市居民之间融合的程度。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它影响着城市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旨在探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地位、权益和社会参与程度,以及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涉及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制度政策因素等多个层面。

个体因素包括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教育水平、职业技能和社会网络等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农民工的家庭背景、家庭关系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涉及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态度、城市中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服务资源等方面。

制度政策因素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因素。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农民工在城市中的融入程度。

目前,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工作和就业问题,探讨他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工资待遇和就业权益保障等方面。

一些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和文化适应问题,探讨他们在城市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生活习惯和文化认同等方面。

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权益保障和社会保障问题,探讨他们在城市中的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困境和需求。

还有一些研究关注农民工在城市中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参与问题,探讨相关政策措施的有效性和社会组织对农民工的帮助等方面。

针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农民工务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农民工务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农民工务工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从事务工,他们为城市建设和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农民工务工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低工资、缺乏社会保障、工作环境恶劣、文化融合不足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工作积极性,也给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首先,农民工的工资普遍偏低,远低于城市居民的平均工资水平。

由于缺乏技能和教育背景,农民工在城市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简单的工作,收入较低,生活压力较大。

其次,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一旦遇到疾病或意外,往往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助,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此外,农民工在城市务工的工作环境通常比较恶劣,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安全保障不足,容易受到伤害。

最后,由于文化融合不足,农民工在城市中往往面临着融入困难,社会地位低下,缺乏归属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

首先,政府应加
大对农民工的工资保障力度,确保他们能够获得合理的工资报酬。

其次,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为
农民工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

同时,加强对农民工的劳动保护,改
善工作环境,确保其合法权益。

此外,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总之,农民工务工存在着诸多问题,但只要政府、社会和企业
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对策,相信可以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促
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大龄农民工外出务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以及对策

大龄农民工外出务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以及对策

大龄农民工外出务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以及对策一、主要问题和困难1. 就业难度大大龄农民工由于年龄、学历、技能等因素,相对于年轻人群,就业难度更大。

许多招聘单位对年龄有一定的限制,导致大龄农民工在求职市场上处于劣势。

此外,一些大龄农民工对新技术和新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弱,也增加了他们的就业难度。

2. 社会保障不足许多大龄农民工在城市务工,但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

一些用人单位不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导致大龄农民工无法享受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

此外,一些大龄农民工在面对疾病和养老等问题时,由于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往往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

3. 心理孤独感大龄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务工,由于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他们往往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长此以往,大龄农民工容易产生心理孤独感和失落感,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4. 子女教育问题许多大龄农民工的子女随同他们来到城市生活,但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的难度较大。

一些城市的教育资源紧张,加上大龄农民工的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子女在就学方面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5. 健康与安全问题大龄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面临着各种健康和安全问题。

由于工作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苦,他们的身体健康容易受到影响。

此外,城市交通拥堵、住房条件差等安全问题也给大龄农民工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二、对策与建议1. 加强职业培训与教育,提高就业竞争力。

为了提高大龄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和教育。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为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实施免费职业教育、职业介绍等措施,为大龄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

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工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

通过职业培训和教育,大龄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将得到提高,就业难度也将相应降低。

2.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

农民工就业困境的原因与解决途径

农民工就业困境的原因与解决途径

农民工就业困境的原因与解决途径近年来,农民工就业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加快,但农民工在就业方面仍面临许多困境。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就业困境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途径,以期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

一、农民工就业困境的原因1.户籍制度限制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严格划分开来,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权益。

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机会,使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2.教育水平不高大多数农民工来自农村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他们的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这使得他们在城市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往往只能从事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

3.工资待遇不公平农民工往往面临工资待遇不公平的问题。

由于缺乏有效的工资保障机制和劳动合同约束,一些用工单位存在拖欠工资、低工资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就业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4.职业技能匮乏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相对薄弱,无法适应现代化产业的需求。

由于长期从事农业劳动,他们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难以在城市就业市场上找到高薪、稳定的工作。

二、解决农民工就业困境的途径1.改革户籍制度应该逐步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取消对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限制。

建立健全的城乡统一的居民户籍制度,使农民工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权益。

同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的需求。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和竞争力。

通过建立职业技能培训机构,提供免费或低收费的培训课程,帮助农民工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就业能力。

3.加强劳动保障建立健全的劳动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民工的工资保障。

加大对用工单位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4.鼓励农民工创业通过提供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

发展乡村经济,培育农村新兴产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就业选择。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挑战与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挑战与对策新生代农民工是指生于1980年以后,从农村来到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年轻农民工。

