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学基础第一章
声学基础知识(1)

音高\频率\唱名\键盘位置关系 提琴C\523.2Hz \1 提琴C6\1KHz \і
钢琴:一百三十赫兹(130Hz) 钢琴:一千赫兹(1KHz)
提琴:一百三十赫兹(130Hz) 提琴:一千赫兹(1KHz)
音高\频率\唱名\键盘位置关系
二、响度:响度,又称声强或音量,它表示的是声音能量的强弱程度, 主要取决于声波的振幅大小。
第六节 声波的传播
一、波阵面和声线:声波由声音发出后,在介质中向各个方向传播,在某一时刻由声
波到达的各点所连成的面称为波阵面。波阵面为平面的称平面波(如管子中的声波), 波阵面为球面的波称为球面波(点声源);波的传播方向称为声线或波射线。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这种波称为横波。
响度是听觉的基础。正常人听觉的强度范围为0dB-140dB。超出人耳的可听频 率范围(即频域)的声音,即使响度再大,人耳也听不出来(即响度为零)。 当声音减弱到人耳刚刚可以听见时,此时的声音强度称为“听阈”;当声音 增强到使人耳感到疼痛时,这个阈值称为“痛阈”,听阈和痛阈随声压和频 率的变化而变化。听阈和痛阈随频率变化的曲线叫“等响度曲线”。
三、音色
音色是人们区别具有同样响度和音调的两个声音的主观感觉,音色也称音 品,由声音波形的谐波频谱和包络决定。
声音波形的基频所产生的听得最清楚的音称为基音,各次谐波的微小振动 所产生的声音称泛音。单一频率的音称为纯音,具有谐波的音称为复音。
声学基础培训教材

声学基础培训教材第一章质点振动学一、 振动学是研究“声学”的基础1、 质点、振动系统的概念(1) 集中参数系统(2) 质点的自由振动Mm 、KmFk=Km Σ、Km= Cm 、顺性系数,力顺,Σ为位移虑疑律:Fk=-Km Σ牛顿第二定律:ΣΣ=0其中wo 2= M m (Wo 振动圆频率,称角频率)de 2 + ao 2Σ=0(质点的自由振动工程)(3) 自由振动的一般规律:W . Wo=2πf由于Wo 2FO= 2π 或(4)2信能: 2总能:E=Ep+Ek= KmΣ2+ MmU22、双弹簧串接与单接系统的振动(1)双弹簧串联相接Km K2m Mm(2)并联相接K =2Km固有频率提高倍(2)弹簧质量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等效质量:Mm+固有频率:FO=3、质点的强迫振动强劲振动后一般规律:Em=Rm+jxm称为系统后力阻搞,Rm为力阻,WMm为质量抗力阻抗后模:Em=力学品质因素:Qm愈大其振位移振幅也愈大二、电声器件的工作原理:前面已了解系统作强迫振动时,稳定振动与强迫力的关系,我们可以三个具有一定特征的区域。
根据三、音圈扬声器的工作原理:根据电磁学原理,在扬声器音圈上通以电流时,在磁场作用下音圈将产生一电动力F=BLI,在频率较低时,音圈的电感很小,电阻抗菌素主要是电阻,所以在音圈上施加频率恒定的电压。
由此产生一对频率恒定的力,在阻力作用下中音圈和纸盆等元件组成的振动系统就产生振动,因此使用空气辐射了声波,频率不太高时,声辐射阻近的成正比,如果纸盆的速度振幅Va 对频率恒定声辐射功率成正比,在恒力Fa的作用下要保持加速度振幅的恒定,与频率无关。
声学基础

Fa ξa → Km
对A求极值,得:共振频率为
1 z = zr = 1 − 2 2Qm
共振幅值为
A = Ar = Qm 1 1− 2 4Qm
Qm >
1 2
此时
f = fr = f0
1 1− 2 2Qm
1 Qm > 2
结论:当Qm近似为1时,A r =1.155,位移共振曲线最为均匀。
4. 振动系统的速度与加速度 (1)速度振幅规律
⎡ (1 + 2Q 2 ) ± 1 + 4Q 2 m m =⎢ 2 2Qm ⎢ ⎣ ⎤ ⎥ ⎥ ⎦
1 2
z1,2
相对频率差为
f1 − f 2 Δf 1 = = z1 − z2 = f0 f0 Qm
Qm降低,频率差增加,曲线变平坦。
(2)加速度振幅规律
a = aa cos(ω t − θ + π ),
z = zr = Qm
2 2 2Qm − 1
因
此
总结
(1)位移共振曲线在低频段(z<<1)为平坦区 (2)速度共振曲线在中频段(z=1)为平坦区 (3)加速度共振曲线在高频段(z>>1)为平坦区
四、强迫振动的能量 损耗功率:单位时间阻力对系统所做的功
WR = FR ⋅υ = − Rmυ
2
1 T 1 1 2 W R = ∫ WR dt = − Rmυa = − Rmω 2ξ a2 2 2 T 0
双弹簧串接与并接系统的振动
