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写作背景

合集下载

初中课文《雪》

初中课文《雪》
初中课文《雪》讲解
一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
1.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为豫亭, 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 命家。 鲁迅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 《彷徨》《故事新编》等 ;杂文集《且介亭杂文》;散文集《朝花 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我们今天所学的《雪》就选自他的 《野草》集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横眉 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的写照。
第二部分(4-6段)写朔方的雪
第1层(4段) :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2层(5-6段) :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Page 6
江南的雪
问题探讨
1. 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2. 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 语,体会其作用。
Page 7
江南的雪
2.
3.
4.
重要选择是"弃医从文"。
Page 2
一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1. 作者在写《雪》的时候,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同是两党结成统 一战线,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作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 2. 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 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 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 成一本,谓之《野草》。 3. 在《雪》这篇文章中,作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的雪 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作者 对冷酷黑暗的社会观赏的强烈不满的无比愤思的感情,抒发了对美 好事物的赞颂和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

《雪》ppt

《雪》ppt

拓展延伸:
1、选取一种自然景物,摹仿本文,写出自 己的感受。

/ruhexuangu/2340.html 什么是蓝筹股
ath18cwb
蹭过来,谁知 吩咐的是:“我身子如此,不得向诸长辈和姐妹们问安,你且替我去请安、问好、道声惭愧。”请安问好,是露脸的事啊, 光明正大可去菊花会上了,还不用偷溜的!乐韵喜出望外,当即答应下来——话说回来了,表 一向身子太弱,几乎所有的亲族活动都不参 加,也不屑得跟人面子上交代交代,今儿怎么开窍了?乐韵有些疑惑。“对了,替我给诸长辈与姐妹们带些礼物去罢!”宝音道,“你看 带些什么去好?”带点见面礼,哪怕是一朵花一根草呢,接受方出于情面,就要对乐韵有所赏赐了!带个见面礼是好的!乐韵果然拼命动 脑袋的想,临急临忙拿些什么去呢?自家人原不用太贵重,表 屋里也没什么好东西,每个人都送过来太难办……对了!重阳菊花会,就送 花儿罢!乐韵嘻嘻笑道:“ 屋后那两株芙蓉开得倒好,不如乐韵剪一篮子,送去给奶奶姑娘们添妆如何?”芙蓉?宝音微微一怔,想起来, 应该说的是表 屋后木芙蓉树,算起来,现在倒正在着花时候,攒上一篮子没问题,统总拎过去,谁爱拿就拿,做个整团儿人情,可不比给 每人准备礼物来得便当。乐韵在这方面,果然有急智。她点头道:“便是这样罢!”洛月注目宝音,分明想问,那两株木芙蓉,是 心爱之 物,平常都舍不得让人接近的,今儿怎么舍得让人剪了去?真要是韩玉笙在,听了乐韵建议,准气得咳血,不准动花儿分毫,宝音却想花 开无非要谢的,竟不如往合适的地方去,因此轻轻易易便准了。乐韵只怕宝音反悔,忙着道:“那姑娘快休息要紧!乐韵自会照料得。” 兴冲冲往门外去,宝音冷不丁又丢出来一句:“午前必要回还!”乐韵想想,她的午饭按例还在表 屋里开,菊花会那边有头有脸的人都在, 要蹭也不太好蹭,可不要回来吃饭么?这条却使得的,便应了,去掇个竹匾,寻个花剪,挎个三腿小圆凳往后头去。且喜两棵树都生得不 高,踩上凳子,就够到了下头的枝干,咔嚓咔嚓剪起来。这树一株大红、一株粉白。洛月剪完了一色,又去剪另一色,猛抬头看见邱妈妈 拢着手、虎着脸瞪着自己。乐韵一时头皮有些发麻,叫了声“邱妈妈”,辩解道:“这次可是姑娘叫我剪的,您也看见了!”邱妈妈哼了 一声,走开。临走丢下一句话:“仔细摔断你的腿!”乐韵呆了会儿,恨恨举手,“咔叭”又剪下去。这一篮子鲜洁丰丽芙蓉花朵挎去菊 花宴上,众人们反应多半是:“哟,今儿笙妹妹怎么想着我们?”各各拣了几朵,就席面上多多少少也给了乐韵一些儿赏,乐韵勾留至近 午,一向相熟的丫头筱筱过来问她:“你留在这儿吃么?听说今儿中午有九品羹,还有芋大嫂拿手的鲜虾蛋卷,连我们下头人都有份!” 乐韵还未回答,筱筱又“哦”了一声:“不过我是跟着我们四姑娘,才有

沁园春雪重点内容笔记

沁园春雪重点内容笔记

沁园春雪重点内容笔记《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词。

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

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

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以下是《沁园春·雪》的重点内容笔记:1.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