他们作为城市中的新市民,不仅面临着各种生活和就业的现实挑战,还需要逐渐适应城市文化和社会环境。

以下将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现状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他们长期在农村生活,缺乏城市的文化教育和社会经验,他们的认知和适应能力相对较低。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就业困难、住房问题、户籍限制等种种难题,这使得他们难以融入城市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还面临着城市文化冲击和心理适应问题,例如语言障碍、社交压力等。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首先是就业问题。

由于缺乏城市经验和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工资待遇较低,缺乏职业发展的空间。

其次是住房问题。

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城市的租房区或者简陋的工棚,生活环境差、居住面积小,且存在安全隐患。

户籍限制和社会保障问题也制约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现状和挑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

城市应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技能,增加竞争力。

也应该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

解决就业问题。

政府应该鼓励开展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防止劳动力过度集中和恶意竞争。

解决住房问题。

鼓励农民工租赁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廉租房,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减轻住房负担。

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提高居住质量。

完善制度建设。

政府应该放宽户籍限制,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权益保障。

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涉及到个人的发展,也涉及到社会的变革。

政府、社会和个人都应该共同努力,共同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研究农民工尽快融入城市是劳动力价值的内在要求,是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然而,目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一方面是户籍身份制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社会排斥的影响。

因此,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农民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模式。

标签:农民工;城市融入;社区服务自从改革开放出现农民工以来,农民工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政府和学界的普遍关注。

2006年,中央政府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思路,表明了政府对农民工问题高度重视的态度。

1 问题的提出:艰难的融入学界近年来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文章连篇累牍,汗牛充栋。

然而,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现有的研究,多是从经济政策的角度进入,即便是从社会保障角度出发研究农民工问题的文献,也带有明显的蒂特姆斯(RichardM.Titmuss)所言的婢女型社会政策的色彩。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农民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模式,从制度化的社会政策建构入手,从社会结构转型和城市化的长远发展眼光,重点解决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目前,绝大多数农民工仍然是城市的候鸟,由于其边缘身份的特殊性,使之成为城市劳动力市场或一些不确定就业的独特群体,他们游离于城乡之间。

相对于城市生活来讲,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

其原因在于:首先,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无法逾越的身份壁垒。

长期以来户籍身份制度的制约,使得农民工的身份歧视无法消除。

当他们想融入城市生活时,还面临地域排斥等非制度性因素的制约。

其次,如前所述,国家出台的有利于农民工的政策,更多强调农民工经济方面的权益保护,如工资拖欠、劳动保护、工伤赔偿等等,而较少关注自身生活和心理层面的问题。

凡此种种,使得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是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

2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必然性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工业和城市的流动,从微观过程的角度说,并不是直接对“大量农村劳动力处于剩余状态”这种状况的反应,而是对“由于劳动力大量剩余而造成的普遍贫困化”这种状况的反应。

(孙立平,2001)改革开放以来,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村劳动力逐步释放出来,是农民工流动的基础条件;而农村社会的普遍贫困化和城市就业的高收入示范效应,则是农民工流向城市的主要动因。

农民工向城市的流动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农民工仍将是城市产业大军和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融入城市不单是在劳动力市场的进入,更是在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全方位进入。

这是因为:2.1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劳动力价值的内在要求当前中国农民工就业的独特之处在于劳动力价值的低廉性,这种低廉性是由于劳动者就业环境与生存环境的脱离造成的。

这种脱离降低了劳动力成本,用以支付生活资料的费用无需由雇主支付。

农民工住房、疾病、子女教育、娱乐所需的费用都变成了劳动力价值之外的花费,进城农民工除了少部分住在雇主提供的廉价房屋或工棚外,绝大多数自己租住房屋,并自行解决在高昂生活成本的城市生存下来的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农民工纯粹变成了雇主赚钱的工具。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劳动力价值包括三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二是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劳动力价值的一般理论客观上要求为农民工提供满足生活和照料家庭的生活费用,否则就会带来“民工荒”等劳动力供应危机,也容易诱发其他城市社会问题。

为此,解决农民工的城市融入是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适应劳动力价值需求的必要手段。

2.2 农民工融入城市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在谈论农民工问题时,很多研究者都把农民工现象看作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进步,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力量。

例如,白南生、何宇鹏(2003)认为,农村劳动力候鸟式的流动正是逐步实现中国城市化的独特方式,是对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体制转型的贡献。

关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选择,上个世纪,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过“小城镇”理论,主张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的城市化模式。

当时的讨论中,亦有发展大中城市、吸收外来人口的观点。

农民工问题的凸显似乎为中国城市化道路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中国实现城市化道路绝不可能是单一的模式,而是多元化的发展模式。

在这个多元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已经成为一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主导力量。