• 静止状态下合力为0,所以有如下关系
• 带入下面公式中
• 由此可以得到固有频率的另一个表达式
双弹簧串联相接
• 如图由静力学平衡条件可得
• 而两根弹簧的总位移等于各弹簧位移的 • 总和即
声学基础

噪声测试讲义第一章声学基础知识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首先我们看几个例子:敲鼓时听到了鼓声,同时能摸到鼓面的振动;人能讲话是由于喉咙声带的振动;汽笛声、喷气飞机的轰鸣声,是因为排气时气体振动而产生的。
通过观察实践人们发现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因此,人们得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结论。
二、声源及噪声源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包括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
产生噪声的发声体叫噪声源。
三、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借助物体的,传声的物体也叫介质,因此,声音靠介质传播,没有介质声音是无法传播的,真空不能传声,在真空中我们听不到声音。
声音的传播形式(以大气为例)是以疏密相间的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的,因此也叫声波。
当声振动在空气中传播时空气质点并不被带走,它只是在原来位置附近来回振动,所以声音的传播是指振动的传递。
四、声速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传播的快慢我们用声速来表示。
声速定义:每秒声音传播的距离,单位:M/s。
在空气中声速是340 m/s,水中声速为 1450m/s ,而在铜中则为 5000m/s。
可见,声音在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速度一般要比在空气中快得多,另外,声速还和温度有关。
第二节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一、人耳的构造人耳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各部分具有不同的作用共同来完成人的听觉。
耳朵三部分组成结构见彩图。
外耳,包括耳壳和外耳道,它只起着收集声音的作用。
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咽鼓管等部分。
由耳壳经过外耳道可通到鼓膜,这里便进人中耳了。
鼓膜俗称耳膜,呈椭圆形,只有它才是接受声音信号的,它能随着外界空气的振动而振动,再把这振动传给后面的器官。
鼓室位于鼓膜的后面,是一个不规则的气腔。
有一个管道使鼓室和口腔相通,这个管道叫咽鼓管。
咽鼓管的作用是让空气从口腔进人中耳的鼓室,使鼓膜内外两侧的空气压力相等,这样鼓膜才能自由振动。
鼓室里最重要的器官是听小骨。
听小骨由锤骨、砧骨和镫骨组成,锤骨直接与鼓膜相依附,砧骨居中,镫骨在最里面,它们的构造和分布就象一具极尽天工的杠杆,杠杆的前头连着鼓膜,后头连着内耳。
fundamentals of acoustics中文版 -回复

fundamentals of acoustics中文版-回复《声学基础》中文版声学是研究声音的起源、传播和感知的学科。
声音是一种由介质中的分子的振动产生的机械波。
声学旨在解释和理解声音的性质和特征,以及声音与物体、空间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那些对声音、音乐和声波感兴趣的人来说,了解声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声学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声音的起源和传播,声学原理和参数,以及声音的测量和分析。
在以下文章中,我们将一步一步回答《声学基础》这本中文版书的主题。
第一章:声音的起源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通过周围的介质(如空气、水或固体)以波的形式传播。
这些波称为声波。
声波可以以不同的频率和振幅传播,从而产生不同的音调和音量。