当时,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长征途中,他饱览了西部壮丽的雪景,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首词。

2.内容概览:全词分为上下两片。

上片描写了北国雪景的壮丽和雄伟,展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下片则通过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当代英雄的看法和评价,展现了他的人民情怀和革命豪情。

3.重点词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这句词用简洁有力的语言,描绘了北国冬天的壮丽景色。

“冰封”和“雪飘”两个词形象地表现了自然力量的巨大和不可抗拒。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这句词通过形象的描写,展现了长城和大河在雪中的景象,突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两个词则形象地表达了大自然的威力和不可抗拒。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这句词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山脉和高原在雪中的景象。

同时,“欲与天公试比高”则表达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不畏强权的决心。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句词是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和评价。

他指出历史人物已经过去,现在应该看的是当代英雄。

“还看今朝”则表达了作者对当代英雄的赞美和期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句词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谁主沉浮”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

4.主题思想:《沁园春·雪》的主题思想是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的英雄精神,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当代英雄的评价和赞美。

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等景 观,尤其是“长城”、“黄河”。因为 它们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 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 续写地域的辽阔。
6、讨论:“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 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和“驰”, 为什么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 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1)视觉因 素。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 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2)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 生气勃勃。(3)时代因素。中国革命正在蓬 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 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 不挠的精神。
沁园春
莽莽
guǒ
素裹
ráo 妖娆
xùn fèn 稍逊 分外
hán shǔ 成吉思汗 数风流人物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 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 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词的上阕。“北国风光,千里冰 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 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方雪景?
• 前三句总写雪景,把读者带入一个冰 天雪地,广袤无垠的银色世界里。
3、指出写静、动景的词语,体会其意境。
学领袖精神 做时代骄子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 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 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鲁迅《雪》优质课课件

鲁迅《雪》优质课课件

新知讲解

初步感受经典美文
3、结合内容讨论,我们应该用怎样的 感情、语调朗读这篇文章?
描写江南的雪的语段应该用热烈而温柔的情感和 语调来朗读,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内容要用亲切柔 和的感情朗读,描写壮美的朔方的雪内容,语调应 当是热烈的、激越的、高亢的,但又是深沉的,整 篇文章都要充满赞美的感情朗读。
新知讲解
“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诗中用“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江南的雪,极写其滋润、 洁自、健康美,令人不禁想象到它无比的青春活力。 “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 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 颜色,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新知讲解
初步感受经典美文
同学们,这是一篇散文诗,文字的美和思想感情的美都 达到了高度,充满了诗情画意,给读者以难得的美的享受。什 么是散文诗呢?
散文诗是一种现代文体﹐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 抒情文学体裁。本质上属于诗,也属于散文,有诗的情绪和 幻想,有散文的外观和内涵,给读者美和想象。内容上保留 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 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新知讲解
(2)写作背景 《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 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 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 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 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 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 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新知讲解
(2)写作背景 《野草》是一部散文诗集,诗集内容形式多样、 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 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 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八年级语文雪ppt课件

八年级语文雪ppt课件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分析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和修 辞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语句和深层的 含义;
拓展和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思考 。
教学建议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议教师采用多 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将图片、音乐、视 频等素材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堂讨论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 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拓展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八年级语文《雪》ppt课 件
CATALOGUE
目 录
• 背景介绍 • 文章内容 • 人物形象 • 表达技巧 • 文学评价 • 教学建议
01
CATALOGUE
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鲁迅(1881-1936):中国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以小说 、散文、随笔等文学形式对 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思 考。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 》、《呐喊》、《阿Q正传 》等。
象,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细节描写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 ,如“雪花像无数只蝴蝶,漫天 飞舞”,使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
境地感受场景。
情感融入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雪的描 述中,如“我似乎听见了欢喜的 笑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语言特色
简练明了
本篇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文字清新流畅,易于理解和接受。
两人都是农村妇女,但柳 妈对祥林嫂的遭遇持幸灾 乐祸态度。
祥林嫂与鲁四老爷
祥林嫂是他的雇工,但他 对祥林嫂的遭遇持有冷漠 态度。
“我”与祥林嫂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 祥林嫂悲剧命运的见证者 。
人物塑造手法
细节描写
通过对祥林嫂、柳妈等人 的言行举止进行详细描写 ,塑造出各自独特的性格 特点。
环境描写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野草》中的散文诗写于1924到1926年间,大约与此同时,鲁迅完成了《彷徨》。

在二十年代中期,鲁迅正经历着他人生中的第二个低潮期。

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是五四启蒙运动开始退潮,《新青年》的文学团体已经散伙,用鲁迅的说法是:“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而各种黑暗力量又围拢上来,这让鲁迅不免由悲观而走入虚无。