解决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从长远来看就是解决中国城市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

3 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的主要障碍尽管农民工融入城市是大势所趋,然而目前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诸多障碍。

一方面是户籍身份制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是社会排斥的影响。

3.1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受到户籍身份的制约城乡二元户籍身份制度是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

长期以来,在城乡户籍制度的严格限制下,城市和农村形成了两个相对隔离的板块。

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生活在两个世界之中,形成两种差异很大的生活方式。

农民要想改变其生活方式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中,在计划经济时代几乎是不可能的。

市场经济虽然瓦解了户籍制度的地域限制,但是,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身份标签(statusstigma)及其他制度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消除,“市民”和“农民”仍然是区分社会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准。

笔者认为,农民工身份地位的合法化是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首要问题。

农民的身份标签不取消,农民工的权益保护就是一句空话;农民的身份标签不取消,针对农民工的制度安排最多只是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怜悯,而非保障基本权利满足和实现社会公平的长远举措。

取消户籍身份制度,与公民基本权利相关的政治权利、就业权利才有了实现的可能性;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的障碍才能真正消除;农民工融入城市后社会地位获得才能得到根本性保障。

3.2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仍然面临社会排斥等制度性障碍据调查,流动到城市的农民工大多是青壮年劳动力,文化程度也相对较高,因此可以把他们视为农村社会的精英群体。

然而,这些农村社会的精英流动到城市以后,面临着在城市社会中对自身地位进行重新定位的问题。

而城市原有的地位群体倾向于划一个圆圈,来限制外来人口的进入。

社会分层的经典理论认为,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是由多个维度决定的,其中地位群体是划分一个阶层区别于另一个阶层的重要维度。

在韦伯(Weber,1978:PP.305—06)看来,一个“地位群体”意味着在一个大的群体内大多数人成功地要求:一种特别的社会尊重,也可能是地位垄断。

地位群体可能由下述情况产生:①首先是凭借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职业类型:“自封的”或者是职业地位群体;②其次是通过世袭的魅力,凭借获取较高尊重的成功要求:世袭地位群体;③通过对政治或僧侣统治权力的垄断占有:政治的或僧侣统治的地位群体。

农民工流动到城市以后,虽然自身经济地位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总体上而言处于城市社会的底层。

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只能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劳动力,而不是社会意义的公民。

在城市社会中,农民工阶层只有经济上提供服务的义务,没有政治参与、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农民工与城市的关系就是一种简单的雇佣化的经济关系,而不发生政治联系、社会联系。

笔者的研究也发现,农民工自身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大多是城镇劳动力不愿做的工作。

同时,在外出流动的过程中,除了户籍身份排斥外,农民工还面临着从农村向城镇、从小地方向大城市的地域排斥。

可以说,农民工的社会排斥是长期以来城乡户籍身份制度和地域排斥的一种延续,并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

4 如何实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实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实现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重要的是使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服务体系社区是个人生存和生活的空间,群体归属感的培育也是社区服务的重要功能。

我国的城镇社区服务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民政部的积极倡导下,已经开展了多年。

《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务院,2006)明确指出:“要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农民工服务和管理平台。

鼓励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增强作为社区成员的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

发挥社区的社会融合功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居民和谐相处。

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城市公共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有条件的企业要设立农民工活动场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业余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精神生活。

”目前,政府要进一步整合管理职能,劳动保障部门和民政部门要密切联合,在解决农民工就业和劳动保障问题的同时,积极接受和吸收农民工参与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

当前,我国社区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社区就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社区救助服务、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社区安全服务等方式。

笔者认为,社区管理和服务在农民工的城市融入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另一方面,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应阶段性解决,防止出现“蜂窝效应” 。

解决农民工问题必须统筹考虑并确立近、中、长期目标及相应的配套政策,避免由于过度短视而留下后遗症。

近中期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关键,在于维护农民工的经济权益与安全权益,包括平等就业、劳动报酬、职业安全、教育培训、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问题;长期目标则是确保农民工可以自由选择平等融入城市或者返回农村,公平分享国家发展成果,平等参与民主政治以及在精神文化等方面与流入地居民融为一体。

(郑功成、黄黎莲,2006)同时,政府在制定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具体政策时,要注意防止出现“蜂窝效应”。

所谓“蜂窝效应”,就是一旦政策缺口打开而没有限制的话,大批农民工及其子女势必蜂拥到城市中来。

因此,要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从宏观层面必须先解决好农村与城市的统筹发展问题。

在具体制度设计上,要设计一定的融入门槛,比如就业上岗关联、职业培训和资格证书等,防止矫枉过正,带来过度城市化等新的社会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