声音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传播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0米。
当声音传播到人耳时,耳膜会受到声波的压力变化,从而转化为机械能,并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中进行处理和解释。
第二章:声学原理和参数声学原理涉及到声音的物理性质和行为。
其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是声波的频率和振幅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振幅则决定了声音的音量。
声音的振幅可以用分贝(dB)来衡量。
分贝是一个相对单位,用于描述声音的相对强度。
较大的分贝值表示更大的声音强度。
常见的声音范围从0 dB(听觉阈值)到约140 dB(危险听力损伤的起始点)。
另一个重要的参数是共振。
共振是指物体在特定频率下振动幅度最大的现象。
共振在声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可以增强声音的谐波分量。
共振也是乐器发出特定音调的原因之一。
第三章:声音的测量和分析声音的测量涉及到使用特定的仪器和技术来定量描述声音的特性。
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是声级计。
声级计通过测量声音的分贝值来评估声音的强度。
音频分析器是另一种常用的工具,用于分析声音的频谱特征。
频谱是声音的频率分布图,可以显示出声音包含的各个频率成分的强度。
此外,声音的质量也可以通过其他参数进行衡量,如音色、谐波比、脉冲响应等。
录音技术-声学基础

• B.某些频段过强会造成的不良听感
• 50~80 Hz 轰鸣感;
• 100~150 Hz 鼻塞音、胸音;
• 150~300 Hz 发尖、哄;
• 400~600 Hz 罐音;
• 700~1200 Hz 杯声、汽车喇叭声;
第一节 声音的物理属性
主讲: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硕士 张晨明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形成其 特有的声音空间的呢?
一、声音的产生及传播
1.声源和声波 声源: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 介质:有弹性的空气分子充当了声音传播的介质 声波:声音的波形,空气压力的变化 2.声速、频率和波长
密度大的介质,传播声音速度较快,密度小的传播速度慢,空气中的 速度是340m/s,水中1450m/s,钢铁为5100m/s,气温每上升一度,声速 加快0.6m。
录音技术-声学基础
课程体系内容
• 第一章 声学基础 • 第二章 传声器的原理与应用 • 第三章 调音台 • 第四章 音频信号处理设备
• 第五章 模拟磁带录音机 • 第六章 数字录音技术 • 第七章 还音设备 • 第八章 音响系统技术
第一章 声学基础都讲些什么?
• 物理属性 • 传播特性 • 环境空间的影响 • 人耳主观听音特点及其对不同声音的主观感受
Hale Waihona Puke 二、几种常见听觉现象——掩蔽效应
人耳能分辨出轻微的声音,但在嘈杂的环境中轻微的声音完全被 淹没掉。这种由第一个声音的存在而使第二个声音提高听阈的现象称
为掩蔽效应。其特点: 1、低频易遮蔽高频 2、两个声音频率越接近遮蔽效应越明显 3、对于复音,遮蔽效应会影响音色
二、几种常见听觉现象——哈斯效应
实验证明人的耳朵有先入为主的特性,当两个强度相等而其中一个经 过延时的声音一同进入耳朵时
第1章声学基础

声源置于全反射材料构成的密闭空间中,声音在各个方 向上均发生全放射。
声源
扩散声场
二、声场
c.半自由(半扩散)声场
介于自由与扩散声场之间,声源部分声音被反射,部 分 投向无穷远,如开着窗户的教室。
半自由声场
声源
三、声音的反射与透射
1. 声音的反射角与折射角
(1) 反射: ?1 ? ?1?
声源
波振面 声线
三、声波种类
(2)声波按波振面分类 球面波: 波振面为球面,点声源产生; 柱面波: 波振面为柱面,线声源产生; 平面波: 波振面为平面,平面声源产生;
注:当距离声源足够远时,所有声波均可 视为平面波。
四、声音的频率、波长、振幅
1.频率f: 单位Hz(1/秒)
人耳可听频率范围:20~20000Hz 次声波:低于20Hz 超声波:高于2000Hz
?