《题〈彷徨〉》这首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便颇能表达鲁迅这一时期的精神苦闷。

而从个人生活方面来说,也发生了重大的变故。

首先是兄弟失和。

1923年7月十四日,鲁迅与周作人的太太羽太信子发生了一次严重冲突,随即与周作人彻底闹翻了,于8月初,鲁迅搬出了八道湾十一号。

这件事给鲁迅以重大的打击,终于大病了一场,还吐了血,几欲死去。

另外就是在1925年的女师大风潮事件中,鲁迅因为在报纸上撰文表态支持学生并联络其他教员反对杨荫榆而被时任教育部长的章士钊撤了在教育部的任职。

这一时期,鲁迅不断地与陈西滢之流打笔仗,同时又要和章士钊打官司,心情可想而知。

拖了大半年,虽然打赢了官司,恢复原职,但紧接着又发生了“三•一八”惨案,让鲁迅出离了愤怒,而在3月26日的《京报》上有消息透露当局正在讨论通缉学界人士,内中就有鲁迅。

这最终迫使鲁迅离开北京而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

所以,在《野草》和《彷徨》中,我们可以嗅到同一种精神气息,那就是被悲哀、痛苦和虚无所缠绕,又竭力想从中挣扎出来的那一种精神上的苦闷和苍凉。

《野草》就是在这痛苦的煎熬中的思想和情感的结晶,鲁迅自己称之为开放在“地狱边上”的“惨白色的小花”。

野草》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其中之一。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1 《沁园春·雪》

1 《沁园春·雪》

写作背景
• 《沁园春雪》 沁园春 雪
1935年11月起红 1935年11月起红 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 北革命根据地的三次 围剿。1936年 围剿。1936年2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军渡河东征进入山西 准备开赴河北抗日前 该词作于此时。 线,该词作于此时。
• 《沁园春长沙》 长沙》 沁园春 长沙
1925年1月,毛泽东回 1925年 到湖南, 到湖南,组织了农民协会 的前身--雪耻会; --雪耻会 的前身--雪耻会;是年冬 反动势力有意逮捕; 天,反动势力有意逮捕; 毛泽东南下广州, 毛泽东南下广州,主持农 民运动讲习所。这首词作 民运动讲习所。 于离开长沙前夕。 于离开长沙前夕。
体会下列词句中红色字的妙处: 体会下列词句中红色字的妙处: 红色字的妙处 银蛇, 蜡象。 1. 山舞银蛇,原弛蜡象。
改写:山如银蛇,原似蜡象 改写: 银蛇, 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 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 生动传神。 富,生动传神。
与天公试比 2. 欲与天公试比高。
准 备 飞 往 重 庆 的 毛 泽 东
毛泽东和蒋介石谈判时的
这首词公开发表于1945年 这首词公开发表于1945年8月。当时抗战 已取得了胜利,蒋介石假意电邀毛泽东去国 民党陪都重庆进行和平谈判。毛泽东为了争 取和平,不顾个人安危,与周恩来从延安飞 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在渝期间,诗 人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 把10年前写的《沁园春.雪》抄给他。柳和了 10年前写的《沁园春. 一首,首先在《新华日报》 一首,首先在《新华日报》发表了和词,不 久《新民报》发表了毛泽东的词,引起各方 新民报》 人 的 。 和 了 国民党 都 , , 于 他 和 去了。 , 在人民当 写词 一 这首 , 和胜利的 ,来 毛泽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雪》写作背景
《野草》写于1924年至1926年,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剖和不倦的战斗。

《野草》的内容比较复杂,贯穿在不少篇章里的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体现了存在于作者自己思想里的同样的冲突。

在《野草》中,作家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诗的形象表现出来的,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尝试。

可以说,在现代文学史上,《野草》开了中国散文诗的先河。

《雪》这篇散文,1925年1月18日写于北京,当时鲁迅先生在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这时正值“五四”退潮时,他以优美的艺术形式记录他当时彷徨、苦闷、希望能找到未来的心情。

鲁迅是五四运动中斗争最彻底和影响最广的作家,这时鲁迅的思想基础仍然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从现实的斗争要求出发,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

一方面在1919年已经歌颂了人民创造的“新世纪的曙光”,另一方面到1923年还没有摆脱对人民力量估计不足的弱点,认为“群众,──尤其是中国的,──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1924年到1926年“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降温使得鲁迅也有了一些苦闷与彷徨。

这时的作品以内心抒发为主,交织着严肃的自制和不倦的战斗,感受非常深切,探索非常艰苦。

这种感受和探索正是动荡的时代生活的产物。

在新文学统一战线内部日趋分化的时候,进步的知识分子由于没有认清前进的方向,大都抱有同样的苦闷。

不过鲁迅的苦闷比一般人要大得多,深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