? 0.9994
?p
?
2? 空c空 =
2? 1.29 ? 340
? 水c水+? 空c空 1000 ? 1500+1.29? 340
?
0.0006
说明: (1)从水中入射的声波声压反射系数为负值, 相位改变180°。 (2)从空气透射进入密介质时,声压近似加倍。
三、声音的反射与透射
3. 声强反射与透射系数(垂直入射)
(1)声强反射系数
rI
?
Ir Ii
?
( ? 2c2 ? ?1c1 )2 ? 2c2 ? ?1c1
?
rp2
(2)声强透射系数
介质1:c1ρ1 Ii
Ir
?I
?
It Ii
?
4?1c1? 2c2 ? 2c2 ? ? 1c1
第一章第一节物理声学基础

第一部分:声学基础篇*******************第一章:声学基础********************第1节:物理声学基础一、声音的本质1、声波的产生及传播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声音是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频率在20至20000Hz的机械纵波。
低于20Hz的声波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
次声波、超声波人耳都听不见,但它与声波的本质相同。
由此可见,要产生声音必须有振动和传播正动的弹性介质,而要听到声音除存在声源,要有传播媒介外,还必须通过人耳听觉感知。
才能产生声音的感觉.◆图片1-1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中学课本将声波的传播用投石入水现象和甩绳实验作了形象的比喻。
◆图片1-2 投石入水现象◆图片1-3 甩绳实验横波的特点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互垂直。
纵波又称疏密波是质点的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振动和波动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形式,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振动是波动产生的根源,波动是振动的传播过程。
声音的本质是一种波动,是声能在随声波在传播。
一般把声能的物理传播过程称为声波,而把声能的人耳感知过程叫做声音。
2、声波的表征(周期、频率、波长、波度,声场的基本概念及自由声场的传播)周期是指声源完成一次振动所经历的时间,记作T,单位为秒(s).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称为频率,记作f,单位为赫兹(Hz),它是周期的倒数,即f=1/T.声波传播速度是指声波在媒质中每秒传播的距离,简称声速.记作c单位为米/秒(m/s).声速不是质点振动的速度而是振动状态的传播速度,它的大小与振动的特性无关,而与媒质的弹性,密度和温度有关.声波的传播速度实质是媒质分子向相邻分子作动量传递的快慢程度.显然,媒质分子结构越紧密,内损耗特性越小,声速值就越大.例如,空气,水,钢铁的媒质特性决定了它们的声速值约为1:4:12.声波的波长是指声源完成一周的振动,声波所传播的距离,或者说声波在传播途径上相位相同的两相邻质点之间的距离,记作λ,单位为米(m). 因此,声速.波长和频率三者有如下的关系:c=λf或c=λ/T由于一定媒质的声速为常数,故频率与波长呈反比关系.例如室温空气中频率f=100赫兹的波长为3.4m,f=1000赫兹的波长为0.34m或34cm声场指的是媒体中有声波存在的时空区域,声波在各向同性无反射均匀媒体中产生的声场称为自由声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ρ 0div (u ) =
=
c
2 0
ρ
'
p
∂ρ ∂t
'
⇒
∇2 p
=
1 c02
∂2 p ∂t 2
⎪⎩
∇ = grad =
∂
r i
+
∂
r j
+
∂
r k
∂x ∂y ∂z
标量的梯度 (直角坐标)
div = ∇• = ∂ + ∂ + ∂ ∂x ∂y ∂z
矢量的散度(直角坐标)
∇2
=
div(grad)
=
∂2 ∂x2
•
频率与周期的关系: f = 1
T
• 波长λ:波动中振动相位总是相同(即相对平衡位置的 位移时刻相同 )的两个相邻质点间的距离(米),横波 d
中波长指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纵波中波
长是指相邻两个密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因此,可视
为空间周期。
• 波长、频率与声速的关系: c = λ f
在一定媒质中,c不变,所以,f↑=λ↓,f↓=λ↑
3
第1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
1.1 声的基本概念
• 物体的振动往往伴随着声音的产生,例如提琴的弦的振动 能产生悦耳的音乐,绷紧的鼓皮的振动会发出“咚咚”的声音。 • 物体振动为何在人耳中感觉为声音?这个问题包含两方面 的问题:(1)物体的振动如何传到人们的耳朵,从而使人耳鼓 膜发生振动,(2)人耳鼓膜振动如何使人主观上感觉为声音。 • 关于后一问题属于生理声学范畴,本课程不予讨论,而重 点讨论物理的振动如何在媒质中传播,本节首先讨论声的一 些基本概念
2. 媒质连续,只考虑分子运动的平均特性,不考虑其单独 运动
3. 无声扰动时,媒质宏观静止,介质均匀,各向同性,静 态压强、静态密度为常数.
4. 声波传播过程是绝热过程
5. 媒质中传播的是小振幅压力波。各声学参量都是一级微 量,远小于平衡状态参数:p<<P0, u<<C ,ξ<<λ, ρ<<ρ0
6. 简化分析,引入一定的局限性,不适用于特殊情况,如 高速运动介质,黏性介质,爆炸冲击等
−
∂Φ ∂x
,
uy
=
−
∂Φ ∂y
,
uz
=
−
∂Φ ∂z
u = −∇ Φ 则 Φ 称为速度势函数
速度势的性质
状态方程:
∂p ∂t
=
c2 0
∂ρ ′ ∂t
连续性方程:
−
div(ρ0u)
=
∂ρ ' ∂t
⇒
∂p ∂t
=
−
c
2
0
div
(ρ 0u )
p
=
ρ0
∂Φ ∂t
⇒
∇2Φ
=
1 c0 2
∂2Φ ∂t 2
速度势函数也满足波动方程
9
第1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 1.2 波动方程
运动方程
F
=
( P0
+
p) ⋅ dS
− (P0
+
p
+
∂p ∂x
dx) ⋅ dS
=
− dS
∂p ∂x
dx
F = ma = ρ ⋅ dS ⋅ dx ⋅ du dt
ρ ⋅ du = − ∂p dt ∂x
P0+p dS
P0
+
p
+
∂p ∂x
dx
线性化(小振幅波,理由及可行性): dx
ρ = ρ 0 + ρ ′,
du = ∂u + u ∂u dt ∂t ∂x
当地加速度 迁移加速度
∫ 理想流体下一维线性
运动方程(尤拉方程):
ρ0
∂u ∂t
=
−
∂p ∂x
⇒
u
=
−
1 ρ0
∂p dt ∂x
11
第1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
§1.2 波动方程
• 声振动-宏观物理现象,满足三个基本物理定律
– 运动方程-牛顿第二定律,p~u关系 – 连续性方程-质量守恒定律,ρ’~u关系 – 状态方程-描述压力,温度与体积等状态的方程,ρ’~p
λ λ x
T
t
4
1
第1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 1.1 声的基本概念
可听声波、超声波、次声波
20 Hz
20,000 Hz
1
10
100
1,000
可听声的频率范围
10,000 f / Hz
5
第1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 1.1 声的基本概念
质点(微团)振速u :m/s,矢量场: u(x, y, z,t) = UT (x, y, z,t) −U0
• 理想气体绝热过程
P ργ
= Const
⇒ c2 = γP ρ
线性化
• 一般流体
c
2 0
=
γ P0 ρ0
γ = CT 为定压定容比 CV 热之比
• 可通过媒质压缩系数(或体积弹性系数)求得系数c
c2
=
⎜⎜⎝⎛
dP dρ
⎟⎟⎠⎞
s
=
dP
⎜⎜⎝⎛
dρ ρ
⎟⎟⎠⎞
s
ρ
=
dP − ⎜⎛ dV ⎟⎞ ρ
⎝ V ⎠s
⎪
⎪ ⎩
p
=
c
2 0
ρ
'
∂2p = 1 ∂2p ∂x 2 c02 ∂t 2
适用范围:理想媒质(非黏性、无切变应力,不适用于黏性 介质,固体等)、无声扰动时媒质宏观静止(不适用于高速 流动媒质,如喷射气流噪声等)、小振幅(不适用于大振幅 声波动,如爆炸等)
15
第1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 1.2 波动方程
状态方程的进一步简化
声学基础
第1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
1.1 声的基本概念 1.2 波动方程 1.3 平面声波的基本性质 1.4 声场中的能量 1.5 声波的干涉 1.6 声场的度量和噪声评价 1.7 声波的反射、折射及透射 1.8 隔声的基本规律
1
第1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 1.1 声的基本概念
• 声源:机械或流体的振动,琴弦,喇 叭,鼓面,高速流体,河流
第1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 1.2 波动方程
声场分析方法简介
• 解析方法
– 一维问题,正交坐标系(柱面,球面,椭球等) – 规则室内声场-莫尔斯简正波理论
• 数值方法
– 有限元方法-封闭声场 – 边界元方法-自由声场,封闭声场 低频方法 – 有限差分法-时域封闭声场 – 统计能量法 – 几何声学方法:声线追踪法 高频方法
2
第1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 1.1 声的基本概念
声速、周期、频率、波长
• 声速c: 声传播的速度,也是媒质中的振动或振动能量传 播的速度 ,m/s
• 周期T: 媒质质点每重复一次运动所需的时间(秒)
• 频率f:媒质质点每秒的振动次数,是描述振动物体往 d 复运动频繁程度的量,赫兹(Hz), Hz=sec-1。
=
1 βsρ
=
Ks ρ
•
线性化(小振幅波)
c02
=
⎜⎜⎝⎛
dP dρ
⎟⎟⎠⎞s,0
=
1 βs ρ0
• 小振幅波媒质状态方程为
p
=
c2 0
ρ
′
绝热体积弹 性系数
绝热体积 压缩系数
14
第1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 1.2 波动方程
线性波动方程
• 三维声波动方程(直角坐标)
⎧ ⎪ ⎪⎪ ⎨ ⎪ ⎪
ρ − p
0
∂u ∂t
• 实验法: 声压法,声强法,声成像法(如近场声全息
方法,波束成型法)等
20
5
第1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
§1.3 平面声波的基本性质 声波动方程求解概述
声波动方程对问题的描述
– 应用媒质的基本物理特性推导得到,没涉及具体声源的振动状况及 边界状况
– 反映理想媒质中声波物理现象的共同规律 – 具体声传播特性必须结合具体声源及具体边界状况,甚至初始条件
弹簧振子的稳态解与瞬态解 瞬态解,自由衰减振动,与初始条件有关
ξ = ξ0e−δt cos(ω0' t − ϕ0 ) + ξa cos(ωt − ϕa )
稳态解,简谐强迫振 动,与稳态激励力有关 外力刚加到系统,振动状态极为复杂,二者合 成,一定时间后,瞬态振动消失,系统达到 稳定状态,只有稳态解,一般关心后者
• 声场基本参数
– 声压p:声扰动在媒质中产生的逾压,与时间、位置有 关,Pa。 p(x, y, z,t) = PT (x, y, z, t) − P0
1个大气压= 101325 Pa 描述声场性质最普遍物理量 标量场,容易测量
6
第1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 基本假设
1.1 声的基本概念
1. 媒质为理想流体。(无粘性,声波在传播过程无能量损耗)
⎟⎟⎠⎞s,0
+
1 2
⎜⎜⎝⎛
d 2P dρ 2
⎟⎟⎠⎞s,0 ρ'+L ≈
⎜⎜⎝⎛
dP dρ
⎟⎟⎠⎞s,0
c02
=
⎜⎜⎝⎛
dP dρ
⎟⎟⎠⎞s,0
近似为常数
13
第1章 声波的基本性质 1.2 波动方程
线性波动方程
• 一维线性声波动方程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ρ0
⎪
∂u ∂t
=
−
∂p ∂x
⎪ ⎨
−
ρ
0
⎪
∂u ∂x
=
∂ρ '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